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這三條講的是三善根,佛家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推多取少』是不貪,『受辱不怨』是不瞋,『受寵若驚』是不癡。不貪的人,他自然能做到推多取少;而通過推多取少,也能夠戒掉自己的貪心。一個人如果貪欲重,他的苦惱就多;少欲的人,他就快樂,知足常樂。所以推多取少,其實他真正得到的更多,得到幸福快樂,心裡踏實,助人為樂。布施決定有回報,雖然不求,那決定有回報。布施財得財富,布施法則得聰明智慧,布施無畏得健康長壽。
「受辱不怨」,就是指不瞋恨,當受到侮辱的時候都不怨恨,不單指表面沒有怨恨的形色,而且連心裡怨恨的念頭都沒有,還是那樣子的坦然,這是心量廣大。心量廣大的人,福報就大,特別是受侮辱之後,福報是猛增的,福是逆著來的。我母親在我小的時候就教導我說;福是逆著加的。順著你的,那不是福;逆著你來的,那是給你加福。所以我們想想從小到大,我們都享福,沒有經過什麼戰爭的日子,都是太平盛世,都是很順利,怎麼叫順利?自己通過努力就能達到成功,這就是順利。我從小到大,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博士、到教授,今年三十多歲就當上教授,別人看了一帆風順,這享福!享福享這麼多,自己想想自己到底修了多少福?光享福,不修福,那福遲早有用完的一天,怎麼修福?當我們受辱而不怨,這就是最好的修福。所以從小到大,想想自己,我吃了多少虧?受了多少侮辱?如果你受得少,吃虧吃得少,那恐怕福報就享完。所以我們用這種心態,別人給我們加這些侮辱,高高興興接受,我修福的機會來了,那當然不會有怨恨,只會有感恩。
你看我們師父上人,他以一生也很坎坷,受了不少侮辱,世界上說他是非的人也很多,可是師父從來沒有怨恨,不單沒有怨恨,在意都不會有。離開台灣也是被迫的,離開台灣以後,就到新加坡,新加坡後來也沒有辦法住下去,就轉到澳洲。每一次轉換,他都說自己境界大幅度的提升,所以他寫了一段話,感恩這些曲折和坎坷給他帶來的福報。他說「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煉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你的見識;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自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這是受而不怨,為我們做一個好樣子。
我經常有時候跟悟字輩的法師聊天,向他們請教,法師們跟師父很久,我年紀最小,跟他們在一起,他們都把我當小弟弟也很愛護我,就跟我講很多師父以前的事情。他說,有次韓館長,就是我們知道韓館長護持師父三十年。韓館長有一次在師父講經的時候,因為跟師父的一個出家弟子有些口角,韓館長非常氣憤,師父在台上講經,她就當場讓師父下台,說:你這個弟子不聽話,你得教訓教訓他。師父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從講經台上就下來,鎮定自若,面不改色,然後向著韓館長、向著他的弟子頂禮說:對不起,我沒有教好。結果那個弟子嚇得不敢再出聲,這事情馬上就和解。你看師父上人這麼一舉動,在給我們表演,當場什麼矛盾都化解。做完之後,他又上回台繼續講經,一點都不受影響,心裡沒有在意,「受辱不怨」。他是感恩韓館長成就了他。真正師父教導我們,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真正仁愛之人,充滿慈悲心的,心裡就不會有沖突,就不會有對立,所謂仁者無敵,沒有敵對的,這種胸量多麼寬廣。
「受寵若驚」講的是,聽到人家的贊揚,長官、領導或者是父母、老師對我的厚愛,戒慎恐懼,為什麼戒慎恐懼?因為贊揚我的、寵愛我的,並不是福報。「福兮禍所倚」,通常福裡面如果不謹慎,就可能有禍,為什麼?如果是寵愛、贊揚,我擔當不起的,那就是有禍。即使是真的他的贊揚、他的寵愛是真實,有原因的,我確實做得好,那也應該是我分內之事,怎麼可以覺得好像得意洋洋?聽到贊揚還沾沾自喜,那就是淺薄之人,沒有福報,他氣量狹小,裝不下,容不了,所以他的氣量就淺薄,不是法器。真正法器是什麼?他能容能受,受辱的,他能夠高興,接受;人家贊揚的,他也泰然處之,不會因此而驕傲,甚至繼續努力。在順境、逆境都學著不動心,你看古德有句話講得好,「看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望空中雲卷雲舒,去留無意」。師父上人在前年三月份寫了一副對聯,「遇順境,隨善緣,不起貪瞋,福慧全現;遇逆境,隨惡緣,不生瞋恚,業障盡消」。真正有大氣量的人,有遠大抱負的人,毀譽來的時候都不動心。真的是宗門所說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這樣子就是養自己性德。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