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念佛的心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篇首語

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善導大師觀經疏雲:
「南無者即是歸命
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阿彌陀佛 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就是深信 亦即一句 名號中已具足信願行)

佛對眾生的感情,其實是最親切的,念佛的心情只是:
「我是阿爸的乖兒女,
阿爸一定會帶我去伊的身軀邊。
雖然我做的一切事情,有時沒孝順伊的心意,
但,阿爸永遠都是疼兒女的,
伊一定會帶我去伊的身軀邊。」


一、引言

    六道中有的或因貪歡樂而不思修,或受苦而無暇修,或迷愚重而不知修,只有我們所處的人道,因為能有慈悲的心懷純真的感情,來體會佛的慈愛救度,領受佛恩,而念佛成佛,此即所謂「人身難得」的道理。切勿再流落於六道街頭妄受輪回。

二、往生是指什麼?

    「往生」一詞出自於無量壽經距今已一千七百余年,對往生的意義如不深入經藏,細心體會佛心,妄以凡夫之識見,用一千七百多年後的現代語意去诠釋,豈無荒謬之理?有的人更在打死蟑螂或蟻蟲時,隨口說一句「給你去往生」,將往生與死亡劃成等號,更是荒謬與罪過。
    釋尊在無量壽經雲:「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顯而易見,「往生」是可以「即得」,馬上得到的,並不是指死亡或臨終。
    那麼「往生」指的是什麼?和我們又有什麼關系呢?
    這須從我們的靈性談起。釋尊在悟證得道的時候說:「奇哉!奇哉!此諸眾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我們每個人(包括一切生物,即眾生)都本有一種天性,這種天性,有別於現在通稱的「天性」(或稱為人性)。本來具有的天性,佛教稱為「真如自性」、「佛性」、「法性」、「法體」、「實體」、「實相」、「菩提」、「涅盤」、「正覺果體」……等。因為真如自性是非常澄澈純淨沒有形體,和宇宙相通的,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為著說明它的存在,不得已才給它一個名字叫「佛性」,但又怕我們執著於名相,所以有時說法性、實相、菩提等等。老子對這種本具的天性也說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無法形容其名狀的。孔於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文天祥說:「天地有正氣 ,沛乎塞蒼冥」,都是在說我們這一個本具的真如自性。
    我們的真如自性在難以計數的累世之前,因為無始無明的障蔽,再經累世以來的作惡造業,使本來澄澈純淨的法體,變成污濁的肉體,所以佛教說肉體是業障所累積。肉體是有生滅的,有增減的,這個肉體死後就腐化不存在,被業障再帶去穿上另一個肉體,再生生滅滅,佛教稱為「輪回」。每個個體都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而其生滅都經過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小從一個肉體大到一個星球、宇宙,無不如此。這些都是空幻的,只因我們是用肉眼去看,所以認為是存在的,其實是四大皆空。但,我們的真如自性並不因這些過程而損失或消滅,因為真如自性是真實的,而個體則是虛幻的。
    由於對人生真正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各人追求有所不同,或對於生命無常轉眼成空體驗的不同,所以對追求真正的生命與對生死心的迫切感也就有了差別。
    佛教的經典及歷代以來的祖師,都是在勸我們都有這份佛性,生死輪回是很苦的,應該趕快了脫生死,返回原來的法性,原來的法體。這個法體是真實永久的生命,其殊勝的境界及真正的快樂才是自然之樂,這種快樂是現有的任何快樂億億萬萬倍都無法能及的,不是我們凡夫的肉體及知見所能理解的。有的人沒有這份福氣或際遇聞說這個佛法,有的人雖聽了卻嗤之以鼻,有的人則相信一些「神通」、「外道」可以達成,有的人則依照佛教不同的宗門去修行以求達成。
    佛教淨土宗則以「念佛成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隨順阿彌陀佛的慈悲力量,就能前往他成就開創的極樂世界,並且進而必定成佛。「往」就是前往,「生」就是永久的生命,也就是成佛。簡明的說「往生」就是前往成佛。上文印光大師說過,不但我們凡夫俗子信願持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現生了脫生死,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同為伴侶,就是到了等覺菩薩位鄰佛果,都還須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才能往生成佛。
    由於我們要破除無始以來的無明以及浩瀚的罪業,證得本有真如自性是非常困難的事,經雲:有如用手去舉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困難,用其他宗門的修行並非每人可達成,有人就認為單單念佛就可往生成佛,「那有這麼簡單的一回事?」孰不知淨土念佛成佛,在《阿彌陀經》中不但釋尊及一切諸佛贊歎為「難信之法」,

    這並不是說其太艱深,而是由於其太容易,我們凡夫疑心之故所以才會是「難信之法」。其實,這一句佛號中所包含的,全體是佛的境界,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盡,我們凡夫妄以自己的識見怎能明了?以下是對念佛的真正意義與正信作一個說明。

三、名號與淨土

    「南無阿彌陀佛」此一名號始出自於《無量壽經》,系法藏菩薩為救度一切眾生,於世自在王佛面前發了四十八個誓願,其中第十七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磋稱我名者,不取正覺。」這是名號的由來。法藏菩薩為著所有往生的眾生有個食衣住行育樂都非常殊勝的環境,於是「具足五劫,思維、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以成就極樂淨土世界,並且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而成就了佛道,名「阿彌陀佛」。
    我們讀《無量壽經》,讀到五劫思維,經歷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往往只是一句話輕輕帶過而已,只是幾秒的時間而已,但是,如細心去體會在那不可思議漫長的時間中,其志願的不退,百折的不撓,千挫之不屈,其艱苦勵行為的是什麼?為的是一己的成佛嗎?這四十八個誓願又不能單獨完成一個願就可成佛,必須一體完成才能成佛,如果只為自己成佛,單單一個誓願就夠了,何須這麼艱苦漫長呢?那麼為的是什麼呢?為的是救度你我啊!為的讓我們能以最簡單最容易做到的方式,稱念名號獲得救度,也就是得到他苦修苦行所完成的無上功德而往生成佛啊!不要讓我們再像他一樣必須經過不可思議漫長的苦修苦行,也不必像其他佛陀一樣,必須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撣定、智慧等六度,或發菩提心、起立塔像、飯食沙門……等等修諸功德累積資量才能獲得救度往生,所謂「人成佛成」啊!佛雲:「我發此願,運運增長,猶如虛空,無處不遍,行流無冬,徹窮後際,身無疲倦,心無厭足。」
    如此,純是為救度眾生的悲心,我們明乎至此真會毛孔為之豎抖,驚出一身冷汗也。
    阿彌陀佛的救度眾生,如日照世出沒無住,如船渡人往來不停,示生示滅,拼死拼活都是為了救我們,無奈我們凡夫自力劣弱,一再受生而無法了脫生死,於是又為我們開了「淨土法門」,稱念其名號信受其慈悲願力就能得救,啊!「南無阿彌陀佛」。

四、名號的因果

    名號不但是阿彌陀佛將他苦修苦行所得的一切功德與成就納入在「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內,也是佛成就了正覺果體的所在,眾生稱念名號時,即是領受佛的正覺果體,而正覺果體即是光明,攝取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真實報土上。也就是說:
    佛回施名號給眾生--->因(眾生念佛)
    佛以光明攝取念佛眾生---->緣
    眾生念佛往生真實報土---->果
    眾生無論何等愚劣,都可由易持易稱的名號而獲救,此即佛大慈大悲的本願,深信佛的本願領受名號抱了過來,就是領受了佛的生命,我們就是獲得不生不滅的生命免於輪回。善導大師對這種深信稱為「金剛心」,獲此金剛心時,人生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生死一大事的問題就通通解決了!如此先免於後顧之憂,再回頭來走人生,其仁民愛物的積極性和一般教導我們的走向積極的人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兩種截然不同的意義。

五、名號是絕對的救度

    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從字面上讀來好像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就算只稱念十次的名號,若不能往生者,他就不取正覺(成佛)。這「至心」「信樂」「欲生」好像是眾生要去做的,可是我們深入去想,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系經過五劫思維,這四十八願文字不多,怎麼需要五劫這麼長的時間去思維呢?眾生如果不能得到什麼利益,怎能會至心信樂而欲生彼阿彌陀佛的國土呢?眾生所追逐的是生滅之物,故而一再生死輪回;佛考慮及此,乃代眾生完成得以解脫輪回的真實功德送給眾生。我們信知這份大悲心,領納這份大利益,內心自會歡喜踴躍迎向佛所完成的極樂國土。
    因之,在法藏菩薩成佛的剎那,眾生就都已蒙救度,他把我們所需獲救成佛的一切功德都已完成而納入在名號內,我們只要有信心地全部抱過來就得到正覺果體,現世就入於正定聚(必定成佛),往生再成佛。但,我們卻三斤五斤的用手去抓一些過來,甚至三兩五兩的用手指去拔一些過來,不敢全身去抱,因為沒有人教我們知道名號所含的這種無盡的慈愛,有的是被教錯了!也有的是因為疑心所致。

    再徹底的說,對於佛要救度我們的恩惠有信心,這樣的「信心」還有一個「我」存在,是「我」有信心去接受,其實,連這個「信心」也是佛早已成就要給我們,我們只須領受,感激、感謝、感恩就可以了!這樣只有謝謝!謝謝!謝謝!......,如此不必修禅定達成「無我」,就已「無我」了!也就是說以這樣的心情念佛,即沒有「我」的意識存在了。
    對於「信心」也是佛賜給我們的,粗想之下很不以為然,細心去追源思考就可明白接受的。我們對佛的極樂世界及佛的慈悲救度不產生懷疑叫做「信心決定」,而這兩者我們只要這樣信受的去稱念名號就可得到,得到的極樂世界及得救都是佛所成就的,也就是說我們的「信心決定」是佛所賜予的。
    初信淨土法門的時候,總會認為「這是我去信」、「我在念佛」、「我的心去領受」,明明是「我」的自力啊!但深深去吟味體會的時候,回想自己「為什麼會信呢?」、「為什麼會念呢?」、「為什麼會領受呢?」,此時才能真正體會果然一切都是佛恩,佛的慈悲力量了!
    印光大師說:「淨土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通規,亦為未法時代一切眾生仗佛慈力,即生了脫之要道。良以如來所說一切法門,無非令眾生出生死成佛道耳。但以上根者少,中下根者多,故能於即生了脫者,雖在正、像,尚不多見,況未法人根陋劣,壽命短促知識稀少,邪外縱橫之時乎?由是如來預鑒機宜,特開淨土一門,俾一切若聖若凡;上中下根同事修持同於現生往生淨土。上根則速成佛道,下根亦預聖流。
    通宗道教之高人尚多崇尚自力法門,不肯仰仗佛力,其志固高,其事實難即生做到。倘惑業未能淨盡,再一受生多半迷失,不但所期皆成畫餅,且有因福造業,後生墮落之虞。若不明此義,以仗自力通途法門,疑仗佛力特別法門之益而不肯信受,則其失大矣!佛說難信,蓋即指此。」

    稱念名號不是向佛求救的祈禱,而是我們早已蒙佛救度,生命得救的喜悅。念佛也不是救度的律法,而是我們蒙佛救度的法樂。不是我憶佛念佛,佛才願保護我的相對性交換。我雖不能常仰佛,佛仍然常在保護我的絕對性攝取不捨。觀無量壽經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此即所謂也。母親以乳育子,母愛子不是相對性的,而是絕對性的。佛救度我們,「名號」如乳,「光明」如腕,哺之擁之唯恐不及。我們憶佛念佛是去感念這份恩情,這份絕對的救度。

六、煩惱就是菩提

    佛教所說「無緣大慈」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所要載的不分老幼、智愚,無須攀緣任何的造作,與有無學問無關,與有無做功德無關,通通都要載去成佛,因為眾生本具佛性之故也。當我們知道他這份的慈愛,安心的坐在船內,反而對於船內及還在船外的一切人、事、物更為慈愛,更加關心,希望大家趕快坐入船內,這就是「同體大悲」的道理,所以愈修淨業愈敦倫常,蓋契合佛心也。
    法華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我們處在這火宅的娑婆世界,一切總是如露似幻,無一物是真實可得的,生命無常轉眼成空,唯有佛所賜的名號才是真實的,佛號即是佛的正覺果體,我們念佛信受即是得到這份正覺果體,才能出此火宅離開眾苦,這樣才是真正的精神上得到寄托,除此之外,通通都是虛幻的。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即所謂也。

    佛的殊勝境界、知見、智慧,不是我們凡夫之身可以了解的,而經典中又僅僅是文字的表達而已,我們亦難體會其萬分之一,但我們凡夫能認知三界火宅之苦,故如以殊勝向我們說之,不如以脫苦勸之。可見「苦」是我們成佛的跳板,這也是「煩惱即是菩提」的道理。

    凡夫的煩惱是與生俱來的,不能斷除煩惱妄念乃是通性也是必然的。佛的慈悲憫愛就是明乎於此,讓我們不必去斷除煩惱,能以現世之身而得到無上的涅盤。我們因為業障深煩惱重,所以佛特別憐憫而發願救度,並以憶佛念佛成佛的淨土法門,用我們都能做到的方式得到救度。我們有了苦,有了煩惱才會去求佛,才會去稱念佛號,也才易全身投入去抱住名號。名號具足無上功德,具足無限慈愛,全心去領受過來即全身是佛,全心是佛,心佛無二,佛凡一體。
    人在順境的時候很難體會人生八苦,所以能遇到逆境始能體會其苦,故苦是良好的誘因,以便能求生於極樂淨土。遇到苦境的人就像是你跌倒了,一般都會是教你手腳要如何才能站起來,就像是教你要去作一些形式上的修行和造作,但阿彌陀佛就不必你做這些,他走過去一把抱了你起來。
    梵綱經菩薩戒雲:「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佛視一切眾生即是如此,並且如同自己的子女,縱使我們再怎麼迷妄惡逆,始終沒有一念棄捨之心,時常伺機為之啟迪使之能夠度脫。因為佛所重視的在於眾生都是本具有佛性,這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罪過惡逆都無暇去計慮也。

七、正信念佛

    生死之迷和涅盤之悟的分界,是在於能不能明信佛智之差別。什麼是「明信佛智」呢?就是領信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以名號要救度眾生,真實不虛!佛最高興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都能往生成佛是他最高興的,也就是大家都願意往生是他最期待的。
    佛和眾生本來就是這麼自然親切的,不知這個道理之時,眾生與佛被認為是二者,信知佛和我們本來就是親切一體時,才是真正契合佛的本願。這種契合並不是今天才開始,而是法藏菩薩於成佛的剎那就已完成了。
    我們會心緒紊亂,沒法凝心一意念佛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我們畢竟在塵世還要過日子,妄念煩惱本就是老糾纏不放,不必去消滅它;沒有妄念就不可能產生正念,沒有煩惱就不會想去脫苦,但心中有了正念,妄念就會失其根,雖然老是還會跑出來,但畢竟那是我們生滅的心所發出;而念佛是正念,是真如實體,我們還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下去,有了「真如實體」妄念沒法生根就很快的消掉,不會長久纏住我們。
    佛不必要我們去攀緣種種的修諸功德才願來救度,也許我們會說修諸功德但在心中並不牽記,也就是離相,但因我們是凡夫之心,是生滅的,是迷妄的,並無法離相,最後終必落入因果,可能會享人天之福,這並不是究竟之道。

    我們的生活只要像嬰孩躺在父母親的懷抱中,嬰孩會哭會鬧會拉大小便,沾在尿布上也會沾在父母的衣服上,可是父母親仍然疼惜嬰孩如寶,佛對眾生本來就是如此。我們會哭會鬧會拉大小便,就像一會兒作善一會兒作惡,都不必要去管這些,只要赤子之心,放心的、信任的,在佛的慈悲胸懷就可以了。這樣每個嬰孩就沒有高下之分,醫院裡的嬰孩如果沒有系上名牌,有時還會分不清哩!這樣才是離相,也是無相對不對?日行一善、修諸功德、敦倫五常,這是我們本來要做的事,盡自己能力去做就好,這與了脫生死完全無關。-----(末學:往生不關我們的事,我們插不上手)
    我們真實知道,自己已由阿彌陀佛的苦修苦行獲得救度,就是「深信」,自己感受到什麼程度就是信心到什麼程度。天親菩薩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及蓮如上人說:「一心就是若依靠彌陀即與如來的佛心成為一體,所以說做一心」,像這樣無疑的信心就是深信,所以說做一心。
    很多人讀《阿彌陀經》時,對於經文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對於「一心不亂」 「心不顛倒」說得令人惶恐不安,害怕萬一到了臨命終時,無法「一心不亂」 「心不顛倒」,豈不完蛋?其實整部經典從頭到尾無不都是釋尊殷殷相囑極樂國土的殊勝及諸佛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難道我們念了一生的佛號千千萬萬遍,就是臨終或病了,或昏倒了,或發生意外了,沒法凝心一意念佛,或心緒紊亂無法念佛,以前念的就通通不算?這難道符合他成就極樂國土的慈悲心懷本意?往生極樂淨土並不是在臨終的事,而是我們知道佛的慈悲本願,無疑的信受,在那個剎那的當刻,我們就已被佛以光明攝取,現生就已入他的極樂淨土,臨終自然而然隨順佛的慈悲本願力往生。
    有的人一聞說阿彌陀佛的慈悲本願,就好像迷路的小孩看到父母親一樣,迅速撲向父母的懷抱,這樣就是全身投入全心領受。有的人一日,有的人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等,有的人七老八老還是渾然不覺,有的人念佛是為了增福壽消業障,到了臨終還放不開。這些,不知念佛往生成佛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這樣豈不是「顛倒」了?
    非常可惜。很快就能接受投入的人是很有福氣的,很值得羨慕的,但絕大多數的人還是要一點一滴的增進,畢竟感情的培養是要有時間的。
    佛的名號就是要我們以感情的培養來代替修行,憑感情真性互契才是念佛之心,念佛就是最大的修行。
    其他的雜行、雜善都是「有為法」,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生滅的,所以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名號是佛成就的,他會給我們一個不圓滿的成果,而必須我們再去造作其他種種才願施予嗎?我們常說「萬德洪名」「具足無上功德」,名號就是無限大的善根福德因緣!「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佛號即是正覺,念佛的時刻我們就已在化生中。
    念佛之心須與佛有親近親緣的感情。吾人的可貴就是在於有豐富的情感,以情感去歸於佛則佛凡一體。若沒有這樣的感情會與佛疏遠不親,在道心稍起的時候,念佛的心就稍進一些,對往生就稍有信心;但在道心退失時,念佛的心就懶散了!感到往生毫無信心而覺得危難。

    我們凡夫妄想乃是本質,終日有不同的煩惱,很難能常常保有道心精進的狀況,所以能往生嗎?不能往生嗎?無法安心下來。這是因為欠缺對念佛的正信,現在知道名號是佛經過兆載永劫不可思議漫長的苦修苦行中,成就了正覺的果體,其目的在於毫無條件絕對的救度我們,而將其正覺果體納入於名號中,我們只要信受,佛即以光明攝取我們返回淨土免於生死輪回,領解這份恩德就是「正信念佛」。然後時時刻刻念佛報答他的恩情,自然就產生親近親緣的情感,而我們在信受的剎那,由佛光攝取就已現世決定入於淨土,必定往生成佛,心中就有了安全感而大安心大滿足。有無正信的念佛就是在這一念的轉變而已。對佛的虔誠與熱心是可貴的,不過,再以感情、感激、感謝的心靈去接納佛的救度之恩更能契合佛心。
    盡管道心還是會有起昂的時候,也會有消退的時候,我們有了這份對佛的感情就是有了正念在心頭,就已是念念相續、心心相愛矣!想到就念,不要執著要怎樣念,道心起昂的時候就多念幾遍,道心消退的時候忘了念或沒有念也不必掛意。有時生病了或痛苦的時候,能念就念,不能念就不能念。佛是絕對慈悲的父母親,對子女是絕對的包容,所以絕不會責難子女的。如此,久而久之,感情自然會逐漸增長,對人、對物、對事柔軟心慈悲心也會漸起,其影響所及不可思議。現代吾人為生活為生計,要我們修什麼,做什麼,有其困難,佛也不必要我們去做這些,甚至所有時間投入念佛都有其困難,但一日之中七分為生計三分念佛。最少是我們做得到的,請共勉之。有空就念,想到就念,不管口念、心念,一句、十句、百句、千句,不管多少都沒有關系。

八、慈悲為本

    佛的救度是希望眾生以慈悲做本位,不是以智慧做本位,因為慈悲是我們大大小小都能做到的,如果以智慧才能得救我們豈不無望?我們思念佛、憶念佛,要能貼切深情、純情,必須心中慈悲才能產生那種親近感、生命感。
    我們為人處事行諸善德,心性才能柔軟敦厚契合佛心,才易全身投入念佛。我們領受的是佛的大慈悲心,就像慈母送冬衣給兒女,不僅是領受冬衣的溫暖,更重要的是領受慈母的疼愛。佛的名號就像冬衣給我們溫暖,免於受寒受苦,免於生死輪回,我們領受名號,更重要的是感激佛的慈悲。慈悲是萬善之本,於父母曰孝順,待人接物曰仁義禮智信,佛幾一體。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象征著慈悲,大勢至菩薩象征著智慧,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中,眾所皆知大勢至菩薩是以念佛成佛,此亦告訴我們真正的大智慧是念佛。兩位菩薩悲智雙運,目的是在勸導我們以契合佛心的慈悲及念佛往生彌陀淨土啊!

 

上一篇:看清欲望,洞察無常與空
下一篇:只緣身在此山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