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西部散文選刊 作者: 於堅
拉薩是一個只能體驗,無法想象的地方。
布達拉宮(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拉薩的雪山(圖片來源:資料圖)
有一首流行歌曾唱道:回到拉薩,在雅魯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淨,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喚醒……但在一個海拔四千米的地區洗心革面,讓“純淨的天空飄著一顆純淨的心”並非唱的那麼容易。用一個“後現代”的說法來形容,就是,如果你的心髒、肺葉、氣管和脂肪塞不進一條牛仔褲去,那麼拉薩住的神再多,也是與你無緣的。形容總是遠離事實,我的意思也不是說只要穿上牛仔褲就能到拉薩夢魂牽繞去了,我在拉薩親眼目擊穿牛仔褲的尋夢者因缺氧而窒息昏厥,當天就用飛機送回成都去了;而穿中山裝的胖子卻上躥下跳,喝酥油茶。對於低海拔地區的大多數人來說,拉薩只不過是一個永遠不會實現的“總有一天”。所以關於拉薩在低海拔地區又總是通過想象力和道聽途說來彌補。這些不能體驗的關於拉薩的神話傳說,使西藏成了一個神秘的天邊外。一個在詩歌中提到西藏的某個地名的詩人往往就受到尊敬,如果再模仿著詩人們臆想的關於西藏的說法,發出“神說,玫瑰在寺院中盛開”之類的夢呓,那麼這樣的詩人在低海拔地區就要在詩群中被另眼相看了。
而往往那些去了西藏回來的人,又把自己的坐飛機進去,坐汽車出來的觀光旅游說成九死一生似的傳奇。“我在西藏的時候……”似乎他剛剛從傑克·倫敦或吳承恩的小說裡出來。一個人要在一群沒有經歷的小人物中顯得不同凡響,他最好是常常把這句聳人聽聞的開場白掛在嘴上。而另一個人如果在故鄉老是郁郁寡歡,他要不令人厭煩的法子,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神色莊重地宣稱:我要到拉薩去……他就會重新享受“肅然起敬”。這說的是傳統的例子,而作為反傳統的例子呢,在今天的說法卻是:啊呀,都什麼時代了,你還要到西藏去?在很前衛的觀點看來,在市場經濟的時代,到西藏去真是一種很傳統的、落後於新浪潮的舉動了。一種普遍的想法是,一旦時代在前進,那麼,那些永恆的大地、高原、雪山、鷹鹫、河流、猛獸、神廟以及人們的來自傳統的樸素而過時的生活,也必須跟隨時代一道前進,否則它們就應該在語言中被遺忘掉。
而那些“在”西藏的人事實上又是一些對於我們來說是永遠不會回來“證實”的人,因此,西藏對於我們來說,除非親自去體驗,否則它就永遠只是一種道聽途說,一種神話了。所以,像我這種聽多了夢呓的人決定到西藏去走一遭的時候,我覺得是在完成我個人生命中的一樁重要使命,是去核實某些東西。而我腦袋裡全是關於西藏的道聽途說,諸如流行歌曲唱的“不必為明天愁,不必為今天憂,來吧來吧,我們一起回拉薩,回到我們闊別已久的家”。流行的西藏神話一方面把拉薩說成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地方,另一方面又告誡要去批發一箱方便面,要准備救心丸、人參、血壓計、毛線褲、短褲、味精、糖,甚至聽他們說,“一到了拉薩,就不要動,不要大聲說話,馬上睡覺,睡四十八小時,一分鐘也少不得”以及“日喀則的魚好吃”等等。所以,當我手攥著去拉薩的車票的時候,心情並非出門玩耍的心情,卻是“能活著回來就不錯了”。
當我終於在一個陽光真實無比的正午抵達拉薩之後,我才意識到我先前一直是處於一種能指和所指早已不發生關系的語言中。這種語言早已成為一種象征性的,存在已不能被說出。它當然更無法說出西藏,而如果你一定要知道西藏,就只有去體驗。如果要我在拉薩對讀者說點什麼,我只想說,你要來現在就來吧,它是一個只能體驗不能告訴的地方。它是這個世界上你去了不會遺憾的地方,即便你遺憾,那也和你經歷過的一切遺憾不同,它會叫你刻骨銘心。你也不要相信我那個後現代的比喻,那只是一個沒有所指的象征。哪怕你一下飛機就暈過去,那也是一種體驗,因為可以肯定的是,在你的故鄉,在四千米的海拔暈過去的經驗不是人人都能描述的。如果以我的出發地昆明來計算,那麼你只要帶上三千元錢,就可以坐飛機到西藏去,並且可以在那裡待上十多天,還會剩下回家的路費。拉薩被世界稱為聖城,它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但它同時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它是和世界的道路相通的。
一到拉薩,我對這個眾城之上的城的感受是來自我的身體。我立即體驗了呼吸困難、胸悶。我嗅到我完全陌生的氣味。我看到從未見過的世界上最藍的天空和世界上最明亮的陽光,我的眼睛受到強烈的刺激。我進入了一個完全在我的習慣和想象力之外的地方。我的經驗立即作廢了。這是一。但我的感覺進入二之後,我才看見在拉薩也充滿經驗中司空見慣的事物。我看到這個城市的汽車、柏油大道、賓館、歌舞廳、四川小飯店和電視天線。也看到拉薩周圍的山峰,那些山峰真正是已經抵達高處,沒有一根草,白色的、灰黃色的,山上有一群群的石頭,它們是那樣大,以至它們已脫離了人通常對石頭的感覺,似乎是一些野生的雕塑。
在這些令人膽寒的群山之間,拉薩遼闊平坦,偉大的布達拉宮屹立在一座獨立於平地之間的小山的頂上。那是一座淳樸而崇高的宮殿。它依著山勢而建,它的結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也是不可能模仿的。要模仿,得先建造那樣一座山岡。布達拉宮在這個城市的建築中顯得很孤獨,這一方面是因為拉薩沒有摩天大廈,另一方面我想是由於它與歷史和永恆的聯系。當我的感覺進入三,我才完全看見了拉薩。
拉薩也許是世界上狗最多的城市之一,不是那種在低海拔地區先富起來的人們牽著的玩具狗,是長得像熊、狼、獅的藏狗。一群群黑茸茸的,滿街亂跑,低沉渾濁地吼、嚎而不是犬似的汪汪叫,令我體驗了膽戰心驚。我後來發現它們並不隨便咬人,走路時步子才邁得坦然了。這些狗大多是無家可歸的,它們白天夜裡都在大街上兜來兜去。後來我看了一百年前進入拉薩的旅游者們在書中的描述,發現這些狗的這種生活方式是歷史悠久的。後來我發現,不僅在拉薩,在西藏的寺院和其他城市,狗都是日日夜夜與人而不僅僅是主人生活在一起。後來人們告訴我,這些狗是放生的。放生就是生命自由了解放了。拉薩的狗實際上暗示著西藏與萬事萬物的獨特關系。
從到處是狗這一點來說,拉薩像一個古代的巨大的村莊。但拉薩又分明是一個現代的城市,至少從我住的旅店的收費四十元一天的房間的設施就可以看出來。這還是拉薩的一個中檔的旅店。如果從我的房間的窗口望出去,外面的建築物會令人以為自己置身於內地的某一城市。如果我跑到海拔三千六百米的地方來僅僅看見這樣一些毫無感覺的建築物,那麼我完全有理由失望,並且第二天就離開這個地方。但我從抵達拉薩的第一分鐘起,就被那些“在”西藏的人們吸引了。建築可以模仿、毀壞,而人的建築是不會改變的。我看到長得和我小時候在電影《農奴》中看到的強巴一模一樣的人,滿街都是。如果民族一詞在習慣上往往先以衣飾來區分的話,我發現我第一次在我的國家在人群中成了少數。當我進入八廓街後,這種感覺越發強烈。那時正是黃昏,八廓街前的廣場上有很多人在移動,也有很多人在圍觀什麼。圍觀者圍觀的是一群群席地而坐正在化緣的僧尼、自彈自唱的民歌手、雜耍藝人,錢幣在這些人的腳前堆積著。有一群女尼分兩排坐在地上,一邊搖著轉經筒,一邊哼著神曲。她們身著暗紅色的袍子,閉目而歌,那曲調在我聽來非常悲哀,猶如神子受難的哀歌。
她們的表情非常古老,一種在世界以外的樣子。我看見她們時,內心被觸動,這種觸動於我已很遙遠,我仿佛又回到了對世界充滿陌生和新奇的少年時代。她們的存在使廣場的一隅有了一種寺院的氛圍,使一大群信神的人和不信神的人都進入了她們創造的靜默中,不可抗拒地被靜默,哪怕是那個在人群中最喧鬧的人。人們的衣著有一種古典的燦爛,在暗紅的基調中,那些衣飾猶如寺院中的壁畫。黃金和寶石在很多人的脖頸、手指上閃耀著光芒,它們普遍地佩戴在人們身上,包括許多衣冠褴褛的人。像古代一樣,它們閃爍的不是所謂的“珠光寶氣”,而是黃金寶石自古以來在大地上與神性、永生的聯系。這不是一個什麼節日,只是一個黃昏,一個燦爛來自人群而不是天空的黃昏。黃色的經幡在黑夜將臨的天空中飄揚,廣場上有一所寺院,仍然有許多香客在朝已關閉的朱色大門下跪叩首。在西藏,對神的膜拜是不分晝夜的,寺院大門的關閉,並不意味著下班,它和太陽落山的意義是一樣的。寺院前的地面全用很大的石塊砌成,這是一些古老的石塊,它們在千百年的跪、爬、撫摸中已呈光滑的青色,是整個廣場地面最亮的部分,那些虔誠的香客看上去好像是跪在一面已裂開的大鏡子上。我猶如置身於一個中世紀的廣場,進入了失去的歷史和時間中。和我所知道的廣場完全不同,這不是一個雕塑和英雄的廣場,不是一個時代廣場,而是一個人神同在的廣場。在這兒尼采還沒有誕生,神仍然是那個赤著腳掌混跡於人群中的漫游者。
我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人們的移動,我發現人們全往一個方向流動,我以為那邊正在發生什麼事。後來發現人們僅僅是順著八廓街,圍著這街中央的大昭寺行走,人們全順著時針的方向繞行,沒有一個人逆行,白天黑夜都是。偶然有不知情而逆行的人,他一旦知覺,會出一身冷汗,立即返轉。這條街並不長,走一圈只需半小時左右,人們一圈又一圈地走,不斷地有人匯入進來,也不斷地有人離去。人們或默默無語地走,或搖著發光的轉經筒,年輕的康巴人說笑著走。猶如河流,呈現為各種形態的流,但只為一種力量推動著。我在人流中,鼻腔裡灌滿陌生的氣味,耳朵裡充滿音樂般的聲音。我已在一個相同的方向上被人們接納,不斷地有陌生者摸我的背,拍我的肩,對我微笑,在西藏,微笑是看見的一部分。兩旁街道的建築全是藏式的,與我故鄉的完全不同。白色的牆,描著黑邊的窗子,在高原明亮的黑夜中顯得莊重肅穆。我清楚地意識到一件可以證實的事:我在拉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