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末法時期如何做一個修行者(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也知道,有人想要學更多的東西,每個人都想抓住很多東西,想要更上一層樓,所以我繼續地談下去。

 

    你本來是一個律師,你覺得這樣不夠,所以你修小乘,你可以成為小乘修行人;若你仍不滿意,我想,這是可以的,你能這麼做。換個角度來說也很簡單,就是在前面談過的“不要傷害別人,和放棄傷害別人的原因”基礎上,幫助別人,同時積聚幫助別人的原因,這種修行就是大乘的修行。這裡頭包含著“無私”,就是“沒有自我在的”。

 

    如果我們想幫助別人,幫助別人這件事並不難。舉個例子來說,大庭廣眾之下,看到一個乞丐或極需救濟的人,在此情況下,任何人都能毫無困難地從口袋裡,抽出一張千元大鈔放在他的手裡,但做這件事可能跟自私有關。“要幫助別人,同時是毫無自私地幫助別人”是非常因難的,這是表現在非常微細的事情上。怎麼說呢?比方:因今晚空間不夠,可能有這樣的事會發生:也許有人想坐在前面,但前面的人卻不想放棄他坐的地方,此情況下,我們就是沒准備好要幫助別人。

 

    當我談到“幫助眾生”時,並不是要大家去做一件大事:如去非洲幫助那些饑民什麼的,我說的是一種基礎的修行方式,是對於在每一天每一分鐘所能做到的事情,尤其是對於那些最重要的事情或東西。舉個例子來說,把你的座位,讓給一個最想坐的人。我在此對這些坐在前面位子的人,感到很抱歉,我不是要講前面的人怎麼樣,我也無意傷害別人;可是當大家聽到時,心裡是不是覺得不太舒服呢?這也是我們得檢查的事情。

 

    當我們聽到這裡時,是否覺得不好意思呢?是否應選後面一點的位子呢?如果我們那麼覺得的話,那麼我們自己就明自了,我們的確有點自私。又為什麼呢?因為你在此完全是顧著自己的面子。我以上所談的都是活用的方法,這也就是每一天的生活。

 

    今晚,我不打算談很高的哲理和“空性”、“般若”這類等等。現在,在大乘之上,我們也許想再上一層樓,想著一個金剛乘的修行者。這就表示了我們可以做律師,可以做小乘的修行人、大乘的修行人、金剛乘的修行人,我們可同時這麼做,這是沒有問題的,很簡單,就是“你對一切的眾生都要有清淨的見地”。但換句話說,這也可以是很難的,如果我們沒有如此的淨觀,我們認為自己是觀世音菩薩,那又有什麼意思?這一切的觀想,在藏文中是表示“增加你的淨觀”或“清淨的見地”,這種淨觀,在金剛乘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座的人,很多是竹千法王的弟子,在竹千法王領導的竹巴噶舉派中,非常非常重視這種淨觀。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淨觀,卻想“我是觀世音菩薩”,我想若自己老是如此做,一定老覺得自己孤獨。

 

    “我在此”、“我有四只手”、“別人又不太親近、又難看”、“又想從我這兒要很多東西”,以上,都不是金剛乘的辦法的。我們必須把淨觀用於每一個眾生的身上,每一件事、每個時間、每個地方,如果你都能真正的產生淨觀,這種清淨將是任何事物都不能打擾得了的。

 

    這種不會被打擾的特性,就是我們所說的“金剛”物質的金剛,即我們手裡的物質金剛,不但不是不受打擾的,本身還需要別人來保護它,真令人丟臉。

 

    什麼是真的不受打擾?我們知道一切事情是“清淨的”,當我們知道一切事情是清淨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什麼是對的,因為我知道每件事都是清淨的。舉例來說,我們若把仁波切誤認為某一個人,此時,由於我們的誤解,將會對於認識他的人形成了打擾,但如果我們認識他的樣子就不會形成打擾。

 

    所以在此末法時期,可以同時作小乘、大乘、金剛乘的修行人,如果我們希望同時做這三類的修行者,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我非常強調菩提心,一般而言,佛教裡面的修行人缺少菩提心,尤其是修金剛乘的人。為什麼修金剛乘的人總是缺少菩提心呢?因為修金剛乘的人借口特別多。

 

    不知道各位是否聽過,釋迦牟尼佛曾講過,如果有一輛車子,車上有五百個大阿羅漢,像捨利弗的大阿羅漢,這時釋迦牟尼佛也許會來用他的腳趾頭拉車子,但是釋迦牟尼佛也許不會來,為什麼呢?因為,這五百個大羅漢加起來的功德,可能還請不到釋迦牟尼佛。可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也講過若一個人發菩提心或甚至一個人曾聽過菩提心的教授,這樣的人坐在車上釋迦牟尼佛就得來,用脖子來拉這輛車子。

 

    在很多經典裡頭都很重視菩提心,我們一定要贊美它,為什麼呢?因只有菩提心,才是真正關懷別人。是不是真正關懷別人?你會說我關懷別人。菩提心有最終最究竟的關懷,有很多人認為菩提心會讓我們覺得悲哀,我認為大概是我們看多了眼睛細長的佛像之故,真正的菩提心應該會帶來很多很多的快樂,菩提心是讓我們舒服松弛的東西。如果沒有菩提心,在此情況下,如果我們想建一個塔,在此情況下,必須把一切所有事情完成,才算是建完了這個塔。在此情況下,這個塔永遠不能完成,因為這永遠是一個憧憬。

 

    但是如果我們真有菩提心,就算是剛發心想建一個塔時,此時我們即充滿快樂,因為我們的願望沒有一點點自私在裡面。對於那些有菩提心的人做什麼都很容易,沒有所謂失敗,因為當我開始說“希望眾生如何時”,這種外在的失敗,實際上不算什麼;並不表示這菩薩很懶惰,還是要努力去做,這是一個沒有目標的旅程。

 

    為什麼菩提心這麼重要?另一原因:因為菩提心有很多很多的慈悲。多半的人對慈悲有錯誤的見解,多半人覺得慈悲心是替別人感到難過,這原因也許是英文對慈悲的定義,中文定義是否也如此呢?慈悲並不是為別人感到難過,真正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心境,這種心境是沒有任何的分別區別,沒有任何偏頗的意見,所以叫作“慈悲觀”,心中平等的見解就愈強,所以由此可知慈悲也是修靜觀的方法,因為我們愈修慈悲感覺得外面的一切都平等的。我很強烈地建議大家,希望大家多修慈悲觀。在大乘中,慈悲和空性幾乎一直是同時談到的,我不知道各位是否了解到為什麼大乘同時談到二者,我說:我能確定在座的每個人,都想知道什麼叫空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覺得“空性”是佛教最高的教授,因我們覺得這個是屬於比較高級的,而且我們認為如果在公眾場合問這類的問題,大家都會認為這個人是一個很好的學者。同時也許因為我們每次想到空性時,都會認為空性給我們什麼都不必負責的舒坦。我認為如果真正想知道空性的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修慈悲觀,因為它會自動帶你到空性之中,因為那種平等是和空性一樣的,所以做一個時同時就給我們帶來了空性。

 

    對目前我們來說:空性對我們只是一個概念,至於如何產生空性我們都不知,但至少我們知道怎樣修慈悲,所以要試著有慈悲,愈慈悲是最好保護。這個人就算不戴沉重的金剛繩,一個有慈悲的人他永遠是被保護的。

 

    如果我們可以每天修慈悲,每天若不能,一個星期作一次或一個月做一次,若連這個也不能,那就一年做一次,只要做一分鐘,我只要求一年做一分鐘,這要求不過分吧!只要求你一年修一分鐘,你只要你一年做一分鐘,就算你拿什麼證書來,我也一定會在上面簽字,我保證就算你修這一分鐘,你也一定會改變。我們修儀軌,我們認為你是平等,如果我們中沒有慈悲,那這永遠都是建立你的自我。

 

    你去過“健康俱樂部”,或洗蒸汽浴,或做各種運動,或去很多地方鍛煉身體,這樣作是為了使我們的身體好,使我們的身材美,修儀軌可以有很多“精神上的肌肉”,但不是好的,是不好的肌肉,為什麼呢?因為這種精神上的肌肉充滿了自我,我們會想“我是嘿魯嘎”、“我是金剛瑜珈母”、“我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我們會認為就算把世界翻過來也可以做得到,但實際上我們什麼也作不成。如果修這種儀軌,而沒有慈悲,如果如此做,我無法描述出你下輩子生出來會是什麼樣子的!因為沒有慈悲,就有很多自私,而又去修這種儀軌,以自私為出發點去修儀軌,所以佛曾說過以自私為出發點去做任何事,任何事都會產生許多惡業。有人跟你說你想發財,你就修財神;你要做這樣你就修這個法;你要成為那樣,你要修那個法;可是好像沒有一樣是實現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永遠富有,沒有人永遠健康,為什麼?因為修法時沒有慈悲。因修法時總是想著我們的身體、財富、這個、那個,這完全是自私的。雖然如此,在這末法時期只要有人肯把儀軌拿出來念一遍,也已經不錯了,因多半的人修儀軌,只不過因為已經發過誓了,因發過誓沒有辦法,想不念卻不得不念,卡在中間,就好像是被人牽絆住了。慢慢這個就變成我們罪惡感。我幾乎可以猜到在座有一半的金剛乘的修行人,一定秘密在心裡希望把儀軌去掉一半不要修它,這樣講當然是開玩笑的。這麼講只是告訴大家我怎麼想,因為我一直想做這樣的事,因為修那麼多的法實在是件很麻煩的事。我們老實說,當每天我們把儀軌修完的時候,尤其在早上的時候,難道不曾覺得“啊!好輕松”,或者會覺得“啊!我覺得很難過我怎麼把法修完了,我要再修一次”,在修完法的一天之中,可曾懷念過法本呢?

 

    我們總覺得今天修完了法好輕松,從這裡我們可知,我們不是一個好的修行者,在此情況下我們根本就不該開始。可是問題在於:我們修儀軌後,此種修儀軌成為我們減輕痛苦的原因。在我們生命之中很多件事都是這樣子的,我們對於某件事好像上了瘾,最先我們覺得沒什麼關系,可是隔了一陣子,這種上瘾的事就叫我們反悔了。然後我們就想找一件事來解決使我們反悔的前一件事。接著我們就對第二件事上了瘾,所以在此情況下,如果對佛法上了瘾,那不太好,不要對佛法上了瘾,只要去修。我認為我(今天)講得已經夠多了。

 

上一篇:學佛筆記—《佛祖的格言》(續三)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勸人念佛,決定不會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