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藥師茶供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藥師茶供會

 

吳信如

唐密藥師茶供會儀軌中國茶道法本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一大貢獻。一茶一禅,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陸羽著《茶經》,百丈立《茶規》,茶禅文化興起之時,正是唐密隆盛之期。考之法門寺地宮,唐王朝以茶供佛真身捨利,以茶齋並賜諸大阿阇黎,即可證明茶供茶施為重要佛供佛施。唐代茶道多與佛教食法相關,稱為「吃茶飯」。僧修禅定,過午不食,故叢林不作夕食,但許飲茶以助修。

唐用茶餅,故需煮飲,如煮飯然。叢林謂過午之後飲食為小藥,故茶又謂為茶湯,如藥湯然。所以趙州公案說「吃茶去」。日本台密六祖智證大師圓珍《行歷抄》記其初至長安面見法全(唐密祖師惠果之法孫),引至「青龍寺西南角淨土院上房,與茶飯吃」。後三日,圓珍「到青龍寺禮拜和尚,入道場,隨喜禮後,便於院中吃茶飯」。由此可見茶與密寺及密宗行人之關系。此後茶供茶施又發展為茶宴茶會。地宮八重寶函中有藥師曼荼羅,其藥師像與日本東密《覺禅鈔》心覺的左手持缽右手持錫杖的唐本藥師像完全一樣,說明地宮也已用茶供養藥師。

藥師法為中國早期密法,唐代弘揚最盛,盡管顯密詳略不同,但傳承迄今不絕。藥師法是圓融世出世之法,是圓通顯密之法,是釋迦、藥師、大日非一非二,本師本尊一具之法,是般若空般若不空雙顯之法,是法性法相雙融之法,是曼殊室利、執金剛對揚之法,是了生脫死,以藥物為體,以性空為性來認識人生而改造人生現前腳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藥師法的本質就是藥師定。藥師經是藥師法的說明,藥師法是藥師定的作用,而藥師定的本質就是色、息、心法。人為色、息、心之一具,修藥師定者,教人明於自已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頂天立地之人也。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

所以藥師經法是教人生活做人之大法,是教人即生即身認識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生之大法也。人體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飲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動之需要,法門有如來、祖師、秘密三大體系之類別,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開。藥師定者,融秘密禅修色之要,會如來禅修息之奧,通祖師禅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決食色問題;以安般法(循環生理)修息,解決呼吸問題;以入寤法(大腦生理)修心,解決睡眠問題,實為現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禅也。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用藥師法茶供、茶施、茶會,既契禅密法義,又合茶道原則,蓋茶禅一味,而禅密一體也。惜中國茶道失傳已久,而今日叢林生活中之禅密修持,國家精神文明之建設,茶禅文化之弘揚,均急需中國自己之茶道。

爰本師傳藥師經法之精神,參考《瑜伽施食》儀軌,借鑒日本茶道,編撰此本《藥師茶供會儀軌》(有繁簡兩種用本,繁本作藥師法會大供用,簡本供一般茶會用),作為中國茶禅學會創演茶道之發本。既可為禅門清修供施之儀,又可為佛家表演茶道只用。仰仗藥師加持,神將衛護,緣起性空,上供下施,藥之藥之,普皆得度。茶供無不圓滿,茶會無不成就。爰為頌曰:

阿字本不生,密教知自心。祖師西來意,禅門心心印。

茶禅同一味,禅密不二音。藥師茶供會,治病又延命。

諸法因緣生,入定觀空性。神明定流光,意淨氣自瑩。

龍水八功德,星火七斗明。願真成就真,心淨佛土淨。

趙州一句話,陸羽三卷經。光照甘露味,吃茶便知心。

史載東晉僧人於盧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為助修。其使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由禅僧撫養於禅寺而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佛教禅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裡霧裡,宜茶生長。禅農並重為佛教優良傳統,禅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出於禅僧之手,如佛茶、碧螺春、鐵觀音等,即禅僧所命名。其於茶種植、采撷、焙制、煎制、品酌之法多有創造。

佛教叢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師立《百丈清規》而創定。《百丈清規》「赴茶」、亡僧之條,方丈四節將為首座大眾茶,庫司四節將為大眾首座大眾茶;旦望巡堂茶、方丈點行堂「茶」等條文中明文規定叢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請新住持」文中記有「鳴僧堂鐘集眾門眾,三門下釘掛帳設,向裡設位,講茶湯禮。請兩序勤舊光伴,……揖坐燒香,揖香歸位,相伴吃茶。……」講經說法擺法鼓,集眾飲茶敲茶鼓。茶會成為佛事活動內容。百丈禅師有三訣:「吃茶、珍重、歇」,使人體悟茶之清純與禅之靜寂圓融一體,故有茶禅一味之說。唐皎飲茶詩有「三飲便得道」之語,劉珍亮謂茶有「十德」,而趙州禅師「吃茶去」為禅宗最著名之大公案。茶不僅為助修之資、養生之術,而且成為悟禅之機、顯道表法之具。

法門寺地宮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阇黎者(僖宗乳名「小五」,茶具墨書有「五」字略號),是最珍貴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現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

大唐歷代皇帝賞賜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剛智忌辰,舉行千僧供,玄宗上賜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餅茶,故可用線貫串),以供齋用。大興善寺文殊閣上梁,代宗敕賜千僧飯,賞上梁赤錢二百貫,蒸餅二千顆,胡餅二千枚,茶二百串。惠果大師於貞元六年(790年)入宮,於長生殿為國持念七十余日,歸時,每人賜絹三十匹,茶二十串。貞元十四年,惠果入內道場,賜絹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賜之茶換購丹青原料畫曼荼羅,可見唐代皇室即以供養茶賜茶為供佛施僧的高級禮遇。

唐封演《封氏見聞記·卷六》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禅教,學禅,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唐代用餅茶(即茶餅),故須煮飲。如煮飯然。叢林謂過午之後飲食,謂為小藥,故茶又謂為茶湯,如藥湯然。

日本文獻記載,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國,帶茶種植於睿山麓。永忠和尚獻茶於嵯峨天皇,天皇稱贊並命當地普遍種茶,是為日本最早傳茶之記載。又廣東江門傳說密宗一行大阿阇黎曾在江門白水暫住,日種山茶,夜觀天象(一行為中國大天文學家),進士陳吾道建茶庵寺,並為一行塑像立碑。惠果常用皇帝賜茶換購丹青畫曼荼羅。法門寺地宮密壇供用茶具等等,均可證明茶與密宗之關系。

《五燈會元》載有所謂飯後三碗茶的和尚家風,可見茶在唐代,已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規。自宋至清,舉辦茶宴,已成寺院中不可或缺的活動。如浙江余杭經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傳佛寺,一般都舉行茶會。十九世紀中葉,大喇嘛寺曾舉辦過數千喇嘛參加的法會,有時連續數天之久。由此可見茶不但與顯教,而且與密教,不但與漢傳,而且與藏傳佛教都有密切關系。

《瑜伽施食》俗稱放焰口,為密教一部法軌,後為寺廟應赴僧作趕經忏之用,從唐代流傳至今不衰。其中文詞科儀,歷經幾代高僧大德修訂,已成為融佛教教義、文學、音樂、舞美於一體的演唱法本。

日本臨濟宗榮西禅師從中國留學回國後,將茶種栽於禅寺,並著《吃茶養生記》。之後大應國師又將中國寺廟飲茶方式傳至日本。大應之後繼有幾位禅僧至中國習茶道並成為茶師。後大德寺一休和尚將茶道之法傳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創出富有東瀛風味的日本茶道,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後千利修改良而普行於民間,稱為千家流。以至於今有多流矣。山上宗二之茶書《山上宗二記》謂「茶道是從禅宗而來的,同時以禅宗為依歸」。澤庵宗影《茶禅同一味》說:「茶意即禅意,捨禅意即無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日本茶道,已成為日本文化支柱之一。

密教《大日經》第一品為「住心品」,為密宗根本教相(理論),第二品「用緣品」以下為事相(實踐)。「住心品」講密宗的根本理論,是全部《大日經》綱領,即「阿字本不生」,其因根究竟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是三句義。三句的修行,就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的心字,便是「阿字本不生」。

禅宗相傳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今傳於汝。是以禅宗以心傳心,心心相印,被稱為佛心宗。所謂涅槃妙心、佛心,即「阿字本不生」。故宗喀巴大師稱禅為大密宗。禅密法門不同,實則一體也。

藥師茶供法要

本法要內容,在第二輯《講記》中均已講到。在此僅作幾點補充。

在講法要之前,要講明一個層次的道理。法界是平等的,又是差別的,兩者又是圓融無礙的。講差別,它就是有層次的。從法界來講,任何事物,包括我們人在內,基本上可以說有這麼幾個層次:有外層、內層、核心層、種子層。一部佛經,一個法門,乃至一個供品,也有外層、內層、密層、密密層。這裡講的法要,基本是外層和內層的東西,但有些內容已涉及密層和密密層。

藥師經是說明藥師法的。藥師法是教導人們在生活中了生死的。人的生活主要是三大要素:飲食、呼吸、睡眠。儒家謂為食息眠,修之為氣功;道家謂為精氣神,修之為丹功;佛家謂為色息心法,藏傳密教謂為脈氣明點,修之為定功。佛法之根本為戒定慧三學。一切法門都要從定中修,從定中證,離開禅定,談修談證,無有是處。所以修學藥師法門,一定要修證好藥師定。所有藥師法門,都要從藥師定中印證。

佛法之根本教義為緣起性空,佛教之根本修持即上供下施。世間萬法,無不因緣而生,故無自性。一切供養也都是空性緣起的表征。所以修法供養,定觀空性。要都攝六根,淨念而觀。

佛法飲食之法,一在過午不食,一在行禅定意而後食。所以藥師茶供法要,一為供前之入定,二為供中之觀空,三為飲時之禅意。為了解方便,先講飲食與禅禅意,再講呼吸與入定,最後講睡眠與觀空。

總之用藥師法以茶供佛,供時要作空觀。以茶待客,飲時要行禅定意。最好的禅定意也就是作空性觀。

修供養法時,雖然不是睡眠,但也要淨念,要都攝六根以便作空性觀。

因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沒有第一因的,所以是無生的,是本有的。時間沒有第一因,所以時間無始無終;空間沒有第一因,所以空間無邊無際。無始就是不生,無終就是不滅,在無始無終的時間與無邊無際的空間中運行的萬事萬物也就不生不滅無窮無盡。正因為沒有第一因,所以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存在亦只是相對的。所以萬法無有自性,因為無有自性,所以說其為空。這個空不是先有後無的斷滅空,也不是此有彼無的物外空,而是當體即空。

凡是緣起的東西,必然沒有自性,佛法叫做無我;必然沒有永恆性,佛法叫做無常;無我無常,就是空性。「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諸法不自生,亦不自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空亦復空,所以「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在修供中,應當看到供者、受者、供品都在空性之中。行供養時,應當觀想,每一種供養都是空性緣起和表征。香、花、燈、塗、果、樂、茶、水等等供品均無自性。乃至時間、空間、供者受者,均無自性。

看到供品無自性,只是般若空的一面,還要看到供品如帝網莊嚴,重重無盡,這是般若不空的一面。

人生的根本痛苦在於有我,有人我執,有法我執。佛法的真正大悲是在使我執化入空性,「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才能把所有惡緣禁絕,把苦根拔掉,再也不會產生苦。因此觀空便是他法無可比擬的修大悲法。大悲的最後結果是解脫,而解脫不能缺少五智五大,而必需由五智五大起法力作用。所以要用供品修供養。

供養有外、內、密、密密四層。八供四層象征的次第是:

(一)水:外層是水大;內層是甘露;密層是紅白菩提;密密層是大悲淚水

(二)香:外層是芬芳;內層是戒定香;密層是禅香或香;密密層是佛三摩地所發無上妙香

又:戒香是外層;定香是內層;禅香是密層;法界香是密密層

(三)花:外層是美觀;內層是心輪八瓣蓮花;密層是空行蓮宮密密層是五智

(四)燈:外層是光明;內層是心地明亮;密層是熱誠拙火;密密層是無上正覺

(五)塗:(與香同)

(六)果:外層是果實;內層是定中甘露;密層是空行大樂密;密層是涅槃四德

(七)樂:外層是美妙歌曲;內層是持咒韻律或迦陵頻鳥鳴聲;密層是歡喜曲;密密層是成佛時無數空行的贊頌

(八)茶:外層是藥料;內層是定中甘露;密層是禅味;密密層是常樂我淨

又茶有四重隱顯:

外:待客之茶內:談心之茶

密:結盟之茶密密:禅案之茶

(九)時間:外層是現在;內層是過去;密層是未來;密密層是三世一時,剎那三世

(十)空間:外層是上下四方四隅在圓體內的各種形狀空間;密層是芥子藏須彌廣狹無礙;內層是有中心而又無中心的圓體遍一切處;密密層是十方三世重重無盡法界

注:吳信如所作《藥師茶供會儀軌》共有四節:前言、藥師茶供法要、藥師茶供壇場和藥師茶供儀軌。本書僅摘其前言與法要部分內容。

 

上一篇:玉琳國師:持藥師佛號度生死
下一篇:慈觀法師:藥師法門與生活受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