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一法,易則容易,難則實難。……所以第一要有堅固心。……次之要發長遠心,我們人生在世,造業無邊,一旦要來修行,想了生脫死,豈能把習氣一時放得下呢?
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一切菩薩也如此發心。我們每天晚殿,也如此發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凡佛弟子無不發此誓願,證果深淺大小不同,皆由願力深淺,依願行持大小而定。又菩薩發心時,當發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即須斷除我愛,殉己為眾。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苦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如地藏菩薩,……。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量劫來流浪生死,皆因煩惱未斷。煩惱由根本發生枝末,重重無盡。所言根本者,謂貪嗔癡慢疑惡見等,由此出生懈怠、放逸、嫉妒、障礙、昏沉、散亂、谄曲、诳妄、無慚無愧等無數枝末。但煩惱雖多,總不出我法二執。眾生不達緣起性空的道理,妄執此身心以為實我,分別諸法以為實法。由是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設教,應病與藥,說無量法門,對治眾生無盡煩惱。我們應該依教修持誓願斷之。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菩薩為普利有情,一切世出世間無量法門,均須習學。故菩薩應向五明中求。……故無論世出世法,科哲等學,均是菩薩所應學處。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閉起眼睛,盤起腿子,才算修行。運水搬柴,鋤田種地,乃至穿衣食飯,痾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並非閉門造車,死守一法的。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者,梵語名菩提,又譯曰覺,覺者自性靈覺也。此覺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本自圓成,個個不無。諸佛聖人,示生世間,作人天之導師,後世之模范,指示眾生:若離妄想執著,即可成佛。六祖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我們應該捨迷歸覺,誓成佛道。弘者,深也、廣也,深則豎窮三際,廣則橫遍十方。誓者,自制其心。願者,志求滿足。菩薩當發如上誓願,不怖不退,不動不搖,盡未來際,勇猛勤修。
佛教怎麼談因果?
茫茫苦海歎勞塵 善惡升沉自有因
報盡一生還是喜 了其千劫有何嗔
佛說一大藏經,無非講因果二字。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為,不要說辦道不成功,三塗少他不了。佛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說:“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凡愚昏闇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則怨天尤人;遇順境,則驕矜自恃。或有終身作善而得惡報,作惡而得善報,則謗無因果。那知因果理微,如種果子,先熟先脫。假我今生雖作善業,反招惡報者,皆由過去惡業熟故。今生雖善,而過去之惡業已熟,不得不先受惡報;以今生善業未熟故,不得現受善報。信此理者,必無疑惑。
明因識果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歸攝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再約而言之,則因果二字,全把佛法所說法包括無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緣,果是果報。譬如種谷,以一粒谷子為因,以日光風雨為緣,結實收獲為果。若無因緣,絕無結果也。
一切聖賢之所以為聖賢者,其要在於明因識果。明者了解義,識者明白義。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緣於惡因,平常任意胡為,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菩薩則不然,平常一舉一動,謹身護持,戒慎於初,既無惡因,何來惡果?縱有惡果,都是久遠前因,既屬前因種下,則後果難逃,故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縮,這就叫明因識果。
雖是聖賢,因果不昧,曾種惡因,必感苦果。若明此義,則日常生活逢順逢逆,苦樂悲歡,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愛,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麼無明貢高、習氣毛病,都無障礙,自易入道了。
信心對學佛很重要嗎?
佛與眾生同一體 瓶盤钗钏總是金
了知瓶等無殊異 生死涅槃一例平
信心為修行的根
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裡,等它發芽變秧。這時間又怕焦芽敗種,錯過時光,就是說修行要學大乘,勿誤入小乘耽誤前途。插了秧以後要鋤草,等於修道要除習氣毛病,把七情六欲,……一切無明煩惱都除淨,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果。
何為“智巧”?首以信根為石;次以無義味話頭為擊石之手;又以堅固不退之志,作固火刀;用精勤猛勇不顧危亡之力,向動靜閒忙中,敲之擊之,使不間斷;加上般若種性,干柴一握,蓦札相承,引起一星子延燎不已,直至三千世界化為燋焰,復何難哉!
堅固信心
無論修何種法門,都要信心堅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圓滿的利益。信心堅固,持咒可成;參禅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樣。若信根不深,只憑自己的微小善根,薄學智慧;或記得幾個名相、幾則公案,便胡說亂道,談是論非,只是增長業習,到生死關頭,依舊循業流轉,豈不可悲。
想用功辦道,先要一個堅固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無論做什麼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們要了生脫死,尤其要一個堅固信心。佛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又說了種種法門,來對治眾生的心病。我們就當信佛語不虛,信眾生皆可成佛。
但我們為什麼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們信知黃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黃豆不會自己變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會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適量的石膏,決定可成豆腐。
辦道亦復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決定可以成佛。故我們應當深信自己本來是佛,更應深信依法修行決定成佛。永嘉禅師說:“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诳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堅定後人的信心,故發如此弘誓。
持戒指示
得守空王法 勿為魔事侵
戒香薰寶座 梵網結珠林
持戒對修行很重要
學佛不論修何法門等,總以持戒為本。如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
修學者必須依佛戒,戒為無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則不論參禅、念佛、講經,無一不是佛法;若離佛戒,縱參禅、念佛、講經,亦與佛法相違,入於外道。
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跡。從前在罽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驅逐他,總沒法把他趕跑。後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便遠跑了。眾羅漢問那僧人什麼神通把毒龍趕跑?他說:“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謹慎於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
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或雲: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禅。”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裡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持戒的用心處
佛雖說種種法門,無論大小乘戒,皆以三歸五戒為根本。務使受持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依之立身齊家治國,則人道主義盡。且苦因既息,苦果自滅,解脫三塗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則學佛主義亦盡。故三歸五戒,是導世之良津,拔苦與樂之妙法。
欲脫生死黏,去煩惱縛,非五戒不為功。故雲:“五戒不持,人天路絕。”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聖之工具。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嗔癡,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現在的佛法比較盛行的,是淨土與禅宗。但一般僧眾,都忽略了戒律,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這是我們每個學佛的人,應特別注意的。
持戒從十善開始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總要步步立穩腳根,遠離妄想執著,便是無上菩提。古德所謂:“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約理邊說:不偏是謂中,不易之謂庸。約事邊說:中者中道,凡事無過無不及。庸者,庸常,遠離怪力亂神,循分做人,別無奇特。
佛法也是一樣,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才有少分相應,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癡、戒殺、戒盜、戒YIN、戒绮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淨土之機樞。
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是為最上根人說。上根利智一聞道法,行解相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善相且無,何有於惡。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風所轉。
“心平”二字,談何容易?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名為八風。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嗔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
曷若恆時步步為營,從事相體認:舉心動念,當修十善。事相雖末,攝末歸本,疾得菩提。
怎樣才是如法的靜坐?
一泓清水漾微波 無去無來意若何
尋味個中消息否 泠然萬法影痕過
靜坐的重要觀念
(一)靜坐不過是教行人返觀自性的一種方便方法。簡言其要,則在於系念一句佛號。(或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皆可。)心心相契,念念相續,由心而出,從耳而入,莫令間斷。
果能如斯,則更無余緣雜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彌勤彌專,轉持轉切,不分行住坐臥,豈覺動靜閒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養。居士才覺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動念而執著之,宜其不能進步。
(二)靜坐宜取乎自然,身體有病,宜適當調養,不必勉強支持。修行用功不拘於行住坐臥也。
(三)悟道不一定皆從靜坐得來。古德在作務行動中悟道者,不可勝數。悟道僅為真正修道的開始,由修而證,則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專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見,為學佛人所不齒者。
(四)參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門,皆教眾生破除妄念,顯自本心。佛法無高下,根機有利鈍,其中以念佛法門比較最為方便穩妥。居士受持《佛說阿彌陀經》,熟覽《印光法師文鈔》,若能依而行之,則淨土現成,萬修萬去。
(五)葷食造殺害生,大違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長貪嗔YIN欲,身後業案如山,冤怨債報,寧有了日。
靜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葷食則增加無邊生死,漏瓶盛油,虛勞精神,智者可以自審矣。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當熟覽谛受。
(六)靜坐如法,可使四大勻調,促進健康。
(七)“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莫不殊途同歸,惟當擇其契理契機者而修持之。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裡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麼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
所謂禅堂,所謂坐禅,不過為我等末世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
打坐注意事項:
坐禅要曉得善調養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還多,今擇要略說: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
如覺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沉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坐禅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說之不了。但你不要去執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見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楞嚴經》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