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華心理教育網 作者: 羅寬
這是發生在女兒八歲的事情。
總是一回家就把錢包隨手扔在玄關櫃上的丈夫,發現錢包裡少了一千元。
“是你拿了我的錢嗎?”
他分別問了家裡的三個“嫌疑犯”:
我、十一歲的兒子與八歲的女兒,每個人的回答都是“沒有”。
但我留意到女兒在回答“沒有”時,眼睛不敢望著他爸爸,我心裡就有了猜測了,但如何讓女兒能認罪且悔改?我卻一點譜都沒有,於是打電話給向一位相熟的親子教育專家朋友請教。
朋友在聽到我的述說後,第一句話居然是:
“你女兒會偷錢,錯在你丈夫把錢包任意放置,這在法律上稱做“引誘犯罪!”
“我丈夫一直都有這種亂放錢包的習慣啊,但為什麼卻只女兒受引誘,他的哥哥卻能不受到引誘偷錢呢?”
“這跟每個孩子天生的個性與年齡大小有關,孩子的物質欲較強,或年齡較小還不太分得清你物與我物的界限,就容易犯錯了。”
朋友並提出兩個與孩子溝通的原則給我做參考:
1.千萬不可采用“審問犯人”的方式來“提問”女兒,強逼她認錯,建議用比較和緩的方式去“點”她,讓她知道父母清楚她犯錯誤了。
2.一定要弄清楚她偷錢的原因,才能謀出杜絕此項行為的方法。
“至於用什麼方式去跟妳女兒談,妳是她母親,應該會比我這個外人更了解適用的對策。”
專家朋友的這番話,安定了我這做媽的在初知道女兒偷錢時,湧上心頭的一些紛雜想法:真丟人,自己竟然會教育出一個會偷錢的孩子!
年紀小小就有偷錢這惡習,長大了還不犯更大錯誤?
靜下心來的我決定跟女兒做一個“母女單獨約會”,請她去西餐廳吃她最愛的牛排大餐。
我耐心的等待女兒享用了一頓豐盛餐點,顯出心滿意足的放松模樣後,才以不經意的口吻說:
“爸爸前兩天皮包裡不是少了一千塊錢嗎?他懷疑是不是我們家的小朋友拿了,我跟爸爸說-我相信我們家小朋友一定不會隨便拿人家錢的……”
我注意在言談中,絕對不用“偷”這個字眼,以免造成女兒心理上的陰影。我發現女兒在聽我提起爸爸少錢這事時,眼睛就低垂下去不敢看我,我進一步的確定這錢肯定是女兒拿的,我決定給她保留面子不去要求她向我承認錯誤,於是便將話鋒一轉:
“你的零用錢夠用嗎?”
女兒哭起來,抽抽搭搭的說:
“就是不夠用啊!”
“怎麼會不夠用呢?我給哥哥的零用錢跟你一樣,怎麼哥哥都沒有說不夠用呢?”
“因為我想要買一個手提音響,還有一塊表!”
“家裡已經有一台音響,可以讓你聽故事和音樂,你為什麼還想要買一個手提音響呢?手表你也已經有兩塊了,也不見你戴它,為什麼還要花錢再去買手表?”
“那個音響總是被哥哥霸占著,聽他喜歡聽的故事和音樂,我如果能有自己的手提音響,就可以高興聽什麼就聽什麼了;那兩塊表是你和小阿姨選你們自己喜歡的樣式送我的,都不是我喜歡的,我想去買一塊自己喜歡的表!”
“這兩樣東西真有這麼的想要嗎?”
女兒點點頭。
“好,那你先選擇一樣你最想要的,媽媽帶你去買。”
女兒驚訝的看著我問:
“真的可以買嗎?”
“真的可以,不過由於這兩樣東西家裡都有了,所以在媽媽的預算中都不是非買不可的“必需品”,因此買這東西的錢,媽媽可以先借給你,你每個月來攤還這筆借款,你願意嗎?”
女兒點頭應允,選擇先買手提音響,我便領著她去百貨商城選購。大概是考量到這筆費用需要事後攤還,女兒選擇了一個中價位的商品。
回到家後,我拿出一張紙,要女兒寫下欠條,與每個月預備歸還的金額,並讓她簽下姓名摁上手印。
女兒這筆欠債在六個月後還清,在還清最後一筆款項時,我把欠條還給她,並且願意再借一筆錢給她買手表,女兒卻婉拒了我的好意。
“我不要買手表了,因為每個月要還錢實在很痛苦。”
“可是你不是很想要一塊自己喜歡的手表嗎?”
“也沒那麼想啦,而且我也不是那麼愛戴手表,就算買來了,我最多也只會戴上幾天就不戴了。”
女兒再也沒犯下任何不告而取的行為,並且養成了購物先停下想一想是否是一定需要,還有觀察物品質量差別與比價的習慣。
我們家的那個老爺,也為了避免成為“引誘犯罪”的禍首,而改變了說了我幾百遍他都不肯更改,亂放錢包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