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講解十二因緣
節錄《地藏經玄義》 (第二十一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21
請掀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十七面倒數第二行。在這個地方,青蓮法師給我們提出十乘觀法,這是天台家修行重要的綱領。前面四條,第一個「觀不思議境」,第二「真正發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止觀」,第四「破法遍」,上一次已經介紹過了。今天我們講第五條:
『五、識通塞。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
「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塞就是阻塞、障礙。阻塞我們智慧,阻塞我們不能明心見性。佛法最終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性本具智慧德能不能現前,就是因為有障礙。佛在一切經論裡說得很多,天台大師將世尊所說的歸納起來告訴我們:
「苦」是世間的果報,「集」是世間的業因。這在四谛裡面說得很清楚、很透徹,我們在此地不能講得太遠、太繁。「識通塞」,主要是從四谛說的。「十二因緣」是緣覺,也就是佛經講的辟支佛他們所修學的法門。從無明緣行,行緣識,一直到老死,總共十二條綱目,稱為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裡面有因有果,果是沒有辦法斷的。十二條也分配給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的因緣,我們沒有能力超越時間,所以過去我們用不上力,而未來是指來生,實在講也用不上力,真正能夠用力之處,只是在這一生當中的因果,就是這八個綱目,從「識」到「愛、取、有」。前面五條是屬於果報,所以真正能用功,真正能夠在十二因緣裡面斷掉一條,那就成就了。
實際上,能斷的只有「愛、取、有」三條。愛是迷惑,我們講「惑業苦」,取跟有都是屬於業,果報是苦,所以我們下手之處就是從惑業起。如果人能夠把愛欲斷掉,這一關看破了,世出世法都是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所以只有真正徹底看破才能夠斷惑證真。這一條很難很難,上上根人所修的。取就是取捨,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得失,世間人講患得患失,這叫造業。取是染著,佛法講著相。這一染著,必定就「有」,有貪瞋癡慢,有是非人我,阿賴耶識裡面就有業習種子。「有」是指阿賴耶識裡頭的落謝業習種子,既然有,後面就有生老病死的果報。
佛說這個道理,跟我們說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輪回的根本原因,我們了解這些道理,才曉得三世輪回是怎麼回事情。我們要想超越六道輪回,這十二個因緣就像十二個連環,你能破掉一個,它整個就會瓦解。佛告訴我們,從什麼地方去破?從愛、取、有。上上根人看破世間一切理事的真相,所以愛欲他能斷,這是上根利智之人。中下根性的人不行,在這個地方斷不了,佛就教我們從「取」上斷。「不取」就是不著相,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同修們不分別、不執著,而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從「取」下手。由此可知,「愛取有」這三個字,不是說事相,是說用心。事相上不能離開,你每天要吃三餐飯,你要穿衣服,抵御寒冷的氣候,你必須有房屋遮蔽風雨。這些都是事相,但不是從事相離,是從心上、念頭上離,這不能搞錯。日常生活像佛菩薩一切隨緣,決定不要分別執著,這就有方法把十二因緣解開。
第三種從「有」斷。這個也不容易,所謂是「為而不有」,那是很高的境界。實在講,從有上斷多半是再來人,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看到他也有愛,也有取,他沒有「有」,這個功夫高了。宗門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那就是從「有」上斷,他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在我們中國佛教裡面,最明顯的代表人物是濟公和尚,我們一般看的《濟公傳》小說,那是不可靠的。如果真正諸位要了解濟公長老,在《大藏經》裡面有濟公的傳記,他的傳記分量很多,好像是有六卷的樣子。這是從「有」上斷,他的愛取是表演,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他是表演示現。可是在世間諸佛菩薩示現的很多,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但是我們讀了佛經之後,知道有這回事情。因此我們對於有一些示現的人,決定不能輕視,不能輕慢。因為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他是什麼人,他是不是佛菩薩、是不是羅漢示現的,我們怎麼知道?他也決定不會暴露身分。大經裡面講做種種示現,他們只有一個目的,覺悟一切眾生,無論是示現正面的,或者是示現反面的,行善的、作惡的,你仔細觀察,都是在教化世人,都是在幫助世人覺悟。
如果循著十二因緣流轉,這就「塞」了,永遠在六道輪回。譬如說,「愛」是貪愛,「取」是占有、控制,「有」是造業,業習種子落在阿賴耶識,牽引來生的果報,這就是你永遠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回。但是我們要曉得,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輪回,我們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惡業多過善業,特別是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沒有善知識教導我們,正像《地藏經》所說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業」,我們將來的果報決定在三途。說來生得人天福報,實在講,那是很渺茫的。我們自己冷靜去反省,我們五戒十善修得怎麼樣?五戒十善修得不好,與經論的標准偏差得很遠,來生人身就得不到。佛經上給我們做比喻,現在得人身的人,失掉人身,來生再得人身,佛說了三個比喻,第一個比喻是「爪上土,大地土」,這是佛在地上抓了一把沙土,手上這把土數量就好比是得人身的人,他把這個土撒在大地,指甲上還留了一點,還沒有掉下去,來生能得人身的就是留在指甲上那一點土,不能得人身的是落在大地上的土,幾個人來生能得人身?
我們自己要冷靜去想想,我們這一生所作所為,我們想的是什麼,干的是什麼,來生得什麼樣的果報不要問人,自己冷靜想想就知道了。肯冷靜想的人容易覺悟,想這種事情可怕,可怕就趕緊回頭。回頭就決定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一個惡念,不能起害眾生的惡念,更不能起害人的惡念,念頭都不能起,當然就不會有這些行為。我們為什麼要這麼作法?希求不落惡道。佛教導我們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教我們斷惡修善,轉惡為善,這樣才能得人身,不失人身。你不肯干,你不能怪佛菩薩,佛菩薩講得那麼清楚,你自己不做,那沒法子。由此,我們也很清楚看得出來,佛教導的這三個目標,第一個是「轉惡為善」,就是教我們在六道裡頭能夠保住人、天兩道,決定不墮三惡道,這是佛法教學最低的要求。第二個是「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是哪些人?是六道之外的,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那是轉迷成悟,超越六道。最後一個目標是「轉凡成聖」,這是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才算是聖人,為什麼?見性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轉凡成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