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十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又《會疏》明十忍,疏曰: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這話是真的,也就是說忍辱之德超過持戒、超過苦行,有忍辱肯定有持戒、苦行,就在他日常生活當中他樣樣能忍。他有同情心,他有憐憫心,他有慈悲心,他處處忍讓,事事節儉。像《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袁了凡的夫人冬天為兒子縫棉衣,家裡有絲棉。了凡先生看到的時候,她用的新棉花,「絲棉比棉花更好,家裡有絲棉,為什麼不用絲棉用棉花?」他夫人說,「絲棉的價值高,她把絲棉換了棉花。絲棉只能做一件,我換成棉花可以做二、三件,兒子有得穿,也可以送給窮苦的人穿。」了凡先生聽了點點頭,「兒子有福了。」學佛的人要常常為別人想,我初出家在寺院裡面住過兩年,我所見到的,寺院出家人不知道惜福,為什麼?供養來得太容易,助長奢侈浪費的習氣。這是什麼?這損福報,這個事情肯定有果報。要知道,我過去講這個話講得多,這個社會上哪個行業都容易,唯獨出家這個行業不容易,為什麼?它負的有很大的因果報應在其中。信徒供養不管多少,他是真誠恭敬心來供養,希望修福。我們修的什麼福?接受這供養能消化得掉嗎?古大德告訴我們,「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能隨便接受嗎?

  我們看印光大師一生的行誼,他接受十方供養,供養的錢財,自己一分錢都不用,完全拿來去印經布施,做法布施。這經上說的,「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一切布施當中也是法布施為最。他幫助這些眾生種福,用這個錢辦一個佛經流通處,它叫弘化社,在蘇州報國寺,弘化社就是這些錢辦的。遇到有災難,旱災、水災,從印經款項裡面撥出一點去赈災,這我們看到的。除此之外,他這個專款是專用,沒有用在任何別的分上,建設寺廟沒有聽說印光法師拿過錢。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印光法師對因果這樁事情,他多麼重視!而我們一般出家人疏忽了。印祖生在我們這一代,去我們不過是一甲子而已,李老師是他的學生,當時在台灣我們初學佛的時候,李濟華老居士也是印祖的學生,趙默林這些人統統都是印光大師的學生,這些居士表現得都不錯,都是我們學佛的好榜樣。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就把《印光法師文鈔》,那個時候正續兩編一共是四本,他老人家送給我,叫我學印光法師。我讀過一遍很受感動,很受啟示。現在《印光大師全集》流通,內容非常豐富,末法時期如果能依教奉行,我相信都能往生。這是近代人,他所說的、所寫的契合現代人的根機,文字是很淺顯的文言文。所以學文言文,用《文鈔》也是個很好的選擇,文字學到了,佛法也學到了,一舉兩得。李老師講的熟讀一百篇,就可以在《文鈔》正續兩編裡面去選一百篇,真正能念熟,能念到能背誦,相信你的文言文基礎就夠了,跟讀《古文觀止》沒兩樣。我也有希望同修發心,把現在出家人的那些毛病要改過來,不改過來念佛不能往生,還得繼續去搞六道輪回。

  接著說,「能行忍者,可名為有力大人。」大人就是菩薩,有力是什麼力?忍力。「忍辱正治瞋恚」,治是對治,瞋恚是病,嚴重的煩惱。瞋恚是地獄的因,常常心裡有瞋恚的念頭,這個跟地獄的緣就深了。貪婪是餓鬼,愚癡是畜生,貪瞋癡這是三惡道的業因。「通斷三毒」,三毒是貪瞋癡,主要是對付瞋恚的,貪瞋癡都治。六度裡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兩個,一個是布施,一個是忍辱。

   下面,「《寶雲經》於菩薩所修法,各說十法。中說忍法」,就是十法當中說忍法。「菩薩有十法,能淨於忍」。菩薩有十法,《寶雲經》上說的這一段,黃念老全部節錄下來了。「何等為十?一、內忍,二、外忍,三、法忍,四、隨佛教忍,五、無方所忍,六、修處處忍,七、非所為忍,八、不逼惱忍,九、悲心忍,十、誓願忍。」

   先把這十個名詞報出來,然後每一條節錄下來的我們看,「一、內忍。雲何名菩薩內忍?」什麼叫菩薩內忍?「菩薩饑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楚是苦楚,切是悲切,「能自忍受,不為苦惱,是名內忍」。這就是前面三種忍的安苦忍,內忍是屬於安苦忍,出家人生活很清苦,尤其是初出家依靠寺院道場。初出家的規矩,這個規矩是古人立的,百丈清規上立的,所謂「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你初出家五年學戒,從你剃頭那一天五年,這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說,你在常住裡頭做義工,為大眾服務,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五年之後你不再做這些工作,新出家的人來服侍你、來照顧你,五年的時間修福修慧。

  哪有一出家就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過這麼悠游自在的生活?沒有這種道理的。所以初出家的時候,不管你是什麼出身,出家就平等,勞動的事情,苦事情,廚房的事情全都要做,它是輪流做的,所以常住什麼樣的事情你都會。老一輩常說出家人三把刀,第一把是剃頭刀,你得會剃頭;第二把菜刀,你能當大廚;第三把刀是剪刀,你能做衣服,這是基本生活上可以不求人。現在寺廟跟從前不一樣,以前寺廟沒有外面來的義工,沒有。什麼事情出家人統統要做,所以小和尚初出家五年很辛苦,這主要是修福報。否則的話,你老了誰侍候你?你侍候過別人,你老的時候有人侍候你,這很公平的。現在的寺廟呢?現在寺廟富有。從前寺廟它有固定的經濟收入,它不靠信徒,它沒有經忏佛事,也沒有法會。寺廟都有田地、有山林,租給農民去耕種,收租,農民收成的時候給一些,給寺廟。所以寺廟的經濟生活非常穩定,心安則道隆。

  佛經上說「法輪未轉食輪先」,你生活不能安定,你怎麼修道?現在的寺廟沒有恆產,經濟收入就有問題。所以靠經忏佛事,靠法會收入,收入相當可觀,寺廟富起來了,很多這些工作人員在外面請,出家人不必做。我在台灣剛出家的時候,看到大的寺廟,那裡面的大廚,待遇跟酒店差不多,差不多能跟現在的五星級酒店那樣的待遇,出家人生活也過得非常優裕。為什麼請這麼好的大廚?因為法會佛事裡頭,很多這些貴人都到廟裡面來吃飯,一定要好好供養他,他吃得很歡喜,下一次還來做佛事。我們就明白了,這個接待就是必要的。所以寺院用高薪去雇這些大廚,他們拿工資的。寺院裡面有些工作的,管財務的、管公共關系的都雇用在家的信徒,有專業的。所以寺廟確實管理得非常好,開銷也可觀,但收入多。這逐漸逐漸變質,不像是出家人了,出家人粗重事情都沒有了,他們的工作就是早晚殿,再就是經忏佛事法會。跟古代完全不一樣,所以這是寺院庵堂的質產生變化。

  當初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佛經哲學要到經典裡面去學,寺院裡可能學不到。我們了解了,完全要依靠經典,依靠經典不能不用功。現在我們看到一個胡小林居士,這是學習經典的一個典范。他聽我講經,拿著經本回去怎麼樣?每個字、每個詞都查字典。一天用大量的時間,二、三個小時專門查字典,把這些名詞術語統統整理出來,再聽我這個光碟就不一樣了。這就是講經要准備,所以要備課;聽經一樣的,也要准備。如果你沒有准備這個功夫,你聽不到東西。我早年跟李老師,李老師難得,因為講經一個星期只講一次,所以我們有充分的時間去准備。他講,譬如今天要講這段經文,大致上我們都能夠估計得到,從哪裡講到哪裡。我要用多少時間來做准備聽經的工作?至少二十個小時。我也要把裡面的字詞查清楚,我還搜集許許多多古大德的注疏,重要的注疏。我跟李老師學《楞嚴經》,這是一部大經,我搜集二十多種不同的注解,我選擇五種,我都要把這五種看一遍,在字典上查清楚、查明白,再聽老師講。我的記憶力非常好,第二天晚上我復講,要把老師東西統統講一遍。我復講的聽眾只有六個人,我們是個小班七個人,這七個人是我找的,我們志同道合在《楞嚴經》上下功夫。我復講,他們很慈悲,那時候我出家了我復講,所以老師《楞嚴經》講一遍,我也講了一遍。我講完之後,我這六個同學都是學講經的,請他們批評,請他們指教,提出問題,我們共同來討論。我們有疑惑不能解決,再去問老師。《楞嚴經》講了三年,一個星期一次。

  我學了這部大經之後,以後講過七次,七次只有兩次講圓滿,其他的五次沒講圓滿。那個時候沒有這些科學工具,我們連錄音的設備都沒有。有文字的這些資料,但是也都找不到了,這麼多年搬家,搬了太多次都散失了。以後有這些設備,有錄音、有錄影這一部分保留下來了。當年我在台中,這些小部經總共學了三十多部,大經就是《楞嚴經》,這學一部大經。所以學習要認真、要吃苦!這三種忍,第三種就是講學習,學習要不肯吃苦,不能成就。讓別人都給你准備好,那個沒用處,你自己沒有悟處;必須自己真干,自己有悟處。講經不容易,老師教導我們,發心講經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這個難。世間法不講別的吧,就這一部《四庫全書》能通嗎?出世間法這一部《大藏經》,能不能通?你通了出世間法,不通世間法,那是契理不契機;通世間法不通佛法,是契機不契理,都做不到。那要怎麼學法?老師最後教導我,我們唯有求感通,就求感應。怎樣求感應?誠心,真誠心。真誠心上還得加個字,至誠,真誠到極處就有感應,靠感應來通世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要不要留意?要。

  現在我們真的有了方便,這說起來你們這代人有福報,古人已經把這些資料編好了。世間法兩部書,這兩部書的內容都包括修身,我們可以說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把這些東西都搜集好,編成一本書,《群書治要》,唐太宗下令編的。這是世法裡頭最精華的東西,你怎樣管理一個國家?你怎樣管理你的企業、管理你的公司、管理你的家庭?這個材料太豐富了。另外一套是治學,如何恢復中國傳統文化,民國初年我還沒出生,就有一批專家學者想到這樁大事,從《四庫》經史子集裡選擇精華,最好的東西選擇出來,編成一部八冊,我叫它做小四庫,你才有辦法下手。這麼好的東西,你真是無從看起,現在人家把裡頭最好的抄出來了,抄成一本來給你看。經一本,史有一本,子書兩本,集有三本,集裡頭文好像是兩本,詩詞一本,都是精華。你讀這兩樣東西,世間法就通了。佛經選一本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世法就這兩本書就可以了。

  這兩本書我們都印了一萬套,《群書治要》已經印好,大概過幾天我們就可以收到一套,他先送給我看,然後我們再分送。《國學治要》大概四月底可以出版,真難得,真不容易。典籍擺在你面前,古聖先賢的苦心,問題你們肯不肯發心學?肯發心學得真干,真干十年下來,你們在佛門是大師級的人物,十載寒窗一舉成名。今天學院這樣好的讀書環境,這個道場比所有佛教道場都殊勝。你們不需要到外面化緣,也不需要去做經忏佛事,每個人在此地都可以專攻一門經論。同學們在一起,佛法裡常講依眾靠眾互相勉勵、互相督促,訂上進度表,我今年一年要完成哪些課程。最重要的是基礎課程,基礎課程一個是文言文,一是三個根,一定先從這裡下手。沒有這個你沒有根,你學什麼都學不好,用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把根扎好。出世間法《無量壽經》好,這一部經一生受用無窮,你把它學好,能講得很透徹,全世界每個地方都需要。但是你一定要發願十年不下山,你在圖文巴老老實實住十年,把學業完成,道業完成,你才能在全球弘法利生。沒有十年的定功,你不會成就。

  學院在此地今年是十年了,這個十年你們沒成就,希望下面第二個十年,你們不要浪費了,第二個十年浪費了,那就沒救了。一切放下,放下雜念,你們真正肯干,我相信佛菩薩慈悲,常住的工作,有很多發心到這邊來參學的居士們,他們可以負起這個責任。寺院的管理我們可以交給在家人,我們可以付他工資,聘雇他來管理我們寺院。出家人什麼都不管,專心讀書,專心學佛,十年之後你們成就了。現在不能成就是什麼?你們拉雜的事情太多,妨害你的清淨心,你不能專心。我相信我們的寺院收入能夠雇得起幾個人,請他們來管理。只要你們好好的學,三寶會加持這個道場。希望大家多想想,不然的話,光陰一去不回頭,怎麼辦?你們想了之後再來告訴我,我希望大家個個成就。我們為佛法做個好榜樣,道場確實是正法,我們自己在認真學習,所學習到的都要落在生活上。

  這十種忍內容很精彩、很豐富,「二、外忍」,外忍你看它說的,「雲何名菩薩外忍。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毀辱誹謗,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這就是別人毀謗你,不毀謗你自己,毀謗你的父母,毀謗你的兄弟姊妹,這樣狀況,或者是毀謗你的和尚阿闍黎,毀謗你的老師,毀謗你的同學,「或聞毀佛法僧」,謗佛、謗法、謗僧。「有如是種種毀訾,菩薩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一般人遇到這個事情他忍不住,怨恨就生起來,瞋恚心生起來。佛菩薩不是這樣教我們的,我們要注意,佛菩薩教我們什麼都要忍,你才能有成就。像這些東西講得不錯,舉的這些例子,如果我們不能忍,我們肯定退心,這一退心我們的道業就失掉,全盤失敗了,損失不是別人,是自己。一個人要有成就,經上講的這麼多這些磨難,這些磨難你能夠通過你就成就了;你有一關不能通過,你就墮落了。又何況在這個時代,所謂是法弱魔強,你要不懂得忍辱波羅蜜,你怎麼會成就?什麼樣的苦都要忍,什麼樣的辱都要忍,堅持自己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才會有成就。過去社會上一般人,多少還學一點古聖先賢的教誨。現在完全沒有了,你做好事人家罵你,侮辱你;你做壞事,人家贊歎你也幫忙你。做好事,不但不幫忙,他還把你毀掉,你還做不做?看你能不能忍。

  「雲何名菩薩外忍?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毀辱誹謗,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和尚阿闍黎師徒同學,或聞毀佛法僧,有如是種種毀訾,菩薩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前面的苦惱是從內來的,饑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都是從內發的,特別是病痛,衰老、病痛,所謂是老苦、病苦。外忍是講從外面來的,這些逆境是從他,別人以惡言毀謗、侮辱這一類的,乃至於陷害都要能夠忍。或者聽到別人毀辱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眷屬,無論是有意無意。出家學佛了,毀謗你的老師,阿闍黎這都是老師,和尚是親教師,他雖然沒有親自教我,他講經教學我去聽過他的課,這個人就稱他作阿闍黎。師徒、同學,在我們面前毀謗這些人,或者是毀謗佛法,毀謗佛法僧。在這種狀況之下,修菩薩道的人要能忍。

  我在很多年之前,五十多年前,還沒有出家,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那個時候李老師派我在慈光圖書館服務,圖書館是老師創辦的,我在裡面做管理員。管理員有三個人,我是其中一個,也是做義工。有一天遇到一個同鄉,不認識,他說他是安徽人,同鄉,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看到我學佛了,好像很同情我,路走錯了,怎麼會搞迷信去?對於佛教嚴厲的批評。我看到這個樣子,一切順著他,他怎麼批評我都點頭,是、是。講了一個多鐘點,他很累了,我倒了一杯茶給他喝,繼續再講,足足講了兩個小時。我說難得你說了這麼多話,原來佛教是這樣子,你真正救了很多佛教徒,讓他們回頭是岸,所以信基督教好事情。我說我有個問題向你請教。好,什麼問題,你問。我說我們要批評一篇文章,是不是要先把這個文章看一遍?那當然的。我說請教你,你有沒有看過佛經?這一問,他沒看過。我說我們這個地方圖書館,每個星期三老師在這裡講經,你有沒有來聽過?沒有。我說這不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沒有看過經、沒有聽過講,你這樣批評佛教,我說你膽子倒不小,閱覽室還有很多人,你不怕那些人笑話你嗎?我這幾句話一說,他滿臉就紅了,不好意思了,走了。

  第二天來了,帶了牧師來,很客氣,有點君子風度,不錯,來道歉。我說歡迎,歡迎你來聽經,歡迎你來聽講,把佛教毛病統統找清楚了,你把它一一糾正過來,你救了多少佛教徒,這個功德無量!他們走了以後,我們旁邊還有兩位我們的老同修,告訴我,他說他那些批評,我們看到你一面聽,頭不斷的在點頭,我們都替你著急,沒有想到你最後有這麼一著。我說我一聽就曉得他是外行,讓他發,發得足足的,這一棒打下去,那就有分量了。我這樣告訴大家。佛教是禁得起批評的,我說對這種人不能夠跟他辯駁,他沒有看過、沒有接觸過,一無所知,道聽塗說,這種人給他發足了再來問他。我們問他是很合理的,我們歡迎你批評,不是拒絕,也不是說你不應該,應該批評。但是,你一定要對佛教了解,沒有透徹的了解,沒有說話的資格,這是求學的態度,不能不知道。

  所以不忍不行,忍,你看我們應對他的都是和顏愛語,沒有一點點偏袒我們的教,而抵制其他宗教,沒有。我們說宗教都是好的,深入經藏你就明白了。那以後就變成朋友,到這邊來找我聽我談,不是我聽他的,他來聽我的。我們告訴他,佛教跟任何宗教沒有沖突,佛陀在世,有許多宗教裡面的傳教師、宗教裡面的執事人員都來皈依佛陀、來學佛,釋迦牟尼佛沒有讓他放棄宗教才可以來學佛,沒有。你們在經典上都看到,《地藏經》婆羅門女,佛菩薩沒有叫她放棄婆羅門教,她兩樣都學,婆羅門是她的宗教,佛教是她的教育,不沖突。信仰宗教,在學校一樣念書,學校沒有說你有宗教信仰不可以到學校來,沒有這一條。我們把這個說給他聽,他很驚訝。這是你說的嗎?不是,經典上這樣說的,你去看就明白了。佛陀是教育,但是現在社會國家把它列入宗教,我們稱它是宗教的教育。對外要忍,忍才能夠化解誤會、化解對立、化解沖突,如果說一聽到就生氣,那就錯了,這個怨愈結愈深,這樣會造成無謂的沖突。這是講外忍。

  第三,「雲何名菩薩法忍?佛於諸經說微妙義,諸法寂靜,諸法寂滅如涅盤相,不驚不怖。作是念言:我若不解是經,不知是法,終不得菩提。是故菩薩勤求咨問讀誦,是名法忍。」法忍是什麼?修學佛法要忍,特別是大乘。我們從世尊一生教學的歷史就能看出,世尊開悟之後,從鹿野苑度五比丘,這是教學的開始。最初五個學生,以後慢慢愈來愈多,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是常隨弟子,始終跟著佛,佛到哪裡他們跟到哪裡,沒離開過。佛對他們的教導,你看前面十二年講《阿含經》,小乘經。我們知道,佛依二谛說法,佛講經教學根據二谛,前面學過,真谛跟俗谛。真谛是佛親證的境界,那個境界高深莫測,一般人不懂。不懂,對他就沒有緣分,他聽不進去,他聽了懷疑,甚至於就離開了,他不知道自己程度不夠,他說你胡說八道。所以佛的教學有善巧方便,先教世谛,教你怎樣做個好人,怎樣得到幸福美滿的一生,這大家都歡喜。所以小乘裡面多分都是世法,俗谛,真谛很少很少,不常說。

  「諸法寂靜,諸法寂滅」,這些在小乘很少講。十二年小乘告一段落了,講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學,把你引導入大乘;方等講了八年,真的就入大乘,那就講這些了,說微妙義,般若,般若是大學,二十二年;最後八年講《法華》,《法華》相當於研究所,《法華經》的教義跟《華嚴經》是通的。《華嚴經》雖然是最早講,沒人知道,佛在定中講的。我們一般凡夫是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了,十幾二十天沒起來,就坐在那裡。殊不知佛在定中講經,什麼人聽?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數無量無邊。沒有定功,不能進入釋迦牟尼佛定中境界的,那你就沒有資格聽經;有資格聽經,你也入定了,入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境界。所以小乘人不承認《華嚴》,說《華嚴》是偽經,不是佛說的。誰造的?龍樹菩薩造的,龍樹菩薩從龍宮裡傳出來的。龍樹菩薩能造得了《華嚴經》嗎?能造《華嚴經》的那就是佛陀,沒話說的。

  所以我們從世尊一生教學像辦學校,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樣把人教出來了。我們學佛要是沒有耐心,四十九年,你沒有耐心你能畢得了業嗎?不是我們現在的學校。現在的學校,你看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也要二十多年,沒有二十多年這種耐心,你畢不了業。可是佛法的畢業是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什麼時候有這樣的人?般若會上就有了;換句話說,在後一半的時候,就是後三十年,前面二十年沒有開悟的,後面二十年有。般若會上開悟的有了,法華會上開悟的就更多,所以成佛的《法華》,一部經沒講完就開悟了,證果的,沒有講到證無上菩提,證阿羅漢果的、證辟支佛果的很多。所以這是講,對佛法的修學要有法忍。

  今天我們繼承祖師大德所傳的,又知道學習的秘訣,為什麼我們不能成就?就是不能忍辱。你能不能忍十年?能忍十年就成就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前兩年的時間,把儒釋道三個根、把文言文學好,文言文沒有別的,就是背書。在早年,我曾經建議過同學,《無量壽經》四十八品就等於四十八篇。老師當年教導我們是用《古文觀止》,讓我們自己在裡面選五十篇,熟讀,要能背誦、要能講解。你能背五十篇古文、講五十篇古文,你的文言文基礎就拿到,有能力看文言文了,你看《四庫全書》、看《大藏經》,文字的障礙沒有了。所以我比喻這五十篇文言文就好像是《四庫全書》的鑰匙、《大藏經》的鑰匙,一個星期背一篇,一年正好,五十個星期,你就學完了。老師又說,進一步的說,如果能熟讀一百篇,兩年的時間,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所以不難!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中國人特別喜歡簡要詳明,簡單、扼要、詳細、明了,怎麼會給我們找麻煩?哪有這種道理!

  所以,老祖宗對後人的這種愛護,設想的周到,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這文言文的發明還得了嗎?這種方法它超越了時空,不受空間維次的限制。語言是會起變化的,隨著居住地區起變化,我們講的方言,也隨著時代起變化。世界上其他國家語文是走同一個路子,幾百年之後,語言變了,前人寫的東西後人看不懂了。歐洲的拉丁文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只有考古學家,還不能完全了解。中國老祖宗早就知道有這麼回事情,所以他們有智慧,創造了文言文,文言跟語言分開,語言隨著時間地區會變,文言文永遠不變。你只要能夠學習,你看頂多兩年時間,你不但有能力閱讀,你有能力寫作。寫作很重要,為什麼?用文言文寫作留給後人,幾百年以後、幾千年以後人看到的時候,能看得懂你這個東西,你的信息傳下去,他們真能得受用。這個工具了不起,比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還要高明。現在科學技術不錯,你說話能把你音聲錄下來,音聲錄下來,幾百年之後語言變了,雖然聽,聽不懂,那也沒有用處,那就不如文言文了。

  文言文千萬年之後的人他能聽得懂,前人的智慧、經驗、方法、成果,都能夠原原本本的一代一代傳下去。全世界中國人獨有。文化沒有國家、族群的界限,那個意思就是說,文言文應當向全世界推展,理由是什麼?理由是中國有最豐富、最圓滿的人文的文化。這一分財產是整個地球全人類所共享的,你只要拿到這把鑰匙你就有分,《四庫全書》、《大藏經》就是你傳家之寶。《四庫全書》是五千年前老祖宗傳下來的珍寶,《大藏經》是三千年前佛陀傳下來的珍寶,你只要有這把鑰匙,你就全得其受用,你能夠成聖、成賢、成菩薩、成佛,這還得了嗎?這個意思我們要懂、要明了,這絕不是迷信。認真的學習。

  我們學習,小時候沒學到不知道,不能怪你,因為什麼?父母不知道。也不能怪父母,祖父母不知道。傳統文化疏忽應該有兩百年了,我們對它產生了偏見、產生了誤會,不想學它,至少有一百年,一百年應該是四代。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事情,就在這部經上佛說過了,說得非常中肯,他說「先人不善」,前人,我的父母、祖父母,甚至於曾祖父母,他們不曉得這個事情,「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人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的父母教子女都是教他競爭,跟外國人學了,對自己中國文化陌生、不認識了,所以不能怪責他們。佛這個話說得多麼慈悲、多麼中肯,忠恕,要原諒他。我們今天知道了,抓緊時間補習,把這門課補出來,我們就有能力承傳。這個歷史的任務、祖宗的慧命,中國古人講「為往聖繼絕學」,佛法裡面講「續佛慧命」,我們今天要把這個擔子擔起來。絕學、慧命要從我來傳起,你發這樣的心,你就得到三寶威神的加持、祖宗福佑,祖宗保佑你,你是三寶的傳人,你是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的傳人。能不能做到?具足忍力的人就能做到,經文上說「忍力成就」,你能忍你就能成就。這是菩薩法忍,學佛的人應該是這樣的心態。

  「我若不解是經,不知是法,終不得菩提」,我們要常常講,我如果不解《四庫》、不解經藏、不知是法,終不得菩提。要常常有這個心,鼓勵自己。「是故菩薩勤求咨問讀誦」,認真努力,求學!古時候求學有老師,尋師訪友,今天老師沒有了,可能志同道合的你也找不到,但是今天有異方便,就是跟古人不同的方便,這些經書很容易得到。這個異方便是印刷術發達,古時候沒有印刷術,書是要抄寫的。抄寫,你想想看你一生能抄多少,那個太辛苦了。而且你找不到,那時候的書分量太少了,你到哪裡去找到書你去抄一本。現在這個不操心了,《大藏經》、《四庫全書》從前人不敢想像,什麼人家裡能夠有一套《大藏經》?我告訴諸位同學,我在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我才知道,我們安徽省一個省有多少部藏經?兩套半,完整的只有兩套,還有一套是殘缺的,你就想想看。我們那個省文化還算是不錯的,還是高文化的。《四庫》有沒有?《四庫》沒有。《四庫》在當年,總共只抄寫了七套,國家放在七個地方,如果你要想看《四庫》,在我們家鄉,要到南京,或者是到杭州,那邊有一套,要到那邊去抄寫。原本是手抄的,這個書不能借出來的。現在方便了,現在我們這個小小的淨宗學院,我們這裡面有十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經》、有十套《四庫全書》,你說在以前誰敢想像,不敢想像。典籍得來容易,現在不必那麼辛苦去抄,有的還抄錯、抄漏掉,這常有的事情。現在影印機、電腦多方便,你所需要的東西,可以從《四庫》裡面掃瞄到電腦,印出來跟原書一樣,這方面比古人的方便太多了。問題是我們有古人那種精神、那種忍力,锲而不捨的去學習,那你就成功了。

  現在成功的人有沒有?有,我見過,我還聽到過有幾個人,沒見面,都是在網路、在衛星電視。他們抓到一個秘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十年、八年他成就了。當然這裡面最重要是修學環境,自己能什麼事情不聞不問,定下心來在這個地方讀十年書,有人護持你,衣食住行有人照顧,這到哪裡去求?短時間的照顧容易找到,沒有長時期的照顧,你怎麼會成就?你們同學都曉得,我是跟三個老師學的,學成之後,如果沒有韓館長三十年的照顧,我就沒有了。不是還俗,就是去趕經忏佛事,不可能在今天還在研究經教,跟大家在一起分享。所以我深深感觸到護法的人重要,沒有人護持,你不會成就;有人護持,你自己真干,锲而不捨,你決定成功。所以我今天在想,我們的學院執事,就是服務的人員,我們要聘請,讓出家人什麼事都不要做,讀書。我來供養大家,供養大家十年。你們十年真正懂得,不難,扎三個根、學文言文,文言文用經典可以、用祖師大德的作品也可以,譬如《印光大師文鈔》,蕅益大師的、蓮池大師的,這都是明末清初。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寫得好,不難懂;蕅益大師的《宗論》,《靈峰宗論》篇篇都是好文章,我們出家人學這個。在家同修要到這個地方來讀書求學也歡迎,我們也發心供養你。你到這個地方來,定下心來,十年不出門,儒釋道的經論專攻一部。學道的,學《莊子》的,《莊子》的文章好,一流的作品;老子《道德經》不長,八十一篇,總共只有五千多字。背這些文章都很好,這都可以做文言文的基礎,入門。我們是半路出家,不是從小扎根,從小扎根容易,我們現在都三十以上,四十歲了,才發心,來得及,不是來不及。四十歲發心,五十歲出來正好;五十歲發心,你看六十歲成就。劉素雲居士五十五歲發心,六十五歲成就,給大家做出最好的榜樣。

  我來想個方法,無論在家出家,利用這個道場,大家好好的來學習,讓你們萬緣放下,一心在這個地方求學讀書,成就你們。世法、佛法,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後」不是人多,人口不斷增加,但是沒有聖賢人出來,這叫無後;沒有人能繼承傳統文化,沒有人能續佛慧命,這叫無後。我們發個大心供養後人,真正發這個心的,你們告訴我,真正發心,常住裡面所有的事情絕不會讓你做,讓你專心讀書,學儒、學道、學佛都好。今天儒釋道都缺乏人才,儒釋道學習都要遵守前人立下的規矩,儒家所講的「教之道,貴以專」,佛法所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在這個地方樂觀其成。希望同修對我的說話要認真,我不是兒戲、不是說著玩的,我是誠心誠意在祈求。

  你們真正發心,在目前這個環境,你們一年生活費用多少訂個標准,我會找護法的人來護持。南昆士蘭大學我送給他們的獎學金,一個學生一年是一萬塊錢,四年畢業我送他四萬塊錢。一個學生四萬,我供養五個學生,不多,一年二十萬,四年畢業。我供養你們的期限十年,一年一萬的話,一個人是十萬,十個人一百萬,一百個人一千萬,我還可以供養得起。你們什麼都不要做了,就像學校做學生一樣,好好學習。十方護法的這些大眾功德不可思議,他們花錢不多,你們十年,一個人才不過十萬塊錢,十萬塊錢培養一個聖人,這還得了,多大的功德,到哪兒去找!所以常住有這筆收入,就可以雇用道場裡面一些工作人員,完全發給工資,聘請的,他們得認真護持、認真工作。不立制度,怕的是將來這個十年又空過,那真是可惜。這個十年讓我們深深反省,我們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過失在哪裡?亡羊補牢還不算晚,未來的十年我們決定要掌握住。這個制度能收到很好的成效,那就一直把它發揚光大。我想將來,寺院庵堂不會再做經忏佛事,不會再做法會,好好的為正法久住培養人才,為中國優良文化傳統培養師資,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大事!菩薩法忍。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條,第四,「雲何名菩薩隨佛教忍?」這是佛教你,你得要去做,菩薩能隨順佛的教誨,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菩薩瞋惱」,瞋恚、煩惱;「毒」,毒是三毒,貪瞋癡慢,貪瞋癡慢疑我常常說它作五毒,這些念頭生起來的時候,「作是思維」,底下這就是佛陀教導的,這是用觀想的方法,「此身從何而生」,這身怎麼來的?「從何而滅?」這身從哪來的?四大、五蘊和合而生。它怎麼滅的?四大分散,物質現象的身體、精神現象的受想行識統統分散,滅了,教我們想這個。「從我生者,何者是我?」像《楞嚴經》七處徵心一樣,你去找,追根究柢,你去找。「從彼生者,何者是彼?法相如是,從何因緣生?」佛家講緣生論,有情眾生,「因緣所生法」,《中觀論》上說的,「我說即是空」,緣聚的時候有,緣散就沒有了,聚散無常。遍法界虛空界諸佛剎土依正莊嚴,法爾如是。

  佛經裡有科學,《華嚴經》的「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那裡頭講什麼?講宇宙的源起。太空從哪來的?太空當中有這麼多的星系、這麼多的星球,從哪來的?星球裡又有這麼多的眾生,有動物、有植物、有礦物。佛經上講的科學跟現代最新的科學不謀而合,科學也走到這個方向了,宏觀宇宙,太空物理,微觀世界,量子力學,就是佛法裡面講的阿賴耶。科學家說這個宇宙只有三樣東西,除這三樣東西之外一無所有。這三樣是什麼?第一個是能量,第二個是信息,第三個是物質。就像我們這萬花筒一樣,萬花筒裡面只有三樣東西,紅的、黃的、藍的三個碎片,除這之外什麼都沒有,你把它裝在裡頭轉一轉,變化無窮。這三樣東西,佛經上說過,現在科學家發現了,能量就是阿賴耶的業相,信息就是阿賴耶的轉相,物質是阿賴耶的境界相,這阿賴耶的三細相。這三樣東西組成整個宇宙裡面的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就這三樣東西變化出來的,賢首大師《還源觀》上講「出生無盡」。我學《還源觀》的時候,這一句我怎麼想都想不通,怎麼會出生無盡?以後忽然想到小時候玩的萬花筒,不就是這個現象嗎?我提了萬花筒,就有很多朋友給我收集,大概我現在有二、三十個萬花筒,大家找來送給我的。這個原理就這麼簡單,宇宙不復雜。

  微觀世界,在佛經裡頭,我們前面念過,毛、塵,一毛一塵,毛是汗毛,正報裡面最小的,汗毛尖端;塵是依報裡頭最小的,佛經上講塵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塵是什麼?科學裡面講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誇克,講這些東西。最近這三十年,科學又進了一大步,發現微中子,物質,最小的物質,應該就是量子,小光子。它的體積是一個電子的百億分之一,我們前面學過,這是黃念老,他是個學科學的,把這樁事情給我們提示了,講一毛一塵的微點。我們記載是前面,我來翻翻看能不能翻得到。翻到了,三百三十八面。一九八0年以後,科學家發現的微中子,對,一百億分之一,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換句話說,一百億個微中子組成一個電子。這些現象,它們在空氣當中,我們沒辦法覺察它。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心地真誠、善良、慈忍,這個心態好,所有物質現象都變成最好的。我們的心態如果是自私自利、貪瞋癡慢、殺盜YIN妄,那麼所有這些微點它會跟著我們念頭,我們念頭都播放出去,它們統統都收得到,它就變成病毒。這個病毒就變成空氣裡面的傳染病,這些細菌、微菌,我們曉得它怎麼來的,這是大災難裡面殺傷力最嚴重的;它不是火山、不是地震,是這些,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注意這些。所以科學家告訴我們,如何應對這些災難,教我們要棄惡揚善、要改邪歸正、要端正心念,跟佛法所講的理論完全相同,你能不信嗎?

  我們身有病痛,這是講內忍,有內忍,功夫不錯,但是如何把這些病痛化解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從念頭,錯誤的念頭、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過來,心裡面常常懷著倫理、道德、因果,常常想著這些。中國老祖宗留給後人,歸納到最後只有十二個字,念念不離這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千萬年的精髓之所在,念念當中不捨離,你就身心健康,你什麼毛病都沒有了。虛空當中雖然有這些病毒,病毒附在小光子裡頭,你怎麼辦?你一呼吸,到身體裡面去了。可是,你身心端正,它會通過,走了,不礙事,沒有沾染;如果心裡自私自利、貪瞋癡慢,它進去之後它就跟你黏在一起,你就中毒,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忍辱波羅蜜是我們修行、求學成敗的關鍵,能忍他就能成,不能忍他不能成就。這是佛教導我們,觀一切法緣生之法,凡是緣生的,你就曉得,緣聚現象就出現,緣散現象就沒有了,在這個裡面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

  「菩薩作是思惟時,不見所從生,亦不見所緣起,亦不見從我生,亦不見從彼起」,彼起就是從他生,「亦不見從因緣生。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惱,亦不毒。瞋怒之力,即便減少。是名隨佛教忍」。這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教我們,在瞋恚心生起來的時候,煩惱現前的時候,三毒、五毒現前的時候,怎麼辦?這就是講端正心念,你這個毒就化解。常常作如是觀,你就很容易放下。放下見思煩惱,思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見煩惱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與邪見,這個東西放下了,六道就沒有了。你學大乘,是七信以上的菩薩,學小乘,你就證四果阿羅漢,超越六道了。忍的力量不可思議,通通要靠忍力才能成就。

  第五,「雲何名菩薩無方所忍?」方是四方,所是所在,無方所忍,無時無處無事而不能忍,就這個意思。這裡有舉例子,或有夜晚能忍,白天不能忍,或者白天能忍,夜晚不能忍,這是時間。「或彼方忍此方不忍,或此方忍彼方不忍」,這是講空間。「或知識邊忍,不知識邊不忍」,知識是你所尊重的,佛門稱善知識,意思就是你尊重的人、你敬愛的人,你對他能忍,你討厭的人、不喜歡的人,你對他就不能忍。這些事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時時刻刻你都能看得見,你看他的言語態度、喜怒笑罵,在佛法裡頭說他在造業。這個造業裡頭有善、有惡、有無記,只要起心動念,再加上言語造作,阿賴耶那個種子就很堅固,這些種子遇緣它就起現行,果報就出來。

  現在人都深深感覺到生活的環境不好,無論是物質環境還是精神生活環境,都不能夠盡如人意,苦多樂少。苦太多了,十之七八是苦,能有二三分之樂就不錯,算是很幸福了。苦從哪來的?殊不知全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的,你自己天天在造,那你當然得天天都在受。現前所受的,在佛家講叫花報,像植物一樣先開花,來生是果報。如果我們現前的花不好,我們就知道來生的果很可怕;現前的花好,花報好,來生的果報一定好。那我們得認真去想想,不想別人,想自己,我在這一生當中,這一天當中、這一個星期當中,只要想到這裡,我是憂悲苦惱多,還是自在快樂多?你只想這兩個問題。如果憂慮、煩惱很多,不是好事情,說明什麼?說明我距離三途很近,走得很近。如果心地清淨喜樂多,這個很好,你跟天堂走得很近。如果你每天念佛的時間多,一天二十四小時,你能夠念十三個小時、十四個小時,超過一半,那我們就知道你跟阿彌陀佛走得很近,你往生西方有指望。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是跟我們切身的關系,我們不認真學、不好好的學,將來怎麼辦?為自己,要一心念佛,放下萬緣;要為苦難眾生,那就要繼古聖之絕學,續如來之慧命,這個功德太大了。

  那我們要問,這功德能不能往生?你自己想想能不能往生?祖宗、聖賢保佑你,佛菩薩加持你,只要你心裡想往生,佛菩薩就來接引你,你為佛法立了大功。遇到這個緣了不能不做,沒有這個緣,不去攀緣,不求,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沒有緣要去攀緣,錯了,你的清淨心失掉了。緣來找你,這個可以,有緣要認真做;沒有緣,獨善其身,古人的教訓,逢緣要兼善天下,無緣要獨善其身,都是好事。修忍辱,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善知識、非善知識都要修忍辱波羅蜜。下面說,「菩薩不爾」,不是知識那邊就忍,不是知識就不忍,菩薩不是這樣的,「一切時,一切方,常生忍心,是名無方所忍」。對人、對事、對物總是一味平等,這是菩薩的心態。阿羅漢的心是清淨心,菩薩的心是平等心,佛的心是大覺,我們的經題清淨平等覺,覺是佛。

  再看第六。「六,雲何名菩薩修處處忍?有人於父母、師長、夫妻、男女」,這個男女是親屬,「大小」,是老人跟小孩,「內外,如是中生忍,余則不忍」;換句話說,我家親眷屬都能夠忍,不是家親眷屬,跟我沒關系的人就不忍,就不能忍了,這是錯誤的。「菩薩忍者,則不如是」,不是像上面所說的,「如父母邊生忍,旃陀羅邊生忍」。旃陀羅是印度話,印度四種階級之一。印度人民最崇敬的是宗教,所以婆羅門的身分、地位在印度是最高的;第二是剎帝利,剎帝利是王族,國王、大臣,它是排在第二位;第三位,這才是工商;旃陀羅排在最後。旃陀羅是什麼?是屠宰業,殺豬、殺牛的,從事於這種職業的,性情粗暴,這種人在印度的社會沒有地位。佛出現在世間,倡導四姓平等,所以佛弟子當中有旃陀羅出身的,在佛會下一樣證阿羅漢果,佛法這個僧團裡面一律平等。佛教導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有耐心,耐心是性德,為什麼?自性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自性原原本本它就是忍。就性德來說,忍的念頭都沒有,但是他做得圓圓滿滿。世尊一生教學,把這個忍看得非常重,所以在一切經論裡講得很多。念老引用這一段是從《寶雲經》裡面佛所說的這十種忍,其他經論裡都有說,說得也不一樣。所以要修處處忍。

  第七,「雲何名菩薩非所為忍?」這是對事,前面講對人。「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親友故生忍,不以愧赧故生忍」,慚愧,感覺到羞恥,生起這個忍性,「菩薩常修於忍,是名菩薩非所為忍」。菩薩的忍是他修行當中的德行,不因任何緣故,而且自自然然能忍。但是初學的人不行,初學的人沒有這種認知,常常隨著感情沖動,也就是心不清淨,尤其現在人心浮氣躁。現在教學難,我們的學習也不容易,但是真正會學的人、善學的人,現在這個環境對修學是很有利的。特別是忍辱波羅蜜,因為你可以說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你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都會讓你生煩惱;換句話說,就是你修忍辱的教室、修忍辱的教材太多太多了,你從早到晚你會常常遇到,你能不能忍?你能不能心平氣和的對待?他造作的一切不善,他有因果,我們能不能提醒他們?最好別說。為什麼?這個人要能夠很虛心聽別人勸的,他真正會改過,你就要告訴他;他要不喜歡聽別人批評他,你就別說,說了什麼?說了他恨你,不但他不能改,他怨恨你,他說你瞧不起他,這樣就結了冤仇。所以,自己要有智慧去觀察,言語有分寸,對外面境界要看得清清楚楚,永遠保持自己的端正心態,這真修行。

  端正心態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這是真的,保持著不分別、不執著就好,我們的境界就會不斷向上提升,很重要!換句話說,今天這個社會,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一切事都在考驗我們,考驗你什麼?考驗你到底是干真的是干假的?你要是干真的,如如不動,是定;清清楚楚,一點都不糊塗,那是智慧;守住經典、聖賢的教誨,那是戒律。真干的人每天都在這裡修戒定慧,不論是什麼時候、什麼處所、什麼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統統成就你修戒定慧。所以,現前環境對待真修行的人是好環境,大幅度幫助你提升。對懈惰懶散的人,那就是非常不好的環境,為什麼?他會跟著墮落下去。在環境當中,沒有稱心滿意的,所以滿心的怨恨、煩惱、不平,這個也不如意,那個也不如意,他走到哪裡都不如意。為什麼?他命如此!不是說換個環境就好了,不是。

  我們永遠記住佛陀講的話,境隨心轉,心要好了,到哪個地方環境都好;這環境非常不好,你去它就好了。境是隨心轉的,不是心隨境轉。《楞嚴經》上說得多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就是佛菩薩了,你能轉境界;被環境所轉的,這是凡夫,無論住在什麼環境都被環境所轉。而今天這個世界的環境,到哪裡去找佛菩薩的環境?找不到,全是染污,嚴重染污的環境。所以不管你到哪裡去,愈染愈深。懂得這個道理,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心清淨了,將來慢慢這個環境就清淨了,你真正得到安樂。安心辦道,有幾個人護持夠了,將來修成功,報恩就報幾個人,容易解決問題。古人說了一句話,「安貧樂道」,這句話講得好,孔子的弟子顏回就是最好的榜樣,安貧樂道。在佛門裡面,許多高僧大德最後成為一代祖師,你看他在年輕修學的時候苦行,他不受苦行他就不能積德,德不厚他就不能成就。古人講得好,「厚德載物」,你的德不厚你承當不了。厚德在哪裡修的?就是在人事物環境裡面修的。怎麼修的?忍力成就的,不能忍就沒成就,你能忍你就能成就。

  六波羅蜜,佛教菩薩修學的六個科目、六門功課、六大綱領,都行,怎麼說都可以,每一度裡頭都圓滿含著其他的五度。不是教你一個一個修,一修一切修,《華嚴經》上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修布施,布施要如法,那就是持戒波羅蜜;布施要有耐心,忍辱波羅蜜;布施的心不能間斷,精進波羅蜜;布施不受外面境界干擾,怨親平等,禅定波羅蜜;布施三輪體空,般若波羅蜜。任何一度裡面都圓滿含攝其他五度。別義,就是特別強調的,佛特別強調的,在六種裡頭一個是布施、一個是忍辱,布施它能夠積功累德,而忍辱能夠保持你的功德,如果你不能忍,你所修積的功德隨修隨就破壞了、流失了。忍辱裡面,第一個它就直接指的對象瞋恚,你有沒有瞋恚心?瞋恚心才起來,大乘經裡說「火燒功德林」,你多年修積的功德,一發脾氣,全燒光了。你有多大功德,你就想想,你從什麼時候沒有發脾氣,那是你的功德。早晨發了脾氣,昨天以前的功德沒有了;晚上又發脾氣了,今天一天的功德沒了。功德難,太難了!所以布施修積功德容易,保持不容易,這個道理我們要多想一想。怎樣真正能把忍辱波羅蜜做好?你認真去學習《弟子規》、學習《感應篇》、學習《十善業道》,這三個根扎穩了,忍辱就有根了。沒有這三個根,忍辱學了之後,學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沒用,每天脾氣還照發,不善的念頭還一樣起來,你怎麼會有成就?

  「八雲何名菩薩不逼惱忍?若瞋因緣,煩惱未起,不名為忍。若遇瞋因緣時,拳打刀杖,手腳蹴踏,惡口罵詈,於如是中,心不動者,則名為忍。」什麼叫不逼惱忍?首先說明,假若是瞋恚的因緣遇到,煩惱沒有起來,這個瞋恨的行為,沒有行為,有這個念頭,沒有行為,這個還不叫做忍。這不是忍是什麼?這是我們一般人講涵養,學佛的人講功夫。到什麼時候才是屬於不逼惱忍?必須要有行動。所以下面說,若遇瞋因緣時,真有行動,拳打刀杖,打起來了,手腳蹴踏,把你打倒在地上,拳打腳踢,惡口罵詈,在這種狀況之下,能夠不動心,這叫忍。這個時候真的要忍,為什麼?如果不能忍,沖突立刻起來,彼此所受的傷害都非常大。化解沖突確確實實最妙的方法就是忍辱,你能忍,問題立刻化解。

  我們遇到這個情形,怎麼辦?沒有經過,學不到忍辱波羅蜜。我在這方面是在沒學佛之前,抗戰勝利之後,我在南京念書,我們同一個年級有三個班,甲、乙、丙三班,那時候我念初中三年級,同年級不同班,我在甲組,我這個同學在乙組,我們也很投緣,常常在一起玩。可是我年輕,很喜歡戲弄同學。學校裡面舉行圖畫比賽,題目是校景寫生,到學校去畫自己的校園,學校舉辦這個活動。我的作品,畫的這張畫得全校比賽第三名。有很多同學都來贊歎。我給同學們說,我說你們知不知道我為什麼會得第三名?我向大家問話,大家莫名其妙,你畫得好。我說不是我畫得好,每一個同學畫的內容都是靜態,都是畫花草樹木、學校建築,都畫這些東西,我不是的,我就畫我那個同學,那個同學在寫生,我就畫他。我說你們畫的是植物,靜態,我畫的是動物,我就這麼挖苦他。他聽到不但不生氣,所以我們沒發生沖突,他不名為忍,這個同學在背後都贊歎我。我常常當他面給他難堪,一年,一年的時間我被他感動了,我向他道歉,向他忏悔。很了不起!我從他身上,等於說他用ㄧ年的時間教會我忍辱波羅蜜,從此之後我就能忍。

  我在台灣公家機關服務,有一次就遇到一個誤會,我完全沒有惡意,是在言語、態度上讓另外一個同事產生誤會。他對我破口大罵,拳打腳踢。我一句話不回,他打我就讓他打,不還手,把我打倒到地,我若無其事,他再打就打不下去了。旁邊有個同事拉起來,勸導,就走了。到第二天他來跟我道歉,說他太魯莽。我說你很了不得,你隔一天就知道道歉,我說我欺負同學,ㄧ年之後我才給他道歉,你比我強多了。不但不結冤仇,會變成更好的朋友。你看就是這一念之間,我如果沒有學到這個本事,肯定發生沖突,嚴重了,兩個人都會記過,這個傷害多大。遇到這種情形,要曉得一定要忍。忍不是輸給對方,忍是真正戰勝了。這是小事,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會遭遇到。社會上大的沖突,族群的沖突、國家的沖突,往往都是小不忍而壞了大事,付出慘痛的代價,結下深仇大恨。如果不能化解,在佛法裡面講,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就大錯了。

  我這些小故事也常常講給別人聽。學佛之後我得受用,我知道如何化解沖突。忍人之不能忍,為人之不能為,這是佛菩薩的好弟子。前面古大德教我們的三種忍,那是總綱領、總原則。第一個要能忍苦,這是屬於外忍。不能吃苦,成就有限,無論你怎麼樣用功,你的成就想超出別人,非常非常困難。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留下來這兩句話,金玉良言。第一句話教我們,「以戒為師」。佛不在世了,我們依靠誰做老師?釋迦牟尼佛沒有指定哪一個人,只說以戒為師,戒律就是老師。換句話說,佛門弟子,無論在家出家,對戒律的尊重就像對世尊本人尊重一樣。你尊重佛陀,那你就持戒,你不持戒,不尊重佛陀,天天磕頭禮拜,沒用處,頭磕破了也枉然,不相應。如果真能持戒,不磕頭,你也是佛的好學生,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你。「以苦為師」,你心就是定的,你不會攀緣,老實修行,沒有必要去討好別人,這是正確的,你的道業才能成就。所以要常常記住,持戒、吃苦。吃苦是好事,決定不是壞事。能吃苦的人真正有慧、有福,福慧都在其中。不能吃苦、不能持戒,福慧統統沒有,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全都消盡了,享盡了,你這一生沒有繼續去修,福享盡了怎麼辦?到那個時候想修來不及了。

  特別是災難,每個人都關心。我今天早晨看到同學從網路上下載一段新聞給我看,這樁事情我們早就知道。地球嚴重的污染,我們只知道農藥化肥的污染,也知道科技裡面的廢料,對地球也是造成非常嚴重的污染,污染了土壤、污染了水資源。我們所吃的主食、副食為什麼現在味道變了?如果我們冷靜的去想一想,三、四十年之前,我們主食跟副食吃起來爽口,有香味,蔬菜有鮮味,現在為什麼沒有了?看樣子好像比從前長得又肥又大,吃起來沒有味道,我們也非吃不可。有一些科學家在這方面下功夫去研究,找出來了,食品裡面,無論是葷、素,主食、副食,裡面含著有對人體嚴重傷害的礦物質,這些東西是科技發展的副產品,我們講副作用,對人體的健康有嚴重的傷害。科學技術的發達,我們付出什麼代價?把健康付出了,把生命付出了。值不值得?值得是少數人得到名利,大多數人付出健康、付出生命,這是眼前的現象。學佛的同學都知道,往後還有因果報應,那個事情可麻煩了,來生後世,這一生的造作,許多世都化解不了。如果我們真有天眼,能看到過去、未來,才知道這樁事情做錯了,這樁事情後患無窮,報償無盡。回過頭來問問,我們今天怎麼辦?只有一條路可走,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成就,等到這個地球再恢復正常的時候再來,這是正確的思惟。明白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自己做出最正確、有利的選擇,佛法能幫助我們,佛法能解決這些問題。

  下面的話,「菩薩若有人來起發瞋恚亦忍,不起發瞋恚亦忍,是名菩薩不逼惱忍」。別人逼惱我們,要忍,我們絕不逼惱別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絕不要傷害別人。別人傷害我,原諒他,知道他為什麼會這麼想,為什麼會這麼做,沒有人教他;或者有人教他,他煩惱太重,業障習氣太深,雖有人教,他沒有辦法學。這從哪裡看?要從根本上看,習性的根本,不是本性。他不孝父母,不尊重聖賢,不愛自己,這人可憐,佛經上常講「可憐憫者」。對可憐憫者就不能計較,計較什麼?你太過分了,你怎麼可以對他計較,你要原諒他。他這一生所造的行業,果報在三途。所以真正明白人,有德行、有智慧的人,肯定是憐憫這些眾生,他對我做出嚴重的傷害,我也不會跟他計較。或者說這個人受過教育,學佛學得很好,講經說法聽眾都贊歎,他要發了脾氣,拳打腳踢,這怎麼解釋?雖然他學得很好,他沒有根,他沒有本,那你就得原諒他。學得再好,沒有根、沒有本,境界現前還是容易沖動,還是容易發作。根深蒂固的人,他能承受得了;沒有根,修的時間再久,他再用功,精進不懈,都很難應付外面境界的誘惑。能在外面境界裡頭真正不起心不動念,心如止水,這個人道業幾乎成就了。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為什麼那麼重視根本的修學。

  我們現在人都認為這個無所謂,《弟子規》學它干什麼,小孩的事情,學不學沒關系。我們學五戒十善,可是五戒十善學了很多年,一條都沒做到。不是不想學,真想學,就是做不到。這什麼原因?沒根。五戒十善的根本就是《弟子規》跟《感應篇》,而我們對於根本確實沒有意願去修學,好高骛遠。我們眼睛看到頂尖,下頭無根。這個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的去補習,把這個過失補起來。世出世間一切法,大根大本就是孝敬這兩個字,淨業三福頭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講一百個小時都講不完,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沒離開這兩個字,他做到了,他能說能教,我們沒有做到,教學沒人來跟你學,道理就在此地。

  再看下面第九,「雲何名菩薩悲心忍?爾時菩薩若作王若王等,有大功業,為苦眾生而作其主。是苦眾生,若來罵辱觸惱之時,菩薩不以我是主故,而生瞋恚。如是眾生,我當拔濟,常為擁護,雲何而得生於瞋惱。是故我今悲心憐愍,不生忿恚,是名菩薩悲心忍。」憐憫眾生,舉的例子也舉得好,菩薩若作王若王等,菩薩為這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領導人,他做了很多好事,都是為這些苦難眾生做的。但是眾生各個行業不相同,不可能有盡如人意的事業,總有ㄧ些人不滿意,對這些領導人有批評,甚至於有毀謗、有侮辱。這些領導人接觸之後怎麼反應?如果不是菩薩,是凡人,反應的,把這些不聽命令的人,用法律來懲罰他,這在歷史上太多太多了,把他們列為叛逆之罪,處死刑。人民服不服?如果這些人罵、毀謗,要把它的原因找出來,要從原因上把它化解。菩薩作王會給大家做好榜樣,聽到人民這些言論,自己認真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明王,明君聖王,不隨便殺人的,用道德、用教育感化人民。人民跟王是一體,相親相愛,這樣的國王一定受過很好的教育,聖賢教育、佛菩薩教育,他才能做到。聽到別人惡意批評,不生瞋恚,時時刻刻警覺到,怕把事情做錯,讓人民吃苦,讓百姓受罪,這是他的過失。

  明君聖王一定是讓人民生活無慮,今天所說的安和樂利,他心安、和睦、快樂,生活都能過得去,這是長治久安的盛世。我們相信每個國家領導人,都是想追求這樣的社會出現。古聖先賢能做到,諸佛菩薩能做到,我們想做,為什麼做不到?首先的條件,要放下自私自利,這一條要放不下,全都做不到。要反過來,念念想到人民的利益,不想自己的。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如果念念為自私自利,沒有不身敗名裂的;念念為眾生的,功成業就,天人敬仰,佛菩薩贊歎,後福無窮。這些都要靠聖賢教育,沒有聖賢教育,人不懂,真懂了他就真干。所以他做不到,做不到他不懂,迷惑、顛倒、愚癡,那就得憐憫,悲心憐憫。中國在古代,可以說是歷代開國的帝王,他們做得都不錯,所以才能傳十幾代、傳二十幾代。像古時候,商朝傳三十一代,周朝傳三十七代。《了凡四訓》雲谷禅師說得好,祖宗積的福大,積有百世之功德的,能傳百世,積有十世功德的,他就能傳十世。一般人,社會上的人也常講,「富不過三代」。那就是說他還算不錯,還能傳三代。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人,一代都保不住,少壯的時候發達了,十幾二十年就沒有了,消失了,家破人亡。什麼原因?有聰明沒有道德,有聰明又有道德才能傳世。現在人相信科學,不相信倫理道德、不相信古聖先賢,也不相信什麼佛菩薩,所以他的事業,一世都很難保全。佛菩薩教我們修忍辱,這個意思太深、太大,我們能體會嗎?

  講經教學,我們在一起分享,肉眼能看見的同學不多,天眼能看見的同學那就太多太多了。有很多人告訴我,我們每天在分享,有緣的同學,天天聽,成就的不多,依靠衛星電視、依靠網際網路來學習的,長時期的薰修,真有成就的人,我聽說過。非常難得,這值得贊歎的。異類的眾生成就比我們多,異類是講的幽冥界,修羅界、羅剎界、魔界,乃至地獄眾生。地獄眾生能嗎?能,大概是少數,他在人道的時候修積深厚的善根。為什麼墮地獄?臨命終時一個惡念起來,一個瞋恚念頭起來,這樣墮落的。畢竟阿賴耶識裡面大乘佛法的種子多,學得多,在地獄受苦,容易覺悟。佛菩薩也常常到三惡道去,幫助有緣眾生出離三途,往生淨土,這大有人在。我們看到現前的世界著急,他們比我們還著急。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其實他們比我們更認真、更努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所以我們看到這些苦難眾生,要學佛菩薩,如是眾生,我當拔濟,我們應當要幫助他、要成就他。常為擁護,常常要照顧他們。雲何而得生於瞋惱,我們實在不應該有瞋恚心,不應該讓他生煩惱,這才是菩薩。是故我今悲心憐憫,不生忿恚。心平氣和對待一切眾生,特別是對待這些業障煩惱深重的眾生,慢慢的感化他,讓他回頭。他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報恩,這是正常的。什麼時候他知道?他覺悟的時候知道的,到他煩惱輕智慧長的時候他知道。是名菩薩悲心忍。

  我們再看下面第十個,「雲何名菩薩誓願忍?菩薩作是念:我先於諸佛前,曾作獅子吼,發誓願言,我當成佛,於一切生死淤泥中,為拔諸苦眾生。」這是菩薩初學佛的時候,曾經在佛前發過這個願。我相信每一個出家的同學,甚至於在家受過三皈五戒的同學,都在佛前發過這樣的願。願是發了,沒有兌現。這不能怪他,佛菩薩也非常清楚,經典上也常常說到,發心的人太多了,真正成就的人沒幾個。可是發心總比不發心好,這一發心,阿賴耶就有種子。為什麼不能成就?煩惱習氣太重,障緣太多,禁不起誘惑,對自己有一點小小的利益,就變心了。

  我們看到古今中外真正修學有成就的人,他有定功,我們講他有長遠心、有恆心,不輕易被外面境界誘惑。你在這個山上修行,山上常有,現在是非常普遍,十方來觀光、來參學的跟你有緣,這個緣是宿世都有緣,看你很歡喜。告訴你,我們那邊有道場,想請你去那邊做住持,到那邊去弘法利生,我們擁護你。心馬上就動了,就想去了,把你一生的本願摧毀了。你還沒有成就,你就離開道場,你怎麼會有成就?日本過去我去過六次,曾經有一次訪問比睿山,日本人稱這個山是佛教的母親。為什麼?日本佛教十三個宗派,最初開山的祖師都在這個山上修行。我訪問的時候,向他們請教,過去這些大德們,在山上修行多長的時間?比睿山的方丈告訴我,最長的時間,三、四十年不下山,最少的一個,十七年。我們中國人常講,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最少差不多是兩個九年,他能不成就嗎?他心是定的,不受外面環境干擾,不受名聞利養的誘惑,他能成功。我們今天小小一點不如意就生怨恨,道場對不起他,外面小小一點誘惑他就動心,走了。這就是李老師所說的,「有廟無道,不能興教」。老師這句話說得很重,我們要能把佛教興旺起來,你不能不懂這個道理。

  《華嚴經》上佛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觀經》上佛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知道只有修行成佛,才真正能解決一切苦難,成就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你發願是普度眾生,十方剎土隨緣現身,這是每一個學佛同學的本願,都發過這個願。如果你能把這個誓願守住,當真了,真干,你沒有不成就。遇到淨宗法門,我業障再重,人再愚鈍,只要你懂得方法,守住這個方法,一成不變,十年決定成就;最殊勝的成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作佛去了,這是究竟圓滿的成就。實在講,要不要十年?不要。《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我們讀了之後,得到一個結論,絕大多數的人三年成就。真快!學講經教學要十年,我只求往生,三年足夠了。往生比教學還難,往生比教學成就是圓滿,往生是圓滿。往生之後再回來教學,菩薩再來,不一樣。我們走哪一條路?個人誓願不同,都是好事情,都是值得贊歎的事情。

  眼前苦難眾生比過去不知道增長多少倍,他們需要佛法,需要真正的佛法,他們需要榜樣,弘法的人要像釋迦牟尼佛、像孔子,身教重於言教。所以身行言教,先要做到。淨宗如果真的能發揚光大,能延續長遠,我們要做到什麼?我們要做到三福、六和,淨業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做到才行,你才是真正淨宗大德,你給所有修行人做榜樣,然後這些人來向你請教,你再講解給他聽。這五個科目我們提出來至少有三十年,這三十年中有沒有人照做?有,不在我們面前,我們沒有見過。如果沒有人真照做,今天的淨宗就得不到諸佛護念、善神擁護,就得不到。有二、三個人真照做了,我們全沾他的光。我們沒有感恩的心,還有怨言。為什麼?我們得的福報太少。我們自己的果報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將來到哪裡去,不能夠怨天尤人,全是自作自受。

  這一部《無量壽經》注解,確確實實是末法九千年普度眾生的第一經。願意學習,在光碟上就能成就。劉素雲居士是最好的榜樣,她就一個人在家裡,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極重的業障消除了。她得的那個病比癌症還嚴重,醫生告訴她隨時有死亡的可能。她沒有恐懼,一心一意只求往生淨土,ㄧ個多月,病好了,她更有信心,十年真成就了,是我們修學淨土特別是出家的同學最好的榜樣。真正發心,依教修行,她能成就,我也會成就。這個誓言,發誓願言,我當作佛,往生就是成佛。於一切生死淤泥中,淤泥是比喻,比喻這個道難行,為拔諸苦眾生。我們求學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幫助苦難眾生,我們自己不能吃苦,怎麼能幫助苦難眾生。在大苦大難當中不生瞋恚,沒有後悔,不畏苦難,勇猛精進。後面三句話說得好,「若我不忍,尚不自度,況利眾生等」。我自己要不能夠忍,這個忍擺在我們面前,ㄧ個就是持戒,ㄧ個就是要吃苦,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條做到,才能真正利益眾生。苦自己受,樂給別人,這叫行菩薩道,你所在之處大家服你,你真正能照顧別人,真正能利益眾生。

  「法藏菩薩滿足諸忍,故雲忍力成就」。念老在這一段裡頭把十忍節錄下來,提供給我們做參考,這他老人家的苦心。因為佛在經上說過「一切法得成於忍」,修學不能成就,第一個因素就是你不能忍。早年我在台中求學,遭遇的逆緣很多,不忍就不能成就。環境再惡劣,別人輕視你、毀謗你、侮辱你,都要接受。要是不接受,發個脾氣,離開了,我們學習的機緣就斷掉。到哪裡去學,到哪裡去再找一個像李老師這樣的老師,找不到了。縱然有,他不肯教你,得老師肯教。所以我在台中當時,幾個關心我的、照顧我的人,我給他表態,只要李老師沒有讓我走,任何人給我苦難我都接受,我決定不走,我要是學成我自然會走,我沒有學成我不走。我在台中住滿十年,最後學了一部《華嚴經》我才離開。離開,我在台北講《華嚴經》,第一次,我記得那ㄧ年是民國六十年,我在台北第一次講《華嚴》。所以這個成就是很大的忍耐。

  學習的心態,真誠恭敬,學業是附帶的,德行是第一。所有這些障難我都感恩,為什麼?他們在考驗我,我是每ㄧ關都順利通過。我也看很多同學,有人到台中來親近李老師,老師一個星期上一堂課,ㄧ個星期講ㄧ天經,換句話說,佛教正規的活動兩次。講經是兩個小時,兩個小時有翻譯,實際上是一個小時,教學ㄧ個星期一次,三個小時。換句話說,ㄧ個星期佛學課程實際上是四個小時。有很多人到台中住ㄧ、二個月,三、四個月,走了。為什麼?時間太少了,要在這裡住很長的時間,他受不了,走了。不走的只有我ㄧ個。我為什麼不走?老師ㄧ個星期四個小時,對我來講非常適合,我統統能把所學的東西消化掉,他要ㄧ個星期講十個小時、二十個小時,我消化不了,這是真的。

  所以我聽ㄧ堂講經,我准備的工作至少十個小時,聽經之前做預備工作。我自己先看,先找這些參考資料,仔細看ㄧ遍,然後再聽老師講,他講的跟祖師大德的注解,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他為什麼要這樣講,揣摩這些意思。換句話說,我每個星期學習的有所得,法喜充滿。他們學習跟我不一樣,只是去聽講經,寫筆記,我不是這樣的。老師知道,他不許可我寫筆記,聽講的時候專心聽就夠了,用不著寫筆記。為什麼?境界年年不相同,你今年寫的筆記,到明年境界提升了,這筆記完全沒用處,浪費很多時間,也分心了。就是專注去聽,聽懂的就懂,聽不懂不要去研究,ㄧ直聽下去,清淨心慢慢形成,清淨心生智慧,你聽經有悟處,這個重要。

  講台上不是依樣畫葫蘆,依樣畫葫蘆是教初學的。訓練他什麼?就是訓練他忍耐,訓練這個字。不准你發表自己意見,老師怎麼講,你就怎麼講,訓練你的耐心。要知道教學的義趣,真正能忍耐,你就得好處。這是古人所說的,世出世法,不能忍耐就不能成就,「一切法得成於忍」。《三藏法數》裡面都是最精彩的片段,經律論的精華。《般若經》裡面有講十忍,這是《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般若經》上講的。《華嚴指掌》裡面也講十種忍,同學們可以做參考,我們在此地就不必細說,細講要很長的時間。

淨土大經解演義288.289.290集

 

上一篇:宣化上人:楞嚴咒“結界地”
下一篇:張選:我是咋樣成為億萬富翁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