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淨土念佛法門的現實利益和淨土宗源流簡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念佛法門的現實利益

善導大師(613-681)在長安光明寺創立中國淨土宗,倡導淨土念佛法門,以信願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極樂淨土,是當生脫離六道輪回,了生死,成佛道的唯一法門。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為律、教、禅、密諸宗之歸宿。只要依仗阿彌陀佛本願大力,信願真切,老實念佛,必定臨終蒙佛接引,往生極樂,高登九品蓮台,即為不退轉菩薩,一生必至補處,究竟成佛。

有人認為淨土法門只是講死亡、度亡靈的法門,對現實人生和社會沒有裨益。這是對淨土法門的誤解。

印光大師指出:淨土法門“不獨於格物致知,窮理盡性,覺世牖民,治國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農工商欲發展事業,老幼男女欲消滅其疾苦者,無不隨感而應,遂心滿願。”[續·淨業社年刊序]

一、窮盡真理明心見性之妙法

凡夫眾生智淺障深,不知宇宙人生之真谛,故顛倒迷惑,癡暗無明。淨土法門卻能“格物致知,窮理盡性”。格物致知就是從事物的現象得到感性認識,進而解悟獲得理性認識的過程。窮理盡性就是追求究竟真實的義理,認識自心本性。佛教稱為明心見性。佛法修行就是為了明了自心,徹見本性,究竟成佛,普度眾生。

淨土法門,信願念佛,求生極樂就是“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的無上妙法。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就是“實相”。阿彌陀佛就是一切無量: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智慧、無量福德、無量神通、無量普度眾生……以無量光、無量壽來統攝一切無量。阿彌陀佛名號就是一切事物的本體實相,含攝了包羅萬象的萬事萬物。阿彌陀佛是眾生心中本具的佛即自性彌陀,也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眾生是阿彌陀佛心中本具的眾生。故《華嚴經》雲:“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 世親菩薩在《往生論》中雲:阿彌陀佛這一法句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昙鸾大師 在《往生論注》中指出:“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眾生追求真理實相,就是佛教講的明心見性。明什麼心?要明白一切眾生的真心就是阿彌陀佛;見什麼性?就是要親見親證無量光、無量壽的佛性也就是眾生的本性。

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開示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平等,都是為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而明心見性。《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永明延壽大師指出:“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淨土法門直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就是直指心性、了悟真心的最圓鈍、最方便、最究竟的明心見性的無上妙法。

二、教化人民淨化世間之妙法

《觀無量壽佛經》雲:“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者,稱為淨業三福。

淨業三福既是信願念佛人求生極樂的基礎,也是教化人民,淨化世間的綱領。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世間福德,稱為世福,又叫世善。行世間善就是“眾善奉行”,是做人的人倫道德。若不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失去了作人的資格。慈心不殺就是和諧共存。修十善業:不殺、不盜、不邪YIN(三身業清淨),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妄語(四口業清淨),不貪、不嗔、不癡(三意業清淨),身口意三業清淨就必能從自心作起,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間淨土的實現。

“受持三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足眾戒(居士守五戒、八關齋戒、居士菩薩戒,僧人守具足戒),不犯威儀”,稱為戒福,又叫戒善,就是“諸惡莫作”。人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人心自然良善,社會必定和諧安樂。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稱為行福,又叫大乘善。大乘佛法的特色是發菩提心即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發揚“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精神;深信因果,知道種善因必得善報,種惡因必受惡報,則能從自心棄惡興善;讀誦大乘能了悟宇宙人生真谛;勸進行者就是以佛之正知正見作弘法利生的事業。

淨業三福是淨土法門的基石。以淨業三福“覺世牖民”,教化民眾,必能淨化世間,則和諧社會必能變為現實。所以淨土法門對“治國安邦者有大裨益”。

三、發展事業消滅疾苦之妙法

世間人民,無論當官作領導者還是務農作工經商的一切平民,都有自己的事業。淨土法門是人們發展事業,消滅疾苦的妙法。

淨土法門要求行善積德,無私奉獻,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而奮斗,也就是鼓勵人們學好本領,愛國愛教。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要求人人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就是要做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菩薩。所以《觀無量壽佛經》雲:念佛人是人間“芬陀利花”,是人間最美麗最芳香的白蓮花。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說念佛人是人中“大好人”,是人中“上上人”,是人間最優秀的楷模。這樣的人,當官、作事是成功人士,其事業必定如日中天,備受大眾敬愛仰慕。總之,依教奉行修淨業,人生完美事業興,利國利民積善德,人間楷模人人敬。

人生有無盡苦難,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極樂淨土,就是最佳的消滅疾苦的妙法。釋迦世尊金口開示念佛,現世必得無盡殊勝功德利益。念佛人有天神、菩薩及諸佛晝夜護念,當然能消滅一切苦厄危難,必定能吉祥安樂,萬事如意。經雲“因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往昔罪惡業障,就會重罪輕報,乃至不起現行。這並不是說念佛人就不會生病了,而是將應入地獄之重罪,化現為生一次重病的輕報,即可消除業障。念佛人有四十裡身光,一切惡鬼,冤家債主都不能看見,故不會來擾惱。由於念佛回向,冤家債主早己超度入善道。所以真正的念佛人不會有冤家債主索債或附身之事。修習淨土法門,老實念佛,不但能消災免難,而且心常清淨喜悅,精力充沛,身心康健,所作皆順利成功。不求健康,自然健康,不求長壽,自然長壽,不求升官,自然升官,不求發財,自然發財……一切皆會遂心滿願。所以說淨土法門是消滅疾苦,離苦得樂之妙法。

四、完美人生了生脫死之妙法

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是三藏十二部佛典之濃縮。《阿彌陀經根本秘密神咒經》雲:“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也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經,    三字之中是具足。”

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持,能治愈世間一切眾生的身心疾病,能滿眾生一切善願,能除眾生一切苦厄,是完美人生的究竟法寶。修學淨土法門,老實念佛就能當生往生極樂淨土,必定成佛,真正完美自己的人生而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很。

人生最大的迷惑就是“生從何處來?死到何處去?”淨土法門的解答十分簡捷明白:生由無明造業,由業力牽引,因緣和合而來;死後應該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成佛度眾生。

實際上一切信願念佛人,在臨命終時,都是由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慈悲接引瞬間往生極樂七寶池中蓮華化生的。往生時不進入中陰身,而是活著直接出三界輪回,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淨土的。往生即是不生,永離生死;往生後都是無量壽,都是永不退轉的菩薩,即是不滅的。往生後不會退入凡夫位,不會退入二乘行,念念入佛智大海。一往生就已徹底了生脫死。往生不是生死而是證入究竟涅槃寂靜勝境的過程。所以淨土法門不是死亡的法門而是了生脫死的妙法。

有的念佛人信願不足,可能在臨命終後會進入中陰身。只要有淨土善知識開導及蓮友親人念佛助念,也能幫助他往生極樂而不再入六道中投生輪回,也就能了脫生死。所以助念就是送一個人去極樂世界成佛,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助念不是送死,而是在送“生”,送一個人獲得無量壽命,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而得以永生。所以淨土法門不是一般的超度亡靈入善道的超度送死的法門。

有的年青人對淨土法門有迷惑,他們說:“淨土法門多講往生,容易產生厭世情結。我們還有幾十年的壽命,哪裡能天天念佛求往生呢?”

這裡有一個譬喻,一個旅行者或出差的人,到了一個遠離家庭的地方,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先找到旅店,訂好房間,放下行李,才好心身輕快地去游覽或辦事。我們找到了人生的最終歸宿極樂世界,心裡就踏實了,再去做我們應該作的事情就心無掛礙,自在快樂。

我們這些人生的過客,應該知道三界如火宅,娑婆是危屋,不是我們應該久留之地。我們應該知道,極樂世界才是本有的家鄉。常言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信,極樂易生”。我們有幸得到人身,就應該利用這有限的短暫的生命,先將自己的生死問題的解決,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知道我們的最終歸宿在哪裡?怎樣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只有看破了生死,放下了貪嗔癡執著,才能自由自在地在人世間愉快生活,真正完美自己的人生。

我們學習了淨土法門,知道真信切願老實念佛,就必能在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成就佛道。就可以坦然回到現實生活中來自在生活。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入世生活的原則是:“敦倫盡份,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淨土行人在找到了終極歸宿在極樂世界,堅信老實信願念佛必能往生成佛之後,就可以在堅持每天念佛的同時,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精神,積極融入社會,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奉獻。

淨土宗源流簡介

    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約在公元前六百二十二年,印度北方有一個由釋迦族建立的國家,叫迦毗國。國王名淨飯,王後名摩耶。有一天,摩耶夫人生了一位太子,名悉達多 (1)。當太子逐漸長大時,看到人生"生、老、病、死"無常(注2),及世間煩惱所引起的痛苦,想要尋找一個解脫的方法。於是便在二十九歲那年離開王宮,去過著出家沙門(3)的生活 。歷經六年苦行,最後來到一棵菩提樹(注4)下,專精禅思,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五年,在八十歲時,於拘戶那揭羅城的娑羅雙樹間入滅(6),他的身教和言教被留傳下來,度化無量無數的眾生 。 所以佛教徒尊奉他為教主,名「釋迦牟尼佛」。

    釋尊一生的言教是隨機開導,應病與藥。隨其根機而開導之,猶如應其病根,施與對症的藥方。因此各宗之祖師在眾多經典中,各自選取與自心共鳴之法,以此為基礎而建立各宗之大綱。如天台宗選取《無量義經》、《法華經》、《觀普賢經》;真言宗選出《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這些作為一宗所依用的經典,名為正依經典。

    淨土教始於釋尊在耆阇崛山(Grdhrakuta)上之說法(講《無量壽經》),次於王捨城(Rajagrha)(講《觀無量壽經》)與祇樹給孤獨園(Jetarana-Anathapindada-Arama)之說法(講《阿彌陀經》)而逐漸顯著。後依之結集成《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使淨土教理成為有形之物,而大放光芒於人間。談到的淨土思想的經典有二百數十部。此中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為正依經典,其它為傍明淨土之經典。如祖師所說:正明往生淨之教者,謂三經一論是也,三經者《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也;一論者《往生論》是也。

  釋尊入滅後五百年間,即所謂小乘教興盛的時代,故大乘之淨土教似尚未興盛。但在這時期相傳為大目犍連(Maha-maudgalyayana,紀元前六世紀)所作之《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及小乘異部之論書中,已可看出淨土思想。

  其後到大乘佛教第一期之代表人物-馬鳴菩薩(Asuaghosa,紀元一世紀)所造之《大乘起信論》中,明白記載受阿彌陀佛之攝護往生西方淨土之事。

  至八宗之祖-龍樹菩薩(Nagarjuna,紀元二世紀)於《十住毗婆娑論》之〈易行品〉中,說明難行道與易行道;更於《十二禮》專贊阿彌陀佛之德;並於《大智度論》中處處宣揚淨土教。

  尤其是天親菩薩(Vasubandhu,紀元五世紀)依「淨土三部經」,撰述《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即《淨土論》),以闡明「一心歸命」之真髓。

由於以上諸師的努力,阿彌陀佛之他力教的苞蕾,始在印度天地中,從隱而顯地開出美麗之花。

  中國之佛教始於後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由印度僧「迦葉摩騰」(Kasyapamatanga)及「竺法蘭」(Dharmaraksa)二人率先來華所傳入;那時已由摩騰之兄奉持阿彌陀佛的畫像來中國。其後八十余年,桓帝建和初年(一四七)安息國僧「安世高」來中國與月氏國的「支婁迦谶」(Lokaksema)共譯《無量壽經》,之後許多翻譯家都曾翻譯過此經,計有十二次之多;其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也各翻譯二、三次。經過這樣的耕耘,淨土教才在中國的土地上發芽。

   雖然後漢起至西晉末年之三百余年間,是中國翻譯經論的時代,但在東晉之世,竺僧顯(三二○頃)與道安(三一二-三八五)出現,已有願生兜率淨土的思想,直至廬山慧遠(三三四-四一六),中國的淨土教才逐漸興盛起來。

  慧遠與同志一百五十人結成蓮社,在今江西省廬山勤行晝夜六時的念佛,後來的學者稱其為廬山流的念佛,其法燈相傳遠及宋、元、明的時代。

  梁武帝天監六年(五○七)北印度菩提流支(Bodhiruci)到洛陽翻譯天親菩薩的《淨土論》,將之傳授予昙鸾大師(四七六-五四二)而開始的。

  昙鸾大師本是四論宗的學者,因訪南中國的陶隱居,接受傳長壽法的仙經,在歸途中,於洛陽遇菩提流支授與《觀無量壽經》,因而焚燒低劣的仙經而歸入淨土教。之後著《淨土論注》(亦稱《往生論注》),大力地向世人顯示淨土他力(佛力)的深義。此後涅盤宗的學者-淨影寺的慧遠(五二三-五九二)、天台宗開山祖師-國清寺的智者(五三八-五九七)、三論宗學者-嘉祥寺的吉藏(五四九-六二三)、法相宗的大成者-慈恩寺的窺基(六三二-六八二)、華嚴宗學者-黃龍寺的元曉(六一七-六八六)、天台宗中興者-傳教院的義寂(九一九-九八七)、法相宗的憬興(年代不明)與天台宗的知禮(九六○-一○二八)等,於自宗之外,或撰淨土三部經的注解書,或修念佛三昧,各自弘傳淨土的教義。

  然捨去他宗之教,而歸入淨土一門,是西河道綽禅師(五六二-六四五)。禅師十四歲出家,專以《涅盤經》求安心。因參谒石壁谷的玄中寺,讀昙鸾大師的碑文,深受感動,而徹底歸入淨土門,時年四十八歲。此後每日念佛七萬遍,一生講解《觀無量壽經》達二百遍,著《安樂集》,極力闡揚淨土教理。

  踵之,唐朝之善導大師(六一三-六八一)受教於道綽禅師,著《觀經疏》四帖、《往生禮贊》、《法事贊》、《觀念法門》、《般舟贊》,以楷定從來被錯解的淨土教義,而建立中國淨土教的骨干,至此淨土教才開始繁榮,而成為有花有果巍然壯觀的大樹。其弟子有懷感(六八○頃)、次有法照(七七二)、次有少康(八五○)等相繼出世,以繼承善導大師之偉跡。

  這樣,從菩提流支、昙鸾、道綽、善導等相繼傳來的一流,叫做善導流的念佛。這是日本淨土教的源流。

  根據日本書紀,欽明天皇十三年(五五二)時,始由百濟的聖明王送佛像及經卷來日本,那時的佛像就是彌陀、觀音、勢至之西方三聖像,相傳是現存善光寺的佛像。若如此,則日本的佛教徒最初禮拜的佛像就是阿彌陀佛。之後有名的聖德太子(五七四-六二一)大力興隆佛教,而太子也是發願往生淨土的行者。如此,慧隱(六五○頃)也曾兩次在宮中演講《無量壽經》;又籐原鐮足(六一四-六六九)願生彌勒淨土;又奈良朝的光明皇後(七○一-七六○),也深切仰慕阿彌陀佛淨土;又行基菩薩(六七○-七四九)游行各地,高聲念佛;智光(七○○頃)與其同伴禮光都是西方安養界的憧憬者。

  平安朝時,亦即將首都從奈良遷移到京都以後,日本天台宗開祖傳教大師(七六七-八二二)在比睿山勤修念佛三昧。繼之,慈覺大師(七九四-八六四)、座主延昌(八八○-九六四)、慈慧僧正(九一六-九八五)等也都是念佛人。又延昌弟子空也上人(九○三-九七二)特別在京都市區來來往往勸人稱念六字名號。

  曾經是比睿山橫川谷的源信僧都(九四二-一○一七)撰述《往生要集》與《阿彌陀經略記》等,有力地堅固淨土教的基礎。又良忍僧正(一○七二-一一二二)奉敕命開創「融通念佛宗」的一宗。

  上述是在北方比睿山的山上,附屬於天台宗之淨土教所開的花;此外,在南方高野山真言宗的開祖弘法大師空海(七七四-八三五)也教其母親念佛;又新義真言宗之興教大師覺鋼(一○九五-一一四三)也注釋阿彌陀佛的教義;又附屬於真言教的淨土教,也由京都禅林寺的永觀律師(一○五三-一一三二)與大和中川的實范(一一二 ○頃)而弘揚開來。

  靜靜思惟,無論任何時代,人類的思想走到窮極,都會自覺到自身力量的薄弱,而傾向於依托一種偉大靈格的力量。這從印度、中國及日本三國佛教的代表人物,大多將自己的安心立命,托在阿彌陀佛的他力來看,便可判知。但在印度尚未達到特別開顯淨土宗一宗之宗旨的程度。在中國雖然一度依菩提流支、昙鸾、道綽與善導的力量,獨立了淨土教,但後來又被他宗所摻雜。

  在日本,如上所述,只是附隨於他宗而修願生西方之道而已。平家之末,高倉天皇承安五年(一一七五)春二月,法然上人離開北方黑谷(地名),來到東山吉水,結茅而居,專修念佛,這是淨土宗獨立的開始。

  法然上人源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是美作(岡山縣)人,九歲亡父,十五歲登比睿山,十八歲師事於黑谷之睿空上人(?-一一七九),二十四歲游學於奈良,又參訪京都仁和寺等求道,承安五年春,讀源信和尚之《往生要集》與善導大師之《觀經疏》〈散善義〉,遂歸入淨土教,隱居京都東山之吉水,稱名念佛,時年四十三歲。此後常常對前來訪道之人,勸信念佛一法。建永二年(一二○七)春,因事被流放於贊歧(香川縣),建歷元年(一二一一)冬,蒙赦歸京,翌年正月二十五日在吉水往生,時年八十歲。其著作很多,其中《選擇本願念佛集》是淨土宗最尊崇的本典。

  法然上人的弟子非常多,其中聖光房辯阿(一一六二-一二三八)回到築紫,開創「鎮西流」;證空上人善慧(一一七七-一二四七)在京都西山為「西山流」之祖;隆寬律師(一一四八-一二二七)在京都圓山開創「長樂寺流」;覺明房長西(一二一二頃)前往贊歧提唱「九品寺流」;成覺房幸西(一二一○頃)赴於下總(千葉縣)為「一念義」之祖;這被稱為「淨土五流」此外,尚有一條清流從吉水之泉湧出,這就是善信房親鸾的淨土真宗。

  親鸾大師(一一七三-一一六二)是籐原氏末裔,皇太後宮大進(官名)日野有范之子,承安三年(相傳四月一日)生於京都,四歲失父,八歲亡母,九歲入粟田口之青蓮院,依天台座主慈圓慈鎮和尚(一一四七-一二二五)之座下出家。學於比睿山(天台宗)長達二十年,曾任堂僧,精勤修業。建仁元年(一二○一)春參谒吉水之源空法然上人,而歸入彌陀他力之教,徹底決定凡夫直入的真心。承元六年(一二○七)因事被流放於越後,居此約八年,建保二年(一二一四)頃前往常陸(茨城縣),隨即居住下妻(地名)之小島,後移居笠間鄉之稻田(地名)。大師居住關東,從事教化約二十年,在這期間撰寫畢生之大作《教行信證文類》六卷之草稿,這是淨土真宗最初成為有形之物,而誕生於世界大舞台之始,也是開創真宗的根本教典。之後,大師在歸京都的途中,隨處停留,為眾說法。嘉祯元年(一二三五)頃入京都,著《三帖和贊》、《淨土文類聚鈔》,常常寄信給關東的蓮友,做為信心相續的助緣。這些書信都收集在《末燈鈔》、《御消息集》及《血脈文集》。

  淨土三部經典之翻譯,《無量壽經》在中國前後翻譯過十二次,其中五部現存,七部失傳,此稱為「五存七缺」。

  1.《佛說無量壽經》二卷後漢安世高譯 欠缺

  2.《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 後漢支婁迦谶譯存

  3.《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大阿彌陀經》)二卷 吳 支谶譯 存

  4.《佛說無量壽經》二卷曹魏康僧铠譯 存

  5.《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曹魏白延譯 欠缺

  6.《佛說無量壽經》二卷西晉 竺法護譯 欠缺

  7.《佛說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二卷 東晉 竺法力譯 欠缺

  8.《新無量壽經》二卷 東晉 覺賢譯欠缺

  9.《新無量壽經》二卷 劉宋 寶雲譯欠缺

  10.《新無量壽經》二卷 劉宋 昙摩密多譯 欠缺

  11.《無量壽如來會》二卷 唐菩提流志譯 存

  12.《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趙宋 法賢譯存

  此外,明治二十七年(一九八四),英國馬克斯.缪拉博士從梵語原典英譯,收錄於《東方聖書》(Sacred Books of the East)第四十九卷。又南條文雄博士也從梵文本譯成日文,名為《梵文和譯支那五譯對照佛說無量壽經》,出版於明治四十一年春(一九○八)。

  《觀無量壽經》在中國有「二譯說」及「三譯說」,先舉三譯說,如:

  1.《佛說觀無量壽經》一卷 後漢 譯者不明 欠缺

  2.《佛說觀無量壽經》一卷 劉宋 礓良耶捨 存

  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劉宋 昙摩密多譯 欠缺

  次就「二譯說」而言,沒有上(1)的譯本,但不管怎樣現在只傳一本。又高楠順次郎博士與馬克斯、缪拉博士兩人共同英譯礓良耶捨的宋譯本,收錄於《東方聖書》之第四十九卷。

  《阿彌陀經》在中國有三譯,如:

  1.《佛說阿彌陀經》一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存

  2.《佛說小無量壽經》一卷 求那跋陀羅譯 欠缺

  3.《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一卷玄奘譯 存

  馬克斯、缪拉博士從梵文英譯,收錄於《東方聖書》之第四十九卷。

  以上三部經,雖有種種翻譯,此中於淨土教所正依之經典及其年代等詳細舉出:

  1.《佛說無量壽經》二卷 曹魏 康僧铠譯西歷 二五二

  2.《佛說觀無量壽經》一卷劉宋 礓良耶捨西歷 四三三

  3.《佛說阿彌陀經》一卷 姚秦 鸠摩羅什譯 西歷四零二

  淨土三部經之梗概:

  《無量壽經》是釋尊在王捨城耆阇崛山入大寂定,顯現與阿彌陀佛同相之威相,以阿難尊者為對告眾,演說釋尊出世之本懷的他力法門。

  上卷說如來淨土之因果:

  如來淨土之因:即阿彌陀佛示現法藏菩薩時,在世自在王佛所,見二百一十億之諸佛國土,於諸佛淨土中選取最美善之處,自己也構思建立一個淨土,而發四十八之誓願,並重發三誓之大願,就是誓願不論善人、惡人、智者、愚者,只要聽聞我願力的道理而信順的人,就必定救度他,使其往生安養界,如果此事不成就,誓不成佛。之後即依其誓願永劫修行。此謂之如來淨土之因。

  如來淨土之果:即依法藏菩薩之修行而圓滿願行,成為阿彌陀佛,而完成西方淨土,並向十方世界示現「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名號,使眾生聞信。

  其次,在下卷說眾生往生之因果:

  眾生往生之因:有兩種:一、念佛往生,二、修諸行往生。在下卷初先說念佛往生之因,接著再說諸行往生之因。之後在東方偈一段文中,諸佛勸贊這兩種往生之因。

  眾生往生之果:就是眾生往生淨土所得的佛果。釋尊先從第二十二願之意義說起,再介紹觀音、勢至二菩薩是最初的往生者,又廣說往生之人都具足三十二相,智慧圓滿,神通自在,而供養十方諸佛,又能夠到十方世界隨意自在地救度眾生。隨著是釋尊宣說「勸信誡惡」的一段,亦即懇切地勸導避五惡,修五善,不要背離仁義禮智信之道。接著說「不了佛智」,不能明信佛之大智慧的人,不能往生真實淨土,所以勸人明信佛的不可思議智。

  次述《觀無量壽經》的梗概:當釋尊在耆阇崛山之時,王捨城發生了大悲劇。太子阿阇世禁閉父親頻婆娑羅王於牢獄,又使其母韋提希夫人同樣遭受痛苦。此時韋提希夫人不堪愁苦,遙請釋尊降臨;因而釋尊以神通力出現在夫人的室內,又從自身的光明中顯現十方淨土給夫人看,夫人看後,求問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道。

  在此釋尊先為夫人說定善十三觀的修行,定善就是息慮凝心,亦即使心寂靜,不起余念,觀想安養國土及佛與菩薩。當釋尊說到第七觀華座觀之時,為夫人說「除苦惱法」,正開始說時,忽然間,阿彌陀佛現在空中,夫人拜見了阿彌陀佛,發起信心,歡喜大悟。

  釋尊說完了定善十三觀,雖然夫人沒再問,而釋尊自說散善三觀。散善就是廢惡修善,亦即在散亂心中廢惡修善之意。這善是什麼呢?所謂三福;就是指世間的善、小乘的善、及大乘的善三種,釋尊將此當作眾生的機類,而分為九品。其中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三品是大乘的機類,大乘善就是修第三福;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之二品是小乘的機類,小乘善就是修第二福;中品下生一品是世善的機類,世間的善就是修第一福;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三福無份,雖說是一點善行也沒有的惡人,但只要依念佛也能往生淨土。

  在最後,贊揚「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念佛,唯有此是最殊勝的成佛之法,所以勸人信此持此,而結成一經。

  《阿彌陀經》是釋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以捨利弗尊者為對告眾而說的經。此經先標示極樂的位置,再解釋極樂的名稱,進而贊歎寶樹、寶池、天樂等的莊嚴,以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解釋阿彌陀佛之名,又贊歎往生的人也能得到無量光明與無量壽命。

  次明欲往生極樂國土者,須捨去自力的少善根少福德,勸人唯依多善根多福德的念佛。這就是在敘述《觀經》尚未說完的余義。

  最後,釋尊述說東、南、西、北、上、下六方的恆沙無量諸佛,都證明念佛的功德不虛,而舉出諸佛護念的利益,勸人信稱念佛。

  釋尊出世的本意,唯在於宣說阿彌陀佛的本願,勸化眾生他力的念佛。因此雖然先說《大經》而廣示,但還沒明白地解釋此念佛勝於諸行的原因,所以再說《觀經》與《小經》,使疑心深固之自力根性的人,最終也能聞信。釋尊深重的慈悲和懇切的施設,唯有感泣歡喜之外,無法形容。

  淨土宗之經論,為末法時代之眾生,指明了一條光明之大道。正如《佛說無量壽經》中所說: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說:一切善惡凡夫得往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注:

  1、悉達多:釋伽佛為淨飯王太子時名也。《智度論》二曰:父母名字悉達多,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是名為佛。

  2、無常:世間一切之法,生滅遷流,剎那不住,謂之無常。無常有二:一剎那無常,謂剎那剎那有生住異滅之變化也。二相續無常,謂一期相續之上有生住異滅之四相也。《涅槃經》曰: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暴水、幻炎是。《六祖壇經》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3、沙門:沙門:勞劬修佛道之義,又勤修息煩惱之義也。原不論外道佛徒,總為出家者之都名。四十二章經曰:"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4、菩提樹:植物。釋尊於此樹下成道,故名菩提樹。

  5、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知無上智慧也。

  6、入滅:入於滅度也,又譯為滅度。滅惑度生死海之義。謂證果之人死也。

 

上一篇:學佛的一些心得
下一篇:再苦也要笑一笑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