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世界上最懂得教育的是中國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空法師:世界上最懂得教育的是中國人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淨土確確實實是難信之法,聽的人多,信的人少,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古時候比較好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我們知道,在全世界許多族群當中,最懂得教育的是中國人,中國古人在千萬年前就懂得,這是我們可以相信的。那個時候沒有文字,文字的發明是在黃帝那個時代,到現在才只有四千五百年,五千年的文化要靠考古才能發現。古印度婆羅門他們傳說至少有一萬三千年,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發源絕對不會少於印度,只是那個時候沒有文字記載。孔子生在春秋時代,孟子晚一點,要晚一百年,生在戰國。夫子說得非常好,他老人家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是敘述別人的,不是自己的,用現代的話來說,孔子一生沒有創造發明,換句話說,他老人家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全是古人的東西,沒有一樣是自己的。他說的是老實話。信而好古,這個了不起,信心,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深信不疑,全盤接受。這種修學的態度非常難得,世出世法都要靠這樣的態度才能真正得到。
  
  得到什麼?得到古人的傳統。古人的傳統是什麼?是自性。佛家講自性,中國傳統也講自性,人性本善,《三字經》上,「人之初,性本善」,《大學》裡第一句話說,「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都是講的自性,都是講的性德。性德是究竟圓滿的,不能在上面加一點,也不能將它缺一點,它就是那麼樣的圓滿。佛所證得稱為大般涅盤,稱之為大圓滿。在中國雖然沒有像佛經那麼明顯的字樣,我們細心去觀察、去體會,意思是一不是二。自性是一個,沒有你我他。所以大乘經教上說,理體只有一個,現象無量的差別,無量無邊差別的現象共同一個理體,而且告訴我們,性相是一,性相不二。印度人求學,中國人求學,都是以悟入自性為終極的目標,這跟外國人不一樣,中國人確實同中有異。十法界就不一樣,異中有同,雖然有十法界,依正莊嚴不同,但是一個自性。所以中國人尊重聖賢就是尊重自性,凡是從自性所流露的那就是實相,大乘經上講諸法實相,就是真如、就是自性。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教兒童都留意教悟性。悟性在佛法裡面講叫做覺性。悟性高,我們就知道他煩惱少、雜念少,心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悟性、就是覺性。妄念多,欲望多,煩惱多,他悟性就差一點,被這些東西障礙,被這些東西擾亂了。雖然障礙,雖然擾亂,但是並沒有失掉,像一盆水,混濁了,攪動了,它還是一盆水,等一段時間它自己會定了,髒的東西會沉澱下去,動相慢慢它就靜止。由此可知,古印度人特別重視禅定,這個道理就明白了。中國人雖然不講禅定,他也說定,也講靜、定,他講這些東西。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這跟古印度、跟佛法所說的完全相同。
  
  智慧不是從外面得來的,自性本具的。知識是從外面學來的,智慧不是。智能跟知識是兩樁事情,智慧能明心見性,而知識呢?知識是一種障礙,在佛法叫所知障。知識不是說不好,不是說不要它,佛法也要它,也要用它,什麼時候?開悟之後,開悟這叫根本智,悟後起修。根本智得到之後,你看《華嚴經》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上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根本智現前了。根本智是什麼?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無知就是根本智,它在不動的時候,它什麼都沒有,就是惠能大師開悟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根本智,不起作用的時候,它裡頭一法不立,起作用的時候,一法不捨,圓滿的智慧現前。所以善財開悟之後,文殊菩薩叫他去參學,就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後得智,我們今天講的知識,你不接觸不知道,一接觸就明了。五十三參代表什麼?代表整個宇宙的知識,你看裡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出家在家,五十三參裡出家的只有六個人,絕大多數是在家。你一接觸全明了,無所不知,但是先要求無知,然後你才能無所不知,如果有知,這就是所知障,障礙你明心見性,那你就有所不知,你知道的很有限,你不知道的太多了。跟中國、跟印度求學的方法迥然不同,這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的。

 

    ...

 

    「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假是借,不需要借修才證果,不需要。為什麼?你自性裡頭本有的,覺性是本有的。惠能大師沒修,突然開悟,不是像別人禅堂裡面參了多少年,他一天禅堂也沒進過;講堂去聽多少年,他沒有學過,講堂一天沒去過,他不認識字。所以惠能大師確實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是惠能大師講的話。因為本自具足,所以不需要修,見性了,就全得到了。你不見性,什麼都得不到。說到這個地方,你就懂得中國古時候的教學法,根據這個理念,這個理念在中國根深蒂固。中國人所希求的什麼?開悟,不是求別的。悟從哪裡來的?悟從定來的。心浮氣躁是決定不能開悟,心要定。所以中國人古時候教育,從小就訓練你穩重,訓練定,小孩就有規有矩,像個小大人一樣,這是現在人看不慣。小孩要活潑、要天真,那就完了,你從小就把他養壞了。他是個好材料,從小就要有模子、有規矩給他做,他就得守規矩。
  
  《弟子規》那是最基本的,共同必須要遵守的,家家都不能離開的。從小大人就要教他,大人在他面前表現的守規矩,有規有矩,他從小看習慣了,而認為這是天經地義,他一生他都不會越軌,心就定了。心定才開智慧。所以小孩訓練他的定心,訓練他得定,用什麼方法?背書,他背書就不會胡思亂想,他不背書就胡思亂想。所以每天教他讀書,不需要講意思,就是把他心定下來。在生活上,處事待人接物有規矩,一定要懂規矩,好處在哪裡?大人都守規矩,大人做模樣給他看。所以《弟子規》不是小孩學的,是一生都不能離開的。從小到老,那是生活,生活的規范,是處事待人接物的規范。不能一天沒有規矩,一天沒有規矩就亂了,家就亂了,家亂社會就亂了,那災難就來了。一定守規矩,天天叫你背書,不給你講解,你心是定的,講解你會胡思亂想。尤其是小孩沒有成熟,那個思想就會有偏差。所以只叫你讀,不跟你講,什麼時候跟你講?十三歲進太學,十三歲到十五歲,最遲是十五歲,最早十三歲,當中沒有中學,進太學。太學裡面讀書有老師跟你講解、跟你討論,你可以提出問題,老師給你解答。太學裡沒有書本,為什麼?都背熟了,老師也背熟了,學生也背熟了,跟你講《論語》第幾頁第幾行,你都清楚,你背得滾瓜爛熟。所以老師跟同學都熟,重要的典籍都是從六、七歲到十二歲全部背完,小孩記憶力好。所以到大的時候,引經據典不需要去查書,哪像現在查書多辛苦,他們都是已經記熟了。所以讀書很快樂,到太學很快樂,每天真的奉事師長,對老師尊重跟父母一樣,認真學習就是報老師的恩。老師的教學通常都是游山玩水,講到書裡的典故,講到什麼地方就到什麼地方去看,讓你看實際狀況,帶著酒菜,學生服勞役,帶著一群學生游山玩水,玩回來,這一門功課教完了,那個讀書多快樂!哪有像現在讀書這麼苦!我們看到現在小孩念書這麼苦,還敢不敢投胎作人?不敢,這麼苦!讀書是個樂事,從小讀書就快樂,快樂一輩子,哪有讀書讀得這麼苦的,這個事情誰干?所以讀書是快樂人生,教學是快樂人生;要不是快樂,釋迦牟尼佛不干這個事情,聰明,他不是傻瓜。

 

    孔老夫子周游列國回去才嘗到這種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早要嘗到,他就不必去周游列國,去求個一官半職,何必?沒有必要,他一定想到要學釋迦牟尼佛。所以真正求學問、求智慧,不是求別的,在佛法裡面求智慧,在儒家講求學問,樂事!無比的幸福快樂,與名利毫不相干。這不是地位,這不是財富,與這個不相干,提升自己的境界。用一般宗教裡面講輪回,他的後世是天堂,比人間更殊勝,為什麼?他的道德向上提升,自然感得這些境界。好學的一定跟好學的在一起,有道德的人一定跟有道德的人在一起,這就是物以類聚。世間人也一樣,喜歡跳舞的跟喜歡跳舞的在一起,喜歡玩樂的跟玩樂的人在一起,喜歡讀書的他一定跟讀書的人在一起,志不同道不合他就不會聚在一起。喜歡道德的,天講道德,天的道德比人還要高,他肯定到那裡去了。喜歡搞貪瞋癡慢,就是三惡道,他一定到那裡去,不是閻王找他,不是的,是他什麼?他的意念,他去走那個方向,他自然去了,這個才是合乎情理。
  
  孔老夫子周游列國回去才嘗到這種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早要嘗到,他就不必去周游列國,去求個一官半職,何必?沒有必要,他一定想到要學釋迦牟尼佛。所以真正求學問、求智慧,不是求別的,在佛法裡面求智慧,在儒家講求學問,樂事!無比的幸福快樂,與名利毫不相干。這不是地位,這不是財富,與這個不相干,提升自己的境界。用一般宗教裡面講輪回,他的後世是天堂,比人間更殊勝,為什麼?他的道德向上提升,自然感得這些境界。好學的一定跟好學的在一起,有道德的人一定跟有道德的人在一起,這就是物以類聚。世間人也一樣,喜歡跳舞的跟喜歡跳舞的在一起,喜歡玩樂的跟玩樂的人在一起,喜歡讀書的他一定跟讀書的人在一起,志不同道不合他就不會聚在一起。喜歡道德的,天講道德,天的道德比人還要高,他肯定到那裡去了。喜歡搞貪瞋癡慢,就是三惡道,他一定到那裡去,不是閻王找他,不是的,是他什麼?他的意念,他去走那個方向,他自然去了,這個才是合乎情理。 

 

    ...

 

    東方人自古以來,這印度傳到中國,也影響到中國,教學都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在中國,中國人知道不同年齡這個階層,他的心態不一樣,記憶理解不相同。十歲以前記憶力好,理解力很差,所以對兒童的教學,只教他記。為什麼?利用他的專長,從六、七歲開始教他背書,重要的經論全都讓他背過。那是從六歲大概到十二歲,六年,重要的古籍全背了,背得很熟。十三、四歲以後,慢慢能理解,智慧開了。這個階段怎麼?這個階段給他講學,跟他在一起研究討論。討論的內容是什麼?就是從前所背過的這些典籍。中國古時候的學校,只有小學、太學,沒中學,太學就是大學。小學專門在背誦,在學規矩,所以《弟子規》、《感應篇》這個都是小學,必須要做到的,那是一生都不會變的。規定讀的這些經史子集,都是選出來的,老師選出來的好東西,一定要背過。十三歲進太學,聽老師講解。老師也是背過的,所以太學生讀書樂,讀書之樂樂無窮!哪像現在念書念得那麼苦。為什麼?沒有書本,不要書包,給你講到《論語》第幾章、第幾頁、第幾個字,每個人都記得。你沒有這個能力,你就不能參加他的講堂,你就沒有資格,個個都是背得滾瓜爛熟。所以老師跟學生講學自由、自在活潑,沒有一絲毫拘束。很多的老師都是帶著學生去旅行,去游山玩水,去旅行。旅行,一面旅行,一面就研究討論,就上課。
  
  學生對老師要孝順,心目當中,老師就跟父母一樣,尊師重道,學生要服侍老師。出門交通工具,學生要負責,你要駕車,都是學生的事情。飲食起居,統統學生自己要動手,有事弟子服其勞。所以那個學習快樂,出門去游玩,二、三個月回來,這門功課講完了。尤其是經典裡面涉及到地理歷史,他真的到那邊去看,等於說實地去考察,讓你印象深刻,所以讀書樂。不像現在,現在我看那小朋友,大概小學一、二年級,背的書包那麼重。人道不可以再來,你看多辛苦!我們這個年齡,生長在抗戰之前,過的是農村生活,念書,我們的書包裡頭只有兩本書,很輕!書包是個小布袋,二、三本書。現在這樣看到真是太可憐了,太苦了!這個事情,不能干,一定要覺悟。想來想去,只有極樂世界好,除極樂世界想不到更好的地方了。我們想到了,這是釋迦牟尼佛也給我們介紹,祖師大德也鼓勵我們,當然沒有錯誤,我們得感恩報恩。決定生到極樂世界真報恩了,佛歡喜,老師歡喜,父母歡喜,他們的期望,我們做到了。

 

    ...

 

    這世間什麼東西對我們最重要?光陰最重要,不能空過。你要真正能掌握住,不怕難、不怕苦,自古以來沒有例外的,真正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你努力去做十年,你肯定就成功。《學記》裡面所說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我們佛法用十代表一個圓滿,十年就有大乘教。無論是什麼學術,你只是一門專攻,都能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學者。外國這些科學家、哲學家也一樣,他也是一生一門專攻一樣,成為一家。如果學多了學雜了,或者是對於五欲六塵的貪愛,你心不專,那你就一事無成,雖然學十年皮毛,沒有東西出色的,就是出人頭地沒有。佛說,我們老祖宗也說,佛說「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老祖宗說「教之道,貴以專」,教學一定是要專,專精,尤其佛法講得好,一門通門門都通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現在的教育麻煩就在此地,從幼兒園就是好多功課都學雜了、學亂了,門門都知道一點常識,沒有一門精通。所以這種教學的方法,我們不談其它的,單單談這個方法,這方法不善。二00七年,劍橋的漢學系的一位名教授到香港來看我,我們做了一次長談,一天三個小時兩天,我們談了六個小時。他非常有誠意,叫麥大維教授,我也很感激他,他邀請我到倫敦去辦一個書院,辦個書院,名字他都想好了,叫大乘佛學,這個書院隸屬於劍橋大學。我很感激他,劍橋大學在全世界排名第三,名校,最後我告訴他,我不能去。他說為什麼原因?我說劍橋我去參觀過,倫敦大學、牛津我都去拜訪過,我說你們學校的制度框架加給我,我不能夠越軌,那我什麼都教不出來,我不能教。他們排課程這個方法我就不贊成。

 

  他說:那你用什麼方法教?我說:我沒有方法,我們老祖宗有方法。他一聽老祖宗,耳朵就豎起來,他是漢學家,他四書能背,我們都不如他,他說老祖宗有什麼方法?《三字經》念過嗎?念過。《三字經》他會背,我說《三字經》前面八句,是我們的老祖宗對於後人幾千年來教育最高指導原則。他一聽呆了,最高指導原則?是,我說第一、二句是教育最高的理念,「人之初,性本善」,辦教育的人首先要肯定、要承認人性本善。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從不善的習性回歸到本善,你的教育成功了。他一聽就明白了。我說佛家的教育,頭一句話就告訴你「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教教育目標是什麼?你現在是凡夫,回歸到成佛,佛教教育成功了。一開頭就把最高的目標告訴你,你本來是佛,儒家講,中國傳統文化講你本來是聖人,所以你成聖成賢是本分,一點不稀奇,你本來是。這個是最高的一個理念,你辦教育的目標,你辦什麼教育,你把人教成什麼樣子,你看頭一個目標解釋出來。

 

  為什麼要這個目標?底下兩句說明了,「性相近,習相遠」,如果要不教,你的習性跟本性慢慢愈來愈遠,為什麼?學壞了,你本來是大聖大賢,沒有好好教的話,你受外面環境污染,那叫習性。所以習相遠,性就相近,這就是為什麼要辦教育,這個道理在此地。第三句,教育重要,特別強調教育重要,「苟不教,性乃遷」,你要不把人教好,人全變壞了,本性隱沒了,不是沒有,本性有,不起作用,習性這個惡的念頭它就發揚光大,無惡不作。這能不教嗎?所以《學記》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政權,建立一個國家,什麼事情最重要?教育。這個理念在中國歷代到滿清都還遵守,你看朝廷裡面,就是政治組織裡,宰相下面第一個部是教育部,也就是說,所有一切都為教育服務,國泰民安。現在不是,現在金錢掛帥,教育排在最後,所以天下大亂,為什麼?金錢是大家必爭的,教學是大家互相謙讓的,這是兩極端的,你說大家互相謙讓好,還是大家拼命來爭奪好?

 

  怎麼教法?底下兩句,「教之道,貴以專」,所以我就給他說,排很多課程這是不合理的,中國古時候教學,印度古時候教學,都重視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就給他舉例,譬如學《論語》,就學這一門課,別的都不要學。他說怎麼學法?我說教學不是講學,我是教學生學,把方法交給你,參考數據叫你去參考哪些書籍。上課,學生你講給我聽,一個小時學生講五十分鐘,講給我聽,最後老師十分鐘的講評,這叫教學。你去看《學記》,老師很輕松,學生很辛苦,他要做五十分鐘報告,他要讀很多參考書,要在那裡現在講寫論文。我說你的報告你要有條有理,大綱列出來,綱要寫出來,你循序向大家報告。老師跟別的同學都聽你的,聽完之後講評,講評首先同學講,聽的同學出來講,最後老師做總結。這樣教法,教學真正相長,教學相長,開智慧!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把所學習的這些精神如何落實到我們現前的生活上,活學活用,才真正得利益。你學了那個與自己生活不相干,與工作不相干,那不叫白學了,那個東西學它干什麼?學了真管用,那才真快樂。

 

  所以我就告訴他,我說你回去跟學校談談看能不能接受我這個理念。如果能夠接受,就是我怎麼樣招生,怎麼樣教學,你統統不要管,我學生十年學成了,你們發畢業證書,我說我會去。他還問我怎麼教法?《論語》,他說《論語》的書這樣學習大概三、四個月就學完了。沒錯,三、四個月學完學第二遍,二遍學完學第三遍,一年能學四遍,十年學四十遍。十年之後學《論語》的,他就變成現代孔子,學《孟子》的,他就變成現代孟子,學道的,他就變成老子、莊子,學佛的,他就變成釋迦牟尼佛又來了,那叫成功的教育。我說你們現在的教育是學的知識,不是智能,學生還是心浮氣躁,不過比一般學生好,這個素質要好多了,這是我在外國學校看得很多,在一般比較起來,他們的學生超過一般科系的,他們還是有點定功,我們上課一個小時,他還能專注在聽講。

 

  現在在其它科系裡面,專心聽老師講課的,大概十五分鐘,十五分鐘之後心不在焉,所以老師也很聰明,上課就十五分鐘,十五分鐘之後就聊天講故事,為什麼?他聽不下去了,所以現在大學程度普遍的都往下降。換句話說,往後就沒有人才了,這個社會沒有人才,社會怎麼收拾,大問題!麥大維教授退休了,最近聽說北京大學請他去做客座教授,我告訴他,回國的時候從香港經過,我們可以聊聊天。所以學校教育確實令人擔憂,過去那種質量如何恢復,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宗教教育,它是把生死事大做為學習的核心,我們如何在這一生當中把這個問題解決。但是很多人把這個事情疏忽了,「但貪名利」,這個是錯誤,貪名利的人沒有不痛苦。「故憂苦萬端,無有出期」,這個就是一般講的患得患失,沒有得到拼命想求得,得到之後又怕丟掉,他這個心永遠浮躁,永遠不安,他哪有樂。

 

    ...

 

    那就是印光大師的話,我常念給大家聽的,一分誠敬你就接受一分,你得到阿彌陀佛加持的一分利益,你十分誠敬你就得到十分,你百分誠敬你就得到百分,千分誠敬就得到千分,萬分誠敬你就得到萬分。這就是從一地到八地,不一樣!現在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誠敬心最難,真發不出來。發不出來有一個辦法,多讀大乘。為什麼發不出來?我們對大乘認識得太少,對佛菩薩的恭敬心生不起來。大乘念久了,你才曉得佛菩薩太偉大,佛菩薩太慈悲,佛菩薩無量的智慧、無比的神通,真正是熱愛一切眾生,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眾生可憐無知,不聽話。這也不能怪大家,為什麼?我們從小沒有養成尊敬祖先、尊敬老師的習慣,沒養成。
  
  我很幸運,生長在農村,小時候父母還教,城裡面的人不教了,都疏忽了。鄉下,我們那個鄉下是沾桐城派的光,廬江、舒城、桐城,這個地盤是明清桐城派的發源地,所以文風很盛,農村裡面的小孩都念書。都用祠堂做學校,因為祠堂都空著,只有春秋祭祀,一年就是兩次祭祖,平常都是空著,沒用,用這個地方辦學。私塾的老師、父母還都認真教導,老師教我們孝順父母,講孝親這些故事給我們聽,父母教我們尊師重道。特別是上學那一天,父親跟老師表演給我們看,這個印象太深刻了。這種表演一年還要看好幾次,為什麼?有新同學來,他拜老師的時候,我們老同學就旁邊觀禮,你看著他的爸爸,帶著他來拜老師。在禮堂,禮堂就是祭祖的大殿,當中供一個牌位,大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我都記得很清楚。老師站在旁邊,站在牌位的旁邊,同學站在兩邊,跟佛門東西單一樣,兩邊站。這個學生家長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禮,他的父親在前面,學生,他的兒子在後面跟著拜。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拜老師。你們想想看,這是中國古禮,老師接受他的家長三跪九叩首的禮,能不認真教嗎?你不認真教你怎麼對得起學生家長?學生看到爸爸對老師三跪九叩首,敢不聽話嗎?敢不學嗎?這個拜師禮,進學校第一堂課,很隆重。在小孩的時候,一生他不會忘記,一生他會尊師重道。不管是不是教我的老師,聽說他是教書的老師,我們對他自然就生起恭敬心。為什麼?看到他是學校教員,我們就會想到當年教我們的老師。
  
  現在沒有了,老師對學生管教嚴一點,小孩回家哭哭啼啼告訴爸爸,爸爸還到警察局去告這個老師虐待學生。老師敢教嗎?不敢教了。這是小學老師不敢教了。中學老師也不敢教了,中學、大學是什麼?現在是學生考老師。學校要不要聘請這個老師,看同學們投票,同學們喜歡這個老師,學校下一學期聘請他;同學們反對,下一學期不聘了。這老師還能教嗎?所以變成什麼?變成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六十年前的話,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大家在混,先生混鐘點費過日子,學生混文憑。教育失敗了,失敗的根要找到,要知道。你說從前那個時代,那個舊社會是落伍的,落伍的人都懂規矩,落伍的教育出人才,真正出好人。現在先進的人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對於工作沒有盡忠職守,沒有;不但聖賢沒有了,好人都沒有了。


  舊社會跟新社會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去考察,我們將來這個路怎麼走法,這是大問題。中國這幾千年來,老祖宗教我們都是求智慧,修養品德,修學智慧,讀書為這個。學校教學的宗旨,讀書志在聖賢。現在學校教育的宗旨是在謀生,學成之後將來在社會上可以賺錢,以這個為目的,跟從前完全相反。很多人問我,我贊成過去的社會,我懷念過去的社會。過去的社會國泰民安,社會安定,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真正是互相關懷、互助合作,社會像一家人一樣。人是教得好,人也會教壞,就看你怎麼教法。

 

    ...

 

    恭錄自《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那麼在佛法的修學,跟世間法也不相同,它在方法上說,‘有行布’,有‘圓融。’所謂行步就是次第,按部就班的,有順序,有個程序。圓融是頓超,不要按次序,那麼這是講圓融。這個兩種在大乘法裡,可以同時地修學。譬如說‘生活教育’,以‘戒’;儒家則是以‘禮’,這是生活教育。私生活,小乘戒;大眾在一塊,團體生活,菩薩戒;比丘戒是私生活的生活規范,菩薩戒是團體生活的生活規范;像我們今天政府所訂的國民須知,那就是一種生活規范。


  在‘心理教育’上,講求的是‘定’學,儒家講‘靜’,講靜定;在‘精神教育’上,佛法講‘慧’,戒定慧,那儒家講‘知’。所以他這個教學,可以說對我們整個無論在精神,無論在生活上講,他全都顧到了。這個裡頭有次第,也有圓融。實際上生活來講呢?按照我們年齡,按照我們的程度,按照我們的環境,是有次第來教學的。同時他又講求圓融。


  譬如在教學,這個方式上來說,我們中國古代的小學,是從兒童七歲,我們禮記裡頭所記載的,就外赴,七歲就外赴。中國從前的家庭,是大家庭的組織,不像現在的小家庭,是大家庭的組織,所以每一個家都是幾代同堂,差不多都是三代、四代,甚至於五代同堂,這是一個大家族。人口一般都是幾十人,到一百多人。諸位看小說,看紅樓夢,那就是我們中國一個模范的家庭。紅樓夢這一家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所以他這個家庭,這個建築—房屋的建築,是有內有外。眷屬,女人、小孩都在內,像客堂上招待接見外賓的,招待外客的,外客不進裡面去,除非是自己的親戚,至親好友,內眷才可以接見。一般都是不接見的。


  那麼小孩到了七歲了,就不跟母親了,就要他到外面來了,外面什麼呢?客堂、廂房,這些地方一般都是請老師來教學。從前這個教學,私塾制度,每一個家裡請一個好老師,聘請一個老師,那麼在家裡教自己的子弟;所以就外傅,傅是師傅,就是老師。不跟母親了,跟老師,所以學生要跟老師生活在一起,就接受生活教育,七歲的時候,要接受生活教育。


  那麼生活教育學什麼呢?學待人接物、學禮節、學說話,那麼這一種構想也是遵照孔夫子的教學。孔子教學四科,第一科:德行,德行就是禮貌,就是一種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我們應該如何去敬重父母?如何去尊敬長輩?教禮節、教灑掃應對,教這些。那麼換句話說,要伺候老師,實際的生活教育,他不是跟你講解的,要給你做到的。尊師重道,老師喝茶了,學生給他端茶來;老師要吃什麼東西了,學生要給他做。年歲大一點的學生,老師出門了,他要給他駕車,所以實際上要做到的。因為你能夠侍奉老師,能夠服侍老師,你將來畢業之後,回到家裡,你才能夠服侍父母,所以這是屬於生活教育,就是禮的教育、戒的教育;那麼這個是此地,按照你年齡,按照你的聰明、智慧來教導。


  那麼其次,還有一種圓融的教育,那就是背誦經典。我們曉得,童年記憶力是最好的時候,黃金時代。所以這個時候,老師要督促學生,這叫蒙學,就是小學,叫他背書。聰明的小孩,一遍就可以背。當然老師教學,也看這個學生的天賦,很聰明的小孩,一天可以背一千字,這是我們稱為是天才兒童,那很少的。一般中等的天賦,大概是五百字到七百字,能夠背這麼多。那麼五百字以下的,這都是聰明才智比較上低一點,或者背三百字,或者背兩百字,按照這個進度,叫他背誦的。可是背誦要不吃力,譬如這個學生,他聰明才智高的,他一遍就會背了;譬如說給他七百字,這個文章,他念一遍就會背,那麼老師就增加,把他增加到一千字,他要背個五遍到十遍,就能夠背得出來了,這就是他的程度,他有這種能力,就是十遍他能夠承受。十遍背不出來,那麼這個字數要減少,為什麼呢?不是他能力能夠負擔得了的,所以減少,這就是背的長短,是每一個學生不一樣。那麼他十遍能夠背出來了,老師要督促他,就背遍數,在一般講,總是一百遍以上,叫他念;要背一百遍以上。天賦高的,背個一百遍,差不多了,可以了,他能夠記得住。程度要是差一點的,根性要是愚一點的、笨一點的,要背兩百遍,遍數要加一倍。為什麼要背這麼多遍數呢?諸位要曉得,這個遍數背下來,熟透了,他將來一生都不會忘記。


  台中李老師,諸位曉得,他今年九十三歲,他寫文章,不要去找參考資料,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他為什麼記得那麼多?他什麼時候念的?小孩時候念的,所以他一生都不會忘掉,這是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學法。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把它挑選出來,精采的,重要的,大概都在十二、三歲以前,全部把它背完。諸位要曉得,就是背一百遍到兩百遍背完。


  這個階段裡面,所背的這些經書,沒有講解的,不會告訴你這個怎麼講法,這裡頭什麼道理,不講。只叫你背,就是叫東西背熟。諸位要曉得,這個裡頭有很深的意思,這是訓練什麼呢?訓練根本智。為什麼呢?他要不背書,那個小頭腦也會胡思亂想,也會增長邪見。你們不相信,你看看現在這些兒童,他的小頭腦裡頭,他想些什麼?一樣的呀!他要背那麼多書了,一天到晚,他要背,他要記,所以他就沒有妄念了。所以背書這個方法,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是圓融的,它不是屬於行布的,就是不是屬於次第。


  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麼諸位想想,他一心一意在那邊背書,他什麼妄想都沒有了,當然就諸惡莫作了。經書是聖人的言教,智慧的結晶,念這個東西,背這個東西,豈不是眾善奉行嗎?你看戒律有了,背書裡頭戒律有了。背書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所以你專心背書,定學有了。背書從頭到尾,一個字不錯,一句不顛倒,這叫做慧學。所以背書,它的目的;你說是,東西完全記得,那是第二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成就戒定慧,是一次完成,這個方法妙絕。所以這是根本智的修學法,而且是一次完成的修學法。那麼根本智有了之後了,再求後得智。所以他小學念完了之後了到了十三、四歲了,所有的書統統都背完了,這個時候怎麼樣呢?出去參學。那個地方有學問的人,假如他講的東西講得非常好,到那裡去聽。到那裡去聽怎麼樣呢?不必帶書。老師講課,決定不用課本,為什麼呢?老師從小也是背得滾瓜爛熟。學生去聽課也不帶書,你要是帶書去,人家笑話你,那你沒資格來聽,不帶書的。所以這個教學,樂啊!


  老師帶著這學生,做了好酒、好茶、好菜,叫學生挑著擔子,到野外去出旅行。那個地方風景好,席地而坐,鋪起來,有吃的,有說有笑。講什麼,講經論當中的道理,讀書真樂啊!老師一高興,出去玩,出遠門去玩,郊游去了,玩了兩、三個月回來,回來怎麼樣?大家畢業了。一路走著,一路玩著,一路來把這個經論道理統統發揮完了,這樣的教學法,這一種教學的藝術,今天全世界,可以說除了中國有,其他的國家沒有。教學的藝術啊!教學在那裡?在詩情畫意之中,中國人的確懂得享受。在教學裡面,叫你身心領會到真善美的境界,這是我們中國古人的教學。現在我們看不到了,這樣美好的教學方法,現在失掉了。


  在佛法裡面,過去也是這個辦法。所以諸位學佛一定會聽到,從前學佛五年學戒。這五年學戒,學個什麼啊?就是五年的生活教育,小學教育,跟世間這個小學教育一樣,但是年齡不一樣。因為從前世間小學教育,年齡是七歲到十二、三歲,是這個年齡。佛門裡面出家,有十幾歲,二十幾歲,大多數世間教育都有相當的基礎,這個是入佛門,五年學戒,就是五年的生活教育,就是小學教育。


  這個五年當中,寺院裡面有講堂,他沒有資格聽講;有念佛堂、有禅堂,他沒有資格進去修學,那他怎麼辦呢?他這個五年當中,就是伺候大眾,照顧大眾,等於說做大眾的侍者。要伺候老師,要伺候學長,所以他修學的是生活教育。


  除了生活教育之外,還有一個,也就是小學教育很重視的,要背誦經論。這個經律論,三藏經典。你自己發心,所主修的那些經論,要背誦。不但經論要背誦,甚至於有很多重要的注解,要背誦。


  譬如說天台宗,天台宗一定要背天台三大部,這是它的根本教典。這個三大部就是法華經,不但背經,背注解,法華玄義釋簽,這是法華經注解,智者大師所講的,要背誦。法華文句記,這個法華經的注解,這是第二部。第三部,摩诃止觀,那是他們的修行方法。這個三大部是它的根本經典,一定要背誦,那麼都在這個五年當中完成。所以佛法裡面的五年學戒,跟我們世間法的小學,意思完全相同,也是著重在生活教育,著重在戒定慧一次完成。那麼由此可知,古人這個教學,真是費盡了心思,力求盡善盡美。


  那麼這個五年基礎奠定下來之後,根本智得到了,這才有資格去參學,有資格進講堂聽經,進念佛堂,或者禅堂裡面去修學,才有資格。


  我們今日之下,有很多,不管是在家、出家,學了很多很多年,一無所成,原因在那裡?沒有基礎教育啊!沒有根本的修學啊!所以一直學到老,前途還是一片黑暗,一片渺茫。因此我在此地特別提示出來,諸位要認真,要好好地想一想。修學態度方法,古今比較比較,那一種對我們真正有利,我們如何來抉擇?來選擇?這是我們應當關心。因為與我們自己修學,關系太大了,太密切了。  

 

    ...

 

    中國這些年提出的政策,穩定第一,這很有道理。所有一切善法,世出世間法,必須從穩定當中它才能夠生根,才能茁壯、生長。如果不穩定,什麼事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今天我們看到整個世界,它就失去了平安跟穩定。昨天還有個雜志來訪問我,提到現在的人心。因為他們的對象是年輕人,他說年輕人沒有安全感,年輕人感覺到沒有可以信任的人,沒有依靠,所以表現的是心浮氣躁,無所適從。這什麼原因?這個時代教育造成的。過去的人不,像我這一代的人還能維持住,沒有這種心浮氣躁。這什麼原因?小時候父母教的。抗戰爆發,我們離開老家,在外面逃難,父親教給我們第一句話說,記住家裡的祠堂,那就是我們的根。我們將來可能出去了,再回去,家沒有了,但是祠堂在,那是我們根。朋友要是聯系的話,用祠堂做聯絡中心,他有個依靠。現在祠堂也沒有了。古時候依靠家庭、依靠聖賢,孔孟老莊聖賢,學佛的人依靠佛菩薩,佛菩薩是經典的教誨,不是迷信。你先有一個依靠,你這一生有個方向、有個目標。如何對准這個方向,逐漸接近這個目標,人才有樂趣。知道這一生在干些什麼,這是應該要做的,值得做的,沒有白做,你自然就感到幸福在其中了。
  
  所以安穩,對於世出世間法都是最重要的,佛為這樁事情現身於世。大聖大賢、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干什麼?來教學的。不但教學,他還做示范,做出榜樣來給你看。「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甘露淨法這一句,就是代表他老人家住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都是甘露、都是淨法。對於一切眾生,決定沒有產生負面的效應,都是幫助人提升智慧、提升德能。其法一味,一味是一個宗旨、一個目標,解脫涅盤。這個解也念去聲,就是解開,當動詞用。解是對什麼?對煩惱講的,煩惱好像個結,打成個結,把你捆綁起來,解是解煩惱,把煩惱解除。脫是脫離生死輪回,你才能證得涅盤。涅盤是梵語,一般翻譯用得最多的叫圓寂,圓是圓滿,寂是清淨寂滅,這個意思非常好。清淨寂滅,圓滿的清淨寂滅就是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

 

    ...

 

    他在嬰兒,不是沒有智慧,智慧德能都沒有辦法表現出來。實際上,胎兒是很聰明的,千萬不能夠疏忽。小孩生下來,他睜開眼睛會看,他會聽,他很懂事,他已經在學習了,在模仿。所以中國古老的教育,確實是從胎教開始,這個古禮裡頭有,懷孕的禮。懷孕的時候,一定要提醒做母親的人,她的起心動念影響胎兒。如果她的心念都純正,這個胎兒得到是正;如果她有邪思、不正當的這個念頭,也影響小孩,這小孩的根就壞了。母親言行舉止也影響胎兒,所以懷胎這十個月當中,要求的是像文王的母親,那是個很好的模范,「眼不視惡色」,難看的東西不看,「耳不聽YIN聲,口不出傲言」,她都能做到,舉止都不違背禮節,所以小孩端正。所以做母親的人一定要曉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影響胎兒。

 

    ...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游步三界。無所掛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

 

  這一段念老批注上寫得很清楚、很明白,「佛重誨彌勒」,前面為彌勒菩薩開示,不厭其煩,再進一步開導他,「首當自度」,這句話太重要了,你自度你才能度人,你自己成就你才能成就別人。為什麼不能自度?前面這幾句話就把這個緣說出來了,『敬於佛者,是為大善』。頭一個對佛不尊敬,那你這一生當中得度的機緣就沒有了;你有善根,阿賴耶有善根,這一生不能往生。所以這個「敬」字多重要。古人教學,這個孝敬是從小培養的。從什麼時候?中國在古時候,大家族裡頭,所謂是富貴人家,貴是有地位,做官的,官做得很大,富是有財富,這樣的人家決定是知識分子,他沒有知識他就不能在社會上取得這麼高的地位、這麼大的財富。所以都是讀書人,對儒釋道都通達明了,所以家裡面人重視家教。這幾乎我們可以從每一個家族家譜裡面看到,家譜裡面除了記載從遠祖一直到現在,世世代代不斷絕,這是家庭的歷史,之外一定記載家道、家規、家學、家業。

 

  所以婦女從懷孕的時候就懂得胎教。孕婦知禮,最重要的懂得起心動念會影響胎兒,所以懷孕的這十個月不能有不好的念頭,念要正、行要正,言語要柔和,動作要端莊,它統統影響胎兒。這十個月那就真的叫扎根之根本,這小孩生下來一定很好教。為什麼?沒有一絲毫偏邪干擾他,他所得的是純正,純淨純善。小孩出生下來之後,他睜開眼睛他會看、他會聽,他就在模仿、就在學習。所以接近他的人,父母是最接近的,時間是最長的,表演給他看,表演什麼?現在講的《弟子規》。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小孩念的,不是教小孩背的,不要搞錯了,是父母做出來給他看。父母把《弟子規》全做到了,他統統看會了,這個三年教育,一千天叫扎根教育。父母完全是身教,就是身行,沒有言教,言教他不懂,甚至於他還不會說話,父母怎樣對他的父母,小孩看到他就記住了,這是中國教育。我們這個教育丟掉大概一百五十年,一百五十年前非常普遍。這個一百五十年,頭一個五十年還有,少了,不太重視,最後的這一個世紀這一百年真的疏忽了,現在講出來沒有人懂,沒人知道這回事情。所以古時候父子有親,那個親非常明顯,親愛。現在小孩對父母不知道孝順,父母真是嬌生慣養,把小孩都教壞了,小孩認為父母侍候他是應該的,侍候稍稍怠慢他就要報復,你怎麼這樣對我?所以有殺父殺母,會出現這種事情,這在古時候從來沒有聽說過的。

 

  小孩到六、七歲之後上學了,把這些事情講解給小朋友聽是老師的責任,老師要給學生做榜樣,也是身行言教。他已經學會了,再把道理講清楚、講明白,小朋友他懂了,為什麼要孝順,他就明白了,這個時候可以教念《弟子規》。《弟子規》裡所說的他全做到了,再教他認識字,明白這個意思,老師會講為什麼要孝,把孝悌忠信講清楚、講明白。小孩的教育沒有別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把這些東西講清楚講明白,在德行上根深蒂固。還有多余時間就教他背書,為什麼?不讓他胡思亂想,他要不去背書他也會胡思亂想。所以從前教育很厲害。聰明的人每天多背一些,遲鈍一點少背一些。最少的一百個字,一天背一百個字,最多的大概差不多七百個字,普通的是三百到五百,這叫中等根性,上等根性的可以到六、七百個字。所以老師教句讀,教你念,標准就是你十遍可以背得下來,念十遍還背不下來就不能再多了。所以那個很聰明的,念六、七百個字,十遍他就能背。所以這是一個標准,一定要適合於他的根性、他的程度。因此每個學生的標准都不一樣,同是學一部書,譬如學《論語》、背《論語》,記憶力很強的他就背得多,《論語》二十篇他可能一天就背一篇,那個程度差的、記憶力不好的,每天只能念幾行,一百個字左右。十遍他會背,以這個為標准,他能接受多少。所以讀書樂!每個人都適合自己的程度,讀書很快樂。私塾裡面讀書不講解的,只講解做人的道理,書不講解,書是叫你背的。背書就是修定,修禅定,不許你胡思亂想。十遍能背下來了,老師督促你,聰明的小朋友要念一百遍、背一百遍,稍微遲鈍的他要背兩百遍。到第二天,一上學先要把昨天的功課從頭到尾背一遍,再教你念下面的,所以這個書念到他一生都不會忘記。

 

  我們就沒有下過這個功夫,不行,得要找很多參考數據來。李老師,這我們上面一代,他大概是比我多兩代,祖父級的,他就不要查資料,全會背,引經據典隨手拈來,那麼容易。我們問老師,老師你記得真多!老師說:你不知道,跪過磚頭來的,背不出來被罰的時候跪在磚頭上。現在沒有這種體罰,從前體罰是家常便飯。教不嚴師之惰,老師教學生很嚴格。學生受處分,家長會到老師那裡感謝,還要送禮物給老師,謝謝他的管教。哪有像現在,現在老師嚴格一點,小孩回家對家長說,家長馬上到警察局去告狀,這個老師虐待兒童。所以這教育不成話,怎麼能教得出來!我這一代所經歷的還有一點這個情形,我們念小學,在學校犯規了,被老師處分、處罰,有的時候流著眼淚回家去,「怎麼了?」被老師罰了。父母第二天買禮物去感謝老師。我們看到了,以後處罰回去不說話,也不流眼淚,免得父母還要送禮物給他。這種風氣在現在完全沒有了。所以現在師道沒有了,孝道沒有了,人造作許許多多不善的事,你就決定不能怪他,這個是有歷史的淵源,一定要懂得。

 

  怎麼挽救?從自己做起,教孝、教敬。課堂裡從來沒有掛老師照片的,沒有的,佛教講堂裡只有供佛菩薩,沒有供老師的。今天我們都把老師的照片放得大大的,都掛在那裡干什麼?教孝!從我做起,我來表法,對老師是一種安慰,對大眾是一種提醒。淨宗,我們這邊十三代的祖師,這是畫像。我們這一生很幸運,能夠學到一點傳統文化,能夠學到一點佛法,能信、能解,能把所學的東西落實到生活上,真正像方老師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對老師不能不感恩、不能不禮敬。上課之前,這堂課完了之後,都對老師鞠躬致敬,對老師。佛告訴我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四重恩是父母恩、老師的恩、佛菩薩的恩、國家領導人的恩,所以我們這裡供國家領導人的照片。每一堂經講完之後我們都回向,為有恩於我們的人,給他祈福,為有災難的人為他祈禱,希望消災免難,從我們這裡帶頭來做。

 

  勸別人,人家未必會聽你的,我們自己天天做,希望這種真誠的心慢慢會感動一些善根深厚的人,他們看到會有感動。重新再回到從前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如果是三代之後,那這個速度就很快的,我們深深相信有可能。所以我們一定要抱住,前途是光明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真理,真理是不會被磨滅的。這個世間世世代代一定有傳承的人,如果我們發現有傳承的人,我們要全心全力照顧他、幫助他。我們不是聖賢,我們也不是佛菩薩,我們是凡夫,凡夫沒有那麼高的智能能認識人,所以也有一些人欺騙我們,我們也被欺騙過。每一次被欺騙,我們認真反省,我們不會責怪他,我們檢點自己,我們自己做得不好,德行不夠,這樣子幫助我們提升境界。逆增上緣往往比順的增上緣還要殊勝,經典裡面教訓我們真落實了,這個確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

 

    現在這一代人,在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國這種高人。你不相信別的,你試試看你走遍全世界,出家的能找到一個印光法師嗎?能找到一個谛閒法師嗎?找不到了。找遍全世界,今天我們無論在德行、在學問比不上,差太遠了。在家學佛,楊仁山有誰能比得上?民國初年的江味農居士、蔣維喬居士,找遍全世界找不到了。連李炳南老居士這樣的人都找不到。你要問什麼原因?不是我們的善根福德不如,我不相信這些,聰明智慧不如,我不相信,我們所受的教育沒有了,扎根的教育沒有了。所以,佛法要興旺談何容易!能夠像達摩祖師到中國來那個情形一樣,一個人能傳一個、傳兩個,這樣子總得要傳個三、四代之後才能興旺。你看達摩傳禅宗傳到第六代惠能大師才開花,開花結果,前面五代是單傳,只傳一個人,就薪火相傳,它沒有斷掉。這些道理一定要懂。


    在現前這個社會,培養人才非常之難,為什麼?從小扎根教育失掉了。他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現在的小孩學什麼?都在看電視,電視裡面所學的,暴力、色情、殺盜YIN妄,他學這個東西。上學了,中國學校我不知道,美國的學校我曉得,韓館長的孫子在美國出生的,上美國學校,上小學,小學一年級就用計算機了。計算機裡頭有他的作業、有他的功課,除功課之外,計算機裡面還跟別的計算機去聯機,那裡頭五花八門什麼玩意都有,他全學會了。他的常識非常豐富,而聖賢教育從來沒接觸過,他接觸他能懂嗎?縱然過去生中有善根的,也不容易接受。縱然接受,能禁得起名聞利養的考驗嗎?愈想就愈難,愈想就愈可怕。所以我們常常勉勵年輕同學要真干,要救佛教,要救傳統文化。真正要把傳統文化興旺起來,這幾個根可得要注意到,中國老祖宗千萬年傳下來的文化的根,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落實在哪裡?落實在《弟子規》,落實在《感應篇》,落實在《十善業道》,這三樣東西沒有,就全都沒有了。研究經教這是學術,不管用。

 

    ...

 

    一切物質,物質現象,統統都有受想行識,我們起心動念能瞞人嗎?可以瞞人,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瞞不過它們,它們全知道。哪些東西知道?遍法界虛空界全知道。《還源觀》上所講的三種周遍,第一個是「周遍法界」,念頭才動已經周遍法界。所以整個法界就好像一個網絡一樣,什麼地方你碰一點,整個都知道了。不知道是什麼?不知道他本身他有問題,這個地方有故障,他就不知道了。這個故障是什麼?好比麻木不仁。沒有故障的時候統統知道。諸佛菩薩,講法身菩薩,沒有故障,他全知道;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講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人,局部的他知道,圓滿的他不知道。我們起心動念,娑婆世界的聲聞、緣覺他們知道,他方世界的聲聞、緣覺不知道。但是法身菩薩知道,法身菩薩沒障礙了。周遍法界,要記住,這一周遍馬上就產生影響,互動,出生無盡。無論是一個善念、是一個惡念都周遍法界,所以不能有惡念。我討厭一個人,我討厭一個動物,那個蛇有毒我討厭牠,這個念頭周遍法界,這個念頭出生無盡。我們不知道的時候,很隨便就做了,知道之後就曉得會有這麼大的影響。


    母親懷孕的時候,母親起心動念,胎兒怎麼會不知道?哪有這種道理的!你的善念,你給他念念都是善,他從善念的境界裡頭養育成人;如果常常發脾氣,惡念,他的心行也都變惡了。所以中國古人懂得胎教,念念他能感受到,他影響得到,他隨著念頭在改變。念念都是善念,這十個月懷孕念念都是善念,母親是善念,母親是善行,這小孩怎麼會不善?聖人!聖人教出來的,佛菩薩也是教出來的。母親跟孩子的緣深,妳怎麼把這個小孩帶成聖人、帶成佛菩薩,妳功德無量。妳以這個功德,妳就能生天,為什麼?妳給世界上造了一個聖人,這個聖人布施恩德給這個世間,他這個功德有你一分。這個道理幾個人懂?沒幾個人曉得這個事情。古人知道,在中國推行了幾千年。現在人一學科學,全打成問號,對它產生懷疑,就把它冷漠掉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理解,古聖先賢東西真不得了,科學沒法子解釋,科學只能解釋物理的現象,心理的現象它不能解決。佛法裡頭心理、物理全有,物理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受想行識從哪裡來的?自性本具的見聞覺知。所以見聞覺知是性德,是自性本具的,迷了之後它就變成受想行識;覺悟了,受想行識就恢復,見聞覺知。所以我們今天精神現象是扭曲的、變相的見聞覺知。這是說明整個宇宙一切萬法確實是一體。

 

上一篇:淨空法師:我們往生的因緣具足,缺少的是善根福德
下一篇:父母在家,如同活佛在堂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