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釋“大佛頂”
佛: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佛”,說“我信佛教、我學佛法”,究竟這個“佛”字又怎麼樣解釋呢?佛,是印度語,具足叫“佛陀耶”;中國人歡喜簡略,所以“陀耶”兩個字就給刪去了,就用一個“佛”字。因為“陀耶”沒有翻譯成中文,一般人以為這個“佛”字就是中文了;不是的,這個字雖是中文,音不是中國話。若是翻譯到中文,叫什麼呢?就叫“覺”,“覺悟”的“覺”。這覺悟又不是一種,有三種;三種的覺悟是什麼呢?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什麼叫“自覺”呢?自覺就和凡夫不同;好像你、我現在這凡夫,是自己還沒有覺悟。那麼佛自己覺悟了還不算,又要想辦法令其他的人也都開悟,所以這叫“覺他”。在自覺和覺他這裡頭還有種種的階段、種種的不同。譬如你覺悟了,有小悟、有大悟;小的覺悟還沒有圓滿,大的覺悟就圓滿了。佛自己得到大的覺悟,令其他的人也得到大的覺悟,這兩種覺悟都圓滿了,就叫“覺行圓滿”──覺和行為都圓滿了。以上這三種的覺悟都圓滿了,就是“萬德莊嚴”;“三覺圓、萬德備,故名為佛”──三種的覺悟都圓滿了,萬種的德行也都具足了,所以就叫“佛”。
為什麼我們人要信佛呢?因為佛就是我們,我們本來就是佛來著;不過現在我們迷了,就不能證到佛的果位上。為什麼說我們本來就是佛呢?佛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說是所有的眾生都有佛性的。統統都有佛性,為什麼他沒有成佛呢?“但因妄想執著”,他有妄想,又有所執著;因為有妄想,就想東想西、想南想北、想上想下,啊,鑽天入地,它無所不通了!這些個妄想打得太多了,你數也數不過來;你說你一天打多少個妄想,你知道嗎?如果你能知道,那你就是菩薩了;因為你不知道,所以你還是凡夫。
妄想執著,執著什麼呢?執著這個也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所有的物質享受放不下,精神享受那更不用提了!所以有種種的執著。“哦,這個飛機是我的!”“啊,我有一輛車,這輛車是最新的牌子,簡直是最靓(廣東話“漂亮”)了!”你看這種執著,有什麼,他就有什麼執著!男人就有男人的執著,女人就有女人的執著,善人就有善人的執著,惡人就有惡人的執著。他這個執著擺脫不了,又丟不下、放不開的,總拿著,就執著、執著。啊,有這種執著,就不得了啰!執著享受,就愛吃好東西、住好房子,到處去游玩去。你以為這很好啊,其實,這未必是好的事情!你自己不明白,你盡貪享受,你就不會成佛的;所以一切眾生不能成佛,就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才不能成佛的。
佛又說過:“狂心若歇,歇即菩提。”這是《楞嚴經》裡邊所講的。“狂心”,是說你那種狂妄自大的心,你那種好高骛遠的心,你那一種看不起人的心哪!你那一種只知道有我自己最聰明,只知道有我自己比誰都好的心!本來他長得像個丑八怪似的,他想:“哦,我真美麗啊!”你說這個執著多大?本來自己是丑,他還說自己是美麗,這都是一種執著!你這種執著,若把它休息住了,這就是菩提。什麼叫“菩提”?就是“覺道”,就是“開悟了”;開悟,就離成佛不遠了。你若能把狂心休息了,那就是你的好去處啊!
這三種的覺:“自覺”就和凡夫不同了,你我凡夫是“不覺”──不覺悟;自覺,他是已經覺悟了;已經覺悟的這種人是什麼人呢?就是阿羅漢和辟支佛。辟支佛,印度話叫“辟支迦羅”,在中國就叫“辟支佛”。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阿羅漢是修四谛法而悟道的。自覺就異於凡夫,覺他就異於二乘──和這二乘又不同了。什麼叫“覺他”?覺他,就要發菩薩心,要有菩薩心腸;菩薩是覺他,又可以說是“利他”。什麼人可以行“利他”的這種事情呢?就是菩薩;菩薩就異於二乘,和聲聞、緣覺又不同了。聲聞、緣覺只知道自覺,而不想去覺他;菩薩就發心去覺他。
聲聞,就是阿羅漢;緣覺,就是“辟支迦羅”──辟支佛;菩薩,就是“菩提薩埵”。那麼究竟這三個,是一個人、是兩個人、是三個人而修成的?這也可以說是一個人,也可以說是三個人。怎麼說呢?有的是:這一個人他先修聲聞,然後他又修緣覺,然後又修菩薩六度萬行;他這一個人都包辦了,修了這麼多的行門、這麼多種法,所以這也可以說是一個人。
又可以說是三個人,怎麼說是三個人呢?這第一個是修聲聞,他修成聲聞了,就不再向前進了,只知道做自了漢:“我自己已經開悟了,我明白了,我就不管其他的人,任何人我也不管了。”他就停止在阿羅漢這個程度上,不向辟支佛那個路上跑了;所以這是一個人。有的修到阿羅漢,然後再跑到辟支佛這個果位、這個程度上,他又不向前進了;這是兩個人了。加上前邊那個菩薩,這是三個人。
前面那一個人,他經過這三個階段;那麼後面這三個人,有一個人就只經過一個羅漢階段、程度,他不再向前進取了。
這三種的覺悟,到辟支佛上也是自覺,不是覺他;等到菩薩上,這才成了覺他。菩薩就是修六度萬行的──修六種波羅蜜、萬行莊嚴,而成了菩薩;成了菩薩,再往前去行菩薩道,行到圓滿了,這叫“覺行圓滿”,就成佛了。佛和菩薩又不同了,佛覺行圓滿,就異於菩薩。所以這三種覺悟,裡頭說的是這麼多,你若想去行起來,那是千差萬別;那裡邊,程度裡頭又有程度、分別裡邊又有分別,也是很復雜的。總之,這三種的覺悟都圓滿了,這就成佛。
頂:這是最高無上的,沒有再比它高的了,所以叫“頂”。好像我們的頭上邊叫“頭頂”,頭頂上面是天,說你“頂天”了,頂天立地。我們人,不單是男人,女人也是一樣;因為在美國,不要把女人忘了,女人也是頂天立地的。頂著天,在地上站著,這是頭頂──頭上面的頂。那麼這“大佛頂”三個字合起來,我不講,相信大家也都會明白:這是大大的佛的一個頂──佛頂。
這個大大的佛,多大呢?用一把尺量一量,像不像這個佛堂的佛這麼大?這尊佛像不是個大佛,這只是大海裡頭的那麼一滴,在這世界上就一粒微塵那麼大,你不要誤以為這尊是大佛。那個“大佛”,再沒有比他更大的了;大而無外,這叫做“大”。這是什麼佛呢?是遍滿一切處的佛,無在、無不在。沒有地方他不在,你說他在什麼地方呢?什麼地方他也不在。你說他不在什麼地方呢?什麼地方他都在。你說他是大、是小?你沒有辦法來計算他那個“大”大到什麼程度上,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他把那個“大”都沒有了──什麼“大”都沒有了,就再沒有比他大的了,這才是一個最大的!
那麼這個最大的是誰?大佛。大佛又是誰?就是你,也就是我。說:“我沒有那麼大呀!我看你也不是那麼大啊!你為什麼說是你、是我呢?”如果不是你、不是我,講他干什麼?就不需要講了;正因為與你我都有關系,所以要講他。那麼我們怎麼這麼大了呢?我告訴你,我們那個佛性是大的,我們自己都具足這個本有佛性,就是這個“大佛”;這大佛,再沒有比他大的了,所以叫“大佛”。
不單大佛,又是大佛的“頂”。這大佛,本來沒有比他再大,沒有比他再高的了,但是他又有個“頂”在那個頂上。你看,這是“大佛頂”這三個字!所以我說,不講你不一定會明白的。這“大佛頂”,是這尊大佛頂上,又現出來一尊大佛。
說:“這尊大佛又有多大?”這尊大佛看不見的,所以在〈楞嚴咒〉上不是說“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嗎?說是:“那‘無見’是沒有吧?我看不見,那怎麼又說有大佛呢?”你看不見的,那才正是大的。為什麼?他若不是大,你目力怎麼會看不見呢?說:“那小的我才看不見呢!大的我能看得見的。”大的你能看得見?天這麼大,你一眼能把它看完了?你看不完的。地這麼大,你一眼能完全把地的面積都看見嗎?看不見的。所以你看不見的,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如果不是大,你就會看得見嘛!所以說“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
這“大佛頂”,就是那個“無見頂相”放的光;放多大的光呢?你想這佛是大佛,他會放小光嗎?當然也是大光了嘛!所以,大佛就放大光,這個大光照遍一切處。說:“那照沒照到我呢?”早就照到你了!說:“那我怎麼不知道呢?”你想要知道嗎?我曾經講過:“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你心裡若清淨了,清淨到極點,那個佛光就會照到你這兒來了。你心裡不清,就好像一池子渾水,月光照不進去那渾水;水若清了,月光就照到那水裡去了。心清,就好像月光照到水裡那個樣子;言其佛放光,也可以照得到我們心裡了。意定天無雲,你的意念若一定,好像天上沒有雲彩似的,這種境界是妙不可言的。所以每一個人要是真能清淨其心,就會得到楞嚴的定力。
三、釋“如來密因”
如來:如,是“無所不如”;來,就是“無所不來”。“無所不如”這個“如”,就是一個法的本體;佛法的本體就是個“如”,佛法的用就是個“來”,這是“體、用”兩個字。如,是“如如不動”;來,是“來而又來”,來了再來、來了再來;如如不動,來而又來。那麼到什麼地方去?沒有地方去;從什麼地方來?沒有地方來。所以《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不到我這兒來,也不到你那兒去;也就在你那兒,也就在我這兒呢!這就是“如來”。
如來,這是佛的十號之一,佛有十種的名號。每一尊佛最初有多少個名號呢?最初每一尊佛有一萬個名字。這一萬個名字,以後又把它縮減,因為人記這麼一萬個名字記不清楚了,啊,又是這個名字,又是那個名字,把人記得腦筋都糊塗了!糊裡糊塗,記不住一萬個名字,以後就縮減到一千個名字,每一尊佛有一千個名字。那麼一千個名字,人還記不住這麼多,以後又縮減,縮到多少呢?一百個名字,一尊佛有一百個不同的名字。不單這尊佛有一百個不同的名字,每一尊佛都有一百個不同的名字,那麼眾生也還是很難記得;於是乎又縮減,縮減到多少呢?縮減到十個,所以這十個名字,是每一尊佛的通號。
佛的十個名字是什麼呢?第一個名字“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就是成佛了。第二個名字“應供”:就是應當受人天的供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尊佛都有這十種的名號。如來,是佛的十種名號之一。
密因:究竟什麼叫密因?密因,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定力的本體。為什麼叫“密因”,而不叫“顯因”?因為這種定的本體每一個人都有的,所謂“人人本具、個個不無”;雖然本具、不無,但是每個人自己不知道;因為不知道,所以就叫密因,變成一個秘密了。這個秘密,就是定力的本體。這種定力的本體,是如來定力的本體;如來定力的本體,也就是一切眾生定力的本體。也就是:所有人都有這種的定力本體,不過自己沒有發覺出來,不知道而已;因為不知道,所以就叫做“密因”。
四、釋“修證了義”
修證了義:這個“密因”是做什麼的呢?是叫你修,才能證得。你修,怎麼修呢?你修參禅或其他法門,這都是修;可是這一個“修”,是專指修參禅的,要專門修參禅才能證得。這個“證”,是“證得”。證得什麼?證得“了義”這種究竟的義理上。
什麼叫“了義”呢?義,就是“究竟意”,這個意義了了,就是沒有意義了。那麼“沒有意義”,說是:“我們普通的人做事情,總說一點意思都沒有。這也是‘沒有意思’?”但是這個“了義”,是把世間、出世間法完全都證得無余了,再沒有法可修,再沒有法可證了!也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說的:“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絕學”,不學了;“無為”什麼也不做了;“閒道人”,他什麼事情也都不做了。“不除妄想不求真”,他也不除妄想,也不求真理了。為什麼他“不除妄想”了呢?因為除盡了,妄想沒有了,所以他才不除了。“不求真”,因為“真”他已經得到了,所以就不求了。沒有得到,才要求;他已經得到這個真理了,所以就不需要求了。沒有除盡妄想,才要除妄想;妄想沒有了,就不需要除了。所以“了義”也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因為把佛所說的義理已經證得無余,沒有法可證了,學到那個極點了!
那“不了義”,就是說還有意思還不究竟呢!現在這個,就是什麼意義都沒有了,乾而潔淨,這時候,到“密因”那個正定的本體上。所以這是修證,才能得到了義;如果你不修,就不能證得了義的這種境界。那麼“了義”,這是個大義;大義,是包括一切義。說是:“了義,沒有了!”沒有了,這才是一個“真有”;你若有的時候,那就不是“真有”。所以證得這個“了義”了,再無義可證,就是到那個極點了!到極點,是到什麼程度上呢?也就是到佛的境界上,到佛的果位上。
五、釋“諸菩薩萬行”
可是你想到佛的境界上,還得要行菩薩道,所以才說《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諸菩薩:這個“諸”字,是“很多很多”這麼樣解法,又可以說是“一切菩薩”。這“一切菩薩”,包括多少呢?這個數目數不盡這麼多,總起來有五十五個位子。這五十五個位子,後邊的文裡邊都會講到,現在就不要詳細講它。這五十五個位子,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四加行”,再加上“等覺”。每一個位裡邊,就包括千千萬萬的菩薩;所以這五十五個階級,不是就單單五十五個菩薩,是包括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菩薩,總起來它有五十五個位子;因為包括這五十五個位子,所以叫“諸菩薩”。
萬行:什麼叫“萬行”呢?萬行,就言其“修行的行門多”。行門(法門)有多少呢?這個行門多得有八萬四千種那麼多。本來可以說八萬四千行門,那麼現在只說“萬行”,這是菩薩所修的。菩薩不但修萬行,而且還修六度。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般若。
(一)布施波羅蜜:布施有三種。哪三種呢?有(1)財施、(2)法施、(3)無畏施。
(1)財施:財,就是所有的金錢、所有的財產。這個“財”是我們人最愛惜的東西,也是世界上最骯髒、最不潔淨的一個東西。你看人數錢,那個錢不知經過多少人的手,這麼數來數去的,那個錢上邊,我相信會有很多小小的微生物、小小的病菌。
在佛教裡,管這錢叫“不淨物”,就是“不潔淨的東西”,就是not clean。為什麼叫它“不潔淨的東西”呢?它來源不淨;有的或者是偷來的、或者搶來的,這來路不正當,所以叫“不淨”。那麼有的人說:“我做工賺來的錢,這是淨了吧?”你做工賺來的錢,雖然來路是正了,但是錢的本身,有很多的病菌在上邊。所以你看,錢這麼樣子不潔淨!可是每一個人都歡喜它,數過來、數過去。你看有的人數錢,就沾點口水來數,這其中很容易就染上傳染病;為什麼?那個錢上有病菌的。
這錢是一種不潔淨的東西,可是每一個人都歡喜錢,多多益善;所有美國的錢都給我,我也不嫌它多;都給你,相信你也不嫌多、也不怕多。可是錢若多了,也有毛病。有什麼毛病?也會睡不著覺的!算來算去,我那麼多錢,放到什麼地方去呢?總要打這個算盤。所以錢本來是一種不好的東西,雖然是不好的東西,人人都愛錢而不能捨。你若能捨,這就是“布施”;布施給人,這就是“行菩薩道”。菩薩修六度萬行,第一就是要施捨,把自己的錢拿出來捨給人家,幫助其他的人,這是“財施”,用金錢去做布施。
可是人做布施,這不容易的!人心,是個“陰陽交關處”──陰和陽的一個界限;又是一個“理欲戰爭場”──理,就是道理;欲,就是 desire。照道理、天理來講,說是:“我想布施給人,我看見那個人很困難的,沒有飯吃,我送給他一塊錢,叫他吃飯去。”手往袋裡這麼一掏錢,第二念生出:“哦,不可以的!我如果捨給他這一塊錢,一陣間(等一下),我搭巴士就沒有錢了,那我要走路。這個……,我還是不捨給他這一塊錢了!”這第一念想捨,第二念呢?又想起自己要坐巴士來了,所以又把錢放回袋裡邊,不捨了!就是這樣子。
這由小而大,由這一塊錢,乃至於到十塊、百塊、千塊、萬塊、萬萬塊錢,都是這樣子。頭一念想捨,第二念想起自己來了:“我要到飯館子去吃飯,我沒有錢呢!”於是就不幫助別人了。財施是不容易的。又有的想:“啊,我這個錢給你?那我太愚癡了!你怎麼不給我一點呢?”這就生出一種自利的心。所以這布施,你說得是很容易的,做的時候卻不容易。
(2)法施:怎麼叫“法施”呢?就好像現在我講經說法,這叫“以法來布施”。“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你以錢布施,這有數量的;以法來布施,這是無限量的。好像我現在講經,你們聽一句經典,要是能真實受益開了悟、能真正明白了,那就可以徹底出離輪回了生脫死。為什麼?因為法布施,能使令你去成佛了;所以法施這功德是最大的。
(3)無畏施:什麼叫“無畏施”呢?就是人有了飛災橫禍,或者有橫逆的事情來了,譬如被賊搶、打劫,或者被火燒了,或者遇著什麼恐懼的事情、或困難挫折等,就在這恐懼驚慌的時候,你能給他一點安慰一點信心一點勇氣或鼓勵,說:“你不要生恐懼心,什麼事情慢慢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就好像有位太太把手袋丟了,那天我看她面色很擔心的樣子,問我說:“哦,我手袋丟了,怎麼辦呢?”我當時告訴她:“你不要憂愁!你會找到的。”結果,我說這話果然就靈驗了,她到那個地方一找,還沒有丟;這就叫“無畏施”,告訴她不要害怕。這是個小問題,其他大的問題那更多了;不過你知道這個小的問題,那麼大的問題你也可以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