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汝於定慧,為志何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南懷瑾:汝於定慧,為志何等

 

【師即問言,汝於定慧,為志何等。】

這是智者大師的教育方法,等於一個學生來報名學佛,先要問他為什麼學佛、打坐?為什麼要求智慧、修定?“為志何等”,為什麼學佛?

幾十年來的經驗,我也常感覺到,第一句話很重要,有些人很干脆,我說年輕人好好地人不做,來學佛打坐干什麼?他說想練功夫,噢!我說這樣啊!那你到功夫館去,佛法裡有個什麼功夫?就是給你坐好也要四、五十年工夫,你頭發都白了!父母養你二十幾年,結果你來學這一套連吃飯都吃不飽的事,你學了干什麼?學佛是學空的,不要負了親恩又負了佛恩。如果說我想成佛,那還差不多,但是幾十年來沒有聽到一個敢說這種“狂話”。

從某一角度來看,這種“狂人”,很值得欣賞,其狂亦可觀也!但是沒有這樣氣魄的人。再不然問學佛干什麼?“人生沒有什麼意思”,人生沒意思跑來學佛?學佛就有意思啦?你的觀念是人生沒有意思才來學佛,難道學佛都是倒霉來學的。我這裡本來有一幅對子;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
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人家說老師這幅對子好,我說這幅是掛在外面做招牌的,裡面有幅真對子:“發財不相見,倒霉大團圓”。有錢得意之時不見人影,人生沒有意思才跑來學佛,你說那佛家是什麼呢?這不成了倒霉大團圓的地方嗎!

這都不是佛法的道理。還有一些人,唉呀我想了生死,我說你對生死有沒有經驗?當然沒有死過,那你了個什麼生死?講得恍恍惚惚。我這個話不是在跟諸位講笑話!換言之,在坐諸位要弄清楚為什麼研究這個?晚上的日子好過得很耶!買一張電影票去修止觀,隨便到哪裡玩都很好,跑到這裡來搞這個,這個玩意是什麼?別弄錯了。

所以智者大師問人家“為志何等”?為什麼學佛?你的立志是干什麼?

《宗鏡錄略講》

------------------------------------------

修持密法,或者顯教的各種法門,所為何來?講究的還不是經過如法的修習,得到圓滿成就。成就的時候自然解脫,自然成佛。千萬不要有世俗作生意的投機心理,心存利害關系,計較取捨,那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微不足道。功名富貴是過眼雲煙,成佛成魔也是過眼雲煙。真正成佛解脫者,是連佛也不成。無所謂佛,也無所謂魔,當下成就,一切解脫。

你們有的在這裡聽課、修行了那麼久,雖然有點效果,但是一切眾生的根本大病--我相、見思二惑,以至貪瞋癡等等,仍去不掉,修行還沒有真正得力。為什麼呢?大家以為自己已經在用功修行,其實往往只是坐在那裡貪圖自己那點清淨的感受而已,這不是道啊!修行得不到佛經上所說的那些根本變化身心氣質的受用,原因在於沒有發起懇切求法求道之心,身口意三業沒有虔敬專一地投入普賢菩薩廣大深密的行願海中,談不上對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所說的教法,身體力行去“信受奉行”,你們有嗎?

所以,有許多人學佛學了一輩子,到底所為何來?“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迷迷糊糊鑽了大半生,世法出世法搞得兩頭空,何苦啊?!

*****

學佛修行第一步要從普賢行願開始,三世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就佛果,全在圓滿了普賢行願。學佛者應該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上求佛道,不要只為自己的重重煩惱而求解脫,不然表面宣稱學佛修道,堂皇得很,其實也還只是一種可憐的自大自利的心理而已。然而,如果真能大大地自私、大大地自利,那也好,因為大自私大自利的人,只有一個大我,我就是眾生,眾生就是我,表面上為自己修,實際上等於與一切眾生同修,不分彼此,這是普賢行願的修行境界,自己一人禮佛,心中同時呈現一切眾生在禮敬贊歎十方諸佛,此種心包太虛的胸襟,即是普賢。

但是一般人大都只為自己的小私小利,或者只為與我較接近的親友而已,凡是對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人,就很懇切、很在意,如果是不相干的別人,便不大關心,不大用心,甚至隨隨便便地應付過去。如果學佛免不了這種世俗勢利的心態,雖然猛的用功打坐、拜佛,精進得不得了,只要無法檢點出這層細微的心理障礙,痛切改過,那麼很對不起,這個菩提道果鐵定是無法圓滿成熟的。

比如諸位在這裡好稱學佛,真正是為了利他而學嗎?仔細反省自己遇事的第一念、第一個反應看看,是不是保護自己的貪瞋癡慢疑等偏頗心理在作祟?退一萬步說,即便為了自利而修,那也不錯啊!真正做到自利,那也值得令人刮目相看了,像你們修行了這麼些年,能夠將自己照管得穩穩當當,自得其所嗎?還是生活上一下那裡出了問題,一下這裡有了毛病,並且連如何處理善後的做法都捏拿不准,懵懵懂懂地,什麼事都要別人來護著,自己招呼自己都招呼不好,這不是很可憐嗎?

這裡再重復一次,學佛想證得“最勝菩提”,要看你的行願如何?這一點除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外,還可參照同經的淨行品來學,淨行品是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二者互為輔弼,圓融無礙,所以此一念心的大願之發起,必須合乎“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原則,以清淨無著之心、大公無私之心力行種種濟世利生事業,這就對了。否則只想念佛念咒、打坐修定,以此希求大徹大悟,門都沒有,唯有自誤而已。所以學佛要廣度眾生,自己家人,也是眾生,首先得做到不去苦惱他們,進而能悅樂他們再說,千萬不要逃避現實,貪圖安逸,以學佛修道之名來自欺欺人,切實記住“以普賢行悟菩提”這句教示,好好將整個身心活活潑潑、生生不息地振作起來,勇猛精進。歷久不衰地踏上這條成佛唯一的坦蕩大道。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

說到發願,你也發願,我也發願,我們的願怎麼完不成呢?願要配上行啊!千萬不要以為在佛前面跪一下、拜一下,我發願了!這拜一下,一切眾生都得好處。你自己都沒有得,哪有這樣大的本事。這不是願嗎?這是願,你個人先培養你自己心理的善念,這是慈悲的開始,既然是慈悲的開始,願力就要去實踐,實踐圓滿了那個果位便成就了。像阿彌陀佛成就了極樂世界,像世界上有些人立志,我要做一番事業,卻說我不是願力啦,我不過是做工程發財而已。這不算是願力嗎?這就是願力,你一個工程庇蔭多少人啊!六百人,你這個願力蠻大的。六百人,一個人八佰塊錢一個月,回去包括老婆兒女的生活,起碼養了四口,這樣算起來,起碼有二、三千人靠你吃飯。你垮了,這幾千人就麻煩了!雖然這非大願,也是願。

  

如果我們打起坐來觀想一下,我要供養佛,這樣修是蠻好的,但是那麼大的一個西瓜觀想來供養,不花一個本錢嘛!然後結個手印,這就是花,這就是果,這就是茶。這樣念了半天,如果是真買東西來供,前面香蕉、蘋果供的還是我自己吃掉。願若只是這樣,就有問題。願要以真實的行為去利益人,哪怕小善,今天能夠幫忙人家一句話,某件事情,給人家一點利益,這個人流鼻涕,你給他一點點藥,使他不流了,這就是小行的一種,很重要。所以願要行,修行修行,要修就要行。大家發發願就成道了,這是什麼?根本的貪心。一般人以為自己在學佛,其實貪得厲害。一進門磕三個頭,燒一支香,還不到一分錢,然後盤一個腿就想證菩提,那個菩提三分錢都不值。像這樣占盡天下便宜的事情是不會成道的。所以大家對這個行為的行要特別注意。

《宗鏡錄略講》

-----------------------------------------

沒有真願力,就不能成就真佛土。比如一個人做學問、做事業,就得真發心,晝夜孜孜為此,才能有成就。就連練毛筆字,如果沒有幾十年苦功夫練字,絕成不了書法家。所以要成佛就要發願,而且是發利他的願,否則不能成就,千萬記住。

佛發的願都是很大,例如,你敢不敢發願要辦一所學校,願其中沒有一個笨學生?做得到嗎?你敢發願,願學生中沒有一個會感冒,做得到嗎?要包每一個人沒病,連父母親都做不到的。可是佛卻發那麼大的願,你應該好好研究佛的每一條願。

願不是亂發的,願也不是為自己祈求什麼,發願是將自己的心理行為布施出去,發願就是立志。要檢查自己的心理,有時以為自己在發願,其實是在貪圖。真的發願是捨出去,不求什麼回來的,學佛就是學佛能捨的心。我們照著佛的一切行為做,就是學佛,就是修行。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

你們曉得本願是什麼?本願是一個人的發心立志。學佛的第一個念頭發得不對,也就是本願的力量發得不對,後果就永遠不對,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裡。譬如說我們要修個廟子,那是小乘。你說我蓋廟,發心初衷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修持,為後世的眾生作為修持的道場,那是真發願,這個動機就對了。

你為什麼念經拜佛?有許多人到這裡來學打坐,我說你為了什麼,你先講,不准考慮。我為了身體。好了,為了自己身體好,我也教,但是把他擺在一邊,因為他的目的自私自利,不是為了菩提道業。你說我學這個是為了佛道,自利而後利他,那還可以。在座各位,哪個不是為了自己?有些人則認為我現在還不能度人,先求自度,等將來有能力了再來度人。檢查這種思想看看,全都是自私自利的觀念作祟,如此怎麼成道?如果能的話,我早就成了。

所以,學佛要特別注意一切佛的本願,這才叫學佛。《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藥師經的濟世觀》

 

上一篇:10個小改變給生活加分
下一篇:淨空法師:胡小林念佛用印光大師十念法效果顯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