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度法師:奉勸僧俗男女普持八關齋戒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奉勸僧俗男女普持八關齋戒文

明度法師

慈舟老法師閱改

興慈老法師鑒定

 

 

目錄

一、勸持齋之意義及本文目次說明   

二、功益引證

   (一)、脫離病苦 

   (二)、消滅罪障

   (三)、免除橫禍

   (四)、遠離惡趣

   (五)、福報優厚

   (六)、成就迅速

   (七)、來世尊貴

   (八)、得生天上

   (九)、往生助緣

   (十)、臨終歡樂

   (十一)、得相好身

   (十二)、成佛道緣

三、名義略釋

四、受持方法

五、開遮異同

    開遮一

    開遮二 

    開遮三

    開遮結論

六、疑問解答

    疑問一

    疑問二

    疑問三

    疑問四

 疑問五(略)

 疑問六

七、佛說出家人不持齋戒之過患

 

一、勸持齋之意義及本文目次說明

八關齋戒為渡生死之橋梁,破癡暗之燈炬,《菩薩處胎經》中稱之為諸佛父母,無論僧俗男女,皆應受持者也。在家優婆塞優婆夷及馀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正應受持此戒,以為出世之階梯。出家五眾亦應再受此戒。因八關齋戒之戒相雖已具於沙彌戒與比丘戒中,茲為令功德增上之故,(功德增上之理,見後解答。)不妨再受此戒也。本文為奉勸僧俗男女普持八戒起見。先就受持此戒之功益,舉要羅列分十二條。每條之下,引經中佛說持戒因果事實,以為證明,使閱者發起信樂之心。次乃釋其名義,示以受法,分別開遮異同。並就易於懷疑之處,另設問答六條,以說明之,務使盡人得如法受持,而復能明瞭此戒於自身確有如何之關系。依解起行,後無退心。末引佛說出家人不持齋戒之過患,以資警策。惟愧學識淺陋,於戒律素未研求。錯誤之處,知所不免。尚祈諸方大德有以教之,則拋磚引玉,受惠實多,固不勝企盼者也。

二、功益引證

受持齋戒之功益,非佛智莫能知,非佛言莫能信。茲就左列十二事,引經文以證明之。

(一)、脫離病苦

凡欲保持身體之健康,或厭患病苦,欲求速脫者,不可不持。竊按《九橫經》中佛說橫死九因,前四皆為飲食不慎,第五亦為腸胃不暢,可見食事與身體之健康,關系甚巨也。若依佛制,中後不食,則內無宿食,外無下風,心易定而少昏沉,身得安而無疾病。(經雲,中後不食有五福,少YIN、少睡、得一心、無下風、身得安隱。又雲,無宿食患。)又《藥師經》雲。“若有病人欲脫病苦者,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

(二)、消滅罪障

凡欲忏悔罪障者不可不持。《優婆塞戒經》言:“受持八戒,除五逆罪,余一切罪,皆悉消滅。”《涅槃經》雲,佛言:“波羅奈國有屠兒名廣額,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捨利弗,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為北方天王毗沙門子。”以屠兒之重大殺業,猶可仗此一日一夜之持齋功德而消滅之,其余之輕罪更何待論耶。

(三)、免除橫禍

凡欲求身家安穩,不受一切橫禍者,不可不持。《四天王經》雲:“所在之處有持此戒者,惡鬼遠之,住處安穩。是故於六齋日,持齋受戒,得福增多。”又法句譬喻經言:「優填夫人於奉齋日,王召不應命。反覆三呼,執齋不移。王怒,遣人曳出,欲射殺之。箭反向王,數射亦爾,王時大怖,問有何術,乃致如此,夫人對曰:惟事如來,歸命三尊,朝奉齋法,過中不食,加行八事,飾不近身,必是世尊,哀顧若茲。王乃同往佛所,聽佛說法,一切心解。」

(四)、遠離惡趣

如有素行不檢,恐將墮惡道者,不可不來持。十善戒經雲:“持八關齋者,一、不墮地獄。二、不墮畜生。三、不墮餓鬼。四、不墮修羅。故此八戒,又稱八種勝法。”

(五)、福報優厚

如有人因恐世亂谷貴,受饑餓苦者,不可不持。《佛說護淨經》雲:“一日持齋,得六十萬世余糧。”《薩婆多論》引經中言,謂:“作閻浮提國王,於人中寶,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功德十六分之一。”又經雲。“佛告波斯匿王言,齋之福佑,明譽廣遠,譬如天下十六國,滿中珍寶,持用布施,不如末夫人,一日一夜,持佛齋法。如比其福,須彌與豆矣。”

(六)、成就迅速

如有年高體弱,自恐不久於世,或身系囹圄,性命朝夕難保。欲於極短期內成就殊勝之行者,不可不持。八關齋之持法,只以一日一夜為期。時間甚短,而功德極為殊勝。經雲:“優陀羨夫人,死相外現,計其余命,不過七日,欲求出家,王以情重,至第六日,乃與聽許。夫人即便出家,受八戒齋,第七日晨命終,得生天上”。又如《佛說觀無量壽經》言:“頻婆娑羅王,被太子阿阇世幽閉於七重室內,遙禮世尊,求目蓮授以八戒。”夫當此生死危難之際,而獨汲汲然求受八戒者,即以此功德易成就故也。

(七)、來世尊貴

如有欲求來世尊貴為人中王者,不可不持。《佛說普達王經》言:“先王在世時,有持蓋小兒,隨先王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淨守意。其後過世,魂神還生,為王作子。今致尊貴,皆由宿行齋戒所致。”又《犍陀國王經》雲:“佛言,乃昔拘那含牟尼佛時,王與牛為兄弟,共作優婆塞。持齋戒一日一夜,王守法精進,不敢懈怠,現為國王。”又《百喻經》雲:“佛言,迦葉佛時,有二婆羅門,共受齋法。一求生天,二求人王,受已俱還,諸婆羅門,勸與共食,求生天者,以破齋故,不果所願,其不食者得為國王”

(八)、得生天上

如有欲求來世得生天上者,不可不持。經雲:有一天女,光顏威相與眾超異。諸天見已,生希有心。釋提桓因,問以昔作何業,獲得此報,天女以偈答言:“昔於迦葉佛,受持八戒齋,今得生天上,獲是端正報。”又佛在捨衛國,有五百天子,光明赫奕,照祇洹林,來詣佛所。阿難請問諸天來緣,佛告以昔有五百龍子,奉修八關齋法,其後命終,生忉利天。彼時五百龍子者,今五百天子是。

(九)、往生助緣

如有欲求往生淨土者,不可不持。經雲。“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齋戒,修行諸善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又雲:“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一日一夜持八齋戒,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以此經文證之,則凡欲求生淨土者,不可不持齋戒也明矣。故袁中郎雲,戒急生最穩,願我念佛同人記注此言。

(十)、臨終歡樂

如有念佛工夫,未到一心不亂,恐命終時無有把握者,不可不持。《藥師經》雲。“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以此善根,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未定者,若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故於平時奉持齋戒嚴淨者,即使念佛工夫,尚多欠缺,臨命終時。未見阿彌陀佛來迎,而仗此持齋功德,亦有八菩薩示路,導往極樂。佛無诳語,決不我欺。行者如對此言,信念堅固,則無常到來之時,自能不慌不忙,不怖不亂,藥師琉璃光如來,開此方便,無異使念佛者,於生死危難之際,得一極大保障。故《法海觀瀾》雲:“若有命終肢節痛,一切親屬欲分離:谛思我有清淨戒,身心歡樂無憂畏。”願我念佛同人嚴淨齋戒,以把握此最後一剎那之歡樂。

(十一)、得相好身

如有見佛相好,心生歡喜,欲於來世修得此身者,不可不持。《長爪梵志問經》雲:“有婆羅門,問佛先作何業,得此種種相好身。佛一一答以前生何業力,今獲斯果。”略舉於左:

問:如何獲得金剛不壞之身

答:由前生遠離殺害有情命終。

問:如何獲得手指纖長網缦為相

答:由前生遠離偷盜他人財物

問:如何獲得具足色力諸根圓滿

答:由前生遠離女人欲染之事

問:如何獲得出廣長舌自覆其面

答:由前生遠離妄語詭诳於人

問:如何獲得威儀庠序如師子行

答:由前生遠離諸酒放逸之處

問:如何獲得微妙相好莊嚴其身

答:由前生遠離歌舞娼艷之事

問:如何獲得上妙香氣芬馥其身

答:由前生遠離香花璎珞裝飾

問:如何獲得金剛勝妙之座

答:由前生遠離高床大床嬌恣之物

問:如何獲得四十牙齒鮮白齊平

答:由前生遠離非時飲啖諸食

問:如何獲得頂上圓髻圓滿相好

答:由前生於一切應恭敬處。五輪著地以無慢心。虔誠致禮。

時婆羅門,見佛為說因果不虛,白言:此名何福?雲何受持?佛言:此名八支淨戒若能一日一夜,或復長從師受持,獲果如是。

(十二)、成佛道緣

凡有欲求速成佛道者。不可不持。《阿含經》雲:“持八關齋得盡諸漏,入涅槃城。”又雲。“欲求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雜寶藏經》龍王偈緣雲:“佛在王捨城,提婆達多往至佛所,惡口罵詈。阿難聞已,極生瞋恚,驅提婆達多令出去。於是佛說宿緣,昔於加屍國時,有龍王兄弟二人,一大達,二優婆大達,樂奉齋日持八戒。因國王犯多殺生,數說不改,捨他往,改往之處。惡小龍知己不如,生嫉罵,優婆大達聞,欲滅彼,大達勸息,返故處,欲知彼時三龍事,今我阿難提婆是。”

三、名義略釋

八關齋戒,在各經中,或稱八分戒齋,或稱八戒齋,或稱八支淨戒,或稱八支齋法,或單稱八戒。名異實同。

依《俱捨論》:一、殺生;二、不與取;三、非梵行(與五戒中之不邪YIN不同);四、虛诳語;五、飲諸酒;六、塗飾香鬘舞歌觀聽;七、眠坐高廣嚴麗床上;八、食非時食。離此八種之非法,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離非時食,是齋法,故總名八戒齋。

依《薩婆多論》、《成實論》、《智度論》等,則分塗飾香鬘、歌舞觀聽為二。總有九戒,前八為戒,後一為齋,合名為八戒齋。

若分釋其字義,清心之不淨曰齋(齋者齊也,齊一其心;戒言清也,靜攝其慮。如世閒室,亦號曰齋。)禁身之過非曰戒。其又稱為關者,奉持此齋戒,可關閉惡道門之義也。律中於食,分時與非時:自明相出現乃至日中為時,從日中乃至明相未出為非時。時宜食,非時不宜食。齋者指時食言。

所謂時與非時是何義耶?《薩婆多論》雲:“從晨至日中,世人營事作飲食,故名為時。從中至後夜分,燕會嬉戲自娛樂時,比丘游行,有所觸犯,故名非時。”又佛欲眾生斷六趣因故,令同三世佛食。謂晨朝是諸天食,日中是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比丘學佛,日中而食,此時食之義也。

四、受持方法

如從師受,自有受戒儀規,故本文略而不說,如現前無師,南山律開許在佛前自誓受。至受持之日期長短,或一日一夜,或每月六齋日或每年三長齋月,或一年,或盡形壽,隨各人之志願,及其力所堪能,自定之。至於受戒時候,應在早晨,或每遇持齋日在佛前受,乃至盡形壽總作一次受,悉可隨意。所謂一日一夜者,以此戒之持法自日中至翌晨明相出現,即為圓滿故。現每有天未明秉燭而食者,應亦以破齋論,不可不注意也。每月六齋日者,《智論》雲:“初八四天王使者下,十四王太子下,十五、四天王自下觀察眾生善惡。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亦爾,小月應二十八、二十九。”三長齋月者,正、五、九三月冥界業鏡,輪照南洲。若有善惡,鏡中悉現,故令修善。一年者,依《藥師經》所雲:至於盡形壽受持,則出家人之本分,應如是也。(編者注:八關齋戒,是在家佛弟子在月六齋日受一日一夜內短期受持出家戒,種出世證果之勝因。須一日一次每天受之。即連續受者也要天天受,以防與出家戒混淆。佛言:如能在一日一夜內受持八關齋戒如法清淨者,所求之願決定成就。如現前無師,南山律開許在佛前自誓受,無師的距離,並沒有詳細說明,故一般認為應在師前受。而自誓受很難得到戒體,但只要發心持齋戒,是有善功德的)

五、開遮異同

各律對於同一事情,或開或遮,寬嚴互異。茲就律文中之關於食事者,摘抄於後,分列三類。第一持法最嚴,第二次之,第三又次之。望持齋者,各就其力所堪能行之。至於其他七事之開遮,應從律本研究。文繁未錄。

開遮一

《僧祇律》:“日正中名時,非時若食,亦得輕罪。時過一瞬一發,食者正犯。”正中亦犯,故知受食必在中前。經中食時,乃當晨己,古德卯齋,護之彌急。雲時食者,如疏鈔所謂豆、谷、酪、餅、果、飯、菜,又米汁、粉汁,聖教所許,故名時食,非時不許妄服。若澄清之果汁及蜜等,並一切鹹苦辛甘不任為食之藥,如胡椒黃芪等,以上三類不名時食。若有病者,以水和合,非時作法開服。(以上見弘一法師編述《南山律在家備覽》“持犯篇”節略。末句作法二字,系慈老法師添入。)《內法傳》雲:“牙中食在,舌中膩存,未將淨水重漱已來,涎垂必須外棄。若時過,更犯非時。出喉還咽犯。”

開遮二

《毗尼關要》雲:若有病服吐下藥,比丘煮粥熟頃,日時已過,應煮麥令皮不破,濾汁飲之,若喉中(口+見)出,還咽不犯。(編者注:指喉裡已咽下的食物出來)《事鈔》雲:“僧祇一切谷豆麥,煮之皮不破者之汁。”《資持》釋雲:“豆等(必須)皮不破者,若破,非時不得飲。”

開遮三

《五分》雲。“作石蜜時碾米著中。佛言,石蜜聽非時食,作法應爾。”(《本草》雲:西戎用水、牛乳汁、米粉和沙糖煎煉,而作石蜜。)《根本羯磨》雲:“西國造沙糖時,皆安米屑,如造石蜜,安乳及油。佛許非時開其啖食,而為防粗相,長道資身。”毗尼序雲:“病服下藥,中後心悶,佛令與熬稻華汁飲,與竟悶猶不止。佛令與竹筍汁,與竟不瘥。佛令囊米粥,紋汁與飲,病猶不瘥。佛令將至屏處,與米粥。”《根本尼陀那》雲:“有病比丘。醫令以水和面,非時可食。”又佛言:醫人處方,令服面飲,若稠若團隨意應服,而須作法。(而須作法四字,系慈法師添入。)

開遮結論

佛言:“凡有所事,我於病人,非時開出,於病瘥後,鹹不應作。”(見《根本尼陀那》。)如釋雲:“此等皆佛大悲,愍諸重病弟子隨病宜藥,開聽服之。若非喪命因緣,決不可托輕小疾,妄符聖意,還墮非時之咎,更加違教誣聖之愆”按:廬山東林慧遠法師,示疾垂終。有弟子進蜜漿於前,公止之。雲:請律閱證,有開緣否?蓋由除渴病外,則無聽爾。此洵足為後人持戒之人楷模也。(見《作持續釋》卷七。)

六、疑問解答

受持八關齋戒事,已如上述。但於所以必須持戒之理,若不深切明瞭,仍易為外緣所誘惑,受持以後,難保不發生退心。茲就易於懷疑之處,設為問答六條,以說明之。

疑問一

一切律文,既皆為佛所說,何以於同一事情,或開或遮,彼此各異。竊恐歷代以來,遞相傳授,諸師難免各有所偏,未必盡符佛意。

答:溯自金言寂唱,離波誦如來言,詞滿八十,號為八十誦律。初自迦葉頂受,以次傳至優婆崛多,百十余年之間,從無異議。後有育王,會僧重集,各引師說,互有異同。於是分為僧祇、上座二部。後於二百年間,又演出十八部。今此震旦所傳,僅四部耳。其中輕重開遮雖有不同,然皆出自佛說。佛於昔時曾為預記,偈雲:“十八及二本,悉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有此偈言為證,可以不復懷疑。蓋眾生之根性樂欲,各各不同,如來隨宜說法,普應群機,各令堪能受持,同沾法益。如醫者之應病與藥,安能泥定一方耶?後人各秉師承,雖因見聞不廣,各執一詞,然皆自金口所宣,無可疑也。

疑問二

持齋功德,固決不虛,但僅一日一夜,而能獲得上述種種之福報,實非我等凡夫之心量所能想像,故不易發起信心。

答:經雲:“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我等對此深義,當然只能從信得入,非自己智分所能解者。但就戒之功用而言,受戒之時,一經將此善法納入心胸。由心業力,結成戒體,便起莫大功用。能牽後習,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心無邊故,戒亦無邊。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如受一不YIN戒,便於盡虛空、遍法界、現在未來之一切男女邊,有不加侵犯之心,與戒之功德。受一不殺戒。便於盡虛空、遍法界,現在未來之一切聖凡邊,有不惱害之心。與戒之功德。乃至其余各戒,莫不如是。每一戒量周法界、持一戒福等虛空。此不難依聖言量而可得知者。故經雲:“持一日一夜戒;功德不可窮盡。”以如是因,得如是果,事所必至,理所當然,亦何疑之有哉?推而廣之,一日一夜,又一日一夜,則一即多之一。智者勉之。(自推字下二十三字,慈老法師添入。)

疑問三

八關齋戒之前七,尚無若何疑難,惟第八中後不食,晚近眾生之色力,不如古人。若不自加審度,而猛浪行之,誠恐福未求得,而害己潛滋。且自餓外道,佛所不取,何乃獨於此戒不爾耶?

答:《寶積經》雲:“菩薩若作是思維,此法甚深,此法非深,此法是淨,此法非淨,此法應作,此法不應作;是名增上慢。”一切眾生,依食而住,為食所縛,不能出離,是以往來六道,如旋火輪。皆由積習相沿,無以自拔。我佛愍其癡頑,特令以齋法熏修,漸趨解脫。定制過中不食,正以示佛處中道,不落二邊。勿若俗人受濫食無度之苦,勿似外道墮自餓無益之愚。

《增一阿含經》雲:“多食致苦患,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無高下。”我等何幸得遇此勝祛,應起希有難遭之想,常存愧悔感奮之心。奈何慢幢高豎,邪見橫生,犯寶積之所呵,而徒賺自害也哉。又每見佛門中人,遇有勸以持齋者,即謂自身色力孱弱,既恐飲食減少,營養不足;又恐夜間饑餓,忍受難堪,種種妄度,自為障道之緣。殊不知晚食乃一種習慣,時至思食,非真餓也。若真餓者,則夜半之餓,當甚於晚餐之時,至翌晨,應更不支矣。而事實決不如是!初習持午者,其思食每在平素晚餐之時,過此以後,直至翌晨,反不覺餓。可見前夕之餓,全為自己心理作用。請試習一二日,當知此言不謬也。至恐營養不足,亦因過分保重,有此顧慮。須知貪食無厭,最易為致病之由,若謂因不晚食而病,蓋無有也。佛是一切智人,所制戒法,保任眾生,離苦得樂,絕對有利無害。又佛是大慈大悲,視眾生如一子,故體恤無微不至,凡病中可開許之處,皆已一一言之,豈有反不如我等自己設想之周到者。若作此想,即《寶積經》之所謂增上慢,願同人受信佛語,勿自疑誤。

疑問四

八戒本為在家者制,不過通於出家諸眾,並非盡人必受持者。當今海內大德不持此戒者多矣。今乃勸人普持,其義安在?

答:堅牢羅漢有偈雲:“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冢,徒受諸辛苦。”可見侈情啖食,實為系縛生死之因。佛制持齋一法,具有潛移默化妙用,令於不知不覺中,自離食欲為患之苦。眾生同罹此病,即應同服此藥。此奉勸普持之意也。至於現時諸大德,或亦有於此不加意者,此則見仁見智,各有不同。我佛在世之時已證羅漢之諸大弟子,猶不免各有宿習,何況晚近之凡夫僧,安得行持一致耶!持齋乃三世諸佛共行之法,願有志者,恪守依法不依人之訓,各自勉力行之,不得如作賊被問即攀伴。(慈老法師於此條下加“不得如作賊被問即攀伴”十字)

疑問五

(編者注:此條講述出家人再受八戒,因出家人持沙彌戒與比丘戒,則八戒已在其中。下面解釋與律藏等不同,故此條疑問解答從略。

疑問六

八戒中之後三,事極微細,並無害於人,何以佛必戒之,且即能不為,亦僅小善。何以與殺盜YIN等並列耶?

答:後三戒所列各項,可以色、聲、香、味、觸五者攝之,事雖小而五欲備焉。為害於人,其始也微,將畢也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不塞,將成江河。瞋恚之火,貪愛之水,亦猶是也。治之於些小境界,則用力小而收效易。若迨其流煽既盛,即無及矣。古德雲: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佛為防微杜漸,所以列此為戒也。故凡真實辦道之人,必於尋常日用間,一切微小之處,用力克治。雖犯小惡,心懷大懼,即所以杜粗重煩惱之源。若於此等小處,猶自把握不住,而乃好為誇大之言。則真所謂戲論之糞耳。且持犯功過,全在自心,安可徒以事相之大小論哉?佛言:“一毫之善,雖是有為,若助菩提,直至成佛而不毀壞。”又《寶雨經》言:“多服毒藥,能令人死,少服毒藥,亦能令人死。若多犯罪,即生惡趣。若小犯罪,亦生惡趣。”故世儒亦有言曰:“勿以小善而不為,勿以小惡而為之”。佛之制後三戒,即為呵五欲,杜惡源,意旨深遠,無可疑也。

七、佛說出家人不持齋戒之過患

《捨利弗問經》雲:“佛言,非時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盜人。非時與者,亦破戒人,亦犯盜人。盜檀越物,非施主意。施主無福,以失物故。”又雲。“盜與盜受,一團一撮,片鹽片醋。死墮焦腸地獄,吞熱鐵丸。從地獄出,生豬狗中,食諸不淨,又生惡鳥,人怪其聲。後餓鬼,還僧伽藍,處都圊內,啖食糞穢。並百千萬歲,更生人中,貧窮下賤。所可言說,人不信用,不如盜一人物,其罪尚輕。割奪多人福田故,斷出世道故。”

(明度法師,住寧波接待講寺,專修淨業,日課阿彌陀佛十萬聲,禮《法華經》一千拜,每日只於早八時一食,護持齋戒,用心綦切。普勸持齋一文,曾經慈舟老法師閱改,同時呈興慈法師、圓瑛法師鑒核。注:系民國時期。)

“溯源系列”編輯小組整理

 

上一篇:忏雲法師:五戒表解
下一篇:地震中的父與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