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何謂真實之際,真實之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何謂真實之際?正如蓮池大師《疏鈔》中所開口便道者」,這蓮池大師《疏鈔》裡幾句話,「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欤」。

    這贊歎的幾句話全是自性,所以「真實之際,即當人之自性」,我們自己的自性。自性是一個,一切諸佛、一切眾生跟我的自性是共同的,《還源觀》上講得很清楚,「自性清淨圓明體」,都是從這裡頭流出來的。我們在《還源觀》上講「顯一體,起二用」,二用就是依正莊嚴,遍法界虛空界依正莊嚴都是從自性裡流出來的。這部經是從自性流出來的,所以它的作用就大!蓮池大師這四句話在《彌陀經疏鈔》裡,過去我們講過,這個地方就不再講了。我們注重的是「真實之際,即當人之自性」,這句話非常重要。

  「何謂真實之利?《疏鈔》又曰: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只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欤」。
 
    這是贊歎《彌陀經》,這幾句話簡單說說。澄濁而清,濁是什麼?我們這裡是五濁惡世,濁是嚴重的染污。現在我們生在今天的社會,說這個我們的印象更深,我們的精神污染、物質生活的污染。精神裡面的污染,最嚴重的就是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癡慢,嚴重污染!澄是澄清,怎樣把污染澄清,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背是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了自性,一百八十度的違背,太可怕了,現在怎樣回過頭來,返背而向,向著自性、向著性德?這兩句話也就是現代科學家提醒我們的,改變心態,我們就有救了。為什麼?依正莊嚴都是從心態變現出來的,現在量子力學家證明了。佛在三千年前說心現識變,一切法從心想生,被現代量子力學家證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回頭要靠自己,沒有人能幫助你,佛也幫不上忙,佛只是告訴你,你應該回頭,趕緊回頭就對了。迷是自己迷的,不是佛把你迷的,所以悟還是要你自己悟,這個事情不能靠別人,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那你是迷上加迷,你錯了。

  這個法門教你,怎麼樣澄濁而清、返背而向?就是那一句阿彌陀佛。心裡面念頭才起來,不管是善念、是惡念,都不要管,立刻回過頭來阿彌陀佛,統統歸到阿彌陀佛。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要,那你就真回頭了,你就得清淨心,你就向菩提道了。越三只於一念,三只是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在此地是形容凡夫修行成佛難,要這麼長的時間。可是你遇到這個法門就不難了,一念就超過三大阿僧只劫。像我剛才舉的比喻,多快速!臨命終的時候,遇到人勸你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那個人聽到之後就真干,就真念,他就成功了。這的確是難信之法。齊諸聖於片言,片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齊是什麼?跟他等齊。諸聖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念這句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地位平等,為什麼?阿惟越致菩薩,齊是這個意思。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也跟實報土的菩薩平等,我們常講智慧、神通、道力,樣樣都平等。他有能力接受眾生的感,眾生有感他有應,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不得了,太稀有、太難逢了!這一生遇到,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世間拉拉雜雜的都把它掃除干淨,不再沾染,應該捨的要捨,不應該捨的也要捨,你都把它捨干淨,緊緊的抱住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成就。

  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就是不可思議。其唯佛說《阿彌陀經》,這是贊歎《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跟這部經是同部,大本、小本,《彌陀經》說得簡要,這部經說得詳細。所以在這部經裡面學解,明白了、清楚了,《阿彌陀經》當作早晚課誦,它簡單。「《阿彌陀經》乃本經之小本,故知至哉妙用,其唯本經欤」。這個本經就是指《無量壽經》。「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這部經的宗旨,宗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最尊崇的,我們修學就這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圓攝信願」,包括信願都在裡頭,深信切願就是菩提心。所以我們看到有不少老阿公、老阿婆,他對佛的教理他不懂,過去我們在台中看到很多。台中蓮社的蓮友應該可以說百分之八十都是這些老阿公、老阿婆,都是他們,年輕人大概是占十分之二。蓮友人數多,我到台中的時候,台中蓮友差不多有二十萬人,十分之二也有四萬人,這是年輕的。我在台中住十年,我離開的時候,台中蓮友已經發展到將近五十萬人,是台灣很大的一個團體,一個佛教團體,這是李老師德行的感召。所以發菩提心,圓攝信願,真信切願就是發菩提心。你一問蓮社那些老同修什麼叫菩提心,他講不出來,他搞不清楚,但是他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的。那跟我們這部經上對照,「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我們看到了,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不懂,不間斷,他真干,可是發菩提心沒看到。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講,真信切願就是發無上菩提心。印光大師對這句話非常贊歎,這是古人沒說過的,蕅益大師說出來了。對我們來講,我們明白了,不再懷疑了。

  「一向專念」,專念就是「持名」。「大小兩本,同一綱宗。如是妙法,三輩齊收。遂令凡夫,頓同補處。大哉妙用,不可思議」。末後這幾句,我們讀了之後,對黃念老無限的感恩,他為我們說出來了,我們聽了之後,對淨宗再不會懷疑。怎麼樣報恩?得真干!真干才能報恩。這個法子妙極了,真正是妙法,《妙法蓮華經》比不上,《華嚴經》也比不上,這是說從作用上來講。經體是平等,一切經不離自性,全是釋迦牟尼佛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所以經體是相同、是平等的,大小乘經都一樣,都不例外。但是作用不一樣,每部經的作用都不相同,而且這部經的作用才真正叫大圓滿,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三輩齊收」,這個三輩講眾生的根性,上根、中根、下根,全都有分。上上根得利益,下下根也得利益,只要你相信,只要你想生極樂世界,想親近阿彌陀佛,這個想就是願,你有這個願,我什麼都不想了,就想到極樂世界去,就想親近阿彌陀佛。尤其我們現前這個地球,到處都有災難,我們早一點移民到極樂世界,那個地方什麼災難都沒有,為什麼不去?去得成,這部經給我們信心,人人都有分。為什麼?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我們自性變的,我們唯心現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怎麼會不能成就?所以這些道理我們在大乘教裡搞清楚、搞明白了,信心十足。「遂令凡夫,頓同補處」,頓是頓超,沒有階級的。這句話難中之難,為什麼?如果說是頓同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頓同初住、頓同初地,不是的,頓同補處。補處是什麼?等覺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地位是最高的,《華嚴經》上面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第四十一個位次,最高的位次。再上去妙覺,我們知道妙覺就不住實報土,他回歸到常寂光淨土去了,回歸常寂光。極樂世界裡面居住最高的身分是補處,立刻就跟補處菩薩平等,跟他等齊。

  「大哉妙用,不可思議」,這是真不可思議,不是假的,「即是本經之發心念佛,此即真實之利也」,這個真實之利最重要的余義,在此地全部把它補充出來了,再沒有比這個更真實的。「如是真實妙用,於一念頃,頓越三只(三大阿僧只劫),一聲稱名,位齊諸聖」。這個諸聖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位想想看,這個緣分、這樣的機會誰能遇得到?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前清干隆時代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ㄧ日」,我們遇到了。遇到怎麼樣?遇到懵懵懂懂,不能說我不知道,也不能說我知道,沒搞清楚,一知半解,所以心沒發得出來。信心不堅固,願是搖搖晃晃的,若有若無,這怎麼行?功夫不得力,這不得力的時候,對這個法門就懷疑,這一懷疑可能就不相信,就改修別的法門去了。這樣的人很多很多,不在少數。難得黃念祖老居士,能把這個法門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讓我們認真學習,通過學習真的發心。真搞清楚、搞明白,才曉得我們這一次的機緣無比殊勝,真正是百千萬劫我們遇到了;稀有難逢的一日,我們今天也遇到、也逢到了。

  真實妙用,真實在哪裡?就這一念,就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只要念這一聲,這一聲就超越三大阿僧只劫,超越一般修行人。你看他從小果,四果四向,或者是以《華嚴經》來講,他從初信位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我們這一句佛號就超越了。真信,實信,為什麼?妙覺果位,佛說的,決定不能用凡夫知見來看,凡夫知見、小乘知見、大乘知見都不相信,都懷疑,我們今天只信這是佛說的,這不是別人說的。釋迦如來、彌陀如來、十方一切如來都是妙覺果位,不是等覺菩薩。《彌陀經》上我們看到六方佛贊,在這部經上,在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本子上,我們都看到十方佛贊,沒有一尊佛不贊歎,沒有一尊佛不承認,這都是為我們證信,這都是勸導我們要發願。我們真信、真發願,從今天起真念佛,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再不要把其他東西放在心上,心裡面有這些垃圾清除干淨,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心上有佛,口上有佛,身上就是佛身,我們自己不覺得,凡夫看不出來,靈界眾生看到我們現了佛身,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就這一聲佛號,位齊諸聖。

  我等幸聞,我們今天參加這個會的大眾,在電視機面前、在網路面前,我們真有幸。此真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這句話是彭際清居士講的,講得一點都不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ㄧ日,這一日我們今天碰到了,這是無比歡喜的一天,無量喜悅的一天。為什麼?我們真的有了把握,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回歸自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就回歸到常寂光。在極樂世界居住的時間,我相信不是很長,肯定回歸常寂光。極樂世界的菩薩可以說全是法身菩薩,位齊諸聖,他們有能力在遍法界虛空界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以無量無邊的身分,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都有這個能力。實報土的菩薩都有這種能力,何況寂光土裡面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沒相,所以沒有辦法探測到。常寂光裡面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所以沒有法子探測的,只有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盡,常寂光就現前,實報土就不見了,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極樂世界是我們的老家,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回老家,要生無量歡喜心,不是死,是生!這個世界烏煙瘴氣,趕快擺脫它,打個轉再來,就是法身菩薩來超度眾生的,這一點不假。希望我們真正明白、真正清楚,不要再留戀這個世間。憐憫一切苦難眾生,自己成就才能成就一切眾生,像諸佛如來一樣先成就自己。

淨土大經解演義153集

附:序【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欤。】節錄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七集

              真實之際           淨空法師

  演【靈明二句是純真,非濁二句是絕妄。】
  好的文章它有四個條件,那就是簡要詳明,簡單、扼要、詳細、明白。蓮池大師的文章,兩句就是一個意思,真正符合這個標准。有很多同修常常想著,我們應該如何去學文言文?讀《疏鈔》就可以,第一流的文章。這一大段,第一小段是講純真,真如本性,第二小段是純真裡面沒有虛妄,第三小段大哉真體,這是贊歎,也是前面所說的真體,末後這一句是結歸。這裡面是四個小段,清清楚楚。
  演【靈明是照洞徹,言此照體橫遍十方。湛寂是寂常恆,言此寂體豎窮三際。即楞嚴所謂,常住妙明不動周圓也。】
  這個意思還是有相當的深度,因為講到真如本性,可以說是講到究竟的理體。『靈明洞徹』,這一句是說本體本具的大用,大師在此地說『此照體橫遍十方』。這是說什麼?就是說我們六根的作用,我們眼能見周遍的法界,我們耳能夠聞周遍法界,就是橫遍十方,六根有這樣廣大的功能。現前聽說有一些小神通的人,那不足以為奇,他的天眼、天耳、他心通都相當有限;此地所講的,沒有限量,無量無邊,真正是神通廣大。這種廣大的能力,是我們每一個人本體上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每一個人都有,很不幸的,我們雖有,現在變成沒有了。現在沒有了,這個話不是真話,這個話叫方便語,為什麼?現在還是有,雖有,你自己不能覺察,不覺得自己有,好像是沒有了,是這麼一回事情。不是真正失掉,真正失掉就不叫真,怎麼能叫純真?這是說明我們的見聞覺知都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是我們的本能,禅家所謂本來面目。佛法的修學,無非是恢復我們本來面目而已。
  佛法裡面決定沒有迷信,沒有牽強附會,佛法要找的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佛法是自悟、自修、自證,即使是淨土法門,所謂二力法門,最主要的還是靠自己。如果完全依賴別人,最後一定要落空。大師在此地引用《楞嚴經》,《楞嚴經》上說得太清楚了,阿難尊者跟釋迦牟尼佛密切的關系,阿難尊者能不能依靠釋迦牟尼佛?在他自己以為,「佛是我的大哥,這最可靠了」,結果也落空,靠不住的,一定要靠自己!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世間一切外道,他要是依賴神明,依賴上帝,最後必定落空。學佛不知道佛法的真實義,去依賴佛菩薩,連阿難都沒法子,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的關系更微薄,更是不可靠,一定要曉得依靠自己!前面講過,就是求佛菩薩加持,也要靠自己本身的能力,本身沒有力量,佛菩薩的神力加不上。本身具足三學三資糧,佛的神力就加得上,本身是一絲毫條件都沒有,完全依賴佛菩薩,那是決定不可靠,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大師把這個意思給我們說出來,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有真實理論的依據,我們才能相信。他所講的,這個法門是赅羅八教、圓攝五宗,我們就相信了,曉得這個說法是事實不是誇大。
  『湛寂常恆』,「湛」是比喻,好像水清淨一點污穢都沒有,從水面上一看,看到池子底下,清清楚楚干干淨淨,這是比喻我們的真性。六祖大師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湛寂」是常恆的意思,常是永遠是這個樣子,決定沒有改變,無始劫以前是這個樣子,無量劫以後還是這個樣子,覺悟的時候是這個樣子,迷惑顛倒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絕對不可以說,佛的本性跟我們的本性不一樣,沒有這個說法。佛的本性,跟畜生的本性,跟餓鬼地獄的本性完全一樣,從性體上講,決定沒有兩樣。這個叫「真」,真就是「純真」,真永遠就是真的。從真的方面來看,就是《華嚴》《圓覺》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句話就是從純真上講的。沒有兩樣,變成兩樣那是迷,迷了才會變樣子。迷了只是在相上變樣子,體上沒變,體上是永遠都不變的。
  『言此寂體豎窮三際』。諸位一定要記住,「照」跟「寂」是一個體,所以寂跟照可以互為體用,照是體,寂就是用;寂是體,照就是用。因為寂照不二,所以都可以做為體,都可以做為用。照是智慧,寂是禅定,就是一心,所以定跟慧關系非常密切。第一句是講本性裡面的慧體,第二句是講定體,《楞嚴經》所說的「楞嚴大定」。楞嚴大定就是底下所說的這一句,『即楞嚴所謂,常住妙明不動周圓』,這就是楞嚴大定。楞嚴大定不是修來的,是本來具足的。「常住」跟「不動」是湛寂常恆的意思,「妙明」跟「周圓」是靈明洞徹的意思。語句文字不相同,意思完全一樣。下面這一段解釋「非濁非清,無背無向」:
  演【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故非濁。】
  這是我們在《壇經》裡面所看到的,懷讓禅師見六祖的時候說過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很重要,千萬不能夠疏忽。既然「靈明湛寂」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具足,那還要修什麼?不要修了。如果你有這個想法,這就叫執理廢事,執著在理上,把事修捨棄掉,這是落到狂慧,諸佛菩薩都救不了你,狂慧之人沒有不墮地獄的。『修證即不無』,有修!還是依教奉行,依照佛經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來修行,雖修行怎麼樣?『染污即不得』,心清淨,這個「染污」是修行的染污,連修行都不染污;所謂染污就是著相,就是執著。這兩句話看起來是很矛盾的,修行就要執著,不執著還修什麼行?修又要不執著,不執著又修;執持名號是修行,執著就是不執著,不執著就是執著,執著與不執著不二,就是這兩句話的意思。這個意思是說明,事上有執著,理上沒有執著。事上我一天要念一千聲佛號,一聲都不缺,這個要記住,事上執著。理上曉得,清淨心裡面一塵不染,能念所念、能持所持俱不可得,這就是「染污即不得」。這樣用功夫,能用上三年沒有不成就!成就都相當的高明,決不是普通的成就。他這個念佛是理念,理事不二,理事一如。這是『非濁』的意思。我們在一切法裡,只舉出這一條,諸位要會聽。像《華嚴》裡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古德所謂一聞千悟,一樁事情如是,樁樁事情都如是。事有理無,理事都不能夠偏廢,有事有理,這才能入道。
  演【一切浮塵相,無非妙覺體,故非清。】
  『浮塵』,「浮」是虛浮,不是真實的,「塵」就是指六塵;這一句是泛指宇宙人生、森羅萬象。這些相從哪裡來的?『相』都是妙覺明心變現出來的。它的體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的樣子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這個意思,要是一下子會不過來,我們再舉個比喻:黃金。黃金是什麼樣子?你看看那個金器,不就曉得了嗎?那就是浮塵相,黃金的浮塵相。要是黃金是一塊塊的,你們承不承認?承認了,黃金是一塊一塊的。不是一塊一塊的,那就不是黃金了嗎?金镯子、金煉子,那都不是嗎?沒有相,能隨緣現一切相,那一切相都是黃金;金比喻體,器比喻相。一切浮塵相。
  你要問真如本性是什麼相,什麼樣子?我們現在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那就是真如本性的樣子。你要是恍然大悟了,你不就見到性?「我沒見性!」就好像看到一大堆的金器,我沒有見到黃金;我看到這是手镯,那是項煉,沒有看到黃金。我們今天沒見性,就像擺在面前千千萬萬金器,沒有見到黃金,沒有找到黃金。所以佛講「可憐憫者」,怎麼可憐?擺在面前不認識!一下覺悟了,眼見的是色性,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這就叫明心見性。禅宗是用種種方法逼著你自己去悟,自己去說出來;教下不逼你,直截了當告訴你。禅宗逼你悟出來,真實你親自體悟到。教下這個方法告訴你,往往你不善於用心反而把你的悟門給堵死,換句話說,你永遠不能開悟,為什麼?死在教相之上,死在言語文字裡,你就不會開悟;如果善於用心的話,跟禅宗沒有兩樣。這是兩種不同的教學法,各有利弊。
  所以,真性在眼前,真性就是毗盧遮那如來,法身佛。「毗盧遮那」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遍一切處」。你們想想,是不是遍一切處!什麼遍一切處?法性遍一切處,法相遍一切處。性相是一不是二,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我們凡夫所以不見性,把性相分開了,分作兩樁事情;譬如器跟金,器不是金,金不是器,那你永遠找不到了。不但金迷失,器也迷失了,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沒有說是迷這一邊、悟那一邊,沒有。這是給諸位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就是一切浮塵相,全是『妙覺明心』變現出來的,所以『非清』。
  演【迷時似背,而此本不屬迷,故無背。】
  這是講『無背無向』。迷的時候好像是違背了,所謂是「背覺合塵」;修行人要求的,是「背塵合覺」。你現在明了了,這些說法統統叫方便法,真實法裡頭沒有迷也沒有覺,沒有背也沒有向。所以《壇經》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那也是言簡意赅,六祖說「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迷覺是二法,向背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從這裡面去悟入。所以迷的時候,好像是違背了法性。『而此』,「此」是指妙覺體、浮塵相。妙覺體跟浮塵相,這個裡頭沒有迷。誰迷?是自己迷了。外面境界沒迷,外面這個相沒迷。譬如以金作器,你迷失了,你不但沒有見到金,你連器都不認識。但是金還是金、器還是器,它沒有迷,我們迷了。我們自己不認識,迷了,不認識性也不認識相,性相統統迷了。所以迷是自己迷了,與性相統統不相干。就性相上來說,沒有『背』,這個背的現象找不到。
  演【悟時似向,而此本不屬悟,故無向。】
  覺悟的時候,好像回轉過頭來『向』著法性。『而此本不屬悟,故無向。』真如本性裡面,沒有迷也沒有悟。有迷才說悟!迷是對悟說的,悟是對迷說的,它本來沒有迷,哪來的悟?覓迷悟了不可得。我們講本性、真心、真如,都不太好體會,往往被這些名詞困擾了。我們就本經這個術語來說,一心不亂,就是一心,什麼是真如本性?一心就是。如果有迷悟,那是二心,如果有向有背,也是二心。我們常講「三心二意」,這是我們社會上一個口頭語,這句話從佛經上來的;可見得佛法對於中國文化、對我們生活影響之深。三心講的是心、意、識;二意,末那識是意根,第六識是意識。這是虛妄的,這不是真實的,真實裡面沒有這些東西。我們有三心二意,一心就得不到了。我們今天修這個法門,求的是什麼?一心不亂!一心就不亂,實在講就是「一心」兩個字。二心就亂了,一心不亂,一心就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本來是一心,你的一心到現在沒有失掉!迷的時候好像失掉,其實一心裡頭沒有迷,可見得一心沒失,悟的時候好像得到了,一心裡頭沒有悟,沒有得失。我們今天用這句佛號,求什麼?求我們的真如本性,求我們的一心。幾時一心現前,那個時候你就叫做佛,證得一心就叫做成佛。佛心跟眾生心不一樣的地方,佛是一心現前,一心起用。凡夫雖然有一心,一心也現前,他是迷而不覺,他是妄想起作用,這叫凡夫。
  演【即圓覺所謂,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也。】
  舉《圓覺經》上一段經文來證明,《華嚴經》上也是這麼說的。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從哪個角度看出來的?我們明了了,是從真性、真心本體裡面看出來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生死』跟『涅槃』是相對的,這是二法,二法虛幻不實!就好比作夢,不是真實的。「夢」有沒有?夢有;夢可不可怕?不可怕。你要是不知道那是夢,夢就可怕,你曉得那是夢,就無所謂了。古大德常說,「大作夢中佛事」,這是所謂作而無作,「啟建水月道場」,水裡面的月亮,那也不是真的。道場是水月道場,佛事是夢中佛事,不要以為這是真的。事有沒有呢?前面講,「修證即不無」。
  諸位要曉得,作佛事不是給死人念經超度;佛經裡面從前講的作佛事,沒有指這些。佛事是教學,講經說法、領眾修行,這叫作佛事。我們念佛參禅,都叫作佛事,佛事是覺悟之事。佛法在世間是度人的,不是度鬼的;餓鬼道裡面,有餓鬼道的佛法。佛門裡面這些佛事,到唐朝時候變成度鬼、度亡魂。過去道安法師跟我們提到,他說:超度這個事情是從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就是唐明皇,這時國家有很大的動亂,安祿山叛變,唐朝大功臣郭子儀平定這個亂事之後,全國死傷的軍民很多,於是朝廷在每個戰場建一個廟,叫開元寺,請這些高僧做追悼儀式,誦經超度。政府這麼做,老百姓個個仿照,家裡老人過世都請法師超度。佛門是以教學為主,超度是附帶的,現在附帶變成主,教學變成沒有了,喧賓奪主。現在佛教是超度亡魂的,那叫佛事,糟糕不糟糕!把「佛事」兩個字的本意變質了。在唐以前沒有,寺院裡面翻譯經典、講經說法,沒有超度的事情,也沒有供亡人的牌位;晚唐、宋以後,逐漸才有這些事情。我們學佛,一定要認識佛教的本來面目。佛教的本來面目,決定沒有迷信,給你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谛。
  下面解釋序文「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欤」:
  演【大哉,是贊詞。以非幻不滅,故雲真體。】
  『非幻』是真性,我們從本經來說,一心,一心是真的,二心會滅,二心是妄念,妄念有生有滅。一心是真心,當然沒有生滅,『故雲真體』。這是贊歎一心就是真體,是我們自己的真體,是整個宇宙的真體,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真體。
  演【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有何可思。】
  這是講不可思議。這幾句話,是《楞嚴經》上「十番顯見」最後一段所說,這是顯見顯到了極處。這一句有三個見字,這三個見字有真有妄。第一個見是真見,就是見性。真見猶離妄見,妄見是識心,是七轉識的見分,當然包括五十一心所,心心所的見分都叫妄見。見性不是相對的,是絕待的;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是生滅法,是有為法。真見完全不是這些妄見。下面那個見也是妄見,『見不能及』,妄見怎麼能夠緣得到真見?這就是說出不可思議。『思』,用什麼思?還不是用心意識。它超越心意識,沒有法子思!「思」是妄念,是妄心、生滅心,它這個是不生不滅。思是二心,是三心二意,一心裡頭沒有思、沒有想。
  演【三世諸佛,到此口掛壁上,有何可議。】
  『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果跟你說法,說到這個境界,沒法子說了,只好『口掛壁上』,意思是:沒得說了,口掛在牆壁上。不能思不能議,這句話絕不是遁詞,是真實話,為什麼?超情離見。所以講到真實法,是不可思議的。凡是能夠思議、能夠說得出來的,統統叫方便法。我們曉得,在一切經裡面,這都是我們要認識的。佛陀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四十九年所講的經論非常多,翻譯成中文大概是一半而已,還有一半沒翻成中文。這麼多的經論,我們修學應當如何選擇?以哪個法門來修學?這個對我們來講非常的重要,如果我們選錯就不能成就,選對了,一生成佛,太幸運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不會選擇,可以請教他老人家,他可以代我們選擇,這個事情好辦。佛陀滅度之後,為我們做擇法眼的,就是歷代這些菩薩祖師大德,能給我們幫一點忙。但是我們自己信不信?如果自己不能夠相信,那就沒法子,那只好把大藏經從頭到尾細細的看,你把它看遍了,在裡面挑一、兩樣自己去修行,只有這個法子。你把大藏經讀遍,未必開慧眼。沒有慧眼,沒有法眼,還是不會選擇,依然是當面錯過,所以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在我們中國,有一些經典自古以來為歷代祖師大德們公認,最適合於我們修學的,有幾部經,就是各宗他們所標榜的經典。賢首宗標榜的是《華嚴經》,天台宗標榜的是《法華經》,淨土宗標榜的是《三經》,三論宗標榜的是《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以後又加上《大智度論》,唯識宗標榜的是六經十一論,這就把范圍縮小了很多。我們從古德先賢,他們在寶藏裡面所發掘的這些,值得我們做參考。可是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比起過去要復雜得太多,如果用本經術語「五濁惡世」,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濁惡不堪,比從前差太遠了。在這個時代,怎樣選擇一個無上的法門,幫助我們一生成佛,這是大事。特別是這個時代的佛法,假的多,真的少,正是《楞嚴經》上所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自己不認識,把假的當作真的,把不究竟的當作究竟的,他自己修不成,還要把這東西推銷給別人,也誤了千千萬萬眾生的法身慧命,這個罪過就大了。
  在一切經裡面,古人的判教,屬於一乘經的,這個一乘在大乘之上,只有三部經:《華嚴》、《法華》,圓教一乘;《梵網經》,別教一乘。一乘經只有三部,我們這個經算什麼?這是一乘經的結論,一乘經的歸宿,諸位就明了了。華嚴會上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這個經上來,你就曉得這一部經,在釋迦摩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典,它是至高無上,四十九年所講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我們要認識。修行,以念佛為宗旨,以一心不亂為目標,這是本宗的指歸。學華嚴,在中國歷代華嚴宗要修「法界觀」,要入「法界大定」,才能成功。而法界觀、法界大定,要達到究竟圓滿,還必須要修普賢行,要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法華經》也不例外。
  日本的佛教遠不如中國,與我們差很遠,這是諸位要曉得的。從前有人說,日本的佛教比我們進步六十年,說我們不如日本人,日本有些法師到台灣來也是趾高氣昂,目空一切瞧不起我們,我們台灣確實也沒有能人,能夠把這些狂妄的人降伏住。佛教裡沒有人,教育界裡有人,方東美先生把這些人狠狠的教訓一頓,叫這些日本人頭都抬不起來。方先生能說得出來,他把日本從古一直到現在,日本佛教界成就的人,方先生比較,他們最高的,連我們中國的蓮池、蕅益大師都不如。我們中國成就一流的人像玄奘、智者、清涼,在日本歷史上一個也找不到,禅宗像六祖那樣,日本哪裡有!日本第一流的比不上我們中國第三流的,成就在哪裡?
  今天如果說日本佛教的成就,日本是佛教企業成就了。它的寺廟有組織,企業化,一個寺廟信徒有幾百萬,這是它的成就。這個寺院住持一道命令下去,大家都遵守。所以連日本政府都害怕它,連首相也皈依,不皈依選舉的時候沒有選票。它一個寺院裡面有幾百萬人,他要說把選票投給哪一個人,這個人馬上就當選了。所以日本的議員,日本的縣市長,日本的首相都要加入佛教會作他的信徒,他才有選票。還有作生意的人,一定要加入,為什麼?生意有銷路,他一個命令下去,買你一家的東西,你的生意就起來了。他一個命令說不買你的東西,你非得關門倒閉。所以日本佛教的成就,控制了政治、控制了經濟,除此之外它有什麼成就?而我們今天政府最害怕的,就是怕我們佛教發展成日本形式,那就不得了,它搖身一變就是政黨。我在日本看過幾個教會都是這樣的,的確有勢力,日本東京大的觀光飯店都是他們開的,資金太雄厚了。不但在日本各處有他們的分會,道場遍布全世界。在美國佛教,他們的勢力占百分之九十,一百個寺廟有九十個是日本人的。從這一方面來講,的確我們落後日本六十年,真落後了。如果從佛教教理修證來講,那日本人遠不如我們。
  《法華經》要修止觀才能成就,天台三大部他捨棄了,只念一個「南無妙法蓮華經」,那能成就嗎?錯得太離譜了。只是念經題就能成就的話,就跟基督教信上帝,信了就得救,那不是一個意思嗎?有什麼兩樣?天台大師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力氣,那麼多的精神,寫那麼多的著作來教學?教大家念個經題就完了,這多省事。哪一個法門都不容易,都有它高深的理論作依據,有它周密的方法來修證,這是決定不能忽視的。就是淨土,你看看蓮池大師寫這個《疏鈔》,不容易!不這樣詳細跟我們講,我們怎麼會相信?怎麼能夠把我們的疑慮都斷掉?建立信心,一生成就。前面說過,這個講義把賢首的《華嚴》、天台的《法華》乃至於性相各宗精華都包括在這裡頭。並不是蓮池大師有能力把各宗教義精華統統融會到此地來發揮,不是這個意思,如果你這樣看的話,那你就看錯了。而是本經字字句句裡原本含有這個意思,蓮池大師把它發明出來,與各宗的精華一下會通,是《彌陀經》本來的意思,真正不可思議。這是序文前面的一段,簡單介紹到此地。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七集

 

上一篇:淨空法師問答:附體的現象,應該怎樣處理才如法?
下一篇:淨空法師答問:今生四肢萎縮,是過去生中造五逆十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