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禅圖
01. 無生秘義
佛陀住世時,有一位黑氏婆羅門,兩手舉著兩個花瓶,前來獻佛。 佛對黑氏婆羅門說:“放下吧!” 婆羅門便將左手舉著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說:“放下吧!” 婆羅門又將右手舉著的另一個花瓶放下。 接著,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吧!” 這時,黑氏婆羅門問道:“我已經兩手空空,請問您還要我放下什麼?” 佛陀說:“我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教你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你將它們統統放下,便可超脫生死,永出輪回。” 黑氏婆羅門當下悟到了無生忍。
02. 初示宗旨
菩提達摩祖師到東土時,受到梁武帝的迎請。梁武帝問道: “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少,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答道:“這些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獲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問:“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 祖師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淨空寂,圓融無礙,才是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間有為法所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問:“請問聖僧,什麼是聖谛第一義?” 祖師並不直接回答,卻說:“法界空寂,本來無聖可言,更不必說聖谛了。” 梁武帝不解地問:“現在面對著朕的不是聖人,又是誰呢?” 祖師知其不切法要,便搖頭說:“不知道。”
03. 斷臂求法
禅宗二祖慧可禅師,青年時為人豁達豪爽,博覽群書,因不滿足於儒道易數,四處訪賢求道。聽說有位天竺來的神僧達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訪。慧可雖時時伺機參問,但達摩時常面壁禅坐,並不向其開示。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深冬季節,一日,天降大雪,慧可仍然挺立在洞外風雪之中。達摩祖師問道: “你因何事,久立不去?” 慧可眼裡含著淚水說:“只求和尚為我開示無上妙法。” 達摩見多了那些談玄獵奇,無志實修的知解之徒,對他淡淡地說: “如來無上妙道,非同世俗學問,需要具備能行難行、能忍難忍的毅力,以及堅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恆心,方可學修。貪圖小智,無德無義,谄曲輕慢者,不能受持。”怎料,慧可竟然以刀自斷左臂,並置於達摩祖師面前,以表決心。 慧可這些堅定求法的舉動最終得到了達摩祖師的認可,並賜法名“慧可”。此後,慧可跟隨達摩祖師,朝夕參學修行,長達九年,終於得其心要,繼承衣法。臨別時,達摩祖師說: “二百年後,此如來禅法將在中華國廣泛傳播,雖然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明道者多,行道者少,但自參自悟,潛行密證者仍然成千上萬,不可勝數。”
04. 法界眷屬
有一位雲水僧一路參訪,一日來到由一位老婦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問老婦人:“師姑,這座庵堂裡除你之外,還有其他的眷屬嗎?” 老婆婆:“有。” 雲水僧:“怎麼沒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屬呀!” 雲水僧:“無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師姑的樣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麼樣子?” 雲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雲水僧:“師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並沒有混淆佛法呀!” 雲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這樣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麼?” 老婆婆:“法師!你不可那麼說,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05. 拜詣真身
南塔光湧禅師初參仰山禅師時,仰山問他:“你來做什麼?” 光湧答:“來拜見禅師。” 仰山又問:“見到禅師了嗎?” 光湧答:“見到了!” 仰山再問:“禅師的樣子像不像驢馬?” 光湧說:“我看禅師也不像佛!” 仰山繼續追問:“既不像佛,那麼像什麼?” 光湧從容回答:“若有所像,與驢馬有何分別?” 仰山大為驚歎,感慨地說:“凡聖兩忘,情盡體露。二十年來,我以此試人,無一能解者。請你善加保任。” 此後,仰山禅師一見到人就贊歎:“光湧,乃肉身佛也。”
06. 古鏡茶坊
有道禅師當初行腳時,路過一間茶坊,因為口渴,就順道進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雲水僧,就熱情招呼道:“禅師!辛苦了吧?喝茶嗎?” 只見有道禅師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店主,點了一下頭。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謹慎地說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師,小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如果您告訴我,我就供養您,如何?” 有道禅師:“你問吧!” 店主問道:“古鏡未磨時如何?” 有道禅師很快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了以後如何?” 有道禅師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為然,說道:“對不起!恕不供養。”說著轉身就走開了。 有道禅師愣了一下,心想:“我數十年參禅,現在連這個賣茶人都不如,慚愧!”於是痛下決心,勤苦參學,閉門深修,終於開悟。 三年後,有道禅師又出現在這家茶坊的門口。店主仍親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見,仍想請教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 有道禅師順口說道:“此去漢陽不遠。” 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後如何?” 有道禅師回答:“黃鶴樓前鹦鹉洲。” 店主聽後,誠懇地說:“請禅師接受我的供養!”隨即轉身吆喝道:“伙計!泡茶,泡茶,泡好茶!”
07. 喝消輕重
翰林學士蘇東坡,聽說荊南玉泉寺承皓禅師禅門高峻,機鋒難觸,心中甚為不服。於是微服求見,想要試一試承皓禅師的禅功如何。剛一見面,東坡就說: “聽說禅師禅悟功夫很高,請問,禅悟是什麼?” 承皓禅師不答反問道:“請問尊官貴姓?” 東坡答道:“姓秤,稱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師大喝一聲,說道:“請問,這一喝有多少重?” 東坡無以為對,遂禮拜而退。
08. 生死思量
金山昙穎禅師,曾游京城,住在李端願太尉的花園裡。有一天,太尉問他: “請問禅師,人們常說的地獄,究竟是有呢,還是沒有呢?” 昙穎禅師回答道:“諸佛如來說法,向無中說有,雖有還無;太尉現在向有中覓無,是無中現有。人眼前見牢獄時,為何不心內見天堂?欣喜和恐怖都在於心,天堂地獄都在一念之間,善惡造作皆能成境,太尉若能了知自心的作用,自然就不會有疑惑了。” 太尉:“心,如何了知?” 昙穎:“善惡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後,心歸何所?” 昙穎:“心歸無所。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時,歸於何處?” 昙穎:“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則我早已知曉。” 昙穎:“請道一句,生從何來?” 正當太尉沉思時,昙穎禅師用手直搗其胸,喝道:“你在這裡思量個什麼?” 太尉:“明白了,只知貪程,不覺蹉跎。” 昙穎:“百年一夢。” 太尉李端願當下有悟,而說偈曰: “三十八歲,懵然無知。及其有知,何異無知?”
09. 不可思議
有一次,一位學僧問惟寬禅師:“狗有沒有佛性?” “有。”惟寬禅師不假思索地回答。 學僧又問:“禅師你有沒有佛性?” 禅師答道:“我沒有。” 學僧不解地問:“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你卻沒有呢?” 禅師說:“因為我不是一切眾生。” “你既然不是眾生,那一定是佛吧?” “也不是佛。” “那究竟是何物呢?” “也不是物。” 學僧思考片刻後,問道:“可以看得見,想得到嗎?” 禅師笑著答道“不可思,不可議,所以說不可思議。”
10. 孰見斬蛇
有一位講經僧來參訪智常禅師,禅師正在田間鋤草。忽然草中竄出一條蛇來,禅師舉起鋤頭便砍。講經僧不以為然地說道:“久仰禅師道風,今天一見,原來是個粗行沙門。” 智常禅師道:“像你這麼說,究竟是你粗,還是我粗?” 講經僧於是展開辯論,問道:“什麼是粗?” 禅師放下鋤頭。 講經僧又問:“什麼是細?” 禅師舉起鋤頭,作斬蛇的姿勢。 講經僧不明白智常禅師的意思,又問道:“你根據什麼道理這樣做呢?” 禅師道:“憑什麼,且不說。請問你什麼地方看見我斬蛇了?” 講經僧理直氣壯地答道:“當下!” 智常禅師以訓誡的口氣對這位講經僧說:“你當下見不到自己,卻來見到斬蛇做什麼?” 講經僧終於有省。
11. 德山焚稿
德山禅師本是北方講經說法的大師,因不滿南方禅門教外別傳的說法,攜帶自著的“《金剛經》青龍疏鈔”南來抗辯。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自此收斂起狂傲的心,並請問老婆婆,近處有什麼宗師可以前去參訪?老婆婆告訴他在五裡外,有一位龍潭禅師,非常了得。 德山禅師到了龍潭,一見龍潭禅師就迫不及待的問道:“這是什麼地方?” 龍潭禅師回答道:“龍潭!” 德山禅師逼問道:“既名龍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見龍,又不見潭,這是何故?” 龍潭禅師就直截了當地告訴德山禅師:“你辛苦了,你已到了龍潭!” 這天夜裡,德山向龍潭禅師請益,站在龍潭禅師座前久久不去。龍潭禅師說道:“夜已很深,你為何還不下去!” 德山道過晚安,告辭回去,走到門口,又再回來,說道:“外面實在太黑,學僧初到,不知方向。” 龍潭禅師就點燃了一支蠟燭給他,正當德山伸手來接時,龍潭禅師又把蠟燭吹滅了。德山忽然大悟,立刻跪下來,向龍潭禅師頂禮。 龍潭禅師問道:“你見到了什麼?” 德山禅師回答道:“從今以後,我對天下所有禅師的舌頭,都不會再懷疑了。” 第二天,德山禅師將自己寫的疏鈔拿到堂前當眾焚燒。當火焰燃起時,他吟唱道:“窮諸玄辯,若一毫致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12. 附贈寶月
良寬禅師除了外出弘法,平時就居住在山腳下一間簡陋的茅棚裡,生活過得非常簡單。有一天晚上,他從外面講經回來,剛好撞上一個小偷正在光顧他的茅棚,小偷看到禅師回來了,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寬禅師平和地對那個兩手空空的小偷說:“找不到可偷的東西嗎?想你這一趟是白跑了。這樣吧,我身上的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著衣服就跑,良寬禅師赤著身子,在月光下望著小偷的背影,無限感慨地自語道:“可惜啊,我不能把這美麗的月亮送給他!”
13. 文喜嫌聖
文喜禅師朝拜五台山,一日傍晚,途中經金剛窟般若寺,遇見一位牽牛的老翁。 文喜問:“請問長者,可否借宿一晚?” 老翁答道:“你有執著心,不能留你住。” 文喜解釋說:“我沒有執著心。” 老翁問:“你受戒了嗎?” 文喜答:“早都受過戒了。” 老翁說:“既然沒有執著心,還用得著受戒嗎?” 文喜禅師無言以對,作禮告退。再回頭時,老翁與寺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抬頭卻見文殊菩薩乘金毛獅子在五色雲中款款飄游。後來,文喜前往洪州觀音寺向仰山禅師參學,契悟心要,並擔當寺裡的煮飯工作。一日,廚房的蒸汽中忽然顯現出文殊菩薩的形象,文喜舉起勺子便打,並說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豈能亂我心。” 文殊菩薩風趣地說:“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這僧嫌。”
14. 方便接引
趙州王前往拜訪趙州從谂禅師,從谂禅師並未出迎,坐在禅床上會見他,並且先問: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不明白。”趙州王回答。 禅師見趙州王未明其意,於是,轉而解釋說:“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禅床,請別見怪。” 趙州王非但不見怪,反而對從谂禅師更加尊重,並於次日派一位將軍前往贈送禮品。禅師聽說後即下床相迎受禮。事後弟子們不解,就問從谂禅師:“大王來時,你不下床,大王的部下來時,你卻下床相迎,這是為什麼?” 禅師對弟子們說:“你們有所不知,人分上中下三等,但並非以身份而論。上等人來時,禅床上應對;中等人來時,下禅床接待;末等人來時,要去山門外迎接。” 弟子們言下有悟。
15. 刻不容緩
日本親鸾上人九歲時,就有出家學道的決心。他請求慈鎮禅師為他剃度,慈鎮禅師問他: “你年紀這麼小,怎麼會想到要出家呢?” 親鸾說:“我的父母都已去世,我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會與父母分離?聽說和尚知道這些道理,所以要跟和尚出家。” 慈鎮禅師非常贊許他的志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到明日一早,就為你剃度吧!” 親鸾聽了後,又歡喜又著急,催促道:“師父,可是我不能保證我的這個決心是否可以保持到明天。而且師父已經老了,誰能保證明早起床時還活著?” 慈鎮禅師覺得孩子的話完全合乎道理,十分肯定地說:“你說得對,現在我就為你剃度!”
16. 鹽翁示道
有一僧去拜訪覆船禅師,路上遇見一位賣鹽老翁。僧問: “我要拜訪覆船禅師,請問路怎麼走?” 老翁久久無語,於是僧再問:“請問去覆船的路怎麼走?” 不料老翁反問道:“你耳朵聾嗎?” 僧不解地問:“你向我說什麼了?” “向你說去覆船的路。”老翁說。 “難道你老人家也會禅嗎?” “別說會禅,連佛法也盡會。” 於是僧說:“既然會禅,那請你說說看。” 老翁指著籃中的鹽問道:“你把這個叫作什麼?” 僧答道:“鹽。”並反問道:“你叫作什麼?” 老翁答道:“不可向你說是鹽!”
17. 東坡坐空
一日,佛印禅師與幾個弟子剛在室內坐定,他的老朋友東坡居士忽然到訪。佛印禅師環顧室內已無空座,便順口說道: “這裡已無坐處,居士想要往哪裡坐呢?” “那就以禅師的四大之身為坐。”喜歡禅辯的東坡居士半開玩笑地答道。 禅師說:“我有一問,你若答得上來,任憑隨便坐。若答不上來,要輸你腰上系的那副玉帶。敢嗎?” 東坡欣然承諾。 禅師問道:“居士說要以我的四大之身為座,可是這四大之身本來是空,你往哪裡坐呢?” 東坡一時答不上來,便真將玉帶解了下來,留在寺裡作為紀念,至今仍保存在金山寺。
18. 骷髅作缽
文道是個雲水僧,久仰慧薰禅師的道風,千裡迢迢來到禅師居住的洞窟前,禮拜道: “末學文道,素仰禅師高風,專程來親近、隨侍,請和尚慈悲開示!” 因時至傍晚,慧薰禅師說:“天色已晚,先住一宿再說吧!” 第二天早晨,文道醒來時,慧薰禅師早已起身,並煮好了粥。用餐時,因洞中並沒有多余的碗,慧薰禅師就隨手在洞外拿了一個骷髅頭骨,盛粥給文道。文道感到十分不安,不肯使用。於是慧薰禅師說: “你以淨穢和愛憎的妄情處事接物,如何能夠得道呢?”
19. 棄絕名利
道楷禅師出家時,曾在父母面前發了重誓:“不為利名,專誠學道,苟渝願心,當棄身命。”得道後,大闡禅門宗風,遠近聞名。地方官吏奏知朝廷,皇上賜紫方袍,號定照禅師,以示表彰。禅師謝恩後,向來使說明原因,不肯接受賞賜。皇上再次降旨,禅師仍然堅辭不受,由此因抗旨獲罪,並將發配淄州。官吏因敬佩禅師之德行和威望,示意禅師稱病便可免刑。官吏問道: “你是否患病?” “沒病。”禅師答。 “聽說身上有瘡疤。” “以前有,現在好了。” 官吏讓禅師再考慮考慮,禅師說道: “你的厚意我領了,但不可以妄語求安。” 於是恬然前往淄州服刑,送行者多如潮湧。
20. 自家珍寶
雪峰禅師隨巖頭禅師去澧州,途中遇雪,不能前進,滯留數日。雪峰禅師每天都是精進坐禅,毫不懈怠。而巖頭禅師只是吃飯睡覺,顯得十分悠閒。 雪峰禅師抱怨道:“師兄,你總是睡覺,怎麼不管我?” 巖頭禅師:“你一直坐著干什麼?” 雪峰禅師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我心未安,怎敢自欺欺人?” 巖頭禅師覺得機緣成熟,就滿懷慈悲地說: “果真如此的話,你把自己的見解告訴我。對的我為你印證,不對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禅師就把自己所學的禅法心要講述了一番。巖頭禅師聽了後,便高聲說道: “你沒有聽說過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禅師:“我以後該怎麼辦呢?” 巖頭禅師:“真正的契悟,在於直下承當。假如你宣揚大教的話,所講言語,必須要從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頂天立地而行。” 雪峰禅師聞後大悟,連忙起身禮拜。
21. 不言之教
五代時的後漢劉王禮請雲門禅師及其寺內僧眾到王宮內過夏。劉王及其眷屬供養眾僧,並向他們問法參禅,莺莺燕燕,熱鬧非凡,唯有雲門禅師一人默然端坐。 有一位值殿的官員,經常看到這種情形,於是向雲門禅師請示法要,雲門禅師總是一默,並不作答。這位官員有所契悟,便寫了一首詩貼在殿前。詩中寫道: “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門宜默不宜喧,萬般巧說怎如實,輸卻禅門總不言。”
22. 三業歸心
有一次,詩人白居易請問惟寬禅師道: “身口意如何修行?” 惟寬禅師:“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禅。應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漢,各處異名。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禅,身口意皆不離於心也。雲何於中,妄起分別?” 白居易:“既無分別,何以修心?” 惟寬禅師:“心本無損傷,雲何要修理?要知道,無論是垢是淨,一切勿起念!” 白居易:“不起垢念,當然是應該的,不起淨念,怎麼可以呢?” 惟寬禅師:“黃金雖好,但金屑進入眼睛是會致病的。烏雲會遮蔽天空,白雲同樣也會遮蔽天空。” 白居易:“無修無念,又何異於凡夫?” 惟寬禅師:“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無明和執著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宜太勤,亦不得忘失。勤者近於執著,忘者即落於無明,此即是心要!” 白居易有悟,後終於成為佛法的踐行者。
23. 和諧法侶
宋朝時,惟則禅師在浙江天台山修行。他自己搭建了草庵,以山中野果充饑,常年獨居在山中。一天,一個樵夫路過庵邊,見到惟則禅師,好奇地問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惟則禅師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又問:“你一個人在此修行嗎?” 惟則禅師點頭道:“叢林深山,一個人在此都已嫌多,還要多人何為?” 樵夫:“你沒有朋友嗎?” 惟則禅師拍掌作聲,只見好多虎豹鳥獸由庵後出來。樵夫大驚,惟則禅師又示意虎豹退回庵後,說道: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樹木花草,蟲蛇野獸,都是法侶。” 樵夫非常敬佩,自願皈依作為弟子。
24. 端拱無為
清朝順治皇帝特诏迎玉琳國師入宮,請示佛法。順治皇帝問道: “楞嚴經中,有所謂七處征心,求證心在何處。請問心在七處,還是不在七處?” 玉琳國師答:“覓心了不可得。” 順治皇帝:“悟道的人,還有喜怒哀樂否?” 玉琳國師:“什麼叫做喜怒哀樂?” 順治皇帝:“山河大地從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還有也無?” 玉琳國師:“如人從夢中醒,夢中之事,是有是無?” 順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國師:“端拱無為。” 順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國師:“光被四表,格於上下。” 順治皇帝:“本來面目如何參?” 玉琳國師:“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如何是本來面目?” 後來順治皇帝逢人便道:“與玉琳國師一席話,真是相見恨晚。”
高爾泰、浦小雨繪畫
大智化人 新題 由著名畫家高爾泰、浦小雨繪制的系列禅畫,內容豐富,風格古樸優美,人物形象生動傳神,為不可多得的繪畫精品。大智化人精選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二十四幅,一一題寫了畫名,並對說明文字進行了精心整理,以便於讀者欣賞、閱讀。歡迎博友收藏、引用。
如獲至寶,如饑似渴,甘之如饴,感恩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