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黃庭堅與東林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來源:東林祖庭    作者: 祥華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北宋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年間進士,哲宗時曾入秘書省任秘書丞,後遷著作佐郎。因修史“多誣”遭貶。

  黃庭堅天資聰穎,博覽群書,七歲能詩,有一次他看見村外有牧童騎著車,手裡拿著自制的短笛。在微風飄拂下,吹著那無腔的小調,聲音十分悅耳,詩人詩興油然而生,於是拿起筆來就在白紙上寫了一首七絕:“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垅聞。多少長安名利容,機關盡算不如君”。雖然短短四句,卻道出了深邃的禅意。為什麼黃庭堅從小就有這樣禅心呢?原因是,黃庭堅的家鄉有座南禅寺,離他家很近,他時常到那裡去玩,有時也聽到禅師說一兩句禅學,他慧根深厚,因此容易接收,加上他祖母仙源君又是一個虔誠禅宗門徒,他從小隨祖母生活,長久的薰陶,使他在幼小心靈中就埋下了輕視名利,響往淡恬的生活,一種朦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又如《溪如吟》:“在世崇名節,飄如赴燭蛾。及汝知悔時,萬事蓬一窠”。這都說明了他輕視名利,並把當時在長安那些趨名逐利之徒,比著撲燭之蛾。語言樸實,感情真切。而真正具有禅意,還是他後來的詩。如《次韻十九數台源》:“人曾夢蟻穴,鶴亦怕雞籠。萬壑秋聲別,千江月體同”。“月印萬川”世上一切本屬虛幻,“一切皆一”,這些禅理,都為他後來皈衣佛教,奠定了基礎。他很不幸,不僅是仕途上屢受波折,而且在精神上也承受了多次的折磨,他兩次喪妻。生活也常是顛沛流離。他厭倦人生,息心禅機,並且戒暈戒酒。《五燈會元》卷十七寺沒有《太史黃庭堅居士》條目。直錄如下:“太史山谷居士黃庭堅,字魯直。以般若夙習,雖朊仕澹如也。出入宗門,未有所向。好作艷詞,嘗谒圓通秀禅師,秀呵曰:“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施於此乎?”秀方戒李伯時畫馬事,公诮之曰:“無乃復置我於馬腹中邪?”秀曰:“汝以艷語動天下人YIN心,不止馬腹中,正恐生泥犁耳”。公悚然悔謝,由是絕筆。惟孽孳於道,著《發願文》,痛戒酒色,但朝粥午飯而已。往依晦堂,乞指徑捷處。堂曰:“祗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論?”公擬對,堂曰:“不是!不是!”公迷悶不已。一日侍堂山行次,時巖桂盛放,堂曰:“聞木犀華香麼?”公曰:“聞”。堂曰:“吾無隱乎爾”。公釋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麼老婆心切?”堂笑曰:“只要公到家耳”。久之,谒雲巖死心新禅師,隨眾入室。心見,張目問曰:“新長老死學士死,燒作兩堆灰,向甚麼處相見?”公無語,心約出曰:“晦堂處參得底,使未著在”。後左官黔南,道力愈勝。於無思念中頓明死心所問。報以書曰:“往年曾蒙苦苦提撕,長如醉夢,依稀在光影中,蓋疑情不盡,命根不斷,故望崖而退耳。谪官在黔南道中,晝臥覺來,忽爾尋思。被天下老和尚謾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為也,不勝萬幸”。後作晦堂塔銘曰:“某夙承記莂,堪任大法。道根未圓,而來瞻窣堵,實深宗仰長歎。乃勒堅珉,敬頌遺美”。公復設蘋蘩之供,祭之以文,吊之以偈曰:海風吹落楞伽山,四海禅徒著眼看。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煙搭在玉欄干”。因此,黃庭堅被禅門定為臨濟宗南岳十二世黃龍祖心禅師的法嗣之一。他常自白雲:似僧有發,似俗無塵,作夢中夢,見身外身,(《能改齋漫錄》卷七引)。俨然是一副神清骨寒,超凡脫俗的世外高人和佛門高士的形象。

  黃庭堅與東林寺,說起來也是一個機緣。元豐七年(1084年)黃庭堅正在“不惑”之年。他從知太和縣調監山東德平,赴任之前,回浔陽省親,特造訪廬山名剎——東林寺。這一年,恰恰蘇東坡也從谪居黃州遷汝州,夜行武昌,然而順江而下,到達尋陽,在參寥和尚陪同下也上了廬山,先去園通寺,然後再到東、西二林。這時東、西二林已恢復了四年前的面貌,東坡心裡非常高興。於是在東林停留下來。有一天,他正與參寥和尚在東林寺林蔭小道上散步不期與黃庭堅迎面相遇。黃素慕東坡大名,因此上前向東坡深深一揖並說:“ 在下就是黃庭堅,素慕先生大名,無緣相見,今日相遇,真是天賜機緣” 。東坡聽後也非常高興並說:“久聞大名,今日幸會。”接著又問道:“令舅和令岳近況如何?” (原來黃庭堅舅舅李常和岳父孫覺都是東坡密友)庭堅一一作答。於是二人邊走邊談。非常融洽,黃庭堅借東林寺白蓮為題主即口占一首:“白蓮種出淨無塵,千古風流社裡人。禅師定知誰束縛,過溪沽酒見天真。”東坡聽了之後,卻笑而不答,本來這首詩,寫法新穎,贊頌淨土,為什麼又不答呢?蘇東坡認為:黃庭堅還未悟到佛門的真谛,因此禅淨不分。庭堅見東坡不語,認為不佳,接著又占一首“勝地東林十八公,廬山千古一清風。淵明豈是難拘束,正與蓮花出處同。”當念到最後一句時,東坡拍手叫好。於是二人慢悠悠地從東林寺步行至西林寺。當他們到達西林以後,蘇東坡看見剛恢復的西林,粉白的牆上,留著許多前人的詩句,詩興大發,轉身一望面前的廬山,在雲霧飄渺中時隱時現,始終看不到他的全貌,於是禅機頓生,馬上叫參寥和尚捧來石硯,庭堅在旁為他磨墨,然後蘇東坡提起斗大的羊毫,濡滿了墨,就在西林寺西壁空隙地方,潇潇灑灑寫下《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寓寄著人生旅程,由於立場觀點不同,對待事物看法卻不一致。因此要求人去觀察事物必須全面,否則就陷於片面,而產生了錯覺,得出錯誤的結論,這首富於哲理含意極深的詩作,被後世之人譽為千古絕唱。黃庭堅也極其佩服,連聲稱贊並道:“你老橫說直說,了無剩語”。

  黃庭堅不僅才氣橫溢,性格也較孤僻,特別在仕途屢遭挫折後,他非常淡漠人生,喜從左僻的典例句中,峭刻生新,他認為詩家之病有二:一是“忘念”的干擾,二是文字的束縛,客觀事物一結合詩人的主觀情感,就會染上主觀的偏激。他贊成心境澄澈,詩文才妙。“啼猿非有恨,行客多自悲”這說明他要求做詩文也要求助於禅家治心工夫。圓圈外一點他主吸其自然,不可能求,他說:“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自生則自佳爾”頓悟一瞬間,達到心境相合,手心相應的自然境界。他喜歡據經引典,用前人的句子,但不抄襲。他常說:“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粒,點鐵成金也”。如他《寄黃幾復》詩雲:“寄雁傳書謝不能”前四字是古人之陳言,但加上“謝不能”三字,句意就變成新穎了,這就是“點鐵成金”之所在。由於他見解不同,詩文之風,自成一格被人抵為江西詩派的領袖人物。黃庭堅晚年在四川涪陵居位,自號涪翁。北宋呂本中創作一張《江西崇派圖》,江西詩派也因而得名,後人雲:“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燈傳”都充分說明他在江西詩派中的領導地位。

 

上一篇:淨空法師:知足!
下一篇:雍和宮的歷史:一座皇家寺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