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論儒佛關系
儒學與淨土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印光大師那著名的八句話,集中論述了儒與淨的關系:“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前四句是儒,後四句屬淨,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獲,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願汝勉之。”(《復蔡契誠居士書三》)
前四句實則相當於《觀經》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即人天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一切修行者所必須重視的,此為修行的基礎。“欲皈依佛法,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必須要克盡倫常之道。倘不能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根本欠缺,與佛不相應,何由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也。是故必須要孝親敬長,兄弟姊妹,夫婦主僕,一一各須盡自己之職分。能於各宗,盡其職分,即為世間賢人善人。賢善之人念佛,則易於感佛。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倫常也。又須按淨土經典所說,生信、發願、專心念佛,決定現生求生西方。”(《復金益平居士書二》)一個具有真信、切願、持名念佛的淨業修行者,必定會盡心盡力地去做一個世間賢善之人;而賢善之人,則容易發起真信切願,從而成就淨業。
或問,如果沒有學好儒學,是否影響往生呢?這關系到對往生標准的理解。“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往生的標准就是真信、切願、持名念佛,三者具足,即可成就往生,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條件。所以,在阿彌陀佛的大願中,往生的門檻是非常低的,成就往生並不是一件難事。《觀經》下品下生中,五逆十惡都可往生,儒學沒學好的人怎麼會不能往生呢?若又問,既然五逆十惡都可往生,為什麼還要學習儒學,努力去做一個世間善人呢?我們應當明確,《觀經》中下品下生的五逆十惡,是在沒有遇到佛法之前所犯的,他只是在“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如果一個人已經遇到了淨土法門,卻還犯五逆十惡,他一定沒有“真信”,因為信包括“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如果具足真信,他一定努力去做一個世間善人,必定能成就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