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久而益密。則行之家邦。可無怨矣。】
這是承順著上面所說的,能夠常常念恩,不記怨,能夠隱惡揚善,只念人家的恩,不念人家的過,對人敬重,不生傲慢,對人謙虛,沒有輕賤,跟人交往起來,久久是愈來愈密切,為什麼?因為人發現你是一個厚道人,是一位有德君子,可以信賴,可以依靠,所以情誼是愈深愈密,這是你德行的感召。久而行之,你能夠影響自己的家裡,你能夠影響你的社區,影響你的國家,乃至影響這個世界。『行之家邦,可無怨矣』,「無怨」就是沒有怨恨,沒有對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這句話是出自於《論語》當中,《論語》裡面有仲弓問仁,仲弓是孔子的學生,向老師請問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就是行仁。「出門如見大賓」這是講他的恭敬,出門是跟人會晤,迎來送往,接待客人,就好像什麼?見大賓,大賓是貴賓,非常的恭敬,這是待人以敬。「使民如承大祭」,這個也是敬,使是請別人來幫忙,讓別人服務,就猶如承奉大祭一樣那麼恭恭敬敬,誠敬才叫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仁,這就是所謂的恕道。所以能夠在這些德行上做到、落實的,「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你的家邦都不會對你有任何的抱怨,反而都能夠恭敬你,為什麼?你是位仁者。
所以在現前社會裡大家都感覺到社會有很多的憂患,國與國的沖突,民族與民族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都有沖突,這個無怨的社會沒有能夠實現。往往人與人之間心裡都有怨恨,日積月累,怨恨加劇,就釀成大禍。人與人如是,國與國亦如是。如何能夠「使無怨矣」?那我們必須要學習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楊公椒山遺囑」這篇文章,所描述的、講述的都是儒家聖賢的道理,也是叫做述而不作,做人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子。真正能夠把這些道理應用到我們自身,我們自己就能成為仁人,有德君子。如果能夠用在家裡,家裡就能夠幸福安樂,用到國家社會,就能夠和睦、和諧,用到世界,就能消弭沖突,化解災難,使天下太平,這是「可無怨矣」,也就是化解一切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