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如何面對人生的生與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何面對人生的生與死 

邱立屏

  有生即有死,這是大自然的定律。
  ‘人生有開始乃因為有結束’,就猶如有生就有死是一樣的。而挫折感在生命的過程中所呈現的,原是生與死的體驗。
  佛經中有這麼一段故事,有個婦人不能接受獨生子已死的事實,她哭著抱著兒子到處求醫,最後求助於釋加牟尼,釋加牟尼告訴她,若她能從沒有失去親人的家庭中拿到一把芥子葉,兒子就能得救,這位母親到處找,但每個家庭都曾有親人過世的經驗,都沒辦法給她芥子葉。
  死亡不是‘無常’,而是‘正常’。但當死亡降臨時,活著的人就要面對失去親人的悲痛,而無疑的,這是人生最大、最難走過的傷痛之一。
  證嚴法師說:‘一滴燭淚落下來,立刻就會被一層結出的薄膜止住,因為天地間自有一種撫慰的力量,這種力量叫『膚』。生死之痛,其實就像一滴燭淚落下、就像受傷了,突然被『膚』起來。’
  死是人類共同的命運。
  一般人喜談生,忌談死,其實人生如戲,今日粉墨登場,不管什麼角色演到死亡,就要鞠躬下台,那麼死亡就是一個休息的機會。莊子在妻子死後反而鼓盆而歌,對他來說,死反而是喜而不是悲。
  對生命的態度與想法,完全看你是如何對待生命而定,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因為相信輪回,注重因果關系,反而也是一種超脫世間的法則,而讓善惡論能夠在心中萌芽,至少這也是讓人能夠相信天理循環、報應不爽的法則。
  詩人泰戈爾說:‘生時麗似夏花,死時美如秋月’,我想生時要麗似夏花尚且不難,但是,死時要美如秋月,可就比較困難了,如果說,生即是另一生命現象的死,死即是另一生命現象的生,那麼我們的生命是既生又死,也是不生不死。
  在基督教的教義裡大都相信人死後的生命,卻不認同所謂的‘輪回’,不過卻提到了耶稣死而復活的事。在西藏渡亡經這本書裡提到,一個生命如果沒有因為聽聞此經而被超度,就會進入六道輪回而再生,這個過程多少跟一個人的業力有關。
  ‘一粒麥子如果不掉在地裡死了、壞了,它終究是一粒。但是,落在地裡死了,就會發芽吐葉、開花結果,結出二十倍、五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果粒來。’
  我們如果把挫折當做死亡,當做是生命的結束與再生,每一件事我們都可以用生與死的觀念來看待,那麼我們時時都在生與死之間徘徊、體驗、重生與滅絕。
  如果把挫折當做死亡的經驗,那麼長出來的麥子就是新生的希望。
  羅馬帝國的皇帝塞羅留在冥想錄寫著‘隨時注意人世間的事物多麼短暫、多麼沒有價值。……從生到死不過是小小的一間隔而已;而這個間隔又充滿了憂患。’
  當然肉體的生命因為歲月的流失而逐漸走向衰老,甚至朽壞時,宗教所給的從彼岸來的訊息,就會給人以來世的信念,以及靈魂不死或精神的希望,作為生命的寄托。
  對來世生命的信心,不但支持苦難中生活的勇氣,更支持輪回報應的希望,好比人在此世生活的善果,也總希望在來生來世中結實,‘人生的哲學基礎,固然一方面由良知良能所推動的行善避惡原則所承載,另一方面亦被這來生的幸福所吸引。’
  有人說:‘生命好似一道清泉,不知道從那裡開始流出,也不知道它曾經蘊釀了多久,但是卻終於形成了潺潺流水。’
  死亡卻好比一扇門,你和我都在朝它排隊,准備進去,它隔開了今生和來世,你和我都命中注定,必然要闖死亡這一關,誰都不能幸免。’
  佛經上說:‘生,又曾生;死,又曾死,本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個循環中,所以說,死是生的開頭,生是死的起點。’每個人都害怕面對死亡,而死又是人生的必然。
  知名作者兼心理學家李奧.巴斯卡力(Leo Buscaglia)指出:‘人們往往窮盡一生的時間,來避免有關死亡的任何思想。別人死去,我們還可以一笑置之,卻說什麼也不肯相信,有朝一日,我們跟我們的親人也一樣得死。’
  巴斯卡力這麼認為:只有在證實自己的生命並非永恆之後,人們才能真正開始享受生命、贊美生命的美好,因為只有死亡能提醒我們,生命並非永恆,如果我們想去愛,想去做些什麼,就得把握現在,立刻開始去做。
  我們應該畏懼的並不是死,而是一個未能充分享用的生命,我們在心裡才越能接受死,越能積極的把握生命中的此刻。了然於生死的人,更能用正面而積極的態度來面對人生。
  《人生的九個學分》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應該留下什麼給世界’。書末,作者巴瑞.葛利夫寫道:‘我們不需要恐懼生命會消逝太快。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我們有一個開始和一個中間過程值得慶祝。因為,我們在不完整的一生中,沒有完成的部分遠遠不如我們已經做出的貢獻來得重要。’
  人愈接近死亡,對生命反而愈應恭敬與謹慎。

摘自《微笑,送給打擊你最深的人》

 

上一篇:張百忍的故事
下一篇:如何面對人生的難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