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要修福首先要降低欲望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端心正意』,「指正心誠意,善護己念,遠離三毒,不思邪惡」,從這裡看起。這是佛告訴彌勒菩薩,也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大家,特別是在今天這個時代,這些開示就好像是為我們現在人說的一樣。要端心正意,不為眾惡,這就是大德,我們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正心誠意。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之前,我們的老祖宗、古聖先賢就教導我們這些道理,《大學》裡面講的三綱八目,三綱是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裡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指的這個意思。端心正意不容易,它先決的條件是要格物。物是什麼?欲望,物欲。也就是說一定要把欲望放下,因為它是一切惡業的根源,只要有欲望,哪有不造罪業的道理?所以古聖先賢把修身、積福,第一個條件就是放下欲望,縱然不能放下,也要把欲望降低,你才能修福。
今天這個世間,聖賢的教誨沒有了,佛菩薩也沒有人相信,所以對於欲望可以說是已經沒有底限,也就是欲望在膨脹,造成身心種種病態,這苦不堪言,同時也造成地球上這麼多的災難。這從哪裡來的?全是欲望膨脹產生的現象。「格物」這兩個字就非常非常重要,格物是自己跟自己奮斗,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能把欲望統統放下,這個人就可以成聖成賢,學佛就能成佛、成菩薩。這個東西是大害,沒有好處。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給我們做出的榜樣,都是把這些欲望看得很淡、很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他日常生活確實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放下了,他的生活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經典上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一次人家看到他有憂愁、他有煩惱,一次也沒有,也沒有這個記錄。人家為什麼能過這種快樂幸福的人生?就是沒有欲望。
所以欲望給人帶來的是煩惱、是憂慮,現在人講是緊張、是壓力,這是現在人的術語。這樣的生活,縱然地位很高,擁有很多的財富,他生活得不快樂,依然生活在痛苦的世界,遠遠比不上所謂貧而樂。貧而樂是誰?聖人,孔子、孟子、顏回,那都是貧而樂。這是很值得我們去反省,值得我們去思惟。我們這一生是做一個快樂明白人,還是做一個煩惱胡塗人?那些大富大貴是煩惱的胡塗人,這在經上講的,這是花報。果報呢?幸福明白人來生生天堂,他要念佛他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作菩薩;那胡塗人呢?煩惱胡塗人來生墮三途去了。這是這段經文裡面講的五痛五燒,五痛是花報,五燒這個燒是地獄,它代表三惡道。所以想想這個就太可怕了!「降化其意」,降是降低,降低欲望,要把欲望化開,徹底給它放下,這樣我們才真正能做到端心正意。欲望沒有了,智慧就生起來,所以格物下頭是致知。人有智慧才有誠意,有誠意的人一定有智慧,沒有誠意的人,換句話說,他有煩惱,他沒有智慧,統統有連帶關系。有誠意的人心就正,正是什麼?沒有邪念,沒有妄念,這樣才能夠端心正意。
所以這裡底下接著「善護己念」,這個念是正念,護自己的正念。遠離五毒,現在三毒要加兩個。為什麼?我們愈想愈可怕,貪瞋癡是三惡道的因,可是慢跟疑帶給我們現前的災難太恐怖了,傲慢是心不平,感應的是地震,懷疑更可怕,它感應的是大地松散了。我們在《地藏經》上念的「堅牢地神」,地是我們一切眾生所依靠的,它堅固。現在的地不堅固了,松了,那就很容易往下沉,所謂地陷了。地為什麼會陷?疑心、懷疑所感的。山,山會倒下來。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我們什麼都不相信。所以信,世出世間聖賢都把它擺在第一位,它太重要了。你看淨土頭一個就是信,信、願、行。《華嚴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得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就是說它能生一切功德,這稱為功德母。不信,麻煩可大了。中國過去這些讀書人,把這個字看得很重要,「人無信則不立」,人要沒有信心,你不能立足於社會,把這個字看成這麼重。它是五倫裡的一個,五倫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現在這五個字全都沒有了,「仁者愛人」,現在的人不自愛,他連自己愛護自己都不懂得,他怎麼會懂得愛人?為什麼我們生在這麼一個苦難的社會裡頭?這個時代就是五倫沒有了,五倫是人與人之間正常的關系,這個關系沒有了;五常沒有了,四維八德沒有了,社會都亂了,地球災變異常。
今天確實有不少志士仁人在尋求怎麼來拯救社會、拯救地球。只有像孔老夫子那樣的心態,我們才有下手之處。現在人相信科學,不相信祖宗,不相信父母,不相信老師,對於聖賢佛菩薩更不用說了,完全斥之為迷信,這就該受苦、該受難。孔老夫子一生的態度,這是中國大聖人,外國人也尊敬他,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他一生,我們可以說做人的態度,基本態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就八個字,夫子信心具足,相信自己、相信父母、相信聖賢,這信心十足,喜歡跟古人學。現在我們古人東西都不要了,要新奇的東西,奇奇怪怪的東西,麻煩在此地。夫子老實,一生述而不作,沒有創作、沒有發明;現在連幼兒園,上幼兒園老師都要教小朋友要創新,你看看。創新,那都是些稀奇古怪的,都是對自己有害的,對別人有害的,對地球有害的,他創這些東西出來。我們也可以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本質都好,「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都好,被教壞了。想想中國古代的教學,確實都以孔子做為標准,「信而好古」,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創新的這個念頭,沒聽說過。舊的東西你都不了解,你怎麼可以創新?中國有一句老話講「推陳出新」,你了解舊的東西,你才有能力創新;你對舊的東西一無所知,你創那個新,那個新決定是有害的東西。這個成語裡頭含義很深。
我們必須重新建立自信心,回過頭來相信自己。自己是什麼?儒家講的本性本善,要相信自己本性本善,要相信佛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人人是佛,你是佛,他是佛,我也是佛,本來是佛。那我們要回頭想想,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經教裡頭講得很清楚,迷了本性。破迷開悟就回過頭,就成佛了,迷而不覺這就變成凡夫,這麼回事情。雖變成凡夫,自性沒有失去,本善沒有失去,只是迷了,它不起作用。我們對於這樁事情要能夠相信,那就有救了。我們這一生,人生第一個目標是什麼?是要把我的本善找回來,是要把我的佛性找回來,這是我們一生當中頭等大事。那現在世出世間聖人都告訴我們,從哪裡找起?從降低欲望、放下欲望,從這兒開始。這個欲望裡頭,細說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所講的七情五欲,佛家講情執。情執是七情,五欲是七情裡面有個欲,這個欲又分五種,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生活不能沒有,一定要知道適可而止,過得去就行了,不能有貪心,更不許可有貪而無厭,那災難就現前了。所以大乘經教裡佛常講貪瞋癡慢疑,這個東西要遠離。不思邪惡,沒有邪思、沒有惡念。
又義寂師說:「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其義更深。」這個意思深了。前面我們所講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常說的,說的是人道,沒有離開我們人,義寂的說法提升了,提升到大乘。「蓋以唯趣菩提始稱端心」,這是大乘佛法它的標准。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直趣菩提這是大乘菩薩心,所謂發菩提心。我們在最近這二十多年,講菩提心都用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端心用這個標准,這是大乘菩薩,這是專求佛道。在我們淨宗,一心專求淨土,親事彌陀,以這個為端心,你就決定在這一生成佛,不求余事這叫正意,就是沒有其它的念頭。所以這個意思深!唯求菩提也就是佛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就決定求佛,我這一生要成佛,因為我本來是佛。對自己有信心,對佛菩薩有信心,遇到這個法門,對這個法門有信心,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除了作佛之外,作菩薩我不甘心,作辟支佛、作阿羅漢那我更不要了,余無所求,那人天福報更低,統統放下,這個意就正。儒家講誠意,誠跟正的意思是一樣的。
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為眾惡』,那肯定的。我們講的「眾惡」,就是現代人從大乘經上所看到的,現在人造的殺盜YIN妄酒,這干的事情;念頭,起心動念是貪瞋癡慢疑;情緒,怨恨惱怒煩,這十五個字。我們冷靜看社會,看一切眾生,誰不在造?大家都把這個當作正常,認為都是應該的,毫無節制,普遍在造作,不知道現在災難是因為這個起因的,果報已經現前了,現在覺悟還來得及。覺悟之後怎麼辦?說個老實話,覺悟之後唯有念佛可以救。為什麼?念佛是正中之正、善中之善,除念佛之外沒法子,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端正身心確實就是老實念佛,自然不為眾惡就是放下萬緣。故雲『甚為大德』,「大德者,德之至也」,至高無上之德稱為大德。今天學佛的人很多,修淨土的人不少,幾個人真修?也許我們自己都認為我是在真修,那你就得要問一問這十五個字有沒有?你還有沒有殺盜YIN妄酒,干這個事情?你起心動念有沒有貪瞋癡慢疑?每天情緒發作有沒有怨恨惱怒煩?如果有這個東西夾雜,就不是真修。念佛是大德,這些東西夾雜在裡面把你這個大德都破壞了,佛是念了,沒有德。這樁事情我們一定要多多去看看,慈雲灌頂法師《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注疏,後面念佛人一百種果報,就好好看看這篇東西,這篇東西我們可以把它印成單張來流通。我們念佛在一百種果報裡頭自己好好去想想,一百種我會得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