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蛇享宰相之榮。】
這也是講到歷史上的一個故事,這是講春秋時期在楚國有一位叫孫叔敖的這一位義士,後來他當了楚國的宰相。孫叔敖是安徽人,他有一次出外旅行,在路上就見到了一條兩頭蛇,這蛇很怪,兩個腦袋,兩頭蛇。根據傳說,孫叔敖當時也知道,這種兩頭蛇你只要見到了你就必定會死,它是一個大災星,見到的人一定會死。孫叔敖看到這兩頭蛇,立即就把它殺掉,然後埋了,等到他回來之後,心裡就悶悶不樂,他母親就問他,為什麼你心情這麼差,飯也不吃,覺也不睡,做什麼?她兒子就說了,說我見到了一條兩頭蛇,因為見了蛇之後就必定要死,我知道我現在必定要死,沒有辦法來孝侍父母,所以我很憂慮。他母親一聽就問了,那蛇現在在哪裡?孫叔敖說我已經把它殺了埋了,因為我怕被另外一個人再看見,我已經看見了,我死就好了,不能再讓另外一個人看到,也連累另外的人。他這麼一說,母親聽了反而轉悲為喜,就跟他講,說你不用害怕,不用憂慮,我聽說凡是積陰德的人必定會有善報,你發起這個真誠心是救人的,那麼你絕對不會死,而且你將來在楚國會得到大富大貴。這個當母親的真的是有見地,古人都是受到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她懂,她安慰她兒子,你不用害怕,你沒事,善必有善報。後來孫叔敖果然做到了楚國的令尹,就是楚國的宰相,而且是一位明相、賢相,為楚國治理國政做了很多好事。這是記載在《史記》當中有這樣的一個人,有這麼一回事。這是講到『埋蛇享宰相之榮』,孫叔敖一念慈心,這是什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愛,自己不願意死,就不想讓別人死,自己見了蛇,知道自己必死,所以把這蛇埋了,不願意再有第二個人去受到連累,這就是仁慈的心。所以招感的福報就特別的殊勝,不僅他自己沒死,反而得到宰相的榮貴。
那麼這個蛇,我們現在當然都沒有見過這種蛇,兩個頭的,大概是一種劇毒的蛇。安士先生他在注解當中給我們分析了,蛇有四種,龍有四毒,就是四種毒龍或者毒蛇。一種是它咬了你,你就死了;有一種是你觸摸到它身體就會死的;有一種是你見到它就死;有的甚至是你聽到聲音就死的,所謂四毒。龍和蛇是同一個科的,所以蛇也稱為小龍,這是傳說當中龍有這四毒。孫叔敖所見的這個蛇是見者必死的那種。兩頭蛇到現在還有發現確實有蛇是兩頭的,根據安士先生的記錄,說這個蛇身體是黃色的,大概有一尺多長,而且它是可以自己前進後退,進退自如,像蚯蚓一樣,這樣的一種蛇。但是這種蛇現在見到了也不會死,大概不是孫叔敖所見到那種毒蛇,因為歷史這二、三千年,很多的這些禽獸、動物它們的種類有的滅絕了,有的在改變,這都不一定。所以我們知道有這麼一種生靈就好了,關鍵是從這個故事裡面去體會孫叔敖當時的存心。
安士先生注解當中說到,「心中含毒者,多作蛇蠍蜈蚣,惟有慈心之人,毒不能害」。這句評論講得好,這些蛇、蠍、蜈蚣,這都是我們講五毒生靈,那麼這些毒蟲,有毒的生物,為什麼會變成這種生物?因為心中有毒,心中有毒就變成毒類。這都是招感的,自然感應之理,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這麼類人就變成這麼一類的形體,所以不想做這種毒類,那我們要化解我們內心的毒。怎麼化解?用慈心去化解,慈能解毒。所以唯有慈心之人毒不能害,慈悲是能解毒的。毒是一種殘忍,跟慈悲正好相對,殘忍破壞慈悲,反過來,用慈悲也能化解殘忍。真正慈悲心重的人,毒害不了他,碰到他反而化解了,我們要相信這個,所謂「一切唯心造」,這是《華嚴經》上說的,這是真理。所以對待毒類我們不可以再用毒心去跟它抵抗,不能說以毒攻毒,那完了,自己都變成毒類了。
底下講「不然,彼以毒來,吾亦以毒往,是一蛇之外,又添一蛇矣」,這說得好,它用毒心對我,我又用毒心去報復,你來我往,這是什麼?冤冤相報,它是毒類,我也變成毒類,一蛇之外又添一蛇,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報復只會讓人墮落。所以六道輪回都是我們的業力變現出來的,用報復心、瞋恚心、殘忍心,這種人往往臨終之後都會墮入這種毒類。就像歷史上記載的,梁武帝他的妃子瞋恚心很重,報復心很強,結果臨終這一念瞋恚心,墮入了蛇類,變成大蟒蛇,而且很苦,大蟒蛇它這個身體常常受到這種煎熬,很苦,向梁武帝來求救。梁武帝當時就請了高僧寶志公禅師給它超度,做了一個梁皇寶忏的法會,就是代這個妃子忏悔,然後把這個妃子超度到忉利天上去了。所以我們現在在佛門當中,有的人可能參加過梁皇忏這個法會,梁皇就是梁武帝,他啟請的這個法會,專門就是為超度他的這個妃子,確實把他的妃子超度到忉利天上去了。
《梁皇寶忏》裡面一些詞句用的是非常哀婉,就是勸她忏悔,化解心中的毒,這才能夠從毒類裡面脫身出來。寶志公禅師不是普通人,相傳他是觀世音菩薩化身,所以他有這種能力,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用慈悲心能超度毒類。現在寺院裡面舉辦三時系念法會超度亡靈,超度自己的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如果有報怨來的,你要怎麼化解?這裡就告訴我們,要用慈心,不能用以毒攻毒,不能夠去對抗、去逼迫他離開,而是應該用自己的慈悲心向他求忏悔,祈請他共同念佛修行,往生淨土,這才能夠化解一切的怨恨。
所以下面講,「吾縱不能化蛇,豈可反為蛇化乎?」我們要化解這些毒類,怎麼可以說讓它們給轉化,把我給轉化成毒類了?如果我們用毒心去對抗,跟它就起對立,就沖突了,這不是化解之道,自己反被它給化了。所以現在這個社會上常常聽到恐怖主義,恐怖主義就好像毒類一樣,他是什麼?來報怨的。我們應該怎麼對待他?是不是要以毒攻毒,用武力鎮壓,用侵略、用打擊、用報復、用剿滅,用這種方式能化解嗎?安士先生這裡說得好,就成了一蛇之外又添一蛇,化解不了的。要怎麼化解?用慈心,以仁愛之心,不要去報復,他已經對我不仁了,我不要再對他不義,我忍受下來,我用仁愛的教育來啟發大眾,告訴大家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武力、戰爭、鎮壓只會把事情愈鬧愈糟,大家一起陷入無法掙脫的這種苦海當中,大家明了了也會生起同情。假如還有什麼恐怖主義這些事件發生,大家都會一起譴責,他得不到民心,他就不敢再造了,他再造就引起公憤,民眾公憤必定是共同去把他剿滅,不用你自己。而且這些恐怖主義的份子他們也是人,「人之初,性本善」,要相信他們不是天生毒類,他們也能轉化,再凶狠的人他都有良心,你要用慈愛,你身體力行仁愛的這些教育讓他看了他會感動,他不會做太過分的事情,恐怖主義就可以化解,這是古聖先賢之道,只要肯干,相信社會問題能夠解決。我們師父上人到全世界各地參加這些國際和平會議就是把這些聖賢的理念跟他們講,化解沖突、促進世界和平不在外面,在我們內心,化解我們內心的對立、沖突、矛盾就成了,內心裡已經沒有毒的時候外面毒不能害。
安士先生下面注解又說,「蛇為害人之物,故埋之不使人見。苟充其類,則凡為人害者,皆可作蛇觀」,這個蛇它是害人的,孫叔敖這一念慈心把這個蛇埋了,不讓人見。這個蛇也有表法的意思,表什麼?苟充其類,就是你要是把蛇看成是凡為人害者,凡是害人的這一類都可以稱為蛇,就表這個意思。下面說「除殘禁暴,是埋兩足之蛇;改往修來,並埋自心之蛇矣」,這話講得好,孫叔敖他埋的是兩頭蛇,那是為了什麼?除殘禁暴,殘害百姓的這些毒類要把它除掉,為百姓著想。能夠把這些危害眾生的這一類的人、事、物禁止,這就是埋兩足之蛇,那是外在的。改往修來,這是講改正自己的毛病,自己的毛病是埋在內心裡的蛇,那個更毒,修來就是積功累德修將來。我們內心裡面有這些貪瞋癡,這叫三毒煩惱,那就是毒蛇。人都認為毒蛇是毒,有沒有想到內心裡自己的貪瞋癡是毒?這個毒更毒,劇毒,殘害我們的法身慧命,也包括殘害我們的身心。貪瞋癡重的人最後都是業障現前,或者是重病、或者是橫禍,都沒有好死,這不是毒嗎?所以要把內心的毒好好改過來,要埋掉。這個埋,首先第一步要控制得住,伏斷煩惱,把貪瞋癡伏住。雖然沒有根除,至少它不起現行,它不起作用,這叫伏斷。念佛求生淨土,只要伏斷煩惱,就是不再起貪瞋癡,這就有把握往生。如果能夠根除那是最好,根除是連根斷;伏斷就好像石頭壓草,只是把草壓在底下。但是你現在根除是把它連根拔掉,真的什麼都沒有了,那叫做真正的斷煩惱,滅斷,滅斷煩惱的人他這一生就證果了,出三界輪回了。六道輪回就是害慘我們的毒類,它是我們內心中這些貪瞋癡的煩惱變現出來的,安士先生提醒我們要反觀內心。
下面又說到,「自於公治獄至此,乃帝君舉行善得福者示人耳」,這是從於公治獄大興驷馬之門,到窦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到這裡救蟻中狀元之選,這裡都是文昌帝君舉出行善得福來告訴我們的,「一人行善得福,則盡人皆然矣」。雖然舉的例子到這裡是第三個,例子不用舉很多,舉一個我們就懂得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一個人行善得福,我們就知道每個人行善都會得福。聰明的人不用看這麼多,從一葉而知秋,像我們現在進入深秋季節,天氣轉涼了,你看到葉子黃了知道深秋到了,你還用看這麼多嗎?看一個就夠了。所以從一個例子就已經懂了,就知道要行善修福,這就是聰明人。下面又說,「譬如樹果,嘗一而甘,何須枝枝皆啖」,就好像一棵樹的果子,譬如說廣東盛產荔枝,荔枝是閩南佳果,樹上滿樹都是荔枝,你摘一個荔枝下來一嘗,很甜,你就知道滿樹的荔枝都甜,何必全部都嘗完之後才承認說這樹上荔枝是甜的,那太笨了。聰明人嘗一個就知道了,看一個故事就明白了善必定有善報。安士先生怕我們不夠聰明,嘗一個果子還不能反應出來樹上全部果子都甜,那就再給你多幾個果子,底下又給我們多舉出幾個例子,這裡面都是出自於經史傳記,都是真人真事。
第一個故事是一個佛典故事,出自於《大寶積經》。凡是經上記載的故事都是真實的,都是佛親口宣說的,佛絕不妄語,他是不妄語者、不绮語者、不異語者、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诳語者,所說的話句句是真,這個我們要相信,這是聖言量。這記載的是過去釋迦牟尼佛之前的有一位佛叫燃燈佛,那是時間很久之前了,當時燃燈佛在世時有五百商人入海去尋寶,在船上有一個惡人,這個惡人擅長武術兵法,也就是他是武藝高強的人,而且是一個大盜。他看到這五百商人很多這些商寶,就起了盜心,起了殺機,要把這五百人都殺掉,自己好獨吞他們的寶物。這五百商人已經種下了無量善根,也就是他們已經是不退心菩薩了,也就是他們在菩提道上不退轉了,換句話說,他們只有進步,不會有退步,一直向菩提邁進。不要以為說不退轉的菩薩很高,其實不一定很高,我們想想我們自己,《阿彌陀經》上告訴我們,說我們能夠真正信仰淨土,切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自然蒙阿彌陀佛以及十方諸佛的加持、護念,就自自然然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上不退轉,這是《阿彌陀經》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的,可以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就叫無上正等正覺,換句話說,你在成佛之路上你不會退轉,當然這個路上有上有下,但是大勢都是向著菩提邁進,那是真正信願求生淨土的人。這五百商人他們都是不退心菩薩,假如是殺害了他們,那個罪過很大,等於是他們這一生要成就了,可是你殺了他們,那等於是不僅斷他身命,還斷他的慧命,那個不得了,必定是阿鼻地獄。殺一個就不得了,何況是五百人。
這五百人當中有一位導師,他的名字叫大悲,大悲導師,他有他心通,可以預知人的心思,他就知道這個惡人他的念頭,有這個殺機。他當時就在那思惟,如果讓這個人造這個殺業,那不行,那他墮地獄,怎麼能夠不讓他做這個惡業?唯有一個方法,就是我得把他殺了,我先下手為強,保護這五百不退心菩薩,也免得這個惡人墮地獄,可是我一殺他,我自己造了殺業,我也墮惡道,怎麼辦?有點矛盾,兩難。是自己不造罪業,讓那五百人被他殺掉,還是說我為了保護那五百人,以及保護惡人不墮地獄,我先把他殺了,把他殺了他一轉生還不至於墮地獄,他只是一輪回可能再得人身,這給他消業障,但這麼一做可能我就得墮惡道。想來想去,後來還是下定決心,不行,我得捨己救人,我寧願自己墮惡道我也得保護這五百人,也不忍心讓這個惡人墮地獄,於是就把這個惡人給刺殺了。結果這個導師有沒有墮地獄?他沒有。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個導師是誰?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的前身,這五百商人就是這賢劫中的五百菩薩。賢劫是一個大劫,這個大時代有一千位佛出世,眾生福報很大,感得一千尊佛出世,所以這個劫叫賢劫。釋迦牟尼佛在賢劫當中是第四尊佛,第五尊佛就是彌勒尊佛,到彌勒成佛的時候是距今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就是一尊佛到下面一尊佛中間隔著這麼長的時間,你看賢劫一千尊佛,要多長時間?這五百商人在賢劫裡面就成了,五百菩薩。這就是講到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雖然他殺了這個惡人,我們看他殺人這是殺生,犯的殺業很重,可是他這是開戒,不是犯戒,他是方便殺生。所謂方便,就是他是為了救人,為了救菩薩,也救這個惡人不墮地獄,起了這種方便的開戒,這不叫犯戒。該開戒的時候不開反而成為犯戒了,為什麼?明明知道這個惡人要殺這五百人,你任由他去殺,你想想你是不是等於隨喜殺生?是不是犯殺戒?所以該開的不開就是犯戒。這個開戒不屬於犯戒,為什麼?因為他的發心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救這五百菩薩,救這個惡人,寧願自己墮惡道受苦也要去救,發這個心,這是真誠心,這是慈心,大慈悲心,所以他做這個殺業就叫開戒。
我們知道這個戒不是那麼隨隨便便就開了,這裡不是說我看哪個人不順眼,他一定是造罪業,我把他殺掉,這個未必。這裡講的用心是怎麼用?寧願自己墮惡道受苦,也要捨己為人,有這個心,你做了,那才叫做開戒。如果是自己又不想受罪,還想做這個功德,有這麼點念頭,這裡頭就已經有罪業了,為什麼?有私心、自利的心,自利就是惡,純是利人的心才是善。像孫叔敖他殺這條蛇,犯殺業,蛇也是生命,為什麼要殺了它?可是孫叔敖他是為了救人,他知道看到這條蛇肯定要死,他不想再讓第二個人死,是這樣的一種仁慈心開的戒。當然他跟這條蛇也結下了冤仇,肯定的,因果是絲毫不爽,但這時候他只是跟蛇結了這個怨恨,但是他救人這是功德。寧願跟這條蛇結怨恨,也要救這些眾生,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前身似的,我寧願殺了這個惡人,跟他結個怨,這小的,我救五百菩薩,我捨己為人,有這個心就是功德無量。這裡頭我們要細細體會那個存心,要毫沒有利己之心,純是利人之心,這裡面才是真有功德,才叫開戒,才不叫犯戒。殺蛇如果不是為利人的心,或者是利人之心不純,那個果報都肯定要有。
你看安士先生他給我們講的這個故事,這是發生在安士先生家鄉的故事,他家鄉在昆山,這是在明朝末年,當時清兵入關,已經把明朝推翻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祯皇帝也上吊自殺了,明朝氣數將盡,當時還有一些皇室的人他們退到南方,依然稱為明朝,那時候稱為南明。當時有位隆武皇帝,歷史上稱這個朝代叫南明,就是明朝它正式已經亡國了,但是還在南方。歷史上最著名的鄭成功,他就是維護南明的。當時有一位明人,叫顧錫疇,這位顧錫疇在南明的時候曾經做過東閣大學士,相當於副宰相的這麼一個官職。因為安士先生是清朝干隆年間,所以說起顧錫疇的故事相隔不是很遠。顧錫疇他是明末清初的時候,當時清朝已經建立,順治做了皇帝。顧錫疇他是明末時代的大儒,相傳他從小就非常聰明,人們稱他是神童,他十二歲就考上秀才,所以是相當有文采的一位。這個故事是記載顧錫疇他是如何死的。顧錫疇他為人非常正直,而且很有才干,他在崇祯皇帝在位的時候就受到了提拔,但是後來因為明朝的這些太監,像魏忠賢這些太監排擠他,所以他也不得志。這個人他也是嫉惡如仇,敢說敢為,難免就會得罪很多權貴,所以一直基本上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明朝被推翻,他就在南明做了東閣大學士,是隆武皇帝拜他做這個官。他做這個官的時候,當時在溫州,那時候伸張正義,打擊腐敗,當時一心一意就想重振明朝的大業—反清,在他的這種治理下,確實有很好的社會風氣有好轉,但是同時也得罪了不少的小人、壞人。一個朝代氣數已盡,就靠一個人的力量確實很難扭轉。
當時溫州有一個惡人,叫賀君堯,他跟地方勾結,貪污受賄,當時他是一位副將,在溫州是副將,仗著自己的一點權力,行很多不義的事,而且還凌辱這些讀書人。當時讀書人因為都是學過孔孟之道的,士可殺不可辱,受不了他的侮辱,所以一起在起哄要把賀君堯問罪,結果賀君堯竟然把為首的這些讀書人抓了都殺了。當時這些讀書人非常氣憤,都跑到顧錫疇那裡去控訴,顧錫疇本身也是讀書人,他一聽當然是勃然大怒,就馬上上奏去彈劾賀君堯,希望皇帝懲治他,賀君堯因此也就懷恨在心,對顧錫疇生起了殺心。於是有一天晚上,是在那年農歷五月十六的夜晚,就派遣了幾名刺客翻牆進入顧錫疇的宅第,結果對著顧錫疇連砍幾刀就把他殺死了。殺了顧錫疇之後又把他的屍體裝入一個口袋裡面把他扔到江裡面,發生了這麼個事情。結果當時他的一個學生,叫張調鼎,這是顧錫疇的學生,他在家裡還不知道他的老師遇害了,結果有一個乩仙,就是駕乩扶鸾,所謂駕乩扶鸾就是一些鬼神附體,在附體上說話,或者是在沙盤上寫字,說出一些情況。這個乩仙就把顧錫疇的魂招來了,說了這麼一段話,他說我前生誤殺了一條蛇,這條蛇今生就轉世成賀君堯,後來這個人就殺害了我,把我扔到江裡,我自己有因果,這是我應該受的,希望你告訴我的兩個兒子不要去報仇。這顯然是顧錫疇回來報訊,告訴他的學生。之後這個學生張調鼎才聽到顧錫疇的死訊,就急忙派人到溫州查訪,當時就派漁夫四處去打撈屍體,也沒有找到。後來張調鼎,就是他的學生,在夜裡又夢到了顧錫疇,他在夢裡是站在水中,告訴他說,我前世是天台山的僧人,因為打死了一條蛇,今世要抵命,承蒙你厚意來訪,來辦理這個事情,這是因為你前世是我的徒孫的緣故。這都是有緣的,今生做他的學生,前世是他的徒孫。然後顧錫疇繼續說了,你只管向某一個水灣去尋找,就可以找到我的屍體。後來他們那些漁夫打撈了好幾天找不到屍體,第二天張調鼎就按照他夢裡顧錫疇的指示去到那個水灣,結果真的找到了屍體,裝在棺材裡面送回昆山(就是安士先生的家鄉)去埋葬,這麼一段真實故事,這在歷史上也有記錄。
這說明什麼?你看前世殺蛇,今世還要抵命,冤冤相報。賀君堯,就是殺害他的副將,前世就是一條蛇,蛇毒心未改,所以這一生他也是殘忍,他殺人不眨眼,對待顧錫疇這樣的大儒都能下此毒手,這是他的毒的習氣很重。當然凶手賀君堯必定是墮惡道,還要墮到毒類,甚至可能會墮地獄,因為他殺害一位有德君子。可是顧錫疇前生是天台山的出家人,他殺了這個蛇,他也要嘗這個命債,一報還一報。為什麼顧錫疇在歷史上稱為是神童?我們也能曉得,因為他前生是天台山的出家人,一定也是一位有道行的僧人,所以這一生這麼小就有聰明智慧,前生修來的,不是前生修的不可能做神童。現在西方的科學家對神童的研究他們也能夠明了,都有前世的關系。像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史蒂芬森教授,他的研究中就談到這個問題,他通過三千多個案例證明人有輪回轉世,而且其中兩百個案例發現人身上的胎記跟前生受害時候的傷口是相應的,這是身體上講的,另外精神上講,人這一生所學的這些技藝,你的聰明、你的天賦,也是前生留下來的,如果不是前生的積累,這一生你不可能有這樣的天賦。他舉了例子,他說法國的音樂家莫扎特六歲他就能夠譜寫震驚世界的大型交響樂曲。你想想六歲的兒童能寫得出來,沒有人教他的,誰能教他,沒有這個能力教他,自己干出來的。那是前生的這些聰明智慧積累下來的,前生他也是音樂家。所以我們講的天賦或者是神童其實都不神,沒什麼神的,統統都是前生的這些技藝、知識的累積。
顧錫疇他成為大儒、成為神童,官拜東閣大學士,這都是前生是修行人,這一生得大富大貴、有功名的、有氣節的這些正人君子,這些大德之人,肯定前生是修行人,可是他修行不圓滿,沒了脫生死,而且造了殺業。相信這個僧人殺這條蛇也不是故意殺的,可能是無意中殺了這條蛇。蛇的瞋恨心重,報復心強,他又感到一起來,他就來報復。所以沒有出離生死輪回,你那些債就有得還了。真正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就跳出輪回,你可以再乘願再來,回到六道輪回裡面來度眾生,那時候有債還要換,可是你還的一點都不費勁,即使是把你的身命拿出來還也無所謂,為什麼?你可以化無量身。假如你有無量身,你怎麼會稀罕一身?就好像你窮的時候,一塊錢你覺得都拿不出手,珍貴的要命,假如你是億萬富翁,拿出一塊錢算得了什麼,拿去就算了,這麼個心態。我們為什麼現在貪生怕死?以為這一身失去了就不會有第二身,以為我就只一身,才會有這種貪生怕死的念頭。這個念頭是執著而來的,菩薩不執著,他知道身不是我,他能化身無量,所以他用他的身來做佛事,這得大自在。安士先生這一段評論裡面講得好,他說顧公前世是天台僧人,後世能夠成為這樣的有氣節、有文采的讀書人,為人節義,流傳千古,但竟然還是被蛇,就是償蛇的命債,有這個報應,更何況沒有像顧公那樣德行、學問的人,所受的這些報應就更慘烈了。所以殺蛇沒有好報。
最近我們看到網路上的新聞,網路上登了很多,說遼陽的蛇人的案件。這個蛇人怎麼回事?有一家姓韓的,家裡兩代人都打蛇,父親打蛇,兒子也打蛇,結果老人家,當父親的,中年喪妻,養了兩個兒子,大兒子有一次酒後凍死在路上,大兒媳因為抽風而死,現在還剩下一個兒子,二兒子,叫韓永波,結果患了一種很奇怪的病,什麼病?全身得了很嚴重的皮膚病,就是面部、全身都變成紫黑色,而且起這些皺紋變成一種白色的像鱗片一樣的東西,真的好像蛇的那個身體,而且一片一片的脫落,他就覺得全身又痛又癢,沒辦法忍受,所以兩只手拼命的在身體上抓,把身上的鱗片抓的像雪花一樣全部掉下來,頭上也沒頭發,全身就像蛇的皮一樣,非常的痛苦,要死要活,幾度要自殺,太痛苦了。幸好沈陽有一些居士,其中還有不少是聽我們師父上人講經的淨宗的同修去念佛,給他念《地藏經》,給他忏悔,給他這些冤親債主超度,也給他點錢周濟他生活,因為他全家所有的錢都花在醫藥費上。結果大家去了好幾次,一同給他念《地藏經》超度,也勸他自己忏悔、回頭,第一不要再打蛇了,第二一定要向它們忏悔,超度它們。他去了好幾家大醫院,都對他沒有辦法,救治不了,只能等死。結果後來念經念了好幾次,他自己也在改過,後來這個病就好了。韓永波好了之後非常感恩,他說醫院救不了他,但三寶救了他。這是給我們活生生的例子,就是這兩年發生的,殺蛇的報應,自己也變得像蛇一樣的身體,痛苦死了這些相片都在網上看到。
所以《太上感應篇》告訴我們,不可以殺龜打蛇,因為龜和蛇在道家裡面都是有靈性,靈性很高的動物,要殺害它們,那結的罪就更重了。所以凡所有有生命的眾生都不可以殺害,你殺害了,那個報應是逃不了的,這一生逃過了,來生遇見了還是要冤冤相報。這是講到孫叔敖埋蛇享宰相之榮,我們引申來講,孫叔敖我們要學他的發心,就是發心救人殺了這條毒蛇,但是不是像他這種情況下不能夠隨便開戒,你開戒你要有我甘心忍受果報這樣的一種慈悲,我要去救人,我寧願自己受苦,不願意眾生像我那樣受苦,這是代眾生苦。以這種心,那就是功德無量,那就是種了無上福田,可是你果報還要受,殺了蛇一命還得償一命,但是你的心地純善,必定是有很好的善報。
歷史上還有一個典故,是明朝時代方孝孺的故事,大家也都可能聽過,我這裡簡單說一說殺蛇的報應。方孝孺的父親有一次到山裡,他要找一塊墓地,好風水的地方,找到了,結果在石板下發現了一大窩蛇,至少有八百多條,紅色的蛇。在他上山之前他就做了一個夢,夢到有一個紅衣老人對他說,你要找墓地,見到我一家八百多口,你得留它們生路,你給它們三天時間,讓它們搬家。結果方孝孺的父親第二天上山看到這些紅色的蛇,忘了在夢中紅衣老人告訴他的話,當下就把這些蛇都燒死,就選這個墓地。後來生了方孝孺,方孝孺他一生下來舌頭是分成兩叉的,有點像蛇的舌頭一樣。一出生,那也是一個天才,學習非常好,很有文采,為人剛正不阿,很有氣節,歷史上有名的忠臣。最後朱棣謀反,把政權奪過來之後,要求方孝孺給他擬一個诏書,昭告天下立燕王朱棣為帝。方孝孺不肯,而且破口大罵,說他是逆賊,朱棣聽了就非常的生氣,他說你不怕我滅你的九族嗎?方孝孺說你滅我的十族我也不怕!結果朱棣一氣之下真的滅他十族,九族之外還加一族,是什麼?他的老師,統統給殺掉了。殺了多少人?大概八百多人,跟當時他父親殺了八百多條蛇數目差不多。方孝孺是誰?就是這個蛇王轉世來的,紅衣老人。他父親殺了蛇以後,那天晚上又夢到這個紅衣老人氣急敗壞的來罵他,說你為什麼違反我們的約定,不留給我們子孫生路,還殘忍的殺害了我們八百多口,我要滅你十族,這紅衣老人就是方孝孺。所以這一報還一報歷史上都有證明,殺業怎麼能這麼輕易去造,造的時候好像無所謂,還的時候那可是悲慘。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明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有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