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關於供(齋)僧:為何作為施者才應感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關於供(齋)僧:為何作為施者才應感謝?

 

當行腳僧去遠後,他不解地問母親:僧眾如何如此無禮,吃了齋飯也不說一句感謝的話?,僧眾要是感謝我們,我們就求不到福了。母親解釋說。聽了母親的話,他心裡暗自想:這樣看來,僧眾的確是人間最高尚最偉大的人了!從這以後,便時刻發心想出家修行。昔裴休丞相之子剛出家時,嫌挑水太累了,心裡說,和尚吃水翰林挑,縱然吃了也難消。後來沩山老人揭穿他心裡的話,並說:老僧打一坐,能消萬擔糧!

唐朝的道宣律祖,他精通、嚴持戒律,天天中午的時候,都是天人給他送供,他不用廚房,別人給他做飯,天人給他送飯,每天天人給他送飯。後來有一天,道宣律祖說到底在世間上做什麼事情功德最大?天人說,齋僧功德最大,天神就告訴他這個。佛寶、法寶,要靠出家人來傳持,一個寺廟如果有出家人住,這個廟、這個道場就興隆,沒有出家人,這個道場就不行。所以出家人具有功德,他是佛法的實踐者。當年佛陀也是這樣以身示現,佛的姨母因為思念佛,給佛做了袈裟供養佛,佛叫她供養僧眾種大福德。還有《盂蘭盆經》,目連尊者為了救度墮在惡趣中的母親,向佛請示方法。佛告訴在佛歡喜日這一天,以百味飲食放在盂蘭盆當中,供養十方大德僧眾。後來,以僧眾的威神力加持,目連的母親脫離一劫餓鬼的苦難。

可是,現在世間有些人對供養僧眾有很多知見上的誤區或者有些人雖然對寺院或僧眾做了一些供養後會產生很大的傲慢心等不淨念頭,很容易種下惡業(見下文中廣嚴城餓鬼)。

施主所思若不淨,雖行善法亦罪惡。

在《蓮師傳》中,蓮花生大師曾教誡施主,供僧的因緣果報和注意事項:施主勿為貪欲縛,以供應令福田喜。於具信所供奉物,無有貪心享用後,為得圓滿菩提因,施主福田共回向,二者福德亦圓滿。施主所思若不淨,雖行善法亦罪惡。

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佑祖,名法海,訓以《警策箴》雲: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別人睡時你休睡,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養大眾。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裡說,和尚吃水翰林挑,縱然吃了也難消。回來時,沩山老人問他:你今天說什麼話?法海答曰:沒有說什麼。後來沩山老人揭穿他心裡的話,並說:老僧打一坐,能消萬擔糧!

《樓房經》中說:“若對僧眾供養一粒诃子[2]、一勺飲食,未來生中決定不逢疾疫、饑馑、刀兵三大災劫。所以,如果我們遇到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團,供養供養其他飲食,如此都不會生逢惡劫,這在佛經中均有記載。

施者才應感謝--僧眾要是感謝我們,我們就求不到福了。

在憨山大師少年的時候,有次他在家門口偶然看見幾位腳僧,肩挑著瓢笠等什物,遠遠地走來,便跑去問母親:他們是什麼人呀?’‘哪些是行腳的掛搭僧。他聽了暗自高興,又到門外去看,見行腳僧來到樹下,把擔物放在樹邊,然後向他母親問訊化齋,母親忙著去烹茶燒飯,對僧眾非常恭敬。行腳僧吃過齋飯後,挑起擔物,舉起一只手向他母親致謝,母親見了急忙避開,恭敬地對僧眾說:勿謝!僧眾便徑直上路去了。當行腳僧去遠後,他不解地問母親:僧眾如何如此無禮,吃了齋飯也不說一句感謝的話?,僧眾要是感謝我們,我們就求不到福了。母親解釋說。聽了母親的話,他心裡暗自想:這樣看來,僧眾的確是人間最高尚最偉大的人了!從這以後,便時刻發心想出家修行。

在《經典禅語》公案:日本的誠拙禅師主持鐮倉圓覺寺期間,法席大盛,因此需要資金擴建經堂。江戶的富商梅津聽說此事,便決定捐獻五百兩黃金。一天,他親自帶著這筆捐款送到誠拙禅師的手裡,禅師接過錢,隨口說道:好罷,我收下了。梅津對大師這種態度十分不滿。三兩黃金足夠一個人過一年舒服日子,而他捐的是五百兩黃金,卻連一個字也沒有得到。梅津於是暗示說:大師,那只袋裡裝的是五百兩黃金啊!誠拙依舊平淡地回答:數字你已經對我說過了。梅津被禅師的平淡激惱了,憤憤地說:大師!即使我是個富翁,五百兩黃金對我來說也不是個小數目呀!誠拙禅師聽後淡淡一笑,問:梅津先生,因此你要我向你致謝是嗎?”

梅津脫口而出:那當然了。大師不由得板起面孔,說:我為什麼應該感謝?施者才應該感謝!

這絕對不是擺架子!

唐太宗問玄奘大師:我想供僧,但聽說許多僧人無有修行,應當如何?唐太宗問玄奘大師:我想供僧,但聽說許多僧人無有修行,應當如何?大師開示說:昆山有玉,但是混雜泥沙;麗水產金,豈能沒有瓦礫?土木雕成的羅漢,敬奉就能培福;銅鐵鑄成的佛像,毀壞則會造罪;泥龍雖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須祈禱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須恭敬凡僧。唐太宗聽後恍然大悟說:我從今以後即使見到小沙彌,也應如同見佛一般。南北朝的僧稠大師,有一天,齊國的文宣帝特地來拜訪他,他卻坐著不肯到門外迎接,弟子們就對他說:今天來的是皇帝,請師父屈駕到門外去迎接一下吧!僧稠大師仍然坐著,連動都不動一下,齊文宣帝並不因此而責怪僧稠大師。
皇帝走了以後,僧稠大師說:告訴你們,並不是我喜歡在皇帝面前擺架子,不去迎接他,因為過去在佛陀時代,有一位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就因為到門外七步去迎接優填王,致使優填王失國七年,才又恢復王位。我身為人天師范,我不願出去迎接齊文宣帝而使他損了福德,我坐在這裡,祈求他國基鞏固,對他已經是太尊敬了!現在的泰國,不管你身份如何,只要出家披上袈裟,雖是國王將相,也要對你頂禮致敬;同樣的,假如地位尊貴如僧皇的出家人,只要脫去袈裟,也就跟平民一樣了。從僧稠大師不迎接帝王的事跡,及佛教國家信徒恭敬三寶的行為看來,我們在家學佛的居士,也就不必要求出家人對我們的禮敬了!

化緣,是大德度化的殊勝方便

佛陀和一些高僧大德為了讓眾生積累資糧,有時候也會采取各種方便。

梁武帝曾問志公禅師:僧道修行,信是好事,如何又要去化緣?志公說:我佛釋迦如來,有大慈大悲,憫念眾生,猶如赤子,平等救度。。。若是好僧道人,早晚之中,務要勤參三昧,苦下殷勤之心,勿起懈怠之意。看見常住淡泊,或是庵堂佛像朽壞,應當發起勇猛精進之心,募緣修整。。乃是化緣者之功德也。古人雲:難行能行,難做能做,方是出家之佛子,學道之好人。是以天寬地闊,男女善心者多。若不去化他,縱有錢米,他也無處下手作福田,乃是僧道有過,枉在空門,為人無慈悲心,不肯引他出苦。僧道善人,化到你家。汝若悭吝不捨,是自己當面錯過了也。

在《百業經》中記載:以前有一位施主供養世尊甘美的食物,一個婆羅門童子看到後,飛快地跑到佛陀面前祈求:把它給我吧!佛陀對他說:你說一句我不要,我就給你。婆羅門童子迫不及待地說了後,佛陀就慈悲地將食物給他了。事後,諸比丘問佛:為什麼世尊初時不給他食物,要他說我不要後再給他?佛說:此婆羅門童子的貪心很重,在過去的百千世中,無論他見到什麼食物都說給我吧,從來沒有說過我不要。今天他說了一句我不要,以此善根,將來他會在山王如來教法下出家並證得阿羅漢果位。以前華智仁波切也曾以各種方便讓貧窮的人積累資糧,如在舉行極樂法會時,他老人家經常讓參加法會的乞丐們去乞討,並要求將乞討得來的飲食供養他。華智仁波切並不是無法得到供養,而是為了讓這些乞丐積累資糧才這樣做的。

僧眾把供養的財物都用上了,這對施主是非常有利的

武帝問志公禅師:人用錢米,供佛齋僧,功德如何?志公說:其福甚大不可量。若人有此信向自有無量功德。經雲:供佛又禮拜,福等虛空無比量。齋僧復施,如同行路著腳跟。譬如耕種田園一般,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然雖如是,全要後代修行人脫俗離塵,守戒清淨,剃除須發,不離道場,參求明師,勇猛精進,明心見性,宏法度人,接引後來,報佛恩德。若有如是僧道,應受人間供養。所以捨財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異日有因緣,亦同得此道也。又問:布施僧人袈裟戒衣、鐘鼓法器者,其福如何?

答曰:施袈裟者,七世不脫人身;捨戒衣者,生生世世飽暖;捨鐘鼓法器者,出世為人,音聲響亮,得好名聲之報也;捨鞋襪者,再生不用入廚房,有人奉事;捨草鞋者,出路有人扶助,不經險隘。

武帝又問:再有僧道來化,吾則多施與他,不許他到處去化緣好不好?

答曰:不好也。我佛啟教平等法門,不當一人獨自得福。務要普化世人,各發善心,同修福慧,共出苦輪。經雲:寧受千家供,莫受一家恩。以此乃是我出家人之願力也。但凡積福,不拘多寡。可量家中之有無,隨心而作福。滴水雖微,漸盈大器。小善不積,何以成聖?小惡若為,足以滅身。若論財多而為勝,則富者可作,而貧者永不能種善根。見人為善,發歡喜心,稱贊一言,可以同得其福,何況隨緣布施者乎!(編者按:此乃"隨喜功德"也。)

在經典中記錄有阿難的總持因緣阿難過去生是修持何種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勝果報,能將佛陀所宣說的微妙教法,全部憶持不忘?佛陀慈悲開示:無數劫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彌住在一起修行。師父要求非常嚴格,除了須托缽外,每天還規定弟子精進用功。一天,沙彌托缽時間結束得晚,想到又要耽誤功課,於是不禁落下淚來。恰逢一長者經過,見此便上前關心詢問。沙彌如是回答。長者聽後,決定以後每天做供養,以便讓沙彌專心用功。佛陀告訴大眾:故事中的比丘即是定光佛,沙彌即是我,供養飲食的長者就是阿難。阿難由於過去生誠心護持修行人用功辦道,修了大福報,所以今生才能聽聞法音一字不失。菩薩行者於護持他人修行中,不僅開闊自己格局,超越自我限制,無形中也成就了菩薩道業。
 所以,僧眾把供養的財物都用上了,這對施主是非常有利的。

齋僧時必有聖者出現

《前行備忘錄》中說:“‘活生生的佛陀、活生生的佛法、活生生的僧眾。供養僧眾能夠獲得供養三寶的福德,供養佛、法雖然能得到供養的福德,卻得不到對境接受的福德,而供養僧眾既能得到供養的福德,也能得到接受的福德。如果自己沒有許多錢,在別人供齋時,即使隨喜一袋奶粉,也能積累巨大的福德。因為在供齋時也會有其他聖者會降臨受供。

學誠法師曾講過一個公案:在隋朝的時候,隋炀帝有一天齋僧,要供養一千個出家人,千僧齋。時間到了,所有的人都來吃飯,皇帝請客可不是小事情,非常嚴格的。後來算算,怎麼多了一個?他很奇怪,我們本來一千個都有名單,怎麼忽然有一千零一個?後來辦事的人去尋找,弄了半天,供品都不夠,差了一份,不知道怎麼辦。裡面有個人說,多一個是智者大師,這個時候智者大師已經圓寂了,他就去智者大師的神龛打開,哎呀,裡面確實沒有了,他就相信是智者大師。棺材裡面打開,裡面是空的,沒有智者大師,智者大師跑出來應供。所以說供千僧齋,裡面都有聖者出現,一般人看不出來。有時候我們參加法會,說這個人不認識,我們大家不認識,不知道從哪裡跑出來的,你不能說我們不認識這個人就輕慢他,說不定是哪位菩薩來。所以我們對出家人好,我們俗眾的同修也好,佛門裡面跟在社會上面不同,都是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現象。另外,在經典中說賓頭盧尊者是福田第一應末世眾生的供養,為人天福田。他亦發願無論何處有人請他應供,他必定前往受供。

齋僧功德,緣起精華為回向(請務必也想到這些餓鬼)

廣嚴城人供僧回向投生餓鬼的父母。目犍連尊者入城乞食,遇到五百餓鬼。五百餓鬼一見尊者,心懷歡喜,告訴他說:我們是廣嚴城人的父母親屬,您能否為我們聯絡家人,並與諸位施主一起供養佛陀及僧眾,以此來超度我們脫離惡趣之身?尊者當時就答應了,並很快把事情辦妥。

當廣嚴城的人來迎請佛陀及僧眾應供,佛陀默許以後,人們就離開了。他們離開以後,五百餓鬼便來到世尊面前請求:明日廣嚴城的人們供養世尊及眷屬午齋的善根,回向給我們吧。世尊了知一切,但還是隨順世間,明知故問:你們到底是誰呀?廣嚴城人們的善根,為什麼要回向給你們呢?

那些餓鬼回答:我們是廣嚴城這些居民的父親、母親,也是長者之子,平時驕慢放逸,雖然擁有財富,但卻不好布施,貪著世間安樂,不信三寶,不造善業,自己不布施,也不讓別人布施(現在很多人和他們差不多,一說供養、布施,一說三寶的功德,怎麼也不信,也不理會)……以這些吝啬等業,我們轉生成為餓鬼,受種種苦。

世尊說:那麼,明日回向時你們也來,我們再可以作回向!餓鬼們說:我們投生為這般低劣的身體,身體如燒焦的柱子,腹如大山,咽喉如針一般細,身相丑陋無比,各關節間處處燃火,四處求取飲食而不可得,即使見到飲食,一接近便成了膿血,以這樣的慚愧之身,實在不敢前來。

世尊呵責道:你們造惡業時本該羞愧,可是那時候你們卻不知羞恥,而現在已經投生成低劣的身體,慚愧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不來,就沒辦法回向給你們。餓鬼們連忙說:那麼我們一定來。說完便離開了。

第二天,供齋完畢,都要回向了,但餓鬼們還沒到。目犍連便以神通觀察,結果在十六個大國中找不到,整個南贍部洲,天上、天下,一千小千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全都找不到。他覺得很奇怪,於是來到佛前,詢問究竟。佛陀說:那些餓鬼本來是要來的,但現在被業風吹到其他世界去了(眾生業力的確不可思議,像我們有些道友也是,業風一起,要走的話,多少人也勸不了,一下就被卷走了。人都是這樣,更何況餓鬼了),這已不是你們聲聞的力量所能知見,不過,我可以讓它們過來。說完,佛陀便以神力,把餓鬼們都召來了。五百餓鬼一到,便請求將善根回向給它們。但廣嚴城的人們,卻被驚嚇得四處逃竄。

世尊說:諸位不必驚慌,這些眾生都是你們前世的父母,因為造了眾多罪業,現在已轉生為餓鬼。它們請求說,是否能將今天供齋的善根回向給它們?

(供齋的功德很大,你們平時也常常供齋,在你供齋並且為自己得到這份功德而歡喜的同時,也應該想到那些餓鬼、非人等可憐眾生,他們特別需要這些善根。所以,每次修積了善法以後,你可以意念:誰需要我的善根,我就把它回向給你,願你離開痛苦,獲得快樂和利益。這樣做是很有必要的。

不說廣大的眾生,我們即生的親朋好友離開世間以後,可能還在中陰界徘徊,或者已經墮入三惡趣,處境淒慘。這時他們需要的就是善根。就像人間的窮人需要錢,如果哪一個有能力的熟人解決了他的困窘,那他是非常感激的。同樣,現在我們有福分學佛,有機緣修善,即使沒有天眼,沒有他心通,但實際在我們的身邊,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需要你的善根來救拔的人,非常非常多!可以說,比人間需要錢的人多得多。因此,時時意念這些,常常回向他們,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廣嚴城的人說:既然如此,無論如何也要回向給它們。(世間人就是這樣,是親人怎麼都好說,但毫無關系的話,要他付出,恐怕也不是很情願。)

世尊便回向道:此施諸善根,願彼利餓鬼,離餓鬼劣身,獲得善趣樂(這個回向文,一般的念誦集裡都有,是世尊親口說的。平常我們如果身體不好,有時可能就是有病魔干擾。這些病魔,其實也就是餓鬼、鬼神,他們成了那樣以後,因為業力所牽,會不自主地希求你的精血,或各方面的能量。因此,當你做了一些惡夢,或者心裡不舒服,甚至覺得是不是有附身、有討債的?這個時候,就可以念這個偈頌,通過燒焦煙等,把自己的善根回向給它們,使所有的非人、鬼神都得以滿足。這樣,通過佛陀金剛語的加持,違緣也就遣除了。)

結果在當天夜裡,那些餓鬼就死了,全部生到了三十三天。這個公案很明顯地說明,當我們修持善法,然後對亡人、對惡趣眾生作回向,他們一定會得到利益。當然,像佛陀那樣的威力我們沒有,但是依靠清淨的信心,依靠三寶的加持力,回向給誰,都一定會讓他獲益的。比如,當突發不如意、疾病瘟疫頻頻出現時,眾多修行人以清淨心做佛事,這樣必定會給世間帶來利益。因此,學佛的人一定要懂佛法,千萬別像唯物論者一樣,動不動就做佛事沒用行善干什麼;或者又成了宿命論,一切命中注定一切不可改變”……這樣輕易否定正法,是非常不合理的。

不說其他的,如果對病人念經回向,有些很快就好了。這就是佛法的力量,不可思議;這也是如來的加持,以凡夫心無法揣測。當然,這種加持力,以肉眼是見不到的,但它卻真實地利益到了眾生。因此,在佛教的傳統中,念經做佛事等,歷來都是利益眾生的重要方便。
有些人不肯行善回向利他,就說:佛經裡不是說自作自受嘛,哪裡有你行善,別人領受的呢?

其實這種觀點不對。自作自受是不錯,自己修福,自己受樂,但這也並不妨礙你去領受他人賜予的安樂。比如,農民可以自己種莊稼,自己養活自己,但如果熟人送來瓜果,他也是可以享受的同樣的道理,佛陀在說自作自受、強調因果不虛的同時,也並未否認以回向來饒益他眾的做法,不僅不否認,反而在很多相關的經典中都說,一定要以供僧、念經等功德,救度亡人,護佑生者。因此,用善根回向他人,他人一定能得到。

因此,積累福德並不在於錢,關鍵是自己的心,所以窮人完全有積累福德的機會。對那些想擺脫貧窮的人來講,與其長年累月辛辛苦苦地尋求財富,不如在遇到殊勝福田時作一次清淨的供養;與其在百年之中以唾液作飲料來解渴、以空腸作腰帶地辛勤勞作,這遠不如在法會期間作頂禮、轉繞、皈依,或者觀佛陀後向空中撒一粒米作供養。如果這樣緣三寶福田作功德,不僅能出生巨大的世俗福報,更重要的是能得到解脫。

雖然就像《慧海請問經》中所說的那樣,修善違緣多,造惡順緣多,行持善法並不是很容易,在此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違緣,但既然明白了善惡因果之理,再困難我們也要堅持下去。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從布施、持戒開始,以堅強的毅力一步步地精進積累資糧的,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上一篇:養生自然規律100條
下一篇:夢參老和尚: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