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方立天教授:對宗教應有的態度—尊重包容友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方立天教授:對宗教應有的態度—尊重 包容 友善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國宗教工作中有許多長期以來難以解開的“死結”,這些“死結”、難題在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佛教等我國各大主要宗教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有的延續了幾十年也沒能完全解決好,甚至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法。要解決我國宗教工作中長期存在的“死結”,關鍵在於要解決好對宗教的根本看法問題。改變對宗教的根本性看法,調整對宗教的態度,對宗教多一分尊重、多一分包容、多一分友善,才能解決長期困擾我們宗教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難題。我相信“事在人為”,只要我們及時轉換思路,就可以真正解決我國宗教工作中的難題,讓中國宗教界成為實現偉大“中國夢”不可或缺的重要積極因素。

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是享譽海內外的宗教學家、中國哲學史家,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人民大學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

方立天教授半個多世紀的教學與科研生涯,將自己的教學科研運用到為國家服務之中去,創造性地解決了我國現實工作中遇到的許多理論難題。

2005年,方立天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發表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論文,得到政界、學界和教界的高度評價。時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的劉延東同志曾專門致信方立天教授,對該文征求意見稿給予了高度評價,對方立天教授的卓越貢獻表示祝賀。

2006年開始,中國人民大學受中共中央統戰部和教育部委托,每年舉辦一期對全國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中青年愛國領袖進行文化知識和專業素質培訓的高端研修班,每年均有50余位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五大宗教團體中青年愛國宗教領袖,在中國人民大學參加為期4個月的培訓學習。幾年來,該研修班的教學培養工作,在方立天教授的領導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

20114月,在溫家寶總理與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的座談會上,方立天教授以《正確認識宗教的本質和功能,提高宗教工作水准》為題發言,溫家寶總理十分認同方立天教授“宗教也是文化”的基本判斷,會後將方立天教授提出的建議批轉有關部門研究。

 

正確認識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長期以來,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一些黨員干部以及社會上一部分人,對宗教的認識嚴重脫離了宗教的實際情況,其中有兩個理論危害很大:一是認為宗教是一個異己力量,是消極、落後的代名詞;二是認為宗教很快就會消亡。從極“左”的立場曲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而提出的所謂宗教“鴉片(毒品)論”和“消亡論”,這兩種理論都是不符合宗教的實際情況的。

在以往極“左”的年代裡,人們將馬克思主義對宗教的認識簡單歸結為“鴉片(毒品)論”與“消亡論”,認為宗教只是起到麻痺人民的消極作用,而且宗教不久就要退出人類歷史的舞台,甚至人為地“促進”宗教的消亡。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撥亂反正,黨的宗教工作也相應地以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重新認識為指導,拋棄以往對宗教“階級斗爭為綱”式的認識,充分肯定和大力發展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對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積極爭取,以建立起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必須與宗教“鴉片(毒品)論”和“消亡論”兩種理論進行根本性的區分,徹底擺脫極“左”思想的巨大干擾。在我黨歷史上,毛澤東同志首先提出了宗教“文化論”,認為宗教是文化。筆者認為,文化的范圍要比宗教廣泛,文化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宗教文化,一類是世俗文化。宗教是文化的一個類型,當然是屬於文化,而且有一些是屬於比較高層次的文化。除了宗教“文化論”,我們黨和政府後來又提出了宗教“適應論”,認為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是能夠相適應的。在筆者看來,宗教文化論和宗教適應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根本所在。

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歷程,都表明絕不能將宗教視為異己力量。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提出了宗教信仰與政治立場有別的原則,不能簡單地把無神論與有神論的差異等同於政治上的對立;人民群眾思想信仰的差異,並不影響彼此在經濟上根本利益的一致,並不影響在愛國、維護祖國統一、擁護社會主義等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的原則問題上的一致。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毛澤東同志把宗教界愛國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納入到中國革命的統一戰線的范疇,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者與宗教信徒結為政治同盟。毛澤東同志在1940年初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一方面強調共產黨員決不能贊同唯心論或宗教教義,一方面又主張“共產黨員可以和某些唯心論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動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統一戰線。”把世界觀與政治立場分開、宗教信仰與政治信念分離,突破了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某些判斷,超越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宗教雙重作用說”,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重大貢獻。

統一戰線的成功實踐,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在宗教問題上的重大創新,而且為逐步形成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理論提供了成功的歷史借鑒。正是循著思想信仰與政治立場分開的理路,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數年後曾說: “一部分唯心主義者,他們可以贊成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但是不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宗教界的愛國人士也是這樣。”(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這裡講的贊成社會主義制度,即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政治基礎。毛澤東又說:“過去為了結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我們就實行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方針。現在為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同樣也實行這個方針。”(毛澤東,《論十大關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重要思想,它不僅為統一戰線理論提供思想基礎,也為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理論提供了思想先導。

上世紀90年代,江澤民同志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全面地闡明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理論。他反復強調了“適應”的含義:“這種適應,並不要求宗教信徒放棄有神論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在政治上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同時,改革不適應社會主義的宗教制度和宗教教條,利用宗教教義、宗教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江澤民,《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我們倡導的我國宗教應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二是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宗教界人士要努力挖掘和發揚宗教中的積極因素,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發展多做貢獻。”(江澤民,《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這兩段話的要義有:一是“適應”的定位,是指政治上的適應,非思想信仰上的適應,也就是有差別的適應,不是無差別的適應。這種“求政治上之同,存思想信仰上之異”的適應,也就是“政治上團結合作,思想信仰上互相尊重”原則的體現。二是“適應”的含義,有兩個方面,也是黨和政府對宗教界的兩個要求。三是“適應”的主動或被動,內在或外在的問題。這裡所謂的適應是要求宗教界主動適應,內在地適應,也就是要發揚中國宗教的優良傳統,努力挖掘和發揚宗教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社會服務。

簡言之,當前我們對宗教的根本看法,必須擺脫以往將宗教視為異己力量、認為宗教將迅速消亡等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錯誤觀點;立足於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對宗教進行重新認識和判斷。那麼,何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呢?一般而言,宗教觀的內容主要包含3個方面: 一是宗教本質觀,即關於宗教的內在聯系及其性質的觀點;二是宗教價值觀,即關於宗教的社會功能、作用和意義的觀點;三是宗教歷史觀,即關於宗教的起源、演化及其規律的觀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筆者看來,可以依此概括為4項基本內容:

1.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本質觀。毛澤東等人關於宗教是文化的觀點,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本質觀的集中體現。

2.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價值觀。毛澤東等人把世界觀與政治分開、宗教信仰與政治分離,突破了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某些判斷,超越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宗教雙重作用說,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價值觀的重大貢獻。 

3.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歷史觀。強調宗教存在的長期性,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歷史觀的基本內容。

4.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適應觀。“宗教適應觀”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論斷的簡稱。(以上4條可參閱拙作《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在國民當中,進行必要的宗教通識教育,堅定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正確立場,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以理性、客觀、冷靜的態度去認識宗教,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務。只有實事求是地對待宗教問題,才能真正開始著手解決宗教問題。僅憑脫離實際的抽象理論,我們無法應對現實中復雜的宗教問題。只有對宗教的根本看法有根本轉變,從宗教“鴉片(毒品)論”、“消亡論”轉變到宗教“文化論”、“適應論”,這樣才能產生大的思路、大的舉措,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我們的宗教“死結”問題。

 

對宗教應有的態度:尊重、包容、友善

明確了我們對宗教的根本性看法之後,在我國宗教工作中,我們應以何種態度來對待宗教呢?筆者認為,我們應以3種最基本的理念、態度來對待各大宗教:尊重、包容、友善。

尊重。尊重就是要尊敬、重視。對待宗教界,我們應該尊敬他們、重視他們。但長期以來,我們在宗教工作中這方面做得還不盡人意,宗教場所的法人地位一直沒有解決,宗教自身權益得不到保護,宗教名山被“上市”,寺廟宮觀被“承辦”,僧人道士被“假冒”,“假清真”食品等現象比較突出,等等。對宗教界的尊重,必須包括尊重他們的信仰,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尊嚴,尊重他們的習俗,以及尊重他們的切身利益。

近年來,某些西方大國主導的“反恐”戰爭目標出現了偏離,將矛頭錯誤地指向宗教界。但即便在這種不利的國際輿論環境中,當歐洲媒體刊登亵渎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漫畫時,世界各主要國家領導人紛紛公開表態,應理解和尊重穆斯林民眾的宗教感情,以負責任的態度來行使言論自由權。可見,尊重宗教是當今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共識。

包容。包容就是要寬容、容納。包容是保障思想多元、利益多樣的前提,我們最大限度地包容宗教界的意願,是要發揮宗教的積極性,保證社會的活力。宗教是人類的一種生命智慧,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伴隨人類文明始終的偉大智慧創造。人類文明的進步與宗教的關系,仍然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當前我們對宗教整體判斷是“兩重性”,即宗教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但這種“兩重性”不是並列、平分的關系,“兩重性”不是說積極作用占一半,消極作用占一半。我們應該進一步探討,在宗教當中,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究竟哪一種是居主導地位的。如果我們深入地研究人類和宗教的歷史,可不可說,總體上來看,宗教起到了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積極作用。筆者研究的重點領域是佛教,據筆者了解,佛教在中國歷史上,對於社會文化乃至社會政治、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都發揮過重要的積極作用。佛教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在歷史上和現實中,廣大中國佛教信徒也是愛國的,佛教對我國民族團結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對民族分裂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

過去,我們過分強調了我們執政黨的無神論思想同宗教思想的差別、矛盾和對立的方面。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中國共產黨同佛教,在謀求被壓迫人民的解放目標上有一致之處,“我們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國、把世界搞好,佛教教義就有這個思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渡眾生,是代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為了免除眾生的痛苦,他不當王子,出家創立佛教,因此,信教的人和我們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的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195538毛澤東同達賴喇嘛的談話)我們常說宗教是有神論、共產黨是無神論,這種說法原則上並沒有問題,但是若深入探討,問題也並不是那麼簡單。佛教早期就是無神論,或者說起碼有無神論因素。首先,佛教反對神創論;第二,早期佛教信徒認為釋迦牟尼是人不是神,只是思想導師、精神領袖。所以宗教與無神論政黨在思想層面並非是天生截然對立的。早期佛教僧侶開會,民主決定問題,僧團共同主張要“六和合”(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即僧團成員的行動、言論、思想、紀律、立場路線、利益,都要保持和諧一致。僧團生活的這6條准則,與現代政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原則是非常一致的。

《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我們黨的終極宗旨是為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現在是要實現“中國夢”,而佛教也是要解除人類的痛苦,在終極目標上有某些一致性,是可以相互包容的。

友善。友善就是要親近、和睦。我國各大宗教間有著親近和睦的傳統,在古代,儒、釋、道三教在朝廷的主持下相互討論、爭論問題,互相交流、彼此交融;今天,則從儒、釋、道“三教合一”進一步發展為佛、道、伊、天、基“五教同光”。這是我國宗教關系發展的一個基本層面,歷史經驗很值得總結。非宗教徒、無神論者對待宗教,也應抱有親近、和睦的態度,不應將宗教作為異己的力量、對立的力量。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強調,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是“命運共同體”。那麼一國范圍之內,執政黨與宗教之間,宗教界與非宗教界之間,更是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我們要解決宗教當中的許多問題,首先要解決觀念上的問題,解決、調整對宗教的認識問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無神論手中,因為政權掌握在無神論執政黨手中。執政黨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應該主動緩和矛盾、解決矛盾,這一點十分重要。

 

團結信教群眾,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共同奮斗

2012年,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筆者認為,“十八大”最鼓舞人心的有3個方面:一是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二是有了一個新的堅強的中央領導集體,三是為國家發展提出了合理的頂層設計和切合實際的目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科學發展觀是對西方發展道路和發展理論的挑戰和補充,對人類社會將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宗教工作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方面,充分調動和發揮宗教團體與信教群眾的作用,進一步完善宗教管理體制,是創新社會管理、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統一戰線工作的內在要求。

黨的統一戰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做團結人的工作,是做人的心靈工作。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從低到高的5個層次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攻心為上”,我們要尊重各種各樣不同人的各個層面的需要,將人的感情、心理上的工作做通,這樣才能真正符合我們黨的利益和國家利益。

“人生如船,夢想是帆。”20121129,習近平同志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要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全中國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包括廣大信教群眾的力量。廣大信教群眾與無神論者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每一個中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每一位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無論是教徒還是非教徒,都有權力也有義務,共同享有人生發展的機遇,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上一篇:與所有怨丈夫的妻子分享:感恩老公,我的大夫!
下一篇: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間的差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