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宗薩欽哲仁波切:修行的重點是要超越善果與惡果兩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宗薩欽哲仁波切:修行的重點是要超越善果與惡果兩者

 

分類:戒律-密乘戒

問題一:

我想脫離一切的苦惱和快樂,以達到內心的至真境界。為此我獨自思考困惑已達1年之久,我如此思維,任何情緒的變化我都會覺察並對自己這樣說:“不要被內心所欺騙,否則就是步入了輪回”,在打坐時,我只是覺知甚至於用高度的警覺來對抗昏沉,不對細微的念頭產生分別,因為我體驗到只要分別就會產生執取,只要執取就會另我隨念頭所轉而喪失清明。

如上所述是我每日的思維,他已經被我應用在生活和禅坐之時,不知是否正確?

我還有一個最大的疑問,就是自己為何不能明了世間的假像,仍然被不真的外物所輪轉,即便是如上述的修行我似乎還有一個根本的疑惑,我覺得我仍然沒有明了佛陀的奧義,我想解脫但總感覺有一股力量在壓制我的內心,讓我用不上力。然而我的覺知又告訴自己不要有強烈的擺脫的想法,因為只要我還想著擺脫,那麼就有對立的不能擺脫存在,仍然讓自己在二元的對立中輪回。我苦惱,苦惱在於不能解脫,我不喜歡這種感覺,因為我要沖破雲層見到佛陀至真的內心光明並應用於萬物。想到此處我就雙眼濕潤,苦於不能了悟和究竟解脫。

仁波切回答是:

關於您修行的方法,仁波切說能觀照念頭很好,但不要欺騙自己說你真得觀照著你的念頭,因為你這麼想的時候,已經沒有在觀照了。

(Being aware of your thought is good. But don’t kid yourself that you are actually aware of your thought because of the time you are not. )

您說“自己為何不能明了世間的假像,仍然被不真的外物所輪轉”,仁波切說因為我們的心還不習慣。

(Because we are not use to it.)

關於您對不能解脫的苦惱,仁波切的回答是 “如果你在花盆裡種下一顆金盞花的種子,才過了一分鐘,你就預期能看到它發芽,甚至開花,我想你對自然的法則也要求太多了。”

(If you plan a merigod seed in your flower pot, and within a minute you are expecting shooting even flowering. I think you are asking too much from the law of the nature.)

問題二:

“別的師兄說:在沒有證悟空性的時候,末那識在我們有意識的時候必定時時刻刻都在作用,也就是說,我們這些沒有證悟空性的人,所有清醒的意識。必定是執著我的。可是仁波切,我並不這麼認為,我觀察自己好幾回了,我每次在觀察自己,或者在看書,聽音樂的時候,我並沒有僅僅抓住和執著它,並不是說無論何時都是有我執的。也就是我認為這個末那不是每次都作用的。”

仁波切回答是:

“末那識的確一直在哪兒。當你證悟了,那末那識就不存在了。即使現在你認為沒有我在哪兒, 但是“誰”在這樣想呢?仁波切說你的問題需要知道是在什麼情境下問的問題,但你知道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你應該閱讀入中論。”

問題三:

不知道為什麼我會經常想到死亡之後會如何的事情,當然我也了解了輪回中的種種。但是因為我的愚笨,並沒能全部的理解和徹底的相信。我時常因為好奇心想要自殺去看看是什麼樣子的。但是我自己知道自殺是很不好的事情,我也並非是因為生活的太絕望了而產生這種想法。一個善知識跟我說,自殺後的人是很苦的,我表示不會這麼做。但是我心裡會升起很強的叛逆的心,覺得很好奇。想著既然我現在是空性的,地獄也是空性的,不過是一場噩夢,為什麼不能嘗試呢?夢不是都會醒來的麼?

請問尊貴的仁波切,我怎樣能消弭這種不合適的好奇,調伏這種內心強烈的叛逆呢?

仁波切回答是:

找一朵美麗的花,看著它,一旦你自殺了,你就再也見不到美麗的花朵了。只是為了體驗“沒有花朵”的經驗而自殺,並不是最有智慧的理由。

(Look at beautiful flower. Once you commit suicide you will no more see that beautiful flower. And it is not the wisest reason to commit suicide just to experience  No More Flower.)

問題四:

因果存在與輪回裡,那麼我們修行種下善因也只是得善果,卻不得逃脫輪回,故,何為輪回,又何為解脫?

仁波切回答是:

仁波切的開示是:只要仍有因緣,你就仍受制於輪回。

(as long as there is cause and condition. you are still bound by it. ) (解脫既是沒有因緣。)

仁波切並開示說:修行的重點是要超越善果與惡果兩者。

(The main point of practice is go beyond both good and bad merit. )

問題五:

是否沒有上師修行就無法深入下去,或者會有一些不好的方面?

仁波切回答是:

只有在密乘是如此。但即使在大乘佛教中,還是有導師比較好,這樣才不回走偏了。沒有老師也不是一定不好。這就如去撒哈拉沙漠而沒有向導,少了指南針。

(Only in Vajrayana. Even in the mahayana, it is better to have master so one does not go astray. It is not negative. It is going to Saraha desert without a guide which is just a compass.)

問題六:

我不知道如何用佛法的心態來處理自己的愛情。在我的感情經歷中,我常常自覺傷心,並且為不能遇到合適的人而感到難過。有時我希望看的淡些,於是變得十分被動,一直等待下去,有時候我嘗試努力溝通,卻為對方的逃避而難過。我希望自己能和一個人相互關愛地在一起,可總是不可能。我們該如何用佛法的道理來面對現實中感情交往的種種情況呢?

仁波切回答是:

你一定要體悟到,即使我們原本所預期的結果,只實現了百分之十,都值得我們慶祝一番。如果你能作到這一點,你不僅了解了佛法,也能擁有一段感情。

(You must realize that what we expect even 10% comes true is worth celebration. That way, you are understanding the Dharma and at the same time having a relationship.)

問題七:

“佛是什麼?是一個有法力的嗎?但是小乘基本又說佛只是佛,只是導師的作用,朋友說耶稣是life,而佛法是the way to the life”

仁波切的回答:

看我的書。

問題八:

“我覺得在大陸只提倡念佛念佛 可是什麼是佛法 我覺得現在大陸的佛法不是我想要的我覺得佛法不只是在念佛堂念佛還要很大一部分是愛或者說一中對所有動物眾生的關愛但是我們基本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說一心念佛”。

仁波切的回答:

看我的書。

問題九:

我有薩迦的上師可是我有時候懷疑他有沒有因材施教,好想教每個人的都差不多,也沒有教什麼教理,我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仁波切的回答:

如果你對這位老師仍有懷疑,不要從他哪兒接受教法。(DON’T RECEIVE TEACHING FROM HIM IF YOU HAVE DOUBT.)

問題十:

我每天都有禱告但是小乘好像說這個是沒用的,我說佛是智慧 可是朋友說智慧有什麼用呢他的一起從上帝那得到有上帝的指引就足夠了,我反而感覺他很有堅定的信念我卻總是搖擺不定。

仁波切的回答:

就因為你非常強烈地相信某件事物,不表示就比較好。小狗相信狗屎能吃,並不表示這就比孔雀相信能服毒好,就只因為小狗沒有片刻懷疑過狗屎可能不能吃。(注:在傳說中孔雀能化毒為藥,服毒不死)

(JUST BECAUSE YOU BELIEVE IN SOMETHING VERY STRONGLY DOESN’T MEAN YOU ARE BETTER. DOG BELIEVE SHIT IS EATABLE DOESN’T MAKE IT BTTER THAN PEACOCK BELIEVES IN POISION IS EATABLE. JUST BECAUESE DOG DOES NOT HAVE A MOMENT OF DOUBT THAT SHIT IS NOT EATABLE.)。

問題十一:

生命是否真的是幻覺?一個人心安靜下來了,輪回,地域和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復存在了?

仁波切的回答:

如果會消失,那就不是幻象了。

(DISAPPEAR MEANS IT IS NOT ILLUSION. )

問題十二:

是否我心裡面把你作為上師,只要我對你充滿信心和信任,即使我們沒有遇見也沒有任何的儀式,你也就是我的上師了呢?

仁波切的回答:

我猜是吧。I GUESS SO.

問題十三:

“我和我女朋友都是佛弟子,一起受過灌頂有密乘戒。所以女友也是我的金剛兄弟。她很好,很多方面都比我好,但有時可能我比她更能容忍一些,當我和她對某事的看法不一致時,她發表她看法時的態度很強硬,讓我感覺自己的我執受到了挑戰,如果我語氣強硬,可能會發生爭吵。為了避免發生爭吵,我們意見不一致時我常常就選擇沉默,或者表示贊同她的看法(不一定每次都是真的贊同)。但可能有時我即便選擇沉默她又會因為我的沉默而不高興。

每當她說話挑戰到我的我執,我不高興時,我想把她看做上師的示現,把她當做老婆仁波切,這樣如法嗎?IT CAN BE

感覺自己的智慧太有限了,不知道該怎麼樣能平衡好。因為如果我一味地妥協沉默,感覺我會失去自我和主見IT CAN BE TRUE;而如果我不妥協沉默,我堅持自己的看法,怕會引起爭端,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才好。

仁波切的回答:

我個人會寧可選擇去體悟一點,無論做什麼,永遠都只是你自己所想所感知的而已。”

(I WOULD REATHER REALIZING THAT NO MATTER WHAT WE DO, IT ALWAYS YOUR OWN PERCEPTION. )

問題十四:

信佛再加上自己的辛勤修習,能到達多少的解脫?

仁波切的回答:

半斤。HALF A KILO

問題十五:

解脫是在未來麼?

仁波切的回答:

是,但也可能是現在。YES OR MAYBE NOW.

問題十六:

請問喇嘛菩薩戒和金剛密乘戒在發現自己暫時無法持守時可不可以先捨戒,然後等自己覺得信心和條件夠了後再受持?

仁波切的回答:

這樣的態度很好,密乘的弟子就應該如此。

(THAT IS VERY GOOD APPROACE. THAT IS HOW VAJRAYANA STUDENT SHOULD BEHAVE)

問題十七:

經由佛陀的教誨和我自己的觀察,我已經明白一切和合皆無常,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世事變化呢。有時候會變得自欺欺人,有時候會非常冷漠,在具體行為上又難以養成習慣。

仁波切的回答:

這是學佛必經的過程,繼續下去。

(This is part of the process. Keep Going.)

問題十八:

一切皆空,我知道沒有什麼是特別值得掛記在心上,可是,我是一名學生,畢業之後還要繼續工作,將來成立家庭,從事社會工作。做好一件艱巨的事情需要熱情和動力,可是經由思維一切皆空,我開始懷疑我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因為一切在變,我追求的目標可能因為我無法完成那件事而不能實現),另外,在做一件事情遇到自己心態的改變,比如不再想做這件事,可這件事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情,那麼我該怎樣思維來讓自己充滿信心和動力呢?

仁波切的回答:

沒有意義不是空性。如果你認為一切皆空就是沒有意義,那你還不懂空性。

(您說到“我追求的目標可能因為我無法完成那件事而不能實現。”)

答:每件事物都在變化,正因為如此,所以你有可能實現一件事。

(POINTLESS IS NOT EMPTINESS... IF  YOU UNDERSTAND IT AS POINTLESS THEN YOU DON’T UNDERSTAND EMPTINNESS... BECAUSE EVERYTHING IS CHANING. MYYABE THE SAME REASON, SHE MAY BE ABLE TO REALIZE IT.)

問題十九:

在想到佛菩薩的時候,以及供養,供護法,回向的時候經常會冒出些很不淨的想法(比如說出佛身血,以污穢污佛身等,而且這樣對護法也會不斷這樣聯想。越阻止越厲害,好像強迫症一樣,越強力不讓自己想,越會想,而且搞得自己很疲憊,每次念誦時都怕這樣想所以很緊張,請師父幫忙看有沒有解決的方法,而且怕這樣的想象導致破戒!

仁波切的回答:

誦讀金剛經(CHANT DIMOND SUTRA.)

問題二十:

你好。有一個問題想請教,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或遲或早對工作感到困擾,他們有自己的興趣和志向,但是許多工作未能滿足興趣和志向,以至於為了應付生計不得不長期甚至一輩子耗在那些工作上。他們是該考慮生計呢,還是尋找突破口鏈結到興趣和志向?如果一時找不著突破口,如何在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上奮斗?

仁波切的回答:

發願。發願有一天他們能做比現在更有意義又如法之事,他們能為自己所願作些事。

問題二十一:

仁布切您好,我是一個煩惱很多的人,總覺得不應該去在乎某些事情,但就是改不掉,這些無關緊要的煩惱影響我去做我真正該做的事情!

還有,每次我想要去做件好事,去幫助某個人的時候,開始想的就是要幫到某個人,是發自真心的,但是在自己付出之後,心裡還是會想要得到某種響應,也會計較一些自己所做出的事情,知道這樣很不應該,作為佛徒,布施,不應該是為了自己的功德,也不應放不下自己所做過的事,但我還是會產生這樣的心理,請仁布切為我開示~~

仁波切的回答:

發願,發願自己累積福德的方式會越來越好。

(Do aspiration that her way of accmulating merit will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

 

上一篇:濟群法師:這個能,這個所
下一篇:劉素雲:五個一和兩個不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