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然教法師:佛教與樹的十大關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然教法師:佛教與樹的十大關系

我的徒弟今天出發去雲門寺受戒,正趕上今天又是我國的植樹節,想到佛教培養僧才其實就是植樹,感慨萬千,真心希望佛教的僧寶紹隆,正法久住。
    “植樹節”是一些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以宣傳森林效益,並動員群眾參加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1979年2月23日,我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佛教源於佛祖釋迦牟尼的教化,佛陀的生平與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降生於無憂樹下、得道於菩提樹下、涅槃於娑羅樹下、弟子首次結集於七葉樹下……並且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和樹有著不解之緣。

一、降生無憂樹下

尊貴的佛陀沒有誕生在皇宮,而是蘭毗尼園的無憂樹下。原因是古印度的風俗,婦女懷孕必須回娘家分娩。摩诃摩耶王後臨產前夕,乘坐大象載的轎子回娘家分娩,途徑蘭毗尼花園時,感到有些旅途疲乏,下轎到花園中休息,當摩诃摩耶王後走到一株蔥茏茂盛開滿金黃色花的無憂花樹下,伸手扶在樹干上時,在無憂花樹下生下了一代聖人——釋迦牟尼。因此無憂樹又被尊為聖樹。

據《佛本行集經》記載:“彼園樹木,翁郁扶疏,世間無比,其中多有種種華樹,種種果樹以為莊嚴。復有種種渠流池沼,種種雜樹無量無邊……然其園中別有一樹,名波羅叉。其樹安住,上下正等,枝葉垂布,半綠半青,翠紫相翚,如孔雀項,又甚柔軟,如迦隣提衣,其花香妙,聞者歡喜。摩耶夫人安詳漸次至彼樹下。是時彼樹以於菩薩威德力故,枝自然曲,柔軟低垂。摩耶夫人,即舉右手,猶如空中出妙色虹,安詳頻申,執波羅叉垂曲樹枝……”

二、成道菩提樹下

釋迦牟尼通過五年參訪六年苦修之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關於釋尊成正覺時此樹的情形,《修行本起經》卷下曾作此下之描述 ‘其地平正,四望清淨,生草柔軟,甘泉盈流,花香茂潔,中有一樹,高雅奇特,枝枝相次,葉葉相加,花色蓊郁,如天莊飾,天幡在樹頂,是則為元吉,眾樹林中王。’《佛本行集經》中說“爾時菩薩在於菩提樹下坐已,時菩提樹所守護神生大歡喜,心意踴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悉命諸親及其眷屬守護菩薩,恭敬俨然。爾時彼處四面林木無問大小,所有樹神各從其樹出身來到護菩提樹神邊……”

這是釋迦牟尼佛悟道的環境,《十住毗婆沙論》卷三曾列出被視為菩提樹的十六種大樹的名稱。其實每尊佛都是在樹下成佛的。《十住毗婆沙論》卷五中說:毗婆屍佛是無憂樹、屍棄佛是邠他利樹、毗捨浮佛是娑羅樹、拘留秦佛是屍利娑樹、拘那含佛是優昙跋羅樹、迦葉佛是尼拘類樹、釋迦牟尼佛是阿說他樹、將來成道的彌勒是那伽樹(龍華樹)。

 三、涅槃娑羅雙樹下

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得道,弘法利生五十年,講經三百余會,丗壽八十。在《佛遺教經》中說:“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 是說釋伽牟尼完成自己的使命,在拘屍那城河邊娑羅雙樹下涅槃。其樹四方各生二株,故稱娑羅林或娑羅雙樹。佛的生命轉換,叫“涅槃”。涅槃是一種境界,是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常斷、俱不俱等等的中道體性意義;也即成佛。  

四、佛教經典結集在七葉窟

七葉樹是無患子目七葉樹科的落葉喬木,七葉樹種子可食用,但直接吃味道苦澀,需用鹼水煮後方可食用,味如板栗。也可提取澱粉。木材細密可制造各種器具,種子可作藥用,搾油可制造肥皂。七葉樹樹形優美、花大秀麗,果形奇特,是觀葉、觀花、觀果不可多得的樹種,為世界著名的觀賞樹種之一。

印度王捨城有一巖窟,周圍長滿印度七葉樹,所以這兒又叫七葉巖,七葉窟,七葉園。是佛祖涅槃後其弟子們第一次結集,統一經法的地方,佛陀滅度後迦葉尊者於其處會五百賢聖,以阿難陀、優婆離、迦葉等為上首,結集經、律、論三藏,安居三月,完成佛所說法的結集。其意義重大。所以七葉樹是佛樹。

另外,在《大般涅槃經卷第二 壽命品第一之二》說“世尊,如七葉花無有香氣。是身亦爾無我無主。我等如是心常修習無我之想。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無我我所。汝諸比丘應當修習。如是修已則除我慢。離我慢已便入涅槃”。

五、寺院建設離不開樹

佛教傳入中國,改變了早期佛教持缽行乞的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僧人們建寺而居,置地自種。寺院常建在這些山勢奇特、林深木茂之處。魏晉以來,佛教興盛。寺院建在幽靜的山林之中,一方面利於僧人修行。又由於文人與僧人交游往來,過一種閒雲野鶴般的、適意會少的生活,又可以超脫“紅塵”,有利於文人“澄懷觀道”,甚至還包括希冀延年益壽的生理需求在內。唐以後的禅宗,更講究人與自然的融合關系。禅師們常常沉浸在青山白雲、流水清泉之中,領悟生命的真話。 馳名中外的少林寺,位於河南登封縣西北少室山的五乳峰下,對少室山,群山環峙,眾峰聳立,溪水環流,林木茂盛,景致幽雅。因其位處少室山林中,故稱少林寺。正如清景日眕《說嵩》雲:"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六、叢林是寺院的雅稱

中國的寺院又成為叢林,和樹有密切的關系。《大智度論》卷三:“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後泛稱寺院為叢林。從宋代起,叢林即有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敕差住持院三種之分。甲乙徒弟院,是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輪流住持甲乙而傳者,略稱為甲乙院。十方住持院系公請諸方名宿住持,略稱為十方院。敕差住持院,是由朝廷給牒任命住持者,略稱為給碟院。甲乙院住持是一種師資相承的世襲制,故又稱為剃度叢林或子孫叢林。

七、以樹接引眾生

宋仁宗年間,禅宗青原系下福嚴來此住持,曾率寺裡僧人種杉樹十萬株,福嚴寺也因他而得名。種樹愛樹,自古就是佛教的優良傳統。以樹來舒服內心的境界,最著名的公案就是五祖弘忍門下神秀和慧能的偈頌。弘忍禅師准備傳法給門人,驗其功夫,於是就命大家寫出體悟的境界。神秀大師寫的是: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六祖感覺悟禅不徹底,於是他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臨濟宗義玄祖師當年也在寺周圍種了許多樹,人問:“深山裡種許多樹干嗎?”義玄答:“一為山門添景致,二為子孫樹榜樣。”

八、寺院以樹命名

廬山“五大叢林”中,有一座以樹命名的寺院,這就是萬杉寺。萬杉寺在唐代原名慶雲院,至宋景德年間,詩僧大超任寺中住持,他在寺院周圍種下了萬株杉樹。爾後宋仁宗便將此寺改名為萬杉寺,並賜了御書“金佛寶殿”的題匾。從此以後,萬杉寺名聲大振,殿閣巍然,僧徒濟濟。萬杉寺成了文人墨客必游之地。以樹命名的寺院在中國還有很多,比如重慶雙桂堂、廣東六榕寺、河北柏林寺、長沙松柏寺、石家莊白果寺、天津薊縣桃花寺、成都白楊寺等。

九、修行和樹有關

佛教的修行也和樹有很密切的關系。僧人們習慣在樹下經行,樹下打坐,甚至睡覺。

在佛教的行持中有頭陀行,即修治身心、除淨煩惱塵垢之十二種梵行。頭陀,修治等意。又作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頭陀十二法行。十二頭陀之行者,稱十二法人。《四十二章經》中佛告誡修頭陀行的比丘:“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頭陀行者一向是不住房子,只是坐到空氣涼爽,而且可以遮風蔽雨的大樹下修行。修道人,以天地為廬、四海為家,到處都可以住。這個樹下,既可以避雨,又很涼爽,所以在樹下住;可是每一棵樹底下住,不能超過三天,只可以住兩宿。為什麼不可以超過三天呢?因為真正修道的、清淨的比丘,不希望有緣法,不希望有人認識他,而來供養他;所以在每一個地方,住兩宿就走了。這是因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養,所以在樹下住。

十、樹代表智慧

在佛教的經典中經常出現樹,不僅因為佛的誕生、成道、涅槃都在樹下,而且樹代表的是智慧。

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也離不開樹。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說:“捨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捨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極樂世界的樹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

為什麼稱作極樂世界呢?《佛說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七重欄栒,七重椤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看來之所以稱為極樂世界的原因,有一個重要的就是有‘七重行樹'。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此處的樹說的是智慧。極樂世界的樹都長得很高,代表智慧很高。有智慧即高,沒智慧即矮,非身高而是智慧之高。有智慧即為七重行樹,無智慧只如‘七重行草'。草會將你的心阻塞住,變愚癡了,一次次重復講仍不明白。

所以樹與佛教有甚深的因緣,讓我們大家都關愛樹木,多多種樹愛林。最後用我以前寫的一首,關於佑勝教寺院子裡一棵國槐的詩,作為節日禮物贊美天下所有樹木。

《佑勝教寺國槐》

無情亦有佛性在

為擋夏日葉成蔭

多少眾生槐下過

唯贈清涼不留痕

 

上一篇:淨空法師:學佛同修要深信因果報應
下一篇:聖嚴法師:帶業消業生淨土仿佛的念佛方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