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排除學佛中的弊端
(上師2005年5月2日在白塔寺開示摘錄)
一、怎樣擺正學佛中的位置
1、認識佛教中教理與事修的關系,對寺院、經書、佛像、儀軌的認識
A、在佛教寺院中,一般分為信仰型、朝拜型、儀軌型、教學型等內容。信仰型寺院一般指代表佛教形象而沒有具體佛事內容(如廟會、特色性的佛事活動),只作為參觀和進香的地方。朝拜型寺院是指有具體的朝拜內容,有大型的廟會、供信眾朝聖進香、許願、企求平安吉祥、福壽安康的精神寄托場所。儀軌型寺院主要是以做各種佛事活動和法儀以順應眾生願望的場所,如以做普佛、放焰口、供天作法為主的寺院。教學型寺院是體現佛教的真精神、是以佛教教化眾生、培養僧材、講經說法、弘宗演教的佛教聖地。綜上所述的幾種佛教類型在我國各地都普遍存在。
B、佛教經書有三藏十二部之多,它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他的一切經的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們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對我們學佛人來說,要把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三千八百多卷全部學完,就是窮盡一生的精力,都未免能做到。至於哪一部經書好,每種經書都有詳盡的注解和說明,幾千年來,祖師大德們分別加以注釋:我們應根據自己的資糧和緣份選擇性學修,方能達到目的。寺院的佛像,由於地域和歷史原因,各地的佛像皆因傳承、教派、區域、風俗而各殊,內容和形像大同小異。
至於儀軌,各宗各派都有自己的教法和儀軌,在此不予一一概述。
B、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佛教的一切經典都是指導我們修行的基礎,但有了這些基礎,我們若不如法習修,對修行人來說是沒有結果的。
二、依教奉行,不離根本
A、依師說,不聽旁說;以師見,不聽旁見。
在皈依授法後,依止師說如是習修,堅定不移,專一精進,方可成就覺果。對旁人的說教解釋,只可作參考,取益處作加行而不能離師教而信旁言。
B、離師無法,離法無果。
對於依止上師學法後,一切修行都應在上師的指導下進行,離開上師的教導而偏信旁人知見,輕師慢法,離經叛道,從古至今都無一人成就,關於佛教中所述五十三參的說法,只能是參學參考,但自始至終不能脫離根本上師和根本學修的規范,否則,窮通萬法,終不得究。
C、善心與菩提心。
發心向善、修橋鋪路、布施六度,可利於民眾他人,可積人天善報,與菩提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大日經》將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為三句話:“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踐如來果,是密法的核心,也是一切法的根本。菩提心,就是圓滿無上的智慧之心,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礎之上的,又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兩者的統一體。發菩提心,就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發起的一種求取無上菩提的真誠意願和行持。一般菩提心分為三種:一、願菩提心。二、行菩提心。三、勝義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