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品味孤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品味孤獨
演仁
西方聖哲亞裡士多德曾經說過:“孤獨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我既不是野獸,也不是神靈,但我孤獨,對於孤獨,我有過兩個階段的不同體驗。 記得有一次,一位年輕教師說要向我請教,我說“請教”二字不敢當,但是很願意和你共同探討些問題。他說他想在教育教學方面闖出一條改革的新路,要先“充電”,問我該如何著手。因為這位年輕教師平常喜歡熱鬧,很難見到他能靜下來。於是我說:“你耐得住孤獨嗎?比方說,用一個暑假,找一大堆書籍,把自己關在小屋子裡,汗流浃背,埋頭用功,忘記妻室兒女,棄卻恩怨情仇,甚至不知晨昏,不思茶飯。要如此忍受孤獨,才談得上做學問。” 現在回憶起來,這番話也未免過激,把他嚇住了,但這也是真心話。因為我從前閉門苦熬的歲月,豈止“十載寒窗”,那孤獨的陰影長年埋在心頭,至今仍揮之不去,他哪裡知道孤獨的滋味。其實,那位教師當場就表示難以忍受孤獨,他卻不知道除了書齋的孤獨而外,還有那隨之而來的更深層次的孤獨:因為你要探討新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不拘一格,另尋新路;你就得創新和發展,去高屋建瓴;你就得先行一步,可能脫離大眾;你就得冒風險,可能面臨失敗的考驗;你還得我行我素,不為世風所動。這時,在你的周圍,起初會出現閒言碎語,繼而會出現謠言中傷,最後還可能遭受到嘲笑打擊。這樣的孤獨,真要些勇氣、耐力、恆心和膽識才能忍受得住。 忍受這種孤獨,是因為任何一個革新者都不能為自己的成功打包票。熬到最後,可能鮮花滿園碩果累累,但也可能是一敗塗地毫無收獲。熬出了頭,名聲大振,熬不出頭,羞愧汗顏。更可悲的是,在作出了成績,有了大的貢獻之後反而遭到冷落,“槍打出頭鳥”,那種躲在陋室自揩英雄淚的孤獨,才是真正孤獨,大孤獨。 這樣的孤獨是不是通向神靈之路,我不知道,因為神靈的光環實在離得太遠,非力所能及;這樣的孤獨當然不會將人變成野獸,因為它不是以恐怖或害人為目的。 若干年之後,我又體驗到另一種孤獨。 仍然是舊時的書齋,只是在書架上多了幾卷佛典,添了幾本律論,那最上一層,還多一尊佛像、兩尊菩薩,多一束鮮花,多一串風鈴,多一盞明燈。一個人在書齋裡,或閱讀,或寫作,或書畫,或靜坐。盡管窗外的大路上汽車急馳,噪聲貫耳;盡管街道上行人如潮,四季喧嘩;盡管對面作坊的金屬切割聲如撕肝裂膽;盡管旁邊賓館的麻將聲晝夜不停,我卻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盛夏時高溫酷暑,在靜坐中卻感到清涼;嚴冬時寒氣襲人,面對佛菩薩,心中升起無限暖意。 這種遠離名利場,寵辱皆忘與世無爭的孤獨,與前一種單純做學問的孤獨不同。沒有心理壓力,沒有世態炎涼,沒有成敗功過,沒有是非得失。身處鬧市而不為塵俗所動,內心溫靜如春水,皎潔似秋月。當然,這樣的孤獨少數人也會有誤解,以為你是“看破紅塵”而去獨善其身,以為你在“逃避現實”,甚至以為你“妄想成仙”或者在“自我虐待”。和前一種書齋孤獨必然伴隨著工作中另辟蹊徑所帶來的不為世人所理解的孤獨一樣,後一種孤獨雖然不離世間,不違世法,卻在為人處世上也常為周圍人的偏見所擾,但內心的平靜與安祥又與前一種孤獨截然不同。前一種孤獨是有所爭、有所得,後一種孤獨的最終目的是無所爭、無所得。所以在後一種孤獨中,面對世人誤解的眼光,不急不躁、不亢不卑,不怨不恨,仍是我行我素,“如如不動”。 如果在後一種孤獨中去做學問,則在“靜觀世變,閒看人忙”的心境中反而變得思維敏捷,態度從容;在冷靜的沉思中去洞觀宇宙,妙寫人生,做學問的苦悶會變成園丁的喜悅。孤獨中與世界融為一體,聽天籁交響,看人世滄桑,摘智慧花朵,度眾生苦難。這樣的孤獨,實現對人生的超越,對自我的超越,其實早已無所謂孤獨了。 先後體驗到兩種不同的孤獨的味道,真此生之大幸。盡管後一種孤獨姗姗來遲,也不會“相見恨晚”,因為緣分未到,不能強求,而緣分到了,則細細地品味,從中悟得些無常因果,還有點脫胎換骨的感受。 後一種孤獨中,用不著去韬光晦跡,也不必去殚精竭慮,它雖然也是一種修行,可也是一種智慧、一種潇灑、一種自信、一種生活,它把人生推向更高的層次。比起那些耐不住孤獨,混跡於紅塵瞎忙一生的人來說,孤獨猶如在心田落下一粒菩提種子,生根發芽,催人走向覺悟的大道。 後一種孤獨在細細地品味時,感到它既不是野獸,也不是神靈,它就是實實在在的人生,一種灑脫自在的人生,一種沒有我相人相的人生。帶著這種孤獨走向未來,無論是野獸或者是神靈,都會化為一縷輕煙,飄向天空,化作雲彩。而這平實的人生,以它自己的本來面目,展現於世,野獸和神靈都與它無緣。我品味這孤獨,慢慢地咀嚼,興味無窮。正道是: 妄說孤獨,畫蛇添足。無孤無獨,天翻地覆。 有孤有獨,日月串珠。野獸神靈,自愧弗如。
摘自《禅》2000年第4期
|
|
|
|
|
|
上一篇:隨緣是福
下一篇:夢中受到宣化上人呵斥“馬上停止邪YIN的行為”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