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2011年2月6晚 ]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於汕頭開示[索達吉堪布]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 大悲攝受具诤濁世剎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 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今天我以佛教和世間的理論,給在座的各位簡單闡述一下,如今人們特別重視的金錢觀。大家都清楚,大多數人對金錢特別耽著,少數人極其鄙視金錢,那它們之間的關系應如何處理呢?今天我利用這個時間與大家共同分析。

我個人認為,作為修行人,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即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若樹立了正確的金錢觀,不但與自己的生活、修行不矛盾,而且沒有錢財心裡也不會苦惱,有了錢財也可以運用到修行、慈善方面。我看到我身邊乃至社會上的很多人,對這個問題都很茫然,所以大家要好好觀察、再三思維。

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就是探索金錢的本質與利弊。這分三個方面:首先,要了解金錢的本質是什麼;其次,要懂得沒有善用錢財的弊端是什麼;最後,要了知用好錢財的功德是什麼。這三個問題,我一一為大家闡述。

一、金錢的本質

⒈ 不善不惡 不美不丑不即不離

人們常說:錢不是萬能,但離開了錢萬萬不能。大家都知道,沒有錢什麼都不行,尤其是在大城市裡面,打電話、走路、吃飯、睡覺等都要依靠它,沒有它生活就無法正常運行。雖然錢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但也不是萬能的。這一點從佛教的教義也可了知,如《佛所行贊》中雲:“錢財非常寶。”意謂:錢財並不是常有的珍寶。

其實,這句話已經講了,錢財的本性就像水泡、夢境、幻術一樣現而不實。如果我們對它的本質進行觀察,的確也沒有任何實質,雖然在未經觀察時相當吸引人,人們也極其向往,但它卻是虛幻不實的有為法[1],就像人們特別喜歡的美麗水泡一樣。因此,從本質上講,金錢是中性的,既不是善也不是惡,既不是美也不是丑,是這樣一種本體。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位政治家、文學家叫張說,他有一篇不到兩百字的《錢本草》[2],裡面以草藥的比喻說明:錢財既不是好的東西,也不是不好的東西,如果人們用好了,就像草藥一樣可以治病,如果用不好,它就變成毒,會傷害性命。其中,對錢財的本質、用途、弊端等,作了淋漓盡致的闡述。

所以,從世間的角度來看,錢財也並不是有些人所講的那樣——非常了不起。在《大寶積經》中,佛陀也說[3]:愚蠢者不知道它夢幻無實的虛妄本質,就會帶來無窮過患,而有無量功德的智者,根本不會耽著它。因此,大家首先要對錢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可能有人認為:雖然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可以這樣分析,但從現代科學和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也不一定是這樣。實際並非如此,因為在經濟學家眼裡,錢財的性質也有所不同。以前,著名經濟學家威爾遜這樣說過:“熱愛金錢吧!它能給人們帶來歡樂,帶來幸福,帶來希望!”而另外一位非常出名的經濟學家哈克卻說:“錢的丑惡就在於它能把人們引向深淵,引向地獄,引向罪惡。”所以我想,從經濟學等世間科學的層面來分析,也並不能認為錢財真正有非常大的功德,但也並不是真正具有罪惡的本性。

⒉ 躬行中道 不墮兩邊

 

因此,作為修行人,也不能特別極端。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有些人在學了佛以後,對錢財、生活等都沒有任何興趣。當然,若有修行的境界,這也是正常的。因為修行是讓我們獲得解脫的妙藥,誰真正法融入心,他就會看破、放下,而獲得心靈的解脫、自在,這是必然的規律。但是在座的修行人,以及將來的修行人,也要用智慧好好分析自己的境界。

 

華智仁波切在相關教言書中講:偶爾的出離心是不穩固的。比如,今天遇到一位上師聽了一堂課,馬上把家裡的所有事情全部放下來,急急忙忙下決心要出家,這是不明智的。佛教要求再三觀察,古今中外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這樣做的,一個人要出家,要觀察好多年、好幾個月,因為只有心裡真正產生出離心時才可以。

有些人不僅對錢財放不下,還以佛教的名義、修行的名義,通過非理手段來獲取錢財。這種貪得無厭的行為,對佛教、對人們、對修行、對生活都會帶來不利,造成的影響是極壞的。這一點,我想在座的修行人是有目共睹、眾所周知的。所以,這兩種情況都是極端,應該引起注意。

總之,不管是從世間生活的角度,還是從出世間修行的角度,對錢財的本性都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二、沒有善用錢財的弊端

⒈ 若無智慧 則易被錢財束縛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如果錢財沒有用好,就會帶來諸多即生和來世的不利。正因為是這樣,在許多佛教經論中,才宣說了錢財的種種過患。比如,華智仁波切說:有一條茶葉就會有一條茶葉的痛苦,有一匹馬就會有一匹馬的痛苦。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4]:錢財越多痛苦越多,就像龍王的頭越多遭受熱沙的襲擊就越多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為擁有很多人民幣或美金,晚上睡都睡不著;而有的在錢財越來越多時,造的業也更加可怕。

以前有一位龐蘊大居士,他將自己的錢財全部扔在河裡後,說了這樣一個偈頌:“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人們也常說:“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溫暖;錢可以買到藥品,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書本,但買不到智慧;錢可以買到床鋪,但買不到睡眠……”通過這些格言反觀,我們就會明白,錢財對當今社會帶來了種種不利。

⒉ 心靈空虛與兩極分化日益嚴重

以前經濟沒有像現在這樣發展時,很多人的心情都比較平靜、安寧、快樂。現在人們雖然表面上看來穿得相當鮮艷、時髦,生活資具樣樣齊全,但內心卻有很多痛苦。而且,現代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嚴重,有錢的人揮金如土、一擲千金,好像他們已經忘記了身邊還有許多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苦人存在一樣。

我看到一個報道說:去年過年的時候,東北游客到海南三亞包下別墅總統院過除夕,一晚上就花了13萬元人民幣。當時很多媒體都報道過。還有一家有八口人,都住在四星級賓館裡面,每晚每間房都要花七千元,從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初六一個禮拜的時間,一家人光房費就要花將近20萬元人民幣。其實,這樣亂花錢是很不好的。剛才有道友說:“以前自己沒學佛時特別浪費錢財,自從學佛以後,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就有了很大的改變。”

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社會貧富差距相當懸殊。有些人拼命地花錢,根本沒有節儉的觀念;而有些人連飯都吃不飽,衣服都穿不暖,書都讀不起,生活處於特別艱難的狀態。但是,人們根本不知道互相幫助,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就是金錢觀念沒有理順。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有了錢以後自己花,根本沒有想到社會或身邊的窮苦人。所以在有了錢之後,就開始自己享用,並沒有用在該用的地方。我覺得,這就是當今社會的悲哀。

⒊ 身心世界將飽受各種痛苦的煎熬

在座的大多都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所以一定要通過智慧來觀察、分析,看金錢對整個社會、人們的相續以及自己的內心,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丑惡、罪惡、煩惱和痛苦。否則,在這個社會中,就會白天晚上不擇手段,非常盲目、忙碌地追逐著金錢。人生只有幾十年,若不好好用在學習佛法上,難道金錢就能給我們帶來今生、來世的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記得,莎士比亞在一本書中,用非常刻薄的語言呵斥金錢的不良之處:“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只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可見,金錢能使整個社會處於混亂的狀態。這一點,從當今社會腐敗分子的卑劣行徑中,就完全能明白。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金錢對自己的修行、對自己的家庭、對整個人類帶來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比如,沒有錢的時候,一家人團結和合,而有了錢以後,家裡就開始發生冷戰、熱戰,始終處於不和諧的狀態,最終導致分裂。為什麼以前家庭快樂、幸福、溫暖,而後來卻不團結、不和睦了呢?主要因素就在於金錢。

聽說某集團的總部有這樣一幅標語:“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喜劇和金錢沒有關系,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悲劇和金錢有關系。”我覺得這幅標語所講的,跟佛教“有漏皆苦”的精神很相符,尤其是錢財,如果沒有用好,它就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⒋ 貪執錢財 必定墮落

對修行人來講,若一直積累財富,臨死的時候心裡就會惦記它;若死不瞑目,就沒辦法往生。所以,在戒律以及修行竅訣裡面都要求,在臨終前應把所有財物全部供養給寺院,或留給親人,這樣自己就不會貪執。即使不能處理,眼前也最好不要放很多財物,心裡也不要掛礙。

可能在座的各位都記得,在《極樂願文大疏》中講:一位比丘因為貪執自己的缽盂,死後就在缽盂中變成一條毒蛇;一個孩子因為貪執石簧,死後就變成了一條石簧蛇;一位施主因為貪執七個金瓶,死後就變成一條毒蛇守護著那些金瓶。而我們總有一天會面對可怕的死亡,所以現在就應該想: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不應該貪執它。

可能有人認為:沒有錢財的人不一定會貪,有錢財的人才特別貪執。其實,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沒有錢財的人也會對個別所愛物產生極大的執著。所以,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對錢財都要有正確的認識,這樣修行才會成功,因為都要面對人生中特別恐怖的死亡之苦。

三、用好錢財的功德

⒈ 積財有方 用財有術

如果我們把金錢用好,就會產生相應的功德,這個功德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因此,學佛人一味看破金錢也沒有必要。作為在家人,通過正當途徑積累一些財富也是允許的。佛陀在《雜阿含經》[5]和《善生子經》[6]當中都說:金錢可以分為四份,第一份作衣食用,第二份和第三份作投資營利用,第四份作儲蓄應急用。可見,佛教並不要求所有農業、商業、工業,乃至正常的生活全部停止。所以,廣大在家學佛人也不用害怕。

當然,有些工作、生活與造惡業有關系,這是需要遠離的。若自己從事的行業與造惡業有關系,又不能離開,那就盡量不要親自去做,比如殺害眾生等,心裡也不要去隨喜,這樣自己就不會得到所有罪過,因為殺生等要具足四個條件才會成為究竟的惡業。

前一段時間,我遇到一些在賓館工作的人,通過學習佛法,他們很苦惱、很傷心,因為在賓館裡面有時會造惡業。後來大家在探討的過程中,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若為了自己的生活,以及對員工負責任等,自己不得不在賓館工作,但自己並沒有親自去殺害等,也沒有作隨喜,心中還產生憐憫心,也不會得到所有罪過。當然,也不敢說絕對沒有罪過,因為因果只有佛陀了知。

話說回來,在財產這個問題上,佛陀並沒有讓我們將所有財產或財富全部拋棄,因為我們不可能像蚯蚓一樣,天天吃土就可以了。尤其作為在家人,若不賺錢養家糊口,生活就沒辦法過下去。

因此,我們一定要清楚,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對佛教不理解,並不是因為佛教有過失,完全是社會輿論錯誤引導等原因導致的。比如宗教剛剛開放時,中國有幾部比較出名的電影演出家人,說他們在走投無路時被迫出家,還有其他傳媒也這樣宣傳,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只有在生活中受到刺激和挫折,實在沒辦法時才會出家。總之,在錢財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了知,佛教的思想非常廣闊,它既贊歎以財富積累資糧的功德,又呵斥用財富造惡業的過患。

佛陀在《大乘寶雲經》中講:“以財物利益事,攝受眾生。”意思是說,我們在有了錢財時,可以承辦種種善事,可以攝受很多眾生。所以,很多人認為:有了錢財後特別痛苦,要馬上放棄,這是需要觀察的。當然,在有了這樣的因緣後,行持善法、積累資糧很重要。我看到有些人,財富全部沒有用在社會上,一輩子都成為錢財的奴隸,這是不合理的。

⒉ 踐行慈善 和諧社會

在《史記》中有范蠡的故事,在座的應該清楚。我認為他是中國第一位慈善家,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他創下了“三聚三散”的歷史佳話。第一次,他放棄高官厚祿,把所有財產布施給窮人,跟妻子一起過隱居生活。因為他有很好的生意頭腦,不久又發財了,並成為宰相;之後他歸還相印,把全部財產布施給平民百姓,又再次隱去,這是第二次。後來他又從零開始發展,不久就積累了很多財物,並再次施捨出去,這是第三次。

在世間當中,確實有人能把金錢用在社會上,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我在“慈善論壇”上也講過:不可能每個人都變成世界首富、亞洲首富、中國首富,就像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等那樣,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福報。但是,每個人都要有行持善法的心,哪怕是一元錢、十元錢,對可憐的人來講,這也是很珍貴的。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生活貧困的人。前兩天汕頭智悲愛心成員走訪了上百戶貧困家庭,他們深深了解到,還有很多人住在破房子裡,吃穿等生活標准非常低。所以,我們應該行持布施等善法,不應奢侈、浪費。以前,儒教、道教等中國古文化都是這樣強調的,並沒有一味否認錢財。但古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作為君子,對積累財富並不否認,但應用合理的途徑來取受。

前些年有句話說:“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最近人們也說:“不管黑虎白虎,能治小人的就是好虎。”)但很多人都認為:不管是好的途徑,還是不好的途徑,只要發財就可以。所以很多人都想升官發財,但升官發財也許對你的人生是有害的。如果生活平平淡淡、干干淨淨,那短暫的人生既不會違背世間法律,也不會違背因果法則。若對錢財無比貪婪,自己就會做許許多多壞事,造相當多的惡業,犯眾多法律,在即生中也會感受極其痛苦的果報,來世就更不用說了。

⒊ 知足少欲 積功累德

因此,作為修行人,對錢財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如果我們能把它用上,就可以積累許多功德。比如我有一百塊錢,如果用來買酥油供燈,並在佛前發清淨願,就會像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供養發願一樣,終會獲得如來的果位。雖然這一百塊錢對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講,不算什麼,但的確能在阿賴耶[7]上種下對生生世世都有無比意義和價值的金剛種子。如果把這一百塊錢買一些活的旁生,跟狐朋狗友一起吃了,或做一些壞事,那這一百塊錢乃至今生來世都害了我們。

所以,對金錢也不能當作上帝那樣來崇拜。在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茶花女》裡面,有一句話說:“錢財是好奴僕、壞主人。”雖然這是世間的語言,但與佛教所講的內容卻是相同的。如果我們把它當作奴隸,就可以用錢來買適當的飲食、衣服等,而過一個平平淡淡的生活;如果把它作為主人,自己成為錢財的奴隸,那就特別痛苦。

但現在很多人都成了金錢的奴隸,形勢已經成了這樣。若不變成奴隸就跟不上時代,因為不買房子不行,人人都有房子;不買轎車不行,人人都有轎車。所以,為了房子、轎車,一直需要打工掙錢。甚至有些人一輩子都還不完,心裡產生許多痛苦。因此,看到大城市裡的生活,我就特別羨慕寂靜的地方,因為過寂靜的生活,很多城市的煩惱都沒有。但也沒辦法,社會已經變成了這樣,逐漸人們就會對金錢產生極大的貪執,繼而帶來許多方面的不利,尤其對修行不利。

⒋ 高屋建瓴 利世濟人

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應該認識金錢的利益和弊端,每一個人不一定要很富裕,但要有正確的金錢觀念,不要特別耽著,應該隨緣,這樣心裡就不會有痛苦。在有因緣時,還應把它用在慈善等善法方面。現在社會跟以前不相同,很多人都對慈善事業有興趣,若我們能將餐飲、交通、通信等方面浪費的錢財用於慈善,那就能夠救護很多病人,資助許多沒有錢財讀書的大學生,以及孤寡老人等。多年以來,基督教等宗教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成功。

其實,從大乘佛教的教義來講,遠遠超過他們的精神。通過學習《入菩薩行論》、《般若攝頌》等大乘經論,我們完全能了知佛教是無私的,而且它的無私精神特別寬廣,並不僅限於人類,或跟我關系好的,或跟我一個宗教的,等等。大乘佛教幫助的對象是所有人類,乃至所有有生命的眾生,而且對不共戴天的敵人,也會全力以赴地幫助。這麼偉大的精神,在如今社會當中,從我的觀察來講,確實找不到。雖然人們認為,無私奉獻是最崇高的,但與大乘佛教所講的無私比較起來,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通過詳細觀察,我們就會知道,大乘教義最適合幫助他人。當然幫助不一定非要用錢財,但我們有了這樣的心以後,就會盡力資助,這樣錢財也有真正的價值。有時我會幫助一些貧困大學生,比如一個人幾千塊錢、兩三萬塊錢,本來他們沒有上學的機會,但後來就有這個機會了。所以我覺得,有時錢財對人們確實是有利的。

而一些富人把錢全部存在銀行裡,或為了子孫天天都積累,這樣一點意義也沒有。為什麼現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人,寧可讓孩子貧窮,也不願意讓他們富裕,就是因為這不會給他們帶來不利的後果。

所以在座的各位,對孩童的教育很關鍵,對待錢財的觀念也很重要。因為,當今社會給人們帶來了許許多多不良惡習,如果沒有及早發現、對治,恐怕在臨死時也無法醒悟,最終將一敗塗地,非常糟糕!

因此,在這方面,我們應該以清晰的頭腦和高度的智慧來對待。佛陀早就說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雖然世間很多事物,表面上看來絢麗多彩,但真正觀察時,就像一片葉子上的一顆露珠一樣,在陽光照射下,一瞬間就消失了。所以,如果我們沒有將拼命積累的財產,用在上供下施等積累資糧方面,那對自他都沒有真實的利益。

 

總之,錢財能給人們帶來痛苦,也能帶來快樂,大家要認識它的本質,並隨緣對待。最後我以一句話來作結尾:“微笑是無邊的美麗,知足是無盡的財富。”

今天我給大家就開示到這裡!

 

附:現場問答

接下來看你們有什麼問題,我可以回答。

一、問:我自己發願聞思修行,但家裡的人對我有意見怎麼辦?

答:在學習佛法時,有個別家庭是佛教家庭,妻子、丈夫都信佛教,這是很快樂的。但有些家庭妻子信、丈夫不信,有些丈夫信、妻子不信,所以經常會出現各種麻煩。但無論如何,信仰佛教是不能退的,因為在自己生命當中,這是最關鍵、最重要的。

作為一家人,要共同承受業感,共同創造幸福,因此各方面都要理解,要長期配合,這樣他們也會逐漸趨入佛門;即使沒有趨入佛門,到一定的時候也不會特別反對。

二、問:怎麼做才不會執理廢事、執事廢理,做到事理圓融呢?

答:在平時修行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觀空性,一方面要作慈善等善法來積累資糧。但剛開始的時候,這兩者就像黑白繩搓在一起一樣,一個本體對另一個本體是有遮障的。藏地榮索班智達也說:剛開始這兩者就像兩層木板一樣,這一層蓋在那一層上,那一層就看不見;那一層蓋在這一層上,這一層就看不見。但到了一定境界,安住空性的同時也能饒益有情,饒益有情的同時也能安住空性。

雖然剛開始的時候,這兩者圓融有一定的困難,但只要長期不斷地努力修行,到一定的時候,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不會棄捨空性的道理,而依靠安住空性的力量,不知不覺就能利益無數眾生,這兩者相輔相成。

三、問:有時我們會用打印機打印一些經書,但有一些殘缺或不完整的紙張,有時也會有一些抄有經文的廢紙條,這些都需要處理。有些師兄說:把它們燒掉就可以了。也有說燒掉經文過失很大。還有說:應拿到山上去埋。我想埋和燒都差不多。弟子不知如何處理,請上師慈示!

答:藏地格色班智達所造的《現觀莊嚴論略說》中說,諸如此類有經文的紙張,燒了也沒有過失。所以,藏地對這些紙張,一般都會燒掉。或放在一個比較清淨的山上,這也是合理的。

那為什麼說燒經書有過失呢?這是指以輕蔑的心態、不恭敬的行為,故意燒毀經書。就像文革期間,很多經書都被人以惡心燒毀,這是有過失的。如果為了這些經文不扔在垃圾桶等不干淨的地方,而把它們燒毀,就不會有過失。按藏地的傳統,這些經文都會放在灶裡燒掉,不會扔出去。

四、問:接到上師的法沒有修,是不是有過失,可不可以?

答:在上師面前得法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果要求你修,你當時也答應了,後來卻沒有修,那就有過失。而且,若沒有修,就會像《華嚴經》中所講的一樣,得不到真實的利益。因為,醫生給你這個病人開了藥,你卻將藥放著不吃,那對病就沒有好處,所以一定要修。

五、問:我學習佛法已經一年多了,對諸佛菩薩都有信心,現在想選一位本尊,請上師開示!

答:一般在眾人當中不適合說本尊,自己應單獨問上師,上師在觀察因緣後,就會給你指定一位本尊。

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自己對哪一位本尊有特別大的信心,就說明與自己有前世的因緣。如果你從小或信佛以來,一直對觀音菩薩很有信心,或對度母很有信心,或對文殊菩薩很有信心,那就經常持他的咒、修他的法,之後就會得到加持和攝受。

六、問:我有三個問題:第一,我們現在是在家人,都要工作、生活,而《入行論》當中說,利他之外別無解脫道,那我們應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生活跟利他,以及上師剛剛開示的金錢觀的沖突呢?

第二,一些剛剛學習佛法的師兄弟,他們自己的信心很好,但親人不但不相信,還以看不見來否認,而師兄弟們的聞思也不夠,沒辦法度化他們,以至於在聽課、聞思、聽傳承等方面的違緣很大。請上師開示,怎麼幫助這些初入佛門的師兄弟找到一個好的方法,去開示周圍的親人,或他自己怎麼樣去攝受他們?

第三,剛才上師開示的,帶有經文的廢紙張的處理方法,是否能用在印有佛像、經文的香和經書的包裝盒的處理上?

答:要完全按照經書裡面的要求去做,不要說你們,出家人也很慚愧;因為,佛陀在戒律等裡面要求的,有很多也做不到。作為在家人,有些可能不得不造惡業,但一定要有慚愧心和忏悔心。

對大多數人來講,學佛有家庭的違緣,是正常現象。當年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時,也有來自國王和宮廷的違緣。任何一位高僧大德,包括弘一大師和印光大師,從他們出家的歷史來看,也有許多違緣。很多在家居士也是這樣的。因為在這個紅塵當中,周圍的人基本不信佛教,而且他們的觀念跟佛教的因果觀恰恰相反。

但自己千萬不能因此一蹶不振,一定要振作精神、保持積極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見解和走的路完全是正確的。所以,哪怕他人再不理解、再有意見,我們也要堅定信念,還要有面對的能力和毅力。

如果好好學習佛教的道理,基本的辯論應該會懂,若他們在理上講不過你,可能情況就會有所好轉。比如他們認為地獄不存在,因為自己看不見。實際上很多存在的東西都看不見,不要說佛教,世間當中也有很多,比如亞誇克、電波、身體裡面的腸子等。

至於第三個問題,剛才我已經講了,基本上是一樣的。

七、問:我也有三個問題:第一,我在聽法的過程中了解到,學習佛法要精進,但自己又不能自主,學習佛法的精力也不是很充足,怎樣才能精進呢?

第二,我是學醫的,但學了佛以後,一直在對治自己的煩惱,對學習醫學已經沒有興趣,怎樣才能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呢?

第三,密宗與淨土宗有何區別?

答:我們不管學什麼樣的法,在學的過程中,時間都要盡量安排充分一些。當然,可能自己的精力、時間、體力會有一些困難,但要善於運用、分配。我本人而言,事情特別多,但該睡覺就好好睡覺,該修行就好好修行,該看書、該發心等都專心致志地做,盡量不散亂。聽說學佛小組的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說很多世間八法的話,都盡量把時間用在修行上,這是很好的。

至於學佛後發生興趣上的沖突,這是正常的,但不能家庭、單位裡面什麼事情都不管,否則就成了很多人所說那樣——佛教是消極的。其實,佛教並不消極,如果誰有大乘佛教的毅力和精神,在這個世界上,他就是最積極、最先進的,可惜很多人都沒有。因此,我們既要用一部分時間來做世間事,還要空出一部分時間來修學佛法,這樣一舉兩得難道不是很好嗎?

至於密宗和淨土宗,從最究竟的角度來講並沒什麼差別,因為密宗也強調往生極樂世界,淨土宗也強調往生極樂世界,就像到汕頭可以從東邊來也可以從西邊來一樣,雖然經過的路不相同,但目標是一樣的。所以,對淨土宗不了解的密宗行者說淨土不好,對密宗不了解的淨土行者說密宗不好,都是歧途。因為,他們自己沒有經過這一條路,就認為這一條路不存在或不好。其實,走過這一條路以後才知道,原來這條路也是真正的高速公路。所以不能互相誹謗,不然自己會後悔的。

八、問:我是新梅園酒店的員工,從來沒有學過佛,受老總的影響,我對佛法教人行善很有體會。記得以前我去拜佛時老是抽簽,有一位老和尚告訴我一句話:“施主!請您拜佛、念佛、心念佛。”然後我就帶著這句話回來想了很多遍,也把自己的體會講給別人聽,但不同的人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都不同。請上師告訴我,這句話應如何理解最好?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對於我們從來沒有學過淨土法門的人來說,應從哪幾個方面修行,對我們有更大幫助,並能普度眾生?

答:在這樣的場合當中,有以前從來沒有學過佛的人來提問,我很高興!因為佛教並非內部組織,信不信教的人都可以學。前一段時間,學院裡面開了一個“佛教與科學研討會”,我特意安排在國慶期間,因為那時到學院朝拜、旅游的人比較多,當時有很多沒有皈依過的人參加交流。實際上,我們也不能排斥不信佛教的人,還應通過各種方式與之交往,以讓他們了解佛教的精神。但我們並非想用佛教的思想來統治他們,而是想讓更多的人得到利益。

老和尚教你“拜佛、念佛、心念佛”,這是很好的!我認為不管是什麼身份,心中都應該有阿彌陀佛,還應經常拜佛、念佛。念佛有兩種:一是心念,指心裡一直觀想,經常念念不忘;還有一種是口念,就像你剛才口中說“阿彌陀佛”一樣。這樣與阿彌陀佛結上善緣,功德很大。如果沒有福報、善根,口裡面都不會念阿彌陀佛。以前,四川有一位老和尚在路上遇到一個乞丐,讓他念一遍阿彌陀佛給一元錢,這位乞丐不念,給十元錢也不念,給一百元錢(十多年前,一百元錢還是很多的)還不念。若要度化眾生,這種方法也值得借鑒。

實際上,你跟佛教徒差別也不大。因為佛教並不要求非要吃素,非要守戒律,非要出家,它就像一條河流,誰都可以多多少少享用。我剛才聽董事長的講話,以及主持人的致辭都很好,這裡面的員工很多都很有善根。就像這樣,佛教的內容應該用特別廣闊的思想來互相交流,這樣佛教徒會很和諧,佛教與非佛教之間也會很愉快。

九、問:陶瓷做的佛像打碎了,或者弄缺了一部分,能不能放到江河裡面,是不是一定要放到山上?還有,刻有佛像等的光盤壞了,可不可以放到海裡,能不能燒,應怎樣處理?

答:壞光盤應依處理報廢經文的做法去做。至於殘缺的陶瓷佛像,放在江河、山上都可以。

十、問:我在般若班已經讀了一段時間,感到自己的年齡比較大,能不能放下般若去學淨土?

答:雖然你對淨土有興趣、有因緣,但我認為:不管是學《般若》、《淨土》、《前行》,自己剛開始學的那一門最好不要放棄,一定要善始善終,因為學習佛法非常不容易。我聽說這裡個別道友,剛開始的時候參加學習,後來因種種原因退了,這是很可惜的。希望你們撿起來,一直要不斷努力,不管之前學什麼,都要聽圓滿。

我們學院一天基本上要聽四五堂課,而大家一個禮拜只聽三堂課,但有人卻認為壓力太大了。昨天我跟部分道友交流,有人說:“學習壓力太大了。”我問:“為什麼?”他說:“因為要學三門課。”

大家都知道,讀中學的孩子要學《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生物》等很多課程,而我們現在只有《般若》、《前行》、《淨土》三門課,加上益西彭措堪布的一門課,才四門課。現在大家都是大人,為什麼一個禮拜聽四節課那麼累呢?其實,很多人都將時間用在沒有意義的地方,所以覺得壓力很大。

以前,藏地有一位著名的上師說:“很多人活了六十歲,真正學修還沒用到五年。”大家算一下自己的時間,看360天當中學修了多長時間,這樣下去可能很多人到六十歲時,學修都不會到五年。所以,我昨天給道友們建議,應該一起聽光盤共修,因為集中學習的效果好。希望大家下來後,在這個問題上要好好商量。

十一、問:有一首詩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請上師開示它的意義!

答:意思是說,春夏秋冬四季有百花、涼風、明月、白雪等美景,但只有心裡沒有掛礙,才算是人間的好時節。或者說,雖然世俗當中有各種各樣現而無自性的美麗對境,但只有心裡沒有掛礙才是真正的淨土。所以,我們既要懂得世俗的世間法,還要懂得勝義的出世間法,即要通過積累福慧二種資糧來了解萬法在勝義當中是空性,在世俗當中是如夢如幻的道理。

十二、問(1):顯宗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密宗加一個皈依上師,為什麼要在三皈依的基礎上皈依上師呢?

答:並不是顯宗是三皈依,密宗是四皈依,因為顯宗也皈依師,只不過在說法上密宗是三加一等於四,而顯宗並沒有分開加。現在網上一直在這個問題上爭執不休,其實沒有必要,因為密宗和顯宗都承認皈依上師、皈依三寶。只不過密宗的竅訣說,上師是一切三寶的總集,為了突顯師道的尊嚴,才加上這一條。大家應該好好觀察,這並不是什麼問題。

問(2):密宗叫上師,顯宗叫法師,法師與上師在名詞上應該如何認識?

答:在梵語中,法師和上師都叫阿阇梨,只不過在漢地的傳統中多說法師,密宗多說上師,實際上上師、法師、師父都沒有差別,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詞。

十三、問:我想請教上師三個問題:第一,生起出離心和積極面對生活有沒有矛盾?

第二,念30萬遍阿彌陀佛心咒時,如果沒辦法在安靜的環境當中念,只能在空閒時散念,這樣可不可以?

第三,皈依時是不是表示已經受了一些戒律,比如受了不殺生戒等。

答:所謂出離心,是指心中認為從輪回當中獲得解脫最重要,除此以外,在人間、天界、地獄、旁生、餓鬼當中,一切所作所為都沒有真實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想往生極樂世界,或想獲得佛菩薩、阿羅漢的果位,這樣的心態就叫出離心。而積極向上的心,如果是指為了獲得正果而勤奮努力、廢寢忘食地行持善法的心,那它們之間就不會有沖突;如果積極向上的心,是積極追求世間八法的心,那就有抵觸。

30萬遍阿彌陀佛心咒,如果能在寂靜的地方或以閉關的方式完成,可能心會安靜得多。如果自己的生活、時間實在安排不過來,在散亂的環境當中完成,包括走路、坐車等,雖然效果不一定好,但肯定有功德。我小時念咒語,很多時候都是一邊放牦牛一邊念,每天都要完成兩三萬遍。現在回憶起來,當時的念誦不一定特別有正知正念,但我相信功德很大,因為佛陀在經中說,只要念誦就有功德。

一般來講,皈依法後不能損害眾生,這是皈依的學處。如果已經真實皈依,那就應該守持皈依的學處——三種所斷、三種所修、三種同分(見《大圓滿前行·皈依》)。即使行為上有些事情免不了,皈依三寶也有很大的功德。

十四、問(1):這裡餐廳燒掉後,建造了一個佛堂給信眾做學佛的場所,但在這個過程中,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和理解,障礙很多,不知為什麼會這樣?

答:行善、學佛有障礙、違緣是正常現象,平常也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為在這個時候,魔王波旬很不高興,心裡產生極大的嫉妒心。如果造惡業就很順利,魔王特別高興,很多非人都來幫忙。因此,很多人沒有好好行善、學佛時,各方面都很順利,而行善、學佛後,卻經常出現各方面的違緣。佛陀在佛經裡面也講,精進者魔眾眾多。

但是,如果你特別精進,魔障、違緣自然就會消除。所以,在遇到違緣、魔障時,行持善法的心不能怯懦、退失,一定要積極向上、勇往直前。

問(2):現在我非常感恩我們的林總,他把佛法和傳統文化融入到企業管理當中,他的心很慈悲,我們也做得很開心,這應該不會錯吧?

答:很隨喜你們把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融入企業,漢地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是把佛教的精神用在世間各行各業。

現在最缺少的是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這兩者如果在企業中展開,我覺得是很好的!以前我去過很多在世間法和佛法方面都比較成功的企業,有些把《弟子規》作為行為准則,有些把《心經》作為指導思想。我看到很多企業,所有員工都會背《心經》,希望你們以後也把《心經》背下來,這樣很多人的心都會得到放松,因為不但獲得了物質財富,還得到了遠超物質的精神財富。

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人不理解,甚至招致非議、誤解。包括在座的佛友,旁邊也有很多人說:你學偏了,你學雜了,你已經誤入歧途了,等等。但我們不要怕,只要所作的事對得起家人、親朋好友乃至所有人就可以了,因為它是好事不是壞事。所以,我們應該寬容,還應不斷地做。大家都知道,做一兩次善事、受一兩次教育並不夠、並不難,所以應持之以恆地做下去。希望你們再接再厲!

 

 



[1]
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2] 《錢本草》:“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予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禮,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3] 《大寶積經》:“財物如幻亦如夢,愚癡眾生被诳惑,剎那時得剎那失,何有智者生愛心。譬如幻師幻化事,乾闼婆城種種色,財寶如是诳凡愚,於虛妄中何有實;種種苦惱求財利,水火王賊常侵奪,由此能為眾苦因,何有智者生愛樂。”

[4]《親友書》:“智者痛苦如財多,少欲之人非如是,一切龍王頭數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5] 《別譯雜阿含經》:“集財為四分,一分供衣食,二分營作事,一分俟匮乏。”

[6] 《佛說善生子經》:“若索以得財,當常作四分,一分供衣食,二為本求利,藏一為儲跱,厄時可救之。”

[7] 八識中之第八。舊稱阿梨耶,譯曰無沒,有情根本之心識,執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沒失之義。新稱阿賴耶,譯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義;又曰室,謂此識是一身之巢宅也。

 

上一篇:僧伽吒經在西方及其它國家的流通
下一篇:噶瑪仁波切:轉生孤獨地獄的故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