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慧長老:淨慧長老解壇經運用無相頌破執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在七、八年前就說《六祖壇經》是佛法的一個大寶藏,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也是指導我們人生生活的寶典。我們能夠真正吃透這本《壇經》,然後依之而行,可以說學佛的大事就完成了。關於《六祖壇經》的種種問題,寫出來的書和研究的文章,要比《六祖壇經》本身的字數超過一千倍。不管是從哪一個角度,是肯定它還是否定它,說明人們都是很重視這本經典。

  我今天既然講這個題目:《六祖壇經》與生活禅,我想推薦大家學習其中的兩首《無相頌》,真是說得好。我不用講,希望大家回去以後,一定要把下面這首《無相頌》背誦下來。背誦這首《無相頌》,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修行中來加以運用。我們不妨在這裡念一遍: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常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多好,對很多的問題,就是三言兩語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我再一次希望大家很好地把這首《無相頌》背誦下來,能背誦了,受用無窮。還有一首《無相頌》,內容上是相互發揮的。我們大家在口頭上經常說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我們讀這兩首《無相頌》,究竟要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歸結到本題來講,首先是教我們破執,破除偏向一邊的執著。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你偏執一邊了,那就不合中道。如果你合乎中道,就沒有執著了。執著從對待中產生,自他是對待,人我是對待,是非是對待,有無是對待……。《六祖壇經》裡指出有三十六對,把三十六對都能很好地運用了,就能破除這些執著。所以《六祖壇經》的第一個頌子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重點不是否定菩提樹,也不是否定明鏡台,而是要我們破除執著。

  “執著”就是在事物的本身以外人們強加上去的種種分別計執。如其本來地認識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我們強加在那個事物上面的種種的分別計度,就是執著,不是如其本來,所以它就是執著。把一切事物上因人們的妄想而附在其上的執著去掉就是中道。

  唯識宗關於三性三無性的道理講得非常好。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性有一個比喻,圓成實性比喻麻,依他起性比喻用麻搓成的繩子,遍計所執性比喻晚上走路,看到麻繩執以為蛇,並產生種種恐懼,怕得要命。麻繩就是麻繩,如果執它是一條蛇,那就是我們不明事實真相,在麻繩上起種種分別、種種計度,所以叫遍計所執性。能在依他起性上去掉分別、計度,去掉遍計所執,看破了,明白了依他起性,當下就能證得圓成實性。這裡並不是說離開了依他起,還有一個圓成實。就是把一切事物上的妄想、執著、分別、計度排除干淨了,它所顯示的如其本來的那種境界,那就是圓成實性。

  要破除執著,所以說菩提本無樹。你要說菩提是一棵樹,那就錯了。那菩提是不是一棵樹呢?如果我們不加計度、分別,只是作為一個比喻而言,也可以講。神秀大師講“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他講的並沒有錯,只是說他還沒有真正達到絕對待、離分別的那個境界而已。所以,六祖慧能就在他的那首偈子上反其意而用之,實際上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來破除執著。這是很高明的,這是佛教辯論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所以六祖大師開了悟以後,盡管他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他能夠運用辯證邏輯、辯證思維來破除對方的執著。這顯示出六祖見地的高明,顯示出他充滿著無漏的智慧。

  破執是不是目的呢?我覺得不是目的。佛法不破世間相。破執是指我們在修證上的一種境界,一種體驗,一種對法的認可。於法認可了,達到這種境界了,還要入世度生。菩提道路還漫長得很。所以從大乘的角度,從禅宗的角度來講,出世是為了要入世,要度眾生。破執實際上就是出世,就是妙華法師昨天引用朱光潛的那兩句話,“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兩首無相頌,都充分地說明了破執是為了什麼。

  入世以後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入世還要修行。怎麼修呢?這就是禅宗經常講的“保任”。因為從教下來講,要到八地菩薩才不會退轉,八地是不動地。保任的功夫有深有淺。你破執入世,你要保任;我們平常所謂照顧腳下,照顧當下,實際上也是一個保任。保任什麼呢?保任你那個正念,使你不會在日用雲為當中失去了你的正念,不會在生死當中被生死轉。在這個地方講生死,世間就是生死,出世間就是涅迷就是生死,悟就是涅。這個生死大體上講應該有兩種:一種是念念生死,一種是一期生死。念念有生滅,就是念念生死。我們哪一念覺悟了,我們那一念就是了生死,我們如果念念覺悟,那就念念在了生死。談到生活禅,我自己從學習佛法、修持佛法的過程中體會到,生活禅是最難的修行法門,是最高的修行法門,是最契合如來本懷、契合歷代祖師本懷的法門。佛說三藏教典,教我們做什麼?教我們照管此心。這是個什麼心呢?在迷的時候就是妄想心,打破了妄想就是真心,所以我們首先就是要照管這個妄想心。保任有兩個意思,在我們沒有大徹大悟的時候,就要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正念,明明朗朗,清清楚楚。

  前兩年我對這種境界有一個概括,就叫輕安明淨。就是說修行人一天24小時能否做到身體輕安,心地明淨。我們修道的人做到輕安明淨了,初步能夠做到這一點,哪怕僅僅是一分鐘、一秒鐘做到這一點,你就要抓住它,不要放過它,要好好保任它、保持它、照管它。這是我們在迷失的時候,在用功的過程當中,保任、照管你那個正念。在你開悟了以後,你就要保任你那個悟境和體驗,不要再被塵勞、煩惱染污。有的人總在說,我們應該怎麼修行怎麼修行,把這個修行弄得支離破粹,把佛的法門弄得支離破粹。我們要明白,我們的心是念念生滅、念念生死,我們要對治這個心,要調伏這個心,調伏、看管此心,即是觀心。觀心法門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就不妨給你一個敲門的瓦片,給你一個拐杖,叫你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是把你的千百個妄念集中到一個念頭上,集中到一句佛號上面,你就可以以妄治妄。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目的就是要我們調伏這個妄心。阿彌陀佛又說要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把我們每個人追求財色名食睡的念頭轉移到追求往生淨土上來,要想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無非是要制伏我們的妄心。當你一旦桶底脫落,真正證得的時候,原來阿彌陀佛所說的極樂世界就已經到了;到那個時候,你到哪兒去都是極樂世界。在地藏菩薩的眼中,地獄就是極樂世界,所以他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因為他是乘願而去,不是隨業流轉。所以我們說生活裡到處有禅,但是,要把生活真正禅化,何其難哉!我希望各位在學佛的過程當中,要立大志,走險道,攀高峰,這樣才能夠顯示出我們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包括女營員在內,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男女相,人人都是大丈夫。在這裡,可能有很多修淨土法門的人,淨土法門是我們當今最流行的一個法門。淨土法門同樣可以納入到生活禅裡面。因為離開了禅,沒有法門可以說。一切法門,禅,是一個總的歸口。“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上一篇:聖嚴法師:禅修應該注意什麼如何理解自性是佛
下一篇:弘一法師:學律為律己為僧不宜國士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