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四十九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剛剛一起學習「仲弓問仁」,《論語》這一段教誨,提醒我們一心誠敬、謹慎面對一切人事物,一切皆真誠恭敬,慢慢就入真心,入仁愛的大道了。能夠誠敬、能夠設身處地,走到哪裡人家不會埋怨我們,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我們看到周朝的聖人當中,泰伯、仲雍他們是為了把國家讓給三弟王季,然後到蠻荒的地方跟異族相處,語言都不通,結果後來這些地區的人還擁護他為國君,本來語言不通,最後佩服到以他為王。所以這一個故事,啟示我們德行可以感化人,德為尊。再來,他本來就是做國王的命,走到哪還當國王是不是?該是他的福報跑都跑不掉。所以人真明理了,該是我們的就是我們的,何必擔心?不是我們的又何必去強求,增添那麼多的煩惱?俗話講自討苦吃、自尋煩惱!所以明理重要,理得心就安,這一句成語提醒我們,只要我們一有煩惱就不是在理智、不是在明理狀態;一提起真相、道理,這些煩惱就不見。

  而我們要做到,走到哪人家都不怨我們,容不容易?我們先問一下,你怨不怨你自己?現在這個時代常跟自己生氣,打自己,這不好,這不自愛了,這個情緒化對別人、也對自己。這個還是一個信心的問題,要信任自己有明德、有本善,信心為動力了,然後面對一切境緣,寧為成功找方法,來找出問題來對治、來突破就對了,這樣才是夫子的學生。夫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這句這麼經典你們怎麼沒什麼反應?這句就告訴我們要主動解決問題,如之何就怎麼辦、怎麼辦?一個人面對問題都不會自己想辦法,孔子說那我也拿他沒辦法了。為什麼?天助自助者,他自己都不積極,都自我放棄了,就很難幫得上他。要能這一生不跟人結怨,確實還是要在一切人事物當中恭敬、謹慎,還有很清楚自己的心態。你心態一不對,就跟人家結怨了。

  所謂「平心則無怨,盡心則無悔」,我們希望走一個無怨無悔的人生,得從心地下功夫了。平心是公正、公平不分別,不用愛憎去對待身邊的人。比方同事相處,看得順眼的如膠似漆,看得不順眼的常常瞪他。那同事在我們這種態度當中,鐵定他不平,鐵定他對我們有怨言。像我們在學校教書的,一個班三、四十個學生,你一不公平,底下就很多聲音了。像我就曾經遇到,我們班四個男孩,就是那四大天王,我把他們留下來個別約談,當下聊開來,他們心裡話就講出來了:老師,你不公平。我說哪裡不公平?他說你對女生比較好,對男生比較不好。接著我就跟他說,我說現在是下課時間。他們說對,下課、放學了。我說我現在在陪誰?他們想了一想,陪我們。我說那你怎麼說我都是對女生比較好?他們想一想:好像有點道理。首先第一個我們所產生的好壞客不客觀,還是用我們的感覺去判斷?我們這個感覺假如不冷靜,你覺得很好的,很可能是酒肉朋友;你覺得很討厭他的,可能就是那個最能幫助你的人,最能指出你問題的人。大家注意,愛憎不容易放下。

  請問五千年來幾個唐太宗?所以魏徵成為一代名臣。但是大部分的忠臣都要被貶,眼不見為淨,皇帝被他念得有點不耐煩了,你先出去,調出去了。蘇東坡是一代忠臣,被調到海南島去了,沒有怨言。就像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諸位學長,皇帝是從小讀聖賢書的,遇到境界有時候他的不高興、不能接受勸,還是伏不住的。所以調伏愛憎的心是提升自己境界首要的功夫,對人、對事、對物不要用愛憎,用平等恭敬的心、慈悲的心來面對人事物。剛剛我對孩子們講,就是人的感覺其實都還是很表淺,比方有一個君王,剛好一個賢德的人來找他,然後就給他講了一些他的問題,講了一會,這個君王不高興,聽不下去,不理他了。

  這個君王一走開,旁邊他的臣子就罵那個人:你太不尊重我的國君。有沒有道理?對,你剛剛怎麼都批評我的國君?這個賢者說了,我不是不尊重他,我是最尊重他的人,因為我要期許他成為聖王,效法古聖先賢,我是用這一顆心在幫助他、在提醒他。你們才是不尊重你的君王,他的錯你們都不講,只會巴結谄媚他,你才是不尊重他的人。這些臣子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他們覺得他們是最恭敬的,他的恭敬在哪?表面的恭敬。實質的恭敬是成就他的道德!所以我們似乎看事情,假如不從這些經典、這些事例,我們的人生也很表淺。《弟子規》有一句話,「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我們在身邊的人應該勸的時候,我們提得起這分道義嗎?假如提不起來,我們連做弟子的根都沒有,那還談什麼君子、聖賢?有根才能不斷提升、不斷成長。我們現在怕什麼?怕得罪人。那個怕得罪人的根是什麼?貪,貪人與人表相的不沖突、表相的好。人家對我們直言,我們很難受,面子放不下,不能接受。

  或者我們義正辭嚴,對方不能接受,下一次看到我們,不理我們,我們說算了、算了不勸了。他給我們臉色看,我們就不勸,我們到底在求什麼?人這個貪著、染著,一不小心他就染。逆境也是染著,為什麼?為什麼面對看不順眼的人會躲他?因為貪著看得順眼,那不順眼就不好受了。不想看到誰還是貪著,貪不想看到誰。所以這個貪字,只要不念念為對方想,貪就隨時會出現,要有高度警覺這個貪才能減少。包含我們聽人家稱贊、肯定多了,會不會貪著?突然聽一句批評,渾身不自在,就染。所以賢者奉勸君王,他是真正恭敬他。諸位學長,現在我們身邊誰是真正道義之人,我們看得清楚嗎?我們有直心是道場的君子之風嗎?我們也不能修行修到最後,都是相上的和諧,相上的恭敬那沒有意義。比方說我們面對師長、面對這些善知識,一見九十度鞠躬恭恭敬敬的。問題是我們要問自己,恭敬在哪裡體現才是真的?在你落實多少。見到的時候很恭敬,回去都不做那叫陽奉陰違,那怎麼會是恭敬?

  我們現在就這些現象來反思觀照,為什麼?一個人修學不打破自欺這一關,是不可能入得了門,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的心性偏在哪裡,態度偏在哪都不知道,不知道不能修的。修行叫修正行為,哪個想法、看法、說法、做法不對了,你都不知道,不知道從哪裡修。慢慢的找不到問題,會自我感覺良好,叫我們今天有沒有犯什麼錯?沒有,都挺好。一個人他修學不斷提升一定是什麼?愈來愈覺得自己的習氣愈來愈多。其實不是習氣多了,是他的覺照力提升好現象,很明白看到自己滿身的過失,功夫才有下手的地方。那個太陽照下來灰塵全看到,灰塵本來就有,不是因為太陽才變多的,那是因為我們覺照提升。這個時候不要氣餒、不要沮喪,看得到了,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發現問題好不好?你們都沒有smile,代表這句話有點吞不下去。發現自己的過失:又這樣又那樣,好苦!

  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要高興,今天沒有空過。「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這一天蹉跎才是最大的遺憾。發現過失不遺憾,是好事情,進一步,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改正過來。所以我跟同學們講到了,你看老師現在不是在陪你嗎?孩子,你講什麼他很容易接受。但是學生走以後,還得要往自己的內心問一問,是不是真正偏心?不然我自己也在自欺了。檢視一下,是不是看到女同學都笑得比較開心,是不是看到男同學就擺一張臉?這也要反思、反省,這不能自欺。所以這當老師的人其實挺危險,都講別人講習慣,自己不肯反觀自照,很可能被自己給賣了。別人把我們給出賣了還不可悲,最可悲的是自己給自己賣掉就麻煩。所以修學善觀己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剛剛講到的,你盡心盡力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你俯仰無愧,無悔、無怨,你公平、公正了。可是我公平、公正了,他還是很氣我!他氣你是一時的,過兩天他就好了。所以他說他恨你也是假的,過兩天他就好了;他說他愛你也是假的,別當真,當真你麻煩就大了。你一當真你就有求於他,他所做的不是你要的,你就開始一大堆煩惱,所以煩惱不是他造成,是我們的求造成。你說他應該愛我,那不又是求了嗎?那你應不應該愛他?應該。那你有真愛嗎?「愛的真谛」唱一遍看看,恕道,所求於人自己先做,未能也。你要求他愛你,你能愛他嗎?愛這個字怎麼寫?心去感受,你有時時為他設想那個才是真愛。坦白講只要還有自我,就不可能有真愛,因為我都排第一位,想到自己以後,還有些時間了再說,再給別人,那個叫欲!那不叫愛,那個還是把自己排在第一位。誰有真感情?無我的人有真感情。所以唱了那麼多情歌,不是去要求別人,我是說那個情歌叫真情真義之歌,就像「愛的真谛」一樣,「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

  這一屆進修班,我好像還沒有唱歌給他們聽,因為剛剛我看到「平心則無怨」,假如他們回國之後,聽到人家說以前上課都有聽到蔡老師唱歌,結果他們一聽:不公平,都沒唱歌給我聽。所以做人其實是不容易的,但也由於不容易,還有Music是吧?但也由於不容易,才鍛煉出我們是真心、還是假心。人家一要求:算了、算了,不耐煩就出來,那心還是假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才是真心,因為真心是平等慈悲的,沒有條件的。哪有說什麼情況了才慈悲、什麼情況了才為人想,那就不是了。太久沒唱了,重點不在唱歌,重點在這首歌曲的這些歌詞,能檢視我們是不是真心,能檢視我們把真心沒有辦法顯現的習氣去掉,真心就露出來,這歌曲每一句都是不貪、不瞋、不癡、不慢、不疑。唱歌以前要先做好准備,就像面對每一個因緣以前,也要先做好准備,才不會惹來人家的埋怨。要慎於始,唱歌也要慎於始,也要氧氣充足再唱。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要忍耐,愛是永不止息,不止息」。

  後面那一句要拉長一點,代表長長久久不變,所以不變的才是真的。我們話又說回來,人生要無怨,別人對我們無怨,那當然我們也要對人家無怨,怎麼對人無怨?明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是自己造成的,那還要怨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假如以前不對不起他,他怎麼會來跟我們結上這個緣?那要注意了,是我們造成他來跟我們結這個惡緣的,罪過在我們身上,真有這一分明白了,那這一生一定要跟他化解冤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不只不會怨,你還會非常柔軟的去面對人生的每個緣分,自己無怨,也不要造成人家的埋怨,首先公平、平等對待人。

  再來「放於利而行,多怨」,這放就是依循,再強烈一點就是放縱,都是順著自己的性子,順著自己的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去行事、處世,一定會惹來人家的埋怨。你都去謀自己的私利,都不為人想,都跟人計較哪有不怨的?所以要讓人不怨,首先不計較,首先能夠不為自己,為別人。在《德育故事.悌篇》裡面,「少娣化嫂」,所有好東西先想到他人,想到嫂子、想到她的孩子,自己跟孩子排後面。工作、勞動了自己搶著做多一點,讓嫂子她們不要那麼辛苦。包含抱這個侄子還在襁褓當中,她剛好那一天還穿著滿漂亮的衣服,結果這個侄子撒尿了,那個尿撒在她的漂亮衣服上。她的嫂嫂很不好意思,趕緊要把孩子抱過來,當下她說嫂嫂,別緊張,別嚇著孩子。當下這個嫂子什麼感受?她也是女人那衣服這麼珍貴,她絲毫沒有覺得惋惜,反而念念為她的孩子著想。人性本善,這一次、兩次、三次哪有不被感化的道理?不只沒有怨,還感動對方。然後一年左右,四個嫂嫂說話,「五嬸大賢」,我們這第五個媳婦真是賢德,「我等非人」,我們跟她比真不是人。她們四個本來已經吵架、打架,還拿武器的,少娣要嫁過去以前,人家在那裡擔心,親戚朋友說,這過去不就凶多吉少了嗎?但是她的信念很強,她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就感化!這第二個。

  第三人要做到不失禮,人家才不會討厭你、不會怨你,所以這禮不可失。比方說我們今天來了貴賓,來了三個丹斯裡,假如我剛好念兩個,一個忘了,失禮!另外那個沒念到的丹斯裡,在那坐一個半小時,怎麼樣?如坐針氈是吧?這就是人情事理,你不能忽略掉了,他會很難受的。包含我們處世要禮尚往來,跟朋友一起出去了,出去今天他出錢,明天那個人出錢。結果去了好多次,都是他們兩個在出錢,其他的人還裝傻,他們兩個會不會怨?人家先出錢已經是很禮敬我們這些朋友,我們還慢半拍。這都是處世當中對禮、對恭敬不敏銳,可能還得別人提醒,那就差一大截。所以不要說我們要成聖賢,首先先不要讓人家討厭。

  具體來講要學《常禮舉要》,我們明年應該這個課大家一起來好好探討一下。「不學禮,無以立」,我們這基本的禮不學好,道德立不住的,在人群當中也立不住的。像《常禮舉要》講的,「長者與物,須雙手奉接」,不可以推辭。你的長輩在那裡拿東西給你,你給他推了五分鐘還在推,他本來高高興興給你,推了五分鐘以後,火都上來了,所以禮不可失。不然會被人家怨,這個不失禮其實跟前面有沒有關系?有,跟人家平等對待,不能只想自己,你這樣也是失禮,自私自利。尤其兄弟姐妹之間,可不要哥哥跟我比較好,弟弟跟我比較不好,哥哥的孩子包兩百,弟弟的孩子包一百。哪天這些孩子們碰在一起問一問,回去你給我記住,差這麼多,我們閩南話「大小差那麼多」。第三不失禮。

  再來慎於始,我們現在很多困擾,就是在處世當中對一個緣分一開始沒有慎重,或者跟一個人交往一開始沒有慎重,不理智。比方說跟一個人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你一下子跟他很好,後來發現有問題,又要跟他保持距離,他鐵定怨你是吧?那個淡當中,不要用激情、情緒去交往,是用道交往,淡中有真味。你看男女相處,好多情侶為什麼最後互相傷害?他不慎於始,一下子就很激動,不理智,也沒去考慮到,這個人他的思想觀念、價值觀,他的家庭,兩邊之間到底這個緣和不和?一不慎重最後人情感起作用,你要退退不了,要進又很難,那進退兩難,就是這些不慎於始所造成,自己也怨,別人也怨。所以有一句話,叫保持距離,以策安全,開車要這樣,人與人相處的禮節度也是很重要。為什麼說「小人之交甜如蜜,君子之交淡如水」,都是有人生哲理在裡面,我們要慢慢去體會。其實緣分這個東西,真正有緣不用你刻意,刻意有時候都有點攀緣,刻意要去給他好感;平常心的時候,才是能真正看到彼此的真實狀況。那很多人交往不謹慎,第一次見面,第二次就兩個人自由活動,那是不理智的。你都還沒觀察清楚,就兩個人出去了,他鐵定誤會的,會不會?你們好像沒什麼經驗,你們家教都很好,分寸拿捏得好。所以古聖先賢他對人情事理,他的進退是很有分寸的。

  再來對事情《弟子規》上講的,「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有時候我們就是不好意思拒絕,這你看起來很有禮,事實上是失禮。不好意思拒絕,那你不就去攀了嗎?攀不就過了嗎?過就是失禮。禮是節度,緣不成熟你硬去攀,當然你最後很辛苦。當你事情已經發展到一半,最後才拒絕,更不好收拾是吧?人家更不能夠理解你。所以我們假如這個度沒有掌握好,常常好心,都是把事情給辦得進退兩難。對於緣分判斷,八個字很好,在《格言聯璧》裡面談到的,我們有時候遇到一些事,也不知道拿什麼准則來思考,這八個字特別好,「度德量力,審勢擇人」。我們今天要跟人合作這個緣分要發展,甚至是你要找對象,這個都很重要。找對象有朋友就說了,我是不是結了婚,然後學習傳統文化,當所有夫妻的榜樣。這想法好不好?好不好?Hello你們都入定了,這個想法好不好?(好)。好,很好,妄想很多。

  你都還沒結婚,你就想想,你想到第幾步去了?我們的心思其實很難止在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心思都是懊惱過去,夢想未來、擔憂未來,從沒活在當下。你今天一想、一想,人會被你想來,來了,Are you ready?你准備好了嗎?你准備好可以走入婚姻了嗎?你的德行夠了嗎?你在跟他相處的時候,不會怨他了嗎?可以反求諸己了嗎?你可以當媽了嗎?你可以當爸了嗎?不然每次都是很好的理想,結果一進去叫苦連天,叫給誰聽?所以很多人要出嫁的那一天,他爸爸都說「自己選的,不要回來哭!」很有道理,這個不是嫁女兒的時候了,我們隨時隨地自己問自己,只要有怨的時候問自己:自己走的,自己抉擇的,別怨誰!你說當初是他叫我走的。推卸責任,當初他叫你走,你假如不走,他說也沒用。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自己的心動了,動沒關系,要動得正,要跟道理相應,這樣人生還能平順。

  道理在哪?你首先要從根本下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所有不能活在當下的念頭,全部都是好高骛遠,都是擔憂未來,都回不到當下。大家注意,本立而道生,那個道會自己發展,你根扎好,那個根它自己吸收養分,它就開始茁壯了。可是它沒有根,你硬是在那裡撐、撐,這個樹撐得很大,沒有根會怎麼樣?風一吹連根拔起。所以我們結的緣很多,我們的德行根很淺,一定被這些緣給我們考得、煩得死去活來的,不該去攀的緣都攀上去,苟輕諾當然是進退錯。而且這四個最根本的叫「度德」,一個人重視德行的提升的時候,他的能力、他的福報會增長。他不從德下手,他的福報、能力、智慧不上去,事情他只會愈來愈有壓力,他定力不夠,他又不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所以一有德行,一有智慧,能力也會提升,他心地清淨、專注了學什麼都快。

  再來,他有德行了,他有使命感,學什麼東西都快。但是學東西是有過程的,現在有一個說法:發心就好。有沒有道理?我聽了都會很害怕,多少事都是被發心的人搞砸的。而且搞完之後還不能罵,為什麼不能罵?罵完,不干了。把他那個願也都給它澆熄了,還得呵護:好,乖,然後我們去收拾一下,就像那個孩子出事了,爸爸媽媽還得把事情給處理一下。所以我們在應對這些事,還是都得要從這些理智面下手,不是用沖動去做事情。發了心做這一件事要具備哪些能力,我們思考過沒有?有沒有在積累?現在出現一個情況,發心的人一接受贊歎,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做,連一些專業性的問題都不肯去請教專業的人,自己埋著頭自己干:沒關系,人有萬德萬能。理上講是這樣,那要事上慢慢提升上來,可是你現在遇到事了,「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我們冷靜想一想,諸位學長,我們出來教《弟子規》這麼久了,我們有沒有想過,去跟一個老前輩學習?大家的念力挺強,把陳老師從幾千裡外都吸到馬來西亞來,念力很厲害的。假如我們在學校教書,教了兩年、三年還是自己埋著頭干,那是無形的傲慢自己不知道。那我們在那磨、在那摸,拿誰的機緣在那磨、在那摸?學生。你說有愛心,我都不相信,真有愛心,趕緊抓住一切機會,提升自己的心境跟教學能力,你才對得起學生。你在學校裡面,不主動去跟那些很有經驗的老前輩請教,我們不謙卑,我們也沒愛心,我們還是活在名聞利養裡面。什麼名聞利養?我已經滿認真的!這會不會讓我們陶醉?我比其他老師用心多了。「德比於上則知恥」,不跟聖賢人比,人想進步都很困難。隨時想一想,我們旁邊那個張三、李四都是這樣,我已經比他們好很多了,就開始懈怠了。勇猛精進度一切眾生出生死海,慈悲為動力,我們早一天覺悟就早一天能幫助得了人。人真有這一分心了,學習決定不要任何人督促;還要人督促,慈悲心還沒發出來,這是真實現象。不然聽人家很多:你挺發心的,這種話聽多了也會陶醉。

  有一個法師我非常佩服他,他有一次做法會非常殊勝。他身邊一個人高高興興的聽了很多這些贊歎,到他跟前吸一口氣,准備講那些贊歎他的話,他說你不要講了,所有稱贊的一句都不要講,所有批評的一句一句告訴我。人不真正一心向道,要提起這樣的態度,不容易!我們可能聽幾句批評,我有這麼差嗎?你先鼓勵我兩句。有時候還談條件,你符合我的條件我再用功,我還是凡夫。術業有專攻,我們去問過教學有經驗的人沒有?我們一個團體裡面要管理,我們去問過管理經驗很豐富的人沒有?我們今天不趕快去承傳這些智慧,我們所浪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我們要不要背因果責任?人有福報的時候,不容易觀照到這些問題,因為來得太自然了。來得自然以後覺得應該的,不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務維艱」。真正想要弘傳聖教,首先我們得聽真話,真話,不能聽身邊的人講的話。真話,甚至主動去聽聽所有參與在其中的人,他們真實的狀況要去了解。

  我們看這麼多歷史劇,多少皇帝微服出巡,旁邊的人要討好他,不一定聽得到真實的。而真的聽到批評的話,我們能不能喜悅?「聞譽恐,聞過欣」,這一個態度沒起來,我們鐵定造業,沒有絲毫僥幸的地帶。所以但求無過、但求無過,得要具備這樣的心態才有可能無過。就像剛剛這位法師,所有的批評、所有不足你趕緊告訴我,真慈悲、真恭敬,恭敬每件來到他面前的事情。我們每一天,或者團體當中,每一個禮拜我們要開會,開會如何開,我們也要請教,這些方法、這些經驗都可以承傳下來。但是我真的發現,從我自己自身這些問題都很嚴重,錯覺,因為學了聖教人家恭維太多,這個謙卑受教的心不知不覺在退,沒有高度警覺,沒有正直的人在身邊察覺不了。

  所以量力,力量不夠不可以勉強,這個緣真成熟,不差你那一段時間;你真的度德量力具備了,再去結這個緣。你度德量力不具備,硬去攀這個緣,對方的認知也有問題,我們的認知也有問題,這樣子這個緣就不是水到渠成的發展,最後彼此都很累,因為都太急了,都太勉強。所以處世,首先要調浮躁之氣要定下來,要降下來,讓人生的緣分繩鋸木斷,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享受那種緣分很自然、很從容的感覺。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成熟的緣你推都推不掉;可是不是我們的緣,強求太快了,那後面的應對就進退比較復雜。

  「審勢擇人」,形勢允不允許?好事你不可以硬干,很多人硬干以後不符合當地法令,對當地傳統文化發展影響,造成非常大的流弊。擇人,縱使形勢很好,你用到了名聞利養的人,那個地方的緣分就毀掉了。因為一般大眾,他很渴望聖教,他不知道這些情況,全部一窩蜂跟著這些特別重名重利的人,這一個地方因緣可能就被帶錯了。推薦人,慎之又慎,古人都是這樣,今天你要推薦一個人到朋友的公司裡面,那不是因為他跟我有親屬關系,是這一個親戚朋友是真有這個能力你才能推薦,這叫負責任,不然給人家添麻煩。有修養的人不希望給人家添絲毫的麻煩,他是道義人生,他不想去在任何人身上求任何的目的,任何的所求。古人是這樣的心境,那他怎麼可能去給人添麻煩!所以他擇人都很謹慎的。

  而一個因緣的成敗就在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後面這三條跟德有關,為什麼?「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因為他是有德的,他所感召來的緣分,感召來的人,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所以根還在德,「德者本也」。我們在那裡擔心這些事情,沒從根下手,這些東西真的來了,也干不了。人有了,形勢可以了,錢也到位了,問題是我們貪瞋癡慢還很嚴重,人留不住的。最後房子很大,裝璜都弄好了,花了幾十萬留不住人。所以這個緣分發展都是循序漸進,一步一腳印踏穩,不要急。「以靜制動,以沉制浮,以寬制褊,以緩制急」,大家的表情告訴我要寫一下。我們看這心靜得下來才有正確的思慮,「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定才能生慧,才是用理智、智慧去應對事情。

  以沉制浮,沉著穩重,調伏自己的浮躁,進而調伏身邊人的浮躁。真的你定下來了,他浮躁慢慢受你影響,他也定下來;但是你定力不夠,他一急,你也跟著他就被他牽動了。以寬,寬宏大量治狹隘、治嫉妒,這心量狹小用寬宏大量來調伏。當然首先要先調伏自己內心的褊急、狹隘、嫉妒心、心量太小,這個要對治,能對治自己了,才能正己化人。以緩制急,愈急的事我們的心要愈緩下來,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事勿忙,忙多錯」。還有一句成語非常好,叫「事緩則圓」,面對事情心要平和,不要急躁,才能把事情考慮方方面面,最後處理得會比較圓滿、圓融一點。而這個事緩,緩下來是用正思惟,用理智來思考,遇到事了我們趕緊分析這些條件具不具足,不可以強求你就緩下來,你處理就不會太急躁,方方面面就能夠比較完整考慮。

  我們剛剛提醒到,第四是慎於始,人家才不會埋怨我們。再來要讓人不埋怨,鐵定還是要犧牲奉獻,而且要做到讓人家感動。因為這個時代,孩子從小成長自我為中心,你要感動一個自我為中心的人,不容易的,你還有為自己了就很難感動他。從一個領導者來講,一般的人都會覺得:老板好輕松,領導真好干。人事非經過不知難,他沒做過他不知道,領導人是勞心。可能我們一個團體裡面的一些做法,宣布了我們就照著做,但是這一個事情他可能考慮了三個月,所以他得勞心,他得讓大家接受,然後又不會反感。所以很多以前的為官者,他立一些條規,都能力求到簡而不繁瑣,不擾民,不因為自己考慮不周,增加了老百姓的困擾。那沒有別的,那得多盡一些力量,提升自己考慮事情的圓熟度。這個時候很重要的形成集思廣益的風氣,孔明先生講的「集眾思,廣忠益」。「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大家這樣激蕩,可能沒有考慮的就出來了。祝福大家,這一生走出無怨無悔的人生,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我們看下一句九十六句,我們剛剛也一起讀過了。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這是《後漢書》裡面的,我們就想到,這個故事是當時候東漢光武帝,他有一個姐姐湖陽公主,先生去世了,皇上希望給他找一個德才兼備的大臣,做姐姐的伴侶。就問姐姐,滿朝文武您覺得哪一個人最好?讓他姐姐去看,他姐姐挺有眼光的,挑到當時候的宋弘大人。皇上就去說媒了,這皇上還真不輕松,要當天子有時候還得說媒,為了家裡的人。去跟宋弘談話的時候講,現在好像有人說,這人多賺了一些錢,就想換個太太,講到這些,目前有一些世俗的說法。以前的人心很靜,聽皇上這句話就知道啥意思,幸好我不是活在那個年代,不然皇帝一定會被我氣死,點了這麼久,什麼意思我不是很清楚。一點宋弘就知道了,是幫他姐姐說這個婚事的問題,但是畢竟皇上是為自己的姐姐,這一分心我們要體會到。

  人家是為自己的親人,又是皇上,你可不能不行,不可能,我是很有情義的人。那皇上講就你有情義是吧?我們有時候在表白自己的時候,好像就是把別人給貶下去,就不敏銳了。您看這個話當中都是智慧,他第一句話出來是什麼?是『貧賤之知不可忘』,你在患難貧窮時候,所結交的摯友,你飛黃騰達的時候,絕對不能把他們給忘了,你要記得他們曾經對你的好。這句話誰聽了都認同,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句話已經把皇上的能量提高了,是不是?他的正念起來了,那下一句不就更好接受!假如皇上說你的意思怎麼樣?『糟糠之妻不下堂』,多沖!「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你看這個話當中都有人情練達在裡面。人有時候不知不覺,自己這種情義會退,真的要常常勘驗自己。

  想當年,八年多以前,我到海口去,沒一個認識的人,沒有親戚,沒有朋友,人生地不熟。當時候剛認識我的人,對我都非常照顧,所以我是吃東北菜特別習慣,東北人到海口闖天下的不少。我剛好今年五月份到吉林松花江中學去學習,他們當地政府特別重視傳統文化,在一個他們政府的廣場,那個很正式的一個會場能坐九百人,安排我們去講一堂課,「家和萬事興」。我一開始就講,我說我特別念東北人對我的恩,那一段時間我可能三餐裡面,有一餐就是吃東北菜,他們特別照顧我。東北人為什麼這麼講情義?這個源頭在哪?我這一次去,調查出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王善人在東北教化了幾十年。任何事都有原因,我遇到呂傑校長的母親八十幾歲,一生沒有生過氣,跟王善人學了半年。你看到那八十幾歲的老人家那種氣質跟莊嚴,你的膝蓋不知不覺就跪下去,被她的那種修養給感動,那真的是德風。

  而為什麼要跪?不要說她其他的兒子,就光是她生了、培養了一個呂傑校長,她造福天下多少人,就憑這一點,我們就應該給她禮拜。那對民族的貢獻太大了,那個對整個大陸的教育界的影響有多大。當時候我在海口,我記得我們《弟子規》課本,有一句錯了,那幾萬本,有一句錯了每一本要貼那句錯誤的句子。所以變成我們家,每天都有六、七個人來貼《弟子規》,每天都來,就為了幫助你,這種恩情人生能有幾回!那幾年之後我的名氣很大,「人怕出名,豬怕肥」,給他們壓力,現在這個蔡某某名氣很大,不敢靠近他。那我們是不是真的忘記了當時候的恩德?

  我好幾年沒回海口去了,那年回去給海南省監獄系統跟他們分享。當天晚上有跟海口那些大眾見面的機會,趕緊了解一下,當初去貼的那六、七個人現在好不好?剛好我有帶巧克力去,趕緊拿去送給他們。當天晚上全到,老朋友聚會,人真的在你默默無名,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人家沒有絲毫條件的,那不是貼一天,那是貼好長一段時間。還有人一出名了,不要忘了,我們的整個能力是無數人成就的。我記得我在海口半年多一點,我們在海口辦第一次「幸福人生講座」。有一個人他是半年前聽過我們分享課程,半年後又來聽這個課。我們交流的時候,我說我現在講課跟半年前是什麼情況,我請教他,他連想都沒想:差好多!我聽懂什麼?半年前可能人家在底下如坐針氈。那這半年來所有聽你課的人,對你都有恩,這半年來,所有給你機會成長學習的人都有恩。

  我第一次還是第二次到了一所幼兒園,那個幼兒園園長給我機會,讓我跟他們學校的人分享。後來我到了內陸去,又到了廬江去,這個校長去參加了一次「幸福人生講座」,人太多了,都幾百人,有時候還上千人,我隔很遠看到他,我很高興,但是不方便過去。下來以後趕緊聯絡同仁,他來了,我送他一些東西你趕緊幫我交給他。然後給他打個電話,不方便見,我就給他打一通電話,他一接電話一聽到是我,他就哭了。就是人一定要念舊,要有人情味,我們這個人情味一退了什麼都退了,心是根本,一真一切真,一妄就一切都妄了。

  所以宋弘講了這一句話,那皇上心境也有所轉變,接著再講這一句,「糟糠之妻不下堂」,對於跟我們胼手胝足、筚路褴褛的原配,是絕對不能夠拋棄,不能不講道義。皇帝聽完這事情因緣不成熟,而湖陽公主其實就在旁邊聽宋弘的回答。諸位女學長,假如是你聽到了是什麼心情?會不會說真好,我沒看錯人。是,你為什麼欣賞他?他有德行,不就你看對了嗎?你應該欣賞。所以失望了,那還是因為自己貪求了,欣賞人是快樂的,一有求了痛苦就來了。男女相處一開始很欣賞對方,看到他很多優點,突然起個念頭我要追求她,苦就來了。欣賞的時候很愉快,心情很愉快;追求,求不到了,就苦了,甚至於就開始用情感在給對方施壓。有的還更激烈的,你不接受,刀子拿來,我沒有你我活不下去是不是?你看那個都愚癡到所以然處了。那哪是對方給我們痛苦,是我們自己的貪欲所產生的痛苦,關別人什麼事?所有一切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是他們的緣分提醒我們內在的習氣在哪裡,煩惱的根在哪裡。所以只有一個學生我們自身自己,所有的人都是來提醒我們不足,來成就我們,那就太平日子了。

  我們這一單元都講「仁義」,而這個「仁義」它是不帶條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在夫子跟三個學生的應對當中,三個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子路講「人善我,我亦善之」,人家善意對我,我善意對他;人家不善意對我,那我也不跟他打交道。接著子貢講了,「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給他寒暄幾句應對一下就好了,這是一面之交,這樣就好了。接著顏回講了,「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人惡意對我,我還是一心一意為他著想。孔子聽完說了,子路剛剛講的話,是野蠻人講的話,「蠻貊之言也」;子貢講的話,是交朋友應對的話;顏回講的話,是親人講的話。接著講到了一句《詩經》的經句,「人之無良,我以為兄」,他雖然惡劣,這個善良的本性埋沒住了,但我把他當作自己的兄弟一樣,來幫助他、愛護他。所以古聖先賢的仁義,他不是有利益在裡面的,不講條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我們這個道義延伸到五倫關系,剛剛「糟糠之妻不下堂」,夫婦。在《德育故事》裡面,我們看到太多可歌可泣的,那個下聘的對象生了重病,四肢萎縮,這麼嚴重的病不願意違背,等了十年。十年以後還是這樣,應該可以考慮考慮了吧?還是不變。又過了十年對方的父母來哀求:你趕緊找人,不要再堅持這個了。連她爸爸也動心了,勸她,你還是改嫁吧,他女兒還是不肯,最後她爸爸說那你就嫁!嫁過去之後那個男子的病就好了。你看那種至誠的力量動天地鬼神,我們相信嗎?乾隆時期,這個都是記載在地方史裡面,紀曉岚先生的那一本因果故事寫到,有一個媳婦對她的太婆婆,她婆婆的婆婆,非常孝順,結果這太婆婆眼睛瞎了,她找任何方法就為了把她太婆婆的眼睛治好。最後有一個人很惡劣,看她很老實,騙她說你把你身上的肉割下來,然後把它點燃去供養神,你太婆婆的病就會好。她沒其他考慮,就把肉割下來點火去供神,那個太婆婆沒幾天之後眼睛復明。這在清朝的地方史裡面記下來,通於神明這是真理。

  對婆婆,《德育故事》裡面,「張李丐養」,這個李氏嫁到張家去,先生過世了她還很年輕,婆婆瞎了眼然後脾氣又很大,常常又罵人。她去當乞丐奉養她的婆婆,當乞丐很苦,女子當乞丐就更苦了。當乞丐奉養婆婆已經很難,又是奉養瞎了眼,然後又常常會罵她、打她的婆婆,就是難中之難、苦中之苦了。可是我感覺,當我們在那裡覺得很苦的時候,當事人跟我們的感覺是不一樣。她這一生所追求的,「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她追求的人生跟我們不一樣。她一定每天很好睡,因為她盡了全力,她盡了道義,躺下去五分鐘就睡著。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很認真工作,真厲害,不是五分鐘。他有一次跟我打電話,禮旭,我想睡覺。我說 One,two,three,打呼聲音就傳過來了,隔天我給他打電話,我說你昨天睡著了你知不知道?有嗎?他不知道了。有一次他真的到我們學校,我們兩個大男人躺在一張床上,然後在那裡聊、聊,聊到他說禮旭,我想睡覺了。我說你睡。真的三秒打呼就來了,就開始唱歌給我聽了,人真的心上無事那真正的福報,真正人生的享受。你煩一大堆事情,你再有錢、再有權,其實沒他那麼樂,沒他這麼自在了。我們看到這個李氏奉養她的婆婆,奉養完,送終了,傾全力幫婆婆辦完後事,自己盡了道義,出家修行,活到八十八歲,沒有生病,坐著念佛往生。人生吃虧是福,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一生會有大成就,沒有吃虧的事。

  包含朋友的道義,我們看《德育故事》常常看到流眼淚,常常看到很慚愧。荀巨伯,漢朝荀巨伯,他去看望他的朋友生病,剛好強盜到他們那一郡去行搶,他朋友說我都病了,動不了,你趕緊逃命吧。不願意,他寧可為道義而死,不可因違背道義而苟活,這就是古人的精神。為什麼?他覺得那活著比死還痛苦,那變成行屍走肉,沒有靈魂,寧可死,當下不願意走。那強盜一進來,跪下來:你們放過我的朋友,你們要傷害對我就好了,我的朋友生病已經夠可憐。當下你看那種磁場,人連死都不怕,那個磁場有多強。當下那個賊觸動了:我們這群無義之人,怎麼可以來打擾這個有義的地方?全部撤掉。一個人的仁義,化解了一個地方的災難,所以這個五倫,都是仁義的具體展現。

  包含對事情我們也是仁義存心,「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們現在處在中華文化承傳的危急存亡之秋,我們的仁義在哪裡?責無旁貸。而且這工程,文化斷了一、二百年,要再恢復,要三到五代的人不間斷的努力。那別人願不願意做,我們不勉強,絕對不會缺我們自己,縱使所有的人都不做,一定自己勇往直前的做。最後對物也要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取不義之財,不占任何便宜,這都是落實義。我們這幾節課,剛好講孝悌、仁義,真的這個心境時時拳拳服膺在心中,我們再看經典愈看愈相應,愈看愈明白。因為經典就是聖賢人的存心、行持,你自己都是這樣存心,那相應度就愈來愈高。所以「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孔孟之道,仁義而已矣」。我們今天這個仁義告一個段落,我們也期許從今天開始,四個字不可須臾離也,「孝悌、仁義」的存心。好,那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十九集)  2011/12/24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49

 

上一篇:淨空法師:佛開無量無邊的法門
下一篇:蔡禮旭:《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五十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