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新聞

 

祖上四代看護寺廟,河北81歲農民義務看廟40余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祖上四代看護寺廟,河北81歲農民義務看廟40余年

 

老人一直保存著當年的義務保護員的聘書(圖片來源:燕趙讀書報)

 

修復好後的雲光洞(圖片來源:燕趙都市報)

 

來源:長城網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老人康禮仁2012年已經81歲了,他的祖上四代都曾是專門看護寺廟的人。到了他這代,依然保持著這種傳統,只不過他是義務看護,至今已有40余年。“我的兒子也要把這種傳統傳承下去”,老人說看護寺廟就是在做善事。

祖上四代看護寺廟

老人名叫康禮仁,今年81歲,家住隆化縣中關鎮梁前村,是個地道的農民。說起老人看廟的事,真可謂歷史淵源深厚。

康禮仁老爺子介紹,他們祖上是從山東搬遷過來落戶到隆化。“至於啥時候搬到承德的,我也說不上來了。”

“我們祖上四代曾是清王朝的專門看廟人。”老人介紹說,在他之前的四代人分別是勇、萬、明、志字輩兒,到他這兒已經是第五代了。

老人告訴記者,他們的輩分之所以這麼清晰主要是因為他們有家譜,家譜裡有詳細的記載,可惜的是家譜在文革時被毀了,從而失去了一筆寶貴財富。

“我們老康家人不光在隆化小關營子、荒地等村子有居住,他們大多也是看廟人,承德好多的廟我們老康家人也看過。”老人說,他們老康家曾看過承德市區火神廟,最後這一支康姓人便定居在了承德市區。時間過去好多年了,康禮仁只知道這一支和他父親一輩人的名字,但卻不知道他們住在承德市哪裡。

繼承父親遺志

康禮仁介紹說,清朝統治時,像他的祖輩人給皇家看廟,清政府是給一定“工資”的,主要是給土地耕種,而到了偽滿洲國之後卻一切都改變了。

1931年後,偽滿洲國建立,開始了對東北的統治,承德當時也屬於偽滿洲國統治區域,從此以後便沒有給這些職業看廟人開過工資,但他們有的卻依然看護著廟宇不被人破壞。康禮仁的父親就是其中之一。

康禮仁的父親名叫康志福,1955年那一年,51歲的父親去世了。“父親臨走時,也是念念不忘寺廟,希望有人能堅持下來看護它。”康禮仁回憶說,那一年才二十三四歲,對為什麼看廟並不知曉,但他還是答應了父親,決定繼承了他的遺志:看護寺廟。

康禮仁接過看廟的接力棒,沒想到看廟成了他生命中的重要一部分,伴隨著他的一生。

實際上,康禮仁在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和父親一起到廟裡玩兒,那一尊尊佛像看上去雖然有些恐怖,但也充滿了神秘。

父親看的廟叫雲光洞,在隆化縣中關鎮梁前村。自康熙始,幾代皇帝木蘭秋狝多次駐跸中關行宮,所以雲光洞一直是清帝木蘭秋狝經過拈香致祭之地。

老人回憶說,原來有來雲光洞燒香的,他們都會過去給人家念上一段經文。可就是這樣一處古跡也沒有逃脫被毀的厄運:雲光洞洞內殿堂、洞外寺捨於1944年被拆除。而後人們在雲光洞外蓋起了房子,康禮仁家也在洞內蓋了房子,洞裡佛像依然在,母親經常會到洞裡進行膜拜。

1965年農歷正月初七雲光洞的佛像被砸毀,雲光洞這一處幾代皇帝光顧的地方已經名存實亡了,不過記錄雲光洞修建歷史的碑記卻得以幸免。

眼看著佛像被砸,康禮仁心裡那個著急,可又不敢說啥,真是糾結啊!

寺廟雖然沒有了,但留下了《雲光洞碑》。康禮仁有時還是要到遺址上走走,看看那些破磚爛瓦,回想起寺廟的昔日輝煌,不禁百感交集。雖然看不廟了,但碑記卻依然需要人照看。為了更好的保護碑記,老人和家人用石頭在碑記外壘起了一堵小牆,以便更好的保護。

參與恢復重建雲光洞

老人隨身都帶著一個小紅本,這是河北省承德地區發的“文物保護員證”,老人把它看得很重,出門都要帶在身上,在老人看來這個小紅本就是他的身份證明。1979年8月24日,隆化文物管理委員會聘任老人為雲光洞石碑文物保護員,開始協助文物部門保好文物保護工作。

1997年,康禮仁舉意重修雲光洞。恢復昔日的寺廟,這一建議,得到幾位村民的贊同。

重修雲光洞看上去容易,可實際操作起來卻難度不小:首先要解決資金的問題,其次還需要文物部門的批准。

為了重修雲光洞,康禮仁等幾位村民發動周邊群眾,希望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沒想到,他們的行動得到了人們的支持,不僅有附近村民捐款,遠在承德、圍場的好多善人都慷慨解囊,有的甚至捐獻上六七千元。就這樣,慢慢的湊夠了重修的啟動資金。

隨後,康禮仁等人又寫申請遞交到村裡、鎮裡和縣、市文物管理部門批手續,最終於1998年3月,經承德市文園林局批准,中關鎮梁前村農民自籌資金30萬元,在市文物旅游部門的指導下,對雲光洞進行了修復。雲光洞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原有的古建最大限度的予以了保存或恢復原貌。

1999年10月27日,雲光洞終於修復竣工,並對外開放,為隆化縣級文保單位。

那一天,康禮仁老人格外高興。盼望已久的雲光洞終於得以復建,老人高興得一宿沒睡覺。

寺廟修復後,看護的責任自然也落在他的肩上。這一看一直到現在。兩次看廟斷斷續續的算起來,康禮仁義務看廟也有40多年的時間了。

這些年,每年雲光洞都有廟會,往來香客不斷,一些人便打起了壞主意。一些人來到雲光洞外轉悠,當有香客上香後,這些人會來指指點點,甚至會拿“如果不給捐錢家裡就會出事”、“不燒夠多少錢的香家的人就會有災”等等話語嚇唬香客,每次見到這種情況老人都會上前阻止,“人家願意捐錢就捐,不願意捐也不能嚇唬人家。”而有的人甚至找到老人,要和老人一起搞迷信活動,老人更是斷然拒絕。為至,老人沒少和人打架。

看廟沒有工錢,老人說他們主要靠種地為主要生活來源,雖然現在年歲大了,但耕種的習慣依然堅持著。每年有些香客向功德箱裡捐些錢,一年下來也就有個萬八千的,老人把這些錢全部用到了維修上。

將傳統傳承下去

現在老人和老伴張桂榮住在雲光洞旁的兩間老房子裡,“這所房子建了有四十多年了。”每天早上起來,老人先打開門,把寺院內打算一下,晚上天一黑便關上門。一有游客來此駐足,老人便會從屋內走出來,和你說上一會話,給你講一講康熙在這裡跓足的故事,說一說寺廟修建的由來,談一談寺廟內佛像的傳說……

而這些全部是免費的,不收取游客的一分錢。

春天,老人和老伴拿起鎬刨出坑,在寺廟周圍栽上樹木。幾年下來,這裡已經綠樹成蔭,這些樹包括柏樹、松樹和果子樹,每一棵樹的成長都記錄著老人的艱辛。

雲光洞在中關梁關村石洞子青石山下,承圍公路在其西側南北通過。白天往來車輛喧囂,而到了夜晚則一片靜谧。夜晚的燈亮了,照著潛心向佛的人們前行的路。

老兩口睡得很早,起來的也早,冬天凌晨三點多就起床了,打開了自家的房門,“班車正好從我們的門前經過,早開會門,讓等車的人們能進屋裡暖和暖和。”而老人則來到廟裡,將院內的積雪清掃干淨。

無論寒暑,老兩口皆是如此。

老人已經81歲了,雖然身體硬朗畢竟年歲大了,他想著身後的事:誰來照顧這座寺?“我都已經安排好了,家裡老三和老四都已經同意了,我們沒了,由他們來看這座寺廟。”老人讓兩個兒子來管這事兒。

記者問老人為什麼這麼執著看護著這所寺廟?“看廟管好的”,老人的話很簡短,但寓意深刻,我們知道他們是在做善事。

一所老屋,兩位老人,他們堅守著那份信念。這種信念是一心向善。

 

雲光洞簡介

雲光洞位於隆化縣中關鎮梁前村。按《雲光洞碑》記載,康熙皇帝侍衛魏珠隨皇帝去木蘭圍場途中經過這裡,欣賞其景:前臨碧水,後枕青山,草盛林茂,說是宣傳佛教的好場所。於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3年)魏珠出資聘雇工匠,清除密生雜草,清理巖石,依洞傍水,把石洞作為佛堂建一座寺院,供有三世佛,在它的旁邊地形平坦之處建造房屋二十間,供奉“紫微斗極”、“釋利大士”經卷。魏珠恭請康熙親自書寫了“雲窦珠光”匾額,並將御匾懸掛洞中。魏珠得到皇上的恩賜,就用“雲光”二字給洞命名,稱“雲光洞”。魏珠囑咐內閣大學士蔣廷錫為這件事撰文作記,並由翰林院侍讀學士陳邦彥書寫寺前的碑文,以作永志。

自康熙始,幾代皇帝木蘭秋狝多次駐跸中關行宮,所以雲光洞一直是清帝木蘭秋狝經過拈香致祭之地。但雲光洞內殿堂,洞外寺捨已於1944年拆除。神像於1965年農歷正月初七被砸毀,唯石碑尚存。1984年12月,雲光洞及碑被隆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1998年3月,經承德市文物園林局批准,中關鎮梁前村農民自籌資金30萬元,在市文物旅游部門的指導下,對雲光洞進行了修復。於1999年10月27日修復竣工,並對外開放。

 

上一篇:淨慧長老率德國禅修中心一行到湖北黃梅五祖寺禮祖
下一篇:一人念佛,周圍有形無形眾生皆當受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