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學佛應從小乘學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空法師:學佛應從小乘學起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416集 2012年7月8日講於香港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奉持戒律,明淨清潔,以自莊嚴,持戒淨潔,譬如琉璃’。”

  這個幾句話是黃念老說的,真實功德裡頭戒行最為重要,佛法如果不落實到戒行,那就是“有解無行”,決定不能成就,“有解無行”是知識,現在所謂的學說,與行持脫節了。在中國過去讀書人,他是解、行相應的,中國古人所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後頭是“笃行”,如果沒有“笃行”,前面都沒辦法落實,變成玄談了,所以與實際脫節了。佛法裡面不但是要“行”,他把“行”還放在第一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可是能“行”必須能“解”,所以清涼大師在“華嚴四科”裡面把這“行”擺在第三。第一個叫信,信為道元功德母;第二個是解;第三個是信。“行”是以持戒為第一。實際上真正講修行,“行”才是真正開始。那麼前面的“信”、“解”是“行”的預備功夫,沒有“信”、“解”,他沒有辦法修行;換一句話說,他決定做不到,所以“信”是第一,

  ……

  念念為“正法久住”,這個就是菩提心、菩薩行。

  戒律用根,根是世間的善法。世間善法都沒有了,他怎麼會持戒?不可能持戒!所以,佛在《佛藏經》上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有這幾句經文。這就說到清清楚楚,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小乘學起。小乘是人天法、世間法。世間法最重要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淨業三福”第一條是世間法,所以佛弟子先學小乘。

  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人把佛陀的教誨,把佛陀看作聖人尊敬,依教奉行。小乘經典的翻譯很圓滿。今天南傳的巴利文的經典,跟我們《四阿含》對照幾乎相同。巴利文講的大概比我們只多五十幾種,總共三千部,三千部有五十部的差距,這很小的差距,所以翻譯的非常完整。而且在中國成立兩個宗派:一個是誠實宗,主要是根據《誠實論》;一個是俱捨宗,主要是根據《俱捨論》。這兩個宗派隋唐時候盛行,學佛決定以小乘為基礎。而是到了唐朝中葉,中國這些祖師大德不依小乘學了,怎麼辦?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很好!“儒”、“道”是中國本土的小乘,我們學習起來非常方便。效果怎麼樣?我們看這一千三百年,這一千三百年當中大乘八個宗,世世代代都有祖師大德出現,證明可以代,可以用“儒”跟“道”代替,直接學大乘。那麼這個事實告訴我們,這個做法沒錯。

  可是到今天問題來了,全學的是大乘,小乘不學了,“儒”跟“道”不學了,這就脫節了。所以大乘在這一百年當中,人才跟過去相比相差太遠了。我們知道人是教得好的,為什麼這個時代人才少,那個時代人才多?教的,教的很如法了。現在雖有人教,把戒律疏忽掉了,沒有戒,就沒有佛了,只有佛的經教;用現代話說,只有佛的知識,沒有佛的實質,佛當然就衰了。

  要想佛法興,怎麼辦呢?用佛的戒律行不行?不行了,戒律丟的太久了,沒人講了,沒人懂了;換句話說,必須從“儒”、“道”裡面建立。我們精挑細選,少到不能再少了,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是根,跟佛家的《十善業道》,我們稱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樣東西沒有了,儒、釋、道徹底在這個社會消失掉了。學“儒”不能落實《弟子規》,假的!學“道”沒有落實《感應篇》,也不是真的。有《弟子規》,有《感應篇》,學佛落實《十善業道》,不難,基礎也有了。

  除這個之外,儒家東西必須要讀的,也是少到不能再少了,《四書》,這是宋朝朱夫子(朱熹)精選的,選得好。從《禮記》裡面選了兩篇:《大學》、《中庸》;從《諸子》裡面選了兩部:《論語》跟《孟子》,《論語》是孔子的。不稱為孔子,而稱為《論語》,是因為孔夫子沒有創造,沒有發明,“述而不作”;他所講的這些東西,所傳的這些東西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千萬年之前的傳說,他用文字寫出來流傳給後世,二十篇,不長,學佛也必須要讀。

  老子《道德經》五千多字,五千言這是道家的根本典籍、最重要的典籍,應該要讀,應該要學習。用這個做基礎入佛門,直接入大乘。所以今天困難就在此地:捨棄了小乘,也不學“儒”、“道”,深入經藏就障礙重重,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今天“信”跟“解”都有問題。

  清涼的“四科”,半信半疑,遇到困難了,他去信這個、信那個,這種心態就是對佛的信心不踏實,如果信心踏實,他不會改變,無論遇到什麼問題,他一定用佛法做標准來衡量、來應對,不找別的。我們這麼多年來只看到一個榜樣——劉素雲,她講的很多,她學佛的經歷,遭遇紅斑狼瘡這種危險,也有人說,叫她找這個、找那個,她堅定信心,什麼都不找,就念阿彌陀佛,她心是定的,心是清靜的。現在我們明白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清淨心就能治病。有病毒是染污,嚴重的染污,清淨心能把病毒化解,能讓這些染污恢復正常,這個道理連現在的科學家都知道,現代的科學家對起心動念都非常重視,不能有惡念,不能有邪念,不能有雜念,不能有妄想,用清淨心來持戒。

  持戒也不容易,每一條戒的精神、理論、依據,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去運用,都要搞清楚。這沒人講了,每一條戒有開、遮、持、犯。開,在某種狀況之下有開緣,不能不開。殺生有沒有開緣?有。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這種例子很多,佛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公案,我們相信有這個事情,不是佛編造的故事。有一位阿羅漢,他出門遠行,搭的船是一群商主,用現在的話說,這些都是些企業家,有五百人,經商帶了一些金銀財寶回國去,阿羅漢正好也上了這家船,羅漢有神通,知道其中有一個人起了個惡念,想要把這同伴四百九十九個人害死,把財產獨占,財迷心竅。阿羅漢知道,這個事情能勸嗎?不能勸,如果你一勸他,第一個把你殺掉,殺人滅口,知道他回不了頭,他這個念頭非常堅固。在這個時候沒法子,阿羅漢把他殺掉了,乘他沒有防備的時候把他殺了。這個叫開戒,這個不叫破戒,為什麼呢?兩面都救了,你看這個四百九十九個人救了,救了他的命,保全他的生命財產;對這個惡人也救了,惡人如果真造了這個惡業的時候,他決定墮無間地獄,將來無間地獄罪受完之後,出來的時候還要還債,你說多可憐!他被人殺了,他不墮地獄,雖有這些企圖、惡念,他沒有做成功,未遂罪,這罪沒那麼重,不重,所以通通得度,都救了。佛告訴我們這樁事情,說明每條戒,佛所指的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在什麼狀況之下你應該怎麼做法。正常狀況之下,殺人就是墮地獄啊,殺人是性罪,學佛受了五戒,不殺生,那你殺人的時候又犯了破戒之罪,兩種罪。不受戒是一種罪,受戒是雙重罪,這個道理要懂。沒有這種、這樣的開緣,非常狀況之下可以開戒,不是一定要堅持不殺生。

  “遮”是禁止,你比如說是阿羅漢坐這條船,知道這個惡人要下毒手,他要不殺他,他犯戒。殺他叫開戒,不殺他犯戒,為什麼?你知道,你看他做這樣的惡事,這麼多人被害了,結下的冤仇,他自己要墮地獄,你不能不救他,你開戒了,通通都得度了,都得救了,佛法通情達理。

  殺、盜、YIN、妄、酒五戒,酒的開緣最多,五戒這叫根本戒,前面四種是性罪,不受戒犯了也有罪,受戒犯了是雙重罪;酒叫遮罪。酒本身沒有罪,喝酒本身沒有罪,為什麼佛把他列為重戒呢?因為酒醉之後亂性,你造殺、盜、YIN、妄,那個罪就重了。你頭腦清醒的時候你這個戒能持得住,不會犯,不會破戒;可是酒醉昏迷,非常容易造這個事情。所以酒是防止你犯罪的,所以它的開緣就很多了,都要講清楚。

  我們初學佛的時候,不曉得這些道理,那個時候常常到寺廟去抄經,跟寺廟這些和尚們都熟了,他們看到我們去抄經,非常歡喜,也很愛護,就幫助很多。那寺廟有事情的時候,我們就做義工,做義工有的時候時間很長,要留我們在一起吃飯,我就看到老和尚每餐飯老和尚前面都有一杯酒,我們也不敢問,感到很奇怪,五戒裡頭殺、盜、YIN、妄、酒,為什麼老和尚每餐飯前面都有杯酒?以後我跟李老師學經教,這個疑問好多年不能解決,我就向李老師說明,這怎麼回事情?老師告訴我,他這是開戒,不是破戒,為什麼?年歲大了,體力衰了,血液循環緩慢,酒能夠幫助他血液循環,這是醫藥用,一般就是七十歲以上的可以。才知道有這麼回事情。而且他有節制,你看老和尚喝的時候,小杯一杯,一杯不會喝醉的,不會亂性的,所以他有節制。

  另外老師就告訴我了,你像這個五辛、酒,作為佐料用,這個不犯戒。所以你要懂得佛制戒什麼原因。五葷,“葷”不是肉食,“葷”是草字頭,所以五葷菜不是肉食,肉叫腥,叫葷腥。五葷菜是韭菜、蔥、大蒜、荞頭是小蒜,加上一個洋蔥。那個時候中國沒有洋蔥,五葷菜就四種,現在外國進口來的蔬菜很多,洋蔥屬於。但是這個東西,生吃會引起肝火,肝火就是發脾氣,會引發你煩躁發脾氣;熟吃這個東西產生荷爾蒙,引起性沖動,所以佛把他戒除,是這麼個道理。但是吃,如果量很少,他不起作用,一定要量,有那麼大的量,就會起作用。你想吃大蒜,山東人喜歡,山東人吃大蒜像吃花生米一樣,吃得很多,我們行嗎?不行,我們一個生的蒜瓣就辣得夠受了,舌頭都發麻了,這個沒辦法,給你吃你也不敢吃;但是熟的沒有問題,熟的舌頭不會發麻,所以那個量就受限制了。開緣裡頭是很多,但是量一定要節制到。所以蔬菜裡頭用來做佐料,這個不犯戒的,你一定要懂!你不懂的時候,這老師都破戒了。李老師他的飯菜裡頭就有蔥蒜。

 

上一篇:達真堪布:仇恨是痛苦的因,感恩是快樂的因
下一篇:淨空法師:如果緣成熟,一念稱名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