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一乘了義 諸佛秘藏(第五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四0頁。這個第一段我們學過,這裡面有一些普通常見的名詞術語,我們在此地把它重新溫習一遍。

  《彌陀要解》裡面所說的,「一聲阿彌陀佛」,這第一行,「即是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五濁」,我們參考資料裡頭在前言第一頁,《三藏法數》裡頭所說的,出於《法苑珠林》。濁是染污,現在的話就是染污,五種,五大類的染污。第一個是「眾生濁」,「謂眾生多諸弊惡」,底下舉的例子,「不孝敬父母尊長」,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尊長;「不畏惡業果報」,就是不相信因果;「不作功德,不修齋法」,齋是身心清淨這個意思,所以眾生濁了。這個眾生都是講的人,這個世間人,我們講身心染污,染污到極處。這是總說。那分開,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底下說,第二個「見濁」,他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看錯了、想錯了,煩惱濁是想錯了,見濁是看錯了,「謂正法已滅,像法漸起」,現在像法也滅了。《法苑珠林》這是唐朝人著作的,距離我們現在一千多年。所以現在像法也滅了,現在是末法。

  末法一萬年,現在是第一個一千年,也有人說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始,這些都是有根據的。末法滅了之後就是滅法,我們很冷靜的觀察現實環境,好像是末法跟滅法都看到了,似乎末法加速度了,滅法提前了。「邪法轉生」。昨天我們看到一個信息,北方念佛法門裡頭有邪知見出來了,宣傳有比現在這個經論上所講的方法更快速的方法。光念《無量壽經》不行,還要加別的經咒;光念佛還不行,也要再加一些東西,那個速度就更快、更有把握。這都是妖言惑眾,邪法轉生。「邪見增盛」,都是邪知邪見,心浮氣躁。諸位一定曉得一個最高的原則,你能掌握住,你就不會被人欺騙了。有智慧的人心是清淨的,有智慧的人心裡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他與自性相應。世尊大小乘經裡頭常說,我們也常常提醒,這句話非常重要,「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愈雜,境界就愈亂,五花八門,擾亂你的情緒,擾亂你的覺觀。所以佛提出制心一處,叫無事不辦。

  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面告訴我們,最後一切諸法都歸一法句,歸一了,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清淨智慧,無為法身」。清淨智慧,無為法身,我們在前面,就是昨天讀過了,就是阿彌陀佛與這個名號;阿彌陀佛是清淨法身,這句名號是智慧的圓滿。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掌握這個原則你就不會受人欺騙。哪有在這麼好單純法裡頭還得再添加東西?一添加就錯了、就亂了、就不純了。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念佛真正成就、往生瑞相不可思議的,就是一句佛號,他連經都不念。不認識字,沒有能力讀經,經不要讀了,就一句名號行了,鍋漏匠一句名號成就的。我們看到幾個,極樂寺的修無師,一句名號成就的,也是不認識字,沒出家之前做泥水匠。人老實、心地善良,聽話、真干,他就成就了。我們輕易受人家幾句話一說,心就動了,就沒主意了,這是什麼?總而言之一句話,這個人叫不老實。不老實的人吃虧,真的是心浮氣躁。

  第三個「煩惱濁」,「謂眾生多諸愛欲、悭貪、斗诤、谄曲」,谄是谄媚、巴結人,心念很雜很亂,「虛诳」,虛是不誠實,诳是欺騙別人。「攝受邪法」,邪門歪道他喜歡,「惱亂心神」,這叫煩惱濁。人生活在這個境界裡頭,他怎麼不痛苦?我們想想這幾樣,一樣都受不了,何況全都具足。我們這一生要想成就,搞這些是決定不可能的,要學鍋漏匠、要學修無師。這兩個都是出家人,修無師出家之後還受過戒,鍋漏匠連戒都沒有受過,成就不可思議,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真正念佛人,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人,傳給你什麼法,他統統都是一句阿彌陀佛給他回掉了,他沒有第二句話。這個法有根據,在哪裡?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講到極處,就是阿彌陀佛來了,告訴你,我還有個法門比這個法門還殊勝,你都婉言拒絕:佛,我不要了,我就這一門行了,我不再換法門。這個人才叫做老實念佛,阿彌陀佛來了他也不動。這是善導大師在「上品上生章」裡頭舉的例子,你遇到什麼大善知識,遇到阿羅漢、遇到菩薩、遇到佛,最後是遇到阿彌陀佛,都不動搖,都不受影響。這叫真信,這叫真願,那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管用,跟阿彌陀佛心心相應。

  第四個是「命濁」,「謂往古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的壽命最長的八萬四千歲,我們這個世間所講的八萬四千年。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十歲是最低的,這個叫一減;然後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我們現在處的是減劫裡面,只剩下七十年了。釋迦牟尼佛出世,人壽是一百歲,一百年減一歲,佛距離我們三千年,就減了三十歲。所以現在人的壽命是七十歲,平均壽命。七十歲,六十、五十、四十、三十、二十,那就是五千年,一千年減十歲,再五千年。佛的末法是一萬年,從現在算起,世尊的法運還有三千年,後頭。那三千年是增劫,一百年加一歲,加到人壽三十歲,佛法在這個世間才消失。所以是在增劫裡頭人壽三十歲。壽命愈短,災難愈多,人活得愈苦。

  「今時人壽轉減,百歲者稀」,很少有一百歲,一百歲是他的福報,他修來的。「以惡業增故,壽數短促」,造惡造得太多了。造了很多惡業,壽命還很長,這是什麼緣故?不是說沒有報應,這是說他過去生中積的福積得太厚,今天造惡是折壽。百分之百的福報折掉了百分之九十,他還有百分之十,那個百分之十也是一般人不能跟他比的,你就曉得他福報多大。這個人如果說一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的福報我們一般講一千年都享不完。他如果是個帝王,他子子孫孫傳世,他可以傳一千年,周家是八百年。今天造極惡之業的時候還享大福報,你就知道他的福報多大。但是福報享盡了,來生苦報就現前,他享完了。這些事、理佛法裡頭講得很清楚,不能不知道。你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修福的人在受罪,造孽的人在享福,你的心就平了。為什麼?你知道前因後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一點都沒錯,因緣果報絲毫不錯。

  第五,「劫濁」。劫是時間,時間實在講沒有濁與不濁,沒有。為什麼說這段時間染污?是因為前面四種,有見、有煩惱、有命、有眾生濁,所以這個時間我們稱為濁惡。惡,就是十惡業,人造十惡業,造十善的人很少,造十惡的人非常普遍。這裡面幾句話是經上說的,「謂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大概也就是三、四千年之後,這個三災就起來了。第一個是「饑馑災起」,人饑餓,沒有東西吃。「減至二十歲時」,就是瘟疫,地球上普遍到處都是瘟疫。減到十歲的時候,「刀兵災起」,這個刀兵就是人人看人都不順眼,看到人就想殺人。「世界眾生,無不被害」,這叫劫濁。特別是指人壽在三十歲的時候,災難都起來了。

  《佛學大辭典》裡面也有,這都抄在一起,都可以做個參考,我們把它念一下。五濁也叫「五滓」,滓是渣滓,這個是污濁,一般把渣滓都丟掉;也叫「五渾」,渾濁。「住劫中人壽二萬歲已後,而有渾濁不淨之法五種」,這五種的習氣由來已久。減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減到二萬歲的時候開始有這個現象,有這個五濁的現象,然後隨著時間逐漸逐漸明朗。現在呢?現在我們看好像濁惡已經到了極處。怎麼會這麼快?這是科學帶來的。我們喜歡科學、發展科學,科學帶來的濁惡我們要承受。然後就想到中國老祖宗有智慧,為什麼不走科學這個路子?就是不願意這個現象提前發生。中國人要發展科學,應該在兩千年之前就發展,不是在今天。中國人還是因為受到倫理道德的教育,不忍心做這個事情。外國人沒有倫理教育、沒有道德教育、沒有因果教育,他敢做這種事情。中國人要發明這些東西,叫做什麼?對不起老祖宗,對不起天下人,對不起後代,知道也不說。所以教育多麼重要!

  這邊排列,第一個是「劫濁,謂至二萬歲已後,見等」,這就是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見等之四濁起時也」,開始,開始有這個,但是都很輕。第二種「見濁」,你看錯了,「身見邊見等」,等字這個字就是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五種錯誤的見解,劫濁這個時代,「眾生盛起之」。身見、邊見、見取見愈來愈強、愈來愈盛,這個麻煩就來了。這個東西起來之後,聖教不能接觸,佛法不能接觸,他反對,他不能接受,跟他的見解不同。佛法講無我,他不承認;佛法講輪回,他不相信。第三個「煩惱濁」,煩惱是思惑,貪瞋癡慢疑,這一切修惑的煩惱,「劫濁時之眾生盛起之」。「眾生濁」是什麼意思?「劫濁時之眾生為見濁、煩惱濁之結果」,具足見濁、煩惱濁,眾生就濁了。「人間之果報漸衰」,這個果報是福報,人間的福報衰了。「心鈍體弱」,這個心怎麼?迷惑,聰明智慧沒有了,身體弱,「苦多福少」。

  我們看今天這個世界真的是這個樣子,縱然有大福報的人,他並不快樂。實在講,有億萬財富的人,有很高地位的人,沒有一般人這麼自在、這麼快樂。他的苦我們不知道,你跟這些人接觸,你就曉得了。他從早到晚多少操心的事情,我們今天所說的操不完的心,這個話不是誇張的,是真的。心的樂是沒事,清淨自在,這個叫真樂。身心都沒有事,這是有福德的人。不缺吃、不缺穿,房子遮蔽風雨足夠,身心自在,這個快樂無比!這個世間擁有財富的人我見過,地位很高的人我也見過,快不快樂?不快樂。我們在旁邊看,苦不堪言,要叫我去干,我才不干。可是你看,劫濁時代的人,他還拼命去爭,唯恐沒有,唯恐自己煩惱少了,你說這不叫迷惑顛倒嗎?現在人爭著要做大官,古時候讀書人爭著做大官有道理,為什麼?做官人沒事情做,社會太平安定,人人都是好人,沒有作奸犯科的。一個月有那麼二、三件就很多了,你這個地方怎麼這麼多事?哪有像現在,案件堆積如山,辦不完。

  所以人要有智慧,做大好事,還省心。我們今天做大好事,如果每天在外面講經有二、三萬人來聽,不累死人了。我們在攝影棚講經,攝影棚裡一個人也沒有,外面聽眾上百萬、上千萬,不見面,沒事。不需要見面,要見面干什麼?佛法聽懂了,老老實實修行,好好的念佛,天天過太平日子。想過太平日子,清心寡欲,不能看電視、不能看報紙,所有信息統統斷絕,天下太平。你看,今天沒事,太平盛世,明天也沒事,天天都沒事。除了讀經、念佛之外,沒事了,這不是太平盛世嗎?太平盛世在哪裡?就在眼前,問你會不會過,於外頭境界不相干。這佛教給我們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走這個路子。如果為境界所轉,那你就是凡夫,就是五濁惡世的凡夫,苦不堪言!

  我們居住的小區,這裡頭居住的同學都轉過來了,這小區就是極樂世界。有個十年、八年我們住在這裡,影響了周邊人都跟我們學習,我們這個小區就變成大區,極樂世界慢慢在擴大,好事情!澳洲圖文巴的同修,包括圖文巴所有的宗教,都盼望著我回去,要我長住在那個地方,不要出門了。好事,真是好事,萬緣放下,一無所有,你說你多自在、多快樂,真自在!我要回到澳洲,我不住那個房子了,現在我們買了很多帳篷、蒙古包,睡那個好。我們一大片綠地,蒙古包一排擺上幾百個,那也挺熱鬧的,不寂寞。小區一片念佛聲,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我們再看,第五叫「命濁」,「此亦為前二濁之結果」,前面二濁就是見跟煩惱,其實五濁之形成就是見跟煩惱。壽命漸漸減少了,你看一直減少到十歲,這沒福報。「此中以劫濁為總」,劫是講時間,這一段時間不好,其他「四濁為別」。「劫濁中有四濁,以四濁之故」稱它叫劫濁。又四濁當中是「以見濁、煩惱濁」這兩者「為濁之自體」。怎麼染污的?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染污了。為什麼會有錯誤?不學正法,不敬正法。正法的根是孝養父母、尊敬師長,從這兒來的。

  我們中國人講孝親尊師是萬善的根源,這個東西丟掉了,麻煩就大了。中國古人懂得教育,懂得教學從哪裡教起,教孝、教敬,一個人一生不能離開這兩個字。孝,決定不會有惡念,不會有惡的行為,為什麼?如果有惡念,自己會感覺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祖宗,這個力量太大了!我們有惡念、有惡行,就對老師不尊敬。所以,孝敬是萬善之根。這兩個字拔除了,善沒有了,善真叫斷掉了;惡呢?惡就生長了,是無惡不作。為什麼?他能殺父母,他能殺老師,還有他什麼不敢殺的,還有什麼惡事他不敢造的?這個世界就走向毀滅了。人比禽獸都不如,禽獸還能夠共存共榮。獅子、老虎是猛獸,不是餓到極處,它不會侵犯小動物。我們看到很多外國人拍攝的動物奇觀,那都是真實的,不是表演出來的。看到這些毒蛇猛獸它不侵犯別人,除非你去想殺它,它來抵抗。你沒有惡意,它也沒有惡意;你對它友善,它回對你的也是友善。

  古時候,在深山裡面修道的人很多,那個時候山上都有毒蛇猛獸。我們在《華嚴合論》序文裡面看到,李長者想找一個清淨地方,給《華嚴經》寫個注解,到野外去看看。路上遇到一頭老虎,他就跟老虎說,說出自己的意思,想找個清淨地方來注《華嚴經》,你知不知道?老虎帶他,帶他走到一個老虎洞裡頭,裡面全是老虎。李長者看中這個地方,是好,老虎搬家搬走了,這個洞讓給他。老虎都可以商量,都請它搬家,把地方讓出來,做好事,供養道場。長者覺得這個地方不錯,一個人住在那裡真清淨,沒人干擾。那照顧他,就來了兩個女孩子,給他燒飯、洗衣服,照顧他。他知道,看到點頭笑笑,沒有說一句話。等到這部注解完成了,就是《華嚴經合論》,注解完成之後,這兩個女孩子不見了,不知道到哪去了。你看,從來沒有問她,姓什麼,名字叫什麼,照顧這麼多、這麼長的時間,得謝謝人家。離開這個洞,走到鄰居村莊裡面去問問這兩個女孩,沒有人知道。真誠感應不可思議!古人有句話說「得道者多助」,幫助你的人很多,你真正有道、真正有德,天地鬼神都護持你,你操什麼心。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文句四」,第四卷下半部又說,「劫濁無別體」,劫是時間,時間哪有好壞?長時間叫劫,短的時間叫剎那。「但約四濁立此假名」,太平盛世,社會動亂,動亂就是劫濁,盛世就是劫清,清淨。眾生濁也沒有別體,「攬見慢果報上立此假名」,見就是見惑,身見、邊見,慢就是思惑,貪瞋癡慢。因為有這些東西,這個眾生就濁了。「煩惱濁指五鈍使為體」,五鈍使是思惑,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為什麼叫鈍?鈍,它遲鈍,境界現前它會起來;境界不現前,它不會起來。譬如貪財,遇到財它就起來,貪心起來;沒有財,貪心不起來。所以它比較遲鈍,跟底下講的五利使不一樣。五利使是什麼?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念頭一動它就起來了,它快。「連持色心為體」,色是物質,心是念頭,這是什麼?這是為命之體,色心一離開,我們叫這個人死亡了。死亡是什麼?身體死亡了,靈性不滅,心沒有死,色有生死,心沒有生死。

  《法華文句記》裡頭引用《悲華經》,「八萬至三萬亦不有濁」,人壽八萬到三萬的時候,身心清淨,沒有絲毫染污的跡象。「至二萬歲為五濁始」,再往下減,減到二萬歲的時候,這個五種濁就開始了,開始有,並不嚴重。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候,人壽百歲,佛說五濁惡世是有道理的,今天濁惡到極處了。

  這個底下我們就可以把它省略掉,看最後這一段,「《阿彌陀經》曰: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稱贊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能夠不為環境所轉,所以他住在無上正等正覺。這也是告訴我們,佛是跟五濁惡世沒關系,只要你自己能夠放下,不被外面境界所轉,你就成佛了。這是說一句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要解》裡頭這句話不可思議,從來沒有人說過。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的?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是蕅益大師說出來的。經文擺在面前,從來沒有人看出,蕅益大師看出來了,說出來,我們仔細再一看,不錯,為什麼我們沒有看出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佛門的術語,佛智慧的名稱,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智慧。「舊譯曰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就是說,這個智慧得到了,真的,世間人所說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話是世人對上帝贊歎之詞,只有上帝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告訴我們,如來無上智慧,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有,不是外來的。《維摩經.佛國品》,僧肇大師注解說,「阿耨多羅,秦言無上」。鸠摩羅什大師那個時代,他居住的地方是秦國,姚秦,國王是姚興。秦就是代表中國,中國人說的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叫正遍知。「《淨土論注》曰」,淨土論就是《往生論》,天親菩薩的作品,天親菩薩修淨土的報告。「佛所得法」,梵語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耨多羅翻為上,三藐翻為正,三為遍,菩提為道,合起來「名為無上正遍道」。這是古譯。

  「新譯曰」,新譯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之後,就翻譯梵文經典,這是譯經院的住持,玄奘大師。他所翻的稱新譯,在他之前稱古譯。玄奘大師新譯,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法華玄贊》第二卷說,「阿雲無」,就是印度梵文的阿,中國意思是無;「耨多羅」,中國意思是上;「三」,中國意思是正;「藐」,中國意思是等,平等。「又」,再接著「三」,這也是正的意思,「菩提」是覺的意思。所以整個翻下來「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翻得好,這就是佛門講的智慧,有三種,最下的是正覺,比正覺高的叫正等正覺,最高的加上無上,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佛證得的,正等正覺是菩薩證得的,阿羅漢只有正覺,不能稱正等。所以這個翻譯清清楚楚。

  佛門裡面三個學位,這三個學位是怎麼拿得的?你拿到正覺了,正覺怎麼拿到的?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可見得正覺本有,不是從外來的,只要你對於一切法不執著,正覺就現前。那你就成為阿羅漢,第一個學位拿到了。再往上,你提升到正等正覺,正是純正,沒錯誤,等是等於佛,不是佛,等於佛。這是菩薩,這第二個學位。放下分別,菩薩分別、執著都沒有了,不但沒有,他連習氣都沒有了,執著分別習氣也沒有,這是菩薩;再能放下起心動念,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都是指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我眼看色、耳聽聲,不執著,就是阿羅漢;不分別,就是菩薩,就是正等正覺;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於修行不相干,於認識字不認識字也不相干,就在你肯不肯回頭。

  佛法講回頭是岸,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一念回頭他就成佛了。惠能大師回得快,徹底回頭了,他是連起心動念都沒有,所以他成佛了,這叫見性。還有起心動念,沒見性,雖沒有見性,差不多,接近見性,這稱菩薩。聲聞、緣覺是完全沒有見性,他用阿賴耶用得正,佛教他持戒他能持,佛教他修定他能修,但是他沒有能夠轉八識成四智,所以他的果就是聲聞、緣覺。於是我們明白了,我們學佛,老師教我們讀經,「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原來讀經是一種手段。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教你放下。明白了嗎?讀經的時候,你就把分別執著放下了,你有分別、有執著,經念不下去。所以念經的目的,就是用這種手段叫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這麼回事情。目的不是叫你記得那麼多,遍數多了自然記得,記得那是附帶作用,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就是叫你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是聲聞、緣覺的禅定,不分別是菩薩的禅定,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所證到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本定。這是大乘法,我們不能不知道。

  「《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最高的學位,這要把起心動念放下,而且把起心動念的習氣斷掉。起心動念放下容易,初住菩薩就放下了,就成佛了,叫分證佛,不是究竟佛,他習氣沒放下。到等覺才把最後那一點點殘余的習氣放下,他就成妙覺,從等覺升到妙覺,妙覺才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佛一個人。對正等正覺來說,正等正覺有四十一個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叫正等正覺。

  我們把它搞清楚之後就明白了,學佛的功夫全部在放下。我之感激章嘉大師,我頭一天跟他見面,提出這個問題,他就教我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教我布施。我離開之後,他叮咛我要真干,不真干得不到利益。我那個時候貧窮,在公家服務,拿的那一點錢僅夠維持自己一個人的生活費用,沒有多余的,哪來的錢布施?老師教我,布施的心要有,遇到機會隨分隨力,一毛兩毛、一塊兩塊都可以。不在數目字之多,在你那一點心,誠敬的心,真肯捨、真歡喜捨,這個重要。

  我們以後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這個女孩子,貧窮家庭的人,身上只有兩文錢。兩文,現在人不懂,這是古時候,清朝時候。一文是什麼?是一個銅錢,圓的,當中有個方洞,用繩子可以穿起來的,那叫一文。到民國年間用銅板,當中沒有洞,那一個上面寫了當十文,那一個銅板換十個銅錢,當中有洞的,十個銅錢。三個銅板是一分錢,換句話就是從前的銅錢,三十個銅錢是一分錢。在當時那個錢很好用,三個銅錢就能吃飽飯。學生上學去,帶三個銅錢,就可以買一杯熱的湯,買燒餅油條,他早餐就解決了。三個銅錢,一個銅板還不到,民國初年那個時候的生活。

  書是最值錢的,書太貴了,商務印書館印的《辭源》,商務印書館《辭源》上下兩冊,這麼厚,也不大,定價多少錢?大洋五塊。五塊大洋,差不多是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書是寶!現在書不值錢,印刷術進步了,成本大幅度的降低。你說從前講《大藏經》,誰敢想?家裡有一套,不可能的事情,寺廟都不可能供養一部《大藏經》。我知道我們安徽省,一個省只有兩套半《大藏經》,太稀有了,物以稀為貴。現在普通人家,不但可以放一部《大藏經》,放一部《四庫全書》也不稀奇。但是從前人稀奇,人家是真讀、真干;現在不稀奇,沒人讀它,沒有人去學習了。

  好在我們現在看到非洲這些小黑人,我們對他非常尊敬。這些小黑人,我看到他們,這些都是孤兒。他們現在在學中文,學得很好,讀中國的古書,背《三字經》、背《千字文》,背這些中國傳統的兒童讀物;背,還得真干。所以我現在看到希望了,中國傳統文化,非洲小朋友在認真學習,他們將來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也能夠相信,中國傳統文化將來會復興,從他們開始。你看看非常可愛,將來中國傳統文化統治全世界,小黑人統治全世界。這是他們的幾張照片,他們這個小團體有三千多人,都是孤兒,有一個法師發心收養,收養這些小黑人。中國傳統文化後繼有人,所以我們歡喜。

  底下「濁惡」,這個術語,意思是「五濁與十惡」。《觀無量壽佛經》說,「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五苦就是八苦,五苦把生老病死合成一個,第一種生老病死,一切人不能夠避免的,統統都有的,第二個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就五個。「天台《觀經疏》曰:濁惡者,濁五濁」,第一個是見,第二個煩惱,第三個眾生,第四個命,第五個劫,前面說過五濁惡世。惡是十惡,「殺,盜,YIN,妄語,惡口,兩舌,绮語,貪,瞋,邪見」,邪見就是癡,總稱為濁惡。

  這個地方是講,《要解》裡頭說,一聲阿彌陀佛,就是釋迦本師在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濁惡眾生是代表我們現在生在這個時代的大眾,「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這個法門要是說到它的理論,太深了,方法太微妙了,不是九界眾生自力能夠信解。九界眾生要靠佛力加持,你才能信,才能理解。這個九界,就是除佛法界,十法界除佛,下面是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這叫九法界眾生。

  《法華玄義》裡頭說,這幾句話說得很好,「己身他身,微妙寂絕,皆非權非實,而能應於九界之權,一界之實」。那個一界之實就是佛,九界是菩薩以下。這個裡頭說己身是自己,自己以外是別人,他身。他身這個意思就廣了,為什麼?九法界統統是他身。無一不是微妙寂絕,這四個字用得好!幾個人知道自己身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身?理太深了,事太妙了。我們細心觀察這個身,外面五官眼耳鼻舌身,裡面五髒六腑,用經脈在聯絡著,血液循環,周而復始,從出生到死亡沒有一天中斷,這多妙!

  科學家告訴我們,估計大概人的身體總共是五十兆個細胞組成的。細胞從哪來的?細胞有生滅,新陳代謝,七年是一個周期。我們現在身體所有細胞跟七年前,七年前是舊的,一個都沒有了,全是新的,再過七年又換一批新的。新的不如舊的,這是怎麼回事情?應當新的愈來愈好,為什麼愈換愈壞?換成一些老化的細胞,換成一些帶著病毒的細胞,這是什麼道理?如果細胞愈換愈新,不就是年年十八了嗎?人不就不老了嗎?我們得想想,為什麼?這個轉變都是心在主宰,境隨心轉。想一想,我們十八歲跟二十八歲比,是十八歲的時候心地純潔,還是二十八歲的心地純潔?人經歷年齡愈多就愈不純潔、就愈復雜,所以換出來的東西愈換愈壞,就這麼個道理。如果心地保持,永遠保持童年那個樣子,童真,一點雜念、惡念都沒有,他到老還是童年。古人講童顏鶴發,頭發白了,但是人身體跟童子一樣。這什麼原因?他沒有改變他的童年,他永遠保持他的童年,那樣的單純,那樣的潔淨,道理在此地。

  我們就曉得,心地愈干淨、愈單純你就愈年輕,不復雜。最怕的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人憂患很多、顧慮很多。中國古語一句話說,憂能使人老。人怎麼老化?憂慮太多了,就迅速老化;無憂無慮就不容易看到他老化。沒有憂慮,沒有擔心的事情,也沒有提防的事情,天下本無事。修行人、修道的人,中國古時候只有佛跟道,其他宗教很少,少之又少,佛、道很多。學佛、修道不容易老,什麼原因?心清淨,沒有欲望、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一生永遠過著單純的生活,道理就在此地,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要曉得那個爭、那個求,用多少心思、多少妄念、多少煩惱。你能把這兩個字丟掉,無爭、無求,你不得大自在,你得小自在了。得大自在那一定要是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得大自在,得大圓滿。

  所以它這一句,「己身他身,微妙寂絕」,寂絕是從體上講的,微妙是從相上說的。「非權非實」,不能說它權,也不能說它實。但是你看,而能應現於「九界之權,一界之實」,自自然然的。你要問為什麼?因為它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己身他身。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離自性,自性是實,現相是權,權是剎那剎那在變化,實是沒有變化。我們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有智慧能辨別邪正。往後,邪教、邪說會更多,你要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你被它們所迷惑,這一生路就走錯了。你本來是菩提正道,你走上了偏邪,依舊搞輪回,那就大錯特錯了。

  「又曰」,這個又曰還是蕅益大師說的,《彌陀要解》裡頭的,「舉此體」,這個體是講的法界體,「作彌陀身土」,彌陀的身是法界體,極樂世界也是法界體。「法界體」我們這裡也有簡單的參考資料,《佛學次第統編》裡面法界這一條。「法界」,梵語稱為「達磨馱都」,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法界」,也翻作「法性」,「亦曰實相」。翻的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是一個意思。「法界之義有多種」,佛為什麼一樁事情說這麼多的名詞?法界說得特別多,總有幾十種之多。佛的用心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是假的,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不要著相,這就對了。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告訴我們,學佛要用什麼心態去學。聽經離言說相,不要執著言語。讀經不要執著文字相,要知道它所說的意思是什麼。所以依義不依語,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叫願解如來真實義,那你就有受用了。如來真實義就是自己的真實義,生佛是一不是二。

  佛無量的善巧方便,都是幫助我們回頭、幫助我們放下、幫助我們覺悟的方法。方法在沒覺悟的時候管用,覺悟之後就沒用了。好比我們坐船到個目的地,到了之後,不能把船背著走,就丟掉了。工具,我目的地達到了,這就不要了。佛法是工具,所以《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告訴我們,佛法不能執著,一執著就是病,你就錯了,你要在裡頭懂得真實義。真實義怎麼懂得?放下就懂得,執著就不懂。執著在名相裡頭,你怎麼會懂得?名相是假設的,不是真的。所以證得真如、證得實相,不需要認識字,不需要念好多書,也不需要你去打坐參禅,不需要,就在一念放下。一念覺悟,明白了,是假的,假的我都不要,真的就現前,真的就是佛性。

  所以這個地方把它歸納為兩大類,一個是「就事」,一個是「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這叫法界。這是說的事。「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法界名字懂得了,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總名叫法界。「約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或者稱「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這個界的意思是「因之義,依之而生諸聖道,故名法界」。法界的意思,約理是法所依的,依的是性,所以「又諸法同一性故」,這叫法界。這是理法界。理事我們都要知道,看上下文義,曉得它是說的是理,還說的是事。

  舉此體,這是法界體,這是理法界,作彌陀身土,體是自性,體是法性。「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彌陀名號從哪來的?從本覺理體而來的。要把它翻成中國意思,阿翻成無,彌陀翻成量,佛翻成覺,合起來,阿彌陀佛意思是無量覺。也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你沒有一樣不覺,覺就是明了,覺就是徹悟。這個地方特別你看蕅益大師說的,「眾生本覺理性」,是一切眾生本性本來具足的。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出來了,第三句他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說得好,具足些什麼?《華嚴經》上佛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本來具足的,具足如來智慧、如來德能、如來相好。

  具體這是什麼東西?這個就是整個宇宙所有一切現象。今天科學家把它歸納三大類,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統統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我們的身心都是這三類現象裡面具足的,我們的身體,物質現象;我們起心動念,精神現象。像前面《玄義》裡頭所說的,己身他身,他身是整個宇宙。樹木花草它有身相,山河大地它有身相,無不是微妙寂絕,非權非實,這叫自然現象。所以用自然現象,心理現象、物質現象全包括了,自性本自具足。現在蕅益大師告訴我們,阿彌陀佛這個名號裡頭具足,你念這句名號把法界全體都念到了。法界全體的事念到了,法界全體的理也念到了,還要加什麼?加不上了!所加上去叫畫蛇添足,那不是找麻煩嗎?所以不能再添再加了。

  我講《無量壽經》、《彌陀經》講了很多次,《無量壽經》就講了十幾遍。過去我曾經說過,這是圓滿法輪,圓的,圓什麼都加不上,加了什麼?它就不圓了。不能加,也不能少,少了它也不圓了,它缺了一塊。這個法門多妙,它是真正難信之法。聽說這個要加什麼經,那個要再加什麼咒,心就動搖了,心就亂了,這是什麼?對於淨宗沒有信心、沒有正念,對於經教理解得不透,還會以為還有東西比這個更好的,沒有了。一切法到最後,沒有一法不歸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可見此經實是大悲慈父如來世尊稱性極談」,這個如來世尊,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指阿彌陀佛,同時也是指十方一切諸佛。

  一切諸佛的秘藏,「和盤托出」。「秘藏」我們有參考資料,在第五頁,這也是術語。「隱而不傳」,這叫秘;「蘊蓄於內」,這叫藏。「秘藏者稱諸佛之妙法,以諸佛守護之不妄宣說,以非器而妄傳,便為破法」。這個秘不是秘密,秘密一定不是好事情,佛法裡頭沒有秘密。這個秘叫深密,理很深,事非常微妙,不是一般人能懂、能接受。一般人如果聽了,錯解了意思,那就把法破了,不但不能得利益,還受害處。所以,遇不到這種人,佛就不說,遇到才會給他講。「法華經信解品曰: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這是真的。對什麼菩薩?法身菩薩,才開演。同部,「同」就是《法華經》,嘉祥法師的疏第九卷說,「昔來隱而不傳」,過去佛沒說,這叫秘;「如人妙寶蘊在於內」,這叫藏。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我們的修學到一定的程度,佛就會給我們說,程度不到,佛是不說的。這不是秘密,是時間沒到,時間到了,佛一定會給我們說明。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一乘了義 諸佛秘藏  (第五集)  2012/10/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02-040-0005集)  檔名:29-323-0005

 

 

上一篇:淨空法師:一乘了義 諸佛秘藏(第四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回向、加持的原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