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則不忘。怨則丟過。】
這就是《弟子規》教導我們的「報怨短,報恩長」。我們受人恩惠,念念不忘,古語有所謂的滴水之恩當湧泉為報,一滴水的恩德我們要還他一個泉水。報恩要長、要厚。要報恩首先不能忘恩,這個恩德裡面最大的是父母恩,生我們、養我們、教我們,這個恩德無量無邊,所以對父母要盡孝,這就是知恩報恩,乃至父母走了之後,年年都要祭祀,報本反始,不忘親恩。第二個恩是師長恩,父母生育我們身命,師長長養我們慧命,所以恩德跟父母相等。報師恩怎麼報?念念不忘師長的教誨,不忘師長的期望,自己早日成就學業、道業,為社會、為眾生服務,這才是報師長恩,使師長的法脈、道統後繼有人。如果能夠念念都想到報孝師恩,光大正法,那成就聖賢也不是難事。
我們這個社會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主要的問題在於什麼?忘恩,忘恩就會負義,負義就是做出那些不應該的,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要使我們社會和諧必須大力提倡孝親尊師、知恩報恩,這是古聖先賢教化眾生的根本。除了父母恩、師長恩以外,還有國土恩、還有眾生恩。我們在這一片國土上出生、成長,要感恩這片國土,要會發心報效祖國,報效人民(人民是眾生)。我們所吃的、所用的都是眾生的恩惠,沒有眾生的勤勞工作,怎麼可能有這麼豐富的物質讓我們得以享用,讓我們能夠安心求學辦道,這是眾生的成就。所以上報四重恩,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眾生恩,念念不忘。
『怨』,怨就要丟掉,不能夠念念積怨。人家對不起我的,要把它忘掉,不要耿耿於懷。看到別人在毀謗我、陷害我,我不能夠生怨恨心,要生什麼心?生憐憫心。憐憫他無知,憐憫他糊塗,不知道這樣是造業,不知道造業將來會受果報。看到他將來必受惡果,我們心裡不安,怎麼還會對他起怨恨?就好像《太上感應篇》裡面有一句講「見殺加怒」,見殺是見到他受這個惡報,你還要加怒,還要起怨恨,這太不應該了。你明知他將來造惡業受惡報,憐憫他還來不及,怎麼能夠生怨?不僅不能生怨,不僅要生憐憫心,還要生感恩心。感恩什麼?他這樣的障礙我、陷害我,這是給我加福,我能忍得過去,我的福報增加,我的業障消除。你看他冒著造惡受報的這種危險來給我加福,給我消業障,我感恩,內心裡絕沒有對任何人有對立、有沖突,化怨為親。
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做忍辱仙人一樣,歌利王是暴君,割截他的身體,凌遲處死。這是誤會他,以為忍辱仙人在樹林裡面調戲他的宮女,他生憤怒,所以用刀把他身上的肉一塊一塊的挖下來,結果忍辱仙人對這樣的一個暴行沒有生任何怨恨,反而生起大慈悲心,憐憫他愚癡,不知道這個果報的慘烈,所以發一個大願,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後來釋迦牟尼佛成佛了,就是三千年前在古印度成佛的,成佛以後開始教化眾生,第一次講經在鹿野苑對五比丘講,五比丘當中第一個開悟得度的憍陳如尊者,他就是歌利王轉世。果然釋迦牟尼佛實現他的諾言,滿了願,第一個度他,這是以德報怨,化解怨恨。如果我們能夠在現前社會看到這麼多的恐怖分子,這些事件我們都能夠用這種化怨為親的心態和做法,這些怨恨都能夠得到化解。古人所謂的「仁者無敵」,真正仁慈的人心裡面沒有敵人,沒有敵人更沒有恐怖分子,那些恐怖分子是什麼?他學壞了。他們也很可憐,沒人教導他們,他們也是人之初,性本善,本來也是個好人,現在只是學壞了。學壞了怎麼樣?我們要用真誠的愛心感化他們,教導他們回頭,不要讓他們再造惡,將來墮惡道。你看『怨則丟過』,丟就是徹底的丟掉,把內心裡面所有的怨恨、對立、矛盾、沖突統統給化掉。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沒有對立,沒有怨恨,這誠意正心,自然就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