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二月初八,釋迦牟尼佛的出家日。一位出家多年的法師,靜夜獨思:出家絕非容易,絕不僅是茶余飯後的談資,也不僅是看破紅塵的潇灑,更不是玩世不恭的輕浮。時時警策,用得了一生去反觀生命的本質,心心念念去體認信仰的價值。
出家這事兒
今天是佛陀出家日,兩千五百多年過去了,滄海桑田,佛陀的言教卻沒有改變,依然代代在延續著他的法燈不絕。
出家該是一個多麼驚天動地的決定呢。古人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將相所能為。確乎如此。偉人可以戰勝別人,而聖人要戰勝自己。出家,將是一件准備徹底戰勝自己的事情,其中所散發出來的一個人的決心、勇氣以及理想,不是一件讓人感動和仰望的事情嗎?
但出家卻也並非是一件簡單和容易的事情呢。撼山易,撼自己的習性難,要戰勝自己,卻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據說順治皇帝有一首出家偈是這樣的: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也無歡喜也無悲。
悲歡離合多勞意,何日清閒誰得知?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閒。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五湖四海為上客,逍遙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屢世種菩提。雖然不是真羅漢,也搭如來三頂衣。
兔走鳥飛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裡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洲湯伐夏,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初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朕今撒手歸西去,管你萬代與千秋。
在文中,作者的眼中似乎出家是一件清閒而簡單的事情,但其實沒有見到其背後需要的發心。《人天寶鑒》中記載了一位希顏和尚拒絕一位小淨人要出家的請求,文中說:
希顏首坐,字聖徒。性剛果,通內外學,以風節自持。游歷罷歸隱故廬,跡不入俗,常閉門宴坐,非行誼高潔者莫與友也。名公貴人累以諸剎招之,堅不答。
希顏和尚性格非常剛毅,精通佛法和入世的周公孔子之道。他在各地參訪善知識後,回到自己的家鄉隱居起來,除了品行高潔的人之外不和其他人交往。但是很多的名人望族都請他去住持道場,他都堅決不答應。
時有童行名參己,欲為僧侍左右。顏識其非器,作釋難文以卻之。
當時有一位叫參己的居士想出家做希顏和尚的侍者,希顏和尚知道他並不是出家的料,所以就寫了一篇《釋難文》拒絕了他。文如下:
曰: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若予之參己,非為僧器。蓋出家為僧豈細事乎?非求安逸也,非求溫飽也,非求蝸角利名也。為生死也,為眾生也,為斷煩惱出三界海續佛慧命也。去聖時遙佛法大壞,汝敢妄為爾?
知道兒子的莫過於自己的父親了,知道父親的也莫過於自己的兒子了。如果說起我的參己來,並不是出家的材料。說起來,難道出家為僧是一件簡單的小事嗎?出家不是為了求安逸享受的,不是為了求溫飽吃飯的,不是為了瑣碎名利的。是為了生死的大事,為了眾生,為斷煩惱出三界來延續佛的慧命的。現在離開佛已經很遠,佛法也壞了,你難道敢恣意妄為嗎?
《寶梁經》曰: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無唾處。《通慧錄》曰:為僧不預十科(翻譯、解義、習禅、明律、感通、遺身、誦讀、護法、興福、雜科),事佛徒勞。百載為之不難得乎?以是觀之,予濫廁僧倫有诒(音dài,欺騙)於佛,況汝為之邪?
《寶梁經》裡說:出家的比丘如果不修比丘該做的法,那麼會受到天人唾罵。《通慧錄》裡說:出家為僧,如果不進入僧傳的十科中,則出家也是徒勞了。那麼百年的一生當中都這樣做,豈不是很難的事嗎?我混跡在出家人的行列已經是欺騙佛祖,很大的罪過了,更何況你呢?
然出家為僧,苟不知三乘十二分教(釋迦牟尼佛所說一切的言教,依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十二類:契經、祇夜、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論議),周公孔子之道,不明因果,不達己性,不知稼穑艱難,不念信施難消,徒飲酒食肉破齋犯戒,行商坐賈偷奸博弈,觊觎院捨車蓋出入(貪圖大的房子和好的享受),奉養一己而已。
如果出家了,不知道佛說的言教,不知道周公孔子所說的倫常之道,不明了因果,不明自性,不緣念飯食來之不易,不想想信眾的供養是難以消受的,只是做犯戒、違背道德的事情,天天貪圖好的享受,則只是來奉養自己的這個色身罷了。
悲夫!有六尺之身而無智慧,佛謂之癡僧;有三寸舌而不能說法,佛謂之啞羊;似僧非僧似俗非俗,佛謂之鳥鼠僧,亦曰禿居士。《楞嚴故》曰:雲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非濟世舟航也,地獄種子爾。縱饒彌勒下生出得頭來,身已陷鐵圍百刑之痛,非一朝一夕也。若今為之者,或百或千至於萬計,形服而已,笃論其中何有哉。所謂鸷翰而鳳鳴也(出自《資治通鑒》,意指鸷鳥的叫聲和鳳凰的鳴聲一樣的差別),碌碌之石非玉也,蕭敷艾榮非雪山忍草也(蒿草長得很茂盛但並不是雪山的忍辱草,據說忍辱草長在雪山,牛羊食之,則成醍醐。《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七》:雪山有草,名為忍辱,牛若食者,則出醍醐)。國家度僧本為祈福,今反責以丁錢,示民於僧不然,使吾徒不足待之之至也。只如前日育王琏、永安嵩、龍井淨、靈芝照,一狐之腋,自余千羊之皮何足道哉(像此前的育王琏、永安嵩、龍井淨、靈芝照等大德,是法門龍象,如同狐腋下的皮毛一樣稀有難得,而其他絕大多數出家人,相形之下,不過是普通的羊皮罷了,不足道也)!於戲!佛海穢滓未有今日之甚也。可與智者道,難與俗人言。
在《瑜伽師地論第九十四卷》中有一段話說:復次具四圓滿能生聖處。若隨有一成此圓滿,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正修行時,名曰善來善出家者。雲何名為四種圓滿?一增上意樂圓滿,二根圓滿,三智圓滿,四即於聖處有佛出世得值圓滿。增上意樂圓滿者,謂如有一,於般涅槃極淨修治增上意樂,方乃出家;非為債主及諸怖畏之所逼迫,乃至廣說。當知如是而出家者,名善出家,生於聖處。根圓滿者,謂如有一,眼耳無缺,非半擇迦,不缺支分,由得如是根無缺故,於善說法毗奈耶中,堪任出家說正法,時堪能聽受。智圓滿者,謂如有一,性不愚戆,無有下品愚癡障故。亦不喑啞,無有中品愚癡障故。非手代言,無有上品愚癡障故。離三種智愚癡障故,有力能解善說惡說所有法義。即於聖處有佛出世得值圓滿者,謂如今時有薄伽梵釋迦牟尼出現於世,是為如來應正等覺,乃至廣說。
在出家之初,我們的發心、自己的條件以及外部的條件是否具足呢?我們的發心當以佛說所有的煩惱和痛苦能夠徹底清淨的涅槃為淨信而出家,卻不是因為債主逼迫、夫婦不和、事業不順等等諸多因緣而出家;我們的身器是能夠順利聞思修佛法,而不是有種種的障礙;我們的外部環境是有佛出世講法並有法傳下來的。
出家這事兒,絕非容易,絕不僅是茶余飯後的談資,也不僅是看破紅塵的潇灑,更不是玩世不恭的輕浮。靜夜獨思,時時警策,用得了一生去反觀生命的本質,心心念念去體認信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