1、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美國猶太人物理學家,美國原子彈之父,曼哈頓計劃的主要領導者之一。
 
羅伯特·奧本海默,在描述海森堡(海森伯格)的不確定原理時所做的與佛教對比:
 
“譬如,如果我們問:‘電子的位置是否保持原狀?’我們必須回答:‘不!’如果我們又問:‘那電子的位置是否隨時間而變?’我們必須回答,‘不!’如果我們再問:‘電子是否靜止?’ 我們必須回答,‘不!’如果我們還問:‘它是否在運動?’我們必須回答:‘不!’當被問及在命終後,人的自我情形時,佛陀早已做出了類似的回答。這種回答,對於開始於十七十八世紀的科學傳統來說,是不熟悉的。”
 
原文見奧本海默所著《科學與共識》(牛津大學出版社,1954,第8-9頁)
 
 
2、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1885~1962),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大學科學碩士和哲學博士(PhD),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於一個平行於有關於諸如這樣常規理想化受限有限的適用性的原子理論問題,我們必須轉到科學的其他方面,如心理學,或甚至認識論的那種問題,而那些問題是當試圖協調我們在現實存在的人生大戲劇中作為旁觀者和演員的位置時,像佛和老子那樣的思想家早已經面對過的問題。” 
原文見1958尼爾斯·波爾所著《原子物理學與人類知識》(1958年約翰·威利父子編輯)第20頁
 
 
3、尼爾斯·玻爾
 
“真理有兩種:一種真理是沒有重要意義的,其反駁方所展示的,顯然也是荒謬的;另一種是深奧的真理,其反駁方就需要通過同樣也是深奧真理的事實來辨明。”
 
——玻爾的兒子漢斯·玻爾在《尼爾斯·玻爾:他的一生和工作》1967,第328頁,描述其父親時引用的。
 
“沒有被量子理論嚇倒的人就還沒有理解它。”
 
——《宇宙中途相遇》,凱倫·米歇爾·巴多巴,第254頁,作為腳注引用的玻爾的哲學文章。
 
 
 4、威廉·詹姆士
(William James,1842年1月11日-1910年8月26日),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
 
“威廉·詹姆士在構建知覺時,經常借用佛教的宇宙觀,如他的術語‘意識流’,是巴利語vinnana-sota的英語直譯,世界的各種語言在描述佛法時,‘意識流’被譯為各種各樣的名字,但在英語中被普遍了知為‘心識流’⑴。”他在《宗教經驗之多樣性》一書中提升了禅定對現代心理學的功能價值⑵。威廉·詹姆士聲稱: ‘這是每個人從現在開始將要學習25年的心理學⑶。’
 
⑴阿倫·沃勒斯,波瑞恩在《擁抱意識:科學和靈性的共同基石》(香巴拉出版社,第186頁)一書中對威廉·詹姆士做出的評價。
⑵維基網(wiki)對威廉·詹姆士的評價
⑶大衛·斯考特在“威廉·詹姆士與佛教:美國實用主義和東方”中對其所做的評價,《宗教》30(2000),第335頁
——威廉·詹姆士在哈佛大學的講演中所說的一句話。
 
 
5、愛因斯坦關於宇宙宗教觀念的觀點:
 
“即使在社會發展的較早時期也能發現宇宙宗教觀念的端倪,例如,在大衛的詩章和先知書中。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中的宇宙元素更為強烈,就像叔本華的華麗散文所展示給我們的一樣。”
 
——《愛因斯坦關於宇宙宗教和其他觀點及格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喬治·伯納德·肖,第48-49頁
 
以下觀點均摘錄自愛因斯坦的著作《我的世界觀》:
 
 “我認為宇宙宗教的激情,構成了對於科學研究的最強有力、最卓越的激勵。”
 
 “用最廣泛意義的話來說,是什麼導致了人們尋求宗教思想和信仰的感情與需要呢?稍加思索足以告訴我們,是最具變化的情感主導了宗教思想和經驗的產生。” 
 
在愛因斯坦看來,宗教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恐懼宗教”、“道德宗教”和“宇宙宗教”。
 
愛因斯坦認為,原始宗教:人們由於種種恐懼才開始尋求宗教的庇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集體中尋求道德和社會的價值,並因此開始尋求道德宗教或社會宗教。在這個層次或階段,宗教中的神是被人格化的,這也是科學與宗教之間產生矛盾的主要因素。之後,人們開始尋求一種更高的宗教形式,即宇宙宗教。他描述到:
 
“一個人若認識到,器情世界中所展示出的人類欲望,目標和不可思議的秩序,都是微不足道時,他會將個人的痛苦生活視為一種牢獄,並希望將萬物作為單一的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宇宙宗教cosmic religion)
 
 
6、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哲學家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 Bertrand Russell ) 描述佛教作為一個冥想和科學的哲學:
 
“佛教是冥想的和科學的哲學。它主張科學的方法,並追求一種叫做理證的最終結局。從中可以得出對於令人感興趣的問題的答案,如:什麼是意識和物?兩者之中哪個更為重要?宇宙是在朝著一個目標運動嗎?什麼是人的位置?有沒有一個高尚的生命?因為科學儀器的局限性,注定了科學不能成為先導。佛教所要征服的是心。”
 
——“佛教和科學:探索信心和理性的邊界”,沃赫聞,馬丁,《宗教:東與西》,2001年6月,77-79頁。
 
羅素認為佛教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宗教,因為“佛教幾乎不具有迫害因素。”
 
 
來源:《智者贊——名人贊佛及佛教》
(澳大利亞達彌卡法師編輯)
智悲翻譯中心
翻譯:圓楊、圓唐
校對:圓唐、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