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中國大學生看佛教不能被現代人廣泛接受的原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敬而之”一些代人的佛教

—— 中生看佛教不能被代人泛接受的原因

 

者按:中華對佛教佛教文化不能被代人泛接受的原因,作了非常有益的思考,了提倡探和交流,世界佛教論壇周刊請覺真法作了他的回,世界佛教論壇周刊委也迎有趣的者、作者表自己的高

──世界佛教論壇周刊

佛教不管是作宗教、作文化或者作,都經過了漫展,近乎完善。在去的史中也有無數膜拜者,但到了代,感覺並沒有那麼廣泛的被接受,人們選擇的更多是敬而之。特是在中國現代的年一代中,佛教的認識或多或少存在偏誤區。(聽過故事,一群青春活的年人在野外爬山,由於高,忘了時間,也忘了;下山,路小庵,饑腸辘辘的年人先是跑到庵旁的小溪喝了水。這時太看了,情地招呼他到庵休息一下,准備為這些年人煮一大這時幾個人商量著,由於身沒帶錢,盛情難卻之下悄悄地溜出那庵,著回家了!明一個問題。)是一困惑是一種誤解?這當然有其在原因。

首先,消念被某程度的扭曲和大化。先入主的念很容易被人接受和生深刻的影。在記憶中,不管是影體還是大,佛教中人多被刻畫為“化外之人”的形象;得道高僧“不食人間煙火”的概念也深入人心;同隱隱深山”和積極的“入世”格格不合。與絢麗紛呈的代社形成了截然的差距。然而,代的物質觀已被大的群接受,逐地,很多人不接近、不敢接近佛文化。而,不能客的去解佛教和佛教文化。另外,“逃避現實”的印象被大了。古代有很多在現實中犯了錯誤的人“遁入空”,而不受法律的束和管這種場面在影中尤,如《水》中的武松、智深等都是因為殺闖禍入空現實中也有不少人因為愛情和事等方面受到重大挫折之後,“剃度”僧。逃避現實的消極觀念被不同程度的大了,在充滿競爭和物欲流的現實,人更希望的積極應對取,的逃避也是解不了問題的。現實中,人自己不希望逃避的生在自己身上,家也不意自己的孩子逃避。因此這種錯誤誤導了人(特代年人)佛教乃至佛文化生了解和抵制心理。

,真正的佛教和佛文化主的恰好和些是相反的,是積極的。作年青的小,我本身學並不怎麼了解,更不上用佛的理論談論現實進步性和指問題。但作個歷史悠久、深刻影文化的佛教,消是主流。在《世界佛教論壇周刊》中,香港理工大潘宗光教授在專欄了很多於佛教積極性及佛教和科西。佛教主反思積極發覺人的智慧,積極探索宇宙而更好的指的行實踐對這些扭曲,我想影也有一定的影慶幸的是,佛教善良的觀點還沒有被歪曲依然深入人心。

其次,迷信和佛教被不同程度的混同了。民的各希奇古怪的事往往被印上了佛教的招牌。民是在村,不少人借著佛教的影力,欺善良虔的老百姓。通種過於神化的渲染,利用百姓的“知”得利益,象在社會產大的影爭論。然而,接受普及教育的代人,大部分都不相信這種迷信,並對這些行反感。由於迷信的反感和佛教本身的不解,使得不少人解了佛教文化。同佛教的容本身並沒對這象作烈的反。以至於迷信混淆了人們對佛教真正含的理解,然其中也有經濟發展水平和認識水平等問題,。佛教其也是一,它也試圖探索人會發展的律,而指人的行,正如潘宗光教授所述的,佛教不排斥科

不少人特代的年人,廟裡膜拜的人”的虔感到一的不解。其,虔誠並不代表迷信或者愚昧。作宗教,需要虔;作文化我也需要虔。正如類歷史博物館時,我(大部分)不再嬉皮笑,我滿了虔

第三,佛教作宗教被宣傳過多,相文化和學術被宣少。容易人一種嚴肅感和不易接近的感,人往往敬而之。而且國際由於宗教引起的戰爭動亂重影了人們對宗教這個詞的理解(每次人們談到宗教很自然的,思想就到中去了),塑造了一種嚴肅感,宗教的嚴肅不只源於此。在中,深刻影國歷史、文化及生活的有儒教、佛教和道教等。但相比之下,儒教和道教人們並不把它直接和嚴肅的宗教聯系。而是作一文化,泛的學習播。待佛教,我們為又不能把其作一文化學習播呢?佛教本身也是崇尚容和融,並沒格的排他和嚴肅感。佛教充分體現的善良和和的氛,我想大部分人都可以體會的。另外,人們對佛教的戒律理解也存在一些曲解。崇尚自由的代人,不意受到太多的束,特對葷和素的問題存在不少的解和困惑。以至於一些人,由於不接受吃素的戒律而佛教敬而之。其也是因解而生的不理解和排斥感。

滿欲望的都市需要至少片刻的寧靜代浮躁的心需要在反思中得到平;正如立民老先生所的,共建和需要更好的融。也及佛文化能帶給不少助。然而,人們對佛教的不解,致了先入主和片面的觀點占據了主流,人們選擇的更多是敬而之,佛教文化有被泛的、接受和用。其實邏輯簡單其敬而之,不如撥開雲霧,客地再作定

 

 

 

應锺先生的一封信

 

 

先生:

 

您好。承蒙《世界佛教論壇轉來尊作《我看佛教不能被代人泛接受的原因》一文,我已拜,我很感,也很感恩。因您是從愛護佛教、渴望了解佛教的虔,提出了您的一些察和感受。您的察、感受,不但是實際存在,而且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您了。其中,您有地,是非常好、非常正面的,二千年而不衰的佛教文化也有您到的思考,所以,我是很感恩的。在,談談人的看法,作一次交流,我想也是有益的。至少有益於探、有益於互相學習和提倡一種實事求是的學風吧。

 

我想以下五您:

 

一、 偏誤區

 

您用一小故事,生明了,一群年人不了解佛教,到了佛教的〝門,不會進去,也不想去,匆匆地、饑腸辘辘地走去了。佛家講〝緣〞〝諸法因生,緣謝還滅〞這是佛教事物所以生的解。一切由而生,一切由而起。,事物不可能生、也不可能存在。這幾位年人,還沒有具了解佛教的,也有接受位慈心太的善意的,所以,方都失去了一次法。年,他不了解佛教,不了解小庵那位太的供之心。

 

在生活中,我的偏誤區,是很多的。佛教講〝,就是正我的偏。佛教講〝智慧,就是助我走出迷惑,走出誤區。佛教文化,佛思想,是一巨大的精神富──取之不,用之不竭。它被收藏在一屋子,不打開門,不去,不仔看一看,不閱讀,不了知,也就這筆〝財了。我是一佛教徒,我感到很愧,我自身做得很不,我來厘佛教的偏見與認識上的誤區正是我的任啊。您提醒了我的任,我應當您。

 

 

二、 學習

 

您在文中道:〝對待佛教,我們為又不能把其作一文化學習播呢?得好啊。學習佛教文化,播佛教文化的任,不在人,首先在我出家人啊。出家人,又稱〝。在佛法僧稱〝寶〞寶〞住持三寶〞之一。它的住世,核心就在本份〞與〝應。一個〝本份,一個〝應是僧的要,僧的天佛子,行佛事是僧的本份。學習佛法,播佛法,就是僧應該去做的〝應了。佛法智莫能解。可學習播的重要。有幸我身逢盛世,家和政府都很重佛教、心佛教,提供了學習播佛教文化的大好契問題是我自身的努力與踐行,遠遠。您的提,正是的督促和鞭策啊。

 

 

三、戒律的曲解

 

得好,們對佛教的戒律理解也存在一些曲解。我有一已久的,叫戒律,有一段時間,在某種歷境中,它是被作為〝象,要求打破,或者破除、去除的。戒律這個詞,正是佛教中的。佛陀住世,就制定了僧戒律。佛法僧三中的寶〞,最集中的體現就是三藏,三藏中的律藏正是其重要的典性、根本性的一部份。的一代祖江西百丈山大智(海)禅師,制定了禅門規矩,稱〝百丈清規〞此,戒律,就成的日常用了。

 

出家二,男比丘,女比丘尼。受具足戒,比丘戒250,比丘尼具足戒五百,亦五百戒(亦384戒)。有人我,比丘尼戒要比比丘戒多近一倍呢?是不是眾〞呀!我,不,不是。是因更需要保啊。我認為,戒,就是保自己。保自己,就是不害自己,也不人。那也就是保護別人了。所以,我,利人利己,己,就是戒。戒有什可怕呢?於自持戒、守戒的人來說,就有什麼〝於不持戒、不守戒,而又容易犯戒的人來說,那才有了戒。

 

我在講課時,我戒律的另一是:

 

戒,就是有所,有所不

 

有所──做的一定要做到。

 

有所不──不做的堅決不去做。

 

律,就是規范化、標准化。

 

 

不是我出家人的本份、有之呢?戒,不是束,不是苛求,把戒視為視為畏途的人,那真是一種誤解,一了。對學佛者而言,戒是三學〝戒定慧的基。戒能生定,定能慧。保持清,正是了一心不、一不染,、解、自在的定的境界,長養法身慧命,是成就福慧的必要前提啊。福、自植、自培、自修。戒不能持,福可言,福薄、福、福消,在自己,不在人。尤其,開發智慧,得大智慧,成佛智能,除了由戒生定,路可通啊。

 

於僧而言,戒律就是我的命根子了。戒對個人,是了防止非。於僧,佛教整,是了防止腐變質維護的清淨莊嚴。戒在,僧在,佛法僧三具足,才能稱為佛教。佛陀住世,以法為師,佛涅,告,他度後,以戒為師

 

有戒,僧團純潔團結、清、精。失去了戒,僧也就必然要腐、瓦解、法不昌了。

 

,戒的本,是一,一種習慣。持戒守戒的行習慣實際上是人的品行、人的品格。在今天,就叫道德的習慣,文明的習慣維護人格尊習慣;在古代叫〝禮〞習慣;在佛教,就叫習慣,如法如律的習慣。佛教的五戒,是根本戒,就今天來說,它實際上是我做人的一道德底啊。我能自守戒、持戒,不就是一自己管好自己的自律精神

 

能做到基本的五戒,那正是自己的尊重,他人的尊重,一切生的不犯,能如是,,家庭和團體,社、世界和,也就不難實現了。

 

 

 

四、

 

對葷腥的禁止,保持素食,是中佛教梁武帝時開始的定。佛陀住世,僧乞食,方供,有所謂〝是可以吃的。只有我們漢傳佛教,自梁武帝下令以後,就成出家人的一個傳統了。於在家並沒這個規定。而這個傳統健康而言,是很好的,而且素食,今天也已日益成世界性的代潮流了。我認為期吃素,有三:①肚子得快,這說明消化好,吸收好,有利胃健康。②性格溫順,火不大(即使物界,也是如此,食草的牛羊食肉的狼虎,區別就太大了)。③由食而引起的、吸收的毒素少,味也不那麼濃烈。,我想任何人的健康都是需要的。然,在家佛者,並沒格的定,您本人意。茹素是長養慈悲心,三皈五戒,是本份。如果了照家人,大家都吃一點葷,也有什不可以啊。我想,個問題的。

 

 

 

五、敬而

 

於佛教〝並沒有那麼廣泛的被接受,您們選擇的更多是敬而之。的太好了。何止於佛教,千百年敬而〞這個塗觀念,乎害了我的祖祖輩輩,今後也許還會贻害下去。

 

敬而〞這個,出自孔子敬鬼神而的一句名言。句名言被誤讀解了千多年,敬而的胡塗觀念,也誤傳千多年。孔子講〝敬鬼神而的真實義,不是消、逃避、面的。不,不。問題是,我們對〝遠〞字的解了。《吾老子》一作者、國學研究家、上海作家沈善增先生,此有深刻的研究。他通深入的學術,在敬鬼神而〞這句名言中,,不作疏遠離去解。正的解遠〞,是達〞,是展,是積極的推廣〞到更、更多、更大的地方。他的解太好了,他的解廓清了千多年們認知上的迷。理解,要照到上下文,即全文理解。全文是:

 

 

遲問知。子曰:〝務民之,敬鬼神而之,可知矣。

 

 

首先,樊遲問知。這個〝,在當時,不是指知,是指也不是一般的智慧之智,而是指做官的智慧(今天的話語,叫政治智慧)。老師當然了解生,所以回答〝務民之義〞是全文的前提,要旨。可,他是回答民的,即民的智慧,民的要,是專務,即心致志、一心一意去服。用今天的話語,就是人民服〝務民之義〞,就是民以,就是以義務民,就是以義來為民服。怎才算〝務民之義〞呢?孔子敬鬼神而就是告,最明的方法,就是以敬事鬼神的度,以敬事鬼神的虔、忠、恭敬心,推到社生活的各方面去,比如:父母孝,要敬;上忠,要敬;朋友,要敬,待一切事,要敬,待一切禮節禮儀,要敬…….然,你要求人民要敬,你自己人民同也要敬,都是〝遠〞的含啊!能做到,就算有官的智慧、民的智慧了。

 

敬而的真正含,是強調〝強調敬,把這種敬的精神,這種禮的文明,推到我的生活中,心中去。我的朋友沈善增先生的一研究,多精彩、多符合孔子當時貫維護禮樂的主流意啊。

 

正本清源。我們還能用敬而解,來對鬼神陰違嗎

 

封信,就這裡吧。的不一定迎您批、指正。切磋、交流,對雙方都是有益的,我也需要向您學習啊。敬

 

福慧俱增

 

 

2008-1-17

 

世界佛教論壇周刊編委:

 

您好!剛看了覺真法師給我寫的信,讓我感受到了法師的大度和博學。看完了我也百感交集,首先非常感謝世界佛教論壇編委和覺真法師對我的一些文字這麼的重視。

 

對法師的復函,我學到了很多,不僅是佛學的常識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理解!特別覺得法師對戒律的另一種解釋非常有道理,戒,就是有所,有所不。有所──做的一定要做到。有所不──不做的堅決不去做。律,就是規范化、標准化。如果當作是一種內心的道德底線我想那就容易被大眾接受多了。同時,也產生了些想法。非常感謝你們給我這樣的啟示和機會。

 

其實,那小故事裡的人就是小時候的我和我的同學們,但我相信絕對不止我們這些人!說實話,人們的誤解既然這麼廣泛的存在,是何原因(應該很多)?如何消除(我們是否該跳出佛教的層面來思考)?

祝世界佛教論壇編委和各位法師健康快樂!

鐘文華

 

 

上一篇:淨空法師:競爭升級就斗爭
下一篇:楊錦麟:《廣州日報》關於秋英多傑上師肉身捨利的報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