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成觀法師:地藏法門系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地 藏 法 門 系 列

釋成觀法師

目 次

一、為何要修地藏法門

1.為何要修地藏法門

2.修持地藏法門有何好處

二、地藏本尊十觀法

第一、現相觀

第二、寶冠觀

第三、錫杖觀

第四、寶珠觀

第五、坐騎觀

第六、大願觀

第七、名字觀

第八、孝順觀

第九、諸聖贊歎觀

第十、具足四法觀

「地藏本尊十觀」修行法要偈頌

三、修行魔障與對治法門

甲、修行的各種障礙

乙、法障

世智辯聰障

智識障

執著文字障

不解經義障

丙、魔障

1.魔的定義

2.魔的類別

()四魔

()三魔

()十魔

3.魔事的現象

一、共修時的魔事

兩言斗亂

眾不和合

道場離散

不正修行

二、自修時的魔事

與同修不睦

遠離道場

個人魔相

4.分辨「魔障」與「業障」

5.魔事之起因

6.引發特殊情狀的魔

丁、業障

1.業障的症狀

2.業障與魔障的區別

戊、魔障的真義

己、魔障的對治

一、覺知魔事

二、深心忏悔

三、修法悔過

四、正信發心

五、如法修行

六、發大菩提心

庚、隨機答問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

甲、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

一、通相持驗

產生法喜

產生法樂

信根增長

精進根增長

業障漸漸淡薄

心漸漸清淨

二、別相持驗

行車安全

生產順利

夜夢安穩

夜夢親屬

眷屬和樂

子女懂事敬順

眷屬歸佛

平靜往生

三、實法持驗──成就九心

1.成就同情弱者心

2.成就憫念眾生心

3.成就度最苦眾生之心

4.成就代眾生受苦心

5.成就孝順心

6.成就報恩心

7.成就長遠心

8.成就荷擔佛志心

9.成就如法修行心

乙、隨機答問

後記──護法破魔分

一、為何要修地藏法門
   今天開始講地藏經,上次在北投曾經講過一遍,現在因為我們有很好的錄音機,所以又重新講一遍,這樣可以錄得比較好。在講經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為什麼要學地藏經跟地藏法門的原因:
1、為何要修地藏法門?
    首先,就是許多大師都提倡大家要修地藏經與地藏法門。像淨土宗的蓮池大師曾經閉關修學地藏占察法門,而且他一輩子都修持地藏法門。另外,律宗的弘一大師,他被尊為律宗的祖師之一,他也提倡修習地藏法門。為什麼?因為地藏法門可以滅罪、減輕我們的業障,如果此後要修習其它法門,也比較沒有障難。淨土宗的祖師提倡此法門的原因,是因為它能幫助修行,作為念佛的輔助法門。因為一般人念佛,常常有很多障礙,不能攝心專念,所以須要有一個輔助的法門,來幫助念佛成就。而且若修地藏法門,就不虞墮落三惡道,至少可以生於人、天,修得更好的話,甚至可以成為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重要資糧,所以大乘佛法中不論哪一個宗派,都提倡修習地藏法門。
    第二個原因——修地藏法門可以增長我們的善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根。信心很難建立,尤其是對於六道的信心:因為我們仍是凡夫,缺少智慧,無法以慧眼照見,故難生信,因此必須具有甚深善根才能於此而得信入。然而,如果修地藏法門,借著地藏菩薩的加持,就能令你不可思議地生起信心。再者,六道是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如果於六道不能信受,則於全體佛法便都不能信入;甚而以為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都不是真實的、都是神話一般,用來騙誘我們行善。但如果你誦地藏經或修持地藏法門,你就會不可思議地產生信根,相信佛所說的每句話都是真實的誠谛之語,這是由於你誦經的威力而令你業障消除了,才能生出信心。
    第三個原因——修習地藏法門是為了要滅罪。無量劫以來,眾生大都做了很多壞事。雖然不一定是殺人放火的大惡,但是殺、盜、YIN、妄語、飲酒,貪、瞋、癡這些,都是壞事,都是惱害自他的惡事。什麼是惡呢?佛經上說:可以令人起煩惱痛苦的事,皆稱為惡事。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人生不快樂,是因為心中有貪、瞋、癡,嫉妒、毀謗等等這些惡念,再發動身口去造種種惡事,去惱害他人,並且也令自己起煩惱,故這些事都稱為惡業或罪障。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惡業罪障無量,但若能念誦持地藏經,便可很快就消除掉:這一點,你自己也會感覺得到的。
    第四個原因——念誦地藏經能令人不墮落三惡道:這對眾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不墮惡道三塗,生於人天,才能有因緣福德學佛,成就菩提。

    第五個原因——修持地藏法門會增長世間的福報。我們看地藏菩薩像,不論是雕塑或是畫像,他一手握錫杖,一手持寶珠;有些造形中,雖不持錫杖,但也一定會捧一顆寶珠,那顆寶珠稱為如意珠或摩尼寶珠。稱為如意珠的原由是:因為地藏王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曾發過大願,要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望。所以你只要如法照經中所說去修,很快就能滿你所願。

    第六個原因——地藏王菩薩是諸聖所贊歎的:一切諸佛菩薩都贊歎他。地藏經是很特殊的一部經,經文自始至終佛都一直在贊歎地藏菩薩,而且十方世界諸大菩薩及諸天鬼神也都齊來贊歎。一般的經典都是菩薩贊歎佛世尊,至於佛贊歎菩薩的則非常少見;地藏經正好相反,一開始是佛在長行中親口贊歎,最後還用偈頌、詩文種種贊歎,乃至於觀世音、普賢、虛空藏等諸大菩薩,以及天龍八部、諸天護法都贊歎護持地藏王菩薩。為什麼呢?簡而言之,因為地藏菩薩非常慈悲,特別照顧業障深重的眾生:越是無能的眾生,他越照顧。佛法中所有的法門之性雖說是究竟平等的,但其相仍依眾生之根器而有高下之別:有的法門適合根器較高的人修學;有的法門即使小根器的人也能修學。而才能低下、業障較重的人則最好依地藏菩薩:他就像是放牛班、弱智班、或是特教班的導師一般,業障最重的學生就由他來教。而末法時期、罪障深重的我們,大多屬於放牛班,才會一再留級,輪轉至今而不得出。釋迦牟尼佛在經中,一再交代地藏菩薩說:我入涅盤後,所有末法眾生都交付於汝”。這有如一位父親臨終時交代遺言,囑咐長子,托付弟妹一般。因此地藏菩薩秉佛敕令,度化末法眾生,須至彌勒菩薩成佛時,才會將重擔卸下、交付給他;因此可以說,地藏菩薩是無佛時期最為慈悲、感應最快的一尊菩薩;而現在我們都屬於他的法化之下。

    因此依經而言,末法時期,若要修行,一定要先修地藏法門,這是佛親口交代的。不論是修淨土念佛法門、或禅宗坐禅、或是修密宗持咒也好,任何宗派行者,一開始若不修地藏法門,絕對很難修得下來,這一點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因為我是過來人:許多年前,我於初發心時,勇猛修學,佛教的每一宗我都會努力去學,然而有一點我始終無法突破——那就是:六道真的有嗎?這個問題,也就是輪回真的有嗎?如果沒有六道,就不會有輪回:若無輪回,便無須修行了!——反正一了百了,故人只要及時行樂,求得一時一世快樂就好了:如此即成為享樂主義者;而且也因此而不信因果,乃至會破因果,變成什麼事都敢做:因為既無輪回,即無來世果報;若無果報,便任何惡事做了都不怕,所以賣國通敵、作奸犯科、卷款私逃等昧著良心的事都做得出來。人若有因果的觀念,就不敢這樣的事,甚至任何惡事都不敢。所以說六道輪回”是佛法的根本,不僅是修行的根本,即使凡夫人在世間想作個好人、個踏踏實實的人,也都要有善惡及因果的觀念。否則一切善行及修行都將與他絕緣。為什麼?因為不信因果之人,依佛經言,即成為斷善根種性的一孱提人(信不具者)。
   
一般而言,中國人或東方人比較有過去世的觀念。譬如我們碰到一個投緣的人,會說我可能過去世跟你有緣。其它的宗教,以基督教而言,他們只相信今世及來世,但卻不相信過去世,因為他們認為一切都是
上帝耶稣基督造出來的;因此他們的教義中說:在上帝創造萬物之前,什麼都沒有,所以眾生沒有過去世,只有現世及未來世;且依其教義,必須有來世,因為若無來世,人就無法得救(他們的教義中,只有人道才能得救)。他們用未來這個抽象觀念,來架構天堂與地獄。天堂及地獄,以世俗的觀念來看,就是獎與懲:好人予以獎賞、壞人施以懲罰,而其所謂善惡獎懲則全都是依上帝的旨意(恩典),不須任何理由。而佛法則完全不一樣,佛法以三世來闡釋因果關系。三世猶如一條時間之流,無止無盡,無始無終,循回不已。有人可能會說:河流是有個源頭的呀!譬如說長江源自於唐古拉山,山上無數的小溪流,匯集成許多大支流,合注成長江,最後流入大海——豈不是有頭有尾嗎?表象看來如是,其實並無!看來似有,但仔細分析起來,則無頭也無尾。怎麼說呢?唐古拉山上的小溪流從何而來呢?從山中的泉水而來!而泉水又從何而來?李白有句詩說:黃河之水天上來。試問天上的水又從何而來?天上之水從地面來!因為地表上的水經過太陽光照射,蒸發而上,成為雲層,雲層遇到冷空氣則凝結成較重的水滴,此水滴下降成雨;接著,雨水落在山上、匯集成涓涓細流;涓涓細流再聚為小溪澗;小溪澗輾轉匯聚而成大河;大河最後奔流入海;大海水又復蒸發向上,成為雲層……如此循回往覆,周而復始、無始無終。世間小智之人,由表象見之若有頭尾,實際上是依表象斷章取義所生的分別!如此一分析便知—人生亦有如長江等大河的形成一般,循回往覆,無有終竟;而凡夫之人但見其現世表象,莫測其去來二世,而妄作種種分別取
   現在再回頭來講三世。以凡夫之智所見三世,則宛若具有過去、現在、未來三種差別,但實際上三世的分別也是沒有的。就看你站在什麼角度來論斷:你若站在現在這一刻來看,昨天就是過去,明天就是未來;若站在昨天來看,則前天成為過去,而今天則成為未來。這個時間的分法,完全取決於你所設定的點而定:以邏輯學來看,並無確定的一個點可稱為現在——正當你說出現在這個詞的第二個剎那,那個現在已經消失無形了;所以嚴格而言,根本沒有現在這一刻存在。希臘有一個大哲學家畢達格拉斯( Pythagoras )說過:當我把一只腳伸入河中洗滌之後,再舉出水面,這同時就有二件事情發生——第一,先前的那一只腳與舉出水面後的腳,已經不是同一只腳了;第二,先前的河流與舉起腳後的河流,也不是同一條河流了。以佛法而言,畢達格拉斯在此所要表明的,即是極言無常之迅速。順便提到,畢達格拉斯即是勾股定理 (a2+b2=c2)的創始人(他是公元前六世紀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與數學家)。與此相類似而更進一步的說法即是:彼時之我與現前之我,已非同一個『我』,故並無一個真正實際的『我』可得。這跟佛所說的很接近:在時間上來說,並無確定的過去、現在、或未來之相可得:從空間而言,亦無一真正、確定的東西南北可得,全看你站在哪個方位而定。若以有情眾生而言,則並無一個確定不變的我相可得,因為此我之相變化迅速無常。佛說三世的觀念,現在為依過去而來,而未來則依現在而存在,想要圓滿了知一切法相的道理,必須要有正確的三世之觀念;由有正確的三世之觀念,才能了知一切法之因果關系。而這因果則是抽象的邏輯概念:若以過去為因,則現在是果:以現在為因,則未來是果:如是因、果,果、因……循回往覆,有其因必有其果。而一切法中的是非、善惡,也都有其因果存在,此即為佛所說的:如是因、如是果”,在邏輯上有其必然的關系。所謂的修行,即是以所了知的三世因果之理,應用於凡夫六道輪回及聖賢斷惑證真的事相上:若佛弟子在事相上不能成就信解,而於理上又不能了悟通達,在此情況下,想要開智慧,便須要先消除業障,從根本修起,先修地藏法門作為入手之處。所以想要於今世修學佛法真正有所成就者,必須如是以地藏法門從根打起,方能於事上得真信解、理上得正通達,將來才可望達於理事圓融,成辦一真法界”修行大事。

2、修持地藏法門有何好處
    修持地藏法門到底有哪些好處呢?依照佛在地藏經中所開示的,總共有二十八種利益,以下逐項解說。
   
一者天龍護念。若修地藏法門,天龍護法會常常護佑你,令你免於一切災難。
   二者善果日增。若修地藏法門,你所修的一切世間及出世間的善事,其果報便得日益增多。
   三者集聖上因。若修地藏法門,在修行上,便可積集聖道增上之因。

   四者菩提不退。一切眾生,要發菩提心很困難,但退道心卻很容易;而佛說任何人只要修地藏法門,便能確保其菩提心永不退轉。

   五者衣食豐足。任何人只要老實修習地藏法門,或念經、或念聖號、每天至少念經一部、一卷、或一品(依你的時間而定,多多益善),或亦可加上每日至少念一千遍地藏菩薩聖號(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或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要虔誠、專心地念,一邊開車一邊念,或邊看電視邊念的則不能當作功課”,不能算數,必須在佛堂或佛菩薩前先焚香、禮佛三拜,然後端坐或長跪,專心誠意地念,才能算數。如此,三年念滿十萬遍,保證衣食無(若每天多念,則更快滿願)。
   六者疾疫不臨。持誦地藏經之人,不會罹患重大疾病,不會得艾滋病等惡病,但風寒小疾等不包括在內。

   七者離水火災。修習地藏法門者,不會受到水火之災。

   八者無盜賊厄。修地藏法門者,不會遭到盜賊之厄,有若安裝了天然的保全系統。

   九者人見欽敬。這一點對一般世人來講很重要,因為眾生都有榮譽感或虛榮心,喜歡受人尊敬,為人所敬之人則是世上有福之人,有福之人,承其福力,能遠離禍害屈辱。

   十者神鬼助持。受持地藏法門之人,不論善鬼神、惡鬼神都會發願護持此行者。(以此點而言,地藏菩薩有如國安會會長或警察總監一般,統轄黑白兩道、陰陽兩界、及一切天龍鬼神都在他轄下。)若有人夜晚睡時被鬼壓、被扯頭發等,若修地藏法門,這些現象就不會再發生。

   十一者女轉男身。一般而言,女眾業障較重,修行比較辛苦。依佛所制戒律,男眾可以獨自一人至深山修行,女眾則不可以,這主要是由於安全的考慮。有些女眾會貪著我相,覺得女身較美,故她們來世還想再成女身;但若有女人真的厭患女身種種不便與弱點,修持地藏法門,來世即能轉生男身。

    十二者為王臣女。女眾今世若修地藏法門,來世即可貴為公主、或官宦大臣之女,享受榮華富貴。

   十三者端正相好。女眾若修地藏法門,來世生為女身時,即得相貌端正、莊嚴,一般世間的美麗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十四者多生天上。若人修習地藏法門,生生世世將得常生天上成為天人,享受天人之福報。不過修行人最好不要只發願生天,應當發願得常生佛國淨土,以修行菩提。

   十五者或為帝王。若人修持地藏法門,來世則得貴為一國之尊,享受一世尊榮富貴。

   十六者宿智命通。受持地藏法門者,若修行好的話,今世來世可得宿命神通。
   十七者有求皆從。若人修行地藏法門,其一切所求皆得順其意願。

   十八者眷屬歡樂。這對世人來講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家中眷屬會障礙你修行,你可誦地藏經回向給他們,便能感得他們敬信三寶、眷屬和樂。

   十九者諸橫消滅。若人修持地藏法門,便不會遭遇橫來之禍,譬如車禍、毒蛇、猛獸、蟲咬、噎死……等等橫逆之害。

   二十者業道永除。若人修習地藏法門,來世便不再受輪回之苦。

   二十一者去處盡通。若人受持地藏法門,勇猛精進,得其法要,通達精義,則其所到之處,便皆能自在無礙,無不通達。

   二十二者夜夢安樂。若修持地藏法門者,夜晚睡眠時,不會做惡夢。

   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一般人家中如有祖先或亡靈未超度,若能請有修行的出家眾,或由眷屬自己,至誠誦地藏經回向,感應最快,先亡速得超度、離苦得樂。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若人修習地藏法門,即生生世世皆得常生富貴之家,受大福報。

   二十五者諸聖贊歎。受持地藏法門之人,諸佛菩薩都會贊歎你能如是虔誠、認真地修行,故深得佛菩薩護念,修行無不成就。

   二十六者聰明利根。若人修習地藏法門,精進修持,於其業障消除之後,自然而得諸根銳利,聰明慧達,通曉佛經,悟入佛理。

   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人之所以會作惡,令他人煩惱,都是由於沒有慈悲心的緣故。我們早齋時所念的臨齋儀中有一句話: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凡夫人若慈悲到了極點,就如同菩薩一般,得以一切無礙。為什麼我們稱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悲即無我—人若能處處為別人著想,當下即忘我、而達於無我。例如看到有人溺水或陷於火宅之中,不顧一切,捨身救人,此人當下即如菩薩;若稍有遲疑,即成凡夫。慈悲心是修行的根本,為眾生而修行就是行菩薩道,為自己而修行,則不是真正發大菩提心。一般凡夫人若能受持地藏法門,便得不思議地、很快地發起大菩提心、入菩薩道,感應迅速不可思議。

   二十八者畢竟成佛。若人受持地藏法門,必得大悲心;以發大悲心故,則必能真發大菩提心;以依大菩提心而修行菩薩道,故將來畢竟成佛。

   由於受持地藏法門有如是等佛所說的無量功德福報,有智之人當於今生努力受持修行地藏法門,速得己利,並得利他,悉皆安樂,乃至證悟上果,成就無上菩提。
——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八日講於台北,大昆盧弘法院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九日三校於美國密西根,遍照寺


二、地藏本尊十觀法
弟子甲:請問師父,在地藏法門中如何修心地法門?
師父:在同一個法門中,往往可以包涵各種不同等第的修持,甚至看似平常的地藏法門,其中亦有最高的法門在裡面,乃至在此法門中即得具足無量功德之修行。就以布施葡萄而言,有人布施一串葡萄,來世便只得一串葡萄之果報,為什麼?因為
如是因,如是果”:施葡萄得葡萄,施財得財,施土地就得土地。然而,這是最笨的修法,因為若善修者,應能一本萬利(捨一得萬報)若只是一本一利,則非善修。而這兩者也都是符合如是因,如是果的原理。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完全是由於心的運用的關系。
弟子甲:師父,地藏法門應怎麼修?以前所講的幾個法門與心地法門有什麼關系?甚至密法與禅法跟它又有什麼關系?
師父:我常說:對善修之人而言,任何一個法都可具足無量法,而且每一法也都可以是心地法門。然而對於不善修的人來講,即使無相的心地法門也會變成有相法,而且他修一個法就只是一個法,甚至有時修一個法時,連一法也不像。現在因緣漸漸成熟,我在說法堂跟你講佛法中的一切修行都是在求智慧,但麻煩的是:要有智慧才能修行!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有善知識的緣故,因為初學者智慧並未開發,所以要有善知識的指導才能隨智能而修行,依智而修。地藏法門或任何法門,既然稱為法門,就是法之門,此處的
法”指的是菩薩法或菩提法,所以稱為菩提法之門。
弟子甲:師父,那樣的話,是否能以一法即能進入菩提?
師父:但是菩提有很多重門,至少有四重門,而這四重門,通常須一重一重地深入,所以不是一步就能登堂入室的。修法都必須要有智慧,要用慧觀。所謂
慧觀”,就是以智慧來觀察,能用慧觀來修行,成就的功德會大得多,乃至能成就無量功德。若不以慧觀,則是呆呆地修:修一點點,便只能成就一點點。有智慧的修行人,每修一點,都能成就無量。例如手電筒,因為燈後有反射鏡,因此就如有慧觀,以一個小小的燈炮,便能照亮十倍以上。修地藏法門要能慧觀,而此慧觀若和禅法及密法結合在一起,便成了地藏本尊觀”。地藏本尊觀”共有十種觀法,敘述如下:
   第一、現相觀修本尊觀法的時候必須要有地藏菩薩的聖像。地藏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有戴寶冠的,一種是不戴寶冠的。觀地藏本尊像,可先觀不戴寶冠的那尊,這一尊所現是沙門相,也就是聲聞(比丘相)相;其次再觀戴寶冠的,這是地藏菩薩現菩薩的莊嚴相。所有的菩薩,除了地藏菩薩以外,沒有一尊菩薩是現沙門相的光頭、披袈裟:其它的菩薩都是現菩薩莊嚴相,不是光頭的比丘相。而且地藏菩薩手中還持著錫杖,這是地藏菩薩法門裡最為特殊的一點。地藏菩薩如是現相,就代表了地藏菩薩的根本精神:他是絕對有能力現大菩薩相的,然而他卻現聲聞相。在地藏十輪經裡面,佛也一再贊歎地藏以大菩薩的果位而現聲聞身。地藏菩薩現此相的用意何在?他是在教化末法時期的眾生——這是身體力行、無言的教化,他有如在說:你們只要看我所現之相,便可知道我所要教你們的是什麼。末法時期的眾生!你們莫以為你學禅就可以潇灑得無所顧忌;也莫以為你學密很高、很厲害,就什麼都可以做得;或以為學唯識很有學問,因此就只重文字言說不重實修等等,甚至有人聽說有禅師不拘小節,便非常歡喜地說那是不著相!有這回事?所謂沙門者,須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威儀即是莊嚴的行止之義)。地藏菩薩便是以現聲聞相,來密示末法時期的眾生,須遵循如來的最後教誡:佛滅以後以戒為師。這也可說是更進一步的無言說法:你們若要修行,須與我一樣,要循規蹈矩地修,不要好高骛遠,要腳踏實地好好地修行。連我已是十地菩薩都這麼順守如來教戒,你們也要這樣隨順如來才好。菩薩的天衣、錦衣我不是穿不起,而我只著比丘的『制服』——袈裟,以示於汝等修行必須『務本』。
   
再者,地藏菩薩所現的兩種相,各代表其因地與果地之相:因地的聲聞相,及果地的菩薩莊嚴相。果地相是戴五佛寶冠的那一尊。除了首戴寶冠的差別外,身上還是披著袈裟。而其它菩薩則都沒有披袈裟的,都是身著華麗的天衣,並以璎珞、珠寶等嚴身,很是莊嚴。唯有地藏王菩薩不論是現因地或果地相,都是披著袈裟、手持錫杖、寶珠。

弟子甲:師父,修行地藏法門若沒認清楚這些,就失掉整個意義了!
師父:對呀,他就不知道自己在修什麼了,未獲其義,擦身而過——雖然菩薩像供在那裡,天天都在看,但從未看出來!
弟子甲:現在再去看,就不一樣了——真沒想到!
師父:對!這便是地藏菩薩的大慈悲。末法時期魔強法弱,你們要好好修行,要老老實實地修,不要虛張聲勢,以為自己頗有修行,因而便不遵守佛門規矩。地藏菩薩如同一直在告誡我們:你看!我至今已為十地菩薩,但仍身著一般比丘法服,並且手持錫杖。(錫杖也是律中規定比丘應隨身的道具之一。)
弟子甲:要規規矩矩拿著道具。
師父:對!這是地藏菩薩的沙門相觀,地藏菩薩最慈悲的地方就在這裡,密示我們在菩提道上要踏實地修行。這是地藏本尊十觀的第一觀,稱為
現相觀”;亦即,以大菩薩身而現聲聞相——離於我相貪著。

第二、寶冠觀
師父:地藏本尊觀的第二觀法是寶冠觀。寶冠是什麼意思?此寶冠是五佛寶冠,因為地藏菩薩的法冠上有五尊佛,亦即是一般的五方佛,或亦可是代表因地接引他的五尊佛,這五佛都是他的本尊。寶冠上有佛,即是頂戴如來之義。頂戴如來是什麼意思?那是表示:念念不忘本師(本尊)推仰如來。若有五佛坐於行者頂上,隨時隨地都頂戴著如來而行,怎敢放逸、懈怠?這就是寶冠觀之用意。修習地藏法門須作此觀:時時觀想地藏菩薩頂戴五佛如來,我學地藏,也要時時頂戴如來。
弟子甲:那我修行時要頂戴哪一尊如來?
師父:那看你修什麼法門而定。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定要,或是頂戴地藏菩薩亦可;因為你現在念地藏經,亦可頂戴地藏菩薩及他冠上的五尊佛。
弟子甲:師父,要坐著修觀嗎?這是密法嗎?
師父:你要說它是密也可以。但這個法門並無顯密的分別,不必刻意去分什麼是顯、什麼是密。以最究竟之意義而言,密即是顯、顯即是密。什麼是密呢?如果沒告訴你的,那就是秘密!所以禅宗六祖大師說: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每一個人都看地藏像,但有人就是再怎麼看,也看不出來這些諸佛密義、菩薩密義,這便是所謂的密。不過依通途而言,觀想本尊確是密法的一部分。
弟子甲:師父,從這張畫像上看不出有五尊佛。
師父:若如法,則一定要把佛像清楚地畫出來才對。
弟子甲:一般好像都看不太出來是五尊的樣子。
師父:沒仔細看就看不出來,因為很小——是有的!
師父:還有,連觀世音菩薩像,不論是刻的或畫的,若如法作,冠上都應有一尊佛。但有的亂畫,畫得有點像月亮上的猴子一般,那是不對的!觀世音菩薩頂戴的是阿彌陀佛——他的本師——不是頂戴月亮。頂戴如來,也就是頂戴本尊之義,這是顯還是密呢?
弟子甲:是顯。
師父:不對,是密。因為本尊是密法的名詞。再者,你若看不出來,或看不懂,那就是密了!眾生種種妄想分別而說這是顯法、這是密法,事實上是,顯中有密;而當密被表顯出來時(畫出來或刻出來)就成為顯了:故稱此密為顯密(顯中之密)。你若通達的話,顯或密對你就不會有太大差別;故所謂顯、密,實是一種分別所生。而分別亦有善惡二種:若分別得好,便是善分別;若分別得不好,則成妄分別。虛妄分別即是依於我見而有高下、愛憎、取捨之分別。顯密之體本來是一,只是其相有別,故其用亦殊。

第三、錫杖觀
   
這當然指的是地藏菩薩所持的錫杖。要作此觀,先須知道錫杖的來由。錫杖本來只是手杖,是用來當走路的柱杖。因為以前的出家人都要行腳,修行人要去參學或乞食,都要走很久的路,尤其是山路。因印度大部分屬於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夏天季候風時常多雨,因此比丘們就拿著手杖以助行走,這是很實際、也很方便的小器具。後來,有一位比丘於黃昏天快黑時去乞食,他端著一個缽,謹依佛制,默默地站在一個人家門口,卻把那人家的女主人嚇到了,所以如來便制定須在錫杖上加些小環環,有了小環環的聲音,就不會冷不防地嚇到施主家,而且也更增加了它的實用性:因為錫杖聲也會使山林裡的野獸嚇跑,昆蟲在路上也會走避,不會被誤踩而死。因具有這些作用,而這些作用都是表現了如來與僧眾的慈悲與智慧。再者,因為修行人是持錫杖以作修行之事(如行腳、乞食、弘化等),所以便成為日常道具之一,因此,若持用之,久而久之就會有法力在其中(這就是為什麼經典中記載:地藏菩薩以其錫杖頓地,震開地獄之門。)。這錫杖因為是如來所制,所以手持錫杖便也代表了如法修行及
如實修行”之義——修行是要真正照著去做的,不是言說戲論境界。這是錫杖觀的第一觀:如法、如實修行。
錫杖觀的第二觀是:精勤不懈。因為手持錫杖即代表到處參學、到處度化眾生。參學是為了自利,而度眾生則是利他;古時沙門做這兩件事時都少不了要用到錫杖,因此手持錫杖即表精進不懈、自修化他。
   
錫杖觀的第三觀是
住持佛法”,因為比丘僧出外都須帶著錫杖,到了掛搭之處,安單之後,便把它豎立在佛殿中,所以後世便稱比丘在此駐錫,即是此法師住在此處,主持弘法利生之義。因此錫杖觀的第三觀是住持佛法。
   
錫杖觀的第四觀是起於大悲,廣度眾生。如前所說,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薩手持錫杖為眾生震開地獄之門(這一點也須從深入的象征意義(表法)來看——意即,此亦深含如來密意在內:地獄之門何在?在眾生六識門上,或以禅語言之:在六根門頭。所以這錫杖本身又代表著以大慈悲,不辭勞苦、不畏艱險,普度眾生(——連地獄都要去了,還有何處不去?)。

第四、寶珠觀

寶珠就是指摩尼寶珠,此觀又稱滿願觀。因為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就發願要滿一切眾生願,有如摩尼寶珠能滿足一切眾生願一樣,這就是如意寶珠的意義(是要命他人如意,不是要求自己一切如意)。這在默示我們什麼呢?地藏菩薩手持寶珠,願滿一切眾生願,我講地藏法,亦應如是,如是發心,願滿一切眾生願。這不都是心地法門嗎?因此,作本尊觀時,不只是觀想他外表那個樣子,還要觀想他的發心、作意,更進而令自己也與菩薩一樣發心,發一樣的利他心:這才是本尊觀的本意——若不如是,徒有其表相觀,而非本尊觀,以不得實義故——有實義名觀;若無實義,只名虛想。(附及,這即是如來密教正法的觀想法,富含正實義理,是名正觀:非同於凡夫及諸外道、邪密之著相、取相、表相都無實義之邪觀。)
第五、坐騎觀
   
地藏菩薩騎著麒麟,坐騎代表降伏與利用之義,而且麒麟是異獸,降伏異獸,即是降伏心中貪瞋癡等煩惱——貪瞋癡煩惱是異獸,且亦如野獸一樣必須加以降伏;不但要降伏,而且還要進一步轉而善用之。是故坐騎觀的深秘義即是轉煩惱為菩提;轉即是能善加利用,使之作善。譬如馴伏野馬使牠聽人使用;野馬馴服之後,你要到那兒,牠就會很快地載你到那兒:菩薩所降伏及騎乘的常常是獅子、老虎、或麒麟等猛獸,甚至還有鎮伏惡人的,例如降三世明王即是左右腳各踏大自在天王及天後。觀世音菩薩不也騎著龍而現
贅頭觀音”像嗎?那條龍也是他所降伏的,也是表示轉煩惱毒龍為菩提之用的意義。所以坐騎觀裡包括了兩個法門:一是降伏,二是轉。因此,觀地藏菩薩如是,我修地藏法門亦當如是:如是降伏自心煩惱,如是轉化自心煩惱異獸趨向菩提:這樣才能說是修地藏法門,真正歸依地藏菩薩。

第六、大願觀
  
大願地藏菩薩,其願即是: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地藏菩薩發如是大願,我修學地藏法門,亦當發如是大願,如是修學,發盡未來際度盡一切有情眾生之願,而且也不求自己要先作佛。這就很難——完全去除我相執著,但求利益眾生,無有盡處:猶如普賢菩薩之境界—盡虛空、遍法界,無有止境。是故連佛也一再贊歎地藏菩薩不可思議:其發心不可思議,其願力不可思議。

附及,最近有人會問:為何地藏菩薩不先成佛再度眾生?如果他先成佛,不但不會影響他度眾生,反而因為他已成佛,而能度更多的眾生,不是嗎?關於這問題,其回答是:一、並非成佛救度的眾生更多。因為每一尊佛的因緣不一樣,其所度眾生數也不一樣。例如彌勒佛將來龍華三會,所度聲聞僧眾弟子共二百八十二億(見增壹阿含經:若依大智度論則為二百八十八億)。其它佛有只說法一會的,例如:拘留孫佛說法一會,度四萬人得阿羅漢果;拘那含牟尼佛說法一會,度三萬人得阿羅漢果;迦葉佛說法一會,度二萬人得阿羅漢果。釋迦牟尼佛說法一會,度一千二百五十人得阿羅漢果(以上見長阿含經、佛說七佛經、大智度論等);甚至有佛一成佛即示現涅盤。例如燃燈佛成佛已十二年但放光明,人無識者,而不說法。”(燃燈佛成佛後,十二年間,每天只是放光,而沒有因緣說法;眾生沒有知道他的人——沒人知道他是佛,也沒人知道有佛出世。)多寶佛成佛後,無人請轉法輪故,即便入涅盤;又如須扇多佛,朝成佛道、暮入涅盤,以弟子未熟故(以上見法華經、大智度論、法華義疏、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所以諸佛的因緣都不同,但不可以此而論其高低優劣(因為佛佛道同)。乃至歷代各宗祖師也是一樣:有的祖師能廣度,有的則只將法傳給一位法子而已。再說,也並非佛就可以度任何眾生,例如釋迦佛時,須達長者家有一老婢昆低羅,佛要度他,他不接受,而他卻受羅睺羅度。所以,即使佛度眾生,還要看彼人與佛有沒有緣;若無緣,即使彼人多麼優秀,佛還是度他不得。再者,關於這問題,有人又以另一個(好像比較有程度的)方式,提出類似的質疑:關於教理中說:菩薩由於慈悲而保持最後一分無明不斷盡,以便成為『潤生無明』而再來度眾生。問題是:若以斷惑證真而言.怎麼有人能斷了九分,到了第十分卻能突然停止,不再斷下去,而保留它?就好像有人生病,病快好了,他卻能阻止它全部痊愈,而保留一些;好像不太可能。並且,菩薩即使完全斷惑證真成佛,也應不會有妨礙他度眾生,應該更有幫助才對。他為什麼還要『留惑潤生』呢?關於此疑,首先,能作到留惑潤生的菩薩,基本上都是十地或十地以上大菩薩,早就能生死自在,隨願受生,且能化身千百億(如地藏經中所說)。又依各經論等,即使是四地菩薩,亦能於一念頃化百億身,見百億佛,照百億世界,教化百億世界眾生,(見華嚴經十地品)更何況是十地菩薩。故知十地大菩薩早就生死自在,能化身千百億,對於肉身的示現留惑潤生,應是不足為難的小事,故不應與具縛凡夫病愈與否相提並論。再者,佛在涅盤前,由於魔王波旬一再來催促佛依前對他所作的承諾,眾弟子已成就,趕快入涅盤。佛便於阿難靜坐入定時,以神力告訴阿難:如來住世,若住一劫,若減一劫(若少於一劫),不足為難。佛是在暗示阿難令他請佛住世(因諸法因緣生,必須如是)。但阿難因為魔所障,聽不到佛的聲音。佛如是說了三次,見阿難毫無動靜,便知因緣如是;隨後於阿難出定時即向阿難宣示說:如來卻後三月,當般涅盤。因此,佛便只住世八十年。這就表示,諸佛及諸大菩薩住世長短,以其已達生死自在,故欲住世凡幾,皆可成辦。是故為佛弟子,莫以凡夫俗眼,妄斷佛菩薩之境界。法華經雲:假使滿世間,皆如捨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佛智如是,菩薩境界亦復如是,非凡所測。其第二問題與前者所提一樣。在此,諸位須知,佛法中有善分別與妄想分別。善分別來自如理思惟,其思惟完全沒有我執、我見、我相取著,亦不依言取義,見相取實,或依世學,或攀緣世間無常之法,例如科學、哲學、外道之學等,故其思正,與理相應、不悖,行者如是正思惟、正觀察,遠離我見、凡夫見、外道見,故易契入正理,正智開展,入佛知見、見佛實地。而愚癡障重之人,以凡夫有限的知見,去思量測度佛菩薩的境界,妄自生解,於無疑處而妄自起疑,猶自以為有思想、有見地,而於諸佛法卻無法信受、契入;徒事文字言說,都無實義利處,亳無受用。如是修學、摸索經載,常常還是於佛法大海不得其門而入;何以故,以其徒自放逸於妄想分別,信根淺藐故——佛弟子應有以鑒焉。最後,關於地藏菩薩,其最難得、最主要的精神,即是在於其累劫度生不休,及眾生度盡方成菩提的無盡大願,這也就是十方諸佛及大菩薩以及諸天護法最為贊歎的地方;而且更是令我們一般凡夫佛弟子最為感動之處。但那些於此大願有疑的人,不但於此無知無覺、不受感動,不但不能欣賞,也不能認同,更反而指摘、非難菩薩如是行之不當、不必要、不合理——唉,眾生根器竟有如是大的差別,而業障亦有如是大者,令人感慨不置。(附及,什麼是業障重?——這就是業障重!——①於無可疑處而見疑;於應贊歎、隨喜功德處反計其過;於應效學、隨學處,依於我見而不能信受、不生歡喜。此即眾生業障重之大者也。業障若重如是,有什麼後果?其後果來世不說,於現世即障他在佛法中之信、解、行。)

第七、名字觀
   
此觀是要觀地藏兩字。地的淺略義是指土地,或是地基,表示修學要把地基打好。深密的地指的是心地。一切眾生都有心地,此心地有如大地,能生發一切善惡的種子。藏是寶藏,依無上法來講,這寶藏就是指心地法門而言。真正最高的寶藏是一切眾生的本源心地;這個心地之所以是眾生最大的寶藏,因它能含藏無量的寶藏。以地藏菩薩證到一切眾生的心地皆有無量寶藏的境界,所以才得名為地藏。也就是說:地藏二字是他的德號,他所修的功德之總稱。地藏菩薩之所以願負擔起一切的困難,累劫度生不辭辛勞,無有疲厭,是因為他知道一切眾生都是可造之材,不是不可雕的朽木,因為你們都是可堪造就的,所以我願擔負起一切的困難,一再救拔你們。你們若不能得度,豈不是太可惜了嗎?而且這樣流浪生死,也太可憐了。一切眾生究竟的心地寶藏即名如來藏,連最愚癡的人,及業障最重的地獄眾生,其心也都具足了如來藏。(楞伽經中說:一切有情轉如來藏,入眾生身中)地藏菩薩因得如是如來知見,故不輕視任何眾生,乃至地獄眾生,也都要度脫。地藏菩薩如是知、如是見、如是行,而我學
地藏法門,亦應如地藏菩薩如是知、如是見、如是行。如是知見者,是指知見我及眾生皆有心地寶藏,名如來藏,累劫以來雖為六塵煩惱所覆,其相不顯,然而寶藏不失。所以我亦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修行,自度及度盡無量眾生,這才是真正在學習地藏菩薩心地法門。
   
地藏菩薩的法門最主要的精義是什麼呢?就是地藏這兩個字。現在把前面講的大願觀中的大願,與名字觀中的地藏兩個字合起來看:為何會有大願呢?大願是根據地藏而來,如果沒有地藏就不會有大願。因為一切眾生若沒有心地如來藏,則大願是空的,無從
屬;亦即,若無心地如來藏,如何得發大願?將以何為基?又,即使自己發了大願,若其它眾生皆無此心地如來藏,則此大願又能如何?因此地藏乃為,大願之地藏,根本以及其所依。

弟子甲:師父,那是因為他已證了十地才能這樣的嗎?
師父:據實而言,他初發心時就是這樣了。這也就是地藏菩薩最難能可貴的地方,並非他證了十地才這樣:他在最初發心時就是這麼好,他在初發心時就已把目標訂在最好、最高的地方,而且一直努力在做——例如,在他因地當婆羅門女的時候,他的發心就已是可貴:他的孝心就已那麼令人感動,那麼難能可貴到甚至令佛都感動!所以經中雲:發心畢竟不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初發心的菩薩和畢竟成佛的佛應是平等的;平等之處何在呢?就是因為初發心時所設定的目標,與成佛時所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這也就是所謂如是因,如是果。他並非到了十地才忽然變成那麼好,身價那麼高。這一點很重要。釋迦牟尼佛也不是到成佛時才那麼令人尊敬,而是他在發心捨王位時,他就已是大菩薩了。因為他捨王位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利益眾生而欲求菩提,因此他的初發心就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了,所以華嚴經上面講:菩薩初發心即成佛道,這是依究竟的意義來講,也是從性上來講,非以相而言:相上還是要歷經種種階段的修習。所以這名字觀本身就在告訴我們地藏法門最深密的精要:奧!心地如來藏——你看這有多深。

弟子甲:師父,地藏這兩字就是心地如來藏,意思就是地藏菩薩在初發心時,就已經確切認為地獄的眾生皆具如來藏嗎?
師父:對,沒錯。依理而言,地藏菩薩在初發心的時候,就已有此善根而信知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雖然那時還未證到地藏這個名號——這個名號就好比博士學位的頭銜一樣,你有這個心願與資質,努力去修取學位,但也要等到你修滿學分,寫好論文,通過考試,你才能取到學位,而冠以博士的頭銜。地藏二字同樣也是榮銜,他也須依菩薩階位、次第修到菩薩果位時,才能贏得此聖名而稱為地藏菩薩。在這之前,仍在因位,還不能稱為地藏,雖然早已是菩薩。
弟子甲:師父,菩薩果位時,這地藏的頭銜,意義就是心地如來藏?
師父:對。
弟子甲:師父,一般解釋地藏二字就沒解釋得很完全,只不過是談到,如地以及寶藏之意。師父所說,即很明顯地解釋了地藏二字,而地藏這個果位的層次,其確切意義何在?是不是說因為知道眾生皆具如來藏,所以才發菩薩的大悲心?
師父:不只是才發大悲心,而是應說:所以才能具足究竟大悲,接著才能發起菩提正智。
弟子甲:師父,是否因為知道眾生皆具如來藏,所以發起大悲心,度盡眾生,方成佛道?
師父:對!發起平等大悲,要加上平等兩個字。

第八、孝順觀
師父:地藏菩薩一開始修行時,他的初發心就是因為孝順。他原是個孝女,在凡夫位時孝順父母:而當佛弟子修菩薩道時,即能孝順諸佛,所以他是乖孩子,剃光頭、披袈裟——他最乖。
弟子甲:剃光頭就是孝順的意思嗎?
師父:這是譬喻的,剃光頭,如前所說,表隨順佛教,順諸佛所教,所以是孝順,繼承如來家業,佛在地藏經中,一再叮咛地藏菩薩說:我涅盤後,一直到彌勒出世之前的眾生都交給你。這是能繼承如來的家業,度化眾生,故是佛之孝子——孝順的佛子克紹箕裘,繼承佛志、荷擔如來家業;不捨眾生,眾生旋出旋入,他一個都不捨:菩薩度化眾生而不疲厭,即是孝順如來。以上即是孝順觀。

第九、諸聖贊歎觀
師父:沒有其它任何一部經中有佛這樣贊歎菩薩的——通常只是菩薩贊佛,罕有佛贊歎菩薩的;因此地藏菩薩是最特殊的一尊。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從頭到尾都是佛在贊歎菩薩——用長行一再贊歎;如此之不足,再用偈子贊歎——你看,地藏菩薩是不是功德十分殊勝,才能得如來如是贊歎?而且諸方的大菩薩也都來歡喜贊歎。重要的大菩薩差不多全都到了—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虛空藏等,連天龍鬼神也都贊歎,所以這尊菩薩是唯一最特殊的。這是為什麼呢!心地寶藏!心地如來藏!所以此地,既是最高的,也是最底層的,因此最難、最苦的他都撿來做;所以地藏菩薩才能贏得諸聖共同贊歎。

第十、具足四法觀
   
修地藏法門有如下四種威神功德:消滅業障,因為地藏菩薩之本願為滅業障,度脫眾生;增福,修地藏法門可以增益福德,與藥師法門相同,只是藥師法更加專門於此;地藏菩薩具足大悲,因此修此法能增長悲心,與觀音法門同;菩提心,欲得發菩提心便要發菩提大願。地藏菩薩盡未來際度脫眾生,這即是菩提心,與, 普賢法門同。因此,地藏法門這一法即具足四大法:滅罪、增福、具悲、發菩提心。並且具足四大菩薩法門境界:地藏、觀音、文殊、普賢。這也就是為什麼地藏法門是菩薩道第一重門的原因,同時也是為何地藏菩薩是大乘四大菩薩中的第一尊的原因——因為須先修此尊之法,於他尊才能得入。
弟子甲:師父,那麼,在修的時候,也就是正在念地藏經時,就必須要有這十個觀智隨時全都在嗎?
師父:最好是這樣。不過在實際修行時,可在念經前先靜坐一下作觀想,或在念完經後再修這本尊十觀。當然,在念經的過程中,則必須有此十觀的總概念。
弟子甲:因此,隨時都在修此十觀?
師父:對。善思惟、善思念。你先長跪誦經,之後再盤腿靜坐觀地藏像,作本尊十觀。附及,談到思惟,就想到禅。什麼是禅?禅就是思惟修:以思惟修行。禅又叫靜慮:靜靜地思慮。所以作本尊觀也屬於一種禅觀:而你作禅觀時,是在觀本尊,所以這同時也是密法。因此,若如此修行,則禅密盡在其中:心地法門亦在其中,是故此法門極其殊勝。所以真正要修密者,若無心地法門做基礎,(毫無禅的基礎)
  ,如何能修?是修不來的!即使勉強而修,也不知在修些什麼,只覺得很熱鬧而已。
弟子甲:謝謝師父。又,能不能請師父慈悲,把這十觀寫成偈頌,弟子們比較好持修?
師父:好。允汝所請,吾偈如下:
「地藏本尊十觀」修行法要偈頌
一、現相觀,頌曰:
十地菩薩現聲聞、十方菩薩唯此尊
地藏法門總在此、默默示我如是行
自證果位不貪愛、即是經雲「不受福」
地藏具足是德相、我學地藏願如是
二、寶冠觀,頌曰:

頂戴因地五如來、不忘初心諸本師
雖現果地莊嚴相、猶以慈悲著袈裟
三、錫杖觀,頌曰:
因位果地持錫杖、菩薩駐錫五濁世

如法勇進利自他、地藏如是密示我
四、寶珠觀,頌曰:
菩薩發心大慈悲、欲滿一切眾生願
地藏具足是德能、我願如是學地藏
五、坐騎觀,頌曰:
降伏異獸貪瞋癡、轉染為淨成大用
地藏具足是德相、我學地藏願如是
六、大願觀,頌曰:
一切菩薩得成佛、皆是因地發大願
地藏大願盡未來、我願如是學地藏
七、名字觀,頌曰:
一切眾生之心「地」、鹹具大寶如來「藏」
地藏親證得此名、我學地藏願如是
八、孝順觀,頌曰:
在凡夫地孝父母、入菩提位順佛教
地藏菩薩如是行、我學地藏願如是
九、諸聖贊歎觀,頌曰:
自來唯菩薩贊佛、佛贊菩薩甚稀有
十方賢聖與眾生、眾口同聲贊地藏
如是聖德實難覓、故知地藏極殊勝
十、一法具足四法觀,頌曰:
地藏菩薩一法門、具足菩提四要門
滅罪增福長大悲、大願成就菩提心
禅密律淨皆圓備、不思議中成道心
乃知此法極殊勝、故為菩提道初門
末世修行菩提者、修行此法必人道
——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三日講於紐約·昆盧精捨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三校於密西根,遍照寺

 

三、修行魔障與對治法門
甲、修行的各種障礙
   
修行地藏法門最主要的功能或目的是為了消除業障。然而何謂業障?所謂業障是指:舉凡能障礙我們於世間及出世間的善事令不得成就,或令我們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全、安樂的惡業或罪業,統稱為業障。例如:於出世法中,有些業能障我們起正信,有些業能障起正解,有些業能障起正修行,有些業能障正精進,有些業能障正定,有些業能障正智生起——這些都被通稱為業障。又,於世間法中,有些業能令我們身、或心有所欠缺,因而不能得到健康、安穩及自如地使用六根,乃至不能得世法中的種種成就,而障礙幸福快樂,這些也都總稱為業障。然而一般最單純的所謂障,是指障礙菩提道而言,佛法中通常說修行有三種障礙,簡稱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我們常念的回向偈願消三障諸煩惱,此句中的三障即是指此三種障而言。煩惱障是指貪瞋癡等煩惱,能擾亂心神,障蔽正道,所以稱為煩惱障。業障和報障是不相同的。業障通常是今世或過去所造的身口意之惡業,成為潛伏性的,在修行的時候才會起現行而障礙修行;報障則通常是過去世所造的惡業,今世已成熟而受果報,如受報為畜生、餓鬼、地獄的三惡道報。但報障不一定是三惡道報,人道中也有許多報障,例如:報主雖生為人,而在身體上受到聾、盲、瘖、痖、六根不全、缺手、斷腳……等的果報。人若聾啞,則障礙他念經、念佛;若盲眼,則障礙他看經;若缺手、斷腿,則障礙他拜佛、打坐。或有的在心理上,生來即受愚癡、弱智、白癡、癫狂、精神分裂,乃至無信、謗三寶及世智辯聰等皆是屬於報障所攝。此外如生於長壽天、北俱盧洲,此二種為貪享世間而障礙修行;以及生於邊地(無佛法之處),以及佛前佛後(無佛法之時代)都是妨礙修行的報障。
   
修行的障礙,除了以上的三障以外,還有所謂的幾種障(事障及理障);三種重障(我慢重障、嫉妒重障、貪欲重障),以及三種煩惱障(皮煩惱障、肉煩惱障、心煩惱障——即三界之思惑、見惑、與斷常二見),此外更有修定三障(昏沉合蔽障、惡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餓鬼三障、法障、及魔障等,在此無法一一詳細游說。現在先就最後兩項:法障與魔障,加以說明。
乙、法障
法障可分幾種情況來說明:
世智辯聰障——世智辯聰之人是具有世間學問的智慧,但是此種智慧並不能夠解脫生死,而他卻依執於此種智慧而好與人爭辯斗勝。而且其進行辯駁的情形,讓人乍聽起來似是而非,顯得好像很聰睿、很有智慧的樣子,這叫做世智辯聰;其初,能混淆邪正、染淨之法,其末則能障修行與趨入正道(世智辯聰也屬學佛八難之一)。
智識障——有些我們所學的種種世間上的知識,不僅不能夠幫助我們修行,反而常常會障礙修行。譬如以學哲學來說,哲學的一些理論非但無所助益於修行,反倒成了障礙。至於學科學以及學實證論者,有些人執意一定要拿出看得見、摸得著、可稱量的證據來,否則絕不信受。而事實上,有很多東西,即使有人能為你指出來,你也不見得能看得見或看得真切。
執著文字障——這通常是學文學的人容易起的障礙—文人一向喜歡咬文嚼字,而且即使學佛,也常好在佛法中大作其文章,結果常導致光說不練或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變成言說戲論。這種現象在中國佛教中特別多。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好作文章,而且每每一作就是大文章:夫天地之肇始者……雲雲,每一篇文章常都循著類似這樣的模式去寫,成了八股式的窠臼,學究式的掉弄。原本很簡單的卻加以復雜化、困難化。記得我在中學的時候,有一本書,書名叫廣解四書。有人就針對這類的書而作評論說:四書在文字上原本是很容易了解的,可是經過後人的許多批注之後,批注的文字反而比原文看起來更難。越注越難,本來不看批注還不胡塗,越看反而越胡塗。這證之於佛經也是一樣,本來有些佛經是很平直、清爽的,經有些人一發揮,卻更加難懂。不但文字上看起來難,在道理上經過了無數的旁征博引,且又引入注者自己及旁人的經驗心得等等之後,益發顯得緊復龐雜。諸如此類就是執著文字之障。
不解經義障——由於過去世所造的業,感得今世有不解經義的障礙,此種障礙亦是法障之一。
歸結起來,法障共有四種:1、世智辯聰障,2、智識障,3、執著文字障,4、不解經義障。
丙、魔障
1
、魔的定義
   
接著再來詳細分辨業障與魔障。首先解釋什麼叫做魔。魔這個字中文本來沒有,梵文是邛I (Mara),譯成魔羅。最早的翻譯,所用的磨字是磨墨、磨滅的磨,下頭是個石字。在梁武帝時,他把下面的石改為鬼字,所以魔這個字是梁武帝發明的新字。魔字下面一個鬼,令人望字生畏。而事實上,魔的長相並不如此字外形之可怕,他們的面貌不但不丑惡粗陋,反而是生就殊勝的色相。我們所常說的魔王,魔子、魔民、魔眷屬,他們其實都是天人(天道中人),而天人皆具有妙色身,只不過天魔的心有問題。而我們一般人想到的魔大多是指妖魔鬼怪,呈青面獠牙之狀。但那些並不是天魔,真正的天魔是長得很俊美姣好的,然而也由於他們外貌美好,這才屢正可怕,因為讓人無法望而怖畏,知所趨避。
   
魔羅的梵文邛I (Mara),一般而言,主要有四種意義:
   
一、奪命
   
二、障礙
   
三、惱亂
   
四、破壞善根
   
此外還有另一個意義——留難。現在逐項解釋如下:
一、奪命——所謂奪命是指奪人的慧命,讓人無法修行、開智慧,解脫輪回之苦,因而長劫沉淪生死流轉。

二、障礙——障礙是指阻障他人所欲從事的善法、善事。多障的眾生如果想要進行某些上善好事,魔便會來加以阻撓。此處的善法或善事通常是指修行、精進、解脫、悟道等。以靜坐習禅來說,當行者有種種善境界出現時,他便會來障礙,用盡一切內外因緣,使你心神不寧,以致無法繼續坐下去;或讓你對自己的目標起懷疑:我為什麼要打坐?盤腿這麼痛,何苦來哉?甚至於更進一步令你對打坐起恐懼感、乃至起毀謗之心。如是,由於懷疑、不信;進而心生毀謗,甚而口出狂言:打坐毫無意義:一切眾生既皆是真如,都有佛性——即身是佛,何必一定要打坐呢?如此引據種種最高的法,來往自己的臉上貼金——事實上,他根本還沒到達那個境界,甚至連最初步的一點點功夫也都還沒有成就,就便多談甚深無上法的境界——充其量,只是文字言說、自我欺騙而已。

三、惱亂——惱亂可分惱亂身、與惱亂心兩方面。在惱亂心的方面來說:修行的時候:心裡常會起煩惱,通常是無緣無故、莫名其妙地冒出煩惱來。或者本來只是一丁點小事,卻突然不可理喻地勃然大怒起來。有時候只為了一點芝麻小事就對同修道友、或身旁的人大發雷霆,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乃至整個人全身發抖、青筋暴露、面無血色,連話都講不清:事後連自己也覺得很莫名其妙,不知道為何會這樣失態。這種小題大作,莫名其妙的的勃然大怒,即是瞋魔作崇;或忽然沒來由地悲傷流淚不止,不覺知的行者,還以為是因自己對佛經或佛法很感動,因而以為自己修得很好,已有些境界——這就更糟了,此實是悲魔作祟。或有時魔能令人忽然大喜不能自己,因而起大掉舉,平靜不下來,乃至令修行停擺,此即是喜魔所作。有時魔也會以種種方式令行者起大恐懼怖畏;或令他見種種惡形、或聽到種種惡聲等等,而令其修行中止——而很怪異的是,常常行人一停止修行,乃至完全放棄修行,這些毛病或問題便都不見了。不過有一些法障太重的人,便無法如此幸運——即使停止修行,還得受種種後遺症之苦,乃至終其一生都難得痊愈;例如得了種種幻聽、幻覺、睡覺被鬼壓:心神渙散或精神恍忽、不寧、恐懼不安,以及罹患種種世間醫生診斷不出的疑難雜症,令身心不安,乃至日常生活都成困難。這些都是魔事、魔障、魔之所為,為佛弟子於此必須覺知,方不為魔所惑、所趁、所壞,若能如是覺知已,當下,先前的無理性的大怒、大喜、大哀等,就會馬上止息下來,乃至立刻煙消霧散到無跡可尋,因而立即海闊天空,轉激越為平靜,乃至轉瞋為喜。以上是談心的方面的惱亂。至於身方面的惱亂,例如魔力使然,令勇猛精進的行人無緣無故忽然生病、受傷、受災、受難、或遭種種意料不到的意外,從而令他無法修行,凡此皆是魔事。

四、破壞善根——魔能破壞修行者的五善根(信、進、念、定、慧)及菩提心,令他不能繼續修行。例如魔利用行者種種不利的因緣(或人、或事),而化現種種於行者不利的事件或情況,令行者退失五善根或菩提心:例如魔利用行者身旁親近的人中業障較重者,令其說出某些話或作出某些事,或給他某些惡知識所寫的書,或轉告他某些惡知識的言論,而令行者心生動搖,退失對佛法的信心,或退失其精進心,而落於懈怠、放逸;或退失念心,墮於不正念,或退失修道的心,或令他由菩薩乘退為只求自利,而成二乘;或由二乘退為凡夫之人天乘,或由人天乘退為外道,而雜染佛法,乃至毀謗正法。總而言之,即是令你偏離正法,乃至背道而馳——這些都是魔事,魔在破壞你的慧根,斷送你的法身慧命。凡此,為佛弟子若能實時覺知,忏悔自己無始業障,修正自己,住於正念、正思,仍有可能止息魔事。在毗婆沙論裡面,龍樹菩薩曾對魔下定義為:雲何為魔?即是斷慧命:因斷人慧命,故名為魔。這是第一層意義。第二層意義,龍樹菩薩說:常行放逸害自身,亦即是魔。又,斷他人慧命者是為外魔,常行放逸害自身者,則是內魔。魔最究竟的意義則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所說的:除諸法實相,余殘一切法,盡名為魔。意思是:除了諸法的實相以外,其它的一切法都叫做魔。因為唯諸法實相能令人真正證大菩提,除此以外,皆是有如魔所作,與邪魔相應,令你走錯路、走岔路、走冤枉路,錯失菩提正道。這是關於魔的定義中最嚴格、也是最究竟的一種說法,願一切佛弟子皆善思之,以此為依。

方才提及魔又有留難之義。留難是指魔力令人於修行中不得寸進。在修行的時候,魔會化現種種障礙,令人修行不得進展,故稱留難。
   
以上所講的是魔的定義及種種魔事的行相,接著講魔的類別。

2、魔的類別
魔可分為狹義的與廣義的兩種情形。先講廣義的魔。廣義的魔又有三大類:㈠四魔;㈡三魔;㈢十魔。現在加以分別說明。
㈠四魔
四魔是:1、煩惱魔、2、五蘊魔、3、死魔、4、天魔。
煩惱魔——謂能令你於自心中起貪、瞋、癡、慢、疑、邪見、不信等等煩惱,導致你無法修行,此種魔事稱為煩惱魔。何謂煩惱呢?煩與惱是有區別的。煩是心微動之相,惱則是心大動之相。令心產生微微波動的叫煩。我們日常說的:不要煩我!,指的就是這個煩。讓心起大動之相者,則是惱。不要惱我的這個惱含有惱怒、逼惱之意;比起煩來,惱是較大的動相。煩與惱兩個字合起來,其意義即是令心動蕩不安。什麼事物會令心動蕩不安呢?最重要的有貪、瞋、癡、慢、疑、惡見六種。此六法合稱為根本煩惱。其它的一切煩惱則稱為,枝末煩惱:從六種根本煩惱而衍生出枝末煩惱或稱隨煩惱,如忿、覆、怪、嫉、惱、害、恨、谄、诳、驕、無慚、無愧等等皆屬之。煩惱魔有內、外之分。內煩惱魔指自心由於業力的關系,而自起煩惱,令自心動蕩不安,因而廢修道業,乃至放棄修行。外煩惱魔指的即是天魔,令人於修行中起種種煩惱而中斷修行。
五蘊魔——從身心五蘊突然而起的種種劇烈現象,如:急遽的冷、熱、寒、溫,乃至於起種種生理上的苦惱,如饑、渴、痛、癢,甚至失眠或睡不安穩等等。這些在五蘊身心上猝然而起的種種現象,能令人錯愕、驚惶、恐懼、散亂乃至廢修道業,破壞修行,所以稱為五蘊魔。
死魔——死魔之義為能斷人命:這個死魔是真正可以令人命斷,而不是單指斷慧命的抽象意義。人若死亡,就不可能再繼續修行,因此,以此意義而言,死魔在斷人之身命的同時,也是在阻斷人的慧命。
天魔——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最上面一層他化自在天,為欲界之第六天,在此第六天之上有個魔天,其天主名為波旬,是欲界的魔王。他的眷屬稱為魔眷屬,或是魔子、魔女、魔民。這些魔子、魔民在魔王波旬的領導下,到處破壞、擾亂世人修行,所以稱之為魔。
以上介紹最常見的四魔
㈡三魔
接著講第二類魔:三魔。三魔是指
善知識魔、三昧魔、菩提心魔。分別說明如下:
善知識魔——善知識魔有兩種意義:修行人悭吝於法,不肯教人,即是善知識魔之所為。吝法的果報是障菩提,令人不願意為眾生之善知識,故稱善知識魔。為何不願意為眾生之善知識呢?因為當眾生之善知識是相當辛苦、麻煩的,不但要花很多時間、精力來教導眾生,同時另一方面也占用了自己很多的修行時間。魔本身會化作種種的偽善知識,或利用惡心人或業重之人,使他成為偽善知識,來誤導修行人。例如他可以化成佛、菩薩或大修行人讓你誤以為他是真正的佛、菩薩,或令你對惡人所成的偽善知識,誤以為真的是佛菩薩再來或佛菩薩化身或現身,而對他言聽計從,拳拳服膺,因而誘惑你走向歧路、險道、絕道,故稱為善知識魔。
三昧魔——三昧之義為定慧等持。三昧魔指魔以種種方便,令修行人貪著自身所得的禅定,得少為足,不願意再往上求進,而障礙了無上菩提。這是比較抽象方面的意義,具體方面而言,是指當行者在修禅定時,其心得定。然而由於惰性的原理(人皆有惰性):心一旦定下來之後,就不想動,甚至也不想聽見別人大聲講話或任何聲音——任何音聲或動亂之相對他都會引起很大的煩惱,這是修定時很正常的現象,因其心已很寂止,遠離一切作為,從而起貪墮之性,貪愛現狀不願更修向上之妙行,當然更遑論求菩提、度眾生了;由此貪執,其結果就等於退失菩提心。此時他一心只想就這樣一直坐下去,享受現境,不求上進——這種現象即是貪禅定中的覺受或貪著禅味的表現:因為坐得好的時候,身心會覺得很安定、舒服,即所謂禅定之樂。然而如果只是貪著一時的禅定樂受,而劃地自限,不再求增上,亦不願利益眾生,即是所謂沉空滯寂;如此便是為魔所趁,而遭受三昧魔之魔事。此時若能實時覺知,放棄貪著,而且自提醒追求無上菩提的本願,魔事即除。
菩提心魔——即是會令行者退墮菩提心之魔事:對於欲求無上菩提的行者,此魔常會令他退而滿足於其它權教菩薩道;若是權教菩薩道行者,魔便令他退墮為追求二乘道;若是二乘行者,便令他退墮而行於外道、或凡夫境界。這些都是菩提心魔之所為,行者若能及時覺知、並忏悔業障,魔事即除。
以上所講為三魔,接著講十魔。
㈢十魔
十魔出於華嚴經,與上面所說過的大同小異。而剛才所提及的三魔(善知識魔、三昧魔及菩提心魔)就是華嚴經十魔中的最後三項:茲迤於後:
蘊魔——也就是五蘊魔;請參閱前游。
煩惱魔——與前面所游同,請參閱。
業魔——此魔為能令行人妄造種種惡業者。
心魔——這是指魔已入於行者之心,令其起極為驕慢之心,認為自己道行很高,超出一切人,有些因而自號金剛上師、無上師等,甚至自言比佛還高,言:過去佛已去(不管用了)未來佛還未下生,而他就是現在佛,所以現在他最大,乃至公然自言比釋迦牟尼佛還要尊貴,比金剛上師還要上師,所以自號無上。在台北街頭常常看到皈依XX無上師。這些愚癡人都已成魔子、魔民、魔眷,如此無知,如此容易受蠱惑,實在非常可憐。
死魔——此魔因能斷修行人之命,故可令我們一切所修到此為止,來世就只有再從頭來過。其道理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若中途停下來,而想再繼續上路時,則必須重新發動一次;倘若停留得太久了,則還得再行暖車才行。所以能多活一天多修行一天,是非常好的事。
天魔——天魔前面會經提過,指六欲天上的波旬。六欲天屬欲界天,在欲界的上層是色界,摩酰首羅天是色界的最高天,其天王也會化作魔王;所以魔王有兩個,一個欲界天的,一個色界天的。摩酰首羅天有如警備總部,欲界天則有如警察總局,一重一重的關卡——修得越高就有更高層次的魔來考驗你,留難你。我們先繼續往下講,再回頭來說明魔為何要障礙人修行。
善根魔——這是指由於執著自己修行所成就的一些善根,因而自以為很了不得。譬如自己對三寶的信心,乃至誦經、念經、修法、打坐等都很精進,而且也得到一些定力及慧解,覺得自己五善根已經很強,因而起了慢心,如是即將受善根魔之所趁,而退失善根。
三昧魔——此同前迤三魔之第二項,請參閱。
善知識魔——此同前迤三魔之第一項,請參閱。
菩提法智魔——此與前迤三魔之第三項,菩提心魔含義一樣,請參閱。
   
講完廣義的魔之後,接著講狹義的魔。最狹義的魔特指天魔而言,其中也包括一些鬼神之屬:所謂小魔、魔民、魔子、魔孫、魔使、魔黨。鬼神若為魔所使,則亦成為魔之伴黨。天魔有魔子、魔民,為魔王所使,以成就其魔事。鬼神也有大鬼、小鬼、大神、小神;但此處的鬼神皆是指惡鬼神而言,因為惡鬼神才會破壞人修行,善鬼神則不然,反而護人修行。
   
了解了魔的定義之後,我們知道魔業最重要的就是破壞,所以凡能破壞他人善事的,都叫做魔、或魔事,或與魔相應、以及與魔心相應。修行人不應該破壞他人的修行,更忌諱破壞他人所修的法門。破壞他人法門其惡則更甚於破壞他人修行,因為破壞法門不但障礙那人修行,更令無量人不再能夠修行,故其惡更大。在中國,佛教大致分成十個宗派,有些人就依於自己的分別愛憎,而批評其它的宗派,說自己這一宗最好,其它各宗都不好;或說現在的人學佛一定要修我們這一宗,才可能成就。這種說法,可說足犯了菩薩戒中的自贊毀他,並且一竿子打盡,破壞如來法,令根器不同的眾生莫知所從,乃至疑法、謗法,或覺得無法可修;眾生若無法可修則墮於生死,若疑謗如來正法,則墮地獄,這是令人相當懊喪的事。佛很辛苦地以大智慧、大慈悲建立無量無上正法幢,攝受、利安一切眾生,而末法時期的眾生卻基於自己的妄想分別而起愛憎,雖然表面上名為弘揚自宗,而實際上卻無知地在作種種破壞正法之事,所以現在的法便越來越少了,實為末法時期佛弟子自造魔業所致。破壞正法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破壞信根,讓你對正法生不信,不信就無法起修——眾生若不修行,則此生是自來受苦一遭。
接著,講魔事的主要現象。
3
、魔事的現象
一、共修時的魔事
   
修行人發生魔事時會有那些現象出現呢?這可分自修與共修兩種情況來講。第一種情況是在共修方面,共修的時候發生魔事就是道場魔事。道場魔事通常有:
1
、兩言斗亂——
   
道場要起魔事,常常都是先有兩言斗亂。兩言是指挑撥離間,這裡講講、那裡講講。某甲向你抱怨某乙之事,然後你就好心地去暗示或告知某乙,要他小心點,因為有人在抱怨他。接著某乙便向你深入追問,於是你就干脆合盤托出;某乙聽了之後勃然大怒,一定要找某甲理論、並要與你對質。最糟糕的莫過於對質;縱使沒有兩造對質,則心裡也會暗中懷恨,從此雙方不睦,這就是兩言斗亂。即使本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但由於傳話、撥弄,其中便會橫生許多枝節。所以在道場中應遵守的第一條守則——不傳話。第二條守則——不代言。不代替別人傳話,不當別人的發言人。我在台北的道場,有些弟子因皈依比較久,和我比較親近。其它弟子便由於這種情況,有時會請他們代為向師父禀明某些事情;或於法上有疑問的,也會請他們代向師父請示解決的方法。那些受委托而當代言人的來找我時,全都被我訓斥一頓。我都對他們說:同是皈依弟子,有事可以自己來問,不須人代勞。沒有人有特權,而壟斷接近師父之路。又修行須是自家的事,於法有疑,須自己問,不能由人代問。更何況代問之後,傳言常有誤差,反而壞事。此外我也常和別的弟子講,你們不要害別人被罵。還有,這種代言之事,也常造成很多嚴重的問題。譬如:諸代言人會慢慢形成一個核心,包住師父,外面的人打不進來,裡面的人也攻不出去,而師父呢?則被困死在裡面。甚至於有人要跟師父講幾句話,也要經過好幾重的代言人的關卡,到後來師父變成有如黑手黨的頭子一般——難得見上一面。這種情形在道場裡很常見,敝端很多。所以一般人要跟師父或是老和尚講幾句話,常要排很久很久的隊,而且也不見得排得上。在很多年前,我熟知一位相當有名的習禅之士,只是緣悭一面。有一回我從美返台,只能停留兩個星期,於是趁機打電話去想拜見他。結果接電話的人說要先登記。我問要等多久才能見到呢?她回說大約要三、四個星期。我一聽,要這麼久!比在美國看醫生還要難等。我連忙對她說:可是我在台灣總共才待兩個星期,而且也已經過了好幾天了,因此我總共在台時間還不到兩個星期。對方馬上接著說:那沒有辦法呀!我們佛教是講『緣』的。言下之意是說我和那位先生無緣。(我那時還未出家:對方也是在家大德)。當時我聞言至此:心中便馬上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此處已經參學完畢。而從那以後,這件事便成我建立道場、處眾的一大借鑒。我之所以要提出這一段因緣,主要是想說明善知識如何調教他身邊的人,教他們怎麼待人,而樹立其道場的道風,就等於代表了他。所以為佛弟子待人應審慎有禮,不要讓他人有話說:XX法師的弟子就是這個樣子,觀其弟子知其師。

2、僧眾不和合——
   
道場魔事的另一現象是眾不和合。斗亂之後當然就不可能和合。和合這兩個字的組合是很妙的:第一個和是和平的和;第二個合是合在一起的合,合作的合。正因為和平相處,所以能夠合在一起。同性相近為和合;不同性、不相近就產生排斥,於是便不能和合在一起。如果各執己見就不能和合。眾不和合所產生的魔事有兩種:㈠說者與聽者之間不和合。這最主要的是指師與弟子之間,或是領導者與被領導之間,不能和合。㈡同修之間或是平輩之間不和合。簡言之,第一種是上與下不和合,第二種是平輩之間互不和合。這兩種不合,就會導致道場四分五裂,無法共修。處在那種道場裡將是件極難過的事,令人覺得很不安穩。

3、道場離散——
   
道場魔事的第三種現象為道場離散。因為兩言、斗亂、不和合,道場自然就會分崩離析。道場離散,即令眾生修行無所依附,不論在家或出家,都將無所適從。

4、不正修行——
   
道場魔事的第四種現象為不正修行。這是由於道場中的修行攝受邪法。在大乘佛教裡有一部很重要的經——勝鬉夫人獅子吼經。在此經裡,勝鬉夫人發了十個大願,其中之一即是:攝受正法,她發誓願言:“願從今世始,生生世世皆得攝受正法”。但是末法時期的眾生很多都是在攝受邪法,而不自知;這都是末法時期魔強法弱所產生的魔事,十分普遍。

二、自修時的魔事
   
講完道場魔事,接著講自修方面發生魔事的現象。自修時的魔事,其現象有:自與同修不睦——由於種種業障現前,而與道場中的同修不能和睦相處,因而引發魔障。遠離道場——不合之後,常常就會更進一步產生遠離道場之心,不歡喜再到道場共修。一旦不再去道場,即和合破,魔事成就。這其中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跟同修中的某一個人處得不愉快;有時是師父講了他一句話:堅執、老大不高興,就不再去了。要令他再來道場是很難的,甚至百般討好、種種勸說,也留他不住。平常同修相處甚歡,可是一旦有相違,很容易就會馬上反目成仇,而且此仇彷佛深如大海,不共戴天一般。當今道場中這樣的魔事屢見不鮮。所以末法時期修行實在很難,障難重重。
   
個人魔相——個人自修時,如在坐禅、念佛、修法或念經時,有種種的現象發生。若不善處理,或不正知見,便會引發魔事。有那些現象呢?如:
  
㈠於修行中產生不尋常的見、聞、覺、知種種境界(例如在修行中看到甚麼、聽到甚麼、覺知甚麼、以及產生種種覺受等等)而生起貪愛之心,貪愛如是境界:不但貪愛,而且還起執著;不但執著,還妄想分別以為自己已經悟道或得道了。現今有些人自稱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自稱得初地、二地、三地等菩薩位。甚至宣稱他前世是哪一位大法師、或是哪一尊菩薩乘願再來的,如是自說,乃至說他。或自言打坐入定時,觀見你前世是他的弟子,或說你前世是修某種法門與他是同修、或是他弟子等等。像這些魔相所產生的诳語,雖足以欺诳某些無知之人,令他深信不疑,然而卻騙不過內行人。比如變戲法,若看得出他是在玩變戲法,他就沒戲唱了。可是若看不出來,便會被他遷著鼻子跑,乃至於對他服服貼貼,奉獻一切。一旦被欺诳到這種地步,就很可憐了。附及,剛才提到,於修行中產生一些善境界,而自以為是見道、悟道或自稱見性,光是這樣,就已犯下了大妄語之罪。大妄語的種種現象,佛在五戒相經的不妄語條中,講得非常詳細,有心正修行之人當細讀之。所謂犯大妄語,即是未證說證、未得說得,也就是說在修行聖道方面,自己沒有證道、證理而說已證,沒有得道、得禅、得三昧等而說已得。無論於聲聞道初果乃至四果或菩薩道中的三賢十聖位,甚或於入定、證初禅、二禅等四禅八定,甚至於親見佛、菩薩、天神,或蒙佛菩薩等開示、親授法門,如是種種境界,倘若實無而說有,就是犯了大妄語罪。話說回來,這種修行的境界即使是已證有,也不宜到處渲染,或公開張揚,希冀得人贊歎、欽敬,乃至冀得名聞利養,否則就很容易為魔所乘而轉佛事為魔事。眾生得魔事有三種情況:
   
一、為魔所乘
   
二、為魔所壞
   
三、為魔所用
   
為魔所乘是原本修得很好,然一不小心,偶然松懈或放逸,即被魔乘虛而入,因而造成魔事。為魔所壞的情況是當你最虛弱、修行現出大漏洞之時,就會為魔所破壞。而最糟糕的一種則是為魔所用;這指的是魔來附體。魔來附體的情形又有兩種:
魔在外跟隨你左右。魔入你心。一旦遭魔入心,則很快便會與魔合而為一,到那時,開口所言皆是魔語,自己即使覺知,也無能為力。如果是魔在外面,則成為魔所使,魔指使你作什麼,你就作什麼。有些人有幻聽,和這種情況有些類似。但幻聽通常是小鬼或小神的捉弄罷了。真正的大鬼、大神、惡鬼、惡神是來壞人修行的,他們若無足夠的神力或鬼力,也不能破壞你;因為修行人若修得對,通常都會有護法神常隨左右,但須常常謹言慎行,切莫放逸、偏失正念。若心放逸,而失正念,就如同露出破綻一般,魔便得以乘虛而入。到這個時候即使護法想救你也無法可施了!因為追根究底,那個破綻是你自己漏出來的,因此只能責備自己。
  
以上講的是指於修行中見到善境界,產生貪愛執著,而成魔事。接下來講第二種個人魔相:二見到惡境界、或是生病,而起恐懼,因而退失道心,不敢繼續修行,這也是個人的一大魔事。有的人於打坐時,聽到什麼或看到什麼丑惡的東西:心生害怕就不敢再坐;有的修行邪法,妄想能即刻開悟,常常一坐就天旋地轉等等,這些都是個人魔事的現象。
    *    *    *    *    *    *    *
   
現在總括來復習一下,所謂魔障就是天魔、或惡鬼神為魔所使,乃至怨親債主現身來障礙修行。怨親債主為何要來障礙你?是因為你以前虧欠他,而你現在得到修行的因緣,很可能就此解脫,於是他就討不到債了,所以趕來障礙你、留難你,讓你跑不掉;就好像快過年的時候,米店、油店、菜市場及雜貨店的人全都來要賬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鬼神障。鬼神為何要來障人修行?其動機與魔障類似,但有差別。鬼神之類如媽祖、還有什麼公、什麼媽、什麼爺、什麼將軍之類,其實都是欲界中地居天的鬼神,他們雖能飛行,但主要還是棲息於地面上。天界則不同,天人是棲息在天上的。另外常聽到的天龍、夜叉等多數也是棲息於地上或河海之中。這些鬼神之所以要障人修行的最主要原因是嫉妒——一般惡心眾生,看到人修行時,不是歡喜、贊歎,而是眼紅、瞋嫉。至於魔為何要壞人修行,因為我們欲界眾生都是在欲界第六天之下,為魔所統屬,屬於他的治下之民,你若修行,就極可能超生淨土:姑不論其它,你只要一入初禅,你在整個眾生界的地位就超過了欲界魔王波旬,因為得證初禅就出離了欲界,達到色界,而色界是在欲界之上的,因此你若能證得禅定,就已超越了他。這對他而言可說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因為他的治下之民卻跑到他的頭上去,所以他一定要設法來破壞你修行,尤其你若是修禅定解脫的,則更要阻撓你。再換句話說,若你修行成就,得到解脫,離此欲界而去,他的眷屬便減少了,他的勢力也減少了。是故,你要想移民到色界去,沒那麼簡單,須得通過他那一關。魔王有如黑社會頭子一般,你一旦入了黑黨而想要脫黨,即是叛黨。只要他吆喝一聲來人啊!拿下去!你就無可遁逃之處。同樣的,對魔王而言,你一開始修行,就是有意要脫離他的掌握,於是他就會派一群魔子魔民來破壞你,使你遭遇重重磨難。因為如果大家都修行而從欲界移民走了,他如何還能稱王呢?他的眷屬減少就代表他的勢力減小。由此看來,其實我們現今都在魔的治下苟且圖生,隨順種種魔業,以此輪轉不息。
4
、分辨魔障與業障
至於魔障與業障,如何分辨呢?
   
第一、如果某些異常狀況忽然而來,又忽然而去;說不出究竟什麼原因,即使能真正說出原因,也都是穿鑿附會。譬如:於修行時,忽然得一場大病,而且是急性病須看急診;但說也奇怪,等到了醫院,醫生一檢查,卻又查不到任何病狀,而說你沒事,休息一陣子就好;這就是魔障。這是指身體上的病,至於心理上的病是指:事先沒有什麼征兆,就忽然大怒起來,暴跳如雷,令你因太激動而無法修行,諸如此類無原因可尋、離奇異常之事,令人廢修道業,都叫做魔障。倘若生氣的現象和生氣的原因很正常可解,而且比較理性且溫和,但在事情發生後也會障礙修行,那就是業障而不是魔障。有人因有某些特殊業障,會感得某些特殊煩惱因緣來令他自己生氣、嫉妒、或疑謗佛法等,這就是業障;業障皆是無始以來自己所造之業而致。但魔障就不是這樣。以生病來說,魔障是忽然得病;如果會好,不用看醫生也不用吃藥它就好了,因為魔已經達成他要打擾、打斷你修行的目的。而且若是魔障病,醫生也看不出是什麼毛病,他會說你根本就沒病,不管是照X光、驗血、驗尿、斷層掃描也好,也都找不出毛病,最後醫生只好跟你說沒病,講你回去。
   
第二、魔障多是沒來由的,說不出什麼原因,行者多不自覺又不能自己。當情況發生時,你無法掌控自己而起大瞋、大喜、甚至大悲。但這個大悲不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這是指忽然之間感到極其悲傷而涕泗滂沱,不知其中道理的人,還以為自己修行的境界很好、對法生大感動。這也是魔相之一。
   
第三、魔障多來勢猛烈。
   
第四、魔障震撼力很強。往往連其余威及副作用也都很大。
   
第五、若不修行便安然無事,一開始修行就出毛病。這很明顯地,擺明的就是不讓你修行;這就是魔障,但有時也是業障所致。
5
、魔事之起因
下面所要談的亦是相當重要的項目。什麼樣的人容易遭遇魔事呢?
   
一、心不正者。所謂邪心學佛,這是指為了與人爭勝而修學。例如見別人在看楞嚴經,自己也趕快看。看別人在念某部經,他也趕快念,恐落人後,或只求勝過他人。另外還有為求虛名、利益、權勢而學佛。譬如:道場裡面有很多職位,他來學佛是一心為了要得到其中的某些頭銜及地位。甚至還有為求供養、恭敬而來者。關於供養這一項,佛制只有出家眾才能受人供養,否則即不如法。你既要受人供養,即應出家才能成為眾生真正的福田,堪受供養。因此,若專業修行,為求如法,還是出家較好。如果沒有出家而受佛弟子供養,佛經裡面稱為賊住。
   
二、發心不正。剛才講的是心不正而學佛,即本心不正。現在講第二種:發心不正。以貪愛心而學佛,例如貪愛神通、或其它種種境界、以及想要起靈、與鬼神溝通、令神靈附體等等,這些發心不正而學佛者,多會有魔事。
   
三、業障重者。業障重的人會多魔事,這種人往往不修行還好,越修反而越糟。他稍微修行便業障現前,若再進一步深入修行則起魔障。業障只是令人稍微受挫,魔障則能把你整個毀掉,毀滅你的善根、慧命、菩提心乃至名譽。學佛修行不依佛所教,卻修種種邪行,不但令眾生看了瞋惱,同時也壞了自己的名譽。譬如:一個很有修行的人,突然魔障現前,大發雷霆,當眾拍桌子、摔杯子,乃至於大聲地對人嘶吼,如此他豈不聲名掃地?諸如此類之事一旦發生,尤其是老中(中國人)圈子裡傳話特別快,不消多久,全城的人都知道了。

6、引發特殊情狀的魔
   
接著再談魔的種類,除了前面所舉的幾種之外,還有幾種引發特殊情狀的魔。譬如令人無故或因細故而生瞋的為瞋魔令人平白無故歡喜雀躍不置,常忍不住自己一直暗笑的叫喜魔。讓人無因而生悲哀不止的為悲魔。喜魔會讓人誤以為是法喜充滿。悲魔會讓人誤以為是充滿悲心,而事實上都不是。此外還有憂魔、煩惱魔、悔魔等。悔魔是讓人想到過去所做的錯事而不斷懊悔、自怨自艾;後悔已往過錯本是好的,但若只是徒自怨艾,無力自持繼續修行,則成魔事。悔魔即是這樣,令人光是悔恨,卻無心做任何事,乃至無心修行。還有一種是睡魔:一修行就令你想睡;一念經就打哈欠,一聽經眼皮就沉重起來。台上的師父看你坐在那裡頻頻點頭,還以為你很贊同、很認真在聽的樣子。至於習禅靜坐時,睡魔一來,不但在坐中睡著了,連下坐了還繼續睡,而且睡得更久。本來修行應該是越修越好:心越明,睡眠越減少。遭睡魔者卻是越修睡越多。佛在遺教經裡說:汝等諸比丘,應少睡眠,不應以睡眠故,而令一生空過也。睡覺時就如同死人一般,什麼善事也無法做。倘若你說你睡覺時也在修行,那我們可要贊歎你的修行好,有功夫!以前我在准備考高中的時候,有位同學很喜歡說大話,我們便封他一個博士的綽號。有一回大家一起讀書,過沒多久聽見他手上的書落地的聲音,只見他老兄馬上醒過來搶聲道:我是在做實驗,看須要多久時間我才會睡著。(這種實驗對考試有用嗎?)此外,又有斷滅魔。此魔可以令人信受斷滅見——一切都成斷滅——不信因果:認為一切無因、無果;善因不會有善果,惡因也不會有惡果——一切皆空,一切皆悉斷滅,一了百了。乃至於長壽、短壽都一樣,多活幾年、少活幾年也是一樣。這便是斷滅魔,是為一切魔中之最惡者。
   
其次,還有貪魔。貪魔會令人貪愛種種境界。有人曾來問我說,他一念阿彌陀佛,面前就會有個長得很漂亮的女孩子,而且是一絲不掛的。他問我要怎麼辦?如果那樣還念什麼佛?他等於是在念那個裸女嘛!而不是在念佛。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必須要忏悔自心無始以來無明貪愛顛倒熾盛;若至誠懇切禮佛忏悔,即可解此魔事。
剛才講的是魔障,現在來談業障。
丁、業障
1
、業障的症狀
如何是業障?業障的症狀又是如何?
   
一、業障極重之人,常全身是病,幾乎從頭到腳都有問題,若如此,便是過去世的業太重所致。
   
二、業障與魔障有個共同點,即是醫生檢查不出病因。而其相異之處為:以業障來說,醫生雖檢查無病,但他實有病,只是世間的醫學,不論中西醫,都無法檢查出來而已,這便是業障病。至於魔障病,則是醫生檢查結果是無病,而實際上亦無病。然而,雖說無病,卻現有病,且極其受苦。如此一來,常很可能被別人誤解成裝病,而不容易受人諒解。
   
三、昏沉。業障重則常多昏沉,順順無生氣。
   
四、掉舉。業障重之人學佛之後,很不容易平靜下來,而且常易興奮,不能自己。
   
五、散亂。業障重者:心很容易散亂,不易集中精神。例如修數息法,從一數到十,他都很難作到,也許偶而能一、兩次達成!其實數息法從一數到十,我們每人從小就會了,且又不用思考、亦不須邏輯推理、也無善惡之分辨,可說是最簡單不過,然而當盤腿靜坐時,許多人就是數不來。這就是因為無明業障,障住了本心之明的緣故,好像被一團大霧籠罩住了,故每次數著數著,就如在大霧中迷失一般而忘失了。
   
六、失念。業障重則心容易失去正念。
   
七、妄想。業障重之人:心容易有妄念,胡思亂想。這是比較輕的業障。

2、業障與魔障的區別
再進一步講業障和魔障的區別所在:
   
一、業障是內在的業因,魔障是外來的。然究其實,皆是裡應外合。正因你心裡有毛病,如有內奸,於是才裡應外合而成其魔事。
   
二、魔障是由業障而生起的,故業障實是魔障之因:基本上來說,如果沒有業障,也就不會有魔障。
   
三、因魔障而起之事件比較大且猛烈;因業障所生者則強度較小。
   
四、魔障是醫生查不出病症而實在也是沒有病,但是你自已卻覺得有病,這是一種假病真受苦。而業障則是醫生說你沒病,但實在是有病,這是一種真病真受苦。
   
五、業障通常只是自己個人遭破壞,但魔障則會因你而連他人也會遭到破壞,乃至於令自他皆淪為魔之眷屬、或為魔所使、為魔所用。一旦進一步而天魔入心,就會牽累一大票人,無數的人都隨之而成魔子魔孫。
一般而言,小修行之人所遭受的是業障,大修行的人方遭魔障。所以一般人發生魔障的情況較少,大都是業障較多。因為沒有幾分道力或修行的人,還用不著魔來壞你,你自己的業障就足夠把你自己障得死死的了。

戊、魔障的真義

接著我們再來透視魔障其真實、究竟的意義。魔障最主要的功用是留難——不讓你很快就能達到目的。易而言之,魔障等於是在為眾生成佛作篩選的工作:魔王有如主考官,考驗佛道之應考人,看你能不能通過他這一關。若以此觀點來看,魔實是佛法的守護者,佛道的把關者:他不讓惡心、愚癡、亂心、雜染心、亂七八糟、破銅爛鐵的人都能成佛。如果沒有魔來扮黑臉、作如此嚴苛的阻礙,大家不都馬上免試成佛了嗎?為了令佛法不為惡人所用,凡是惡心、輕心、慢心、煩惱心重的人,無論如何都無法得菩提。唯有真正斷除煩惱的人、離貪染的人、具大悲心、開大智慧的人,才能夠格成就菩提。所以魔考等於是考菩薩一樣,也等於是修行的驗收。在此,舉一句經論上的話: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此義為:魔界是真如,佛界也是真如,而這真如只有一個,並無兩個。真言密教中亦言摩酰首羅天與大自在天,同時是佛教大護法,也現為魔王。故知魔及魔王是以另一種方式(負面的方式)來護持正法,淨化佛法。

己、魔障的對治
接著講魔障的對治,如果發生了魔障應如何處理?
一、覺知魔事
   
魔事發生後,如果能覺知此為魔事,常常魔事也就很快消失了。譬如兩個人無緣無故吵得不可開交。其中一人猛然想到:這是魔事!因為實在也沒什麼可吵的;而我之所以會這麼氣恨他,完全是魔之所為,而不是我想要如此,更非他之過。當一覺知到此,就立刻不怪對方,於是很快就可和好,魔事也就過去了。覺知魔事這一點非常的重要,因為在修行道上,諸如此類之事真是屢見不鮮。
二、深心忏悔
   
如果發生了魔事,自己定要忏悔,不要怪魔,也不要怪任何人,是自己障重才會有魔事發生。譬如打坐、念佛看到男子、女人這種事情,就要馬上忏悔。忏悔什麼呢?要真誠忏悔無始劫來自己貪愛男女之事。因為你自心貪愛的關系,才會感得這種魔境出現。若能一念生真慚愧、忏悔之心,魔事便能破除百分之九十以上,而行者當然也就不會為魔所使而造魔業。
三、修法悔過
   
行者除了忏悔之外,還須修法悔過。忏悔是當下一念生慚愧忏悔之心,這是理忏。接著更要作事忏,即是應禮佛忏悔,誦經修法回向。例如於三個月中禮佛若干千拜或萬拜,念地藏經或金剛經等三百遍等。此即是事忏。理事必須並修,忏悔方易得清淨圓滿,業障易得消除,魔障易退,並非如一般所說的只要罪從心起將心忏就可完事。
四、正信發心
   
學佛必須正信發心。何謂正信發心?即是:為了要斷煩惱、求菩提而發心修學佛法;不是為了求世間的榮華富貴、名位利益、恭敬、供養、權勢等等而修行佛法。若真如此,就不會有魔事發生。
五、如法修行
   
在正信發心之後,還須如法修行。這樣就更具體、更切要,到底有無如法修行,明眼人一望即知。如法修行的項目如下:
    1
、循規蹈矩,依教奉行——佛怎麼說,你就怎麼修,不要跟佛唱反調。你若跟佛唱反調,例如你說佛所講的已經過時了,或說佛講得沒有根據、沒有證據,那就糟了,豈非表示你比佛還厲害?
    2
、不自作主張、師心自用——現在有些人提倡:如來所制戒法,其中許多已經不合時代,須要修改一下。或有人說戒律中有些也不太健康,例如過午不食,應該把它廢除掉,免得佛弟子受了戒,又不能持,十分為難;若加以修改之後,大家都能持,豈不善哉?這就是自作主張;自作主張本身就是一大魔事。如果眾生真的這麼做——修改如來戒律——如來正法就馬上宣布滅亡。但很不幸的,目下在大乘佛法裡,這種論調呼聲極高,連南傳佛教中也有這種呼聲。有一回南傳僧眾到佛光山去開會,就會經發表論文,提議修改戒法。這種風氣實在不可長。身為佛弟子,我們應如法學法、如法持法、如法修法,一切都要如法。若如法修學,則法本上怎麼寫,你就怎麼修,不可節略,也不能妄自改動。這樣看似簡單,其實是在修不壞法,意即不破壞法或不壞法相。佛弟子若如法修行,就能遠離魔事,不為魔事所壞。
六、發大菩提心
   
發大菩提心能對治魔事。你若真正發大菩提心,為度眾生而修行,就不會有魔事發生。
    *    *    *    *    *    *    *
   
最後,再總結一下魔事在當今末法時期的現象,這可分為道場與個人兩種情形來說。
   
一、在道場方面,若發生魔事,常會令整個道場分崩離析、亂七八糟。在家二眾同修之間常常仇目相對,互相诋毀,同時也毀謗三寶。
   
二、在個人方面。因為修行反而搞得眾叛親離,乃至妻離子散,如離婚等。自己學了佛,配偶不肯學佛,互相不能妥協、不能調適而導致離婚。另外還有貪著熾盛、堅固執著、精神失常、失心顛狂、口出狂妄之語,譏毀三寶,不願如法修行等等,以及受了戒之後卻破戒、毀犯,凡此種種,皆是當今修行人的魔事。又,有的人為了名稱、恭敬而去受戒。譬如說:受了菩薩戒的,到處碰到人,就秀出他的戒巴,你看我手上這裡!當別人問那是什麼?他馬上很神氣的回說:戒巴呀!甚至為了得別人的恭敬而打坐、念經等等。這得恭敬一法果然非常厲害。因為眾生最受用的,就是得到別人的敬仰,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受他人輕蔑。眾生一切所求、所作,不論是作學問、或經營事業乃至種種方面,都難免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稱許、贊歎、敬佩、乃至崇拜,不論是來自朋友的、社會上的、或家人的。所以眾生的一切作為,世間乃至出世間,常常都是為了得人稱贊、敬佩。然而,這個恭敬,其實就是名利心的演化及具體化。關於這一點,我個人會有一個很深切的體會。我大學畢業試教之後服預備軍官役,位階是少尉,是政戰總隊的翻譯官兼新聞官。有一次到基隆港去領一批從金門運回來的通訊器材,當時是坐著吉普車去的,由一位老士官開車,我坐在駕駛座旁,後面坐一位技師。途中經過很多座橋梁,橋上都有士兵或憲兵守衛,當守衛遠遠看到吉普車過來,前面坐著少尉軍官,就馬上兩只腳後跟用力一靠——扣的一聲,成立正之姿,所持的槍也很有勁地往身上一靠,並同時對我行注目禮,我猶記得當下那一剎那的感覺,真是好消受、好舒服!從那一刻起,我也才了解到為何從古至今,我們中國兩干多年來,君臨天下的皇帝都一直要臣民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那個儀節古時稱為山呼),那個中的滋味一定是萬分過瘾。其實我那時充其量只不過是聽到一個士兵扣的一聲而已,就已經不由自主地覺得,爽極了!(請恕我粗語——但非如此,實難表達個中滋味)更何況是無數的眾人齊聲對你高喊萬歲、萬歲、萬萬歲,而後一致頂禮膜拜,那種受用必定是大得不可想象。所以能得到他人或眾人恭敬真是太好、太美了!難怪這一切世間的人都無法抵敵其誘惑力。
   
關於魔事就講到這裡為止。有問題的,現在可以發問。
庚、隨機答問
許生:師父,我以前去查經班時,常愛發問,後來問得不受他們歡迎,我就不去了。請問師父,經裡提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到底有沒有這一回事兒?因為學佛的過程是這麼的難。
師父:那叫名字成佛,並非究竟成佛。成佛有很多層次,於理上來說,眾生皆佛,本來是佛,這是名字是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處立地成佛是說此時你一念心與佛心相應,但這並非真正成了佛。真正的成佛一定須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且能夠顯大神通威力,智慧廣大,普度眾生。若剛剛才放下屠刀,業障及業習力還重得很,放下屠刀前的殺生之果報還未受報呢!
許生:師父,我常聽到盧勝彥,他在台灣很出名,他說他有神通可以看到鬼神,可以幫別人解厄。這是修福所得到的最後境界嗎?
師父:他在全世界都出名,不是只有在台灣出名而已。這不是我個人的看法,依佛經看,這應算是他修行的魔事。舉一個例子,可能你們還不知道,他把佛菩薩的雕像,佛頭弄掉後,換成他自己的頭相,並做成銅像,讓信徒請回去供養,一尊一萬元美金,可真利多。
陳生:請問師父,修行地藏法門與對治業障、魔障的關系為何?
師父:地藏法門是對治業障的,但卻不是直接對治魔障的。直接對治魔障還要有更高的法。甚至若要究竟對治魔障,則必須修金剛降伏法,坐金剛菩提坐,破四魔。地藏法門是破業障,業障一破,魔障便不得生,所以我要你們努力修行地藏法門,理由在此。基礎打得穩,向上就好修多了。
陳生:師父剛才講的業障中,談到實有病,但是醫生查不出來。以這個觀點來看,像癌症,艾滋病這一類,有沒有包括在業障病裡面?
師父:包括在裡面。像癌症、艾滋病這些病的症狀,雖然醫生可以查出來是有病,但他也仍不知是什麼原因令人致病,而且至今也還不能完全治愈。這些病,世間醫生不能治,唯有佛如來能治,因為都是業障病。
陳生:師父,這個病算是小業障嗎?
師父:不能說是小障,但也還沒有大到能完全障住菩提。業障能令人纏綿病楊,魔障則令人痛苦得死去活來:在身體上令你大病、受大苦;在心理上則能令讓你精神錯亂。台灣現在有這種現象的裉多。
陳生:魔障除了加諸個人之外,還會加諸整個家庭及環境嗎?
師父:不要說別的,只要一個人發瘋,全家都不能正常生活了。不過,有時卻因此而令全家人都學佛、修善,因為到處求醫都治不好,最後只好來求佛,而且全家都皈依了佛門。
某生:自心即佛性,眾生皆有佛性,這句如何解釋?
師父:這是指究竟的意義。自心是佛,指其心性有如佛的清淨平等不動。舉如這塊白板,白板清淨平等不動,但因種種因緣,有人拿起彩色筆而畫種種形象於其上,當一畫上了種種形象之後,即轉此佛性為眾生性,然而自心本具之佛性依然不變,一如這白板不論你如何塗寫,它皆能永保其本來之清淨潔白。而且這彩筆所畫的形象也是擦得掉的(業障是滅得掉的),並且那些形象從來也沒有染污了白板的潔白。(本性永淨,未受染污,歷劫不變。)
某生:我們修道是誰在修呢?是佛性亦或是凡心呢?
師父:兩者都有。你若沒有佛性的話,你不可能成佛;而你若沒有此凡夫身心的話,你便無法起修行之用。所以由此可知,我們絕不能落於斷滅。有些人常說我只要『有心』就行了,可是有心而無行也是枉然。因此有相與無相須要互相配合,性與相皆須融通。學佛不能偏執,偏於相,就易起貪著、執著,不得解脫:偏於無相就易落斷滅。乃至偏於有,或偏於空,兩者都不對。空、有應該是合在一起,融通無礙,這樣才是真正的究竟。
林生:請教師父可不可以麻煩您把六道的層次稍微解釋一下,看我們現在是在哪一層?
師父:六道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我們是在人道。
林生:您剛才說的第六天,這是在其中哪一個層次呢?
師父:是在諸天的最下面那一層天,總的而言,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三界諸天,共九層)。諸天再上去是小乘、聲聞阿羅漢的境界,分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上面才是菩薩;再往上則是佛的境界。
某生:會聽人說基督教的教主是欲界天的天主,真有這一回事嗎?
師父:不用這樣攀緣附會。那並沒有根據,隨你怎麼說都可以.因為也不能證明。
張生:我想請問,基督教他們所講的原罪和佛教所講的業障,這兩者中間有何分別?
師父:原罪是因為別人造的業,變成你的罪;亦即,是亞當、夏娃造的業,結果變成你有罪,那其實叫做栽贓,是愚人的妄見。而業障則是你自己過去造的業,故自己所得之罪分毫不爽。而且亞當、夏娃只是個神話而已。
——
一九九一年講於美國俄亥俄州,大慧精捨
    
一九九八年初校
    
一九九九年八月五日二校於美國,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三校於美國,遍照寺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
甲、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
弟子慧甲問:
師父,弟子想請示師父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弟子自從皈依、向師父請法,修行地藏法門以來,已經存在一年多了。在這段期間,關於弟子的修行,自己覺得並沒有很多的進步,有時候,甚至覺得退步了。所以想在這裡請示師父,弟子要怎麼樣才能分別得出來自己修習地藏經,究竟是進步,還是沒有進步?是否有甚麼樣的方式,能讓弟子了解。謝謝師父。
師父答:這個問題很重要、很大,而且很不容易找到答案。因為一切修行者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程度在哪裡,對不對?在佛法中,最簡單的一種勘驗修行的方式是滿其遍數。也就是你發願修幾遍,或是師父交待你作幾遍,你就不管它橫豎,直修到那個遍數圓滿即可:然而卻須要一心一意、專心地去修,其間不產生任何懷疑。這也可以說等於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方式。以這樣的心態去做,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你不期待甚麼收獲的情形之下,而得到收獲,這樣也是很好的、很殊勝的一種修行方式;亦即是完全放棄世俗功利的想法,而以純正的信解心,一心虔敬,無所住著、勇猛地去修,向著菩提道邁進。因為菩提道邈遠,非似如是堅強信解、捨一切相、勇猛的心,則無法真實趨入。不過,像這樣的修行法,很少人能夠持久不衰。原因是一般人無所得、無所住著的般若心眼未開,故只能憑較低層次的信解力去發起精進、或依業習力去發起精進、或依對世俗之所求而發起精進;然其所依的動力之因,皆非究竟,因此其精進就易落於無常,一落入無常,於其精進之間,便有種種煩惱生起;尤其是疑煩惱,亦即:懷疑我這樣修行到底有什麼用?我到底有沒有進步?乃至忽然起疑!吔,我為什麼要這樣修行?這樣一起疑,便包含了:疑法與自疑,也以此一疑,原先的微薄的信解力便松動了;信解力一松動,精進力與專注力便大受影響;精進與專注力一減小,修行的力道或功德便越縮越小:因此,修行的實際受用也就大為減少了。故一切修行,不只是地藏法門,而是所有法門,都應依最高的信解及最勝上的般若了義心去執行,才能令行者離一切相、不著法相、世相而勇猛勤行,如此方能與無上菩提相應。不過這種依第一義谛的了義心、上達無上菩提的修法,一般人很難發起。所以我才告訴你們依照遍數、用分段發願的方式去修。滿了遍數再發願、再滿其遍數。如此到最後一次發願、滿其遍數再總和其遍數之後看看有多少。總遍數滿了就可以了,不必去深究其中所得多少?或所得為何?如此亦得與依無上心法之修行、冥相吻合、漸漸契入。
   
我現在來大致說明一下,針對地藏法門的修行,會有何種好現象發生,用以勘驗你目前的修行究竟處在何種境地。修習地藏法門所產生的效果,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一、通相持驗
   
一般人修行都好講感應,但是我們不要講感應,只能說應驗。修行地藏法門通常都會有些應驗。不只是地藏法門,所有的修行,只要你努力地去修,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應驗。所謂通相,就是大家共通的應驗,亦即指在正常狀況下,修行地藏法門多會有下面這些現象發生:
   
⑴產生法喜。這是指在你修行期間,或正在念誦之時,會有法喜產生;或是在作完一次定課之後:小中會自然生出法喜。此法喜能令人不自覺地,好像撿到金子一樣,情不自禁地面露笑容,容光煥發,精神舒暢。以產生法喜,故心中當下無苦、無有憂惱。這是修行的一大真實受用。
   
⑵產生法樂。法樂就是由於修法而產生快樂,而且令人常以修法為樂。法喜與法樂不一樣。法喜是短暫的、突然的、較猛烈的喜悅、是一種Joy,強度比較大。法樂則比較溫和、但是比較持久、綿長。法樂在層次上比法喜高,因為人若能以某事為樂,就會樂此而不疲。修行人無論修什麼法,首先得到的成果是法喜,接著若能夠產生法樂,就表示修行層次提高了。不管是念經、修法、持咒、或是念佛都是這樣,這是根本真實的受用。你若修地藏法門時常有法喜的經驗,那就表示你修地藏法門是修對了、修進去了。反之,你若於修行過程中,從來沒有嘗過法喜的滋味,那可能你修法有問題,甚至你可能修錯了:若非態度或發心上錯誤、即是方法上有誤。這個修行體驗或成果便可用來鑒定、或判斷你修法有沒有修對,甚至你念佛、持咒等有沒有做對,亦可以此來檢定。如果你修法修了半天,或念佛念了半天,結果每次都覺得索然寡味,甚至味同嚼蠟,很沒意思;那就大有問題。若越念越歡喜、越修越喜悅,那便是修對了。反之,若越修越苦惱,則一定是有問題。總而言之,越修越歡喜,歡喜到變成一種快樂,恆常的快樂,常有法樂產生,這就可以鑒定你的修法完全正確,完全沒錯,而且層次會越來越高。
   
⑶信根增長。在如法修持地藏法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信根增長了。眾生有五善根(信、進、念、定、慧),修行的目的,主要都是為了能令善根增長。倘若你發現你的信根增長,就表示你修行修對了。何謂信根增長呢?就是你對佛法或三寶產生了不思議信。不思議信意即不可思議的信心。此時,對你而言,很多道理你不必去思議,不必去推敲、分析它,你當下自然就能信得過佛的開示——這就是地藏法門的威力。淨土法門,佛在經中說是難信解門。如在阿彌陀經最後佛說: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捨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其實不但淨土法門難以信解,般若系的經典亦是難以信解。不但是經文中說此法門難以信解,連玄奘法師所譯的大般若經六百部,其中有很多品,其品目都稱為難信解品,可知般若空慧確實很難信解。但這難信解三個字包含了兩項:難信與難解。信已經夠難,解又更加難。但是你必須要在正信之後才能得到正解:沒有起正信,就無法得到正解,否則所解的多半是曲解,佛經中稱為邪解。所以修地藏法門的一個很大的益處(受用),就是能令你產生不思議信。什麼叫不思議信呢?那探討起來就很微妙了!譬如般若系中的道理,表面上可以用邏輯、理則來推衍,作種種的解說、種種的譬喻,最後令你達到結論說:這個道理我相信。譬如我們來分析空。空是什麼的?事物由於無常所以是空:以無常故空、以苦故空,以無我故空;人生或諸法因為是無常、苦、無我所以是空!佛在經中以種種方式、種種角度來解說空,於是你了解了何為,空。這是由已知之物、來作分析闡釋的結果,令你了解空的道理,從而令你相信空理,而信解諸法本空之理。若非經由如此解析,則一般人對空理很難信入,對不對?然而,很多東西經由這樣的解析、推衍,雖然大致能信能解,但到底其信心或了解還是隔了一層;也就是說,如是所得的信解,由於它基本上還是用思議的心去獲致的,因此總還有些隔膜,其信解還不能很親切。所謂思議的思是思考、議是議論,由思考和議論而得來的推論,稱為思議法,換句話說,思議法是由文字和思想來的。文字就是言說,而言說則是隨著思想而來的。言說與思想,我們都知道,它們本身都有許多局限,而且相當大:如果超越人類的語言范圍之外的東西或境界,一般凡夫就無法以言語或思想去觸及它。而這世上偏偏有很多東西,不論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有形或無形,就是無法以言語去充分描述、乃至界定其性相。例如佛法中有很多道理及境界,舉如高深的般若智能,你就無法用語言去加以確定地描述,當然也幾乎無法明確地分析它。又如悟這種境界,也一樣不是語言所能夠剖析的。在這種情況之下,語言即有時而窮,思考也一樣是有時而窮。到那個境地,便是所謂的言思路絕、或言語道斷。所以對於這類的甚深法,你已無法用凡夫的眼、耳、鼻、言、身、意來觸摸它:因為那些境界已遠遠超過我們凡夫言思的范疇了,亦即它們是聖人所行境界,或聖人所住的清淨界域。因為我們仍是具縛凡夫之身,我們憑什麼能耐而能夠去了知、感受那些聖人的境界——去感受佛菩薩清淨無染的境界?雖然如此,但也有些特殊情況存在,亦即,以禅宗的話來講,就是:若因緣成熟,一念相應之際,凡夫亦得一窺聖人之境——若人善根具足,勇猛精進修行之際,忽然一念心開、一念心清淨、一念心相應的時候,亦得親近、了知少分聖人不可思議之境。然而那種了知,卻無法說與他人的。禅語所言:不可以說與他人,就是無法用言語同他人解說或溝通的意思;亦即是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境界,亦即是離言思的境界,離於言語與思惟的境界。再簡單一句話講,也就是維摩诘經裡所講的不可思議的境界。華嚴經的境界也同樣是不可思議境界,如普賢菩薩行願品,即是入不可思議境界之門徑。所以這一切經講到這甚深法時,都是通的。甚深法如此深奧,一般凡夫何德何能,憑什麼得以契入呢?實在也沒有其它辦法,唯一的辦法,只有實實在在、不事凡外邪小言說戲論、勇猛精進地修其究竟一乘離言說之行。爾後,功熟障消,有朝一日,忽然一念心開,即得契入法界,如來不可思議境界。而所謂的忽然也不是說從空而降,當然是積集你長久精勤修行的道力才能夠有的。所以最好的修行態度,是你先把目標確定了,而這個目標最好是最高的,也就是所謂的無上菩提。設定了最高的目標,發了無上菩提心以後,然後老老實實地從最基層開始,一步一腳印地努力,不問收獲,只問耕耘,如是離於凡夫言思境界、老老實實地修行,無所計較,不計成敗、得失,乃至不計苦樂,醞勉精勤,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有朝一日忽然水到渠成。在這期間,就好像我們在拜大悲忏一樣,大悲心陀羅尼經裡面觀世音菩薩說:誦持大悲心陀羅尼(大悲神咒)有種種功德,你一定能夠如何如何,如果不是這樣,我誓不成正覺,惟除不善及有少疑者。如果有懷疑,就不能成就。不過,大悲心陀羅尼法講起來,層次比較高一點,因為它有這最基本的要求:你必須先要具備這樣的資格,也就是信心,才能去修它。然而以地藏法門來說(這是我的親身體驗,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之所以覺得最好要這樣修的原因),地藏法門對要修此法門的人,完全沒有要求任何先決條件,任何人都可以修,即使你原本是不太信的人,也可以修。而你若要修大悲法門,它卻有最基本的條件或要求,亦即須已具備信心。你若不信,所念的咒便不會應驗,即使只有一點點疑心都不可以。地藏經就不然,若不能全然相信,亦無妨,你能念就好。而且原本你若有疑,念到後來,它就能令你自然不疑,也就是它能成就你的信根,成就你對佛法的不思議信,乃至決定信。你若念到能起不思議信,接著就能起不可思議解:因為解常隨信而生。你看有許多佛學家或學者,他們雖研讀了很多佛經,也寫了很多佛學論文,甚至得了佛學或宗教哲學博士學位等,但是他所解的常都有誤。例如胡適博士就是其中一個,其它還有很多,尤其是在美國、及西洋的佛學家,多半只是在文章上作佛學研究罷了,很令人惋惜。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登在舊報紙上的。其文言有一個人去聽某法師講經,那人會經當過駐美大使,那是民國剛成立的時候。後來,這人寫了一篇文章,指出此法師講經的缺點,因為那位法師沒有講到明心見性的事情,只能夠說他很有學問,對佛經很熟。這就是一種分別,做學問跟修行者所講的不一樣。做學問可以引經據典、下很多腳注,牽來扯去表示很博大精深的樣子。事實上,法師講經乃至於連佛講經,最基本的目的是要令眾生起信、解。是故於經典最末,常有如是字句:佛說此經已,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悉皆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此即講經的最重要目的——歡喜、信受、奉行。其它都是附屬的;只要能歡喜、信受、奉行,這次講經就成功了;反之,若聽眾不得歡喜、不能信受、不能奉行,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講經。所以往往有人聽經只是覺得師父講得很好,至於到底講了些什麼,卻不甚了了。因此並非講得深就是好,深、淺都無所謂,只要你能令聽眾理解佛法就好;這便牽涉了信、解的問題。修地藏法門,最大的好處就是能令你起正信、接著起正解。由於有正信解,你就不會走歪路,不會走岔路,也不會走冤枉路。所以,假如你真的是要求菩提道,此法門可說是一切大乘菩薩道修行的根本。倘若你只是為了求滿足其它的世間願望,你不一定要從地藏經開始修。我也曾教人從別的法門開始修,或者於一連串的修行次第中揮入別的法門。然而你若是一心一意要直趨菩提,那就必須從地藏法門開始,然後接著修觀音法門。觀音法門比較高一點,因為它的要求比較多一點。修完觀音法門之後,再修文殊法門、普賢法門,這些都是大菩薩修行菩提的法門,也是大乘菩提道的四大法門。

    剛才講到修地藏法門時如何鑒定自己的三個方法,現在再重新提示一下:第一、你有沒有起法喜,第二、有沒有生出法樂,多少都無所謂,只要有一些法樂的經驗便行;如果從沒有過,表示你修的有問題。第三、信根有沒有增長。若是念了半天,對佛法還是一團狐疑,也表示你的修法有問題,或者是修得還不夠,業障還是太重。因此可說每一個人應修多少部就不一定,端看你怎麼修,(然而一般以念足四百部為原則)。若是為了上班趕時間、湊遍數,那就很難講有多大功效。
   
⑷精進根增長。接著,要勘驗評斷地藏法門修得好不好,可看精進根有沒有增長。若是於修行上越來越能精進,就表示修對了。如果越修,覺得這部地藏經好像越來越長,每次一想到又要修了,就覺疲厭;但如果不修的話,又恐師父回來時又要問。我看下個星期,我得來檢查功課,看看你們修得如何,看你們精進根有沒有增長。你若說這部經越修越有味道,而且雖然一開始時覺得很長,現在卻不覺得那麼長了,這就表示有進步了。還有就是每次發願,都能如期地把它做完,而不是剛開始發願時是日日無有間斷,每日至少一品,結果到後來是每日都只誦一品。起先是很精進,三分、五分鐘熱度,到後來變成每天只有一品,二十一部要修好久,那樣就是越修越退步,非但精進根沒有增長,反而退了。那也表示修得有問題。
   
⑸業障漸漸淡薄。有沒有覺得自己的業障漸漸淡薄,這個自己也可以感覺得到。種種的業障,尤其是貪、瞋、癡、慢、嫉等煩惱,有沒有越來越淡薄:裡面越來越放得下,這樣就可鑒定自己的心有沒有因誦經而越來越清淨。
   
⑹心漸漸清淨。這也是鑒定你修地藏法門有沒有進步的方法之一。若跟未修之前都完全一樣::裡面都是烏漆麻黑的一團糟,那就是修行沒有進步。
   
以上所說的是修行進步的通相,從法喜、法樂、信根增長、精進根增長、業障淡薄:心清淨,如是層次越來越高,但是它的根本就是法喜。最重要就是要有法喜,你不要修到後來,一想到地藏法門就皺眉頭,或一看到法本就皺眉頭,雖然請法的時候是很歡喜,那你就有問題了。這六種是通相,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如果有這些通相,表示你修行有效果、有進展。
二、別相持驗
   
別相並非絕對必要:不過你既有通相產生,別相一定會有。然而,你若有一些別相產生,通相卻不一定會有。因為別相猶如枝節末梢,而通相則是根本。以下解說修行地藏法所產生的別相之作用或持驗:
   
⑴行車安全。例如有人雖然撞了車.車都毀了,但人卻安然無事。在台北會有一個弟子對我說,他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忽然被別的車撞出汽車跑道,車門開了,接著有輛大卡車從後面沖過來,把他整個車門都掃掉,整片門都不見了,可是他還能若無其事地繼續開了好久。而且車子一點都沒被撞偏,還平穩地在高速公路上筆直地向前跑,人在車裡也是好好的。這顯然是他修地藏法門所感得的地藏菩薩威力加持。雖然如此,但修行並非在求這些;雖然不求,卻自然有其應驗。在台灣我們為了祈求交通安全,在危險路段常有人安置一尊阿彌陀佛,而在日本,他們卻都安地藏菩薩,日本人將地藏菩薩視為禱災的主要菩薩。
   
⑵生產順利。這一項對世人而言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在生時、死時,都是非常重要的時刻。修持地藏法能夠令人順利安產,而且孩子安樂易養;關於這一點我幾乎還沒有碰到例外過。若有人懷孕了來問我要念什麼經,我都教她們要念地藏經,她如果歡喜地照著做,通常都會應驗,順利安產、孩子安樂易養,至今還未有例外。只有一個業障比較重,她先生反對她念,所以只好等生了以後才趕緊補念,那就遲了一點,不過也總比不念要好得多。同樣,在日本,地藏菩薩還被視為安產菩薩,而且在日本常見一尊護子地藏幼童,連懷中也有好幾個。即地藏菩薩像的前後左右圍繞許多
   
⑶夜夢安穩。會做惡夢的人,修行地藏法門能令他夜夢安穩,很快就不會再做惡夢了。這只是地藏法門的小小應驗之一而已。
   
⑷夜夢親屬。修習地藏法門,有時晚上做夢會夢到親屬,通常是已過往的人。即若常常如此,你也不要害怕,那是因為他們求助無門,而知道你在修地藏法,故來求助於你:你只要修法時把功德回向給他們,他們得到功德利益以資冥路,以後就不會再來了。不修地藏法門,便很少人會夢到過往的親屬,修了以後常會有這種情形;但這確定不是壞事。
   
⑸眷屬和樂。若是修對了,你越修,家裡的人便會越來越相處和樂。夫妻和樂、父子樂和,母子、母女亦和樂,通當會有這樣的效果。如果越修人際關系越糟糕,家裡常演鐵公雞的話,便表示可能修得不對。
   
⑹子女懂事敬順。若子女不乖順,為人父母的為子女修行,既可幫他們消業障,同時也是消白己的業障,這種事很多人有所應驗:修了地藏法門以後,孩子比較聽話懂事;當然你也不能跋扈,孩子才會比較不乖違你的意思。常常修法之後,孩子自然就聽話,你不用去講他;你不須叫他做事,他自然就來幫你忙,例如洗碗、掃地等,他均能自動自發。我碰過很多這樣成功的例子。
   
⑺眷屬歸佛。若有家人不歸敬於佛的,你修地藏法門回向給他,他就會不可思議地主動要來歸依佛,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其它法門似乎很少有這種功用,至少我沒有這種體驗,也沒有看過其它菩薩的威力、願力中含有這一項的。這可說是地藏法門特殊的功能及威力,很奇特、很厲害。
   
⑻平靜往生。有人得了惡病很痛苦,在修地藏法門消業障之後,就能很平靜地往生。尤其像植物人,你為他修其它法門,好像力量都不夠或使不上,連念阿彌陀佛也不能對症下藥,偏偏就是要修地藏菩薩法門才有效,這點很奇怪。所以地藏菩薩法門確有其非常特殊的願力及威力。
   
以上這些都是修習地藏法門所起的各種別相之作用或持驗。
關於別相持驗,我再把綱要重新列舉一次:
   
行車安全。現在對我們來講,坐船、坐飛機、開車等等,都是很平常而且必須的。所以我個人坐飛機的時候不會害怕,我若能看得下書我就看書,看不下書時便念咒、或休息,也都十分安穩。
   
順利安產。這點可說是保證的。
   
夜夢安穩。
   
夜夢親屬。
   
眷屬和樂。
   
子女敬順曉事。
   
眷屬歸佛。
   
平靜往生。
三、實法持驗——成就九心
   
以上這些雖只是地藏法門的權法作用,但卻也是甚深不可思議,對不對?不過它們仍只是權法的范疇之事,現在我來談一談實法上的作用。前面所說的通相及別相是闡述如何鑒定自己修習地藏法門有沒有進步,而現在所要講的實法則是鑒定你在修習地藏法門上真正的成就。你修地藏法門有沒有成就,就要看你是否具有以下所陳述的要項。譬如,你已經修了三百部、或五百部、乃至一千部地藏經,但你是不是地藏法門已經有所成就了呢?何謂修習地藏法門成就?要地藏法門修成就,即須成就九心所謂九心者,茲如下文:
1
、成就同情弱者心
   
你若是地藏法門修成就,則同情弱者之心一定會生起來。此心為地藏法門的根本心,亦是最重要的心,同時也是地藏菩薩的初發心。此地藏菩薩之初發心為整個地藏法門一切信、願、行成就的總樞紐。因此,你若成就此心,以下八心才可能成就。此心若不成就,其它一切皆如浮萍,飄蕩無常。為什麼第一成就是同情弱者心呢?因為地藏菩薩因地所發的願,與禅宗六祖大師的法門大不相同,六祖說:我此法門是為上根人說,為上上根人說,為最上根人說。乃至我們即將要講的金剛經,也同屬這一類法門,是對最上根器的人說的。但是地藏菩薩法門則是為了度福最薄、最下劣根器的人,度最可憐、最弱勢的人,度最無助、最無奈的人,度最痛苦的人,度善根最不具的人。所以任何人修地藏法門,都不需要任何條件,只要你認識字就可以——甚至有時不識字也沒有關系,用注音,或用國語注音的,也能令你得修此法門。地藏菩薩就有這樣的慈悲威力。而且很奇怪,常常有不識字的人,他也能很自然地就讓你變成會念這部經,乃至於令很多人會背誦此經——不認識字的人居然會背佛經!地藏菩薩的慈悲威力真是不可思議!
   
如上所說,地藏菩薩的最根本心就是同情弱者之心。然而此心跟我們一般凡夫的心正好相反:為何如此說呢?因為我們的凡夫心通常是把眼睛安在頭頂上,看上不看下。對上面的強人、富人恭敬得要命,對下面不如我們的人,不但瞧不起,還要加以欺負,欺負之外還當加以凌辱、踐踏、剝削、蹂躏——世間種種的苦難即由此而起。乃至大者,從國家來說,大國侵凌弱國;小而言之,強人欺凌、侵害弱者。一切眾生的苦難乃至於許多人間悲劇都是由此發端。在佛法的唯識百法中有一個谄曲,谄曲心與同情弱者心恰正相反。谄曲就是對待處於我們之上的人、比我們強的人,即起谄媚、巴結、吹捧之心;而對於處於我們之下的人,就欺負他、瞧不起他,以身、語、意種種方便來藐視、踐踏他。因此谄曲心就變成修道的障礙,也是障道的根本。谄曲心與何心相敵對呢?就是直心。“直心是道場”這句話大家都知道,是出自維摩诘經。為什麼直心是菩薩道場呢?因為道是平平直直的,才能成其道。如果是歪歪曲曲地,就不能成其大道,那就變成羊腸小道,那也就不是正道、直道。所以修行人應該是直道而行身語的行為應直道而行,心行更須直道而行;因為唯有直道才能通暢無礙。你的心道若是彎彎曲曲的,就好比一條水管,假使它是彎彎曲曲地,便很容易卡住東西;心管亦如是,若是彎彎曲曲地便容易阻塞。心管阻塞則造成心路無法暢通如流:心路不能暢通時所阻窒的東西就是煩惱。種種煩惱、業障都是因為心路不直、不暢、阻滯所引起的。所以修行首先須修直心:心直之後才能令之通達菩提道。同樣是一條道路,我們都知道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你的心行之路若是彎彎曲曲的,你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走到菩提道的終點?菩提道的終站已經夠遠了,你還這樣彎彎曲曲地迂回繞著走冤枉路,怎麼了得?修行者之所以會走冤枉路的原因,完全是你自己的心在不斷拐彎、兜圈子使然。所以直心才能夠通達道場,直心本身才能成為修道的場所,且通往無上菩提道。眾生就是因為心不直,才會起谄曲之行。而谄曲之目的何在?主要是為了圖己之利。否則他為什麼要巴結你,就是想從你那裡得到好處。這個好處也不一定要很大,有時或者只要你稍微重視他,他就覺得達到目的了。所以谄曲之所圖不一定是錢財方面的。因此以不直心討好他人都是不善的。是故修行人,即使要稱贊他人,也定要符合實際的狀況,像亂戴高帽、灌迷湯等這類事情就作不得。一般凡夫很容易谄上欺下,學佛之人若有這種心,就須趕緊去除掉。如果你修地藏法門,這種谄曲心就自然會越來越淡薄,而且對於弱者不但不會瞧不起或欺侮他,反而會自然而起同情心、憐恤心,這就是修行地藏法門的真實成就。何以故?行者之心、識、業皆已轉,轉不善心為善心,轉不善業為善業。因此,同情弱者之心若已發起,即是修習地藏法門的第一種實法成就。
2、成就憫念眾生心
   
修地藏法門的第二種成就是跟隨著第一種成就而來的;憐憫眾生苦之心若發起時,即是修地藏法門的進一步真實成就。我們一般凡夫在一生中幾十年之間,來來往往,勞勞碌碌,種種奔忙打拼,卻很少為別人想——連忙自己的事情都來不及了,那有余暇為他人著想?因此能憫念他人的這種人實在很稀有。若是自己的父母、師長都能夠憫念得到的,已經是很不錯了!乃至於能擴及到自己的兄弟姐妹、六親眷屬的,就更加難得了。至於能夠憫念到跟自己沒有任何親屬關系的陌生人,既不是親朋、也不是好友,對他若能也有這種憫念眾生苦之心生起,即是修行地藏法門有屢實成就。而所謂憫念眾生苦是指那些苦呢?那主要是指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八種苦。常常觀察這些眾生的苦相:眾生界的實相就是苦相;能夠於此起信解、悲憫之心,這就是修行地藏法門有所成就。所以從此點來看,地藏法門就是為了讓你究竟發起大悲心作准備工作。因為大悲心不是說發就能發的。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有一句很差勁的話:人都是自私的,而事實上這句話對世俗的情況而言卻是正確的,沒錯。但是你不應說因為凡夫性都是自私的,所以我便可以自私或應該自私。又有一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則更是似是而非,惡毒至極。首先提倡這句話的人恐怕就真的會遭天誅地滅。人的自私性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凡夫心態,凡夫心確實是自私性的,唯有憑著修行之力,才能去掉這種自私性。世人的一切痛苦、煩惱也都是由這自私性而起,乃至於一切眾生的生死煩惱也都是由自私性而來,由此私我而來。然而修行若想要真正發起悲心,則一定要達無我。所以你看大悲法門高不高?真的好高、好深!你必須要真正無我,才能正起大悲。否則所言大悲便只是口號而已,與實際不相應。憫念眾生苦之心若已生起,即是悲心發起的初門,其後會進一步產生更加增上之心。
3
、成就度最苦眾生之心
   
因為地藏菩薩的本願是要度盡地獄眾生;而這個地獄不僅指實際的地獄,而且也是一種象征性的地獄;換言之,只要是十分痛苦的境界,都可以稱為是地獄。有句話說:好像活在地獄裡一樣,所以,在人生中,只要是覺得非常痛苦,那就有如在地獄了。地藏菩薩有此願力要度最痛苦的眾生,你若是有這種度苦之心起來的時候,就是修習地藏法門有所成就之征。因為一般凡夫並不如是,他們看到別人受苦,反而常常會幸災樂禍,對不對?譬如:看到有人在雪地裡滑一跤,跌得四腳朝天,就覺得很好笑,等等;這只是一種輕微的幸災樂禍的心態表現:因此可知眾生的心是很奇怪的。我以前在金門服兵役的時候,會有一次放假時,我們整個連隊的人一起去玩,在一個湖上劃船。有一位同志他的手表不小心掉到湖裡去,正好那湖下面是爛泥巴。那只手表看來還蠻貴的,於是他就下船去找。雖然那個湖水並不是很深,站起來只到膝蓋這麼高,但是下面的爛泥卻到腰部這麼高,好像是荷花池那一類的泥巴,結果他撈了牛天還是找不到。正好那天天氣又很冷,後來我也下去幫他找。此時有另一位同志站在岸上,正大聲地在講些風涼話。我就說:你要不然就下來幫忙找,否則不要在那邊講風涼話。所以,有些人就是這樣奇怪,不幫忙也就罷了,還說風涼話。我常常忍不住會做這種雞婆的事情,然而我不是故意的,就是某些情況一出現,不思議地,我就會不忍心地去做。
4
、成就代眾生受苦心
   
如上所說,地藏法門要成就的第三個心是度最苦眾生的心;接著,由欲度最苦眾生的心,再生起代眾生受苦之心,這也是普賢菩薩心之一。菩薩道法門中第一個法門是地藏菩薩大願法門,第二是觀世音菩薩大悲法門,第三是文殊大智法門,第四是普賢大行法門。這四個法門系依如是次第,且亦如是一線貫串。若依究竟而言,第一大願法門成就之後,應可直通普賢大行法門。所以地藏法門若修得真正有成就,其精神即足以上通以上諸門。因此你地藏法門若真的修而有成,我也可以就傳給你普賢法門。當然你一定要發起代眾生受苦之心。
   
所謂代眾生受苦,怎麼個代替法呢?這是以願力而言。亦即:一切眾生所造極重惡業之罪,及其所受之業報,我皆願代受。你敢不敢呢?實在太恐怖了,是吧?你恐怕會想:我自己所擔的業都已擔不了了,那還能為別人擔?所以你看,上面所講的通相及別相的境界,已經很不得了了,而現在更是越來越深。這些都不是言說戲論所及,不是光憑嘴巴說說就可以的。又代眾生受苦心還有另一層意義,即你從初發心修行,為度一切眾生,於其中間雖受盡無量挫折、失敗、痛苦、煩惱,你都無怨無悔,仍一心精進,只為成就菩提,廣度眾生。因此你所遭受的一切苦,等於是為了眾生而受,此即代眾生受苦之深義。
5
、成就孝順心
   
這也是地藏菩薩根本心之一,如果能夠發起孝順心,就是修地藏法門另一個真實成就。事實上此孝順心不是這一世才開始修的,應是累世都在修。孝順心分為兩種,先講孝順父母之心。若人不能孝順父母,而能修持地藏法門有所成就者,無有是處,可說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根本上,你一定要是個孝順你的生身父母之人。所言孝順父母,現在不提傳說中的二十四孝那種,雖不定要孝順到那種地步,但根本上須有孝順心才行。有時候跟父母頂頂嘴可能是難免的,但是也不能太離譜,要有順父母之心,常欲令之歡喜。自己有沒有孝心,自己應該最清楚;然而孝順之人,絕不會說自己很孝順,唯一可以這麼稱說的人是你的父母。不過父母有時候也會偏心而判斷錯誤。而且當父母向旁人說這個孩子很孝順的時候,他可能不是在稱贊孩子,而是在稱贊自己,等於在向別人宣稱“我的教育很成功,所以孩子們都很孝順”,希望贏得別人的羨慕而覺得很有面子。不過有一種情形倒是比較可靠的,如果婆婆稱贊媳婦很孝順,那位媳婦必定是很好的。所謂孝順心不只是孝順自己的父母,也應包括孝順配偶的父母。男眾方面要孝順岳父、岳母,女眾則要孝順公婆,這應都包括在內。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只有一對父母,結婚以後變成兩對,而且都要孝順。所以我極不贊成拜干爹、干媽的習俗,因為既然拜了,就應孝養,而一輩子孝養兩對父母都已經難以周全了,哪有余裕孝順第三對?所以拜干爹干媽常只是有名無實。其次,第二種孝順心,是指孝順諸佛。若人在世間能孝順父母,在出世間才可能孝順諸佛。因為父母多半是世間凡人,要孝順他們比較容易。而佛是聖人,要孝順他們,標准比較高,就更難做到了。如何是孝順諸佛呢?——如諸佛教,或隨順佛教。佛教你做什麼,你就欣然應諾:若有不解之處,也應先是、是,唯然世尊。所以佛說什麼,你就當下信受承當而說是的。若有不能信受之處,則先肯定是由於自己業障重,現在並未能信受,非是佛言不周。對於仍無法信解者,最好不要去懷疑佛說的對不對;因為依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既然是佛口親宣的道理,應該都不會有錯,若有不明白處,通常都是我自己智所不及。反之,若他所宣說的法跟我的理解來作比較,結果是我對、而他卻錯了,那麼應該是我成佛了才對!所以於諸佛教敬順無違,這就是孝順心。接下來講孝順師長。師長就是師父,對於師長也是要有孝順之心。但這只是附帶講一講而已,毫不勉強,也不敢勉強。所以修行地藏法門成就,所發起的孝順心是指孝順父母、孝順諸佛、以及孝順師長。
6
、成就報恩心
   
報恩是跟著孝順而來的。有報父母恩、報佛恩、報眾生恩(含國王恩)、報師恩四種。關於最後這一條報師恩,你們不用報我,只要好好修行就行。其實所有的報恩心的要義所在就是要好好修行,只要好好修行,便一切恩全都報了。如果能修令眾生歡喜就是孝順諸佛,要命眾生歡喜實在很難,唯有大菩薩的修行才做得到。大菩薩能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因為他能於一切眾生不生瞋恚,不惱、不害。這樣,越講越深,再講下去,你恐怕就不敢修地藏法門了!上次我在密執安州講大悲法門,講到最後的時候,就有人說:若是這樣,我就不敢念大悲咒了!本來我念大悲咒,雖然只是隨便念念就好,但在念的時候感覺也不錯,聽師父您這麼一講,它居然有這麼深的道理,我都不敢再念了。所以有些人就是這樣奇怪,跟他講那法門的好處,他反倒害怕了,因此可知佛法真是難信解。承上所說,如果你修地藏法門有所成就,在此階段中便得成就第六報恩心,欲報答一切有恩於我者,不論凡聖。
7
、成就長遠心
   
修持地藏法門至此,長遠心便得生起。地藏菩薩本身不是發願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嗎?其義即是長遠發心。事實上,持地藏法門時所發的這個長遠心,我們若加以推衍一下,不是和普賢菩薩心一樣嗎?普賢心是盡未來際修行之心。具體言之,亦即如普賢十大願中禮敬諸佛章所言: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所禮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就是普賢的長遠心。所以據實而言,地藏心跟普賢心乃至跟觀音心、文殊心,這中間都是相通的。因此只要地藏心得以成就,其它皆能一一次第成就。不過,斫應知者,即普賢法門的灑蓋范圍更大,更廣、更深,有如大海一般,凡心凡智不能徹其底,故其境界易令人生敬畏。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初心行人最好從地藏法門開始,漸次而修,從比較小規模、低階層開始,否則你若一下子就進到普賢菩薩的盡虛空遍法界的無邊境界,恐怕會嚇壞了。所以諸佛以大智方便教化眾生、修行成就大乘菩薩道,先從地藏法門開始,慢慢增長、成熟。當你閱讀華嚴經的時候,那種無盡法界的心胸、氣魄,那樣深廣的境界,簡直是太不可思議了,對不對?那種無量無邊的境界,恐怕凡夫之人一下子消受不了,所以你就必須要從地藏法門開始打基礎。地藏之義為何?如前所說:心地寶藏名為地藏。而且地藏菩薩, 又是我們本土(娑婆世界)的菩薩(所謂本土者,本自有之也,此亦密義也。),而觀世音菩薩算是從西方世界來旅游的。因為地藏菩薩是在地菩薩,所以更加容易親近,而且其法門真的是比較容易成就。比起其它菩薩的法門較易成就。若你於此法不能有所成就,而想要修其它大乘法冀望有成,可以說無有是處,難上加難。為什麼呢?因為末法時期一般人連基本的信根都不具足,福薄智淺。因此,持地藏法門便能令人從增長成就信根開始,而成就悲愍心、孝順心等,乃至成就長遠無上菩提心,你看,這有多好。
8
、成就荷擔佛志心
   
修持地藏法門,於長遠心生起之後,又能令人成就荷擔佛志心——佛志即佛的志向,亦即如來志。此即佛經所說的如來家業;故荷擔佛志即是荷擔如來家業。何人能如此行?即是所謂佛的孝順之子,儒家所說的克紹箕裘之人,克紹箕裘的人就決定不會是敗家子,就是佛的真子,能夠光大如來的門楣,昌隆如來家業,紹隆佛種。這個佛子就是法華經中所說的是,佛之真子,是真的“從佛口出、從法化生”的如來親子;不是撿來的,也不是收養的,或過繼的,更不是小老婆生的庶出(二乘),而是正室的(大乘)、嫡傳的(一佛乘)。法華經中說菩薩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故是如來真子,堪紹如來家業,能夠繼承如來家業這句話很有密法的味道,不過這是法華經中的句子。一切菩薩都稱為佛子,因為一切菩薩都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所以如果是真的佛子,既如是而生,他不成為肉身菩薩也很困難。現在佛教界有一個好現象:很多人在提倡地藏法門。但我此法門稍稍有點不同。禅宗六祖大師於有人去參訪他時,他會問:你師父怎麼說?參訪人回答後,也會問六祖大師:大師您怎麼說呢?六祖常會回答:你師父所講的真是不可思議;但我此法門又別。別是差別、不一樣的意思。所以,我這地藏法門又有別於一般所說;雖然同樣是地藏法門。我所說的地藏法門,於其究竟成就時,便能令人成就荷擔佛志之心,亦即荷擔如來家業之心,為真佛子。果真得如此成就,則於世間一切法有何恐怖?更不會怕死,佛祖即是爾父,何懼之有?佛祖既是你親父,而不是義父,則有究竟之依怙,故能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在台灣有很多人給觀世音菩薩做養子,其實養子沒什麼地位,要做就做佛的真子,繼承他的志業。這是什麼意思呢?換言之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成就之後就能得法王灌頂;這雖是密法,但顯宗華嚴經等也講法王灌頂。所以會修的人,一個法門就可直通其它法門——乃至直趨無上菩提,不是彎彎曲曲、拐彎抹角的。這是持地藏法門所成就的第八心:成就荷擔佛志心。
9
、成就如法修行心
   
在這階段中,可說是返本還元。雖然歷經長久修行地藏法門,而成就不可稱量的八個心,此八心即代表無量的“心成就”;以其每一個“心成就”都有很多的因緣輔助它,才得成就此心。於無量的大善心成就之後,最後便須成就這個心——“如法修行心”,返本還元,還求根本。雖然已經成就無量的大善心,但還須繼續如法修行,以期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道。亦即:並非於成就“荷擔如來家業心”、“荷擔佛志心”之後就沒事了;相反的,接下來才是修行更上一層境界的起點。
以上為修持地藏法門所成就的九心,茲再覆迤一次,以為復習:

成就同情弱者心。

成就憫念眾生心。
成就欲度最苦眾生心。
成就代眾生受苦心。
成就孝順心。
成就報恩心。
成就長遠心。
成就荷擔佛志心。
成就如法修行心。
  
菩薩道行人可以此九心作為磅秤,自我稱量,勘驗你所修地藏法門的成果如何?如果這九心盡皆成就,方可說“我地藏法門已修圓滿了”,然後才能請示師父:我是不是可以換一個法門修了?當然你若只是修滿遍數,要換法門也可以。因為我會如是應許你們,故一定要兌現才行,不能“退票”;所以依此而言,你也是可以再請別的法,因為我了解修行的成就不是一蹴可就的。換言之,如果你修地藏法門能具足地發起這些心,成就這些心,那當然是最好;如果能有少量的成就也很好——如果絲毫都無動靜,那恐怕要再多修一些比較好。倘若連一點點效用或受用都沒有,那麼就必須加倍繼續努力才行,不要只是修滿所定的遍數。甚至退一步言,假使你善根很好,修了一百部,乃至於只修了四十九部,就能具足發起這些心,那就最好了!如是,你便不一定要修那麼久,可以立刻往上修。至此,“地藏法門修行鑒定以及成就次第”,介紹到這裡告一段落。

乙、隨機答問
慧乙:師父,我們在請地藏法門的時候,看到師父在地藏法門儀軌後面附有忏悔法。能不能請示師父:在誦經的時候,當我覺得自己有不專心、散亂心的情況出現時,此時應該如何忏悔?能不能請師父開示。

師父:假如在修法的時候,不是不知所雲,有一點點散亂、有一點點雜念、有一點點妄念,沒有關系。但是如果是不知所雲,而且因為經文已經念得很熟了,因此有時變成好像只是口一直在念:心則完全不在焉,幾乎已經變成一台念經機了,念經變成機械動作:心中毫無所覺。接著,念了半天之後,才忽然想到“我在念經!”才發覺自己已經念到那一章節。如果常常這樣,而且次數很多,就要好好地忏悔了。關於忏悔,我現在開示這個法門,請長跪合掌聽:忏悔時,先在佛前長跪合掌,念“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摩诃薩”三遍,三說三拜。然後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說三拜;然後念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念一遍,拜一拜,共拜一百零八拜,求乞忏悔。拜完一百零八拜之後,再長跪念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三遍。好,請復座。(弟子們禮謝師父)
師父:請坐,還有沒有問題?
慧乙:我們因為是在邊地(英國),很難親近師父,能不能請師父開示觀想的心地法門。
師父:觀想什麼?
慧乙:比方說:誦經時應如何觀想?在頂禮一百零八拜念普賢十大願時,又應如何觀想,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謝謝師父。

師父:觀想應該是在止息亂心後才觀想,你之所以會念經念不好而起來拜佛,就是因為心太散亂。人在亂心時不宜修觀想,因為你會越修越亂,而且也觀不清楚。你如果亂心時去觀想又觀不成,結果自己又更加懊惱,於是就會懷疑自己,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差勁。本來就很差,觀想又觀不成,便覺得更差,於是就會越修越難過,越修越不歡喜,而且對自己的自信打了大折扣。所以要觀想應該在心稍定後才修,即所謂止而後觀,不止是無法觀的。所以如果在誦經修法的時候心散亂,因而起來禮拜,此時要作觀想,一般來講是比較不適宜。但是也不是絕對的,比較粗淺的觀想也可以用來止息亂心,所以你試試看,每一個人的情況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如果你在忏悔時要修觀想,這時由於你是在求普賢菩薩加持,你便可觀想普賢菩薩的聖像,他坐著六牙白象。象通常只有兩根長牙齒,他坐的象卻有六支,左三右三,為什麼六支呢?代表六波羅蜜。這只象是具有六波羅蜜的大白象,象是代表有力氣,代表他的六波羅蜜是很有力的。你就觀想普賢菩薩坐此白象上,而你就在他下面頂禮,求他加持。那個時候,你就要真正忏悔,忏侮自己業這麼重,連誦個經都這麼亂想。還有誦經的時候,如何作觀想呢?如我以前所說,誦經最直接的介質就是音聲,所以就緣那個誦經的音聲就好,必使之字字清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口中發得字字清晰。這樣就可達到初步的攝心:緣音聲而攝心。事實上這也算得上是一種觀想。這是觀什麼呢?這講起來又變深了,這也可成為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觀音聲所證的耳根圓通法門。然而此中所言的聲音其實不是用耳朵聽的,而是用心來聽的,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心中清楚地念,而且令心也聽到。所以這樣觀想(思惟)法是念的時候不是口念而是心念;聽的時候,不是耳聽而是心聽。因此,其要在心念心聞,而不是口念耳聞。所以我先前說我此法門又別,對不對?一般念佛的人通常只是用嘴巴念,用耳朵聽到就好。韓愈在勸學篇裡講:口耳之間才六寸耳。意思是什麼呢——hallow(淺)  ,為什麼呢?以彼不入於心。所以你口誦耳聞,於心何干?和心有什麼相干?毫無相干嘛!所以修來修去只是修口耳罷了,心並沒有修到。所以應該是心念心聞。如何得心念心聞呢?長跪合掌,對你們講一些比較深的:誦經乃至於念佛念咒,都是這個念字,所以諸佛如來的最大法門就在此念字。何以故?因為眾生皆有心,心以何為心?有念故為心;如果有念就是凡夫心,入於無念就是聖賢心。所以禅宗六祖大師說:我此法門立無念為宗,那就太深了。起信論裡亦講:眾生心就是念念相續。心不能無念,故定有念,因此佛的一切法門都是在修這個心念。為什麼要修念呢?其實也不是為了修念而修念,而是借著修念而修心。中國人造字很奧妙,今心為念。所以修心不是修什麼心,而是修今心。今心又是什麼呢?以禅宗法門來講,即當下之心,指當前一念心。奵果你是在修這個當下之心,那你就是在修念。你在念經的時候,應是心念心聞,若依此而修,接下去就是更深的思惟觀察了,這就是禅或是禅觀。因此須知,念經念佛不是口念耳聞,而是心念心聞。一般說口念耳聞是很簡單,這是普通常識可以懂得的,對不對?但是心念心聞就不是那麼容易知解,然而事實上修行必須要作到心念心聞,否則修了半天,卻與心毫無干涉,便不知道在修什麼。所以修持的時候一定要了知,首先要知道這個“念”是如何起來的。大家先坐下來好了。(弟子們欲禮謝師父,師父答說不用謝了,講完再謝)你試著去觀察這個心,它是很奧妙的。不論你是在念經、或念佛號、或念咒都一樣,此時,你可以用嘴巴念,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耳朵聽,但是你不一定會用到心,對不對?搞了半天,你也是在看經,也是在念經,耳朵也聽到念經的聲音,但是你的心究竟在那裡就不得而知——你居然無心(心不在焉)卻可做這一切修行的事!所以你看這個心奧妙不奧妙?我們中文成語說心不在焉,真的就是這樣。你可以身在此,口在此,眼在此,耳在此,但是心卻可以不在此!而你依然能念經,每個字也都念到,一個也沒漏掉,但是你的心可能並不在這邊,這很奇怪。所以你念佛也好,或念其它的,念了半天卻可以連自己都不知所雲,不知道在念什麼,因為沒有念到心裡。念經念了半天,念得很順,也念得很熟,甚至可以背誦,但卻可能完全沒念到心裡去。所以我剛才要講的,就是怎麼樣用心念、用心聞。現在跟你們開示一個方便:若你所念的每一個音都是從心裡面發出來的,這才叫作心念;其次,在念出來之後,每一句話都倒灌回心裡去,所以都毫無漏失。從心中出,又回到心裡去,全部回歸本心,這樣叫作“心念心聞”。如果以這樣的方式來念,你就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為是心念心聞的關系。你這一聲佛號,或這一句經聲,你要命它於方圓五百裡內眾生都可以聽得到,只要一作觀想他們就能聽到了。否則你要命方圓五百裡的眾生都聽得到,那豈非要有巨無霸的擴音器才行?乃至在阿彌陀經裡面——你看,這也是密法的境界——東西南北方的諸佛皆出廣長言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廣長舌相也不是真的佛的舌頭有那樣大,那佛不成了大舌頭!那怎麼可以?那是一種象征的意義,一種觀想,一種心的境界。舌是色法,它是有邊際的、有限制的;但是心不是色法,是心法,沒有邊際、沒有障礙。你若是心能成就,就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所以你念經也是要這個樣子。所以是從心念,由心聞。順便提到,你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沒關系,熏習一下也好。返聞自性就是這樣。返聞自性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循著音聲而聞到自性。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也可同時修這個法門,所以說我此法門又別嘛!這是回答你問念經的時候應該怎麼觀想,而這就是最高、最無上的觀想,觀想音聲,返求根本、返求音聲出處。音聲與心應是在一起的。如果有聲而無心,那個音聲也是無所用;因為有心所以得一切成就,乃至一切音聲法亦得成就。在楞伽經、華嚴經以及密教部中都說:諸佛菩薩以大智慧神通成就故,起於大悲,為度眾生苦而現身、語,現身、現語就是現報、化二身、語就是種種經教,所有的佛經、咒等等,這種種身、語的境界就是佛菩薩的成就。我們借著這些身語之教來修行,亦能得到如是成就,所以這是最高層次的觀想。而這觀想是依心而作觀,觀想這音聲,但這音聲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一定要跟心有關系。所以說修行若只是口誦耳聞,與心完全沒有關系是不究竟的。究竟的修行至少要以口、耳、心形成一個鐵三角。但最上乘的則是心念心聞就好了,根本不經過口、耳,那樣太迂回了!不過那卻是上上根人修的,因此如果根器不大,而且善根還沒有成熟,那就姑且繞它一個圈子:口誦耳聞,然後進而返聞自性,這樣也未嘗不可,懂嗎?其步驟是當心念化為音聲出口,由耳朵聽到,再就道返家返聞自性。以如是方便亦得達於究竟,至於菩提。

慧丙:師父,在念經時,我常想:到底是誰在念經?是我在念經,還是誰在念經?會有這樣的感覺。請問師父,這種感覺對不對,或好不好?
師父:這很好。這在禅宗裡面稱為疑團,你的感覺是怎樣?
慧丙:就覺得念經好像不是我一個人在念。
師父:繼續參,是誰在念經呢?你有沒有發現這和一個公案一樣--誰在念佛,所以很好。念佛是誰這句話是文言文,白話文意思就是誰在念佛?。你念佛念了半天會發現,到底是誰在念佛?這和你提的念經是誰、誰在念經是同一個問題。那你繼續參,不過我可以跟你提示一下:你試著去觀察能念及所念;所念指的是經文或佛號,也就是音聲;,能念指的是心。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號音聲,到底是一還是異?誰先誰後?誰為根本?好了,你們還有沒有人也有這樣的疑團,產生類似的問題?
慧丁:請示師父,我在剛開始修地藏法門的時候,並未請師父去我家佛堂灑淨。如剛才師父所提的,修行地藏法門往往會夜夢以往的人。有時候,在念經的當中會覺得這個佛堂的空間內不只是我一個人在,甚至會覺得有其它我們所看不見的。這時我會有一個念頭:現在只有我一個人,是我在念經。但又覺得在場的,並不是只有我一人,此時我就會疑惑倒底是誰在念經?因為我們修行地藏法門會有很不可思議的力量在。以我個人來講,本來有一點怕怕的,但是由於地藏菩薩慈悲願力的關系,我會覺得他們都在跟著我念,就在那個時候,我的念頭就會想到並非只有我一個人在念經,我這種感覺跟剛剛慧丙師兄所提的,是否有什麼不同?請師父開示。
師父:不一樣。一切修行都應該是返照本心本性。你那種感覺是向外尋逐,而與外在產生關系,而慧丙的問題是只跟內在有關系。你那種狀況就是所謂的感應方面的層面,是相上的,雖然也是很好的;但他那個是比較根本的。慧丙,你剛才所提的那個問題可再參下去,回去努力誦經再參,若參破了便於修行上進一大步,那跟誰在念佛是一樣的。誰在念經,你是停在這裡對不對?
慧丙:師父,我覺得好像不是我在念,就好像另外有一個人在我的腦裡,很寧靜。我怕把它打斷,所以就靜下來,不敢念太大聲。耳朵裡就好像很靜時聽到嗡嗡聲一樣,類似我們到郊外去時的靜谧感覺是一樣的。
師父:怕把它驚嚇到?
慧丙:怕念經的聲音把它打斷了,耳朵中則聽到類似在郊外時的那種嗡嗡之聲。
師父:那是因為心靜的關系,因此不用怕。念經念到心很靜時,聲音自然會降低。你說還有另外一個,你就繼續參念經是誰?誰在念經?很容易找到的一個答案是我在念經。但是這個我又是誰?到底嘴巴是我嗎?因為是嘴巴在念嘛!還是耳朵是我?因為耳朵在聽嘛!還是心是我?可是有時候你根本沒有念出聲音,所以你不能說是嘴巴在念;即使你嘴巴不動,還是會有聲音,還是可以聽到。嘴巴沒有動而可以念經,這就表示不用嘴巴也是可以念經的。嘴巴既然沒有出聲音,而耳朵應該也沒有聽到聲音才對;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嘴巴雖沒出聲,耳朵還是可以聽到聲音,即使不念也是會有聲音,念時當然更會有聲音。有些人,尤其是以念佛來講,念到最後變成機械性的,當你不在念的時候,它好像在放錄音帶一樣,還是繼續在念。所以現在又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到底是誰在念?是嘴巴在念?還是我在念?是耳朵在聽?還是我在聽?問題越來越多,那你就繼續參。你若想真正參透這個,禅宗裡基本的經教及開示你都必須懂,尤其是楞嚴經裡面的法門也都要能透達,才能參得通。總之,能問這些問題,還不錯。
慧乙:師父,我有時候誦經,一開始時,我知道我自己在念.當進入一個階段之後,不知道這樣形容對不對,我好像覺得那個音聲已經浮出自己,請問師父,這是什麼現象呢?
師父:浮出自己?要再描述具體一點。
慧乙:我覺得那個誦經的聲音,已經不是從口而出。
師父:這也可以參,這也很好。這有另一個參的題目:這個音聲到底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何所從來?去至何所?這個音聲到底是從那裡來,你可以繼續去觀察。到最後這等於是最高級的心法游戲,不只是誦經而已。當你誦經,誦到某種程度,就開始這樣參,所以已經不執著於原來的那些東西了。就好像一個打籃球的人,在他剛開始的時候,他要注意怎麼樣拍球,怎麼樣運球、及上籃的種種分解動作。到後來根本就沒有去思惟那些東西,恐怕就只是在考慮戰術問題。誦經,在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每個字每個字都要很注意,才能念得對、念得順,到後來便不再受拘於原來的那些文字,因為你已經很熟了。所以你就可以稍微靈活運用一點,這個心法游戲就會越來越有意思。如果你還是照往常一樣修,就不會有更多的樂趣及更多的收獲產生。因此你可以繼續往高層次的方向玩下去。菩薩不以世間樂為樂,以法為樂,就是這樣自己作法上的游戲、作這樣種種如來法樂的游戲,於是心越得清淨,智慧越開闊。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不一定要照你原來那樣的方法去念,方法是可以調整的。至於如何調整,則因人而異。也不是每個人都須要調整,要到了某種境地才作調整。以你而言,你就注意去觀察那個音聲,它到底從那裡來?到那裡去了?會越觀越有意思;有時候會觀出一些苗頭;在這同時,你便要設法多增長一些聞慧。聞慧懂不懂?就是看經或聽經聞法所增長的智能,稱為聞慧。你現在等於是在行門中修;但是光修行門是不行的。光在行門上修,若碰到某些問題便不得解。慧丙,你也是一樣,一面繼續參究到底是誰在念經,不斷地觀察,好像在看電影一樣,一面努力加強聞慧,這樣就很有趣味了,對不?如是誦經時就不再那麼苦惱,而能漸漸轉成無上法樂。
慧戊:師父,我覺得我們修地藏法門與參禅是不相沖突的,請問師父,這兩者可以同時做呢,或者須分開來做?
師父:只要你因緣與根器夠的話,應該是一起修。禅、淨、密都應該是同時在一起的,其實它們從來也沒有分家過,以眾生福德因緣之故所以才現出好像分家了。然而分者自分,不分者自不分;一分,全體佛法對他而言就各自分離,無法整個成就。而能究竟成就菩提者皆是一體成就。所以通達之人,修行一個法門之時,禅、淨、密、律都在裡許,你看地藏法門不就是如此嗎?剛才所講的那些就是地藏法門中禅的境界,而且是很深的禅,即使講楞嚴經也不一定都講到那麼深,甚至禅宗的甚深經典也不一定都講得那麼深。關於淨土,若你修心:心地清淨了,即心便是淨。密呢?方才所言皆是很深密的義理,是如來秘密境界,此即是地藏法門中之密。律呢?持地藏經的人皆應持如來戒。因此,地藏法門中,禅、淨、密、律全都具備,毫無沖突之處;沖突者是眾生、是凡夫,法與聖人從來不會沖突。再進一步講,你如果能在一個法門上俱修無量法門,則為甚難稀有。別人念經只是一個念法,你念經可以許多種方式來運作,法喜無窮!若如此,則念經本身,對你而言,同時也是在習禅,也是在修密,也是在修淨等等,是一種多功能、多面向的修行,滅罪、生善等也都同時一齊來。
慧己:師父,關於剛才那個觀想的問題,我想到以前,譬如在禮佛一百零八拜的時候要加入觀想,對不對?有好幾次,我會這樣想:有如把自己丟在宇宙中完全黑暗的地方,觀想我所要拜的佛在每一個星球上,很亮很亮,放著光明,也想著自己變成很多個我,有些是過去的我在拜佛。若這樣去想,這樣去拜,就覺得很舒服,我不曉得這樣的觀想,對不對?請師父開示。
師父:大部份是對的。只有觀點不太對,第一,這比較像幻想,而非觀想。第二,你要觀想諸佛菩薩在很多星球上,而不是你自己在很多星球上。最為不妥的是:不要觀想你自己在黑暗的地方,應觀想你自己也在亮的地方,或者你可以觀想你從暗的地方出,到亮的地方去拜。這與普賢法門中所說,在一剎那頃禮拜十方諸佛,身不離座很相近。這也不錯,很好。
慧丙:師父,我們家沒有佛堂,早上起來我念經前,會走到戶外向著天空拜十方諸佛,拜本師釋迦牟尼佛,拜了三拜,再進去念佛;因為我想佛是充滿十方虛空的。請問師父,如果這樣,還要不要有個佛堂呢?
師父:如此做,是在修外道.拜天空。學佛一定要有佛堂,你再窮也要有一個,再克難也要有一個。你那樣像在拜天公是不行的,拜到後來,會出毛病的。真的,不騙你,要如法修行才好,不可以頑固。你可以請一幅菩薩像,弄一個活動的佛堂,用新淨莊嚴的紅紙或紅布好好地包起來、或蓋上。要念的時候再請出來、或掀開禮拜。這樣比較如法,不能像你所說那樣拜天公,也不知道在拜什麼。如果業障現前,一些惡魔鬼神都會跑來讓你拜。你不拜還好,越拜會越糟。
慧乙:師父剛才提到禮拜時的觀想。請問師父,如果是禮普賢十大願,其中有幾項可以很容易地以picture(形像)來觀想,而其它的項目,是否可觀想它的意義?
師父:可以。觀想有種種觀法,可觀想形像,亦可觀想意義。還有,慧己你剛才觀察十方世界都有我去禮拜諸佛,但是不要忘掉根本,即是我此身不離此座,這樣才行。我們這個身是根本,以佛法講,這個是本身或是法身,這就有如菩薩以法身現化身去禮拜諸佛是一樣的。當然現在目前只是一種觀想,因為有這樣的因,將來就能成就這樣的果,能夠跑到十方恆河沙數的剎土去禮敬諸佛,這是菩薩的本尊。所以我們這個身還是要在,不能說我去了就不見了,否則將來如果真的入定,就會回不來,跑到哪裡都不知道。這有什麼危險呢?怕說出來你會怕,你既然不知道到了那裡,回不來了,就會有人來——有眾生會來占有你的軀殼,和你同住,那樣問題就大了。所以你修這種觀想,一定要勤修普賢法門,才有威力擋得住。否則會有很多眾生來當你的房客,要與你共住。
慧庚:關於觀想,請問師父:當我們拜一百零八拜的時候,是否可觀想自己的父母親也跟著一起拜,自己的姊妹、子女也跟著一起拜?
師父:可以啊!當然可以。還有沒有問題?
慧戊:剛才師父談到在一個法門中可以同時修無量的法。請問師父,是不是我們在修法的時候,可以靈活地根據自己的情況作調整或者發揮?但是,是否有個標准可以讓我們以此來衡量其作法是否確,以及對於師父所傳之法的尊重。我們應該怎麼拿捏?標准又如何?可否請師父開示。
師父:這個標准是:(一)你在同一部經,同一次修法的時候,不要改變方法,要同一個方法從頭到尾一直連續使用。譬如,你在觀想父母師長怨親債主同時都跟你一起在念經,那你就從頭到尾都一直這樣觀想,不要換:如果你在觀想父母師長怨親債主,他們是聽你在念,那你就觀他們一直在聽,就不要換成讓他們念,懂嗎?若是聽,就從頭聽到尾:念,就從頭念到尾;拜,就從頭拜到尾,不要頻頻轉換。因為你一換就會亂。(二)還有,在一個方法中修無量的法門,並非在同一剎那中修,也不是在同一座法中修,而是今天修這個法門,明天可以換成另一個法門,但是也要看你今天修這個法門有沒有更深入的成就而定。比如,你在念經的時候觀察“誰在念經?”你在這一項還沒有得到解決之前,就不要換。慧乙,你觀音聲也是一樣,音聲那裡來、那裡去,在還沒有得到解決之前也不要換。還有慧庚那樣的觀法也是一樣,要繼續這樣才能深入。總之,一有疑惑最好是要問,請示師父,等於是釋疑或是印證的意思,才不容易走偏,否則亂修、修錯了也不知道。有問題,問了才不會產生過錯。最重要而且最根本的一點是,在同一個法門內修無量法門,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眾法齊修(那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也不是一下子換來換去,淺嘗辄止,並非如此,而是要命每個法都深入而有成就。(三)在同一個法門內能具修多少法門,這是你的Capacity (能耐)的問題,乃至天台宗、摩诃止觀中講一念三千,指菩薩心一念之中就能具足三千大千世界都在裡頭。那就是Capacity (能耐)的問題。一般人沒有辦法如此,便要踏實一點、老實一點去修。但也不是很呆板的,念經就只是念經這樣子而已。那樣的話,這個經可能會愈念愈煩。例如打球,如果完全只練基本動作,沒有其它,那就可能會變成很無趣;若有時也玩一玩單打、或雙打、或打全場,這樣就會變得較有意思,是不是?
慧丁:師父,關於剛才我所問的問題,師父說我那情形是牽涉到外在的事物,並非只有自性的問題,就這一點我還是不懂。請問師父,我應該怎麼修?譬如在禮佛的時候,我也會有類似像慧己師兄剛才所提的那種感覺,而且雖然有那種感覺,但我知道我仍是在佛堂中。甚至在繞佛、經行的時候也是一樣。我會經因為小孩子生日,我希望他安樂易養,就修八關齋戒,每修完一部經之後,我就會繞佛經行。譬如我發願念地藏王菩薩五千遍,或者其它聖號,我就會一邊繞佛經行一邊念,在繞佛經行的時候,也是這樣的觀想,譬如我觀想我頂戴地藏王菩薩,有好多小孩子也這樣跟著我念菩薩聖號。那種感覺,我覺得我不是只有在家裡的佛堂才這樣,我甚至從這個星球跑到那個星球,無數的星球,無數的孩子,都跟在我後面這樣繞,這種感覺很深。我現在所講的,跟我剛剛所提的,師父所講的照顧到外面的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共通,還有我應該怎麼修,請師父開示。
師父:你作種種的觀想,要注意此點,長跪合掌,還是歸元到先前所講的地藏法成就通相的第一個,法喜以及法樂。你作種種觀想,如果得到歡喜心,就是對的。如果你作了種種觀想,或者不管是自主,或是覺得好像有人,或是有其它眾生,你修那個觀想如果起的不是法喜或是喜心,而是其它的,譬如:會害怕、會擔憂、會恐懼,這就是不正確的。乃至於有的人,他感同身受,真正地就看到,不只是一種感覺而已,而是好像真正看到某些眾生,那就有問題。這是一步一步演變成的,他們剛才問的,都是一種觀想而已。那你說我也好像覺得是真的,但那情境到底不是真實的,仍是一種觀想,對不對?如果是一種觀想那就是正確的。如果你是覺得身邊好像真的有人,這就不好,身邊好像真正有怨親債主在後面,這也不好。這種情形,膽子再大的人也都會毛骨悚然;那種情境若再更進一步發展,恐怕就會出問題。這樣懂嗎?還有,注意聽,修觀有幾點要注意:
   
㈠即使觀想成就:心亦不能貪著所觀想的境界及其所生之覺受。所謂觀想是什麼?觀想是一種想象的境界,對不?而這境界怎麼來的呢?這是要參的,所以說我此法門又別。觀想成就的時候,是真的會有境界顯現,而這個境界是如何來的呢?這境界不從外來——心想而成,自心所現,自心所觀,自心自“觀”自“現”。若心清淨寂止,因為自己如是作觀所以現出如是境界,在現階段的修行,這種觀想成就時所現的境界,只是自受用境界,亦即你的觀想境界只能自己受用而已,他人受用不到:我自己作觀,自己見到所觀境,覺得很舒服,而心生歡喜。但是還不能產生他受用。等到將來你若於自受用觀境完全成就以後,當身轉變成為法身大士,那時你一作觀想,此自受用境即可化現出別人也能看得到、聽得到、摸得著的境界,因而轉為他受用境。你若問說我作觀化現成一個淨土,是否十方眾生皆能來往生,皆得成就?可以,但是現階段你所作的只是一個觀想,或更明確地說,只是一個想象,在你自己的想象中現出那種景象,而在客觀世界中並沒有那個境界存在。然而那個想象中的景像確能令你心生歡喜、乃至心趨向清淨,這就已達到觀想的目地了。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萬萬不可由於這個境界心生歡喜,因而產生對這境界的貪著——絕對不可以生貪著,一生貪著,便馬上轉此觀想成為不清淨,成為染污法——以心有貪著故成染。若再繼續貪愛住著彼境下去,便再轉修行為魔事,相當危險。所以,切記:修觀想法,即使得以觀想成就:心也絕不能貪著其境界。

⑵在作任何觀想時,例如你觀想到十方剎土,十分要緊的是你必須“同時”念念覺知你身不離座,而且我所說的這個身不離座,即是“身在此處”在地球上,在本處,沒有跑到別處,一定要如是念念覺知。現在再進一步跟你說,你聽了以後,回去要拜一百零八拜,禮謝三寶:十方剎土皆在我心中,就這一句話而已,一切盡在於此,更無他物,乃至種種觀想、種種觀想的莊嚴境界以及觀想要訣,皆可以此句概括盡竟。例如觀想我去他方、他土、乃至他佛國,種種形相的我,無量的我、乃至無量的佛,盡皆在我心中發生!我在我心中作如是游往、如是參拜,如是供養,皆在我一心中。你的心若是沒有這樣靜、這樣淨,這樣的定、這樣的明覺,如何觀得出來、如何能觀得如法、如何能觀得不貪著?這樣的法深不深?好了,就此打住,所有法寶都快全部掏給你們了!
慧己:師父剛才提到說如果感覺背後怨親債主在跟你拜,這樣不好,對不對?如果修行時覺得很舒服,但如果執著那個舒服,這也不好。請問師父,像這些情形,若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怎麼辦?
師父:發生什麼情形?
慧己:就是感覺毛毛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執著於覺得很舒服,而每次都忍不住要去那樣想。
師父:這兩個都不對。以最究竟而言,是喜也好、是懼也好,都不對。現在跟你開示另外一層的觀想:若你因為觀想而心生歡喜,這時你可觀(思惟)是誰在歡喜?如是,你等於是Retreat(退)到幕後去觀看那個歡喜及歡喜的人;這樣一來,你心中所生這個歡喜還會一成不變嗎?聽得懂嗎?你因為作觀想而於自心中造出種種景象,然後再依這些景象而心生歡喜:此時你若退而思惟:誰在歡喜?於如是思惟的同一剎那,你就會馬上Detach(抽離)現前的境界。接著你更再思惟:歡喜者是誰?當然這問題又更深了。就這樣,層層深入,推究到後來,你恐怕也必須深究性宗及相宗,乃至八識之間的種種關系你都必須通達,才能完全深入、了悟,參禅、觀心、觀想時也才能真正參出個究竟。你們現在就暫且這樣以正心、不貪著的心去觀,等到將來時機成熟時,便一點就破。然而現在卻不能點,現在一點破,便極可能落於斷滅。
慧己:還有,有時會怕:心裡毛毛的,要怎麼辦?請師父開示。
師父:那也可用觀想法來破解,你可試著去觀察是誰在怕?或者你也可用金剛經中的一句話來破除那恐懼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你在念經或念咒的時候,有種種可怖的現象出現,因而心生恐懼,此時,應馬上停止不要再念下去,接著站起來,禮佛三拜,長跪合掌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然後接著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一出口,便所有的虛妄影像,乃至心中的恐懼即刻破除,所有虛妄境界應聲消滅,以如來威德無上,法力無邊。這句經文具的是法力無邊,雖不像修法、作法的那種法力。其實在當時境界現前之際,根本也來不及作什麼法,不過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經句一念出口時,一切虛妄境界立即消滅,毛骨悚然的情形也會馬上消失無形。所以若在念經時,覺得好像真正有人在你背後,那種現象是不好的,有礙修行。現在我來跟你分析這個道理:如果你覺得好像真的有人、有眾生,且是外在的,並非你主動要觀想的眾生。然而你若觀想諸佛剎土、乃至於觀想一切有情都跟著你一起拜佛,那便是你主動的觀想,是你自己造的;而前者則你是被動的:因此後者便是在你自己的控制范圍之內,而前者則是超乎你的控制范圍,你沒有辦法去掌控它:如果是真的觀想,則你自己可以控制,你若要命你觀想的境象消滅的話,很容易,你只要不繼續觀想,它就馬上消失,甚至於你若心中一生散亂、那個觀境便立刻消逝了。然而那種感覺、好像背後有人、或四邊有人的現象,就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了。簡而言之,一切不是你主動觀想所成的現象,都不是好現象,就必須要用金剛經來破其相:彼相一念經文就破了,而且你念時也不一定要出聲,(當然念出聲也可以):心中一作念,它馬上就破了。如果還不能破的話,我還有別的法門可以對付,私下再講。
慧乙:剛才師父會提到念經時若非攝心專注:心中散亂,會不知所雲。不過,有時候當我很專心時,會有一種渾然忘我的感覺,這到底是有我還是無我呢?又,這種感覺對不對呢?可否請師父開示。
師父:所謂渾然忘我是外道、是道家所行。忘,在唯識百法裡稱之為失念。失念是不好的,佛法應該是念念分明。而渾然忘我,彷佛不知身在何處,虛無缥缈、渾渾沌沌,這是道家的境界,不能開真正的智慧,只能變成一片胡塗。所以道家的最高境界是難得胡塗,佛家的境界是正好相反,加上一個不就對了:難得不胡塗。因為眾生本來就很胡塗,你要他不胡塗便很困難,所以我們現在學佛是要學念念覺知。所以不管你念佛、念經、持咒、打坐、習禅、修密都必須要念念覺知、念念照了,這個就包含了所謂自在的成份。自在就是Everything is in control (一切在掌控中)Everything is in your mind (一切都在自心之中),而且一切都是往自心中照了,你若一修修到心不知跑到何處,那樣就不對,那就是外道。渾然忘我,就是愚癡無知、成了無明、無記,無記也是無明所攝。乃至於有人說一打坐,忽然“定去了”,這句話本身就錯了,定去了就是Out of control(失控),那你什麼時候能再回來呢?不知道!道教還有修陽神出竅,陰神出竅的,皆與渾然忘我有關,都是不對的,都不是佛法——佛法沒有出、入:不出不入、不生不滅,一切法自心現量,這才是佛法。
慧乙:所以那樣的專心……
師父:那樣的專心,事實上是忘心,忘失本心!眾生有幾種忘心(忘失本心),第一是遺忘?第二是入外道定,都是忘失本心;第三種是瘋狂;瘋狂也是忘失本心,You can not recognize Yourself (你不識自我)。外道入外道定,乃至眾生種種的心不在焉的情況,也都是一種忘心。但是佛法行人的修行必須要念念覺知、念念分明,念念皆能念念現在,一定要在、不能不在,不但因地修行時要念念都在,而且果地時則要能遍在。要注意這一點:遍在或遍到也是不離本座從本心發出來的,所以不是跑掉了,更不能忘掉。還有沒有問題?
慧辛:若是覺得口在念,而自己好像並沒有在念,請問師父,這種情形如何?
師父:再講清楚一點。
慧辛:就是覺得嘴巴在念,又好像覺得並沒有在念。
師父:這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心不在焉,所以會覺得沒有在念。另外一種是給念頭帶著跑了。本來念的時候應該要依我剛才講的那個原則,即由心中發出口業,然後到達耳朵。若這樣念,你一定會覺得有在念,而不是沒有在念。現在如果你把心、跟口這兩個切斷以後,只剩口在機械式的跑(運作),所以你不覺得有在念,這是一點。進而言之,如果你從心中發出念來,再由口念出聲來,次由耳朵聽到此聲,接著你又能就路返家,循原路返回去觀照發念的本心,這樣就一定會覺得有在念。反之,如前所說,如果心跑掉了、或忘失、或不覺知、或散亂,其念就會變成一種機械動作,因此你才會不覺得在念。這有個比喻,你有沒有過長途跑步的經驗?因為跑太久了,跑到後來都變成機械式動作,沒在用力,不覺得在跑,也不覺得累。而變成一種慣性動作。剛才所講的心跑掉了這件事,也是同樣的道理:因念時不用心,只有嘴巴的機械慣性動作,所以你才會根本不覺得你在念。慧乙,所以你剛才那種情形也必須要注意。如果你不用心觀察覺知,到後來就會變成跟她的問題一樣,覺得自己並沒有在念。那樣的話,即使你念到後來會有一點定心,但那一點定心也會有如慣性動作一般,沒什麼覺知性。這時如果你不作意觀察覺知——注意必須要作意觀察覺知:若不作意觀察,則種種修行都會變成一種機械動作,接著就會覺得自己有修好像沒修一樣。這是在說明心跑掉了的後果。另外一種情形是心融入音聲裡面,因此音聲出去之後心就跟著音聲走,就這樣,聲來聲去:心也被帶著來來去去,隨音聲而來,隨著音聲以俱去,也就是心不是在一旁客觀一切現象,不是在當場觀照,而是被帶著跑,隨音聲來來往往、生生滅滅。音聲是什麼呢?音聲是口業,也是塵,即是聲塵。如是即心隨塵而生滅:心也隨業而往來。如是,因為心不自主、不自在、不自覺故,所以你便覺得沒有在修,因為修了半天還是隨業飄蕩,隨塵漂流。所以這個時候也是要趕快抽離出來,把心從諸業中抽離出來,從聲塵中抽離出來,當個Superviser(監督者)來觀察這聲塵與口、耳二根所造業之相狀。若如是,你就會覺得有在修,而且也會越修越起勁兒,越修越歡喜。否則,既覺得自己沒有在修,便會越修越無趣。所以經上說如來有無上妙法門,而我只是略知一、二罷了。
慧丙:師父,目前我還沒有請法,我在家裡念經的時候,常會念到一個階段時,因為碰到了問題,便停下來想一想再繼續念。請問師父,這樣行嗎?
師父:念經跟看經不一樣。看經的時候要思惟經意:而念經的時候才來思惟經意,已經來不及了。念經應該是從頭到尾不停,一直念到底。念經可說是修定的前方便之一。看經是修聞慧及思慧;而念經是修修慧。聞慧及思慧又稱為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念經則是修所成慧。修所成慧是從定而來的。定是什麼?定就是止觀,所以在念經的時候就是在修止觀准備的工作。所以你也可以只念經文而已,這是較低層次的念經,念經會念的,應該是有止有觀。一切法門都是圓融的,都是灑蓋一切的,只是光會念經並不是真會念經。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不應中途停下來。你現在念是沒有用木魚,若是敲木魚念經,敲到一下突然停下來想一想,然後再敲,又想到這一段好像蠻有意思的就越敲越慢,甚至完全停下來,等想通了再恢復正常。這樣行嗎?又譬如敲到某一段覺得很順,如地藏經內的
……大光明雲,……大光明雲……的那一段時,又開始快起來,等一下在經文比較深的地方,你又開始慢下來了,有時候又停下來:這樣,護法、天龍鬼神都要被你氣死了,為什麼?就好像拉小提琴一樣,如果是會拉的人,連隔壁鄰居聽了都覺得很好;不會拉的人,隔壁鄰居便很受罪。還有念經的時候就好像唱歌一樣,念經的時候幾乎已經來不及去思惟了。你若是歌詞不熟的,上台去唱的時候還在想歌詞,那一定唱不下來,對不對?所以關於經文的意思、都應在念經以前都已經想好,否則你就應什麼都不要再想,你若是一定要想,就等念完了以後再想。唱歌不也如此?歌詞裡種種的輕、重、高、低、乃至於感情、意義,你都要在演唱之前已經就體會過了,到時候就表達出來而已,你不可能一邊唱歌,一邊還在揣摩其中的意思,那一定唱不好。
慧乙:師父,關於念經時敲木魚唱誦。因為我們以前第一次接觸誦地藏經的時候是在共修時,那時是用唱誦的,所以回家念經時,即使沒有敲木魚,也是用唱誦的。請問師父,這樣的作法對不對?
師父:一般來講,采取唱誦的方式是因為敲木魚的關系,才用唱誦的形式。如果你沒有敲木魚就不需要有韻律,用念的或用讀的就行了。若敲木魚當然要有韻律或旋律(Melody)才行,所以如果是敲木魚念經,就用旋律唱誦;如果不用木魚,就不需要旋律,用朗誦即可。
慧乙:報告師父,因為唱誦跟朗誦的感覺不太一樣。
師父:那你要用那種清唱的、沒有木魚伴奏的,也未嘗不可。就這麼說:法門沒有一定,只要你能夠攝心,能夠修得好就行,沒有一定。
慧乙:師父,依我個人的感覺是:唱誦的話,我會覺得念經念得很順;而且即使你的眼睛還沒有跟上經,你的心已經知道了。但若用念的話,如果只是純粹像念書一樣,那種感覺和唱誦的味道真的不一樣。
師父:確實不一樣。如果自己已Developed (發展)出一個調子,你要這樣子誦也行,沒關系,沒什麼問題。總而言之,一句話,所要注重的是效果。如果你那樣修行的效果很好,而且不是太別出新裁,就沒有問題,是可以的。當然有一點,通常用調子誦的,除非你對那個調子非常熟,否則會比較慢。
慧乙:師父,我會。
師父:那你是很熟,對那個調子很熟。還有沒有問題?
慧甲:師父,關於禮佛時觀想,因為家裡佛堂有佛像,我在觀想時都先看一看佛像,藉以幫助觀想。我的問題是:有時候在禮佛時作觀想,我好像可以看到有很多個自己一起在頂禮:有時候則可以感覺好像有很多佛在我面前,但是我根本不是看得很清楚;有時候則覺面前很模糊,無法真正觀出佛是什麼樣子,或菩薩是什麼樣子。我想請問師父:像我這種情形,是因為自己修行的問題?還是業障?或是有那裡修得不對?或是由其它原因造成的?
師父:你如果能夠觀想佛菩薩在你面前,了了分明,那你就已觀想成就了。否則,通常所觀只是模糊的影像,乃至於只是模糊的概念而已,還未能化成完全的形象( Picture ):久修純熟之後,所觀境才能由模糊的概念,漸漸轉為清晰的影像,就好像我們沖底片一樣,剛剛沖出來時並不能很清晰;漸漸地這些影像,不但輪廓漸明,而且種種細節也能很清楚地了了可見,最後就會變成所謂“諸佛現前”,那是真正地完全觀想成就;而且不只是想象中的形象而已,是真正的佛身現前。所以,你那種情況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你觀想並未成就罷了。觀想模糊的時候,就是功夫還未到家。
慧甲:弟子接下來的問題是:剛才師父說觀想時應有Self control(能自我掌控),確實覺知自己在做什麼。請問師父,當我頂禮觀想時,因為看不出來前面員的是什麼東西,只是模糊地覺得佛在那裡而已,此時有沒有可能有其它外道、或鬼神跑到那裡面去受我禮拜,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Control (掌控)
師父:這點你就太多慮了,不用想那麼多,你所觀想的通常不會那樣。依五位百法來說,觀想必須作意,事實上一切的修行都要作意,你要起意才能修,因為那不是隨順你的煩惱業力而來的。是因為隨順佛教才作意去修,作意修止,作意修觀,都必須如是作意。等到將來修習純熟時,才能自然而然、不須要作意也能修觀或修止(修定),不過那已經是大菩薩的境界了,稱為無功用行。不用害怕你的觀想中會有外道或邪魔跑進來,不要去作如是想,不會的,放心。還有沒有問題?
慧乙:師父,通常誦經都是在佛堂裡誦,可是我們平常在行住坐臥之間,也常會有經句跑出來,請問師父,這個時候,可以還是不可以?

師父:那沒什麼關系,沒有什麼可以或不可以。因為你誦經誦到已經成為你業力的一部份:裡面自然而然能產生經句,這是很好的,這沒有關系,這很好。
慧乙:像有一次拜藥師忏,師父領眾唱拜。在那之後,那個旋律常常會自己不停地冒出來。有時候,也會無意間忽然唱出來,可是地點有時候是在廚厲,有時候是在客廳。請問師父,像這樣有沒有說因為場所的關系,而不適合這樣唱?
師父:除了廁所以外,都無所謂。如果是在廁所中,忽然有一個經偈冒出來,你就刻意覺知不要念出聲來,如果有經句在心裡浮現,便趕快把它截斷,不要在廁所裡思惟佛義,其它場所都沒有關系。
慧乙:其它像報紙副刊:最近常常有人會寫有關佛學的文章。有時候報紙放在那裡,我們並不曉得裡面有這些經句,或者舊報紙中有一些佛經的句子,請問師父,這時要怎麼處理?
師父:我看,這個沒什麼辦法,這是大家的共業,就不要理它了,否則你處理不完。
慧己:師父上一次提到有在家菩薩沒有在家佛,能不能請師父再解釋一下,為什麼有在家菩薩?以及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
師父:所謂在家菩薩也是菩薩發心現在家相,而非他真正在家,因為既然是菩薩,就應是心已出家。什麼叫出家?不貪著家,家是五欲、六塵、三界的象征。不一定說是父母、妻子所在之處才叫家;事實上,更抽象、更高的一個境界,是指若人貪著五欲、六塵和三界,便稱為在家。所以即使剃發披袈裟而貪著六塵、貪著三界的,還是稱為在家。如果以這一層意義來看,若已不貪著五欲、六塵、三界,而雖未剃發、披袈裟,也是“心已出家”,那就是菩薩示現,且是大菩薩。這種境界當然很高,一般來講,凡夫人不可能達此境界,因為凡夫即使披了袈裟都做不好了,何況不披袈裟?因此所謂在家、出家,不光是以相上來說,而應以法上來說。什麼法呢?是以貪愛法來說,以貪愛及不貪愛來分:若不貪愛三界、五欲、六塵就是出家。什麼叫菩薩呢?就是:位於佛之下,在還沒有成佛以前發廣大心之有情稱為菩薩。菩薩的全名叫菩提薩埵。此處的菩提是指佛菩提,覺悟之意;二薩埵是有情;兩者合起來即是:凡追求無上菩提的有情就叫做菩薩,或菩提薩埵:追求開悟的人,自利利他的人,就叫做菩提薩埵。是以這個法來分的,所以不一定要看那個表相上是剃發不剃發。有的大菩薩為了要度在家眾,因為知道有些在家人看到出家人必生畏懼,覺得跟他不同類,會害怕或是不想親近,他就現在家身去教化他。也就是對於善根比較不具足的眾生,便現在家身。因此並非他真正是在家人,這就是所謂在家菩薩的來由。因為既然是菩薩,就一定心不在家,心一定是出家,才能夠稱為菩薩。如果他是現在家相:心具菩薩心,也就是菩提薩埵之心,已經發大悲心、菩提心才能叫作菩薩。所以他如果現在家相,就稱為在家菩薩。菩薩在成菩提之前,必須具修無量功德,才得成佛。在那之前,他以種種方便、種種方式來度化眾生。所以他有時也現在家相,有時候也現男身、女身、國王身……等等,這都是所謂菩薩教化眾生的方便,也是度化眾生的種種方法。對眾生來講,這是他度眾生的種種方便;對他本身而言,則是他成就菩提的方法之一,因為他要度盡無量的眾生,成就無量的功德,才能成佛,並非光坐在菩提樹下就能成佛。所以所謂“在家菩薩”的意思是這樣。然而這是指在“因地”修行時才如此,等到果地要成佛時,菩薩一定現出家相。如果他現在家相而成佛,眾生會覺得很困惑(confused)。因為心中的法是清淨還是染法,眾生無法看得到,眾生無法分辨你的心究竟是清淨或不清淨,所以須要以表相來現給他們看。如果你現在家相,與凡夫俗染毫無區別,那就清淨與污染分不清楚了,所以一定要現出家相而作佛,這是諸佛成佛之通例。
慧己:請問師父,如果有人說人在這一世可以馬上成佛,這句話是對或不對?
師父:人生這一世成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慧己:菩薩雖現在家相,但因他這一世已是菩薩,所以下一世他便可成佛了,是不是?
師父:下一世?

慧己:也不一定是下一世,因為菩薩雖現在家相,事實上他已經是菩薩了,他之所以現在家相,是由於他的願力來度眾生。所以有人說你這輩子修了,下輩子可能成佛,請問這句話對不對?
師父:不一定對,也不一定錯,但若針對你這一世修完,就成佛了這句話來說,通常是錯的,為什麼?因為你若這一世修了,來世就成佛,這表示什麼?這表示你已是補處菩薩了,也就是說你等於是Buddha elect (佛陀當選人),是補位的,只是等著宣誓就職而已。事實上,你若是佛陀當選人,便可說你這一世修完,來世就成佛了,那麼現在你就應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三明六通亦皆具足,且能夠現千百億化身,放光動地,必須要有這樣的能耐,才能說是補處菩薩。而且你對於種種經典也無不通達,種種眾生無不能調伏,經、律、論無不能解說,種種禅定智慧皆悉圓滿,因為你已經是佛陀當選人了嘛!這也表示你跟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是同一等級的菩薩摩诃薩。這就很清楚了!眾生見到他,就應該像禮拜觀世音菩薩一樣禮敬。
——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講於美國俄亥俄州,大慧精捨
    
一九九九年八月七日二校於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三校於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四校於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後記護法破魔分
   
正當此書在進行最後一校,而且英譯地藏經正待付梓之際,台北大昆盧寺來電說,上周有一K姓男子打電話到寺裡來,向當家師言:我打這電話的目的是:聽說你們正要出版英譯地藏經;我勸你們趕快停止,不要印!當家師很訝異地問他為什麼;他說:有一家xx寺,附設xx佛學研究所,其中都是高僧大德:他們已經研究出來說:地藏經是偽經,這篇論文已經快發表了。敝當家師以在電話中不見其人,不方便駁斥他,只姑任他自說白話。其人如是之不足,數日之後還親造敝寺,見了當家師,又極力如是勸止。當家師即反過來勸他莫作是說,而且最好不要參與其事,否則對你很不好。並說:其實你應為了慈悲不讓他人造業,而去勸xx佛學院的人不要發表這樣毀謗大乘佛法的言論,否則果報不可思議。K君見其目的不果,即不復再言:接著隨便翻閱結緣架上的幾本英譯佛經,並指出說:畜生道的畜生英文是Beast,成觀法師譯成Animal不對!當家師即為之釋言:Beast義禽獸,含有凶暴、殘酷、及丑陋得可怕之義,是貶斥或罵人的話,有如中文的『禽獸』;而Animal(動物)是中性的字,不是含有褒貶的情緒語言——佛心平等,故佛在說法度眾時,怎麼會以惡言貶惱眾生?誠然如是。其人聞言似仍不服氣,但若無還嘴之處,即快快而去。可見此人擺明的是來找碴的。末法時期這種無聊人很多:常有這種不近道場,在家看經的白衣,沒事得空就到各佛寺去踢館。
   
我在美國接獲台北此報告後,即作是念言:我當時若在台北,便會對他這麼說:你信受他人毀謗地藏經,你何不依照先前某位法師所言的『大乘非佛說』,而說一切大乘佛經都是假的引如是邪說,不但是毀謗大乘,而且是謗佛、謗法、謗僧,罪障無數,今世來世果報不可思議。如是謗佛毀法之人,信根不具,自不信受佛語,又害他人:依於世間雜染、有漏的『偽科學』( Pseudo-science )——考據之學,來妄議佛語,因而誤導眾生入一闡提的歧路邪道,這樣的愚妄之人,你稱他為『高僧』,其實是惡僧;你還為他們傳播謗法之言說,為其伴黨。其實這種人、及這種末法亂相,佛在經中早已記言;佛說:魔王波旬會對世尊“如來滅後,末法時期,我當在佛法中出家,為佛弟子,著佛袈裟,而破壞如來正法。”世尊聞言愀然,並說:如來正法,無人能壞,唯如來弟子能壞之。又說:此等如來出家弟子,自壞佛法,猶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舉如大
涅盤經卷七中雲: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有四種魔。若魔所說及佛所說,我當雲何而得分別?有諸眾生隨逐魔行,復有隨順佛所教者,如是等輩,復雲何知?』佛告迦葉:『我般涅盤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破壞我之正法——譬如獵師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復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優婆塞像、優婆夷像,亦復化作須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羅漢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無漏身,壞我正法。』又如仁王經中,世尊對波斯匿王言:大王,我滅度後,未來世中四部弟子……轉更滅破三寶;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非外道也。多壞我佛法,得大罪過,正教衰薄,民無正行……(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囑累品第八)再如梵網經中佛言: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為名聞利養……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外道天魔能破。(梵網經盧捨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
   
由此可見,這班不仁不德、為魔所用、破壞佛法之人,佛世尊早已了知,且於經中在在處處明白記言,俾令末法眾生之有善心者,知所提防,不為彼所惑亂,乃至起而護法,令正法久住世間。我等如今不幸正逢其時,依佛所記,知其必然,本來不應為彼敗行而悚動驚瞿,然而及至實生活中親臨其境,仍難免為佛法悲,為眾生哀,乃至不期然而然地義憤填膺。
   
又,彼等在佛法中出家(吃如來飯),不但不思宏揚如來正法、利益眾生、續佛慧命,反而謗如來法(毀謗自己的飯碗),斷眾生慧命,此種人在律中稱為賊住,在世間法中稱為吃裡扒外,不知恩義,恩將仇報——毫不覺知他是吃誰的飯。又,你既然不信佛,干嘛要出家來攪亂正法?你既出家,不但不能荷擔如來家業,還敗壞如來家業,成為名符其實的敗家子,法說非法,悖佛鬻佛,
以博名聞。更嚴重的是,如是之人,為魔所用,助魔毀法,命正法速亡,是魔之伴黨,行於魔行。如今末法時期,世間污穢,眾生福薄、根淺、障重,魔強法弱,佛會在經中記言——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非法說法者有之,法說非法者有之,謗佛毀法者有之;為名聞利養而嘩眾取寵者,更所在多有。關於在佛法中作學術、搞考據之不當,敝人在拙著北美開示錄上冊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一文中,有較詳細的論述,請參閱。
   
又,由於末法時期,世間污濁,而今而後,凡佛弟子欲求正法者,當須自覺,慎勿親近以凡外邪小的顛倒之心譏謗佛經之人。法華經雲:假使滿世間,皆如捨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捨利弗尚且如是,何況其它人,如何能夠蠡測、評論如來境界,妄論是非?末法時期之弟子,若能一心堅信:佛語谛實,真實不虛。又決定信:如來是不妄語者。如是即一切惡心謗佛之魔事即破,而行者及無量眾生之善根、法身慧命即能獲得不壞、不傷、不斷:是人甚難稀有,與正法相應,與佛同心,如來悉知悉見,當得諸佛菩薩護念加持,速悟自性清淨本覺之智,究竟菩提。是為記。
——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於美國遍照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於未來際
修行無上道
釋成觀法師
倡印者:大昆盧寺(台灣),遍照寺(美國)
發行者:昆盧出版社

 

上一篇:夢參老和尚:救命真經金剛經
下一篇:奧巴馬講述槍擊案感人故事:兩少年患難與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