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和諧中的快樂—自我觀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當對自己不該掌控的人去插手不該管的事時,就要問問自己,究竟是出於對他人的關心還是出於自己內心的不安和浮躁?如果是出於關心,那麼對方不論是否接受自己意見或幫助,自己都不會嗔恨和煩惱;如果自己有嗔恨和煩惱,那麼就是自己內心有不安和浮躁!
●佛菩薩會隨順眾生,讓眾生歡喜而不起煩惱。反觀一下我們自己,是在隨順別人?還是讓別人隨順我們?是讓別人歡喜還是惹別人煩惱?
●欺騙別人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沒有人能夠做到欺騙自己,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情,一定不要自欺欺心!
●只要眼睛盯著別人的錯誤,即便巧言舌辯地說出種種道理,自己已經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了;只要用心觀察自己的錯誤,就是做對了。
●佛法本是淨化自己的甘露、妙藥,有人卻把它用作戰斗別人的武器,開口閉口說別人這不如法,那不如法,真把自己當成大菩薩了?趕快找個照妖鏡,照照自己的真實面目,看看是哪個妖魔鬼怪!
●有的人看到他人犯了錯,立即大做文章,時時拎著他人的錯誤不放。有位哲學家說過:“犯錯是平凡的,原諒才是超凡”。學佛人要學佛的慈悲、寬容。每個人都曾如母般地做過我們的親人,我們要原諒他人的過失。檢點自己的行為,你能保證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智慧、都能讓上師省心、歡喜嗎?如果不是,你又有什麼理由挑別人的毛病、拿別人的過錯做文章呢?還是先管好自己吧!
●如果不重視觀察自己的心念,而去記念佛、磕大頭的數量,然後增長了我慢,去和別人攀比,你的大頭白磕了,佛號也白念了!
●人最根本的就是心,所以不管遭遇到什麼困難,都不必憂惱,時刻以正知正見觀察自心,以平靜、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樣才能轉逆境為順境,轉惡緣為增上緣,轉煩惱為菩提。
●我們總是不自覺地給予別人太高的希望和太高的要求,如果別人達不到我們的希望和要求,自己就會煩惱。其實我們應該做的是通過學佛提高自身的素養和品質。
●有時候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業障深重,當我們嘴上念著“我的業障重的時候”,心裡卻往往覺得自己很對,這個時候,自己就把對我們敞開的佛法大門關閉了。
●剛開始學佛時,我們願意找別人的毛病。當看到外人的錯誤時,我們要學會反觀自己,是否自己也存在這樣的毛病。如果存在,加以改正;如果沒有,則提醒自己不要如此。
●修行修什麼?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心,把貪婪心、比較心、嗔恨心、妒忌心、傲慢心等不好的心念去掉些,把慈悲心、平等心、歡喜心等善的心念增長些。每天都要觀察自己的內心,修正自己的內心。
●學佛,一不能搞口頭;二不能搞形式。口頭和形式都是給別人看的,從自己的內心當中下功夫,才是為自己。
●我寫法語的目的,是讓你以此對照檢查自身的毛病,並及時改正。如果你以此為標准,不去觀察自身反而去挑他人的錯誤,那就是錯上加錯。
●我們學佛人要改造自己的心靈,淨化自己。就是在修法的過程中,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是改變外面的環境,或是改變其他的人。
●時時觀察自己的內心,惡念產生時,立即發現它、斷除它;善念產生時、增長它,便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我們一出生就瞪眼看世界,張嘴就吶喊,一生中形成了看別人、說別人的習慣。大德們的眼睛只向內看,嘴巴只忏悔自己。
●什麼時候把看別人毛病的眼睛用來看自己的毛病,說別人過失的嘴用來說自己的過失,挑剔別人缺點的心用來忏悔自己的缺點,才算是剛剛入了道。
●我們之所以痛苦就是我們一直想要改變他人、糾正他人。其實,學佛人只有先改變自己,才能有能力影響到他人的改變,你自己都沒做好,哪有資格去凌駕別人?
●學佛人在聽聞佛法的道理時,常常不去檢查自我內心的錯誤,反而加入自己錯誤的知見,然後就滿口道理,去和他人爭論個高低上下。
●與其去管別人的閒事,不如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與其試圖改變別人的想法,不如控制好自己的念頭!
●自己不但要遠離惡友,更要注意的是不要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充當了惡友而不自知。
●業障就像覆蓋在我們心性上的烏雲,把我們原本光明、慈悲、圓滿、快樂的心遮蓋住了,所以不要忘記常常內省自心、忏悔業障。
●在學佛的過程中會出現偏差,有的人認為是出現了魔障,我更覺得是我們的心用錯了地方。
●我看到很多人物質生活真是太好了,福報真是太大了,但唯獨的就是不快樂,為什麼呢?因為內心有太多的污垢了,如果不從去掉內心的污染著手,而去外面尋求快樂,那是不可能得到的。
●學佛的過程,越進步越要嚴格要求自己,越要規范自己外在的行為,時時內觀自己的起心動念!
●修行中進步的動力來自於內心,自己內心有慚愧心、羞恥心才能改過,才能進步。要是自己內心沒有慚愧心和忏悔感,別人說你反而會不滿和怨恨。
●依法不依人,滿身是病的人不見得就不是好醫生,會開藥方的人不見得每付藥都親自用過。於他語言,隨順不逆,亦不觀他,作與不作,但觀自身,善不善行!
●人們都喜歡拿懂得的佛法道理去說別人,卻不願意說自己,也喜歡讓別人去相信,卻不願自己相信。
|
|
|
|
|
|
上一篇:淨界法師:你怎麼判定你的修學有沒有進步?
下一篇:那些給家長上的“課”:家長也需要榜樣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