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
佛門中常說有怒目金剛的菩薩,也有慈眉善目的菩薩,這樣的說法,即與下述典故有關。
隋朝時,史部侍郎薛道衡有一天到鐘山開善寺參訪。偌大的寺院裡一片寧靜,寺中每個出家人都善盡本份,各得其所。有的在林蔭下經行,有的在禅堂中打坐,有的則勤於執務,個個舉止安詳,神態自在。薛道衡仔細觀察寺中的一景一物,好似身處人間淨土。這時正巧一位小沙彌從大殿向庭院走來,薛道衡突然動念頭想考考這位小沙彌,於是趨前問他:「金剛為何怒目?菩薩為何低眉?」小沙彌雖小,卻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此話一出,薛道衡一臉錯愕,驚訝於小沙彌的才思敏捷。
此後,「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成為大眾所熟識的用語。佛典中所說的「金剛」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菩薩」是努力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怒目金剛」是形容人的威勢、面目凶暴,以降伏誅滅惡人;「低眉菩薩」是形容人的面貌態度慈祥,以愛攝護他人。兩者形相、作法雖有差異,但都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有的方便作法。
一般人都以為怒目金剛是惡人,低眉菩薩才是慈悲的好人,其實這兩者所展現的不同外相,正是「因材施教」、「觀機逗教」,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世間的眾生中,每個人的資質不一,根機有異,有人不得不角色扮演一番,有時怒目金剛相向,有時慈眉善目以對,開發我們的覺性,而這無非都是出自於一片真誠的悲心,希望幫助對方有所成就。
因此了解「金剛怒目」、「菩薩低眉」的意義後,在生活中或工作上偶爾碰到別人現怒目金剛相時,在未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之前,請千萬先別走避或拒斥,若僅接受低眉善目的菩薩,而拒絕金剛的怒目相向,你一定失去更多學習的機會。慈眉善目的菩薩是菩薩,怒目金剛何嘗不是是慈悲無量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