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很多修行人最後得不到結果,問題全出在戒律上
淨空法師:很多修行人最後得不到結果,問題全出在戒律上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63集 極樂世界的殊勝不在此地,殊勝是惑業苦沒斷,這一句佛號把它伏住了,惑業苦真的沒斷,這叫帶業往生,生同居土,生方便土。只要一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等於實報土的菩薩,叫阿惟越致菩薩。這樁事,一切大乘經裡頭沒說,只有“淨土三經”。所以淨土念佛往生是一個不思議的微妙法門,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心裡頭不要有雜念、不要有妄想。雜念太多、妄想太多,我們今天深深體會,佛經上常常說的“可伶憫者”。什麼人可伶呢?妄念多,雜念多。一個有智慧、有福德、吉祥的人,沒有雜念、沒有妄念,只有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把一切念頭通通換成阿彌陀佛。以一念來對應一切妄念,把一切念頭都變成阿彌陀佛就對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見色聞聲都是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取代我們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真念佛人,這叫真會念。這樣念佛,功夫得力會很快。功夫成片,我相信一年就成功了,真的一年半載就可以得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法喜充滿,往生有把握了。有把握的時候,壽命沒有到,不必提前,為什麼?繼續努力,把你的功夫提升。在這個世間提升比在極樂世界提升快、容易,為什麼?這個世間煩惱多、業障多。你能夠不受干擾,這一句佛號的功夫不斷上升,可以提升到“事一心”,可以提升到“理一心”,所以不必功夫成片馬上就走了,當然也是好事,並不是壞事。我們知道在極樂世界提升沒有這個地方提升得快。但是提升是快,墮落也快,這個要知道。像瑩柯法師他就是怕墮落,他還有十年壽命不要了。如果能敵得住,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這個十年會大幅度提升。這些理跟事,我們都搞清楚、搞明白了。 “文殊於菩薩眾中智慧第一。” 他代表智慧。 “本為龍種尊王如來。” 這世尊說出來了,他早就成佛了。他到這個世間來,以等覺菩薩的身份出現,是來幫助毗盧遮那佛、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為世尊表法。這四大菩薩本地都早就成佛了。地藏菩薩表孝親尊師,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心地寶藏就是孝順、就是尊敬。“孝順”用父母來代表,“尊敬”用老師來代表。要把孝順父母、尊敬老師的心用在對一切眾生,這才是文殊、才是地藏。文殊表“智慧”;能夠做到地藏;觀音是表“慈悲”,千手千眼表的是眼到、手到,看見人有苦難,就要伸出援手,不要等人家來求救,主動就去幫助別人。 但是“慈悲”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慈悲”,佛門有一個諺語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方便”跟“慈悲”是菩薩應一切眾生最妙的妙行、妙德。為什麼會下流,為什麼會禍害?如果隨順感情,就出事情了,“慈悲”跟“方便”都出問題了,一定要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薩表智慧;普賢菩薩表實踐、真干,就是把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那就叫普賢。他是表法的,表自性四大德,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佛,是這四個菩薩德行的圓滿就稱佛。所以佛門的這些菩薩不能當神看待,否則就完全迷了。你要懂得他表的是什麼法,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去用。他不是神,他也不是哪一個人。誰修這個法門,修孝親尊師、修禮敬諸佛、稱贊如來,那就是地藏菩薩,他在修地藏行;慈悲濟世,這個人在修觀音心;真實理智,不動感情,這就是文殊;老實真干,那就是普賢。 …… “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 這是說彌勒菩薩過去時曾經做過婆羅門。在做婆羅門的時候,他的號叫“一切智”,生在這個時代不錯,壽命八千歲,福報大了。 世尊告訴我們,人壽,最少的十歲。從十歲起,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最長是八萬四千歲。這叫增加,一百年加一歲,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從八萬四千歲再減,每一百年減一歲,又減到十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叫一個大劫。這是從人壽命上來說的。那麼人壽八千歲的時候,是增劫、減劫我們不知道,因為增劫裡頭有八千歲,減劫裡頭也有八千歲。但是總是不錯,比我們現在好。我們現在人壽(平均)七十歲,釋迦牟尼佛在世人壽(平均)一百歲。釋迦往生到現在是三千年,中國歷史上記載是三千年,那麼就是減三十歲,所以現在七十歲。那麼七十歲減到十歲的時候,七千年。 …… 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那麼這七千年減到十歲,再增劫到加到二十歲,才夠九千年。那麼釋迦牟尼佛的法運要到增劫二十歲,時間還長呢!那麼在增減劫的交匯點可能有災難,但是不是世界末日。 …… 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運的交匯點裡頭,正好有增、減劫這一點。我們增、減,減到十歲,從十歲又加一歲,增減劫。所以世界會不會毀滅?有成住壞空,那還早了,我們這個小劫還沒完呢。在這個劫裡面有一千尊佛出世,下面一尊,第一個就是彌勒佛。彌勒佛往後去的時候,時間越來越短,佛一個一個接著出世。 我們修學,遇到這個法門,我們就有本事超越。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超越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娑婆世界裡面,不受娑婆世界影響,也不受十方一切諸佛世界影響,那邊真的叫得大自在。所以這是“修習慈行”,他已經養成慈悲的習慣,帶著慈悲的習氣。 “又弗沙佛時。” 這是古佛,時間很久遠了。 “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 弗沙佛是彌勒跟釋迦的老師。這久遠劫之前,他們是同學,原本彌勒應該早成佛,釋迦牟尼佛在他之後,為什麼會提前?釋迦牟尼佛在彌勒之前就成佛了呢?就是哥利王割截身體,釋迦修菩薩行,通過這一關,真正慈悲!被冤枉,凌遲處死。殺,不是一下子把你殺掉,身上肉一片一片割,這樣把你割死,這個是刑法裡頭最重的刑法。哥利王是個暴君,問他在修什麼?修忍辱波羅蜜,忍?我看你能不能忍。用這個手段,割到最後,死之前哥利王問他的時候,他說沒有怨恨,而且發願“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度你”,所以他忍辱圓滿了。受這樣的侮辱、羞辱、這麼重的刑法,沒有一點嗔恚心,他提前成佛了。釋迦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憍陳如就是哥利王,真的第一個證阿羅漢、第一個得度。所以彌勒跟釋迦同發菩提心。 “常習慈定。” “釋迦”這個意思裡頭就有“慈”,“釋迦”是“仁慈”。這個世界眾生沒有慈悲心,都是自私自利。佛教人待人接物要大慈大悲;對待自己要寂靜。請教、平等、覺,用這個來對自己;用大慈悲去對別人,這叫發菩提心。 “又《思益經》雲:‘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 這是見彌勒菩薩。眾生見到彌勒菩薩,生歡喜心。能夠知道彌勒菩薩表法的意思,一下就覺悟了。真的覺悟了,處事待人接物要忍辱、要慈悲,這就得慈心三昧了,心就定在清淨、慈悲上。 “又《悲華經》雲:‘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 刀兵劫是戰爭。戰爭的現象是非常殘酷,在這個裡頭救度眾生。那救度哪類眾生呢?有慈悲心的眾生。為什麼?有一念慈悲,跟他就相應,跟他就有緣;完全沒有慈悲心,跟他就不相應。戰爭當中殺人,起一念憐憫心,與菩薩就相應,就會得菩薩的加持。 “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 他的慈悲,救度現前的眾生,“即世”是現前的。“悲臻後劫”,以後遇到劫難,他的悲心永遠念著。 “至極之慈。” 慈悲達到極處。 “超出凡小。” 凡夫,六道凡夫,比不上他;四聖法界也比不上他,四聖是小乘。 “故無能勝。” 沒有人超過彌勒的。談到慈悲,無能超越彌勒菩薩。 “大士位居補處,現在兜率內院。” 諸佛如來在候補的位子上,通通住在兜率,欲界第四天,兜率內院。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內院,彌勒菩薩在那裡修行;外院是凡夫聽眾。這個天福報不小, 簡要詳明、容易記,真好修。這個裡面最簡單的是三學“戒、定、慧”。雖然很簡單,意思非常深,深廣無際。“戒是無上菩提本”,一定要看重。但是現在知識分子對這條很模糊,沒在意。我自己年輕的時候也如是,喜歡大乘經教的理論,對真正修行疏忽了。可是老師有善巧方便,章嘉大師。每次跟老師見面,我是一個星期一次,星期天向他老人家請教,通常他都會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我離開的時候,老人會送我到門口。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章嘉大師六十五歲,也是祖父輩的人。送到門口,輕輕的跟我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輕描淡寫。這個話總說了幾十遍,所以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六十八歲,大師圓寂了,我跟他三年。所以我在他火化爐旁邊搭了個帳篷,我在那邊住了三天,反省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教了我什麼。一想,“戒律很重要”這句話就浮出來了,遍數太多了,印象太深了。我想為什麼他說這句話,真那麼重要嗎? 過去我們有個很錯誤的觀念,認為戒律這是生活規范,古今不一樣,中國跟外國也不相同,佛經制定的戒律完全是以印度地區為背景,我們學佛決定不能叫我們去做印度人,還做古印度人,這怎麼講也講不通,所以我有一些歪道理。老師在世,他不跟我辯論,他就臨走囑咐這一句話,“戒律很重要”。怎麼重要?自己去想去。認真去思維,想通了,那是佛法,不是世間法。世間法有變化,所以法律要常常修訂,連憲法都要修訂,社會狀況不一樣了。那佛法不相同,佛法是出世法。出世法它是真常,不能改變;改變,你就出不去了。我想通這個道理,才認真看戒律的書,以前不看,才真正體會到經典裡面所說的,這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