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素食護生
:素食文化
周泳杉老師:新世紀健康飲食(第四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上一集跟大家談到,植物性的膳食與動物性的膳食和我們人體健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我們舉到大腸癌、乳腺癌來跟大家做一個分析報告,從這些疾病我們可以看得到,飲食的結構和這些疾病事實上息息相關。上一節我們提到乳腺癌,大家可以看到,不但是脂肪的比例影響著乳腺癌的發病率,動物性膳食,還有精致的碳水化合物,蛋糕、餅干,把碳水化合物細致化、精致化,這些食物統統會提高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比例。因此這個飲食結構在現代人的生活當中,我們看到非常的普遍,隨手都可以得到這些飲食。所以相對的,現代人罹患乳腺癌的比例也直線的在攀升。我們首先看到了北美洲婦女乳腺癌比例的上升,短短的幾十年,現在在2000年的數據是八個人當中有一個人會罹患乳腺癌,這個數字非常的可怕。我們又提到,基因在乳腺癌的罹患比例上,其實做的貢獻並不是很主要的,主要還是在飲食跟生活的習慣上。
乳腺癌既然這麼樣的可怕,我們一定要對它有所防范,可是我們非常遺憾的是,在這幾年我們看到很多的報導,傳來的消息都不是非常可喜的。在最近我看到一篇報導,是在聯合報裡面所報導的一個狀況。它報導台灣的女性乳腺癌發生率雖然只有美國的一半,但是罹患乳腺癌的年齡卻有下降的趨勢。據台大醫院的統計,該醫院三十五歲以下罹患乳腺癌患者的比率居然高達了9.2%。也就是在所有罹患乳腺癌的婦女他們把它做一個分析,從年齡上去做分析,結果他發現,三十五歲以下的患者居然占所有病患的9.2%,接近十個百分點。這是很驚人的一個數字,跟美國來比,比美國的百分之二高出了4.5倍。各位朋友,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乳腺癌的比例雖然很高,可是台灣的婦女與美國比起來有一個突出的地方,就是年齡層下降,三十五歲以下的患者居然占了十個百分點。可見得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年輕化的一個問題。
三十五歲是一個什麼樣的年齡?是一個人正當盛年的年齡,這樣的年齡可能很多人小孩子還很小,甚至於還沒有結婚,就遭受這樣疾病的纏身,我們就曉得這樣的人生其實是充滿著坎坷的。因此,我們要避免這個年輕化一定要有對策,最好的方法就是管住我們這張嘴。在我們平常的飲食結構當中,一定要去思考,我們吃進去的這個東西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什麼樣的變化。吃進去的每一口食物,都有可能為我們將來的身體健康做好的或者是不好的鋪墊,吃對了,我們身體就很健康;吃錯了,我們的身體已經埋下了不定時的炸彈。這是我們看到這個比例年輕化所思考到的一個層次的問題。因為整個經濟結構改善,整個生活的飲食結構改善,我們看到年輕人大量的在攝取高動物性蛋白的食物,大量的在攝取這些精致的碳水化合物,這個都是垂手可得的。這樣的吃法,讓整個癌症的年齡層下降到這樣的程度。
很多的流行病學專家也在建議,預防當然很重要,可是預防從什麼角度來思考?很多人提出來要做不雅词不显示的篩檢。但是乳腺癌的篩檢意味著什麼樣的結果,我們也不得不去思考。其實各位朋友,我們在面臨一個新的概念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用理智來面對。乳腺癌篩檢的意義,我們並不是否認它的意義,不是的,而是我們要深入的去思考,篩檢本身其實只是一種觀察。我們看這張投影片,這樣的篩檢觀察並不意味著它在預防乳腺癌的發生,不是的。因為篩檢是被動的,被動的去看有沒有,並不是去預防它不要發生,不是的。觀察到有,那就要治療,沒有,就不必治療,它並沒有積極的去預防它不要產生。各位朋友,這點是很重要的!觀察是很被動的,是個比較消極的處理態度。
有研究顯示,乳腺癌更早被診斷出來,五年內的死亡危險率會更小,這個觀察是有醫學報告裡面提出來的。可是各位朋友,如何解讀這個數據?五年內的死亡率更小,這個話語寫出來之後,我們如何去解讀?各位朋友,其實我們看投影片上面,他講到存活率的提高,是因為更早被診斷出乳腺癌,與乳腺癌是否接受治療無關。也就是說乳腺癌的治療技術,以今天的技術來講,並沒有比過去進步,這是個邏輯思考的問題。我們今天講更早的發現、更早的診斷出來,五年內的存活率更高,那是因為提早發現了,所以它存活率更高;並不是因為發現了之後治療,讓它的存活率提升,不是的,跟治療的技術是沒有關系的。所以,篩檢本身、自我檢查本身並沒有積極的預防在裡面。所以各位朋友,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一定要很敏銳,要很深入,否則我們被動的篩檢,其實還是沒有從問題的根源去把致病的原因找出來。我們今天不斷的攝取大量的動物性膳食,不斷的攝取大量的精致碳水化合物,然後我們再去做篩檢,我們就能夠安心保證我們不得乳腺癌嗎?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的。最根源的角度還是得先從我們的飲食習慣下手來做調整,這樣子再配合篩檢,我想整個乳腺癌的罹患率會大幅度的下降。這是我們應該要思考的幾個層次的問題。
看完了乳腺癌之後,我們來觀察另外一個女性更年期之後非常嚴重的疾病,那叫做骨質疏松症。在投影片裡面我們看到這張圖,骨質疏松症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的骨骼組織慢慢的隨著歲月流失掉了。在病理上,有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骨骼組織流失的時候,我們就稱為骨質疏松症。這是一個現象,反應出來的結果是什麼?如果有一個人他的骨骼已經有超過百分之五十流失的話,可能他在咳嗽的過程,他咳嗽的力量就足以讓他的肋骨斷裂;很有可能他在坐一部車子的時候,這個車子到了一個顛簸的路面,那個顛簸的力量都有可能讓他造成骨折。所以各位朋友,這是個很嚴重的疾病,一個罹患骨質疏松症的人,他可能沒有辦法外出去購物,因為任何一個跟群眾的碰撞,或者是任何一個推擠,都有可能造成他嚴重的骨折,這樣的病人是十分的脆弱的。
我們了解到這個疾病的可怕,為了避免我們得到骨質疏松症,一般的媒體,或者是一般的宣傳廣告,都灌輸我們一個概念,什麼概念?就是我們要補充鈣質,都告訴我們,骨質疏松症是因為鈣質的缺乏而造成的。我們今天面對這些訊息的時候,各位朋友,我們一定要冷靜的來看待,是否鈣質的缺乏會造成骨質的疏松?鈣質為什麼會缺乏?這些都是我們要明辨的。這張投影片告訴我們,研究顯示,吃得比較好的地區,往往他的骨骼比較弱;吃得比較差的地區,往往骨骼比較強。這個是統計的一個結果,它是個客觀的陳述,並不是一個辯論,它是個客觀的陳述。因為在歐美的國家,我們公認它的飲食結構是最完善的,不管是蛋白質的攝取、鈣質的攝取都是最完善的。然而這些國家婦女髋骨的骨折率卻是全球最高的,全球髋骨這兩個骨頭的骨折率居高不下。吃得那麼好,為什麼骨頭還那麼差?可見得鈣質的補充在這個層次來看產生了一些矛盾。
這個矛盾怎麼樣來解釋?當然很多的科學家就開始來探討。他發現說,鈣質吃得愈多、蛋白質吃得愈多,並沒有保障他骨骼的強度變好。然而有很多比較貧窮的國家,我們認為GDP比較少的國家,他吃不起那麼多的肉,吃不起那麼多的鈣質,甚至於他沒有辦法吃鈣片來補鈣,他的髋骨的骨折率反而降低。在這樣觀察的結論之下,他們提出來一個問題,就是鈣質吃愈多難道骨骼就愈強壯嗎?科學家開始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來做思考,後來當然有些研究成果慢慢的也被呈現出來。這張投影片就講到,1992年耶魯大學醫學院就開始對十六個國家的女性,進行了三十四項有關於蛋白質攝入與骨折發生率的一個獨立調查。在十六個國家當中,去做這三十幾項的獨立調查,他發現蛋白質的攝入,這裡講的是動物性蛋白的攝入,跟骨折的發生率其實是有關的。
這些對象他們找到的是五十歲以上的婦女,結果研究的成果發表在二十九種醫學界知名的刊物裡面,這是很有權威的一個數據報告,也不是我們空穴來風的。這些報告都指出,約有百分之七十女性更年期以後的骨折,是由於攝入過多的動物性蛋白所導致的。各位朋友,這個問題很耐人尋味,因為它已經有一點點復雜。過去我們被提醒、被教育的是鈣質的含量是骨質疏松的關鍵,鈣要吃多一點,骨頭就會愈強壯。可是從觀察的角度來看,發現沒有。再進一步去細化發現,不是只有鈣質跟骨質疏松有關,動物性蛋白也參與了一些重要的角色。所以各位朋友,這再次的提醒我們,不管是我們的身體也好,不管是我們對營養的攝取也好,甚至於我們對人、事、物的觀察也好,都不應該是機械論的,都應該是整體觀。它都是有關系的,不能夠只拿一個指標來看,然後就在這個指標上去下結論,這個有偏頗。百分之七十的骨折由於攝入的蛋白質過多造成的,它不是只有跟鈣質有關。
怎麼樣把鈣質跟蛋白質的攝取量和骨質疏松來做一個連結,科學家也費了很多的功夫。我們來看下面的這個投影片,這個投影片告訴我們,鈣質不在吃進多少,而在留下多少。研究顯示,當我們攝入動物性蛋白三到四個小時之後,有更多的鈣質從尿液當中流掉了,這是關鍵。也就是說,這些鈣質並不是沒有發生作用,吃進去的鈣確實可以讓骨頭更強壯;可是問題是,當我們鈣質跟動物性蛋白一起吃進去的時候,這個鈣質就很有可能流失掉,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當我們吃一塊肉進去,我們三到四個小時之後再去驗尿,就會發現尿液裡面有很多的鈣質跑掉了。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我們來看一下。因為蛋白質本身是屬於酸性的,動物性蛋白是屬於酸性的物質,它吃到肚子裡面去,經過消化之後,它所呈現的狀態是酸性的。然而我們身體的體液的酸硷度是弱硷性的,而我們剛剛說到身體是一個非常精密的儀器,它很精密,在這一點點的酸硷度的變化,它都是不允許的。所以很清楚的我們就知道,當身體吃進酸性的東西之後,它一定要把這個酸性趕快怎麼樣?中和成硷性的。
所以我們看圖裡面,它怎麼來中和?它就必須要從骨頭當中抽出鈣質來平衡體液。因為鈣離子抽出來之後,它是呈現硷性的狀態,它就可以很順利的把這個酸性的體質,因為吃肉造成酸性的體液給中和掉,把它拉回弱硷性的體質。因此,身體裡面才有大量的鈣離子在這個過程當中流失掉,而這些鈣離子正是身體從骨骼當中抽出來的,這是個關鍵。這樣的一個關系,就把骨質疏松症與動物性蛋白和鈣質攝取,我們把它結合起來。所以結論是,只要動物性的蛋白不過量,鈣的需要量其實是可以減少的,就不需要那麼多的鈣質。人對鈣質的需要量,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樣的多。但是由於我們飲食習慣的反常,我們吃太多的肉,吃太多動物性的膳食,吃太少植物性的東西,這些肉本身吃進去之後,讓我們大量的鈣質流失,以至於讓我們有個錯覺,就是我們鈣缺少了。其實鈣並沒有那麼嚴重的需求量,只要我們動物性的蛋白減少,鈣質的需要量其實可以跟著降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前提,這也跟我們飲食結構有十分密切的關聯性。
您每天浪費多少鈣?這裡這個投影片裡面提到,一杯咖啡,您可能造成二到三毫克的鈣質的流失。所以,很多的女性朋友被提醒不要喝咖啡,因為喝咖啡會讓您將來可能罹患骨質疏松症的機率提高。這個說法對不對?對,因為確實一杯咖啡造成二到三毫克的鈣質流失。但是沒有想到,一個漢堡居然讓鈣質流失的倍數增加到二十八毫克,這是一杯咖啡的十倍,這個可能就很少人知道。再進一步我們來看,一客牛排可能造成二百到二百六十毫克的鈣質流失,這個應該知道的人也不多。過鹹的,過多的鹽也會造成二百多毫克的鈣質流失。
因此我們就了解到,現在有非常多的訊息充斥在網路裡面,然而我們真的得到我們需要的訊息了嗎?這麼大量的資訊流通的過程當中,我們真的得到我們所要的嗎?還是我們所看到的,是某些團體需要我們知道的,我們要明辨。在知識、學問的領域當中,要把利益給排除掉,知識、學問如果加上了利益,它就會有偏頗。我們今天探討這些問題,出發點是希望每個人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希望這個社會能夠把疾病做降低,從事教育工作最希望看到的是這樣的一個結果。因此,這些數據希望能夠讓我們大眾來做一些參考,讓大家知道怎麼樣的飲食對您才是最健康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骨質疏松症還有更進一步的一些科學的探討。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曾經對三十三個國家進行八十七項研究調查,發現動物性與植物性的蛋白攝入量,跟髋骨的骨折率是有關系的。我們看到這張圖表,橫軸的部分是植物性蛋白跟動物性蛋白的比值,也就是說橫軸的這個數據,分子是植物性蛋白,分母是動物性蛋白。所以,這裡的數字愈大,表示吃進去的素食,就是植物性膳食的含量愈高;這個數字愈小,表示肉吃得愈多。所以愈往各位的右手邊方向走,表示說他膳食裡面吃的植物性膳食愈多,吃的肉愈少。你可以看到,愈往左邊這個曲線愈怎麼樣?愈低,表示他植物性膳食吃得愈多,動物性膳食吃得愈少,他的髋骨的骨折率愈低,骨頭愈強壯。從這個圖表看到,加州大學對於三十三個國家進行的這八十七項調查,完全指向素食,就是植物性膳食,可以降低骨質疏松症的罹患率,而動物性膳食反過來是會提高骨質疏松症的罹患率。這樣子來講比較客觀。
當然我們也看到有些研究也在探討一個很敏感的問題,就是喝牛奶到底能不能預防骨質疏松症的問題。剛剛一直講到動物性膳食,其實牛奶也是動物性的膳食,因為它是母牛分泌出來的乳汁,是為了要供給小牛成長所需要的一個養分。牛奶在我們這個時代裡面大量的被食用,我想大家很理智的來思考這個問題,在這二、三十年來,牛奶的食用量從整個歷史的角度來看,從來沒有這麼多過。人類幾千年、幾萬年的歷史,牛奶的消費跟需求量從來沒有一個時期超過近十年,或者是近二十年,沒有。這個當然也是拜人工養殖,跟科學所謂的滅菌、消毒有關,這些技術的興起,才讓牛奶這麼樣大量、普遍的讓每個人飲用。而牛奶裡面有非常多的營養成分,我們也完全的沒有否認,這個也是事實。科學的證據也指出,它的營養成分是很高的,尤其它的鈣質的含量那是非常顯著的。這個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小牛要長大,小牛要長大的過程當中,骨骼的發育十分的關鍵。所以鈣質的含量非常的豐富,這是可以想見的。
鈣質這麼豐富的情況之下,就讓很多人很「直覺的」想到,它是不是對我們補鈣有非常明顯的幫助?當然它的鈣質這麼豐富,吃進去之後我們的鈣質就可以得到非常顯著的補充,這是很直接的思考。但是問題是這個不是科學,這是直覺,這是科學的簡化主義,它不是科學,它沒有任何的證明,只是情感的思考而已。科學家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設計實驗來證實這個議題。下面這張投影片,我們看到髋骨的骨折率其實跟牛奶的攝取量,它是有一個非常驚人的關系。在這個圖表裡面,橫軸的部分是牛奶的攝取量,愈往各位右手邊的,是喝牛奶愈多的國家;縱軸的部分,愈高的部分是髋骨骨折率愈顯著的國家。我們可以看到牛奶喝得愈多,髋骨的骨折率其實也跟著升高。這個圖表很清楚的告訴我們,牛奶在這個圖表的觀察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並沒有預防骨質疏松症的效果,沒有。這是1986年就已經做出來的一個結論,1986年。它是很客觀的呈現,我們並沒有做任何的修飾,就是把這個論文報告很客觀的把它呈現出來。並不是意味著告訴大家不要喝牛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告訴大家,這項食品對於骨質疏松症並沒有幫助,反而可能有一點負面的影響。這是另外一個觀察。
另外在提到營養成分的這個思考,其實骨質疏松症給我們很多的反思。有一個教授叫做赫斯特德教授,赫斯特德教授他在對鈣質跟骨質疏松症的研究領域,也是相當有名的一位教授。他研究鈣質跟骨質疏松症的關系,他曾經就告訴我們,他說到事實上在我們的體內有一種激素,叫做維生素D鈣三醇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它在我們體內扮演的角色,是調節體內鈣質吸收跟排出的一個重要的因子。這個東西決定了鈣質從我們的骨頭當中抽出來,跟從體液當中吸收到骨質組織的一個很重要的因子。這個因子它的調節是有一定的控制機轉在裡面,當人體大量的而且長期的在吸收鈣質的時候,這個調節的受器將會失去它對鈣三醇的調節能力。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的身體永遠都充斥著大量鈣質的時候,這個調節器就失去了靈敏度。本來它在調節鈣三醇的分泌,然後再去影響鈣質的吸收和分配。結果我們一直大量在喝鈣質、在吃鈣,大量的吃進去,我們的身體就會告訴這個受器說,我的身體不缺鈣,永遠不缺,他體液的鈣質的濃度永遠都很高。因為現在據說很多人把牛奶當水喝,他每天喝進大量的牛奶之後,他身體裡面鈣質的濃度事實上是很高的。這個受器在這麼大量濃度的鈣質環境裡面,它就失去了調節鈣質吸引跟分配的靈敏度。
其實赫斯特德教授在他的報告裡面跟我們談到一個非常關鍵的結論,我們看投影片。他說長期大量的去濫用某種物質的話,身體就會喪失對該物質利用效率的精細調節能力,這是自然界生理的鐵則。也就是說,當我們對某一個營養成分,是我們身體需要的,可是我們大量的濫用它之後,各位朋友,這個時候好事都會變成壞事。本來吸收這個營養成分是好事,它是我們身體需要的,結果我們長期大量的濫用,我們的身體有一個回饋的機制,這個回饋的機制就會被麻痺掉。因為它認為我們的身體永遠不虞匮乏,它的調節能力就會喪失。而這樣的過程就造成了婦女停經之後,骨質疏松症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沒有辦法調節,它就大量的在流失,沒有辦法保持住。
這個問題,各位朋友,十分的關鍵。我們不要認為說某個營養成分很好,我們就大量的去攝取它,這是不智的做法。在中國的經典裡面也告訴我們「過猶不及」,過度跟不夠事實上是一樣的,一樣糟。所以中庸非常的重要,任何事情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不是說它好,那我就一直吃,吃大量的,這個也出問題。因此,對飲食的種類我們沒有批判,食物本身沒有善惡,它只有適合跟不適合。人體到底適合什麼樣的營養成分,到底適合什麼樣的膳食,當然我們在這個課題的後面還有很多的分析。可是我們從這些疾病,都給我們很多生命的啟發,這些生病的機制,還有飲食的關系,它都給我們很多生命的啟發。其實它更像是一個哲學性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看到身體跟大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大自然的一個現象都可以為我們身體的健康做為一個佐證。這就是道法自然,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應該道法自然,從這些現象當中我們看到了。所以,補得愈多愈好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關於骨礦物質密度測定的問題。骨質疏松症在近年來確實有非常顯著的增加,尤其在歐美國家裡面,因為他們吃的動物性蛋白質非常的多。你看歐美的人在吃飯的結構上面,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主食可能就是一塊肉,或者是一片魚,或者是各種動物性的膳食,一個漢堡等等。大量的在攝取這些動物性蛋白質,還有喝大量的牛奶的情況之下,骨質疏松症的比例在歐美國家是非常顯見的。所以,醫學界就推出了一種檢驗的方法,就是骨礦物質密度的一個檢測,簡稱BMD,BMD的檢測在現代比較大型的醫院裡面其實也很普遍。但是這個檢測本身,現在從很多的觀察裡面發現,它並不是個很客觀的數字。
我們來看,BMD被認為是檢查骨質密度的一個指標,而有人宣稱BMD愈低,骨骼的結構愈差,就是骨質密度愈松,他的骨頭就愈差。但是這個指標本身有它的問題存在,在相關的文獻裡面,透過研究他提出了幾個問題。第一個,高的BMD會使關節炎發病率升高。BMD不是愈高骨頭愈強壯嗎?但是在臨床流行病學統計上面看到,高的BMD伴隨著卻是關節炎的發病率升高,反而骨頭並沒有比較強壯。第二個現狀,看到高的骨礦物質密度BMD與高乳腺癌存在正相關。就是你BMD的指數愈高,可能罹患乳腺癌的機率也愈高。第三個,許多地區BMD比西方的國家還要低,但是骨折率也比較低。這不是矛盾嗎?我們可以看到,居然有很多的國家,骨礦物質的密度比不上歐美,但是他們事實上,從事實的骨折率來統計,要比歐美國家還要低。顯見得BMD本身並不是個非常客觀的數據。最後看到,觀察到,肥胖與高BMD有關,就是比較胖的人,骨礦物質密度可能也比較高,可是比較肥胖的區域,髋骨的骨折率也比較高。也就是說,肥胖者可能他罹患骨質疏松症的機率也比較高,但是它卻有更高的BMD值。
各位朋友,看到這裡,我們又得到了一些啟發。也就是說,某些數字、某些指標在現代的醫學被提出來,但是它並沒有經過時間的驗證,所以並不一定是跟我們原先預計的那個結果是一致的。這裡就講到,BMD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骨質疏松症的指標,因為它會出現矛盾。而相形之下,食物當中,膳食當中,植物跟動物蛋白的比值更具有代表性。就是我們剛剛看到的研究,發現植物性膳食吃得愈高,骨頭愈強壯;動物性膳食吃得愈高,骨頭愈脆弱。這樣的一個比例,可以更讓我們接近、了解、預測,或者是預防骨質疏松症這樣的現象。
下面我們來看自體免疫性疾病,我們從癌症探討到骨質疏松症,再探討自體免疫性疾病。我們看到,其實自體免疫性疾病是屬於免疫系統的偏差,所造成的身體疾病,免疫系統發生偏差,它會攻擊自身的細胞。前面說過,美國每年約有二十五萬人,被確診罹患高達四十多種的自體免疫性疾病。這裡我們看幾個圖,一種叫多發硬化症。這個多發硬化症是指免疫系統攻擊我們的神經系統,造成我們神經系統被破壞之後,人就會出現很多神經方面的疾病,不協調方面的疾病,這是一種。舉幾個例子。第二種像關節炎,這是免疫系統攻擊我們關節的部分,造成我們得關節炎,這也是個常見的自體免疫性的疾病。
另外是第一型的糖尿病,糖尿病有分成第一型跟第二型,我們在講糖尿病的時候會跟大家再來剖析。這裡簡單的講,就是人類的胰島受到了免疫系統的攻擊,它沒有辦法分泌胰島素,所造成的糖尿病,我們稱為第一型的糖尿病,它是屬於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類似這些免疫性疾病,現在慢慢的科學家也做深入的研究,發現這些誘導免疫系統去攻擊自身細胞的抗原可能來自於食物。食物本身被消化之後的一些片段,尤其是動物性蛋白質的這些片段,很有可能都是去誘發這些免疫系統產生抗體的這些抗原,這個也跟飲食有密切的關系。
下面我們來看幾個研究,第一個研究就是第一型的糖尿病它可能發生的一些機轉。很多的科學家開始慢慢的懷疑,一個母親如果過早的以牛奶來取代母奶的話,這個嬰兒可能就會增加他得到第一型糖尿病的機會。以牛奶來取代母奶,發現牛奶裡面有很多的成分,是人類消化系統當中沒有辦法完全消化的。像某一些蛋白質片段,它可能沒有辦法完全消化,然後殘留在人類的小腸裡面,再從小腸當中被吸收進入到血液系統裡面。結果這個蛋白質片段在血液系統裡面被視為是入侵者,就像我們外來的這些細菌,或者是病毒,或者是一些粒子,進到我們的體液裡面,它被看作是入侵的敵人。完了之後,這些蛋白質的片段,很不幸的又跟我們胰腺細胞上的某些蛋白質片段是相同的,一模一樣的。這是個很不幸的狀況。結果免疫系統於是乎喪失了分辨牛奶蛋白質片段跟胰腺細胞的能力,因為它們兩個長得一模一樣。但是一個是由外來的,它沒有辦法消化,進到免疫系統裡面,不被認識,它被當成是敵人。免疫系統於是乎把胰腺細胞也給混淆了,最後開始攻擊我們的胰腺細胞,造成胰島素的缺失。這是一個可能的機轉。當然科學家在做這樣的推論的時候,已經做了大量的實驗,這些大量的實驗才導出這樣的實驗推論。
由於時間的關系,更多的實驗我們留待下一集再跟大家來作分享,這一集我們就先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看。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新世紀健康飲食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08/2/10 上德傳播公司 檔名:52-253-0004
|
|
|
|
|
|
上一篇:周泳杉老師:新世紀健康飲食(第三集)
下一篇:真實感應:念佛八個月來,擺脫痛苦、財富大增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