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許多父母不差錢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來源:《淨土》雜志    作者: 寶人

    許多朋友的父母到了退休年齡,就能享受國家給予的離退休待遇,每隔幾年國家還會給他們漲工資,所以生活來源並無憂愁。但是許多父母總是對自己的子女不免懷有微詞,不是說誰家的兒子當部長了,就是說哪家兒子往回拿了多少錢了,雲雲。兒孫們回家看望他們,還不夠聽他們顯擺別人孩子的“偉績”。也許不用兒子們養,口氣自然粗壯了不少,加上怪腔怪調,讓兒女們心裡感到絲絲寒意(十幾年不見的友人,言語中透露出的無可奈何)。

    孔子對於孝的看法,《論語》中有記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孝”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在他看來,孝是為人的根本,也是為政的根本。孝,包括孝順、孝養和孝敬。首先是孝順,順,就是無違,無違父母之意、之命,是孔子談的孝道。儒家文化對孝的進一步理解就是孟子講的“捨生取義”,凡事要以合乎道義為先。

    子女“攤上”知書達理或不知書而達理的父母,那是自個修來的福。如果“攤上知書不達理或既不知書又不達理”的父母,那也是自己上一世的業,無論是什麼樣的父母,你必須接受,因為你的上一世一定和他們其中一個結下討債和還債的因緣關系,必須還。許多當子女的選擇了放棄父母,那沒有用,早晚還是要還,哪怕下輩子。反之,父母有孝子,是來報恩;逆子,則是討債索債來的。

    許多父母並不差錢,差的是精神安慰。腹內空空,老了以後更不知所雲,眼睛裡只有純然物化的那點事,名利思想不停作怪。一生實現不了的“夢”,希望孩子能替自己夢想成真,一旦不如意,牢騷滿腹。不懂得自己有自己的命,兒孫有兒孫們的命(福),他們均來自自身上一世的作為(善惡業),才定下了今生自己與兒孫們的貧賤富貴榮華之命。

    近百年復興西方文藝,東方傳統文化得到極大的毀滅,而東方文化講的是天地人之間的和諧,而傳統文化的精髓存於宗教之中。這幾代的許多人,若不是趕上改革開放的浪潮(經濟浪潮帶動了文化層面的開放),恐怕只有在下一世了解宗教了。

    學佛的弟子就不同,除了做人必須的孝道之外,還應深知《佛說孝子經》(大意):為人當孝養父母,勸父母棄惡從善,行三皈(皈依佛法僧三寶),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謂若不能以佛法勸化父母者,“雖為孝養,猶為不孝”。

    什麼意思?就是說,作為佛弟子,不能回施父母以所學的善法知識,趨向解脫之路,即便在物質上給予父母金山銀山也枉然,也不能稱為孝。因為佛弟子將生活水准定在溫飽即可,對父母亦然。把節省下來的錢供養善知識傳播佛法與做善事為先。尤其向那些不差錢的父母多講福慧雙修,積功累德,讓他們提高精神領域的境界,知曉生命起源與生命的“流向”,畢竟生命是屬於自己的。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最想聽到的恐怕就是對生命的真實認知。對物質的執著只是向外施求,永遠不能回光返照,照亮自心。對物質欲望的執著(含生存),就算做一百世國王,也只會生生世世流浪於苦海中,始終不能自己清淨,去除塵累,這實在是件非常可憐的事!

    故而,為人子女者,應勸勉對我們有養育深恩的親人們永離輪回的苦海,邁向終極的解脫。這樣,孝道才算圓滿。

 

上一篇:培育孩子開朗性格八項注意
下一篇:一位大德的禅語:句句都是覺者的忠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