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節錄:父母是世間最勝福田
《分別善惡報應經》(節錄):
復雲何業獲報多病。有十種業。何等為十。一自壞有情。二勸他令壞。三隨喜壞。四贊歎壞。五不孝父母。六多結宿冤。七毒心行藥。八悭吝飲食。九輕慢聖賢。十毀謗師法。如是十種獲報多病。
復雲何業獲報少病。有十種業。何等為十。一不損有情。二勸他不損。三不隨喜損。四不贊歎損。五離慶快損。六孝養父母。七尊重師長。八不結宿冤。九施僧安樂。十施藥飲食。如是十種獲少病報。
復雲何業獲報丑陋。有十種業。何等為十。一恆起嗔忿。二恣縱慢心。三不孝父母。四恆恣貪癡。五毀謗聖賢。六侵奪陵逼。七盜佛光明。八戲弄他丑。九壞佛光明。十行非梵行。如是十種獲報丑陋。
復雲何業獲報端嚴。有十種業。雲何十業。一修慈忍。二惠施佛塔。三塗掃塔寺。四修嚴精捨。五莊嚴佛像。六孝養父母。七信重聖賢。八謙卑離慢。九梵行無缺。十遠離損害。如是十種獲報端嚴。
復雲何業獲種族卑賤。有十種業。雲何十種。一貪愛名利不修施行。二嫉妒他榮。三輕毀父母。四不遵師法。五譏謗賢善。六親近惡友。七勸他作惡。八破壞他善。九貨易經像。十不信三寶。如是十種獲報卑賤。
復雲何業得豪族富貴。有十種業。何等為十。一離嫉妒慶他名利。二尊重父母。三信崇師法。四發菩提心。五施佛傘蓋。六修嚴塔寺。七忏悔惡業。八廣修施行。九勸修十善。十信崇三寶。如是十種獲報豪貴。
復雲何業獲人間惡報。有十種業。雲何十種。一恣縱我慢。三輕慢父母。三輕慢沙門。四輕慢婆羅門。五輕毀賢善。六輕慢親族。七不信因果。八輕厭自身。九憎嫌他人。十不信三寶。如是十種獲人間惡報。
復雲何業獲人中勝報。有十種業。雲何十種。一謙卑離慢。二尊重父母。三尊重沙門。四信崇婆羅門。五愛護親族。六尊重賢聖。七修行十善。八不輕慢補特伽羅。九尊重師法。十谛信三寶。如是十種獲人中勝報。
復雲何業獲報孤貧。有十種業。雲何十種。一恆行劫盜。二勸他劫盜。三贊歎劫盜。四隨喜劫盜。五毀謗父母。六謗讟聖賢。七障礙他施。八嫉他名利。九悭吝財物。十輕毀三寶願常饑馑。如是十種獲報孤貧。
復雲何業獲大福德。有十種業。雲何十種。一離劫盜。二離勸他非。三離隨喜盜。四孝養父母。五信崇聖賢。六慶他名利。七廣行惠施。八不嫉名利。九不悭財寶愛恤孤貧。十供養三寶。如是十種獲福廣大。
《優婆塞戒經》(節錄):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受優婆塞戒。復當雲何供養三寶。善男子。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從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如來世尊是二種福田。一者報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種田。眾僧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以是因緣。菩薩已受優婆塞戒。應當至心勤供養三寶。
《大方便佛報恩經》(節錄):
佛告諸弟子。當護於口。口之過患甚於猛火。父母眾僧。宜應贊歎軟語常念其恩。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內最勝福田。何以故。眾僧之中。有四雙八輩十二賢士。供之得福進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懷抱。推干去濕。乳哺長大。教誨技藝。隨時將養。及其出家修得解脫。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眾生。佛告阿難。父母眾僧。是一切眾生種二福田。所謂人天泥洹解脫妙果因之得成。
《大方便佛報恩經》(節錄):
爾時世尊大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爾時如來游於無量甚深行處。欲拔眾生三有劇苦。欲發五蓋並解十纏。欲令一切眾生俱得解脫安處無為。即為開示二種福田。一者有作福田。二者無作福田。所謂父母及與師長。諸佛法僧及諸菩薩。一切眾生修供得福。進可成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節錄):
爾時,佛告五百長者:“善哉!善哉!汝等聞於贊歎大乘,心生退轉發起妙義,利益安樂未來世中,不知恩德一切眾生。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演說世出世間有恩之處。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璎珞、眾寶衣服、栴檀沉香立諸房捨,百寶莊嚴床臥敷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藥,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世間悲母念子無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終於十月,行住坐臥受諸苦惱非口所宣。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憂念之心恆無休息,但自思惟將欲生產,漸受諸苦晝夜愁惱。若產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或致無常;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喜樂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其子發聲如聞音樂,以母胸臆而為寢處,左右膝上常為游履。於胸臆中出甘露泉,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岳,悲母之恩逾於須彌。
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微復速於彼。一切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護。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或是菩薩為度眾生,現為男女饒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於胎中,口吮乳根飲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飲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與其子,珍妙衣服亦復如是,愚癡鄙陋情愛無二。昔有女人遠游他國,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漲力不能前,愛念不捨母子俱沒。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以是因緣,母有十德:一名大地,於母胎中為所依故;二名能生,經歷眾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恆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養育,隨四時宜能長養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莊嚴,以妙璎珞而嚴飾故;七名安隱,以母懷抱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導引子故;九名教誡,以善言辭離眾惡故;十名與業,能以家業付囑子故。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增壹阿含經五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節錄):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法與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雲何為二法?供養父母,是謂二人獲大功德,成大果報。若復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獲大功德,得大果報。是謂,比丘,施此二人獲大功德,受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是故,諸比丘,常念孝順供養父母。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寶藏經》節錄:
佛在王捨城。告諸比丘言。有二邪行。如似拍鞠。速墮地獄。雲何為二。一者不供養父母。二者於父母所。作諸不善。有二正行。如似拍鞠。速生天上。雲何為二。一者供養父母。二者於父母所作眾善行。諸比丘言。希有世尊。如來極能贊歎父母。佛言。非但今日。於過去世。雪山之中。有一鹦鹉。父母都盲。常取好花果。先奉父母。爾時有一田主。初種谷時。而作願言。所種之谷。要與眾生而共啖食。時鹦鹉子。以彼田主先有施心。即常於田。采取稻谷。以供父母是時田主按行苗行。見諸蟲鳥揃谷穗處。嗔恚懊惱。便設羅網。捕得鹦鹉。鹦鹉子言。田主先有好心。施物無吝。由是之故。故我敢來。采取稻谷。如何今者。而見網捕。且田者如母。種子如父。實語如子。田主如王。擁護由己。作是語已。田主歡喜。問鹦鹉言。汝取此谷。竟復為誰。鹦鹉答言。有盲父母。願以奉之。田主答言。自今已後。常於此取。勿復疑難。佛言。鹦鹉樂多果種。田者亦然。爾時鹦鹉。我身是也。爾時田主。捨利弗是。爾時盲父。淨飯王是。爾時盲母。摩耶是也。
《雜寶藏經》(節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告諸比丘言。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養父母。梵天即在家中。欲使帝釋在家中者。能孝養父母。即是帝釋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養父母。當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但能供養父母。便為和上已在家中。欲得阿阇梨在家中者。但供養父母。即是阿阇梨在其家中。若欲供養諸賢聖及佛。若供養父母。諸賢聖及佛即在家中。諸比丘言。如來世尊。極為希有恭敬父母。佛言。非但今日極為希有恭敬父母。於過去世。亦曾希有恭敬父母。比丘問言。過去恭敬。其事雲何。佛言。往昔波羅奈國。有一貧人。唯生一子。然此一子。多有兒息。其家貧窮。時世饑儉。以其父母。生埋地中。養活兒子。鄰比問言。汝父母為何所在。答言。我父母年老會當至死。我便埋之。以父母食分。欲養兒子。使得長大。第二家聞。謂此是理。如此展轉。遍波羅奈國。即以為法。復有一長者。亦生一子。此子聞之。以為非是。即作是念。當作何方便。卻此非法。遂白父言。父今可應遠行學讀。使知經論。其父便去。少得學讀。而便還家年轉老大。子為掘地。作好屋捨。以父著中。與好飲食。作是思惟。誰當共我。除此非法。天神現身。而語之言。我今與汝。以為伴侶。天神疏紙。問王四事。若能解此疏上事者。為汝擁護。若不解者。卻後七日。當破王頭令作七分。四種問者。一者何物是第一財。二者何物最為樂。三者何物味中勝。四者何物壽最長。牓著王門上。國王得已。促問國中。誰解此者。若有解者。欲求何事。皆滿所願。長者子取此文書。解其義言。信為第一財。正法最為樂。實語第一味。智慧命第一。解此義已。還著王門頭。天神見已。心大歡喜。王亦大歡喜。王問長者子言。誰教汝此語。答言。我父教我。王言。汝父安在。長者子言。願王施無畏。我父實老。違國法故。藏著地中。願聽臣所說。大王。父母恩重。猶如天地。懷抱十月。推干去濕。乳哺養大。教授人事。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見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擔父。右肩擔母。行至百年復種種供養。猶不能報父母之恩。時王問言。汝欲求何等。答言。更無所求。唯願大王去此惡法。王可其言。宣下國內。若有不孝於父母者。當重治其罪。欲知爾時長者子。今我身是也。我於爾時。為彼一國。除去惡法。成就孝順之法。以此因緣自致成佛。是以今日。亦復贊歎孝順之法也。
《佛說四十二章經》(節錄):
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神也。(二親即指父親與母親)
別譯雜阿含經(節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烏答摩納往至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而作是言。瞿昙。我如法乞財。供養父母。又以正理。使得樂處。正理供給。得大福不。佛言。如是供養實得大福。佛言。摩納。不限汝也。一切如法乞財。又以正理供養父母。正理使樂。正理供給。獲無量福。何以故。當知是人梵天即在其家。若正理供養父母。是阿阇梨即在其家。若能正理供養父母。正理得樂。一切皆遙敬其家。若能正理供養父母。正理使樂。正理供給。當知大天即在其家。若能正理供養父母。正理與樂供給。當知一切諸天即在其家。何以故。梵天王由正理供養父母故。得生梵世。若欲供養阿阇梨者。供養父母。即是阿阇梨。若欲禮拜。先應禮拜父母。若欲事火。先當供養父母。若欲事天。先當供養父母。即是供養諸天。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梵天及火神阿阇梨諸天 若供養彼者應奉養二親 今世得名譽來世生梵天
佛說末羅王經(節錄):
人民問言。佛用何等力能舉此石。答言。我有四力。何等為四。一為精進力。二為忍辱力。三為布施力。四為父母力。何等為精進力。謂不殺盜YIN欺。廣陳經法。開導人物。未曾懈怠。是為精進力。何等為忍辱力。敢有殘害毀辱。加惡於我。我心如地。無所不受。是為忍辱力。何等為布施力。謂以國土珍寶妻子頭眼。悉以施人。意無恨悔。是為布施力。何等為父母力。謂受父母身體哺乳育養之恩。或從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是為父母力。
《正法念處經》節錄:
有四種恩。甚為難報。何等為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來。四者說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為人之所贊歎。於未來世。能得菩提。何以故。以說法力。令憍慢者得調伏故。令貪著者信布施故。令粗犷者心調柔故。令愚癡者得智慧故。以聞法力。令迷因果者得正信故。以聞法力。令邪見者入正見故。以聞法力。令樂殺生偷盜邪YIN業者。得遠離故。以此說法調伏因緣。終得涅槃。以此因緣。說法法師。甚為難報。父母之恩。難可得報。以生身故。是故父母不可得報。若令父母住於法中。名少報恩。如來應等正覺。三界最勝。度脫生死。無上大師。此恩難報。唯有一法。能報佛恩。若於佛法。深心得不壞信。是名報恩。以此供養。亦自利益。
《本事經》節錄: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世有二種補特伽羅。恩深難報。雲何為二。所謂父母。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曾無暫捨。供給衣食。病緣醫藥。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於子。恩極深重。所謂產生。慈心乳哺。洗拭將養。令其長大。供給種種資身眾具。教示世間所有儀式。心常欲令離苦得樂。曾無暫捨。如影隨形。父母於子。既有如是。所說深恩。當雲何報。若彼父母。於佛法僧。無清淨信。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生淨信。若彼父母。無清淨戒。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受持清淨禁戒。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若彼父母。為性悭貪。不樂布施。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行布施。若彼父母。為性闇鈍。無有勝慧。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二補特伽羅恩深重難報,所謂父及母能生長世間
假使以兩肩盡壽荷父母,常供養恭敬猶未為報恩
父母於世間能生育教導,慈心求利樂如彼影隨形
若父母先無信戒聞捨慧,子令其修習名真實報恩
恭敬給所須唯現世安樂,令修信戒等究竟證涅槃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世有二種無欺诳法。雲何為二。謂業與智。若諸有情。已集諸業。其異熟果。若未現前。終不盡滅。若諸有情。已生諸智。一切煩惱。若未永除。終不捨離。如是名為世有二種無欺诳法。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二無欺诳法諸佛共所談,謂已集已生諸業及諸智
異熟果未生諸業終不滅,煩惱若未盡智終不捨離
業是生死因智為滅惑本,是故應修智永盡眾苦邊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世有二種補特伽羅。應深尊重禮拜供養。以敬愛心。親近而住。雲何為二。所謂父母。若諸有情。於其父母。深心尊重。禮拜供養。以敬愛心。親近而住。生無量福。諸有智人。鹹共稱歎。聲譽普聞。處眾無畏。後不焦惱無悔。命終身壞死後升諸善趣。生於天中。何緣有情。應於父母。深心尊重。禮拜供養。以敬愛心。親近而住。父母於子。有深重恩。所謂產生。慈心乳哺。洗拭將養。令其長大。供給種種資身眾具。教示世間所有儀式。心常欲令離苦得樂。曾無暫捨。如影隨形。是故父母。應深敬重。禮拜供養。以敬愛心。親近而住。若諸有情。敬愛父母。親近而住。父母於其深心慈愍。除無益事。授有益事。制止眾惡。勸修眾善。為其娉娶。貞良妻室。有時賜與珍寶財谷。世間天人。鹹共稱歎。恭敬供養。親近加護。令無衰惱。是故有情。於其父母。應深尊重禮拜供養。以敬愛心。親近而住。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諸有樂福人應尊重父母,禮拜修供養敬愛親近居
世間聰慧人恭敬於父母,恆時修供養常生歡喜心
父母於世間恩深重難報,除無益制惡授利勸修善
與妻室資財慈心常覆護,是故修供養無量福聚生
現得勝名聞鹹供養恭敬,死生天善趣受妙樂無窮
欲得生天人受五欲妙樂,猶如天帝釋當供養父母
正法念處經(節錄):
復次第二十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得聞法已。供養父母。知業果報。知於福田。是上功德。第一福田。所謂父母。以是知業果報因緣。能為種種供養父母。多設敷具。病瘦醫藥。所須之具。隨其所作。供養父母。能生梵福。以福德故。後得涅槃。又以聞法供養父母。眾人所愛。於現在世。為一切人之所贊歎。命終之後。生於善道。受諸天身。聞法力故。終得涅槃。勢憂者知此功德。乃至失命。常當供養父母福田。正行正意。一心敬重。是名第二十聞法功德。
大寶積經(節錄):
“復次,大王,夫父母者,皆願利樂所生子故,難作能作,能忍一切難忍之事,假令種種不淨穢惡皆能忍之。又欲令子色力之身速增長故,令見閻浮勝妙之事,乳餔養育無疲厭心。或為令子獲諸妙樂,艱辛經求所得財物,供給營辦資生所須,及往他家結求婚娶。既婚娶已,於他女人愛戀耽著,由耽著故惛醉纏心,或見父母漸將衰老,違逆輕欺,所有資財無慚費用,或令父母不住於家,如是皆由欲所迷倒。大王,當知以此因緣,於己父母棄背恩養,於他女人尊重承事,種種供給無疲厭心,即是成就地獄之本。此是丈夫第二過患。”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汝等當知, 尊重供養, 於父母者, 是人常有,
釋梵護世, 之所扶持, 能令居家, 安隱快樂;
或因貿易, 大海遠方, 安隱往來, 獲諸財利。
此即說為, 無價大寶, 現能與果, 名最上田。
如是現世, 果報珍寶, 皆因供養, 父母而得。
復於來世, 當得遠離, 駝驢等身, 負重驅役;
亦復不受, 屍糞灰河, 刀山鋒刃, 镕銅等苦。
又於來世, 生在人中, 富有財寶, 豐饒谷帛;
妻子眷屬, 悉皆和穆。 或復當來, 得生天上,
宮殿園苑, 音樂自然, 縱意歡娛, 受諸妙樂。
何有智者, 聞是法音, 於父母田, 不勤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