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不要求功名
作者:生根活佛
不求功名的心態能夠治療求功行善的心毒。作為一個世間人來說,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獲得名譽、地位、權勢乃至功名,這些思想和行為本身是都沒有什麼錯誤的。但在大乘唯識宗派的經典裡這種思維和行為都是錯誤的。因為,唯識宗派和世間人對於自己行善的要求是恰恰相反的,不僅僅是積德行善如此而已。唯識宗派是修行大乘菩提心的,他們對於自己要求的是,做任何事情時,首先要放下為自己獲得名譽、地位、權勢乃至功名的思想和行為,然後要放下一切有所求的心態,最後要達到無求之心。若是你為了自己獲得功名而行善的話,那就不是大乘行菩提心的教法。所以,大乘唯識宗派的思維和行為都是與世間人的思維和行為相反的。
積德行善是一種心態,一種福報,一種智慧,是一門學問。放下自私,不為自己的功名而行善也是一種心態,一種卓越的思想,一種大福報及大智慧,是一門博大深奧的學問。究竟自己積德行善做得如何,怎麼不為自己獲得功名而做善事,只有自己知道,說到底還是那句老話“善與惡,問自心”。
過去一位師父帶著五個徒弟學佛,大徒弟叫做無能,二徒弟叫做無權,三徒弟叫做無功,四徒弟叫做無福,最小的弟子叫做無求。師父經常講如何積德行善,如何改變自己的心態,如何增添自己的功夫等佛法的知識和修行的方法。師父也常帶五大弟子雲游四海,常做佛事活動,積德行善,一起打坐禅修………。多少年過去了,五個弟子們之間的能力和功績差距很明顯。
無能他做任何事情的能力都超越了其余四個同學,名揚四周;無權的地位也超越了其余四個同學,權大勢大;無功的功績也超越了其余同學,對社會貢獻很大;無福的生活非常優越,大富大貴;無求沒有無能那樣的能力,也沒有無權那樣的權勢和地位,也沒有無功那樣的貢獻和功績,更沒有無福那樣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每天有上千人來拜無求為師而學佛,無求變成了足具知識的老師,精神文明的導師。
多年以後,五弟子聚在一起時,無能,無權,無功,無福都帶來自己身邊的人,但無求沒有帶任何人。他們去哪裡,那裡的人都會崇拜無求,大家都叫他無求大師,也有很多人叫他無求菩薩,無能等人身邊的人也崇拜無求大師。他們四人看清了無求師弟的名譽、權利、功績、福報、睿智、仁慈、道德、知識、境界、證悟乃至人品都超越了他們自己。他們就找師父問清楚,這到底是為什麼?師父就問無能,當初你跟我學佛修行的時候,心裡想的是什麼?無能回答的是:“當初,師父你給我取名字時,叫做無能,我想,我不能變成一個無能之人,從此,我學佛修行乃至積德行善時,經常祈禱自己成為有能力之人。”
師父就同樣問無權,無權就回答:“當初,師父你給我取名字時,叫做無權,我想,我不能變成沒有地位之人,從此,我學佛修行乃至積德行善時,經常祈禱自己做個有權有勢之人。” 師父再問無功,無功就回答:“當初,師父你給我取名字時,叫做無功,我想,沒有功績的人,活在這個世間就沒有意義,我也不能變成沒有功德和成就之人,從此,做任何佛事活動時,我就經常祈禱自己成為有名譽與功夫強大之人。” 師父就同樣問無福,無福說:“當初,師父你給我取名字時,叫做無福,我知道自己沒有福報,我就想,一個人沒有福報,窮困的生活會是多麼痛苦與折磨人,從此,我每次積德行善時,都祈禱自己變為大富大貴之人。”
師父搖搖頭,最後問無求,無求低聲而回答:“當初,師父你給我取名字時,叫做無求,我想,雖然師父叫我無求,說明讓我不要去求什麼,從此,我就放下有所求的思維,我做任何善事的時候,不為自己求什麼,我就按佛法的意義去學習乃至修煉。” 師父點點頭,又問無求:“我再問你一件事,現在那麼多人找你求學佛法,你也每天忙忙碌碌講法,這時求什麼?”無求還是低聲地回答:“我沒有求他們來,是他們找我而來的,我只是滿足他們的願望,並沒有任何所求。”說到這裡,師父就最後給大家開示了兩句話,“善與惡,問自心”。無能,無權,無功,無福四人才明白了,原來他們的所作所為乃至積德行善都是為了獲得自己的功名而去做的,沾了內心不清淨的染污,因此,只能獲得人天福報,無法獲得出世間的福報乃至菩提道。反過來,無求積德行善都無所求,反而得到了人天福報和出世福報,變成了人們的精神領袖,進入了大乘菩提道。
這個故事說明了,在我們內心自私的黑暗裡,照亮一下為人的陽光,自己只會變得更明澈;把你的知識和行善與別人分享,自己只會變得更通達;當你積德行善,不為自己獲得功名,放下自利,樂意為他人做事時,不但不會有損失,反而會產生更大的福報和喜樂;當你修煉正法時,不為自己,放下我執,只為他人發出慈悲心時,不但你的道德提高,而且你的智慧和境界超越了世間人,這就是“不求所得”的大乘佛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