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尚國衡:煩惱即菩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煩惱即菩提

尚國衡

  煩惱即菩提已成為佛教文化人中的口頭禅,這大概與“失敗乃成功之母”是同樣的意思。他們每遇自身友人有了心煩意亂之事,即以“想開點,煩惱即菩提嗎”來化解。因每每奏效,隨習而為“成語”。

  然而此話自有一番“心思”,倘不用心最易流入簡單化、庸俗化,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因而首先應當以正知正見認清這本是凡聖不同“質”的范疇,二者不是自然等同的,其間蘊藏著重要的起轉化作用的因素。就這口頭禅而說,就是要在“即”和“乃”的背後,深解意趣,狠下功夫。即,表明煩惱轉成菩提要靠“觀必修證”;乃,意謂著失敗導致成功來自“檢討總結”。此之大事哲理落在日常瑣事上,或可通俗地說“想開點”。想者,如理作意,明見事理因由也;開者,策發真智,悟出對治方法也。是說即、乃、想、開,實為就事明理、依理處事者。

  明、依之理,首當為菩提。菩提乃佛果正覺,覺了宇宙諸法緣起性空、因果不昧。性空說生滅無常,示我人不可執事象為“實有”;因果顯作用不空,告我人造作之業力“勢用”昭然。圓融空不空,是說中道義;依此空不空之中道正見,發起親證“正覺”之大願,說為“發菩提心”;唯以無我大悲菩提心才可於空不空上現觀煩惱事,是說內證自我,心行本分,轉化功夫。

  “就事”之事,原為煩惱;“處事”之事,可體現“即”的轉化。煩惱者,《大智度論》雲:“略說則三毒(貪癡),廣說則三界九十八使”,《百法明門論》則歸納為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此二十六法皆為“不善心所”,屬我人生起煩惱之心態、根由。於此當下一心上觀染觀淨、觀自觀他,才能捉住那“轉化”的能動因素。

  染淨者,凡聖有別也,此可以督審自我依佛知見自淨真意;自他者,是非之“主”也,此可以悟見自我,自責自律。染淨自他者,實則自責之覺生於自淨之念,不明自淨定不肯自責。筆者已往每遇煩亂事,總在心頭上懊惱呀懊惱……丟不開,原因就在不明不肯上。自聽聞佛說知見,學著正觀心行,才恍然察覺在煩惱是非上,總是“自是非他”;進而思之,不期然懵有醒悟:自是緣由“貪著”生。或問原本確屬他非,於我何貪?殊不知此中正在:貪如我意,他無明——事事總想趁自己心願而怪他人不懂事。倘能反觀自心,去貪著、淨自意,自責自律,既便一時無力轉“他”之無明,只要在不逗引他生發無明上悟見今後的妙策,那自我煩惱就迎刃化解了。以此之體驗,定轉化功夫似乎可以說:就煩惱事相上,觀照自心;從今後應對上,如理作意。也就是:以性空知見,站在煩惱事上觀因緣——無住;以因果昭然,從自我轉化上想對治——生心,是謂圓融事理,策發真智。久而久之,當那應對善巧悄然湧上心頭時,自會頓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此或可權喻煩惱即菩提之妙趣也。

  何說權喻?實在是煩惱與菩提在佛法中更有深切的旨義,決非如此淺薄。要知道,上說種種,皆屬心識分別,而“分別心”正是眾生執我的根由,以我執分別心是斷不了煩惱的。只有如法修證,轉識成智,依無分別真智現觀性空實相,那才能真的破我執、斷煩惱。再進而更有,智用亦屬世間有為法,此菩提正智只是涅?寂靜的無為法的體現,成就無為法才是佛法的真谛,只有契入真如無為境界,才能於諸法上說空說有,方便度眾。除此皆為“戲論”。當然,倘肯乘此樂趣而如法修證,則定會親證《維摩诘所說經》稱道之“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上一篇:看完這篇文章,你的智慧增加了多少
下一篇:林清玄:斷愛近涅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