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肉身捨利是修福不能開慧,法身捨利是福慧雙修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空法師:肉身捨利是修福不能開慧,法身捨利是福慧雙修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311集   2012年4月27日講於香港

“《彌陀要解》雲:‘菩提正道,名善根。’”

這是蕅益大師說的。“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悟。菩提是“覺”的意思,覺悟。“覺”就是明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通達明了,稱為“佛陀”。雖然明了,起心動念還沒放下,這叫菩薩。菩薩,分別執著沒有了,他還有起心動念,所以他不圓滿,覺不是圓滿,稱“菩薩”。比菩薩再低一個等級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把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情執,情執斷掉了,這算是成就,都算是覺,阿羅漢是正覺。帶著情執是迷,是不覺。這個一定要知道,標准在此地。

情是什麼呢?情,實在講它的體就是智慧。智慧怎麼變成情了?迷了。智慧迷了就變成情執;覺悟了,情執覺悟了,就變成正覺。所以佛家這三個標准:阿羅漢成正覺,菩薩正等正覺,佛叫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句話非常重要,

梵文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以把它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不翻呢?尊重不翻。這是佛家修學的終極目標。你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個。這個東西哪裡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不是外面來的。只要把障礙除掉,把不覺放下,它就現前了。因為這個事情真相,所以佛在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眾生跟佛真的沒有兩樣,佛就是覺而不迷,眾生是迷而不覺。佛跟眾生的差別就是“迷、悟不同”。這一點很重要。

“菩提正道”,正是正確的,沒有偏,沒有斜;道是道路。我們在這個道路上行,終極的目標,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叫善根。

昨天,《大公報》來訪問我,提到佛陀的捨利,問我對這個事情怎麼看法。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在初出家的時候供養佛捨利,供養章嘉大師的捨利。章嘉大師捨利是真的,佛捨利真假沒人敢說。因為佛滅度三千年了,到今天,到處都傳留很多捨利,到底是真是假這個沒有關系,假的我們也把它當作真的。聽到這個名、看到這個捨利的形狀,我們生起恭敬心,生起對佛陀敬仰之心,這是福報。所以,佛留下這個捨利來給我們作證明、作紀念的,是這個意思。佛離開這個世界了,留下紀念給我們,我們瞻禮,如同佛陀在世一樣,我們對它恭敬、禮拜,修福。

但是更重要的,我們不能疏忽,佛還有法身捨利。這個捨利是佛的肉身,佛的法身捨利是什麼呢?經典。經典是佛的法身捨利。法身捨利帶給我們智慧和福報,兩個都有。肉身捨利帶給我們的,只是讓我們生恭敬心,修福,不能開智慧。那麼這兩者孰輕孰重,我們不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嗎?又何況佛在《般若經》上面講的太多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的肉身捨利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它把我們的恭敬心、誠敬心引發出來,這就是它的功德。它有這個作用。那我們的恭敬心、誠敬心勾引起來干什麼?要用這個心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是真佛弟子。佛留捨利真正的目的就在此地。我只對佛恭敬,對人就不恭敬了,佛留這個捨利何必呢?沒有意義。瞻仰捨利的時候,要把這樁事情跟大眾講清楚、講明白。讓他更重要的事要著重在法身捨利,要深入經藏、依教奉行。這才真正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福慧雙修。這叫善根。

“圓中鈔疏曰。”

幽溪大師的著作,這是彌陀經三大注解之一。三大注解:第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第二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第三個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

“執持名號,發願往生,方名多善根也。”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要把《無量壽經》參透了。佛家不叫研究,叫參究。參究跟研究差別在哪裡?研究是用的分別心,用第六意識;參究是不用心意識,那叫參究。參究,能開悟;研究,不能開悟。研究,所得到的是知識;參究;得到是智慧。不同。

可是今天人,參究的沒有了,都用研究。研究最明顯的,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有這個心。參究沒有,決定不用分別,就是不用第六意識;沒有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也無需去記憶它;就是不用第八識。所以離心意識,就叫做“參”。有心意識,這是世間的研究。這個是大乘佛法跟世間學說用心不一樣。

今天佛法裡頭有沒有用參究的?已經沒有人了,沒有這種人了,全都用的是研究。研究所得到的,是知識。所以佛學知識很豐富,智慧沒開,所以不能解決問題。不說大問題,自己的小問題不能解決,煩惱不能解決,業障不能解決。這什麼原因呢?沒有智慧,沒有定力。學佛學了一輩子,沒有走向正道。我們走偏了、走斜了。離心意識才是正道。

馬鳴菩薩《起信論》裡說的好,菩薩教我們用什麼態度學大乘?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非常重要的知識。讀經,離文字相,不要執著文字;聽講,要聽教,離言說相。不要執著言語。讀經不要執著文字,要了解文字裡面的含義,叫意在言外,意在文字之外,文字裡頭沒有。文字是個指路牌,不是目的地。這個指路牌指的方向,到北京的,你把指路牌就認為是北京,就錯了,它不是北京。你依照這個方向去走,你才能到達目的地。經典文字就是指路牌,指示你到哪裡?指示你到無上菩提,成佛之道。這要懂。

怎樣才能夠真正契入這個境界?那就是《起信論》上這三句話,不執著言語文字,不執著名詞術語。不可以用我們的念頭去想經是什麼意思,越想越錯;那個想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為什麼?佛講經沒有意思,佛永遠離心意識。心意識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佛不用這個東西。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你就離不開十法界。所以十法界裡面成佛了,天台大師說,那個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佛。這個話說的有道理。真的是什麼?用真心就是真的,用妄心就不是真的。十法界的佛還用心意識,用妄心不用真心,所以叫“相似即佛”。誰用真心呢?不用妄心就是真心。不要去找真心,找真心找到了也是個妄心。為什麼?你有分別執著在裡頭。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真心。“妄”去了,“真”就現前。別再找真。找真,真就變成妄了。

用功,在什麼地方用功呢?日常生活,就在日用平常當中,沒有離開你,一分一秒都沒離開。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接觸,在這個裡頭練功。練什麼?練不執著,從不執著開始。真到一切都不執著了,就證阿羅漢果,智慧現前,正覺現前;再努力,不分別。果然不分別了,地位提高了,你是正等正覺,是菩薩了;再向上提升,不起心不動念,你圓滿了,你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離開六塵境界到哪裡去修?沒地方修了,這叫真修行。這個修行沒有任何形式,真修、真干。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

形式是干什麼?舞台表演、作秀。用意何在呢?接引初學。沒有信佛教的,這種表演儀式接引,讓他知道有佛,讓他產生興趣,入門來學佛。所以,那是招生的一種手段。佛很謙虛,不能說我是老師,我講的很好,你來跟我學。這話說不出口。那怎麼辦呢?這一些弟子們去表演,讓接觸的觀聽的大眾自己覺悟,自己來請教、來請問。這個你就可以回答他,可以把佛介紹給他。他要不是自動來請,不必。謙虛到極處!

我們要學,學釋迦牟尼佛的謙虛,學釋迦牟尼佛的恭敬,對於一切人謙虛恭敬。世出世間聖人,沒有一個不如是。決定沒有絲毫驕慢的習氣。有一點點驕慢,自以為是,就完了,德性全沒有了。

孔老夫子,你看人家德性,這是他所有學生給他做的一個總結。我們老師的德性,五個字: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恭敬、謙讓、節儉。最後“讓”,禮讓。讓,就是放下,就是無爭。佛法裡最重視的,無爭三昧。只有讓,沒有爭。為什麼?因為一切法不是真的,假的。真的都不要了,何況還去要假的。誰喜歡就給誰,絲毫都不吝惜。這種人,自性裡面的福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真心現前,自性裡頭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不是外頭求的。

那麼這些現象,現象是從心想生,心地純淨純善,所現的相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極樂世界供養一切大眾,他不是供養自己,他是供眾。經上所說,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阿彌陀佛,對每一個往生的人真實供養。這個經確實是寶典。

 

上一篇:淨空法師:不能執著佛捨利
下一篇: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十二因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