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書店裡看到一本關於人生智慧的書,書裡寫了一個這樣的故事:阿拉伯著名作家阿裡,有一次和兩位朋友一起去旅行。三人行至一座山谷時,阿裡的朋友馬克失足滑落,阿裡的另一個朋友雅吉拼命地拉住馬克,才將他救起。馬克就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了:“某年某月某日,雅吉救了馬克一命。”三人繼續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他倆為一件小事而吵了起來,雅吉盛怒之下打了馬克一個耳光,馬克又在附近的沙灘寫著:“某年某月某日,雅吉打了馬克一個耳光。”
當他們旅游回來後,阿裡好奇地問馬沙:為什麼要把雅吉救他的事刻在石頭上,將雅吉打他的事寫在沙上?馬克回答:“我永遠都感激雅吉救我,至於他打我的事,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我會忘得一干二淨。”
事實上,按照一般常理,任何人都不會把過去的記憶像流水一樣地拋掉,就某些方面來講,人們有時會懷念很深的小事情,甚至終生難忘。但也正因為如此,這個故事才體現出另一種人生的智慧:為人處世要心胸豁達,不要計較太多,要在生活中學會以“忘記舊惡為退,以寬容過錯為進。”
世界上許多的悲劇,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不肯退讓而造成的。然而很多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其實大部分都是“小事“,並沒大到“生死攸關”的地步,有時候甚至只是一些細枝末節不同罷了。每個人都有優點與缺點,所以應當以己心來忖他心,如果換成我是他,會如何如何。這樣與人相處時,就能夠看到對方的好,而一些小小的不如意,就會忍一忍、讓一讓了。
宋代高僧慈受禅師《退步》詩雲:“萬事無如退步人,摩頭至踵自觀身,只因吹滅心頭火,不見從前肚裡嗔。”這首詩的大意是勸世人在受到別人傷害或吃虧的時候,不要立刻就發火或心生報復,而是反觀自身,想想這件事因何而起,自己有沒有過錯,如果發怒,之後會有什麼結果?若不生氣又會有什麼結果?這樣孰是孰非就很清楚,怒火也就自然慢慢消退,相互之間的矛盾就不再那麼尖銳了。一旦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現實,自然就可以找出化解矛盾的方法,一場可能發生的爭吵或災難,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
《菜根譚》有語雲:“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需讓三分之功。”大意是說,世間人情冷暖變化無常,人生的路也是崎岖不平,不如意的事情時常伴隨在身邊。因此當你遇到困難或前路行不通的時候,必須要明白退一步的為人之道;即使你的事業和生活都處在順境中,沒什麼阻礙的時候,也不要得意忘形,應隨時保持讓人三分的胸襟和美德。
此中所說的退和讓,是讓人要有一份接納的胸懷,如同大海,能夠接受大大小小的支流,不計前嫌地以博大的胸懷來包容一切。只有懂得退、讓之道的人,才具有非凡的氣度和成熟的思想。
人們總是對自己的痛苦念念不忘,目的是為了防止同樣的事再度發生;但如果一直將過去的傷痛累積起來回味,那就永遠都走不出陰影,久而久之,人就始終在眼淚淹沒中度日,心胸也日益狹隘起來。一旦放下那些不愉快的往事,打開心靈,寬容一切,得饒人處且饒人,生活就會煥發出新的契機。所以退讓是一縷東風,一旦我們真誠原諒,就無需用折磨自己來懲罰別人。倘若能夠坦然應對生命小舟中的每一個險灘,你就會融化別人冷漠的冰雪,迎來生機盎然的春天。
退讓不是懦弱,不是膽怯,也不是無能,而是一種坦然和釋懷,放下一切,本無明鏡台,何處惹塵埃。放下,放下,再放下,把所有雜念俗事置之度外,“笑口常開,笑盡人間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民間有:“吃虧是福”的諺語,這裡真正的內涵是人要懂得退讓之道,要寬容。用坦蕩灑脫的態度對待他人,就等於給自己送了一份價值不菲的禮物。真正的退讓是寬容,是真誠、自然的,沒有絲毫強迫的意味,因此,沒有比懂得退讓的人更強大和自豪了。也因此退讓成為人性中的一種美德,超然於狹隘、自私、頑固之讓,以一種昂然的姿態讓思想龌龊的人望塵莫及。
當然退讓也要有度。大者,在民族利益面前不能軟弱退讓,中國近代史上受外來侵略者肆意欺辱的記錄正是我們民族忍讓精神的消極結果;在關系到捍衛法律尊嚴的原則問題上不能退讓,比如遭受強暴卻忍氣吞聲,讓犯罪者逃之夭夭,這實際上是縱容了犯罪;小者,在牽涉到個人尊嚴、人格、權益的事情上不該忍讓。當別人出於惡意損害了你的個人權益時,你就不能一味的忍讓,而是要學會利用現代法律、政策以及其他有效辦法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捍衛自己的尊嚴。
在生活中學會退讓,是不斷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過程,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它是一種可取的人生態度。因為每個人所面臨的社會關系不同,與家人、朋友、同事、甚至路人,在不同場合交往或接觸時,總免不了會有與人意見相左的時候,這些矛盾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大家主動退讓一步,寬以待人,少一點計較得失,這樣減少矛盾,人際關系自然和諧,於人於已,都是有益身心的。這種退讓的精神,可使各民族和家庭關系保持穩定,人際關系也得以和諧發展。
生活裡多一點退讓,生命就會多一份空間和愛心,心靈就會多一份溫暖和陽光,而我們前行的路才會寬坦。也只有能夠在生活中退讓自如的人,才能站在雲端,俯視塵世,看破三千繁華,靜享清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