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講座30(發大誓願第六)
滿足無量大願,昙鸾大師的解釋,他在《往生論》裡頭說:"滿足往生淨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故雲滿足無量大願。"一切眾生他有無量無量的願,永久的願,如何這個時候眾生都可以滿足無量行願呢?昙鸾大師解釋很好,只要眾生能夠滿足往生淨土這一個願,他能夠往生,他一切志願都滿足,事實就是如此,一切大願就我們是說,我們只要往生,就是為了要實現,要盡快實現我們所發的大願。不然是空願,我們要實現很快就滿足我們所發的一切大願。只要去往生,只要往生,你一定都滿足,因為你必定成佛,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再說一句,時間是什麼?愛因斯坦說過,說時間是人類的錯覺,時間、空間、物質,大家想不開的物質這個東西,科學家都知道,很高的科學家,一般的不行,都是人類的錯覺。所以說往生之後還有很多時間之後,就滿足了,怎麼說滿足了,這不就差點時間嗎?差點時間,科學家都說時間是錯覺,那無所謂,因此這話就完全成立了,只要滿足往生這一願,一切大願都圓滿。這也是跟因果同時是同一個道理,超情離見。為什麼我們有好多人,不大想的通,就是對於眾生,人類的錯覺你還在那堅持。你對於時間,對於以後的事情,還有一段時間才能達到,就固定起來時間概念,你在堅持,堅持你就是個錯覺,你就認為這個一定是有的。這個是空,他怎麼不空,你就是堅持一個錯覺。空間也是如何,極樂世界離我們太遠,好不好是不是莊嚴哪!又是錯覺,所以我常說今後的佛法就好弘揚呀!很不好理解的到,而科學家給我們排除了很多困難,但不等於說他就是。你要說他就是,就大錯特錯,不過我們很感激他們給我們排除了很多困難。
今天我們共同來參學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阿彌陀在因地中所發的大願。"彌陀贊"阿彌陀佛大願王呀,是一切佛沒有一個不是大願的,沒有大願怎麼能談是佛呢!但是唯獨彌陀成為大願之王,所以可見殊勝,那麼上次談到阿彌陀在因地時,法藏比丘他已經蒙佛的加被,睹見二百一十億佛土,就是無量佛土種種情況,而以五劫的時間,成就自己的大願。經過五劫時間,工作圓滿了,所以到佛前來宣說他的志願,就是這個內容。我們來談他的本願之前,先要作一個贊。我們引日本大德的話,用他的話表示我們的贊歎,這個大誓願是妙德難思呀!所以《甄解》這個疏說,他說四十八願功德成就,一切功德都成就,阿彌陀已經成佛了,他的誓願不圓滿不成佛呀,已經成佛了,功德成就了。這個功德歸到哪裡呢?歸到正覺,無上正覺,這個正字我們要很重視,現在我們要以八正道,八正道從正知開始到正果,所以一些邪的東西,那就是背道而馳的,所以說許多邪說不正。邪正之分,在無分別中,這還是必須要分呀。那麼佛就歸了一個正覺,正覺是什麼呢?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甄解》他的話很好。淨土宗稱為一乘願海,六字洪名。這個法門歸納起來就是這個一乘願海,讓一切眾生以最殊勝的方式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一乘願海。具體大家修持的方法,就是依靠六字名字呀。所以四十八願歸到正覺,正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是誓願本乘海,這個誓願本來的功德之海,也叫做悲願一乘海。一乘者,沒有其他的乘,沒有聲聞、圓覺、菩薩都是成佛,因為眾生本來成佛,何必那麼委屈?為什麼要委屈自己呢?這就是阿彌陀功德。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由於誓願不可思議。他又引了《行卷》三十六句贊歎誓願不可思議。文曰:"敬白申(恭敬,白是告白,申是申請)"。這個希望請佛,宣白、道白,來宣布的,道白什麼呢?"一切往生人等啊!弘誓一乘海者。"這是大悲的一乘之海,弘生誓願的海,這個海就是"成就無礙無邊",沒有障礙,沒有什麼阻止,沒有邊際。到什麼地方就不是了,沒有這回事,這叫無礙無邊。是"最勝深妙,不可思議的至德。"最殊勝的,最深妙的,是不可思議的至德。為什麼呢?因為誓願不可思議,他打個譬喻,誓願像什麼呢?誓願像虛空,一切功德在虛空出生了,所以這個空啊,妙有呀!因為空才出生一切功德,誓願就是如此,乃至猶如大車大風,普行世間無礙故,能救度一切世間都不能障礙,不能阻止,能夠出三有。三有就是色界,無色界,欲界。我們就在欲界,欲界天裡,現在一般修練的人達到欲界天就了不起了,外道說的,玉皇大帝就是欲界天的帝釋,第三十三天,還有色界天,無色界天,都屬於三有啊!所以這就是我們和其他的宗教大大不同地方,別的天以升天為得道,他所要求最後目的,我們以超出天超出三有,才是咱們修行的行處。要離開三有的信果,也就是外道以耶稣什麼什麼,最後升天啊!耶稣升天呀,道教也是如此什麼天尊啊,以升天為修行。我們以升天為墮落。你本來是佛,你在六道中轉,你轉到天上去了,你又轉到地獄去了,沒有什麼了不起,別人以為是殊勝之國,我們看的是我們要超出的,一種纏縛,這是根本不同的地方,所以很多人看見一些奇異功能就羨慕,就去練氣功去了,學他們東西去了,這是把鑽石拋掉撿一塊玻璃。看著好像一樣,都是又亮又白,實質元素不一樣呀。而且開顯了方便願海,一切方便都在這之內,沒有比這更方便之法啦。密教是方便,但是大家都知道,淨土宗就是密教的顯說,所以顯說就是把密教公開不可能的,所以他殊勝功德,說他是禅,他就是深妙禅,說他是密他就是密,但是他的特點不是說他就是禅,就是密,他比禅,比密法門都要穩妥,都普攝。禅宗不是上根利器你就沒份,那殊勝之法,確實殊勝之法,就是一般很高的知識分子,大佛學家,你給他點禅宗看看,他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是有的人說他懂了一點,懂了一點更壞,懂了一點,不如不懂。禅這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上根不可以成道。哪裡能期待,真是千年萬載難得一個半個。俗話所說:你要真開悟,需要七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我看還是少說了,我看你把七朝天子的福報加在一塊這是一方面,你還有九代狀元才華,這個條件都具備了,你才有希望開悟。所以這是演示,是普度之法,讓大家認識認識,重視重視也好。上根利器呀!但是這是方便上,良可奉持,真是好呀!你可以奉持啊!特可頂戴,頂戴把他擱在頭頂上,表示高啊,崇敬,但是老戴著這個帽子,不一樣啊。這是特可頂戴呀。這個法門是特殊的,應當遵從,來信奉,贊歎這個功德法門,這功德來源是什麼?這功德來源於不可思議的願海。因此這段話擱在前頭,我們對以下的討論就重視了,一切功德,一切殊勝,一切方便皆是由於不可思議彌陀大願之海。
底下有一個問題附帶說一下,現在由於大家還是知道的不廣,常常大家只知道四十八願度眾生,不知道還有二十四與三十六之說。現存在世間五種譯本,兩個古譯,"漢譯"和"吳譯"都是二十四願,所以鹹豐年間,魏默深居士他是同聲派的文學家,他要補救王龍舒的過失,王龍舒有個會本,他就會集了一冊,他的會本就是二十四願,有人罵他,說你這個完全不對了。漢、吳都是二十四,唐充和魏譯是四十八,宋譯是三十六,還有一個《後出阿彌陀偈經》都是偈不長,裡邊特別說《誓二十四章》。所以在古代簡集之中提出二十四個的是占半數,提出四十八的不到半數,只有三分之一,可見《無量壽經》為什麼要會集,也是一個原因。差別又這麼大,《金剛經》也是不同的翻譯。《阿彌陀經》也有不同的翻譯,其中翻譯出來之後差別不大。只有《無量壽經》差別最大,所以不斷地翻譯,有記載的翻譯就有十二次,這個差別太大,原來的本差別也很大,但是二十四說,二十四實在不只是二十四。一個願裡頭,國無女人蓮花化生,凡是往生者都現三十二大丈夫相,這是一個都是蓮花化身,不需要父母來生,所以不需要有兩種性別,不需要父母,這也就是極樂世界特殊的願。這個願在經中也屢說,這個願只有"吳譯"裡有,五種譯本只有"吳譯"裡有這個願,這個願雖說是一個願實際上包括四個願,二十四不只二十四,他就是國無女人是一個願,蓮花化生又是一個願,一切動物都能生又是一個願,而且裡邊來生的菩薩,阿羅漢,無量無數。"吳譯"就不說了,這個內容大家一看就知道,他就包括四個願在裡頭,一個願中四個願。所以這麼來看,透出《阿彌陀偈經》誓二十四章非二十四願。我們就知道跟四十八統一起來了。可以二十四段,二十四章,這是二十四。那麼具體的願呢?是四十八,這就是對於古譯的研究之後擱在一起。夏老師的會集本呢?他正好是二十四,他譯成二十四段就是符合二十四章。這裡頭包括內容就是四十八願,這樣就把古譯所不足的二十四和四十八兩種說法融匯一起了,而且"魏譯"和"唐譯"四十八也並不圓滿,他裡邊說的"吳譯"這一願就沒有,至於我這裡還舉了些例子,大家自己去看,說明他這裡頭,比方"魏譯"裡頭只說要衣服有衣服,要供具有供具。他沒說要吃的東西就有東西,所以他就不足啊!在漢譯裡頭要吃的時候,就七寶中現種種的妙食,吃飯之後就沒有了。實際極樂世界並不需要吃的東西。還有習氣,所以凡聖同居,還有習氣,還有吃的習氣,有時候還要想吃,吃的時候,一想吃,東西就自然現前。以意為食,就算吃了,這些東西自然就沒有了。我們在匯集本裡的一條裡頭就把這三種,魏譯為二條,一條是衣服,一條是供具,現在還缺了一個飲食,還有飲食。現在這個會集本呢?"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需飲食、衣服、供具,隨意而至,無不滿願。"所以匯集本,就是把各譯中的精華會集在一塊了。如果這一地方,還有人在說,說這個會集本怎麼二十四,沒有細讀四十八願,大家仔細看小注一個願文,一個願文一直是四十八願。我們贊歎阿彌陀大願,又把幾種譯本願數的多少,做了個介紹。
下面談經文。法藏就是阿彌陀佛,因地時的法名,國王,出家,修道發的願。白言,向佛秉白:"唯願世尊,大慈聽察"。唯願世尊啊!佛的尊號,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在十號裡面,一種又說十號之外,總起來成為世尊的總稱。這僅僅這兩說沒有什麼分別。大慈,是經裡的大慈大悲呀。大慈大悲呀,你來聽呀,你來察,這個妙啊。是否如世尊的意啊。他那時是世間自在王如來,這個佛號名字也很有意思,淨土中的法門特別就是世間自在王啊!我們淨土宗不需要出家,你可以做任何工作,不廢世法而正佛法,這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話。你不要廢除世法,就可以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你可以行世間種種事,完全可不離佛法,別的宗做不到,你禅宗大徹大悟的人做的到,但你能找幾個大徹大悟的是不是,所以這就是特殊的世間自在呀!你怎麼緊張,以後科學再發達,學術再多,都開機械化,讓你做的事要求高速度,高學歷,讓你非常忙。竹密不防流水過,竹子再密流水還是會過去的。再忙淨土法門一樣可以不廢這個法。你不要離開這個世法,你就能證佛法。你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請他聽察。
底下說第一願:"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我所居的佛剎,具足,是圓滿之意,沒有欠缺呀!無量的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有無量功德,無量的莊嚴。這四句是總的,這佛剎具足無量功德莊嚴。然後再說一個願,一個願是什麼。現在我們先把這個總的,再看一下,這個佛剎具足無量功德莊嚴。這話他是周遍含攝,無欠無余這叫具足呀,他用周遍一切處,含攝一切無有缺少,故雲具足啊。這個功德,莊嚴都是不可思議,都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你的頭腦,你想不到,你的嘴你的舌頭都說不出來,我們常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我們沒有很深切抓住他的意思,不可思議在你的頭腦中不中用了。你可想的都不對,你可思的都不對,這叫不可思議。不可議,說出來的全不對,凡有言說皆無實義。若說如來有所說法,是為謗法,謗佛!不可思議是甚深,甚深呢。極樂世界所含的都是不可思議的功德,這不是思量分別所能知之,非語言文字之所能表達。這樣的功德莊嚴呢,為什麼是這樣。《華嚴經》,《華嚴經》就是不可思議呀。因為他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本來無一,無二,事法界,森羅萬象,整個屋子都是人,男男女女,僧夫,老少,大地山河,都是事,可以化解,事理無礙,大乘所共有呀。本體是寂,然而寂而常照,照就是用,照就是照一切事相都出來了,事用都凡心啊!理體不礙世間,世間不妨理體,空而妙有,妙有而本體空寂啊!這個事理無礙的道理,大乘經典都有,唯有事事無礙是《華嚴經》所獨具,這個《無量壽經》就是《華嚴》。我在概論裡頭曾經引了十個證據,就是《華嚴》所具的十玄,每個玄門,玄門,就是通達這個門可以進入佛法玄妙之海,可以通過我們的智慧門成為玄門。他十個玄門是十個境界。那麼《無量壽經》具足十個境界,尤其是匯集本,不是匯集本不行。所以這匯本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現在得到了弘揚,確實很難得。我們在末法的眾生現在我們聽佛的願,這也是最近事,過去沒有講過,講《無量壽經》,講過注解,十玄門具足,是不可思議法門。所以今天不再說了,不再講十玄了。十玄總之是什麼呢?十玄就是一多相即,多就是一,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因此一句佛號具足無礙無邊的一切法門。小大相容,大的屋子裡頭裝人很多沒有擁擠,我說人裝屋子大家想不通,你說我是說瘋話。《華嚴》境界就如此,須彌山容納芥子,芥子容納須彌山那。小大互容,廣狹自在,寬廣的跟細微的都自在啊!都可以相容相成,延促同時,長時間短時間呢?一樣,一萬年和十分之一秒是一樣。這個道理就不講了。愛因斯坦都懂,我們佛學界還不懂,那佛學界我們就落在科學界後頭了。剛到這問題上,還怎麼一萬年跟一秒鐘一樣啊!愛因斯坦說你就是一個錯覺,時間是眾生的錯覺,不要忘了,我們這麼做是在錯覺之中,所以我們要醒呀。我們在夢中啊!要醒這個夢,醒這個大夢。是錯覺。他的一個朋友死了,他寫了一個悼文:"哎呀!你都走了,我才剛來,真是你走我就來了。"這個先後就是人類錯覺。時間的差別他也說:時間、空間、物質都是人類的錯覺。我也有個狂言的話:"中國所以接受佛法,因為咱們有孔子、老子學說,基礎很強。易經,將來歐美人很科學,很多大科學家都在那研究佛教,可惜佛教界還不能很好地去領導他們,指引他們,因為佛學家不多,佛學家要懂得科學就更不多了。他究竟只是使我們解說裡頭更多一些的參證!但他永遠不能達到佛學的深度,那是不可能的,別說是現在二千年以後也不可能,因為他究竟還都是一時裡的東西。一時就是產生錯覺的根源呢!五蘊皆空,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這都要空,你才能度一切苦厄,這是佛教裡的境界。科學家都還在第六識裡頭,不要說第七識、第八識。所以延促同時,重重無盡,兩個鏡子在一塊互照,無窮無盡的鏡子,我們有兩人坐一塊對著看就是重重無盡,我看見他,我瞳仁出現他的形象,他瞳仁的出現我的形象。我的瞳仁中的我也就包括了瞳仁中的一重一重的他,他的眼睛呢,你想一想重重無盡,所以世界的功德重重無盡放光光中就是,蓮花,極樂世界隨便的一朵蓮花,都放三十六百千億的光,這三十六百千億的光,這光隨便其中之一的光就出現無量的佛啊。重重無盡。所以這樣看來我們應該深信吶。我們這個經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極樂國土和華藏世界有何分別啊。底下分別講的時候,總的把這提一提,很有意義,極樂世界依報和正報的種種莊嚴,他的本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的境界,每一個都具足華嚴的一切玄門,因此是說華藏就是:"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樣說對於法藏這句話我們才能夠正確理解。
我這好的不可說了,你想不到的。為什麼?因為他具足了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而事事無礙境界不可思,不可議,因為具足了華嚴的這個功德,所以能讓眾生聞名得福,四十八願,就有一聽名字就得福,聽別人一說阿彌陀佛你就得了福了,不可思議嘛。他具足一切不可思議之德啊!聞名就發心,這都在後願,一聽到名字就發心,念十句就生極樂世界啊!至心信樂。所以他三根普被,你再困難,再忙也行,今年圓寂的老方丈,明真老法師,他是禅宗,他修十念法,他可以往生啊!他本身修禅,他也修十念,十念也必生。這凡夫就直捷不退了,就阿鞞跋致,什麼法都不比這個頓呀。連動物都也可以,非他,普度,不可思議,就在這地方。
極樂國土由於具足不可思議功德,所以他的國土萬物嚴淨,一切東西都非常莊嚴,非常清淨,窮微極妙,是這個微妙無以附加,光明如鏡,這個光潔就像鏡子一樣徹照十方,極樂世界可以照到十方虛空,光放到虛空,你接觸到光,你就安樂。有時你能夠感覺的到,或是感覺不到,但都使你安樂,垢滅善生,國土其香普熏十方世界,大家聞到這個香,修行人常常聞到香味,突然有一股香這是很常的事。極樂世界的香普熏一切世界,大家聞到這個香就修佛心,這心很清淨,而且極樂世界的菩提樹,看見這棵樹,就可以證無生法忍,這都是不可思議的。極樂世界的樹林,你看見樹都得無生法忍,所以極樂世界一塵一毛都是圓明具德,這是《華嚴經》解釋的,十玄各類圓明具德,圓具一切,光明清淨,具足萬德,所以一上來首先把這四句,這個世間擱在最開頭表示整個極樂世界依證莊嚴,一切一切都是如此,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演示自心的妙明境界,所以十願都是為眾生,每一個願都是阿彌陀佛本妙明心的顯現,每一個事相都是清淨句,這是天親菩薩的話,極樂世界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三種莊嚴入一法句,就是一法句,一個法句則清淨句。說到這很像禅宗的話,都入一法句,一法句,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他把他點破了,點破了就成為教了。上頭這是總的,在第一願裡,把這個總的,說一說,知道這是如此。
底下這個願一上來就說:"我此佛剎中,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這看出大慈大悲啊!這一條是兩個願,第一個願國無惡道願,沒有惡道啊。我們國土沒有地獄,餓鬼、畜生,所以法藏這樣修,首先一個願是什麼呢?有這樣一個地方,沒有惡道,都是善道,地獄呢?我們把他印度話翻譯,原"那落迦""泥犁",泥犁是泥巴的泥都可以,就是說地獄。這個泥犁跟印度的那落迦,有四個意思,一個是不可樂,是苦極了,沒有可樂之處,二是沒有救濟,你沒有辦法救濟他,你雖然有親人在裡頭,你想辦法,你也進不去了。現在有奇異功能的人,大大有名的人,他說他能見鬼,但問他地獄能不能去,他說進不去,這不很自然,人世間的監獄你哪裡能進去,你沒有介紹信,證明信,你怎麼能進監獄呢?一樣的事情,這人很有名,見都不能見,你怎麼救濟呀。三是暗冥,很暗啊,很黑呀;第四是地獄,就是監獄。鬼和三惡道的鬼都是自由的鬼,沒有入地獄他自由,他享受自由,就跟咱們人似的,我是公民我自由。我需要種種法律保障,鬼一入地獄跟入監獄一樣,什麼自由都沒有,還要受地獄種種苦刑。底下地獄情況,在這裡希望大家仔細看一看。一部《地藏經》曾經有人說是假的,已死的郭老在一次請他講演的時候,他大聲疾呼:"這經怎麼能說是假的!"他的事實是這麼回事,世間流傳的有一種,這種本子在大藏裡沒有根據,但是大藏中有《地藏經》是唐朝什剎難陀翻譯的,這明明有人翻譯怎麼說是偽造的呢?現在目前台灣所印的都是什剎難陀翻譯的,有根有據的,不能說《地藏經》是假的。有一種流傳的本子,大藏裡沒有,沒有根據,那咱們不讀這個本就可以了。所以《地藏經》的真假二千年傳說什剎難陀很有名,還是很有名的,翻譯人他翻譯的。這裡講了很多,我們這裡也說了不少,大家自己看一看。這是真實的事情,不是說先王與神道攝教,先王教導人,與神教來攝教。你善天主就給你記住,不善就叫你入地獄啊!這是神道攝教,佛法不是這個意思,看《地藏經》,我看了這一段我不是要哭的,我經常要哭的。遍虛空一切世界的地藏王菩薩都聚匯在一起,釋迦牟尼佛拜托地藏王菩薩:"地藏啊!地藏!眾生啊,只要他有一點點善啊,你都不要他進地獄啊。"所以《地藏經》需要讀一讀,這個地方我們不念,不是不重要,我們只好寫在裡頭啦。希望大家深入研究一下《地藏經》。我讀到這段每次都是落淚,獄中種種地獄,有的是冷有的是熱,最苦的是無間地獄,它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一人亦滿多人亦滿,這個地獄一個人也充滿。地獄到處都有人啊!凡是受罪的地方都有他,沒有停止的時候無間地獄。咱們這個整個大爆炸,大爆炸地球都崩了,太陽系都崩了,星雲系也崩了大爆炸。地獄也都崩開了,崩開了之後,別的地獄就出獄了,經過變亂都造反了,監獄也空了,犯人都解放了,都出來了。但是無間地獄不行,以他的業力自然轉到別的地獄去受罪。這個地獄不得了,再說一句話,佛教徒尤其要注意,你受了戒破戒,再有一個更厲害,謗法,很多人謗法,有的很多說法,這一宗說那一宗不好,那一宗說這一宗的不好,種種說法,還有故意打擊別的人什麼東西啊,這都是地獄的因啊!錯答一轉語,五百世野狐身。有位老人,因錯答一句,墮五百世狐身。這是很現成的公案嘛。他沒錯多少,只差一個字。唐朝百丈禅師說法,老有一個老人在聽法,一天下殿後這個老人不走,他說:"你怎麼回事?"他說:"我當年成就在這山上住山,我就是說法的。"人家就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嗎?"我回答"不落因果"。就是這四個字,我當了五百世野狐精,求百丈救助。他說你問我,反著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嗎?"他說"不昧因果"。昧,昧良心的昧。"不昧因果",他就一拜,我已經脫了野狐身了,請你用送人往生儀式來送我。第二天百丈和尚就敲鐘。大家很奇怪,沒有人生病啊!大家都到後山,百丈和尚從山洞中挑出一個狐狸來,火化了。一個字之差。一個是"不落因果",一個是"不昧因果"。一字之差,當了五百世的野狐,那麼還有更大的錯誤呢,因此說法要極端的慎重。
底下餓鬼,餓鬼因為常常饑餓,因為他很害怕,所以叫鬼。《大乘義章》說的,《婆沙論》說的,鬼就是畏,不是人怕鬼,是鬼怕人,多畏,而且還有他的威,人怕他的威,所以餓鬼他求人,飲食以活命。鬼神他都可以,鬼他都可以把人抓走。抓死人啊等等。而且他常常叫做吸血鬼,他也得從別的地方得到飲食來活命,這是鬼的情況。鬼就是千百歲都聽不到水的名字,所以感饑渴業,更看不到摸不著,更喝不著了。所以餓鬼都是"冒火"。所以常常被驅役,工作勞動,鬼很苦,這是惡逆之中最輕的"下品五逆十惡"的感受。說死後變鬼,這鬼沒有不餓的,所以老放焰口,就是給死者施食,把它的喉嚨打開,放出他的火,使你給他吃的東西變成甘露,讓他吃,他才能吃,它不是隨便就能吃東西的。所以死了之後你的父母死後變成鬼,也是常事,不知這鬼是極苦呀,是三惡道,墮了都聽不到水的名字,所以我們修行人為什麼要很好的用功呀。自己無量劫來,親眷都等著我們救度呢!都在三惡道中希望我們成功啊,我們成功他們才能得度。
第三說畜生,畜生是傍生,也是橫生的意思。貓狗不像人那樣是站著,是橫著的。因為都是各處都有披毛戴角,有鱗甲,有羽毛,四足多足,在水也有陸地也有,空中也有,互相吞啖,你吃我,我吃你,靠這個來活著,這動物界啊!釋迦牟尼佛看見鳥吃蟲子,就要出家,眾生就是靠這個來活著,你殺我,我殺你,受苦無量,極樂世界沒有這些。有人問鹦鹉迦陵頻伽共命之鳥,你阿彌陀佛講那麼多,那不是鳥嗎?經中解答那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因為眾生喜歡,因為去了還是凡夫,你還喜歡這種美景,所以佛就現出從自心中流出各種華呀、果呀,七寶莊嚴,各種好的不得了呀,各種妙的音樂呀,滿足大家所要的,還有習氣。從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所法化,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及焰摩王界三惡道中一切眾生,生到我剎之後,受到我的教化都要成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國中沒有惡趣,願意大家都來而且來了之後大家都要成佛。這就是佛的本願,不復更墮惡趣。到了我這極樂世界,不會再墮惡趣裡邊去。這句話就可以破現在有一種說法,他們反對帶業往生,說淨土三經裡都沒有帶業往生這句話。帶業往生是錯的,後來大家討論了半天,有的人承認帶業往生,就是說帶什麼呢?帶善業,我說:"老先生帶善業還用說嗎?"實際就是帶惡業,因為你帶惡業才殊勝嘛!你看不復更墮惡趣是由於佛的願力,他雖然帶著罪業來了,但他不再入惡趣了,他可以在我這一直修功德,這個功德的殊勝可以消除一切罪障,可以讓他的冤親債主都得到滿意。所以不復再墮惡趣。不復再墮惡趣就是對著帶著惡業的人說的,來的人每個人都沒有惡業,我還說你不復再墮惡趣干什麼。那這句話是多余的了,法藏比丘怎麼能發一個廢願呢?
現在有好多種說法,所以地獄不空啊。有人進去嘛。我們可是要小心呀,要小心呀,焰摩就是焰摩、閻摩等等的,意思是纏縛,捆縛,他是治犯人的鬼呀,治這個罪。所以人死後都有焰魔王根據你一生,所行來判斷你以後怎麼樣。焰摩王最佩服的是永明大師,永明大師完全閻羅王管不著了,他非常恭敬這個人,每天都禮拜,做禮拜。一個和尚他死了之後,回來,天天供永明大師,他不知為什麼?我到了陰間看見閻羅王天天拜永明大師,最特殊,閻羅王完全不能過問他的事,所以三惡道大家我們知道了。第一個是畜生,焰摩羅界,三惡道中,這就是不復更墮,你雖然有深罪業,你不復更墮到罪業裡去了。這是第二願,第一是國無惡道願,第二是不墮惡趣願。這一願中,還有三惡道這樣水平的眾生,如果生到極樂世界,人就是比畜生更可以往生了。鬼也在地藏王菩薩那修行,他也可以生,還有一說,在地獄中的鬼如果老念佛,他有一天出了地獄,他就是清涼花菩薩,可是得等著他的業消了。在地獄裡把業消了,這惡趣的都可以往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佛翻譯出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已講過一次,不再講了。唯有佛一個人的智慧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大智度論》裡說的,惡道的眾生很多的宿願,由於彌陀的願力來促使他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後都可以成佛。這就是彌陀的慈悲的願,至極的殊勝慈悲之說,就是從惡趣及其他道的眾生得到往生,他本來具有惡業的,應該墮惡趣的,但是由於彌陀願力加持,一往生之後就不再經歷三途了。所以有了第二願,不墮惡趣。如果往生之前把罪業都消了,怎麼會墮惡趣呢?那第二願可以整個不要了,所以證明易行道者在此,不然也成難行道了,就是你雖然有很重的罪業,五逆十惡的罪業,不謗正法,臨終能夠一念,乃至十念,你都可往生,往生之後必定成佛,不再經過三惡道了,這個願極其殊勝,所以龍樹大師就說:"若人生彼國,終不墮三趣。"那麼這個人已經消了業了,不會入三惡道了,這都不會再錯了。善導大師還說:"乃至成佛,不歷生死。"所以往生是橫出的,橫出於六趣。這個願有兩個殊勝的,一個是惡趣的眾生可以往生,不再墮三惡道,表示彌陀的悲心是無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